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反应器以及用它制造的飞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48934阅读:36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核反应器以及用它制造的飞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核反应器,属于动力设备,本发明同时公开了一种用它制造的飞碟。

背景技术
现有的核反应方法存在无法人为控制利用核聚变反应,现有的核反应堆都是核裂变反应堆,放射污染严重,现有的飞行器主要有飞机等、存在起降受很多条件限制等缺陷;飞碟现在只是人们的一种传说,成为科学之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全新的核反应器,可以实现各种核反应,包括核聚变反应,可以实现氢原子的核裂变反应。用途广泛,可直接作为发动机,也可作为热工设备。同时提供一种用它制造的飞碟。
本发明所述的核反应器设有点火系、燃料系、起动系、飞轮、飞轮轴、喷气装置,喷气装置在飞轮上分布,喷气装置喷气部位中心轴线与飞轮半径呈倾斜角度,喷气装置连通飞轮中间的进气孔,对应进气孔设置燃料输送管,火花塞的点火端安装在喷气装置内,喷气装置内有燃烧室,火花塞的高压线经过飞轮中心区通过电刷装置连接外部电源,飞轮中心安装飞轮轴,飞轮轴安装在高速转轴支撑装置上。喷气装置为涡流燃烧喷气气缸,内腔横截面呈圆形,有燃烧室。
所述的飞碟,设有舱体、舱体装有发动机、起落架,操控系统,导航系统,定位系统,发电系统、电气系统、舱内设施系统,舱体上安装核反应器,舱体外侧安装接受操控系统控制的调节飞碟运动方向装置和调节舱体旋转装置,舱体与核反应器之间有接受操控系统控制的摩擦装置。
要解释本反应器为什么会实现核反应首先要解释物质的本元,要实现星系航行也要解释宇宙的本元,这需要对一切都有一个全新的理论突破。圆周运动是一种最重要的运动,我们的一切都离不开圆周运动,就是我们人类最早的发明——钻木取火也离不开圆周运动,火使人类与动物有了本质的区别,人类对能量的掌握程度标志着人类的文明程度。还有我们的车、滑轮等人类最早的重要发明都离不开圆周运动,宇宙中的星球运动,原子的运动,地球上的热带风暴等都离不开圆周运动。我们现代物理学都是建立在牛顿力学基础上的,牛顿力学论述的是直线运动,我们现代物理学缺少一个对基本运动即圆周运动的深层次的理论基础,所以导致物理学发展到今天出现了很多难以突破的课题,似乎找不到出路了,就是因为我们的物理基础理论缺少一块重要的基石,即对圆周运动的深入研究。导致今天我们虽然拥有大量的观测实验数据,拥有一个庞大的信息库,但是因为缺少一个基础理论而无法理解它们,无法处理它们,它们带给我们的反倒成了更多的困惑。本文用最基础的理论,运用大量的现有的信息库资源揭开了很多现代物理学的困惑,将一切都完美的统一起来了,它应该就是所谓的终极理论《大一统论》。我把它叫做《本元论》,它也是一个《场论》,也是一个《虚实论》,也是一个《相对绝对统一论》,它提出了相对与绝对的统一性,同时提出了事物存在中间的静止和两端的对立,它应该是一个重大的理论突破。它同时将物理学与哲学统一起来了,使物理学成为了哲学的基础,将物理学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物理学成为基础哲学。
读完本文相信您对一切都会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一切奥秘都变成了一层阻挡视线的窗户纸。科学就是一层窗户纸,当我们不认识它时,它是那么的神秘,当这层神秘的面纱被揭开后,它就变得很简单了,简单得像一层窗户纸一样,一捅就破,一切都变得一目了然。想想我们所有的高科技,分析到原理层面上时哪一样不是变得很简单,复杂的只是它的结构和制造工艺,相信随着技术进步,它的结构和制造工艺都会变得越来越简单。最简单的也是最复杂的,同样最复杂的也是最简单的。
基本的物理概念我们传统的物理概念有的不够完善,有的甚至存在错误,它们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它们没有找到最根本的理论基础。本章对基本的物理概念作了系统的分析,找出了最基本的理论基础。
1、基本运动、元的脉动 运动分直线和圆周两种基本运动轨迹,其它的运动轨迹都是它们的组合。直线运动产生能量,圆周运动产生物质。直线运动和圆周运动可互相转化,同时可互相组合,这就产生物质与能量的相互转化以及运动轨迹的不规则变化。圆周运动轨迹又具有闭合圆周运动与开口圆周运动,闭合圆周运动就是运动轨迹始终在一个圆环上运动,开口圆周运动有外开口和内开口、上开口和下开口等,开口弧度也有大小,开口弧度太大运动轨迹就会变成一条抛物线,最后变为直线运动,开口弧度太小运动轨迹就会从外开口变为内开口,最后收缩为一个点,开口弧度不断变化可以使开口圆周运动不断地从外开口变为内开口或从上开口变为下开口或各种开口方向不断相互变化,开口弧度按一定的弧度变化还可以使运动轨迹始终保持相邻叠加,如果在运动轨迹中始终有物质存在,它们始终沿着运动轨迹运动,就会使圆周运动的轨迹不断的延伸形成一个平面或一个球体,它就形成一个流体场,这个场存在的条件是具有运动轨迹叠加。圆周运动中的圆心始终是静止的,它是一个静止点。
直线运动轨迹事实上是圆周运动轨迹的一段,如果将圆周运动轨迹无限分割,其中的一段缩小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一条相对的直线,直线没有绝对的直线,它只是相对的在一定的范围条件下是一条直线。
如果圆周运动的半径无限小,它的周长也无限小,周长就成为一个奇点了,它分成的每一段也是一个奇点,那时圆周运动与直线运动就无法区分了,都变成了一种相对的运动,它是介于运动与静止之间的运动,它就是元的脉动,我没有更好的形容词来描述它,就用脉动来描述吧。它是圆周运动与直线运动的组合,它的圆周运动的圆半径几乎为零,所有点几乎都重叠在一起,它的圆周与圆心几乎是重叠的,它是不断的以圆周上的各点为圆心不断的运动的,就好像用一个棍子挑着一个圆圈甩起来,圆圈围绕棍子旋转一样,就形成一个以棍子为中心的在棍子周围脉动旋转的环形场。圆环在棍子左侧时,棍子右侧是空的,圆环在棍子右侧时,棍子左侧是空的,这就形成一个不断地向棍子周围运动的近乎直线运动,也形成一个围绕棍子旋转的近乎圆周运动,它既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圆周运动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直线运动,它是介于直线运动与圆周运动之间的。它围绕中心不断地向外脉动,向中心的各个方向脉动,在中心的周围形成一个脉动的圆圈,它的脉动使它介于静止与运动之间。这个中心也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圆心,中心周围的脉动的圆圈也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圆周,说它没有圆心吧,它还有一个围绕它脉动旋转的中心,并且所有的点都轮流作中心,说它没有圆周吧,它还有一个围绕中心脉动旋转的外围,并且所有的点都轮流作圆周,这就使圆心与圆周的概念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圆内各单位的概念都是一样的,这就实现了圆内各单位的平衡,正是这种平衡创造了元。
元说它是运动吧它还似乎是静止,因为圆周长几乎为0,所以很难确定旋转,也很难确定运动,说它静止吧,它还存在相对的运动,这种运动就形成了元,这个元就是构成一切的基础,它是由介于静止和运动之间的脉动形成的,这种脉动是构成运动与静止的桥梁,是构成一切的桥梁,它就是半径无限小的闭合圆周运动,它既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圆周运动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直线运动,它是介于直线运动和圆周运动之间的同时也是介于运动与静止之间的,它既不是真正定义上的运动也不是真正定义上的静止。半径无限小的闭合圆周运动是最基本的运动,我叫它脉动。(我们在后面再讲) 2、空间 绝对静止产生绝对的虚,虚是一切都不存在的。相对运动产生能量,能量就是运动。相对运动与绝对静止共同产生了实,它就是物质。实同时具有相对与绝对,具有能量与虚,具有运动与静止,具有存在的能量与不存在的虚,具有存在与不存在的特点。虚、实、运动、共同构成了空间 绝对静止、圆周运动、直线运动三者共同形成了空间。即虚、物质、能量三者共同形成了空间。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运动和静止共同产生了实,实是相对与绝对并存的,实具有存在与不存在的双重性。相对与实,实是存在的,相对与虚,实是不存在的。绝对静止产生了虚,虚是绝对的,虚为0,它就是绝对真空。
3、时间、长度 时间、长度、都是一种度量制,都是描述空间的,长度是描述空间相对大小的,是描述运动距离的,时间是描述空间相对运动的,是描述直线运动速度的,也是描述圆周运动的旋转频率的,空间是不断相对运动的,所以空间可以称为时空,长度和时间都有一个基准单位,用长度的基准单位去度量长度就得出了空间的大小,用时间的基准单位去度量时间就得出了时间的长短。这个基准单位就是元,元的场的大小就是长度的基准单位,元的脉动频率就是时间的基准单位。元的场的大小和元的脉动频率都是相对的概念,它的大小没有尺度来衡量,它的脉动频率也没有快慢来参照,这都是因为元是介于虚实之间造成的,我们只需要知道在相对的空间内元具有相对一样的大小和相对一样的脉动频率即可,所以时间、长度都是相对数值,在相对的空间内具有相对的时间和相对的长度。元就是1,用这个1去比较任何数都会得出数的大小。我们感知到的时间事实上是我们自身的运动与周围的运动的相对快慢。因为我们始终感觉不到自己在运动,以为自己是静止的,所以才感觉时间在运动,那种认为时间在运动的观点是不对的。应该是空间在运动,不是时间在运动,时间只是描述了空间的运动。
4、实、场 运动是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所做的位置改变。它的前题是必须有另外一个物体作为参照,如果另一物体不存在,则无法确定本物体是否在运动。实相对于虚就是这样,没有参照物,无法确定是否在运动。也可以说是速度极大,也可以说是极小,也可以说是0。实相对于虚也可以说是极大,也可以说是极小,也可以说不存在。实是绝对不存在的,实只能相对于实相对存在。物体的运动只有存在加速度或减速度时才能使物体表现出运动,这种相对运动是相对于运动轨迹中的每一个点,不是相对于运动的起点(绝对静止点),运动轨迹中的每一个点相对于起点(绝对静止点)都是没有参照系的。
如果实中的运动是匀速运动,那么它的运动轨迹中的每一个点相对于另一个点都是静止的,那么这个运动轨迹里面就不存在相对运动了,那这们运动就不能存在,只有在运动轨迹中的每一个点相对之间都存在运动,那这个运动才能相对存在。如果每个点都在作杂乱无章的运动,那就形成多条运动轨迹,形成多个实。
那每一个实又是怎样的呢?首先它是在运动的,它在作自旋运动,这样它就同时具有了静止的圆心和运动的外围,并且从圆心到外围转速在递减,同时圆圈上的点的运动线速度也在递减,这样它就具有了实存在的条件。
5、引力 如果线速度递增,那这个实将无限扩大,最后成为一种直线放射运动,那实就化为能量了,所以说递增是不行的。线速度不变,实也将无限扩展下去,所以也不行。如果线速度递减,则这个实扩展到一定程度就停止扩展了。半径越小,周长越小,线速度一定的话,走完一周所用时间越少,转速就越高。转速越高离心力越大,转速越低离心力越小。从圆心到外围转速递减导致离心力递减,离心力存在一个减速度,这就导致它的反作用力——向心力存在加速度,这就导致引力产生,它存在一个加速度。举例从外围向中心迈步,前脚速度比后脚快,这时会感到有个力在向前拉前脚,这个力就是引力。反之,离心力存在加速度时,会导致斥力产生,它也存在加速度。正是因为这种引力加速度的存在,实里面的点相互之间才存在相对运动,这个实才能相对存在,它是一个场。
线速度是没有参照系的,所以它没有绝对的数值,可以说它无限大,也可说无限小,也可说为零,只有从内到外转速递减和线速度递减是可参照的,递减越快,引力加速度越大,在实中从一点运动到另一点所需要做的功就越大,在空间内就会感到空间越大,而在空间外由于线速递减太快,而导致空间扩张更快结束,所以就会感觉空间越小。引力加速度越大,在本空间内感觉越大,在本空间外感觉越小。
引力加速度越大,在本空间内感觉越大,在本空间外感觉越小。宇宙就是这样,它的引力加速度相对无限大,所以在宇宙里面看宇宙是无限大的,在宇宙外面看宇宙又是极小的。宇宙是相对最大的实,它同样具有存在与不存在的特点。绝对的看它它是不存在的,相对的看它它是无限大的。
在一个螺旋运动的场中从内到外转速递减同时线速度也递减时表现出引力,当线速度开始出现加速而转速还是维持减速时,开始表现为向心力,达到临界点时,即线速度的加速度和转速的减速度数值相等时,开始表现为离心力,一直到转速减速度为0时,都表现为离心力,转速一旦出现递增,就会表现为斥力,在一个螺旋运动的场中从内到外转速递增同时线速度也递增时表现出斥力。引力与质量不成正比,它与场的从中心到外围的转速递减的快慢成正比,递减越快,引力越大。
物体所受到的引力或斥力都不是来自场的中心点,而是来自场中与物体紧密相邻的每一个点,这就好像在水流中的物体,它受到的冲力不是来自水的下游,也不是来自水的源头,而是来自物体身边的水流。场中的物体受到的引力或斥力是一个流体运动产生的力。热带风暴、龙卷风、水流的漩涡、烟圈等都是一个从中心到外围转速递减的涡流,都具有产生引力的条件,它们都形成一个场,所以它们才得以长时间存在。在它们形成的流体场中都具有向涡流中心的引力,在这个涡流以外就没有引力。地球的引力场也是一个从中心到外围转速递减的流体场,在地球的大气层以外,因为是真空,所以基本没有了流体的存在,也就脱离了地球的引力场。地球的大气层越往外越稀薄,流体密度越往外越稀薄,同时越往外转速越低,导致转速递减越慢,所以地球引力场中越往外受到的地球引力越小。
6、基本力、元力、等效平衡 引力和斥力都是一种螺旋运动的力,它们组成的场是一个螺旋力的场,都具有扭力和推力。扭力、推力构成了一切,它们构成了各种力,它们是两个基本的力。圆周运动产生扭力,它有顺时针和逆时针两种扭力,它们互为反作用力,直线运动产生推力,它也有两个相反方向的力,它们互为反作用力。扭力和推力可以组合也可以单独表现,组合起来就构成了各种各样的力(引力、斥力、电磁力、强力、弱力等),我们传统力学只注重研究了推力的组合,而忽略了推力与扭力的组合以及扭力与扭力的组合,各种不同的力形成各种不同的场。
构成一切的最基本的运动是半径无限小的闭合圆周运动,圆周运动轨迹是弧线,弧线具有相对的宽度,弧线中内弧和外弧的长度是不相等的,这就导致弧线两边的长度失衡,产生相对,正是这种失衡导致了基本力的产生。前面讲过半径无限小的闭合圆周运动产生出脉动,向中心周围运动的近乎直线运动产生出近似的推力,围绕中心旋转的近乎圆周运动产生出近似的扭力,半径无限小的闭合圆周运动同时产生出了近似的扭力和近似的推力,它们形成了最基本的介于扭力和推力之间的力,它就是最基本的力,我叫它元力。
它是一个相对力,它是介于存在与不存在之间的,它既存在也不存在,它是一个不存在方向的力。可以这样理解它的方向既不是向左也不是向右,既不是向下也不是向上,既不是顺时针也不是逆时针,这是因为它的运动距离几乎为0,运动距离是相对空间中最小的单位,这个距离在相对的空间内无法再分割,这就导致运动起点到运动终点的距离成为一个奇点,同时运动起点与运动终点也几乎完全重叠,可以说相对重叠,使运动起点与运动终点以及它们之间的距离合为一个相对的奇点,在奇点中不能形成线,也就不能形成运动的方向,也就不能形成力的方向,所以说元力是没有方向的。只有相对运动的存在才使运动起点和终点相对存在,才使这个相对的奇点相对存在,这个相对运动就是元的脉动,它产生了元力,元力是构建一切力的基础,也是能量得以形成的基础。
