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车辆通用的电控化油器电磁阀改进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39811阅读:31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机动车辆通用的电控化油器电磁阀改进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控化油器技术领域,特指一种最新型的汽车和摩托车以及一切机动车辆通用的电控化油器电磁阀改进结构。
背景技术
在汽车和摩托车的化油器电子控制装置(或称电子补气装置)中,电磁阀是核芯的执行部件,该控制装置中的控制器ECU向电磁阀输出控制信号,控制电磁阀开启、关闭时间的占空比,由此实现对化油器开启空气流量的控制。也就是说对汽车或摩托车化油器所提供的混合气的浓度进行控制,使发动机实现良好的燃烧,因而有效降低油耗和减少有害排放物。
由于控制装置随着发动机的运行变化,向电磁阀适时发出开、关时间占空比的控制指令,因而要求电磁阀要有很高的工作频率和响应速度,又要求较低的工作噪声。而目前对该控制装置原配制的电磁阀要求的低噪声,驱动力,灵敏度、可靠性等方面都不够理想。现可通过在电磁阀体内相互配合的定动铁芯结构来解决上述问题。但是,原有的电磁阀的设计,材料及其制造工艺还不适应该类产品的大规模投产,成本高,生产效率低。例如,由于电磁阀内动铁芯的运行速度快,工作频率高,一般的软铁材料如电工纯铁或低碳钢做动铁芯磨损严重,而工作温度又很高,长期工作易氧化和生锈,因而过去只能用含铬软磁合金材料或称软磁不锈钢做动铁芯材料,即耐磨又不生锈。但是含铬软磁合金材料也存在其缺陷,即材料昂贵又很不容易切削加工,很难上自动车床大批量投产,制造成本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电控化油器电磁阀原有的设计、材料及其结构上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最新改进的汽车和摩托车以及一切机动车辆通用的电控化油器电磁阀改进结构,以便该产品的大规模投产,并大幅度降低制造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显著提高产品的使用寿命,可靠性和性能。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包括有电磁驱动器和阀体,电磁驱动器是由外壳、软铁架、线包、线包骨架及位于骨架内的定铁芯和动铁芯组成;阀体包括阀座和橡胶阀垫,铜阀座的另一端固定有容纳动铁芯的不锈钢套管,不锈钢套管与定铁芯连接安装在线包骨架内,动铁芯的一端固定有橡胶阀垫,在动铁芯的外表面覆盖了一层渗氮层。
对已加工成型好的动铁芯进行表面渗氮处理或氮与其他元素混合渗透工艺处理,然后进行抛光处理,这样渗氮后的动铁芯表面硬度大大提高,其硬度大大超过含铬软磁合金材料,非常耐磨,不但不影响动铁芯的磁性能,而且性能更好,灵敏度更高,同时又能防锈。因此动铁芯的材料可以淘汰昂贵的含铬软磁合金材料,而采用便宜得多的电工纯铁或低碳钢尤其是含硫低碳钢。而电工纯铁或含硫低碳钢的光圆棒材料非常便于上自动车床大批量投产。这样原材料采购成本和制造成本大幅度地降下来了。定铁芯也采用电工纯铁或含硫低碳钢制造,加工成型为反圆台型或圆柱型后,镀镍或镀锌以提高光洁度和防锈。
此外,其他方面的改进还有电磁阀的动铁芯,尤其是大马力汽车的电磁阀的动铁芯,一定要开泄流槽或泄流通道。以显著减少高速运动产生的空气阻力,提高电磁阀响应速度和灵敏度。渗氮处理或氮与其他元素混合渗透前,根据需要,动铁芯可加工成型为与反圆台型定铁芯相匹配的纺锥型或纺锥和圆柱混合型,或者可加工成型为与圆柱型定铁芯相匹配的圆柱型或哑铃型。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电磁阀的驱动力,工作灵敏度、响应速度及可靠性明显提高,噪声大大减低,节油和排放都有显著改善。经测试汽车和摩托车的节油率都可达到15%以上,排放都可达到欧洲二号标准,接近欧洲三号标准。对新车的改造可望达到欧洲三号标准。


图1纺锥型的动铁芯和反圆台型的定铁芯结构示意图;图2纺锥和圆柱混合型的动铁芯和反圆台型的定铁芯结构示意图;图3圆柱型的动铁芯和圆柱型定铁芯结构示意图;
图4带有泄流糟或泄流通道的动铁芯结构示意图;图5哑铃型的动铁芯和圆柱型定铁芯结构示意图;图6机动车辆通用的电控化油器电磁阀的装配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6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有电磁驱动器和阀体,电磁驱动器是由外壳13、软铁架9、线包10、线包骨架11及位于骨架内的定铁芯6和动铁芯5组成;阀体包括阀座1和橡胶阀垫3,铜阀座1的另一端固定有容纳动铁芯的5不锈钢套管8,不锈钢套管8与定铁芯6连接安装在线包骨架11内,动铁芯5的一端固定有橡胶阀垫3,在动铁芯5的外表面覆盖了一层渗氮层51。所述动铁芯5可成型为与反圆台型定铁芯相匹配的纺锥型动铁芯。所述动铁芯5可成型为与反圆台型定铁芯相匹配的纺锥和圆柱混合型的动铁芯。所述动铁芯5可成型为与圆柱型定铁芯相匹配的圆柱型的动铁芯。所述动铁芯5可成型为与圆柱型定铁芯相匹配的哑铃型的动铁芯。所述动铁芯5带有泄流槽52或泄流通道53。动铁芯5和定铁芯6的材料采用电工纯铁或低碳钢或含硫低碳钢。
