叶片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00563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叶片泵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车辆的动力转向装置的油压供给源等的叶片泵。
背景技术
该种用于车辆、作为叶片泵以前一直提供各种各样的产品,作为其中的一个,在日本国特许厅发行的特开平9-324767号公报中所述的发明为众所周知。
该叶片泵在泵壳的内部放置定子,同时,在该定子内转动自由地设有在外周面与定子的内周面之间形成压力室的叶片转子。
在该叶片转子的外周部,在圆周方向的等间隔的位置上,沿放射方向形成多个缝隙,薄板状的叶片分别向所述定子的内周面方向自由出入地支持在该各缝隙的内部。所述转子与在泵壳内插通的驱动轴连结。该驱动轴通过安装在外端部侧的从动带轮从发动机的曲轴用同步皮带传递转动力。
另外,只要叶片转子随着所述驱动轴的转动驱动而转动,各叶片用背压室的压力从缝隙突出,且各叶片的前端部边与定子的内周面滑动接触边转动。因此,从在泵壳内形成的吸入口流入各叶片间的泵室内的作动流体会边通过各叶片压缩边向排出口排出,实施泵的作用。
因而,在所述现有的叶片泵中,最近有如图7及图8所示,在转子50的外周部形成所述各缝隙51的缝隙形成部52以外的外周面上间隔地形成减轻重量部53,例如通过削减用烧结合金成形的转子50的材料满足降低成本的要求,同时,通过实现扩大各叶片57、57间的泵容积,发挥降低泵的脉动的效果。
该叶片泵在转子50的外周部的外侧缘上形成台阶凹状的倒角部54。该倒角部54是在烧结成形转子50时,用于事先防止在与金属模之间发生的所谓烧瘤而形成的部件,其范围横贯整个转子50的外周部侧的两个侧面的圆周方向,即横贯整个减轻重量部53附近的两外侧缘部位54a和所述缝隙形成部52的两侧面部位54b形成。
因此,转子50转动时,在该转子50的两个侧面50a、50b上分别滑动连接的左右侧板55、56的相对的内面55a、56a和缝隙形成部51的两个侧面之间,通过存在倒角部54b、54b,形成空隙C、C。
因此,各侧板55、56的相对面和叶片57的两侧缘之间的密封性降低,在成为最高压的排出口附近作动油通过所述空隙C、C向低压侧漏泄,结果泵效率可能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所述现有的技术问题提出的,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以缝隙为中心通过转子的转动方向侧的第一部位和与转动方向相反侧的第二部位构成形成为凸状的缝隙形成部,同时,只在沿所述第一部位和第二部位中的至少任意一方侧的轮廓的外侧缘上形成所述缝隙形成部的倒角部,使第一部位和第二部位中的任意一方的外侧面形成为与靠近所述倒角部的内周侧的转子侧面同一高度的凸状。
根据该发明,由于限制在缝隙形成部上形成的倒角部的形成位置,且只在第一、第二部位的至少一方的外周缘上形成,所以此外的外侧面形成凸状,因此该凸状外侧面充分地发挥密封的机能。因而,可以充分防止从侧板的内面和叶片的侧缘的泄漏作动油。结果可以防止泵效率的下降。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只在沿所述第一部位的轮廓的外侧缘形成所述缝隙形成部侧的倒角部,使该第一部位的外侧面形成为凸状。
根据该发明,由于从叶片位于转子转动方向的第一部位侧(高压侧)成为凸状的外侧面,可以有效地发挥密封机能并有效地防止漏泄。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只在沿所述第二部位的轮廓的外侧缘形成所述缝隙形成部侧的倒角部,使该第二部位的外侧面形成为凸状。
根据该发明,由于第二部位侧的外侧面成为凸状,与第一部位侧比密封性能稍有下降,但比现有技术的产品能充分地提高密封性。
而且,通过把第二部位侧作成凸状,由于刚性变高,叶片的支持刚性变高。即排出口附近的第一部位侧油压为最高,该高压由叶片的第一部位侧的侧面承受,该反作用力传递给第二部位,但由于该第二部位刚性高,叶片的支持刚性高,可以得到稳定的支持,同时,提高缝隙形成部的耐久性。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在沿所述第一部位和第二部位双方轮廓的外侧缘形成所述缝隙形成部侧的倒角部,使该第一部位和第二部位的外侧面形成为凸状。
根据该发明,由于第一、第二部位的双方的外侧面(除倒角部的外侧面)成为凸状,所以可满足所述高密封性和高刚性双方要求。