奇点中没有中心也没有外围,因为奇点是相对空间中的最小单位,奇点中没有点与点之间的距离,所以它的中心和外围的概念是一样的,奇点的中心和外围是等效平衡的。只有相对运动的存在才能使奇点相对存在,只有元的脉动这种运动形式才符合这个相对运动的条件,元的脉动使中心与外围实现了等效平衡,所以说元的脉动创造了奇点,只有元的脉动才使奇点得以存在,所以说奇点也必然存在元的脉动这种运动形式的运动,也可以说奇点必然存在元的脉动。也可以这样解释奇点的中心和外围存在相对的差距,这就导致产生出了相对,从而产生了运动,在奇点这个单位中必须实现等效平衡,实现中心和外围的等效平衡,这就诞生了元的脉动这种运动形式的运动,这种运动使中心和外围实现了等效平衡。这种运动不需要借助外力,它运动的起因本身就来自中心和外围的差距,它的运动恰恰又化解了这种差距,如果不这样运动只能使这种差距存在,差距存在就必然诞生相对,就必然诞生运动,这种运动符合了元的脉动这种运动形式后,差距也就消失了,随着差距的消失又使运动停止了,运动一旦停止又使差距存在了,差距又使运动开始了,就这杆周而复始的不断的产生了元的脉动,也使元不断的消失又不断的产生,使元成为介于虚实之间的最原始的基本空间单位。
可以说等效平衡创造了元的脉动,也创造了元力。一切都是等效平衡的存在创造出来的。等效平衡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它是一个最基本的、最普遍的现象,即使在相对空间中的最小单位元中也存在等效平衡。等效平衡事物始终会自动达成相等和平衡,一旦失衡,就会发生相对的差距,就会产生相对,就会产生运动,就会发生相互传递,使事物最终达成相等、平衡,平衡是最完美的。等效平衡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它是一个绝对的概念,只有一切都不存在的虚才能实现彻底的等效平衡,一切都是虚实并存的,所以一切事物中都存在等效平衡。等效平衡是一切事物存在的最基本的原理,也是一个最绝对的原理。(后面再讲) 7、相对、绝对 相对是因为相互之间有差距才产生的,相对是相对存在的,它是描述差距大小的,只有差距存在才会存在相对。当相互之间没有差距时,也就是差距为0时,就是绝对的相等。绝对的概念就是相等,也可以叫等效、平衡,它表述相互之间的差距为0,它的概念就是0,绝对是绝对不存在的0,绝对静止不会产生任何差距,它产生虚,所以静止的虚是绝对的。圆周率计算不出一个绝对数值的原因,是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直径相对于圆周的相对数值直径的长度和圆周的长度是有差距的,它们存在相对,所以它们的比值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所以圆周率永远没有绝对值,它永远是一个相对值。除了0以外的任何数都是相对概念的数,只有0是绝对概念的数,它也具有绝对的数值0。这也是1+1≠2的根本原因。
我们所感知到的事物很多都是相对和绝对并存的,但有时我们却把事物中的一些相对的部分也看成是绝对的了,把一些绝对的部分看成是相对的了,把它们搞混淆了,这就导致我们产生很多错误的认识。在我们的数学中不应该用等于,因为等于是绝对的概念,应该用约等于,应该用模糊数学概念。
相对和绝对不是对立的,它们是两种形态,可以用数来表示,相对表示为正数,而绝对表示为0,绝对不表示负数,如果是负数它们就是对立的了。
我们所见的对立可以通过绝对来过渡,像正数可以通过0(绝对)来过渡为负数,前进可以通过静止(绝对)过渡为后退,向下的力通过杠杆中的静止的支点(绝对)可以过渡为向上的力,在圆周运动中运动的终点通过静止的圆心(绝对)过渡成运动的起点,正转可以通过静止(绝对)来过渡为反转,这就是为什么一个旋转的平面会具有顺时针、逆时针两种对立的运动轨迹的两个面的原因,因为这两个面它们共同拥有一个静止的圆心,它们可以通过这个静止(绝对)的圆心来过渡,同样一个旋转的球也有两极,它们运动轨迹也相反,是因为它们共同拥有一个静止(绝对)的球心。
8、虚、元、阴阳 虚为0,它是一切都绝对不存在的,绝对没有运动,绝对静止。绝对没有一切。我们所知的一切都绝对不存在。绝对没有光,是绝对真空,光也绝对不能传播,绝对没有大小、高低、距离、远近、长短、瞬间、永恒、总之一切都绝对没有。一切所具有的共同的特点就是绝对的虚,绝对的不存在,绝对的没有差距,绝对的相等,一切都是等效的、平衡的,所以说等效平衡是虚的根本特点。等效平衡是一切的根本,这也是平衡现象的根本原因。等效平衡创造了构成一切的最基本的单位元,一切都是由本和元共同构成的。这也是本书称为《本元论》的原因所在。
元为1,元是个无限小的点,它是一个相对概念的点,它无限小是相对于无限大而言,而相对于另一个无限小它又是无限大的,但是在相对的空间内元是相对一样大的,在相对的空间内元是相对最小的点。它和0比的话,元≥0,也可以说1≥0,也可以说相对大于0,绝对等于0。等于0时它是虚,大于0时它是实。
元是空间的相对最小单位,它是介于虚实之间的,它既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虚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元的运动是介于运动与静止之间的,也是介于圆周运动与直线运动之间的,元有相对的两极,这是因为运动产生的,但是元具有不断变化的两极,它的两极在快速的不断位移。
直线运动中,你在直线的这边看是从左到右运动,在那边看却是从右到左运动。运动产生力,所以各种力都有反作用力。一个旋转的平面有正反两个面,这个面从正面看是顺时针旋转,从反面看却是逆时针旋转。一个旋转的球也一样,像地球在北极上方看是逆时针旋转,在南极上方看是顺时针旋转,任何运动都存在相反方向的运动。顺时针与逆时针这两种轨迹相反的运动产生了正负,或者叫阴阳,也可叫两极。摆动和震动也会产生两个回摆点,所以说一生二。这就是很多物体对称的根本原因,对立是因为运动产生的。
不管是旋转的面还是球,它们都有一个静止的圆心或球心,这就产生了三,所以说二生三。
直线运动有三个点,分别是静止点、运动的临界起点即无限小点、运动的无限大点,三点成一线。圆周运动也有3个点,它们分别是静止点、无限小点、无限大点。所不同的是不在一条直线上。它们的无限大点和无限小点不是两个绝对点,都是相对点,静止点是绝对点,为0。
9、能、能量、物质、质量 三点成一线时,即运动轨迹不相交时,表现为相对运动时,就产生能量。能量也是一个度量制,它是描述能的量的,我们习惯将能与能的量统称为能量了。当物体存在减速度时,它释放能,当存在加速度时,它吸收能。当加速度与减速度都为0时,没有能量吸收也没有能量释放。
能有很多种表现形式,磁能、电能、光能、都是一种螺旋运动的能,都存在扭力与推拉力,是一个组合力的能。热能、爆炸、声波、惯性、冲击、推拉力等释放的能,都不具有扭力,不具有螺旋运动,这就是它们的区别。能就是力。
能量要存在,必须要导致相对运动产生,如果不发生相对运动,就不会存在能量。相对运动产生能量,能量是相对存在的,能量就是运动本身。绝对静止了,能量也就绝对不存在了,A物体相对B物体运动,则A、B之间存在相对的能量。A物体相对B物体静止后,B相对于C物体却运动,则A、B之间不存在能量了。B、C之间却存在相对的能量,A、B之间的相对能量转为B、C之间的相对能量,能量守衡就是这样造成的,能量守恒也是因为等效平衡原理造成的,相对运动就是运动速度或运动方向存在差距,使相互之间存在差距,使相互之间存在相对,从而表现出相互传递,最终使相互之间达成相等、平衡。
能量永远只存在相对值,它永远是相对的,它不存在绝对,这就是它与物质的区别。能量的存在受加速度的影响,加速度不存在,能量也就不存在,而加速度是记载物质运动的,所以能量的存在离不开物质的存在,没有物质的存在就没有运动的存在,也没有能量的存在,一切只有运动是相对的,所以说相对是不能单纯存在的,所以说单纯的相对和绝对都是不存在的,只有相对、绝对两者并存才能使两者存在,才能构成一切。
物质具有质量,质量也是一个度量制,它是描述物质的量的,我们习惯将物质与物质的量统称为质量了。质量同场的密度和体积成正比,场具有运动的能量和静止的虚。物质转为能量就是使场中的虚消失,反之使运动产生一个虚就会产生物质,就会使能量转为物质。
三点相对重叠时,也就是运动轨迹相对重叠时,同时表现为圆周运动时就会表现为物质,物质就是一个场,它是由运动轨迹相对重叠和静止的虚共同产生的,圆周运动产生运动轨迹相对重叠,同时产生静止的圆心(虚),这就会产生场。圆周运动产生的是一个扭力场。物质具有波像,是因为旋转有频率。
震动摆动也有运动轨迹相对重叠,也能产生两个相对的静止点(摆幅点),所以也能产生场,它是一个来回推拉力的更低级的亚场,它不具有绝对静止点,它是一个没有质量的亚场。它也具有波像,它不稳定,没有质量。最低等的亚场没有质量,再高级点的亚场有脉动的质量。
三个点绝对重叠时,也就是绝对静止时,就会表现为虚,为0。它有绝对重叠,也有虚,但是没有运动,它的三个点都是绝对点,分别是静止点、极小点、极大点。在它那里极小=极大=0。一切都是绝对的,一切都是不存在的,都是0。
10、中微子、夸克、 半径无限小的闭和圆周运动产生4个点,分别是静止点、无限大点、无限小点、无限大点与绝对静止点的绝对重叠点、它们构成了一个点,它是由一个绝对不存在的绝对点和两个相对存在的相对点以及一个绝对重叠点共同组成的,它就是元。它同时存在绝对点和相对点,所以它同时具有相对和绝对的特点。它就是构成我们已知的中微子、夸克、介子、v粒子等的基础单位。它里面的点有相对重叠的也有绝对重叠的,在它那里无限大变成了极大,极大=0,无限小大于等于0。
举例说明一下在圆周上的一点从0点出发,首先经过无限小点a,转一圈后,无限大点b与0点重叠。这个重叠点为c,这时0,b,c,3点重叠于一点,它们都和0点绝对重叠,0点是绝对静止点,是不存在的,所以这三个点都是绝对不存在的,只有无限小点a同0点是相对重叠,所以只有无限小点是相对存在的,这就是闭和圆周运动。它的圆周内部是空的,也就是内部不存在运动,也就是内部空间绝对为0,所以圆周半径绝对为0。只相对存在圆周上的无限小点a。闭合圆周运动不是以中心自旋,而是以圆周上的点为圆心作旋转,它的周长是相对无限小的,可以说周长成为相对的一点,这就导致它的每一个点都会成为圆心,这就导致产生一个围绕圆心(虚)脉动旋转的环形场,它就是元。它是相对无限小的,它有虚,有重叠(只有点的重叠),有运动,它的运动是一种脉动的圆周运动,如果众多的元叠加在一起,有的元的脉动就会消失,它就化为虚了,随着一部分元的消失会加剧别的元的脉动。单个的元只有不停的运动才能保证自己的存在。元有波像,有脉动的质量,有脉动的电荷,同时波长更短。元是个高级亚场,它是介于虚和实之间的亚物质。
它的结构我们可以用几何来表示,三点成一面,在面的上方或下方加一点,构成4个点的结构。它外形就像一个底面是三角形的四角体,它的每一个面都是三角形。它有四个面,它的每个面都可以再叠加一个四角体,从而构成了各种外形的中微子或夸可等等,它们分别具有不同的物理形态。两个可以组成菱形体,三个可以组成Y形体等,四个可以组成X形体等。
这个四角体可以无限分割,每个四角体可以分出四个一样的小四角体,它们中间夹着两个底面合在一起的底面是四边形的金字塔,这两个金字塔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六个角的六角形体(六个角正好在一个正球面上),这个六角体的体积与整个底面是三角形的四角体的体积的比例基本上是黄金分割的比例,它只占黄金分割中小的那一部分,分出的四个小四角体占大的一部分。中间的六角体是不能单独存在的,因为各个点的距离不相等,导致相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不相等,所以它会产生力,它会化为杂乱的运动,它会促进元的脉动。同时它会促使别的元的脉动加剧,分出的每一个小四角体都可以无限分割下去,我们所观测到的中微子,夸可等很多是一个或合在一起的两个或多个四角体类,所以表现出好几种形态,元可以无限分割成众多的元,分出的每一个元的大小都是相对一样的,这是因为元是介于虚实之间的,它随时化为虚也随时化为实,它是相对空间中最小的单位,元不可以无限叠加成一个更大得元,因为叠加后会使中间的元的脉动消失,同时元中间的六角体也无法形成,所以无法形成较大的元,所以元在相对的空间内具有始终相对不变的大小。它无限分割分出的每个元的脉动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只要这种元的脉动存在,这个分出的元就会存在,它消失了的同时在它的位置上又会诞生出一个元,这两个元既是同一个元也不是同一个元,因为元本身就是介于虚实之间的,它在随时化为虚也随时化为实,它既不是真正的消失也不是真正的存在。正是这种元的脉动使元与元之间不存在绝对的空隙,也使元可以把空间中所有的可以产生空隙的地方(比如多个圆球放在一起形成的空隙)填满,使空间内不存在一处绝对真空。
无限分割分出的六角体都化为了运动即能量,能量促进了分出的元的脉动。正是这个中心的六角体才使元具有了中心的静止点,这个静止点是间断的存在,只有中心的六角体存在时才短暂的存在,随着六角体化为能量,这个静止点又不存在了,但是外围的元随后又快速的形成中间的六角体了,这种变化是非常快的,这就使元具有了间断存在的静止点,从而形成了元的各种脉动的特点。六角体的存在与消失促进了元的脉动,它产生了运动。正是元的不断分割与消失不断的创造了能量,使能量不断的相对增加,元中心的六角体创造了能量。也正是元的这种可以无限分割的特点才使空间得以相对增长。
这个四角体有四个点,有四个面,有五个空间,有六条相等的边。它里面就是静止的虚,它就是中心点。它可以无限分割成众多的元,却不可无限叠加成一个更大的元,它是构建虚与实以及能量的桥梁,它们运动构成了能量流,震动构成能量波,它们是构成一切的最基本的元。传统理论中的以太也是主要由它们构成的。所谓的暗物质就是它们,暗能量就是它们运动形成的能量流。
严格地讲这个小四角体是在作自旋、震动、摆动等运动,这才能保证它的存在,否则它就会化为虚,它做线运动时就会表现为能量。它的自旋是分别以各个点为圆心运动的,这就形成一个脉动的球形。一但自旋,平面上方的点会更接近平面,当达到四角体中心点时,其它各点会依次进入中心点区域,而出现各点轮流做圆心的复杂运动。同时在平面上方表现出正电荷,下方表现出负电荷,电荷强弱也在波动,随上方点的下降平面上方的电荷下降,当别的平面的点开始突出时,在那个平面的突出方开始表现出正电荷,这就使电荷在球表面快速移动,这就使我们观测到一些不可思议的电荷表现。同时它的旋转快慢使电荷强弱也出现不同变化,它的场的脉动导致它的质量也在脉动,所以中微子,夸可等表现出很多特异物理特性。空间中最小的奇点不是球体的,它是脉动的介与虚实之间的四角体。
三个点产生基本空间,同时产生阴阳,同时也产生能量,也产生了运动,也产生了虚。当3个点完全重叠时,表现为虚,也就是静止,也就是0。当3个点在一条线时就会表现为运动即能量,当相对的在一个圆周上时就表现为物质,所以说三生万物。
11、量子、 当无限大点与绝对静止点不完全重叠时,也就是相对重叠或者叫擦肩而过时,表现为不闭合圆周运动。基本空间是顺时针和逆时针两种不做闭和的旋转运动产生的,这时它的表现为旋转的一个面,它就是量子。它是一个旋转的平面场,它是由众多的元做流体运动形成的,它形成个独立空间,它里面的元与它外面的元的大小是不一样的,它里面有无数个元,但是量子单独一个面对外的场效应却是跟量子外的元一样的,它是一个相对的平面,它有相对的厚度,没有绝对的厚度,也可以说绝对厚度为0。
它有正反两个面,分别具有顺时针,逆时针两个方向的运动。两面分别有一个顺时针扭力和一个逆时针扭力,这两个扭力分别指向两个相反的方向,量子同时具有引力和斥力,它是一个扭力场,量子不同的转速表现出不同的场,正常转速的量子只表现出引力场。
量子存在三环,从中心0点,运动速度从0加速到最大值的加速环区,这个区域场的密度最低,在这个区里产生斥力。再往外是高压区,也可叫压力环区,在这里转速及线速度达到最快。再往外是线速和转速递减环区,在这个区里产生引力。引力和斥力共同作用于压力环区,力的方向正好同压力环运动方向相同,这就更促进了压力环的运动,同时也提高了压力环的压力。量子存在五个区中心静止点、斥力区、压力环区、引力区、边缘区。量子存在两个面,每个面都存在五个区,所以量子共形成十个区间。