以下结合附图6的装配图实施例对本电磁阀进一步说明。图示各部件分别为铜阀座1,它的周围有若干进气孔,通常有4个¢3-¢12mm的进气孔,或者仅有一个¢6-¢15mm的进气孔;进气孔上要覆盖不锈钢丝网或铜丝网,以过滤空气中的尘埃。橡胶密封垫3,它嵌在动铁芯5的一端;橡胶缓冲圈2和复位弹簧4,装于不锈钢套管8内的动铁芯5与定铁芯6之间,以减少噪声;以及动铁芯5、定铁芯6、M14-M26铜套7、不锈钢套管8、软铁架9、线包10、线包骨架11、信号输入引线12、塑料外壳13、卡簧14。
铜阀座1另一端固定有不锈钢套管8,动铁芯5装于不锈钢套管8内,不锈钢套管8的另一端装在线包骨架11内,使电磁驱动器和阀体结合为一体。
图6中,定铁芯6与不锈钢套管8以插销方式或者其他方式,如冲压等方式连接,插入线包骨架11的内孔中,用卡簧14卡紧。不锈钢套管8的翻边端通过M14-M26铜套7螺母接在铜阀座1一端,橡胶缓冲圈2、复位弹簧4和动铁芯5位于不锈钢套管8内。
动铁芯5是电磁阀的重要执行部件,有纺锥型的,或者采用纺锥和圆柱混合型,或者采用圆柱型的,也可采用哑铃型如图1,图2,图3,图5所示的四种类型,如果采用前二种类型的动铁芯,定铁芯类型是反圆台型的,如果采用后二种类型的动铁芯,即圆柱型和哑铃型的,则相匹配的定铁芯类型是圆柱型的。可根据客户要求或车型选择动铁芯5的类型。动铁芯5的外径为¢5-24mm,长度为12-60mm,工作行程控制在1.0-4.0mm范围,柱面,锥面光洁度要求1.6μm以上。动铁芯的泄流糟或泄流通道也是很重要的,开泄流糟或泄流通道的方式如图4所示。加工成型后的动铁芯必须进行表面渗氮处理或者氮和其他元素混合表面渗透工艺制备,然后进行抛光处理,以大幅提高动铁芯的表面硬度和耐磨性。表面渗氮或者氮和其他元素混合表面渗透工艺,一般有两种方法,即气体渗氮或者离子渗氮,前者成本较低,适宜大规模生产。
线包10和线圈骨架11,电磁阀的驱动线圈的设计也是很重要的,由于我们在这方面的重要改进,电磁阀的驱动力显著增加,灵敏度提高,启动电压降低。一般驱动线圈的骨架内径为¢6-25mm,漆包线直径为¢0.10mm-0.90mm,匝数为500-3000Ts,高度为30mm-100mm。
为了减低电磁阀运行过程中的噪声,在电磁阀的定铁芯6与动铁芯5冲击的定铁芯6的端面上嵌入橡胶缓冲圈2,橡胶缓冲圈2中芯可开孔或者不开孔,孔直径为¢2-8mm,厚度为0.3-3.00mm,用高强度胶粘结,这样电磁阀的噪声有了明显的降低,同时大大降低动铁芯5的磨损和变形,提高可靠性。
电磁阀的定铁芯6的设计,一般外直径为¢6-25mm范围,总长度在10mm-60mm之间,形状可为反圆台型或圆柱型的。定铁芯和动铁芯一样,都选用电工纯铁或低碳钢尤其是含硫低碳钢,俗称易车铁材料制造,定铁芯在加工成型后,要镀镍或镀锌以提高光洁度和防锈。
权利要求1.机动车辆通用的电控化油器电磁阀改进结构,包括有电磁驱动器和阀体,电磁驱动器是由外壳、软铁架、线包、线包骨架及位于骨架内的定铁芯和动铁芯组成;阀体包括阀座和橡胶阀垫,铜阀座的另一端固定有容纳动铁芯的不锈钢套管,不锈钢套管与定铁芯连接安装在线包骨架内,动铁芯的一端固定有橡胶阀垫,其特征在于在动铁芯的外表面覆盖了一层渗氮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车辆通用的电控化油器电磁阀改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动铁芯可成型为与反圆台型定铁芯相匹配的纺锥型动铁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车辆通用的电控化油器电磁阀改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动铁芯可成型为与反圆台型定铁芯相匹配的纺锥和圆柱混合型的动铁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车辆通用的电控化油器电磁阀改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动铁芯可成型为与圆柱型定铁芯相匹配的圆柱型的动铁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车辆通用的电控化油器电磁阀改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动铁芯可成型为与圆柱型定铁芯相匹配的哑铃型的动铁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车辆通用的电控化油器电磁阀改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动铁芯带有泄流槽或泄流通道。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车辆通用的电控化油器电磁阀改进结构,其特征在于动铁芯和定铁芯的材料采用电工纯铁或低碳钢或含硫低碳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控化油器技术领域,特指一切机动车辆通用的电控化油器电磁阀改进结构。包括有电磁驱动器和阀体,电磁驱动器是由外壳、软铁架、线包、线包骨架及位于骨架内的定铁芯和动铁芯组成;阀体包括阀座和橡胶阀垫,铜阀座的另一端固定有容纳动铁芯的不锈钢套管,不锈钢套管与定铁芯连接安装在线包骨架内,动铁芯的一端固定有橡胶阀垫,在动铁芯的外表面覆盖了一层渗氮层。动铁芯可带有泄流槽或泄流通道,其的一端固定有橡胶阀垫。采用上述结构后,有利于大幅降低电磁阀的采购和制造成本,适应电磁阀的大规模生产,同时又延长了电磁阀的使用寿命,提高可靠性和性能。
文档编号F02D41/24GK2695655SQ20042004384
公开日2005年4月27日 申请日期2004年3月18日 优先权日2004年3月18日
发明者温伟光 申请人:温伟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