图1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叶片泵的纵剖面图;图2是图1的A-A线剖面图;图3是本实施方式提供的叶片转子和定子的正面图;图4是图3的B-B线剖面图;图5是图3的C部放大图;图6是图5的D-D线剖面图;图7是现有的叶片泵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图8是图7的E-E剖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详述本发明的叶片泵的实施方式。
该叶片泵是适用于作为供给车辆的动力转向装置等油压机械油压的供给源的泵。如图1所示,其主要由用螺丝固定在内燃机的缸体等上的泵壳1、配置在该泵壳1内的泵主体2和一个端部侧在泵壳1的内部插通的驱动轴3构成。
所述泵壳1如图1及图2所示,由具有吸入通路4和排出通路5的块状的泵体6和与其泵体6结合的泵盖7组成,在该泵体6和泵盖7之间设有放置泵主体2的空间部。
所述泵主体2如图1~图4所示,包括收容配置在所述泵盖7内部的定子8、转动自由地设置在该定子8内侧的叶片转子9和配置在所述定子8两侧的一对侧板10、11。
所述定子8如图3所示,用与在外周面的大体180°的位置上形成的一对小半圆形状的置销槽8b、8c嵌合的定位销13、13定位在泵壳1上圆周方向,同时,内周面8a形成大体椭圆状。
所述叶片转子9用烧结合金整体成形为大体圆盘状,在外周面和定子8的内周面8a之间隔成大体圆环状的泵室14。另外,在叶片转子9的中央,贯通形成锯齿形结合所述驱动轴3的前端部3a的锯齿形孔9b,所述驱动轴3贯通所述侧板10、11。同时,在外周部,在圆周方向的等间隔位置上放射状地形成10个缝隙15。该各缝隙15分别在内部向放射方向滑动自由地保持薄板状的叶片16,同时,在底部形成使各叶片16向突出方向,前端部16a从缝隙15的开口端15a向定子8的内周面8a方向突出的背压室15a。
另外,该叶片转子9如图3~图5所示,形成圆弧状的减轻重量部18,其是在形成外周面的所述各缝隙15的该缝隙形成部17以外的部位上的缺口部。
所述各缝隙形成部17由各减轻重量部18的存在分别形成凸状,同时,在圆周方向的大致中心位置上分别形成所述缝隙15,由以该缝隙15为中心的叶片转子9的转动方向侧的第一部位17a和与转动方向相反侧的第二部位17b构成,该第一部位17a和第二部位17b各自的圆周方向的长度L3、L4大体相同。
叶片转子9在所述各缝隙形成部17的叶片转子转动方向(箭头方向)及与转动方向相反侧的各外端缘上形成圆弧状的第一倒角部17c,同时,在所述缝隙形成部17的根部和所述减轻重量部18的连结部之间形成圆弧状的第二倒角部17d,该第二倒角部17d的曲率半径R比第一倒角部17c的曲率半径大。
进而,叶片转子9在外周部的所述缝隙形成部17和减轻重量部18的两侧外周缘上形成大致圆环状的第三倒角部40,其用于防止在烧结成形该叶片转子9时发生易发生的烧瘤。
该第三倒角部40形成台阶凹状,减轻重量部18侧的倒角部41通过倾斜状的台阶部41a,在沿该减轻重量部18的轮廓的外侧缘上按一定的规定宽度(细带状)形成。另一方面,所述缝隙形成部17侧的倒角部42与减轻重量部18侧的倒角部41形成细带状连结,同样通过倾斜状的台阶部42a只在沿所述第一部位17a和第二部位17b的各轮廓的外侧缘形成。因而,该第一部位17a和第二部位17b除所述倒角部42外的外侧面形成与叶片转子9的两侧面9a、9b相同高度的凸状。
所述驱动轴3在从泵体6突出的另一端安装有传递驱动用的从动轮19,通过卷在该从动轮19上的图外的皮带就会传递发动机的动力。
所述一方侧的侧板10与泵体6的端面压接,在该压接部上,如图2所示,在泵本体2侧形成与在泵体6中所具有的吸入通路4连接的左右一对吸2入口20。
在泵本体2的外周面和泵盖7的内周面之间设有流入从在泵本体2上形成的排出口21排出的作动油的压力室22。该压力室22与设在泵体6的排出通路5和在与该排出通路5径向相反侧形成的排放通路24并列连接。
在所述通路5中设有可变节流装置25,而在排放通路24的上流端设有与可变节流装置25的前后压差随动的排放阀26。
所述可变节流装置25包括在泵体6的压力室22侧的端面上形成的滑阀放置孔27;进退自由地放置在该滑阀放置孔27中,根据其进退位置增减变化通路5的开口面积的滑阀28;把该滑阀28向压力室22侧靠压的弹簧29。
该可变节流装置25通过平衡作用在滑阀28的一端的压力室22的油压和弹簧29的弹力进行进退动作,同时,设定滑阀28在与侧板10接触的初始位置上排出通路5的开口面积为最大。在所述侧板10上形成的一个排出口21在与滑阀28的端面相对的位置上开口。
排放阀26包括滑阀放置孔30,其在泵体6的压力室22侧的端面上形成;滑阀31,其进退自由地放置在该滑阀放置孔30中;弹簧32,其把该滑阀31向压力室22侧靠压;排放口33,其在滑阀31后退时根据其后退量在压力室22中开口,且构成所述排放通路24的开口端。
在所述滑阀放置孔30的底部30a侧可变节流装置25下游侧的压力通过压力导入通路23导入。所述滑阀31的一端面对压力室22侧,因此,在滑阀31的前后由于所述可变节流装置25的前后的压力作用,排放阀26就会根据其前后的压差增减控制从排放口33排向排放通路24的流量。