量子外围受到压力会转为压力环的动力,外围受到阻力会使线速度减速,从而转为引力,会转到压力环上。遇到加热或其它的施加能量,会提高运动速度,使从量子中心静止点开始的运动提速更快,运动速度更快,从而提高内环的斥力,会转到压力环上,从而提高压力环的转速,同时内环半径加大,同时外环线速度递减会变慢,从而使场的扩张更晚结束,从而使场的半径加大,从而使量子的体积变大,从而使整个场的体积变大,这就是热涨冷缩的缘故。由于线速度递减变慢,导致引力有所下降,同时线速度高使场转速更高,导致场与场之间的碰撞力加大,相互之间的引力变小,所以高温物体内部粒子运动更活跃,更易变为流体或气体,同时流体和气体更易出现分散。它们中的粒子自身能量更大,自身转速更高。
场的体积虽然增大,但是场的密度却有所下降,因为引力下降,所以整个场的质量变化不大,一个低温物体加热到高温,它的质量有极小的增加,因为增加的能量同量子自身的能量悬殊太大,可以说微乎其微,所以质量并没有明显变化。量子很易吸收能量,当转速提高到一定程度时,会通过波把能量向外传递出去,使自身能量与外界维持一个平衡,从而维持自身的运动。
量子存在两极,顺时针旋转的面设为正极的话,逆时针旋转的面就为负极。它们分别是两个运动方向相反的扭力,一个顺时针扭力和一个逆时针扭力。量子这个平面场整体转速,从高到低分别传递出不同的能量波,依次是射线,光,电、力。常态量子不对外传递光、电、力,它对外没有能量传递,它与周围场的转速同速,这就像两辆同向运动的汽车,速度一样时,相对静止,相对之间没有能量存在,它受周围场的影响较大,会改变自身的转速,转速一旦改变,与周围场的转速一旦不同,它就会对外表现出能量传递,要么放出能量,要么吸收能量,直到与周围场达成平衡。量子具有引力,多个量子杂乱无章的排列在一起,我们传统定义的真空是没有原子的真空,它里面充满了量子以及其它更小的夸克、中微子类。还有一种真空里面没有量子,只有中微子、夸克类,这种真空是介于传统定义的真空与绝对真空之间的,绝对真空就是绝对静止的虚,是一切都不存在的。
12、量子链、 在外力作用下量子会出现同轴旋转,异极相吸,量子的自旋运动方向同向,相互之间没有摩擦。同极靠在一起相斥,但是斥力远远小于相互之间的引力,量子的自旋运动方向相反,相互之间有摩擦,这就导致量子各自转速出现波动,两个量子不断的碰触又分开,又碰触。摩擦释放的能量又被量子各自吸收,连接链条出现开、合震动,使原子的场出现不稳定,出现脉动的能量释放,这就是原子的同位素形成的原因。相邻两个量子旋转同向,相互之间就没有摩擦,相互作用为0,相邻两个量子旋转逆向,相互之间就有摩擦,就有相对的运动,相互作用就可以用1表示,那么两个量子靠在一起就可以传递出0或1的信息,多个量子靠在一起形成的量子链就传递出与计算机信息链正好一样的信息,所以计算机的信息链就是由量子链构成的。它是由于变化的电流对场产生作用,使场中的量子按一定的顺序形成排列,就形成了量子链,它就是计算机的信息链,量子没有绝对的厚度,所以量子链也没有绝对的厚度,所以量子链基本不占用空间。我们大脑的信息链也是由量子链构成的,它是由产生各种触觉的能量,通过触觉组织转为生物电,再通过神经传递到大脑,这些生物电的波动使大脑中的量子按一定顺序排列,就形成了量子链,形成了大脑的信息链,只是大脑的解码器和电脑的解码器不同罢了,如果电脑与人脑解码器能够同步,就可以制造出生物电脑,那我们就可以同电脑资源共享,同时人脑可以嫁接生物电脑,那人就可以成为超人了。
量子是由5个基本点构成的,分别是静止点,无限小点,无限大点,无限大点与静止点的近乎重叠点,无限大点与无限小点的近乎重叠点。它们当中只有静止点是绝对点,其它的都是相对点。近乎重叠点就是相对重叠点。
这5个点分别用a、b、c、d、e、表示,拿5个同样大小的小球来做个实验a、b、c、3个球放在一起,相互之间可以紧密相连,再加一个d进去,相互之间也可以紧密相连,再加e进去,就不一样了,不管怎么调整,始终有两个球之间的距离大于其它球相互之间的距离。可以这样表示ab=ac=ad=ae=bc=bd=be=cd=ce<de(正好10个区段)。正是由于这种距离的不相等,从而导致了力场的失衡。从而导致了力的产生,从而产生了运动。运动的动力来自这个空间本身,运动又产生了这个空间。这个空间具有10个区间。量子存在运动方向相反的两个面,存在内环的斥力与外环的引力,它们的方向也相反,它还存在中间的静止点,所以说量子中也存在对立,它同时存在中间的静止点。
空间是相对与绝对并存的,它存在中间的静止点和两端的对立点,它相对的存在,绝对的不存在,它只存在相对的大小,它的绝对大小为0,就是不存在。
13、电子、质子、中子、反粒子、反物质、 当量子场内各点的运动轨迹偏向平面上方或下方时,量子表现为正电子或反电子。它不是传统定义的电子。电子转速越高,场内各点的运动轨迹越远离平面而更居于平面上方或下方,这时电子的电压越高,波像越高,波长越短,它的外形是一个凹片形。
正电子场内点的运动轨迹更居于顺时针旋转的那个面的上方。这时凸面表现出正电荷,凹面表现出负电荷,它像一个碗,碗口朝上,它表现出一个顺时针扭力。反电子场内点的运动轨迹更居于逆时针旋转的那个面的上方,这时凸面表现为反正电荷,凹面表现反负电荷,它也像一个碗,碗口朝下,它表现出一个逆时针扭力。电子的转速可以由低到高,转速太高就会传递出阴极射线,把能量传递出去,它对外传导的能量波的锋面是一个边缘在后中心在前的从中心到外围转速递减的凸面,别的能量波(射线、光、)对外传导的波的锋面也是一个边缘在后中心在前的从中心到外围转速递减的凸面,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转速不同,电波转速相对更低一些,它不会发光,只能是放出阴极射线。电子转速越高,电压越高,正极面越凸,半径越小。负极面始终是一个漩涡,就像水流形成的漩涡一样,物体会被漩涡吸进去,这是由于引力造成的,所以负极面只会吸收能量,使能量流向正极面运动,同时使电子始终向正极方运动,电子的电压越高,它向正极面运动的速度越高。
当电子的正、负电极相遇时,电子旋转运动方向同向,电子正极面是凸面,负极面是凹面,凸面与凹面可以合在一起,如果转速相等,两个面的弧度也一样,电压也相等,则电子相互之间没有电压,就不会放电。转速高的电子正极面更凸,电子的中心更在前方,电子追赶不上比它转速更高的电子,它只能追赶上转速比它低的电子。遇到比它转速更低的电子时,就会出现中心转速降低,使电子外围转速相对提高,使电子场内的线速度递减变慢,使场的半径突然加大,从而对外做功,释放能量。电子释放能量后,自身场重新达成一种平衡,电子最后衰变为量子。
电子同极相遇时,能量都集中在正极面,能量的运动方向也是向正极面运动,正极面都是凸面,这就使两个凸面一碰马上就分开了,就像两个针尖难以碰在一起一样,更何况是两个高速旋转的针尖。电子负极与负极是不能相遇的,因为大家都在向正极方运动,所以两个电子负极是不会碰在一起的。正反电子相遇会相互产生摩擦,也会释放能量,它们相遇于一般的电子相遇基本一样,只是摩擦更大一些,释放的能量更多。
带静电的物体会吸引不导电的物体是因为带静电的物体释放出的电波使不导电物体表面上的原子或量子的中心转速突然提高,使从中心到外围转速递减加剧,使引力加大,当静电消失后,引力恢复正常,也就不再吸引物体了。而导电物体可以把电波传导出去,不会改变自身场的引力平衡,所以不会被吸引。
当量子的一个面受到外力摩擦时,会使面上各点的运动轨迹发生改变,会使运动轨迹更偏向平面上方或下方,使量子外形变成一个凹面,这就导致电子的产生,这就是摩擦起电的原因。众多的电子同向排列形成直流电源,同向排的电子数量越多,电流越大,同向排列的电子转速越高,电源的电压越高。
一般的量子的两个相对重叠点同时在平面的上方和下方,它们近乎在一个平面上,也可以说相对在一个平面上。标准量子就是一个相对的平面,量子是一个标准的平面空间。量子转速越高,运动轨迹越远离平面而更居于上方和下方,这时量子表现为光子,光子外形就像一个饼状,不过饼的中心部是凹进去的,边缘很薄,从边缘往里就稍微厚点了。转速再高就构成质子,质子外形跟光子相似,只是整个的更厚,它更加表现出粒像,同时更表现出波像。转速再高就构成中子,它厚度更大,外形近乎成球形,球的两极分别有一个旋涡,它更加表现出粒像,也更表现出波像。质子、中子都比光子转速更高,它们都是放射源,都对外放射出射线,射线也是一种波,比光波转速更高。光子、质子和中子都具有粒像和波像,都有两极。光子不带电荷,因为能量都转为光波传递出去了,同时它的自旋运动轨迹离开平面很少,基本达不到电子运行轨迹离开平面的状况,所以不表现电荷。质子转速更高,它的自旋运动轨迹离开平面很多,达到电子运行轨迹离开平面的状况,所以它表现出电荷。但是它的突出部分的半径较小,同时它的边缘往里一点的突出部分,跟电子的凹进去的面正好相合,一个凹面与一个凸面正好相合,电子的凹面显示负电荷,所以质子正好与电子的凸面显示的电荷一样,所以质子带正电荷,质子的两个面都是凸的,所以它只表现正电荷。
中子转速更高,它放出强射线,它把能量完全带走了,所以中子不表现电荷。光子、质子、中子都不稳定,都会衰变为量子,光子最快,它不是放射源,只是光源,因为它的转速相对很低。质子相对转速更高,它放出比光波转速更高的射线,中子的转速更高,放出的射线更强,它具有的能量更大,所以衰变更慢,中子首先衰变为质子,再衰变为光子,最后衰变为量子。中子、质子、衰变过程中都先放出射线,最后放出光。中子可以称为亚原子,但是它不是原子,它的场不具有立面扭力,只有一个上下螺旋状的平面扭力,它没有相交点。
当运动轨迹越过平面上方或下方的任何一个极点时,表现为正、反粒子,正、反物质就是它们构成的。它由6个点构成,分别是静止点、无限小点、无限大点、无限大点与静止点的相对重叠点、无限大点与无限小点的相对重叠点、平面上方或下方的极点(在量子自转轴上)。它的外形像一个鸡蛋形,在它的鸡蛋形钝面的旋涡直径较大,对外基本是吸收能量,而鸡蛋形的尖面没有漩涡,表面更凸,对外传递能量,所以它表现出单极性,它表现为正粒子或反粒子,它比中子相对稳定一些。它的场的上下螺旋状平面扭力在平面上方或下方有交点。正、反粒子可以由单个或多个量子重叠在一起构成,因为它的扭力相交使它自身的场的引力出现相交,就跟绳子相交一样,可以把多个量子拧合在一起,只是这个拧在一起的绳扣只有一个交叉,所以不能形成绳子,所以它的场不稳定,所以正、反粒子也会衰变,会逐渐衰变为量子,它可以称为亚立体空间。正、反粒子相遇同正、负电子相遇,最后变为两个或多个量子,释放更多的能量,会变为电子,最后又变为量子。电子,正、反粒子它们都表现出正或反的单极性,可以统称为单极粒子,它们都不稳定。
量子、电子、光子、质子可以统称为平面空间。中子或称亚原子、正、反粒子可以统称为亚立体空间。它们可以看成是一个或多个量子摆动或震动或同时摆动加转动加震动构成的。量子吸收了摆动或震动等的能量从而提高了自身的转速,使量子转速更高。
14、原子、等离子、同位素、放射性元素、 当运动轨迹分别越过平面上方和下方的极点时,表现为原子。它由7个点构成,分别是静止点、无限小点、无限大点、无限大点与静止点的相对重叠点、无限大点与无限小点的相对重叠点、上极点、下极点,它是由量子作立面旋转构成的。它由平面扭力和立面扭力所组成的组和扭力场构成,它的外形是一个球形,它的立面扭力和单个量子的平面扭力是基本相等的,它们都来自宇宙场的旋转扭力,宇宙场创造了它,给了它最初的动力,它与周围的场同步运动。
原子的原子量基本就是构成原子的量子数,1个量子立面旋转就构成氢原子,它是正球形,多个量子重叠后同轴旋转形成量子链,同时作立面旋转就构成高原子量的元素原子,原子的立面旋转力始终基本等于一个量子的平面旋转力,它来自宇宙的自转扭力,原子就是众多的元做流体运动形成的立体场,原子有磁场,立面旋转轴就是它的磁场两极。我们传统的原子理论是不对的,传统理论中的电子是根本不存在的,他那种理论所构成的场是不牢固的,可以说漏洞百出,那种原子模型全是臆想,谁也没有真正看到过原子的内部结构。原子并不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共同构成的,传统理论中的电子事实上是原子表面的旋涡,因为原子存在立面旋转扭力和平面旋转扭力,它们共同作用在原子表面形成旋涡。漩涡都是原子场内众多的元做流体运动形成的,漩涡都具有向原子内的吸力,分子的形成与漩涡有很大关系,漩涡的转速都很高,达到电子的转速,同时旋涡的对外作用面是凹进去的,这就使它具有电子负极的特性。电流都是从旋涡进去,电流方向始终朝向原子核,这就使原子表面表现出负电。由于电流方向指向荷区,这就使原子的中心核区表现出正电。同时旋涡的数量以及分布随量子数量的增加数量更多,分布也各有深浅,这就使我们得出电子数量、电子云以及原子结构的错误概念。原子在不同的化合物以及不同的场中表现出不同的电价更充分的说明了传统理论中的电子就是原子表面的漩涡。原子里面只有量子,所谓的质子、中子在原子核里面是不存在的。原子核就是量子的中心环区立面旋转产生的球体,从这个核区往外转速在递减,从而使原子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场。原子里面的各个元的运动轨迹是很复杂的螺旋运动,它的量子都具有上下螺旋平面扭力,并且在平面的上方和下方各有交点,它的扭力相交使它自身的场的引力出现相交,就跟绳子相交一样,可以把多个量子拧合在一起。这个拧在一起的绳扣有两个交叉,就形成绳子了,所以它的场很稳定。
组成原子的量子数量越多,它的平面扭力越大,越大于立面扭力,原子外形越趋向椭圆形,相对体积更小,所以比重更大。比如黄金,它的立面轴与平面轴的比例应该是黄金分割的比例,这就使它的外形成为一个完美的椭圆形。原子排列更加紧凑,互相之间更加没有空隙,别的原素更加不易进入,它的场的结构更加牢固,对外围场的作用很平滑,导致与别的元素结合成的分子结构更不牢固,也就是说更不易构成分子,所以更加不易同别的元素发生化学反应,化学性质更加稳定。但是随着原子量的更高或更低,原子外形更加椭圆化或圆球化,场的稳定性会更差,对外围场表现就更活跃,就更易与别的元素原子结合,所以化学性相对开始更不稳定。同时不同的球体比例与大小,构成了场的不同的密度、引力以及对外的不同的平滑性。这就构成了不同的整体场结构,从而使各种元素表现出不同的物理、化学特性,以及相互之间的不同的结合性。
我们的元素周期表很不全面,应该还有更多的元素,以及它们的同位素。我们所知的很多重元素并不是元素本身,而是元素的同位素,同位素具有放射性。氦元素有4个量子构成,同向排列的就构成氦原子,其余的还有5种排列方式用1表示顺时针旋转面在左的量子,用2表示顺时针旋转面在右的量子,会出现1212、1222、1211、1122、1221、1111、六种排列,其中1111是氦原子的排列,其它5种是同位素的排列,所以氦原子有5种同位素。同位素不稳定是因为相邻的两个量子旋转方向相反导致相互摩擦,摩擦释放的能量又被量子各自吸收,连接链条出现开、合震动,使原子的场出现不稳定,出现脉动的能量释放,这就是原子的同位素形成的原因。高原子量元素因为量子数更多,众多的量子更不易形成同向排列,所以有更多的同位素。氢没有同位素,氘应该是第二号元素,它不是氢的同位素,它自己还有一个同位素,它的量子排列是11,它的同位素是12。同理氚也不是氢的同位素,氚应该是第三号元素,它因为有三个量子构成,有一个量子夹在量子链中间,所以它本身不稳定,是一种放射性元素。它还有两个同位素,它的量子排列是111,它的同位素是121、112。氦应该是第四号元素,氦与锂之间还有一种元素,它本身也不稳定,也是一种放射性元素,它还有12121、12122、12222、11211、11121、11221、11222七种同位素。以此类推,更高原子量的元素会有更多的同位素。从氢到铀238应该有238种元素,它们中的单数原子量的元素都是由单数量子构成的,它们都是放射性元素。各种元素的同位素就太多了,这需要一一计算,我们可以按上面的方法计算一下。用这些元素以及同位素可以生成更多的新材料,相信我们的材料科学前景无限广阔,世界会变的无限精彩。
