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涡轮水轮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44741阅读:42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螺旋涡轮水轮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轮机。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的水轮机不论是反击式、混流式、冲击式或螺旋桨式,其流水作用于水轮机的叶片总是那么暂短的一瞬间即疾行离去,否则其排水将对水轮机的叶片产生撞击阻力而影响该水轮机动力的增大,另一方面则由于疾行离去的水仍具有一定的能量,而离去得越快其水能量的损失也就越大。以上是现技术水轮机现时还未得到很好解决的两个技术问题,它直接影响到水轮机动力的增大和水能转换效率的提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水能利用效率高的螺旋涡轮水轮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螺旋涡轮水轮机包括主轴,所述的主轴垂直设置,主轴上固定安装有内立筒和外立筒,内立筒和外立筒之间设有螺旋状的水流通道,主轴的下端设有支撑座,主轴的上端与发电机连接,外立筒的上方设有集水腔,螺旋状的水流通道的转子顶部设有多个冲击凹坑。
所述的主轴固定安装的外立筒呈锥形,螺旋状的水流通道为锥形螺旋通道。
所述的主轴固定安装的外立筒呈圆柱形,螺旋状的水流通道为圆柱形螺旋通道。
所述的螺旋状的水流通道为单头螺旋通道。
所述的螺旋通道的升角为45°-60°。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螺旋涡轮水轮机包括主轴,所述的主轴垂直设置,主轴上固定安装有内立筒和外立筒,内立筒和外立筒之间设有螺旋状的水流通道,主轴的下端设有支撑座,主轴的上端与发电机连接,外立筒的上方设有集水腔,螺旋状的水流通道的转子顶部设有多个冲击凹坑;水流在进入螺旋状的水流通道前,首先要经过多个冲击凹坑,首先将水的动能转变成转子的动能,然后水流进入到螺旋状的水流通道,由于水的重力的作用,转子又受到水重力的推动,将水的势能转变成转子的动能,从而带动水轮机运转;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水能利用率高。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螺旋涡轮水轮机包括主轴1,所述的主轴1垂直设置,主轴1上固定安装有内立筒2和外立筒3,内立筒2和外立筒3之间设有螺旋状的水流通道4,主轴1的下端设有支撑座5,主轴的上端与发电机6连接,外立筒3的上方设有集水腔7,螺旋状的水流通道4的转子顶部设有多个冲击凹坑8,冲击凹坑8的外表面形状类似于叶片涡轮的上表面,有利于水动能的转换。
所述的主轴1固定安装的外立筒3呈锥形,螺旋状的水流通道4为锥形螺旋通道。所述的螺旋状的水流通道4为单头螺旋通道。所述的螺旋通道的最佳升角为45°-60°。
实施例二如图2所示,螺旋涡轮水轮机包括主轴1,所述的主轴1垂直设置,主轴1上固定安装有内立筒2和外立筒3,内立筒2和外立筒3之间设有螺旋状的水流通道4,主轴1的下端设有支撑座5,主轴的上端与发电机6连接,外立筒3的上方设有集水腔7,螺旋状的水流通道4的转子顶部设有多个冲击凹坑8,冲击凹坑8的外表面形状类似于叶片涡轮的上表面,有利于水动能的转换。
所述的主轴1固定安装的外立筒3呈圆柱形,螺旋状的水流通道4为圆柱形螺旋通道。所述的螺旋状的水流通道4为单头螺旋通道。所述的螺旋通道的最佳升角为45°-60°。
权利要求1.螺旋涡轮水轮机,包括主轴(1),其特征是所述的主轴(1)垂直设置,主轴(1)上固定安装有内立筒(2)和外立筒(3),内立筒(2)和外立筒(3)之间设有螺旋状的水流通道(4),主轴(1)的下端设有支撑座(5),主轴的上端与发电机(6)连接,外立筒(3)的上方设有集水腔(7),螺旋状的水流通道(4)的转子顶部设有多个冲击凹坑(8)。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涡轮水轮机,其特征是所述的主轴(1)固定安装的外立筒(3)呈锥形,螺旋状的水流通道(4)为锥形螺旋通道。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涡轮水轮机,其特征是所述的主轴(1)固定安装的外立筒(3)呈圆柱形,螺旋状的水流通道(4)为圆柱形螺旋通道。
4.如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螺旋涡轮水轮机,其特征是所述的螺旋状的水流通道(4)为单头螺旋通道。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螺旋涡轮水轮机,其特征是所述的螺旋通道的升角为45°-60°。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螺旋涡轮水轮机,它包括主轴,所述的主轴垂直设置,主轴上固定安装有内立筒和外立筒,内立筒和外立筒之间设有螺旋状的水流通道,主轴的下端设有支撑座,主轴的上端与发电机连接,外立筒的上方设有集水腔,螺旋状的水流通道的转子顶部设有多个冲击凹坑;水流在进入螺旋状的水流通道前,首先要经过多个冲击凹坑,首先将水的动能转变成转子的动能,然后水流进入到螺旋状的水流通道,由于水的重力的作用,转子又受到水重力的推动,将水的势能转变成转子的动能,从而带动水轮机运转;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水能利用率高。
文档编号F03B1/00GK2773337SQ200520080549
公开日2006年4月19日 申请日期2005年2月26日 优先权日2005年2月26日
发明者徐在林 申请人:徐在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