因而,根据该实施方式,在驱动轴3(叶片转子9)的转速低时,由于可变节流装置25在使排出通路5打开最大的状态下,排放阀26用弹簧32的力关闭排放口33,所以对应转速的增大,排出通路5的供给流量也增大。
当驱动轴3的转动速度高到某一程度,可变节流装置25的前后差压超过设定值时,因为与其前后差压随动的排放阀26的滑阀31打开排放口33,从排放通路24排出作动油,所以可抑制排出通路5的供给油量的增大。
进而,从该状态再增大驱动轴3的转动速度,可变节流装置25的滑阀28利用压力室22侧的作动油的油压抵抗弹簧29的弹力而后退,就会逐渐减小排出通路5的开口面积。由此,排出通路5的供给油量逐渐减小,得到所谓的吹下(フロ-ダウン)特性。
根据该实施方式,由于不是在整个两侧面上形成缝隙形成部17的第一部位17a和第二部位17b的倒角部42,只在沿各自的轮廓的外周缘上形成,所以除此之外的外侧面成为与叶片转子9的两侧面9a、9b相同高度的凸状。因而,由于能使缝隙形成部17的两个侧面和两个侧板10、11之间的间隙C、C可尽量地小,在该缝隙形成部17的凸状两个侧面上可以充分发挥密封功能。
结果,可以充分防止从两个侧板10、11的内面和叶片16的侧缘漏泄作动油,因而,可以防止泵效率的下降。
而且,由于除第一部位17a和第二部位17b双方的倒角部42外的各外侧面成凸状,所以可发挥所述的高密封功能,同时,特别由于可以维持第二部位17b侧的刚性,所以对各叶片16的支持刚性变高。即在排出口21附近,第一部位17a侧油压最高,该高压由叶片16的第一部位17a侧的侧面16b承受,该反作用力传递给第二部位17b,但由于该第二部位17b刚性高,对叶片16的支持刚性高,可以得到稳定的支持,同时,缝隙形成部17的耐久性提高。
由于设定所述缝隙形成部17的第二部位17d的曲率半径比第一部位17c的曲率半径大,如前所述,在用各叶片转子9的零件供给器搬运中,在相互邻接的叶片转子9的减轻重量部18和缝隙形成部17嵌合时,没有互相紧密地嵌合,成为经常可简单分离的状态。因而放置作业变得更容易。
本发明不限于所述各实施方式的结构,例如也能使沿轮廓形成缝隙形成部17侧的倒角部42的一方只作为第一部位17a侧,或只作为第二部位17b侧。此时,另一倒角部42与现有技术的一样,在整个外侧面上形成。
权利要求
1.一种叶片泵,其包括定子,其收纳配置在泵壳内;转子,其转动自由地收纳在该定子内,用驱动轴驱动转动;多个缝隙,其在该转子的外周部沿放射方向形成;叶片,其向所述定子的内周面方向出入自由地保持在该各缝隙内;缺口部,其在形成所述转子的外周面的所述缝隙的缝隙形成部以外的部位上形成;凹状的倒角部,其在所述转子的外周部的外侧缘侧形成,其特征在于,以所述缝隙为中心通过转子的转动方向侧的第一部位和与转动方向相反侧的第二部位构成形成为所述凸状的缝隙形成部,同时,只在沿所述第一部位和第二部位中的至少任意一方侧的轮廓的外侧缘上形成所述缝隙形成部侧的倒角部,使第一部位和第二部位中的任意一方的外侧面形成为与靠近所述倒角部的内周侧的转子侧面同一高度的凸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叶片泵,其特征在于,只在沿所述第一部位的轮廓的外侧缘上形成所述缝隙形成部侧的倒角部,使该第一部位的外侧面形成为凸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叶片泵,其特征在于,只在沿所述第二部位的轮廓的外侧缘上形成所述缝隙形成部侧的倒角部,使该第二部位的外侧面形成为凸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叶片泵,其特征在于,在沿所述第一部位和第二部位双方轮廓的外侧缘上形成所述缝隙形成部侧的倒角部,使该第一部位和第二部位的外侧面形成为凸状。
全文摘要
一种叶片泵。其包括转动自由地放置在定子内的叶片转子(9)和从在该叶片转子的外周部沿放射方向形成的多个缝隙(15)内出入自由地保持的叶片(16)。由叶片转子转动方向侧的第一部位(17a)和与转动方向相反侧的第二部位(17b)构成在叶片转子的外周部形成凸状的缝隙形成部(17),只在沿第一部位和第二部位双方的轮廓的外侧缘上形成缝隙形成部侧的倒角部(42),使第一部位和第二部位的各自两个外侧面形成与靠近所述倒角部内周侧的叶片转子侧面相同高度的凸状。因此,可以提供一种变更转子的缝隙形成部中的倒角部的形成位置、发挥密封性能的叶片泵。
文档编号F01C21/08GK1764785SQ03826319
公开日2006年4月26日 申请日期2003年7月7日 优先权日2003年7月7日
发明者国本繁二, 青田光博 申请人:尤尼西亚Jkc控制系统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