放射性原素外形近乎成一直线,它的平面扭力和立面扭力近乎失衡,它的结构更加不稳定,物理性很不稳定,很易衰变,它的放射性就是这样造成的,核裂变反应也正是利用这一点造成的。自然衰变的原子就像燃烧的香烟,能量从原子的两头不断流失,这些能量来自量子链中最中间的一个或一对量子,它或它们处在最中心,原子的两极就在它或它们的边缘上,它或它们被两边的量子不断挤压,能量不断的从自己的边缘流失出去,最后就消失掉了。这也是铀235、钚239更具放射性的原因,因为它们的量子数都是单数,都存在一个处在中间的量子。它的放射性是由于两极近乎成点状,同时在高速旋转,导致从两极向外传递出前端很凸的螺旋波,这种波与中子向外传递的波很相似,只是比中子传递出来的波的转速稍低一点,它同样也是射线波。铀238的原子两极是由两个量子的边缘构成的,相对于钚239的两极更粗,它们的转速基本相等,所以钚239传递出来的波的前端更尖,具有更强的穿透力,它的量子链的中间量子的两边的量子数最多,对中间量子的挤压最强,所与释放的能量最快,它的衰变也最快,所以钚239具有更强的放射性。除了氢原子外,单数量子都不能构成稳定的原子,也就是单数原子量的元素更不稳定,它们都是放射性元素,它们很难长期存在。氢原子虽然是单数量子,但是两端没有量子挤压,同时原子外形又是近乎正球形,所以它不会散失能量,它也就不是放射性元素。氚原子外形在放射性元素里边相对最圆,原子两极更钝,原子中的量子链中间的量子的两端分别只有一个量子,对它的挤压更小,所以氚原子的放射性最弱。
当达到核反应的临界点时,原子外形近乎成一条直线,同时量子自旋轨迹也成极度椭圆化,导致不能表现扭力,原子表面的旋涡也就不存在了,导致原子不表现电荷,这就使我们产生错觉,认为电子脱离了原子核,其实传统理论中的电子是根本不存在的,我们称它为等离子也是一种错误的描述。
15、分子、化学反应、 多个原子合在一起构成分子,由于各种原子的场的外形不一样,导致各自的场的效应不一样,密度也不一样,引力也不一样,从而导致各种分子的产生,它们分别具有不同的物理化学特性。外部环境的不同又可产生不同的分子,相同的分子在不同的环境中表现出不同的物理化学性。不同的分子又可组成不同的整体场结构,从而产生不同的材料,产生不同的混合物,构成了我们的多彩世界。所有这一切都是在引力的作用下合在一起的,引力来自场中的每一个粒子,小到夸克、中微子、量子,大到原子、分子、再到整个场。
化学反应的释放能量或吸收能量,是因为各个场在做自我运动速度调整,使整个分子形成的场与周围的场的运动速度达成一个新的平衡。随着温度的变化,各个原子的场的运动速度也在变化,从而打乱了原来的运动速度平衡,当突破各自的临界值时,各种原子的场会重新调整重新组合从而达成一种新的运动速度平衡。化学反应就是原子的场的运动速度调整以及重新组合,这种调整与组合都是为了达成一个与周围场的运动速度平衡。催化剂的作用就是打乱了原来的场的运动速度平衡,使各种元素的场重新调整,从而促进了化学反应。化学反应就是运动速度调整,就是各个运动的运动速度的同速调整,只有同速,相互之间才不存在相互的能量,才不会发生相互之间的能量传递。
水分子中的氢原子与氢分子中的氢原子以及单个的氢原子,它们的场的外形以及质量是不一样的,表现在它的原子量有很小的差别,这个质量区别值的大小与原子自身的总质量值相比较,是微乎其微的,所以它们的物理性基本一样。化学反应就是各种原子相互结合形成新的场,形成过程中各个场的速度与周围场的速度达成平衡,这个过程中速度调整就必然伴随着能量传递,伴随着众多的元的排出或吸收,随着元的调整使各个场相互之间达成平衡。
16、空间结构、数学来源与空间、物理是数学的基础、模糊数学、多维空间、 原子是一个完整的立体空间,它是由7个点构成的。其中有一个绝对静止点0,它就是球心。其它6个点分别在它的周围,我们分别用上、下、左、右、前、后表示,这个球同时以上下轴、左右轴、前后轴为旋转轴做旋转运动,那么球心会受到来自各个方向的离心力,就会产生一个绝对真空点,它也是一个绝对静止点。原子自身的运动中,设上下轴为立面旋转,则左右、前后轴同在一个平面上,平面又是一个整体场,随着平面的转动,左右轴、前后轴不断发生着位置互换,从而实现了三条轴的同时转动,这三条轴的旋转产生了三个扭力,这三个扭力构成了一个组合扭力场,这就是我们所处的局部空间是三维空间的根本原因。这三个扭力中,前后轴、左右轴旋转产生的扭力之和与上下轴旋转产生的扭力是基本相等的。
这三条轴把这个球分成了8个区间,也可以说是8个空间,这就产生了8。(一个西瓜三刀下去可以分成8块)。
这8个空间共同相交于中心一点,它同时具有其它八个空间的一点,并且这八个点重叠为一点,这就是九宫区,这就产生了9。
九宫区包围着球心0点,1这个元点与0点也几乎同为一点,所以说1,9这两个点有重叠之处,因为两个点都是奇点,所以应该是相对重叠,也可以说1≈9,前面我们已经得出1≈0,所以可得出0≈1≈9。它们分别代表虚(O)、无限小(1)、无限大(9)。所以0≈无限小≈无限大。同时又极小=0=极大=不存在。这就是物极必反的道理。
现在我们可以这样看三维空间可以分成10个区间,8个一般区间,一个九宫区,再加球心绝对静止区正好是10个区间。这就是数学选择10进位的根本原因。不同的空间结构都由不同数的结构点构成闭合圆周运动(最基本的运动)产生了1;正反或阴阳(对立)产生了2;直线运动(能量)产生了3;亚空间(元)产生了4;平面空间(量子)产生了5;亚立体空间(正、反物质)产生了6;立体空间(原子)产生了7;空间的外围转速递减区产生了8;中心的高压区产生了9;中心的绝对静止(虚)产生了0;完整立体空间由7个基本点构成,7相对更完美一些,这就是为什么一星期选择7天,伤口逾和大约7天,音符用7个,7言诗顺口,人生7窍,等等的原因。
1和4有相似之处,都代表无限小的元,所以可以表示为1≈4;又1≈9;1+4+4=9;所以1+1+1≈9;又1+1+1=3;所以3≈9;又1+4=5;1+1=2;所以5≈2;1+1≈5;这样算到最后,所有的数都会大约相等,都会约等于0,1≈2≈3≈4≈5≈6≈7≈8≈9≈0,这有待数学家去求证,这些似乎不合逻辑的数学算法,在多维空间里是成立的,三维空间里只存在0≈1≈9,多维空间里却是什么都成立,什么都不存在,根据物极必反的原理,它也是什么都存在的。多维空间就是虚,它是由三维空间无数次的组合形成的,是无数维的空间,这种组合并不是单一的叠加,是一种复杂的内外叠加,前后叠加,你的中心有我,我的中心有你,这就构成了无限小点、静止点、无限大点的绝对重叠,使整体化为了虚的0,这些在后面的宇宙中再讲。一切只能相对的存在于相对的空间里,这个相对的空间又存在于一个一切都不存在的同时也是一切都存在的绝对空间里,空间是相对与绝对并存的,一切都存在矛盾又存在相合,即相生又相克。
17、金字塔之秘以及超光速能量流 我们如果把上、下、左、右、前、后这六个点连接起来,就会构成一个由两个底面是四边形的金字塔合在一起形成的六角体,这个六角形的体积与整个正球体的体积的比例基本上是黄金分割的比例,它只占黄金分割中小的那一部分,外围分出的部分占大的一部分。
埃及金字塔正好是六角体的一半,它的底边正好在地面上,可以将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更多地接收,再通过塔尖发射出去,这种六角体我们在前面的元中也讲过,它可以化为能量,可以产生出脉动的能量,可以在塔内产生出脉动的能量流,这种能量流可以改变元的运动,进而改变物质内部的运动,改变物质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这种能量流是检测不到的,它是由作用于中微子、夸克类的力带动中微子、夸克类运动形成的能量流,塔内的几何结构使能量流不断地从塔底向塔尖运动,这是由于场内的各种粒子运动引起的,场内的各种粒子都在各自运动,粒子受场内各种力的作用会向场的最薄弱的区域运动,从而使场达成一种平衡,物质一般都会凝聚成球形,液体一般会凝聚成滴,比如水会凝聚成水滴,气体会凝聚成团,比如云团,如果没有外力作用的话它们都会凝聚成球形,星球就是最好的例证。这一切都是由于场的引力的平衡作用,塔内的几何结构使这种平衡出现一个最大的不平衡区,它就是塔尖区域,这个区域始终是场的最薄弱区域,这就使各种能量都向塔尖区运动,同时各种粒子也向塔尖区运动,由于原子受到的凝聚引力较大,所以它们更不易运动到塔尖区域,而中微子、夸克类基本不受引力的影响,所以它们可以大量的进入塔尖区域,塔内就像一个过滤器,可以将原子与中微子、夸克类分开,中微子、夸克类就是单个或多个元叠加构成的,它们随时会分成单个的元,元受到能量流的影响就会从塔尖流出,元是在场中到处存在的,它是空间最小的单位,它是介于虚和实之间的,任何场都是不能阻挡它运动的,塔尖的材料也是一个场,它不会阻挡由元形成的能量流。埃及金字塔可以从塔尖发射出由元构成的脉动的能量流,这种能量流可以不受任何场的阻挡,所以可以传递得很远,同时也传递得很快。我们目前还不知道怎样监测到这种能量流,这种能量流就是神秘的金字塔能。这种能量流的速度要大大超过光波等的速度,是超光速的,是光速的无数倍,这取决于能量源具有的能量大小。我们可以用它取代波的信息传递作用。只需要建立一个全新的发射装置和一个接收装置即可,发射装置可以用金字塔形的发射帽来取代发射天线,脉动的电磁波在发射帽的作用下就会从金字塔式发射帽尖部发射出由元构成的脉动的能量流,接收装置也可以做成一个金字塔形的锅状接收器,要将塔底朝前,我们在塔尖下面横上一条超导电线,电流穿过导线时受到来自塔尖的由元构成的能量流的作用时,会使电流发生轻微的波动,对电流的处理即可完成对信息的处理。金字塔也许就是外星人建立的信号源,也许是他们宇宙航行的导航系统,或许是他们寻找地球的导航灯塔。地球上众多的金字塔中大部分都是人类仿造的,只有极少数的巨型金字塔是外星人建造的,古代的人们又利用它们,并把它们改建成了法老的陵墓。
18、黄金分割、圆周率、概念算法 黄金分割的公式是(√5-1)÷2,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前面讲到量子的一个面有5个区间,量子是构建一切的基础的平面空间,它的一个面的平面场效应是5,平面的场效应用平方表示,所以我们将5开方即可求出场的尺度,1的任何次方还是1,任何次开方也还是1,所以我们设基本点元的尺度为1,元的所有概念都是1,它是一切的基础。我们用场的尺度与基本的尺度1比较,即5的开方减1即可得出场与外围基本点的尺度相差值的大小,这个相差值要被两等分才会使场与相邻的基本点的场平衡,所以我们再除以2,这样就可使场与相邻的基本点处于一种相互平衡了,这种分割方法正好求出了黄金分割值。
黄金分割值正好是量子的一个面的尺度与相邻的元的尺度相差值的一半,量子一个面的场效应与元是一样的,虽然场效应是一样的,但是它们的尺度不一样,这是因为量子是一个平面,元是一个脉动的四角体。正是这种尺度的差距才造成了量子的运动,才产生了量子。(后面再讲) 元的尺度与这个黄金分割值的比值正好是一个元的尺度再加上一个黄金分割值,元的尺度除以这个黄金分割值即1÷0.618=1.618,∴1.618×0.618=1,也就是元的尺度加一个黄金分割值后再黄金分割即得出一个元的尺度。元的尺度减掉这个黄金分割值,即1-0.618于黄金分割值的比值正好等于黄金分割值,即(1-0.618)÷0.618=0.618,也就是剩下的部分的值正好是黄金分割值的黄金分割值,这样分割就会使所有的分割按统一的比例分割下去,使元成为无限小,并且可以无限分割下去。元的尺度加上黄金分割值,即1+0.618于黄金分割值的比值正好等于2加上黄金分割值,即(1+0.618)÷0.618=2.618,也就是合起来的部分的值正好是两个元的尺度加上黄金分割值,这样叠加就会使所有的叠加按统一的比例1无限叠加下去,就会制造第二个元,并且可以使这种制造无限延续下去。场只有沿着黄金分割值分割或叠加才会使场达成平衡的1,才会使场无限分割或叠加,并且按一定的比例1分割或叠加。平衡是最完美的,黄金分割使事物达成了这种完美,所以黄金分割是最完美的,黄金分割也是无处不在的。
这种计算方法可以称为概念算法,它是模糊数学的基础,它是建立在概念的基础上的,不是建立在数据基础上的,它所用的数据是一种模糊的数据概念,它的相等也是一种概念的相等,它与传统数学是两种不同的数学方法,也是两种不同的数学概念。
我们传统的圆周率的计算方法都脱离不开几何算法,传统几何学认为直线没有宽度是不对的,认为平面没有厚度也是不对的,如果没有宽度和厚度的话,直线、平面就都不存在了,这正是对绝对和相对的概念不清导致的错误。直线具有相对的宽度,平面也具有相对的厚度,直线的绝对宽度和平面的绝对厚度都为0。正是因为直线具有相对的宽度使得用几何方法计算出的圆周率存在一定的误差,误差并不是来自计算本身,而是来自计算方式的建立方法,这些计算方法使圆周率的数值偏小。圆周率准确的计算公式应该是√5÷√0.5=√10,它得出的数值更精确,应该是真正的圆周率数值。量子是一个圆,是一个平面,它的一面由5个区间构成,它的场效应可以用5表示,5开方即得出圆的尺度,也就是圆的周长的尺度,直径将平面分成了两半,将整个场分成两半,所以它的场效应就是二分之一,它的概念也是二分之一,所以我们将二分之一开方既得出直径的尺度,二分之一也就是0.5,所以将0.5开方即得出直径的尺度。所以√5÷√0.5即得出圆周率的数值,它的数值就是√10,即10的平方根。
圆周率的概念就是使直线形成一个以直线两端为边界的平面,这个平面形成10个区间,它才会形成一个圆,我们前面讲过量子存在两个面,每个面存在5个区间,所以量子整体就存在10个区间,量子是一个圆形场,也只有量子是一个圆形的平面场,所以圆周率的概念就是使直线形成一个以直线两端为边界的10个区间的平面场,所以它的概念就是10,它在场效应中的数值就是10,我们将10开方即可得出圆周率的数值。
一个平面都有正反两个相等的面,直线只有一半是做用于我们求的这个场,所以我们取直线的一半的平方即可求出直线对我们球的场的场效应,这个场效应再乘圆周率即可得出我们所求的场的场效应,也就是我们求的圆面积∏rˇ2。
整个场的效应就是用直径的平方乘以圆周率,它是我们求出的圆面积的4倍,也就是说我们求出的这个场的一个面的场效应只占整个场的场效应的四分之一。由此我们也可以求出球体的表面积,它就是球体的直径的平方乘以圆周率,直径用R表示,半径用r表示既可得出公式∏Rˇ2。∏Rˇ2=∏(2r)ˇ2=4∏rˇ2。也就是4乘以圆周率再乘以(半径的平方)4∏rˇ2。
一个正球体从侧面看是一个圆,这个圆的平面场效应可以用∏rˇ2表示,我们前面已经计算出圆的面积的场效应只占整个场的四分之一,所以∏rˇ2÷4即可得出构成这个圆形平面场的小圆的面积,它们再乘以半径即得出它们各自在球体内形成的体积。我们前面讲到球体是以三条自转轴同时旋转形成的,是由三个平面场三维叠加构成的,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这个圆球是由三个圆形平面场三维叠加构成的,球体是由三个这样的场构成的,由此我们得出球体的体积计算公式∏×(r的平方)÷4×∏×3=3/4∏rˇ3。
任何数无限的开方后都会得1,1的任何次方都是1,1的任何次开方也都是1,这说明任何空间无数维的分割后都会变成元,元不管怎样叠加始终是元,元不管怎样分割始终是元,由此可知无数个的元无数次的叠加后还是形成一个元,一个元却可以无数次的分割成众多的元,这正反映了元可以无限分割成众多的元,却不可无限叠加成一个更大的元。在相对的空间内元的大小是始终不变的。
十进制、十个数、黄金分割、圆周率、构成了数学的基础,它们都来自空间本身,它们的各种运算规律也反映了空间的运动规律,用它们也记录了空间的运动。用物理学理论即可得出数学公式,也可解释数学公式,所以说物理学也是数学的基础。我们对圆的研究始终存在理论缺陷,甚至对圆周率的计算也存在误区,致使存在较大误差,而圆周率的数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数学概念。这些都导致我们对圆周运动的研究存在理论缺陷,使现代物理学无法更好的发展,对很多东西都解释不了了,一切似乎都找不到出路了。
能量波能量就是运动,它是一切存在的基础,能量的传递有一个最基本的方式——能量波,本章对基本的几种能量波作了根本的分析,提出了全新的概念。
1、光、射线 光的传播并不是光子以光速运动,而是光波以光速传递,是一种波的震荡传递。如果光子以光速运动,那么一切早就都被摧毁了,如果是光子以光速运动,它的冲力是巨大的,跟中子弹的高速中子是一个道理,一个光速运动的光子可以把地球打爆。光波是螺旋运动传递的波,它的旋转半径很小,所以看上去是一条直线,它的转速也很高,所以它传播的很远。这就像子弹的运动原理,子弹转速越高打的越远。光的折射充分证实了光波的旋转,这种旋转的扭力遇到一个来自一定方向的力时就会使旋转的光波产生改向,不同转速的光的折射角是不一样的。由于旋转的螺纹对周围场的影响,导致光波的扩散,转速越高螺纹越细,对周围场的影响越小,锋面越凸,光波越不宜散失能量,光波越不宜扩散,所以转速越高传播的越远。激光就是这样,激光的转速极高,波的锋面更凸,所以传播的更远,能量更强,更能穿过许多一般的光波不能穿过的场。射线的转速更高,锋面更凸,所以传播的更远,能量更强,更能穿过许多光波不能穿过的场。光波转速越高波长越短,锋面越凸。
光本身没有颜色,它只具有不同的波长,不同的转速,不同的锋面的凸度,我们的眼睛对光波的不同转速以及光波的不同波长以及光波的锋面凸度具有不同的分辨能力,并把它颜色化,所以我们看到各种颜色,眼睛的这种分辨能力如果出现问题,就会成为色盲,同样我们的眼睛对一些转速更高或更低的光波不具有察别能力,所以我们看不到它们。射线我们看不到,就像超声波我们听不到一样。同样红外线、紫外线、电波、磁波、微波我们也看不到,就像我们听不到次声波一样。另外我们还有许多看不见的光,它们转速不是更高就是更低,我们的可见光只是一个很小的范围。不同波长的光的螺旋运动的转速不同,它的锋面凸度也不一样,导致它碰到一个斜面会出现不同的反射角,这就好像一个不同转速以及大小的乒乓球碰到台面会有不同的反射角,白光是由七种波长的光波混合组成的,所以用三棱镜就可以把它们分开,我们就看到七色光了。光的强度受光源光子的数量多少决定,数量越多光波的强度越高。光波有两极性,表现在它的方向性和直线传播性。光波具有扭力能和极小的冲力能,光的照射会生热就是这些力转化为震动力。热能就是一个震动力的能,热辐射就是一个震动力传递,它是震荡传播,上下左右前后作不规则震荡传播,所以热能传播的很近。植物光合作用就是利用了光的螺旋扭力,改变了分子场的螺旋运动平衡,使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水化合物,同时释放氧气,如果用高压电电解二氧化碳与水的溶液相信也会有同效,会在正极生成氧气,负极生成碳水化合物,这要求极高的电压,加入催化剂可以提高电解效果。也可以直接用高压电电解液态二氧化碳,会生成碳和氧气。电解水生成氢和氧就是最好的例子说明。
光波的速度并不是不变的,它受场的影响,这跟声波的速度在水中和空气中不一样是一回事,我们的光速不变论是一种错误,这就像我们以前对声音的理解错误是一样的,以前我们认为声速不可超越,甚至认为超过了会出现生命危险,想来很可笑。速度本来就是一个运动距离相对于时间的相对数值,是表示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的运动快慢的,站在不同的角度看运动的物体,它的速度是不一样的。所谓的光速不变是不对的,应该是我们所在的宇宙局部的场的速度不变,随着处在宇宙场中的位置的改变,场的速度也在改变。根本没有不变的事物,只有绝对静止的虚,也就是绝对的不存在才是不变的。没有场的存在,光波就不能传播,光波在绝对真空中是不能传播的,它的传播需要借助场的传递。
黑色物体的整体场的转速最低,光穿过它释放的能量也最多,也最不易穿透它,光照到黑色物体表面遇到的减速也最大,所以释放的能量也最多。水为什么透光呢?因为构成水的水分子的场具有很高的转速,可以接近光波传递需要的转速,所以它可以传播光,随着杂质的加入,使场的整体转速降低,水也就更不易传播光了。有的晶体为什么可以透光呢?晶体的结构使场的排列更加一致,同时使场中的一部分的转速与光波的转速接近,这些部分形成一条条通道,这些通道使光波可以在这种晶体中传播,这种晶体也就更透光了。而其它的固体因为分子排列结构很乱,使场形成一个杂乱的排列,构成固体的原子的场的转速相对很低,低于光波传递需要的转速,它们形成的整体场的转速也就低于光波传递需要的转速,光波的能量有限,所以一定强度的光波在有的固体中就不能传播,随着光波的加强,就可以透过这些物体,光波在穿透物体的过程中会释放能量。射线具有更高的转速,具有更强的能量,所以它可以穿透更多的物体,射线对生物体具有破坏性,是应为它的转速太高,对周围的场产生更多的能量传递,能量打乱了周围场的平衡,使构成场的组织结构遭到破坏。它的传播也需要借助场的传递。
2、电 电波也是一种螺旋运动传递的波,它也具有两极性,表现为正负极性,它的传播也有方向性,这就构成了它的电流方向。它的螺旋运动转速比光波慢,波长也长一些,它的波的锋面也是凸的。转速越高,电压越高,波长越短,锋面越凸。构成空气的原子中的量子转速比较高,导致整个场的螺旋运动转速较高,一般电波的螺旋转速比这个场的转速低,所以电波不易在空气中传播。高压电波的转速接近空气场的转速,所以高压电波有时就会击穿空气。如果电压再高电极会发出更强的阴极射线,那时能量就会以射线的方式传递出去,这些射线的锋面更凸。
电流大小受电源电子同向排列的数量多少决定,电子数量越多电流越大。电波的异极放电同电子的异极放电。为什么快速放电会发光呢?因为放电释放出大量的热能,使场的转速提高,达到光子转速,这个场就会成为光源,随着场的温度的更高,场的转速会更高,光的强度会更高。这也是高温物体发光的原因,同时光波又带走了能量,温度极高就会放出强射线。电的传播也需要借助场的传递。
3、磁 磁波也是螺旋运动传递的波,它是原子立面旋转轴两端(原子的两极)对外作用产生的扭力波。它同时具有一个平面扭力和一个立面扭力,具有个平面旋转与一个立面旋转,它比电波转速更低,它的波的锋面也是凸的,它的前端基本没有凹陷的旋涡,它具有两极性,它的传播具有方向性。它同极相斥,异极相吸,这是因为同极的磁波对在一起,锋面中心旋转方向相反,导致相互摩擦,这个摩擦力使磁波的中心减速,使场中从中心到外围的转速出现递增,表现出斥力,立面旋转同向,出现相互加速,使场中的从中心到外围转速递减变成了从中心到外围转速递增,也表现出斥力,从而使磁体的极区的磁场表现出斥力,这就使磁体表现出同极相斥,这时构成斥力的介质是磁波。
异极相吸,是因为磁波平面旋转方向相同,使相互加速,使从中心到外围的转速递减加剧,同时立面旋转方向却是逆向,使相互减速,导致立面旋转的从中心到外围转速递减加剧,导致场的引力加大,表现在磁极区磁场引力加大,就表现出异极相吸,这时构成引力的介质是磁波。
线圈切割磁场为什么会生电呢?首先要有一个外力,磁场使线圈的场的旋转与磁场同步,外力使螺旋波的运动轨迹发生偏移同时提高了场的旋转速度,这就产生出了电波,就表现出电了。如果外力的方向不能改变螺旋波的运行轨迹,不能使运行轨迹发生偏移,就不能产生电波,就不会生电。像一条导线平行于磁力线并且运动轨迹也平行于磁力线,就不会产生电。线圈通电后为什么会形成磁场呢?是因为线圈的缠绕,使电流的方向改变,使电波的螺旋运动轨迹发生改变,使运动发生摩擦,降低了场的转速,改变了场的螺旋运动的运动轨迹,同时使场中产生出一个立面旋转扭力,使线圈表现出磁性。磁性的强弱受磁体场的螺旋波的转速影响,转速越高磁性越强,再高就表现出强磁波了,它会把能量传递出去。它的锋面是凸的,所以更宜穿透物体,同时对物体的扭力传递面很大,所以对物体传递的能量很大。超强磁波因为转速太高,扭力太大,原子受磁场影响,磁场会同向,立面旋转轴会与磁波方向平行,原子立面旋转扭力会被磁波的扭力加大,可以把物体的原子外形变成饼状,原子之间的结构被打乱,物体就会被撕碎,成为一团等离子体。磁场强度同时受磁体的大小影响,磁体越大磁性越强,磁场也应该有一个磁压和磁流,磁波转速越高磁压越高,磁体越大磁流越大。在磁场中磁体是同向排列的,一般磁场有一个范围,是因为磁波的平面转速相对低,所以它传递的距离相对很近。在没有原子只有量子的空间里磁波不能传播,因为量子没有磁场,所以它们所形成的场不能传递磁波,它可以传递光波。磁的传播也需要借助场的传递。
4、电磁波 电磁波就是提高了磁波的平面旋转速度,使它达到了光波的旋转速度,所以它传递得很远,同时它具有一个立面旋转,所以它与光波有了本质的区别,它可以不受方向限制,同时可以穿透更多的物体,同时我们的眼睛也不能看到它,这一切都是因为它具有一个立面旋转。电磁波的平面旋转速度越高,它的频率越高,传播的越远。超高频的超强磁流的电磁波的能量要超过强射线,它可以摧毁一切物质,超强y射线有的就是超强电磁波,我们有时将射线与超强电磁波搞混淆了,有时也将电磁波与光波搞混淆了,甚至将很多光波或射线都一概认为是电磁波了。它们是有本质区别的,就是电磁波同时具有平面旋转与立面旋转,光波或射线只有平面旋转。一般电磁波和光波或射线经常处于一种近似的状态,导致它们不好区分。电磁波的传播也需要借助场的传递。
5、声波 声波是波浪前进的(蛇行前进),音频越高波幅越窄,由于波峰对周围场的影响,导致声波的扩散性很高,音频越高扩散性越低,传播的越远。超声波传的更远,次声波传的更近,同时次声波对周围的影响越大。声波不具有旋转运动,所以它的速度很低,传播的也很近。声波的传播也需要借助场的传递。
核反应、物质的凝聚态核反应是构建一切的最基本的反应,它创造了各种物质,也创造了能量,也使物质和能量得以相互转化,核反应受场的影响,不同的场形成不同的物质凝聚态,物质的不同的凝聚态又形成不同的场,这就使物质形成各种不同的凝聚态和各种不同的场。
1、核裂变反应 在核裂变反应中,首先对原子加热、加压,放射性元素铀235只要稍微加热,就可达到核反应的临界状态,因为它的量子数很多,导致平面扭力极大,量子受热更加大了量子所在的平面上的扭力,使原子外形更近乎成一条直线,它的平面扭力和立面扭力近乎失衡,这时用一个高能中子去轰击临界状态的原子,中子具有很大的平面扭力,这就更加大了原子的平面扭力,从而使它的平面扭力和立面扭力失衡,使外形近乎成一直线的原子向直线两端突然运动,同时具有一个极大的加速度,使原子中的量子的运动轨迹出现重叠摩擦,这就使量子的自身旋转运动出现减速,出现一个极大的减速度,这就释放出能量。这种摩擦发生在直线两端,摩擦使两端部分逐渐消失,直线两端是锥形的,锥尖部分是由原子中的最中间量子构成的,所以中间量子会逐渐消失。当能量释放后,平面扭力和立面扭力又重新建立起一种平衡,直线向两端的运动就会停止,核反应就会结束。
核反应产生高热,使环境温度始终维持临界状态就会继续反应,就会发生链式反应。只要环境温度够高核裂变反应就会继续,所以说不光放射性重元素会发生核裂变反应,低原子量元素只要环境温度够高同样会发生核裂变反应,低原子量元素要求更高的温度环境。单数原子量的放射性元素都是单数量子,原子中的量子链中都有一个中间量子,原子构成的直线更尖,锥尖部分更易产生摩擦,摩擦面更大,所以更易散失能量。而双数原子量的原子具有双数量子,量子链的中间是一对量子,它的原子外形虽然也是一条直线,但是直线两端更粗,更不宜产生摩擦,摩擦面更小,所以更不宜散失能量,它更不宜产生核裂变反应。核裂变反应中并没有放出中子,而是由于核反应释放的能量使场的转速提高,使场内的量子转速提高,有的量子达到中子的转速时就变为中子了。同时这些中子随能量流快速移动,就构成了快中子,移动慢的就构成慢中子。快中子具有很大的冲击力,可以更好的打破临界状态的原子平衡,使原子产生核反应。
核裂变后原子成为一个低一个原子量的原子,同时消失掉一个量子。这个量子生成大量的中微子、夸克等,这些中微子类构成了能量流。这个过程中消失的是一个量子,它化为了能量,核裂变反应是量子消失化为能量的核反应。放射性元素的衰变是一个非常缓慢的核裂变反应过程,核裂变反应堆是一个相对较快的核裂变反应过程,原子弹是一个剧烈的核裂变反应过程。
如果能量缓慢释放,同时始终维持链式反应的环境,则量子会慢慢的一个一个消失,这就是地球或稍大或稍小一点的行星的球核部位的运行状态。它是地球的地热、火山喷发等的能量来源,这个能量与地球对外散失的能量正好达成一个平衡,才造成了今天地球的相对平稳的形态。
核反应产生高热,我们利用这个环境可以制造出更多的元素以及它们的同位素。我们的元素周期表很不全面,我们还有很多的未知元素,应该说无数种,我们可以用它们生成更多的化合物,生产出更多的新材料,相信世界会更精彩。
2、核聚变反应 核聚变同样是把低原子量元素加热加压到临界状态,这时它也表现出等离子态,这时原子外形也成一条直线状,直线具有可重叠性,这就使两个原子可以合为一个原子,这时一个原子中出现两个立面旋转扭力,受宇宙场的影响会释放掉一个,这个扭力会转到各个量子身上,这时原子内的平面扭力远远大于立面扭力,量子会自我调整,各自释放出一部分能量,从而达成一种新的平衡,这时直线向两端突然快速运动,这就使直线两端产生更大的摩檫,摩擦面更大,使量子自转的速度降的更快,这就使量子自旋运动具有一个更大的减速度,它就会释放出更大的能量,同时它的能量释放更快,质量变为能量的比率更高。而核裂变中场的温度与压力相对于核聚变中更低,与外界的温度压力差更小,所以能量对外释放相对缓慢。氘和氚聚合成5个量子的元素,但是外界条件不允许这种元素存在,所以氘和氚只能发生生成氦的核聚变反应,这个核聚变反应中同时释放一个量子的能量再加一个立面扭力的能量再加一部分量子自身能量调整释放的能量。所以核聚变中释放的能量远远大于核裂变中一个量子相对缓慢的释放的能量,核聚变是原子立面旋转消失化为能量再加多个量子消失化为能量再加多个量子自身能量调整释放的能量的核反应。氘和氘会聚变为氦元素,氚和氚会聚变为6个量子的元素,它是一种新元素。单数量子的元素在核聚变反应中由于外界条件使它们无法存在,原子中多出的单个量子都会化为能量。
3、核聚合反应 高原子量元素因为它的量子数更多,平面扭力更大,外形更椭圆球化,所以更易达到核聚变的临界状态,但是前提是要有一个更大的压力,因为高原子量元素的量子数更多,它所形成的直线更粗,要重合在一起需要更大的压力,但是可以部分的重合,生成一个稍高一点原子量的元素。像铀238接受一个量子后生成钚239就是这样,但是这个过程中没有立面扭力释放,也没有量子消失化为能量,所以没有发生聚变反应,只是量子自我调整释放了一点点能量,这就是各种元素形成的反应,我称它聚合反应。它是宇宙中最重要的一个核反应,它不是释放大量的能量而是产生新物质,它是构成一切的桥梁。它产生了各种元素,它使低原子量元素转为高原子量元素,从而能够产生核裂变反应,反应后又生成低原子量元素,又通过聚合反应生成高原子量元素,就这样周而复始的进行着,最后代换成的低原子量元素又可以发生核聚变反应,再生成高原子量元素,又循环上面的反应过程,最后把物质全部转为能量,同时这个过程中也生成各种元素。
低原子量元素需要更高的温度和压力才能生成更高原子量的元素。高原子量元素却不用压力很大,比如铀238很容易就可以生成钚239,钚239应该是一种新的元素,它大部分都是同位素,因为组成它的这么多的量子要实现同向排列很难,同时它具有单数量子,所以本身就是反射元素,外界条件更不利于它存在,所以它是强放射性元素,所以钚239会很容易发生核裂变反应。铀238是在地球内部很多的物质,它的同位素大部分都发生了核裂变反应。它本来也可以继续反应,但是随着地球内部的运动,它被抛出了反应区,由于它的相对稳定,最后才保留了下来。用它可以很容易生产出铀235以及钚239。铀235和铀237应该分别都是一种新的元素,它们也有很多同位素,它们本身也是单数量子的放射性元素。铀236也应该是一种新元素。
4、氢原子的核裂变反应、核反应中物质是怎样化为能量的 氢弹的爆炸并不完全是氘和氚的聚核反应,还有铀原子生成其它原子的反应。有的原子又同时发生裂变反应。氢弹爆炸是一个核聚变与核裂变同时发生的反应,所以它释放的能量巨大。我当时不知道氢弹的结构,只知道是用中心的原子弹爆炸点燃外层的氘和氚的核聚变反应,当时我想用铀238包裹氘和氚,利用核聚变反应再点燃铀238的核裂变反应不就可以大大提高核弹的能量当量了吗,我当时还很兴奋,以为自己发明出了比氢弹能量更大的核弹,结果上网一查氢弹的资料才知道三项弹早就有了,自己在感到失望的同时也感到高兴,它充分的证明了我的理论的正确性,试问如果三项弹没有的话,我岂不是设计出了三项弹。
超新星爆发就是在发生着氢原子的核裂变反应。氢原子如果温度够高的话也会变成一条直线,而直接发生核裂变反应,从而发生量子消失,而化为能量,它的反应过程更剧烈,它释放的能量更大,基本等于两个量子完全释放的能量,这个反应要求更高的条件。
能量与质量在核反应中相对守衡,核反应中物质只分解为数量有限的中微子、夸克类,也就是说没有完全变为能量,核反应所生成的中微子、夸克类数量越多,质量变为能量的比率越高。核反应中压力温度递减越快反应越剧烈,生成的中微子、夸克类数量越多,质量变为能量就越多,释放的能量也就越多。中微子、夸克类可以无限分割下去,所以质量化为能量的比例没有定值,无法计算一定质量的物质可以化为多少能量。所以能量、质量都是相对的概念。核裂变反应以及核聚变反应都是把物质转化为中微子、夸克类构成的能量流的反应,它们都伴随着量子的全部消失或部分消失,量子消失化为的中微子、夸克类的数量越多,释放出的能量越大,中微子、夸克类可以无限分割,分割数量没有极限,所以一定质量的物质转化为能量的多少也没有极限,没有定值。只能是在相对的条件下相对数值的质量的物质转化为相对数值的能量。
5、强磁场作用下为什么难以实现核聚变反应 强磁场作用下为什么难以实现核聚变反应,是因为原子的磁场两极就是原子的立面旋转轴的两端,强磁场使原子的立面转速提高,立面扭力增大,导致原子外形更加扁圆球化,表面的旋涡也变的很浅,直至平掉,同时它的量子自转轨迹成为极度椭圆,对外不能表现扭力,所以整个原子对外不表现电性,我们错把它当成了电子脱离了原子核,我们传统的等离子理论是错误的,在强磁场作用下的等离子体和高温下的等离子体是不一样的。强磁场作用下原子外形是扁球形或饼状甚至达到平面状,极点在饼的圆心部位。在高温下原子外形是更加椭圆球状甚至达到直线状,极点在线的两端。两条直线具有重叠性,相重叠会释放出立面扭力,从而发生核聚变反应。而两个平面虽然也具有重叠性,但是它们要实现重叠要求更高的条件,首先要求两个平面要同心,因为平面面积较大,所以要实现两个平面同心变得很难,这就是托可马克技术到现在难以实现核聚变反应的原因。强磁场作用下的原子与超低温作用下的原子外形有些相似,都是扁球形或饼状甚至达到平面状,使原子中的量子外围产生磨擦,使原子释放能量,但是难以实现核裂变反应或核聚变反应,原子能量释放相对缓慢,强磁场可以使氢原子相对于其它元素更易释放能量,因为氢原子只有一个量子构成,它的平面扭力最小,只要对立面扭力稍微加大,就会打破平面扭力与立面扭力的平衡,当磁场达到一定强度时可以使氢原子发生近似于核裂变的反应,但是反应强度比核裂变反应要弱的多。
6、凝聚态 导体的低温超导性是因为低温使量子转速降低,液氦的超导性就是因为低温使构成氦原子的本来可以传递光波的量子的转速降低,使量子从中心到外围转速递减加剧,使量子场收缩,同时使立面扭力大于平面扭力,使原子形成一个扁圆球状或饼状,原子外形使原子之间更没有空隙,原子之间的交界处更小,几乎没有交界处,原子排列更加紧密,使整个场的密度更加一致,场中的每一处速度更加一致,使整个场近乎形成统一的均匀的一个场,电波在速度不一致的场中传播会与场发生能量传递,导致能量损耗,电波在一致的场中传播更加没有阻力,更没有能量损耗,整个场的螺旋运动转速更接近电波的螺旋运动转速,更易于电波的传导,这个场就形成了超导体。这样的场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均匀性、整体性、就像是一个整个的原子,它就是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它被称为物质的第五态,也可以称作物质的超低温状态。
氦的量子数只比氢多,氦液的温度又是最低的,导致氦液中氦的原子外形更不同于周围的原子外形,氢原子由于是单个量子的原子,它更易散失能量,使量子从中心到外围转速递减更快,使它比氦更易形成液体,氘原子具有两个量子,氘应该比氦更难以形成液体,液态氘应该比液态氦温度更低。液氦表现出许多奇特现象,像液氦的膜移动现象,也是一种超流现象,是因为在那个低温下,各种原子的外形都发生了变化,外形由椭圆球变成了正球或扁球或饼状。旋转轴的两极跟外围场的扭力也发生了变化,原子的电荷也发生了变化,各个场的效应都发生了变化,在那个温度下氦原子更加扁球化,球的旋转外延对外围的摩擦力更大,就像旋转的轮子,所以它会四处滚动,同时因为量子从中心到外围转速递减加剧,使原子相互之间的引力更大,在引力场的共同作用下就表现出奇特的膜移动现象。液氦不但是超导体,它也是超流体。
物质处于第五态时都会变成超导体,低原子量元素在低温下会形成第五态,高原子量元素难以形成第五态,只有在超低温下加强磁场才能形成第五态,很多高原子量的元素在超低温下会形成固体,这就要求用强磁场把它们分离,强磁场作用下还会使高原子量元素形成的第五态物质成为超流体。超低温状态的原子随着温度的不断下降能量逐渐释放,随着温度的继续降低,当达到绝对最低温度时原子就湮灭了。
超高温形成的线状外形的原子形成的等离子态,就是物质的超高温状态,它就是物质的第四态,物质在第四态下受到超高压就会发生核反应。常温下的物质形成气态、液态、固态称为物质的基本三态。
至于物质的第六态费米子凝聚态是高原子量的原子在超低温下形成固体结构,物质在超低温状态下受到磁场能量以及光波能量干扰,使局部原子的场与整体场的速度发生改变,因为场的局部不一致性,使它的结构不牢固,非常脆弱,很易碎。严格的讲第六态物质是高原子量元素在超低温下形成固体,固体没能被磁场分离,形成的一种介于超低温固体与第五态物质之间的一种物质态。
物质还有第七态,它是物质超高温状态下受到强磁场干扰形成的,它与超高温状态下的等离子态的区别是原子不是线形状,它的立面旋转很快,使它的立面旋转扭力与平面旋转扭力达成平衡,它的原子外形基本与常温气态物质相似,只是原子具有更高的活性,它所形成的场具有更高的速度,这个场本身也是强射线源,这种射线对一切常态物质具有更大的能量传递,对生命体会产生致命的打击。如果同时伴随着超高压就会形成超固态或中子态,它就是白矮星或黑矮星的物质态,中子态与超固态的区别就是磁场更强,压力更大。
物质还有第八态,就是常温物质受到强磁场作用形成的等离子态,它的原子外形与超低温状态下的物质原子有些相似,只是原子立面旋转速度更高,它的立面旋转速度达到一定程度会使原子释放能量,如果温度始终不变,磁场强度逐渐加强,原子会不断的释放能量,直至原子消失。这个过程中温度一旦上升,原子的平面旋转扭力与立面旋转扭力就会达成一种新的平衡,原子就会停止释放能量,这就是托克马克技术不成功的原因,因为托克马克技术产生放电后,使原子所处的场的温度大幅上升,使达到能量释放状态的原子的平面旋转扭力与立面旋转扭力达成一种新的平衡,放电中的原子也就停止放电了,所以托克马克技术中出现放电后马上就停止放电了。
物质还存在第九态,它就是固体物质的结晶态,比如碳中的金刚石,它与石墨分别是碳元素固体状态下的两种不同的形态,物质在一定的条件都会形成结晶态,只要温度够低,任何元素都会形成固态,任何元素在它的同体状态下都会形成第九态物质,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会制造出更多的第九态物质,它们有的硬度会超过金刚石无数倍。第九态物质中很多物质处于固体与液体临界状态时就表现为液晶态。
前面所说的物质的九种态都是在场的速度稳定的情况下形成的物质态,还有一种是物质原子在场中受到巨大加速度或减速度形成的,它就是物质的第十态,它是物质原子处于动态形成的一种态,这种态的物质更易与周围场发生能量交换,原子本身更易发生核反应。
场的立面旋转存在巨大加速度时,使原子的立面旋转扭力相对与外围场变小,使原子的平面旋转扭力相对大于立面旋转扭力,会使原子形成线状外形,这种原子如果再突然受到高温高压影响就会发生核反应,强磁场可以提高原子的立面旋转速度,如果设计一个强磁场,同时在它的边缘紧挨着设计一个高温高压区,让原子突然进入强磁场,并且马上离开强磁场进入高温高压区,就会使原子在高温高压区发生核反应,托克马科中的突然大量放电就是碰巧形成了这个过程,但是托克马克的设计却不能使这种过程不断发生。
如果场中的平面旋转存在巨大的加速度,就会使原子形成饼状外形,当达到一定强度时就会使原子发生能量释放,这种能量释放相对缓慢,跟前面提到的氢原子在强磁场作用下的能量释放有些相似,核裂变反应更多的释放出平面旋转扭力,使场中的平面旋转加速,使场中的平面旋转产生巨大的加速度,使场中的原子相对缓慢的释放出能量,随着能量释放使场中的温度提高,又使这种能量释放结束,所以核裂变不能使核反应变得更剧烈,核聚变反应中释放的是立面扭力,使场中的立面旋转加速,使场中的立面旋转产生巨大的加速度,这就使场中的原子更多的形成线状外形,它们更易产生核反应,所以氢弹可以点燃周围的铀238原子,使它们发生核反应,氢弹蘑菇云的外形与原子弹蘑菇云的外形有区别,正是因为它们各自场的平面旋转与立面旋转的速度比例有区别。
如果平面旋转与立面旋转都具有巨大的加速度,就会使原子中的量子从中心到外围转速递减变慢甚至消失,使量子分离,就会使原子发生剧烈的核反应,氢原子的核裂变反应释放出相等的平面扭力与立面扭力,所以与一般的核裂变反应不一样,它的反应更剧烈,超过核聚变反应强度。原子突然进入高温高压环境中,受到场中巨大加速度的影响就会发生剧烈的核反应。
场中的平面旋转存在减速度时与场中的立面旋转存在加速度时是一样的,场中的立面旋转存在减速度时与场中的平面旋转存在加速度时是一样的。场中的平面旋转与立面旋转都存在减速度时,原子会快速的释放能量,原子突然进入超低温环境就会快速的释放能量,释放的能量又会提高温度,所以能量释放不会太快速,不会发生核反应,温度达到绝对最低温度时原子就会湮灭掉,这个过程中不会发生剧烈的核反应,表现是无声无息的消失。
以上都是物质处于原子状态形成的凝聚态,还有一种物质都处于量子状态时形成的凝聚态,高密度、高压力时形成了黑洞中的物质态,物质在黑洞口的吸积盘中全部化为了量子与能量流,低密度低压力时形成了常规的真空态。
还有一种由中微子或夸克形成的凝聚态,高密度、高压力时形成了宇宙中心的物质态,它是一个超高速度的能量流,它也是超光速的,这种能量流可以穿过任何物质,可以不受任何物质的阻挡。低密度低压力时形成了没有原子、没有量子的真空,只有中微子、夸克类,它是介于常规真空与绝对真空之间的真空,它就是宇宙的外壳,最原始的空间也是这种凝聚态的。
宇宙、多维空间宇宙的结构是什么样的呢?宇宙的本质是什么样呢?还有很多未知的宇宙之谜,使我们感到无限的困惑,本章找出了上述问题的具体答案。
1、极大、极小 要论述宇宙,首先要搞明白极大和极小,极大和极小是表示空间的,是相对数值的绝对表示,是一种错误的表示方法,是两个定值,只要它是一个定值,那么它就不能算是极大的或极小的,所以是不能成立的,空间是相对和绝对并存的,永远也没有定值,只有静止的虚也就是0才是一个定值。
大和小是个相对的概念,大相对于小是大的,大相对于另一个大也许就是小的了。而极大是有极点的,极小也是有极点的,当突破这个极点时,极大和极小都不成立。那么这两个极点在那里呢?首先它们都是正数值,极小到0的距离是极小的,而只有距离为0时才是距离最小的,所以极小点就是和0重叠的,也可以说就是0。而极大与0的距离是极大的,距离是无限的,因为只要有限就不能算极大,这就造成极大是无限的,也就是没有极点,这个极点是永远也不存在的,只能是无限大,所以极大也是不存在的。只有在静止的虚中,极大点才能存在,它和0点是重叠的,这时极大=0=极小,这时一切都不存在,一切都是虚的,是一个绝对的静止空间,它是不存在的。所以说极大和极小都是不存在的。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在绝对的虚中存在着极大的空间,但同时它又是极小的,同时它又是不存在的,所以一切都是绝对不存在的。而只有在相对与绝对并存的空间里,无限小和无限大才能相对存在,它们永远不能成为一个定值,这就是圆周率计算不到头的根本原因,同时我们的数学都是一些相对数值,根本不存在绝对值,这就是1+1为什么不等于2的根本原因。
2、宇宙的整体外形以及宇宙的相对膨胀 首先我们来说一说宇宙的整体外形,它是无限大的,又是无限小的。站在它里面看它是无限大的,站在它边缘看它又是无限小的,在它外面看它又是不存在的,这似乎很矛盾,其实不然。宇宙存在一个无限大的引力加速度,并且这个引力加速度是从宇宙中心向宇宙外围递减的,宇宙是一个自旋的球体场,场的转速从中心到外围递减,场内的一切都在做复杂的螺旋运动。由于引力加速度的递减以及螺旋运动的作用,使我们不管向哪个方向运动都要做很大的功,付出很大的能量,这就使我们的空间很大,同时这个空间也可以容纳下更多的物质,一切都是相对的,一个物体大是相对于一个小的物体而言的。宇宙中的一切运动就好像在水流中的物体,相对于水流是在运动,但相对于岸上却是静止的,光速虽快那是相对于它周围的场,相对于宇宙这个整体场却是静止的,我们的空间就是这个高速流动的场构成的,我们感觉不到运动是因为我们也在做同步运动,就像在飞行的飞机上我们感觉不到飞机运动一样。宇宙的无限大是相对的无限大,它不是绝对的无限大。
至于红移现象,那是由于光波的引力红移以及宇宙的引力加速度的不断增加造成的内部空间相对膨胀造成的,光波始终在一个流体场中运动,这个流体存在加速度或减速度,光波从宇宙中心向地球运动时,光波在一个具有减速度的场中运动,这就使在地球上看光源在加速远离地球,这就出现了光源发出的光在地球上看出现了红移现象。光波在通过一个具有减速度的场时,光波也会减速。宇宙是在相对膨胀的,不是绝对膨胀。宇宙不断的相对运动,运动距离在相对不断增加,能量也在相对不断增加,能量并不对外散失,能量在不断相对积累,能量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能量积累也是相对积累。能量使它的中心转速不断相对提高,使它中心的引力加速度在不断相对增加,导致引力加速度递减相对加剧,导致内部空间相对增大,转速递减加剧导致对外作用相对减小,所以宇宙从边缘看在变小,这也是宇宙演化的根本原因。宇宙的内部空间还会不断相对增大,永远不会停止。这种相对增大相对产生出更多的夸克、中微子类。原子、量子的场并不增大,它们能够自我调整,对外不断的释放出中微子夸克类,从而使自身始终维持一种平衡。能量、质量、都是相对的,它们的增长也都是相对的。
我们的身体也受到这种影响,我们生命的进化以及肉体的衰老都是由于这种影响造成的。这种增大使我们身体中的原子之间产生出更多的夸克、中微子类,使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改变,互相之间的连接受阻,这就使我们身体的整个场都在变化,这就造成了我们的衰老。如果我们使自身运动变慢,则场的变化也变慢,那么我们就衰老的更慢,这也是寒冷地区的人们更长寿的原因。如果我们搞一个装置可以把身体里的夸克、中微子类清除掉,就可以延缓我们的衰老。用磁场作用就有一定效果,这也许就是磁疗的原理吧。还有一个方法有待试验即制造一个埃及金字塔形的居室,塔的底面是正方形,塔的塔高与底边的比例为(√2÷2)∶1。我们处在金字塔塔高的黄金分割处即从塔底向上塔高的0.618处,这里大概是以塔内各面为边界形成的球体的中心与以塔的底面边长为球半径形成的球体的球心的连线的中点处,该处是众多的能量汇集的区域,这是由塔内的几何结构造成的,这里是中微子、夸克类与原子的分离区,如果可行的话,在这里可以将我们身体中多余的夸克类清除掉,可以使我们倍感精力旺盛,可以大大延缓我们身体的衰老。
3、宇宙的起源 今天的宇宙的无限大就是这样不断的相对增大造成的,它的开始确实是一个相对的奇点,不是一个绝对的奇点,但是从来就没有发生过爆炸。宇宙是从一个相对的奇点不断的相对演化而成的,所以说宇宙没有起源点,因为起源点是一个绝对的概念,绝对的东西是不存在的。这个奇点也只是相对于它现在的空间而言的,再过140多亿年或更长一些的时间,再看我们现在的宇宙,它也是一个奇点。我们的长度单位也只是一种相对的长度单位,没有绝对的长度单位。宇宙本身就是运动产生的,时间就是纪录运动的,时间本身只是一个度量制,它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它没有运动,所谓时间的增长,是指运动的距离增长。运动的方向是随引力的方向向球心运动,140亿年后,现在的空间的一切都运动到宇宙的中心区域了,那时站在我们现在的宇宙位置看今天的宇宙,它就变成了一个奇点。太阳的位置是不变的,但是它的一切物质和释放的能量都在向宇宙中心运动,140亿年后的太阳上的物质早就不是现在的物质了,所以说太阳也在向宇宙中心运动,它的运动不是整个的一起走,而是分散的走。
今天看宇宙是起源在140亿年前,140亿年前看那时的宇宙同样是起源在它的140亿年前,以此类推永无止境。同样140亿年后看宇宙,同样是起源在那时的140亿年前。那我们是不是与过去和未来同在一起呢,答案是对的,是同在一起,因为时间本身只是一个度量制,它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也没有现在,只有运动存在走过的,没有走过的和正在走的。过去和末来的场相对于现在的场都存在虚中,这也是空间是由相对与绝对共同构成的具体表现。
如果把一段运动轨迹分成无数段,每一段距离无限小,如果每段距离为0,那么在每段距离中就不存在运动。现在我们来举例说明一下有3个运动轨迹的点是紧挨着的,第一个点为过去的,第二个点为现在的,第三个点为将来的,我们处在第二个点,我们会发现第一个点和第三个点我们都看不见,我们只看到第二个点,并且一切在这一瞬间都是静止的,这一切马上就成为过去,我们马上就进入了第三个点,由此可知现在只能存在一瞬间,它随时都在变为过去,同时随时都在变为未来,也就是这三点组成了无限小的一段,它们不能分开,一旦分开就变为静止的了,就成为虚了,这三个点的不可分割性也更说明了我们所处的宇宙是一个三维空间。运动在每一个点上都是静止的,现在就是实,过去和未来都是虚。实在随时变为虚,虚也在随时变为实,其实我们感知到的一切都是过去的和现在的组合体,因为任何事物或能量传递到我们大脑或仪器中都有一个时间差,它们有的更早一些,有的更晚一些,正是这种早晚的重叠构成了一个场,它是一种重叠,它们共同组成了我们感知到的现在,真正的现在我们是感知不到的,只有我们的意识始终与现在同步,它同时又在感知过去,它本身又是虚的,所以说一切本来都是虚的,正所谓万般皆化境。我们不能靠运动进入从前,只能靠运动更快的或更慢的进入未来,这也是空间具有两极也是方向即阴阳的具体表现。运动具有方向性,所以时空具有不可逆向性。
我们所感知的时间只是构成我们自己的场的运动,构成我们自己的场每时每刻都在运动,都在做旋转运动,它有一个转速,我们用这个转速去跟别的场的转速比较,而得出了快慢,从而得出了速度,得出了长短,从而得出了距离,得出了空间,所有这一切只是相对于我们这个场相对存在,它们其实是绝对不存在的。如果我们调整自己场的转速,就可以改变这种相对比例,就可以改变空间大小,我们如果绝对静止,空间相对于我们就是虚的0,如果我们场的转速很快,那么空间相对于我们就很小,我们会感觉时间过的很慢,觉得一天会变的很长。如果我们场的转速很慢,空间相对于我们就很大,我们会感觉时间过的很快,一会儿就过去了。这也是我们心情好时感觉时间过的很快同时感觉海阔天空的原因。我们良好的睡眠状态下,一觉醒来感觉只是一小会儿,其实已经过了好几个小时了。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制造一个场,调整它的转速,让它的场的转速很快,就可以快速的完成空间旅行。子弹转速越高可以速度越高就是这个原因。
我们每天都在走向未来,只是每个人走的快慢不同。我们通过调整自身运动可以更快的或更慢的进入未来,但是通过运动却不能回到过去。我们大家各自场的运动都是圆周运动,我们的运动如果放慢,那么周围的一切相对我们就更快,大家都在同时走向未来,同步到达未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所做的运动要小于周围场所做的运动,那我们就用比别人小的能量走完了这个距离,就使我们更快的进入到未来。
禅定就是让我们实现这种能力的很有效的方法,历史上很多先人就是练虚、静,从而使自己的生命延长了,这就等于比别人用更少的能量更快速的进入了未来,历史上有很多先例,他们不但延寿还大大提高了自己的智慧以及能力,历史上的伍子胥一夜白头正是一个反面例证。
越是高级动物寿命越长,低级动物寿命越短,就是这个原因。
时间是描述运动的,运动具有方向性,我们不管向哪个方向运动,只要是运动,就必然存在走过的和正在走的运动轨迹,运动轨迹不可能抹掉,也不可能重新走,所以我们永远也不能回到过去,所以历史永远不能改写。那种认为可以时间旅行的观点是建立在时间是运动的观点基础上的,是不对的。时空具有不可逆向性。我们永远也不能回到过去,但是我们却可以更快的或更慢的进入未来。
宇宙的运动本身就是圆周运动,圆周运动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所以宇宙没有起源点,也没有结束点。它只是相对的起源于一点,不是绝对的。它在不断的演化,演化包括进化和退化,在宇宙里面到处都在进行者进化、退化,又进化(进化停止就是绝对的静止,通过静止又转为退化,退化停止就是绝对的静止,通过静止又转为进化),生、死、又生(死就是绝对的静止),这一切都在同步进行,在一个区域是在进化,在另一个区域却在退化,一个在出生,一个又在死亡。一切都在做着复杂的螺旋运动,正是这种局部区域的开始与结束,代替了整个场的开始与结束。
宇宙的起源只是一个相对的起源,它没有绝对起源点,这就好像圆周率没有绝对值一样。它的绝对起源点就是虚,就是中心的绝对静止的球心,它通过宇宙的自转轴心与外围绝对静止的虚相通,我们到达宇宙外围绝对静止的虚中的同时也就进入了宇宙的中心,也就是向宇宙外围运动,通过宇宙外围绝对静止的虚可以过渡到宇宙中心,所以说宇宙的开始点与结束点合在一起,它开始的同时也就结束了,它没有起源点也没有结束点,它只有相对的运动,只有相对的空间,它的绝对就是根本的不存在的虚。一切本是化境,其实都是虚的,都是根本不存在的。生命本是虚的,一切本是虚的,一切只是相对的存在罢了。宇宙是相对存在的,绝对不存在的,所以它没有绝对的起源点与终止点,它只存在相对的起源,它具有相对的不断演化。一切都是由于重叠构成的,都是由虚与实的重叠构成的。虚与实是不可分割的。
由于转速递减太快导致对外扩张快速结束,导致整个场对外作用为0,宇宙的外围大小始终是一个0,始终不变,内部空间却在相对的无限膨胀,这也是它同时存在相对与绝对的具体表现。宇宙的周围是虚,是一切都不存在的虚,宇宙也是不存在的,这就好像看远处的物体,越远越小,再远就什么也看不到了,这段距离也是宇宙的引力加速度递减太快造成的,宇宙中心的引力加速度是无限大的,它递减的速度也是无限快的,所以说我们即使在宇宙的边沿上,看宇宙也是离我们无限远,这时看宇宙是无限小的,当突破这个边沿时,再回头看宇宙是绝对不存在的,这时我们就处在绝对的虚中了,因为在绝对的虚中一切都是不存在的,所以宇宙也是不存在的,它只是相对的存在于自己制造的场中罢了,宇宙是有形无边的。
虚里面是没有一切的,没有远近的,没有大小的。它绝对没有一切。我们从绝对的虚中想再回到宇宙中是不可能的,我们从宇宙中想进入绝对的虚中也是不可能的,这是一道不可逾越的界线,这道界限也是不存在的,任何物质都是不能进入虚中的,但是任何物质所得以存在的宇宙却存在于虚中,物质永远也进入不了虚中,因为虚本身就是不存在。但是它却是由众多的宇宙多维重叠构成的,所以说众多的宇宙都化为了虚,也可以说一切的绝对本质都是虚。
虚与实是不可分割的,虚构成了实,实同时又构成了虚,它们相互依存,有了虚的同时也有了实,它们是并存的,它们的重叠才构成了一切,一切既是虚的也是实的,虚在随时变为实,实也在随时变为虚。一切开始的同时也就结束了,一切只存在相对的开始,也就是说相对于未来它是开始,而相对于过去它又是结束,宇宙的起源就是这样,这些充分说明了一切都在做圆周运动。
一切都是开始于一种脉动,我们前面已经讲过,它创造了介于虚和实之间的亚物质元,它是构建一切的基础。元是介于虚实之间的亚物质,它可以无限分割成众多的元,却不可无限叠加成一个更大得元,宇宙就是起源与元,由于元的无限分割使宇宙不断演化,不断的产生出各种场,它们又不断的凝聚产生出各种凝聚态的物质,逐渐的演化成今天的宇宙。
元是介于虚和实之间的,一切的起源既不是起源于虚,也不是起源于实,因为虚、实都是不能单独存在的,正是这个原因才诞生出了介于虚实之间的元,元既不是真正意义的虚也不是真正意义的实,它是介于虚实之间的。
虚中有实,实中亦有虚,所以一切只能存在于虚实之间,也只能起源于虚实之间。一切的绝对本质都是虚的,一切的相对本质才是实的。一切的绝对性就是等效平衡,虚的根本就是等效平衡,等效平衡又存在于一切事物中,正是等效平衡原理在虚与实之间创造了元,介于虚实之间的元构建了一切,虚产生了实,实也产生了虚,虚与实又共同产生了元,元又产生了虚与实,它们三者是相互依存的,没有元既没有虚、实,没有虚、实也没有元,它们是一种三本位的关系,正所谓三生万物。由此可知一切都是由三个点构成的。
一切的绝对本质是虚的,也就是没有一切的,所以空间的一切也是没有边的,是绝对没有边的。一切的相对本质是实的,所以一切也是相对有边的,也就是说相对于局部的空间是有边的。
4、本宇宙的结构、大爆炸理论的错误原因 本宇宙的结构,首先宇宙是个球体,它的结构跟地球的结构很相似,在球心区是绝对静止点,它就是宇宙的中心,它通过宇宙的自转轴的轴心与宇宙的外围绝对静止区相通,所以说到了宇宙外围就到了宇宙中心。在球心的外围包着一层高压区,它高速旋转,运动轨迹是一种非常复杂的高速螺旋运动,它的转速无限高,应该是超光速,它的直径无限小,与量子中心环的直径差不多,压力无限大,压力来自外围的引力和来自中心的离心力,它的温度无限高,它的外层是黑洞区,这里压力稍低一点,压力从中心向外围递减,它的温度比中心环区稍微低一点,速度也稍微低一点。黑洞区向外放射状的螺旋状的延伸出一条条旋涡洞,它们就是传统的黑洞,它们是快速摆动的,黑洞口不停的摆动,时隐时现,时深时浅,它周围的场也是快速运动的。虽然它们都发着强光,但是由于周围场的速度超过光速,光波不能传递出去,导致在宇宙中心出现一个光线的盲区,在盲区的周围发出强射线,这就使我们得出了错误的宇宙大爆炸理论,它是一个完全的错误光波从宇宙中心盲区的边缘到达我们地球,需要140多亿年左右,从盲区边缘发出的光波具有很强的射线特点,光谱符合大爆炸发出的光谱条件,又加上盲区的存在,盲区就好像爆炸后的扩散区,这一切都像发生过大爆炸,致使我们得出了错误的宇宙大爆炸理论。
黑洞的外端连接着各大星系的中心,宇宙中的所有星系都在一个球面上,这就好像地球的地壳,各大星系就好像地球的大陆板块,它在宇宙场的作用下作旋涡运动,银河系就是一个大旋涡,旋涡中心直通黑洞。在旋涡的上方还有一些小的恒星,它们与下面的旋涡构成了银河系的盘状外形。太阳系是一个小旋涡,星球层的位置大概在宇宙球体半径的黄金分割点上,内段大于外段。我们每天晚上看到的宇宙都是宇宙这个球的内层,也就是看到的是星球层构成的球体的内球面,这个球体的每一个部位都在运动,从内往外运动速度递减,从里面传出来的光波是在一个减速的流体上运动的,这就导致我们感到光源在离我们而去,红移也正是因为这样造成的。黎明前的星星快速移动以及黎明前的黑暗现象就是地球的自转使我们的视线快速的划过星球层,那时我们看到的快速移动的星星就是离我们最近的星体。白天我们转到了宇宙这个球的外面,天上的星星应该很少,也就是几颗比太阳不知小多少倍的小星星,在日全食的时候,天上就很少有星星。我们平常总以为太阳把星光都盖住了,所以看不到星星,这又是惯性思维给我们带来的错误。星球层正好处在宇宙中心向外释放的能量运动的加速度与减速度的分界区。任何能量释放点对外释放能量都有一个运动加速区与一个运动减速区,它们之间存在一个分界区,在这里是匀速运动,场不存在加速度也不存在减速度,没有能量释放也没有能量吸收。
星球层往外是粒子层,那里存在大量的粒子,里面是氢原子多一些,越往外越稀薄,这就好像地球上的大气层,再往外层就只有量子、中微子、夸克类了,它就像地球上的平流层。再往外就只有夸克、中微子类了,它就像地球的太空层。再往外就脱离这个宇宙了,场的运动也就降为0了。它就像地球的外太空层,不受本宇宙的引力场作用了,它那里还有无数个宇宙。单个宇宙就是众多的物质作流体运动形成的,小到元,大到星球,它们形成了一个整体的场。
5、多个宇宙构成的多维空间就是虚 在本宇宙的外围还有另外的宇宙,它们和本宇宙紧密的联结在一起,它们场的交汇处就是所谓的时空隧道,从那里可以进入另外的宇宙,我们现在观测到的很多遥远的星系,有的就是另外的宇宙。宇宙有无数个,在每一个单独的宇宙中,去除宇宙中心和自转轴心部分,剩余部分空间才是本宇宙的实的空间部分,它们都是三维空间。在宇宙的中心、自转轴心、外围的虚里面存在无数个宇宙,在每一个宇宙中心都有无数个宇宙,每个宇宙相互之间都相对存在于对方的外围,也相对存在于对方的中心,它们之间不存在绝对的边界,相邻的两个宇宙是相通的,每个宇宙都是相邻的,相邻的两个宇宙分别在对方的外围,也分别在对方的中心,它们相互之间不存在相对运动,众多的宇宙共同构成了总空间的多维性,多个宇宙共同构成的空间是多维空间,是无数维的空间,是层层相套的,互相之间是你套着我我又套着你,是相互相套的,是非常复杂的,无数维的空间不能形成相互之间的相对运动,不能形成一个统一的场效应,它形成了三个点的绝对重叠,即两个对立点和中间的静止点的绝对重叠,它就是虚。单个宇宙内是三维空间,我们只能存在于单个宇宙中,就是说只能存在于局部的三维空间内。也可以这样认为无数维的空间构成了绝对的虚,三维空间构成了相对的实,三维重叠构成了三维空间,多维重叠构成了多维空间,三维重叠构成了实,多维重叠构成了虚,总体说空间是虚的,是不存在的,局部看空间是实的,是存在的。空间的绝对本质是虚,是绝对不存在的,空间的相对部分是实,是相对存在的。虚是一切都不存在的,根据物极必反的原理,也是一切都存在的,站在三维空间里看多维空间,它是虚的,是绝对的一切都不存在的,在多维空间里看,它是一切都存在的,虚与实是并存的。这种局部与整体的矛盾正反映了事物存在对立,既然存在对立就必然存在中间的静止,所以事物存在中间的静止和两端的对立。
每一个宇宙的引力加速度都不同,引力加速度的递减速度也不一样,同一宇宙中的不同位置的引力加速度也不一样,但是总有一块区域是和地球差不多的,所以说生命并不孤独,各个宇宙中都存在着无数的生命,我们人类也许就是来自外宇宙,本宇宙中也存在着无数的生命,他们有的比我们要高级的多。
太阳系本章详细揭示了太阳系的一切未解之谜,从太阳的结构以及太阳的内部运动到太阳黑子、太阳风暴的成因,再到太阳系各行星的成因以及行星内部的运动,到彗星、陨石、尘埃等的成因以及它们的运动,本章同时提出了全新的恐龙灭绝之谜的答案,提出了外星人以及更高级的智慧生命之谜的猜想,提出了全新的百慕大三角之谜的解释,对很多未解之谜给出了答案。
1、太阳、太阳风暴、太阳黑子的成因 太阳系是一个小旋涡,它的旋涡的底是朝上的,也就是说是一个反漏斗,太阳就在这个旋涡的中心,下面依次是各大行星,这一切是因为太阳虽然大,但是密度却最小,在太阳的上方还有一些小的星星,它们是由氢原子凝聚而成,它们有的也在发生着核聚变反应,它们随时会掉入太阳中,最初的太阳也是由它们凝聚而成的。它们不断的补充着太阳的质量损耗,同时太阳又从周围空间不断的捕获氢原子,补充自己的质量损耗,它基本上可以达成平衡。太阳系整体看是一个扁球形场,我们前面说的圆锥是指各个行星运行轨迹连接起来看上去像个圆锥,太阳系是一个整体场,这个场中的绝大部分都是看不见的,看见的只是各个星体。
太阳在发生核聚变反应,同时也在发生核裂变反应,也在发生核聚合反应,它把氢原子全部化为能量,首先在太阳中心是氢原子的核聚变反应,两个氢原子聚变成一个氘原子,氘原子又会和氢原子聚变成氚原子,氚原子又会和氢原子聚变成氦原子。同时有的氘和氚原子又会发生核聚变反应生成氦。氚和氚也会发生核聚变反应,生成氦原子。往外依次是高原子量元素聚合成更高原子量原子的聚合反应,它们释放很少的能量。从中心往外依次生成更高原子量的元素,但不会生成太高原子量元素,它们一般也不会来到太阳表面,太阳表面是一层氢原子组成的外壳。太阳从中心往外温度压力在递减,各种元素都在从中心向外围运动,外围生成的高原子量元素又会在太阳流体场的作用下进入太阳中心,在那里又发生裂变反应,又生成更低原子量元素。太阳也能使氢原子发生裂变反应,反应到一定程度会马上停止随着太阳的不断核反应,它的中心转速越来越高,压力越来越大,引力加速度也越来越大,导致传递到太阳表面的能量越来越小,使太阳表面温度下降,表现在太阳黑子的数量越来越多。太阳黑子是太阳表面的旋涡,太阳存在一个立面旋转扭力和一个平面旋转扭力,它们共同作用形成了太阳表面的旋涡,跟原子表面的旋涡形成原理是一样的,漩涡是向内运动的,使能量流向太阳内部运动,所以它的表面温度相对于太阳的正常区域要低。太阳从中心到外围转速递减越快,则这些漩涡越多,每个漩涡的直径也越大,旋涡也越凹陷。太阳中心转速以及压力和温度越来越大,一旦具备氢原子核裂变反应的条件,就会直接发生氢原子的核裂变反应,这时太阳的中心区会向外突然释放出更多的能量,外部压力相对很低,使能量很快传递出去,就会产生爆炸。爆炸打破了中心区的运动轨迹,从而打破了引力场的平衡,使太阳中心的能量又能更多的释放出去,从而使中心压力下降,使压力不能再实现氢原子的裂变反应,从而使氢原子的核裂变反应结束。这个过程要反复发生多次,直到太阳中心的能量能够顺利的传递出去。太阳要重新再实现氢原子的裂变反应条件需要很长时间,太阳黑子的周期性大爆发就是这样造成的。
太阳周而复始的发生着核反应,最后生成大量的高能量子以及各种高能粒子以及能量流。太阳中心产生的大量能量一部分向外爆发生成太阳风暴,它是由于太阳内部的核反应释放的能量剧烈喷发造成的,就像爆炸一样,能量打破了局部场的螺旋运动,转为局部的直线喷射运动,太阳耀斑就是太阳风暴在太阳表面的喷出口。太阳内部释放的能量通过波以及各种粒子随太阳自身运动传递到太阳外围,再传递到太阳周围空间。它们是由中微子、夸克等以及量子、粒子、各种原子等离子构成的能量流,它是一个流体。同时各种波也把能量更快的传递出去,波在太阳内部是直线传递的。太阳风暴一般是螺旋直线喷发的,就像旋转的弹头,不过它是一个巨大的旋转气流,像地球上的龙卷风,不过比龙卷风的速度要快无数倍,它向太阳高空喷发,在那里形成气旋,气旋形成太阳风向太阳的更高空不断运动。由于太阳风暴的作用,使内层的低原子量元素以及高原子量元素都随能量流被抛射到太阳外围,它们中没有太高原子量的元素,因为太阳温度太高,太高原子量元素根本无法存在,都发生了核反应,根本无法生成高原子量元素。太阳就是把氢原子变为能量的一个大火炉,它所排出的炉灰以及能量构成了太阳系的一切。
太阳永远不会衰老,太阳的能量永远不会衰竭,它的密度也不会改变,它永远漂浮在宇宙的星球层的最外层,它会永远存在。由于太阳风暴的作用,使太阳内层的高原子量元素被抛射到太阳高空,同时向更外围抛射,它们在太阳的外围凝聚,不断的吸收太阳抛出的各种元素,使自己的质量越来越大,逐渐的形成了各种尘埃、陨石、小行星、流星等,大的就构成了行星,行星又吸收自己轨道上的各种尘埃、陨石、小行星、流星等,使自己的质量越来越大。我们地球上的灰尘大部分都是来自太空,时间长了会积的很厚,这就是煤炭为什么大部分埋在地下以及文物、化石也埋在地下的原因。要是没有太阳风暴,太阳系的几大行星就不会存在,正是这些太阳风暴喷出的物质构成了太阳系的几大行星。
2、太阳系的结构 行星受宇宙整体引力场的影响(宇宙场的引力要远远大于太阳的引力),会向宇宙深处下降。同时它的质量也在加大,它的内部会发生一定的核裂变反应以及核聚合反应,从而在星体内部产生更多种的元素,同时又产生更高原子量元素以及放射性元素,它们又组成各种化合物,这些元素随着星体的内部运动分散到行星的各个部位,核反应强度随星体内的引力的加大而加大,随引力的降低而降低。下面对太阳系各行星的演化过程作一描述,描述的是未来的演化,它同时也反映了过去的演化过程。
太阳的外围场存在五个环区,分别是1从太阳表面到地球的由于受太阳传递能量的加速传递与宇宙场共同影响而产生的速度缓慢递增区。它存在一定的加速度,它的加速度不是不变得,是在不断变小的。当加速度变为零时,场的速度就变为匀速运动,就进入了地球的轨道区。这个区中的星体从最小的小行星开始不断凝聚,逐渐产生出了水星,水星继续向太阳外围运动,体积与质量不断增的,运行到金星轨道时就变成了金星的样子。2太阳传递能量的加速传递与减速传递的交界与宇宙场的共同作用影响的地球轨道区的匀速运动区,地球轨道区有一定宽度,它的匀速运动区的速度也不是一点不变得,它也是在缓慢下降的,只是减速度极小,近乎为0罢了。在这里外围场的速度相对稳定,太阳释放的能量也相对稳定,所有这一切导致了地球的相对稳定,相信在别的类似太阳的恒星系里,在它的能量传递的加速与减速的交界区里都会有一颗与地球相似的行星。它们应该都可以孕育生命。3太阳传递能量的减速传递区作用影响的地球到谷神星所处的小行星带的速度递减区。地球继续向太阳外围运动,减速度就会开始变大,这时就进入了火星的轨道区,一旦进入这个轨道区,外围场的速度下降很快,导致地球内部的核反应开始加剧,对物质加速消耗,同时核反应的强度很大,内部压力与温度增大,使氧元素也发生了聚合反应,使地球上的水慢慢消失,地震也在加剧,地球体积与质量不断变小,最后变为火星的样子。火星还继续向太阳外围运动,体积与质量还会继续变小,最后就会变成谷神星的大小,谷神星内部基本没有核反应,运行到这里星体内部的核反应基本熄灭了,在这个过程中,火星的核反应强度越来越弱,当达到一定程度时核反应会再次产生出氧元素,它们与来自太空的氢元素发生反应就会生成水,所以谷神星上应该有水。4太阳传递能量的边界与宇宙场的共同作用影响的谷神星轨道区的相对匀速运动区。它的匀速运动区的速度也不是一点不变得,它是在缓慢上升的,只是加速度很小罢了。这个轨道区由于是太阳能量减速传递的边缘,聚集了大量的物质,它们凝聚成很多小行星形成小行星带。5太阳场与宇宙场共同作用的谷神星到冥王星(珂伊伯带)的速度递增区。在这里受到宇宙场传递能量的影响加大,场的速度出现提高,出现加速度,速度提高到一定程度加速度开始下降,加速度降到零时,就进入了珂伊伯带了,珂伊伯带正好是宇宙能量传递的加速与减速的交界区。金星、水星的样子就是地球过去的样子,火星、谷神星、木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等就是地球未来的样子。
3、谷神星、小行星带、木星以及木卫的成因 谷神星继续向太阳外围运动,谷神星轨道带往外一点的区域接收到太阳的物质最多,谷神星不断地吸收它们,使谷神星的体积与质量快速的增大,谷神星内部基本没有核反应,外围场的速度又在不断提高,导致谷神星虽然增大了,但是核反应依然没有多大变化,自身质量因获得大量的物质快速增加,当运行到木星轨道区时,谷神星就增大为木星的质量与体积了。谷神星所处的小行星带上的其它小星体也在向外运动,它们就构成了木星的卫星,木星有多个卫星,现在发现的只是一小部分,大、小卫星的数量无法计算,小的卫星有的又被大的卫星吸引、俘获,我们只是观测到一些大的卫星,它们因为质量与体积各不相同,内部的核反应强度也各不相同,有的小卫星内部甚至没有核反应,这些就导致它们的元素成份以及元素含量也各不相同。它们虽然也吸收周围的气体元素,但是大部分卫星由于自身引力太小,导致气体元素不能在星体表面沉积,都被木星吸走了,只有一些宇宙尘埃可以在星体表面沉积,它们使星体质量逐渐增大,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样子。大的卫星内部开始出现核反应,就生成了各种元素,同时因为质量大具有一定的引力,使气体可以在星体表面沉积,致使它们有的星体表面具有气体。木星在这个空间内获得的元素大部分是氢元素以及氦元素,它们都是气体元素,致使木星成为一颗气态星体。木星所处的场的转速很高,木核的转速相对较低,使它的引力相对较低,木星受所处场的影响使它的自转速度很高,同时它处的场具有一个加速度,宇宙场存在三条自转轴,立面旋转是一条,平面旋转是两条,一般情况它们是处于平衡状态的,当场的转速存在加速度时,就打乱了这种平衡,使它的平面旋转扭力的加速度大于立面旋转扭力的加速度,正是这个加速度使木星的平面扭力相对于木星所处的场的平面扭力变小,木星自身的场与它所处的场是同步的,这就使木星的平面旋转扭力相对小于立面旋转扭力,使赤道面的直径大于自转轴的长度,同时在赤道上形成一个气圈,它形成了木星微弱的光环。
木星的体积与质量巨大,所以木星内部的核反应开始点燃,木星往外场的速度不断提高,导致核反应始终相对提高不大,但是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木星为什么不能像太阳那样发生核聚变反应,是由于它比太阳更处在宇宙内层,宇宙从内往外转速及线速度递减,木星周围的场的转速及线速度比太阳周围的场的转速及线速度更高。同时它自身的温度相对比较低,导致线速度起始速度相对不高,导致它场内的转速及线速度的减速度不高,导致它的引力加速度不高。而太阳却是正好相反,它周围的场的转速及线速度低,它自身由于高热而导致线速度起始速度高,而外围温度低更加剧了转速及线速度的降低,从而使转速及线速度的减速度更高,从而使引力加速度更高,引力更大。木星虽然质量够大,引力却不够,导致内部压力不高,所以核反应并不剧烈,它不能发生氢原子的核聚变反应,只能发生一些高原子量的元素的聚合反应,聚合成更高原子量的元素后再发生核裂变反应。引力和质量不成正比。
4、土星 随着木星的继续向宇宙深处运动,它的核反应在不断进行,同时它离太阳越来越远,使它获得的来自太阳的物质越来越少,虽然它也不断的吸收周围的氢原子、氦原子以及其它的微量原子,但是对它的质量增加影响不大,可以说入不敷出,星体消耗的质量大于吸收的质量,致使星体质量有所下降。木星到达土星轨道区时,质量变小了,同时外围场的速度更高,使土星的转速更高,而出现了土星的光环,光环就是星体赤道面上的外围气圈,由于星体转速太高,而外围场的转速更高,使星体内部从中心到外围转速递减相对变慢,使星体引力不够,使星体赤道面上的物质不能收缩到星体上来,使它们相对远离星体而形成气圈。我们对土星自转速度的测量是有误差的,因为星体不同的深度的转速是不一样的,星体的自转速度是指它的表面的转速,土星没有固定的表面,也就没法精确的测量到它的自转速度,星体的自转速度与星体内部的核反应强度以及球心的转速以及它所处的场的速度都有一定关系。行星内部的核反应受外围场的影响出现不同的变化,外围场的速度降低星球内部的核反应增强。
5、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珂伊伯带 土星继续向太阳系外围运动,它的核反应不断消耗它的质量,它获得的来自太阳的物质不断减少,使它的体积与质量不断下降,运行到天王星轨道时,体积与质量都变小了。天王星轨道区的场的速度更高,天王星的转速也很高,致使天王星也有光环。天王星继续向太阳外围运动,场的速度缓慢上升,变化不明显,这个轨道区基本处于太阳系的边缘,在边缘区有更多的物质脱离太阳的引力场,导致天王星在向海王星轨道运动过程中获得的来自太阳的物质相对增多,导致天王星到达海王星轨道时质量有所增大,同时所处的场加速度很小了,致使星体的平面旋转扭力与立面旋转扭力基本达成平衡了,使赤道面上的气圈不再远离星体,而使星体光环变得极小直至不再具有光环。
海王星继续向太阳外围运动,外围场的速度基本不变,它的核反应不断的消耗它的质量,消耗的质量大于获得的质量,到达冥王星区域时就变得很小了,冥王星的质量远远小于海王星。它处在珂伊伯带上,严格的讲它不属于太阳系了,它只受太阳场的一半作用,在珂伊伯带上还有很多的星体,我们现在观测到的星体只是一小部分,还有很多,有的星体质量还要大于冥王星,它们都是由太阳场最外端的物质凝聚成的,也有的是行星运行到这里形成的。这里也是彗星运动轨迹的边缘,彗星带来大量的物质,这些物质被星体大量吸收。这些星体运行到一定深度会脱离太阳的引力场,向银河系的深层滑去,最后掉进红巨星里面。
6、地球、地球的起源与演化 太阳的近距离区会不断的产生新的小行星,地球最早是在太阳系的水星以内区域,那时受太阳高热的影响,它是气态的,它是由太阳爆发出的太阳风暴中的各种粒子凝聚构成的(在太阳的水星轨道内还有多个小行星)。它也在自旋,中心转速最快,它不断的吸收太阳抛出的各种粒子,它的质量不断加大,随着质量的加大,它内部的旋转速度也在加大,从中心到外围转速递减加剧,使自身的引力场加大,它受到的宇宙场的引力加大,使它不断的远离太阳,使它的周围温度越来越低,随着周围场的温度下降,它也由气态逐渐变为液态,随着质量的加大,它内部会发生核反应,这更加促进了它的球核的转速,更加大了它的引力场。它更远离太阳,外围场的温度更下降,当外围温度下降到一定程度,地球开始对外散失能量,当能量散失大于内部的核反应释放的能量时,地球表面开始结成固体,固体表面慢慢的不断扩大,而形成了大陆板块,它们不断漂移,不断增大,最后形成了今天的样子。地球的中心不断的发生核反应,使它生成了各种元素。这个过程中地球的大气层也在发生着变化,不断的从周围场中吸收气体,同时自己内部也不断的生成各种气体,各种气体又不断的发生各种化学反应,直到形成今天的大气层。地球内部的核反应条件使氧元素停止了继续核反应,因为氧是气态的,所以它可以更容易的脱离核反应区,同时它与氢元素更易反应生成水,水分子更稳定,使分子中的氧元素更不易发生核反应,所以水得以大量生成,而氟和氖虽然也是气体,但是因为不宜于氢发生反应,不宜生成稳定的分子结构,所以会在核反应中继续反应下去,而不能大量生成。氮元素的核反应条件与水分子中的氧元素的反应条件差不多,都比单独的氧元素要求反应条件高,所以氮元素也得以大量保存,地球内部的核反应条件是可以使单独的氧元素发生聚合反应的,却不能使水分子中的氧元素以及氮元素以及更低原子量的元素发生聚合反应,所以地球大气中的氮元素含量比氧元素含量多。其它的元素只要容易与氧发生化学反应并生成稳定的分子结构的元素都会得以大量保存,比如硅元素,正是因为氧化硅分子结构很稳定才使它在地球上大量存在,很多稀有元素因为不易与其它元素反应生成稳定的分子结构,所以会继续发生核反应,所以不能大量保存,所以它们就变得很稀少了。今天地球内部核反应释放的能量与地球对太空散失的能量基本达成一种平衡。它的核反应是在逐渐加强的,它的氧的含量也是在不断变化的,首先是缓慢增加,这时地球上没有氮元素,到一定程度后又缓慢减少,开始生成氮元素,氮元素的含量缓慢上升,今天氮元素的含量还在继续上升,氧元素的制造量也在逐渐减少,这就导致氧元素所占的比例逐渐下降,地球上的水也是逐渐生成的,今天的地球基本不再生成水,因为地球内已经很少有氢元素了,未来随着核反应的继续加剧它会开始消耗水,直至水彻底消失,那时氮元素也会逐渐减少,那时地球也会慢慢变得越来越小。
7、恐龙灭绝之谜、深海智慧生物之猜想 恐龙灭绝正是由于地球上的空气成分的变化造成的,最先地球空气中的氧元素所占比例是很高的,随着氮元素的产生使空气中的氮元素所占比例逐渐上升,氧元素所占比例逐渐下降。这就使恐龙等大型动物无法生存了,因为大型动物生命活动要求较多的热量,要求较多地氧气与食物发生氧化反应。当氧气含量逐渐降低,氮气含量逐渐上升时,使恐龙出现缓慢缺氧,同时出现缓慢的氮气中毒,这有点像潜水员从深海突然上升到海面上有些相似。恐龙等大型动物的血压都比较高,它的肺压也比较高,这种血压更易使氮元素溶于血液,造成生物缺氧,也可以叫氮中毒。这种情况是旷日持久的,并且是越来越严重,恐龙自身的条件无法适应这种环境的变化,它使恐龙的身体变得越来越弱,越来越不能适应周围环境,它的免疫力以及抵抗力等生命赖以生存的能力都逐渐降低,最后只能被自然淘汰了,只能灭绝了。这种灭绝不是一天两天的,是经过上千年甚至上万年乃至几万年甚至更长时间,首先是最大型的恐龙开始灭绝,然后是稍小一些的恐龙开始灭绝,最后只剩下一些身材较小的恐龙得以生存下来,比如小型的翼龙,它们逐渐的进化成了今天的鸟类。恐龙在这场变革中,发生了较大的基因变异,身材较小的得以生存下来并且进化变异成了很多种生物。现在陆地生物中没有很大的生物,而海洋生物中却存在很多大型生物就充分的说明了这个结论。当时在海洋中生活的大型生物不会发生氮中毒,也不会发生缺氧现象,因为海水中的氮氧含量始终没有太多的变化,同时海水的压力也可以使生物的血氧含量保持稳定。相信在深海中至今还存在着身体非常巨大的生物,海水的深度越深越存在巨型生物。我们人类对深海的探测水平还很低,无法发现更深海水中的生物。这些深海的庞然大物也不能到浅海中来,一旦到达浅海它将死亡,所以至今我们很少发现它们。
8、深海智慧生物之猜想、外星人之谜 我们知道陆地生物都是来自海洋生物,所以说海洋生物更古老,更具有古老的历史,他们中的高级生物应该具有更古老的进化史,应该比陆地生物更高级。它们有的应该具有很发达的智慧,它们是很古老的生物物种,有的甚至比人类还聪明,深海乌贼就具有很发达的神经系统,它们甚至具有一些我们人类无法想象的能力,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深海生物也许不一定有发达的科学技术,也许有很发达的科学技术,他们中也应该有小个头的,他们也许具有很发达的科学技术,他们也许就是地球上传说中的外星人,他们也许就是UFO的主人,他们不能在陆地上生存,所以他们与人类不会轻易接触。也许我们人类也具有他们的基因,也许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是他们创造出来的。金字塔也许就是他们建造的,传说中的海洋中的金字塔如果真的存在的话,毫无疑问肯定是他们建造的。也许埃及金字塔就是在一次大地震中从海底冒出来的,地震使海底上升成为了陆地,使金字塔随同海底来到了陆地上,地震使深海中的金字塔随着海底上升来到了浅海中,才使我们人类探测到了它们,金字塔也许就是他们的住所。我想他们应该生活在三四千米以下的深海中,这个深度基本不受地球外部环境的任何影响,这个深度以下的深海生物才不会受到地球演化的任何影响,才具有更古老的进化史,他们可以很轻易的利用海底火山作为文明的第一把火,可以很轻松的完成高级生物对能量的最初掌握,所以他们的文明是发展很快的,他们的科技也应该是发展得很快的,他们应该早就可以在宇宙中自由穿梭了,早就完成星系移民了,也许他们本身就是来自外星,如果来自外星的话,可以证明水生生物比陆生生物更古老,也更高级。也可以这样猜测一种古老的高级水生生物在远古时代就来到了地球,他们创造了地球上的一切,包括地球上的各种生物,也包括今天的人类,同时宇宙中所有的具有深水的星球上都会有他们的足迹,他们通过基因工程使自身的基因在各个星球上生成各种生命物种,从而完成自身生命对宇宙的完全掌握,也让生命之花在宇宙中到处开放,他们进而创造出五彩斑斓的世界,创造出绚丽多彩的宇宙。这一切都来源于对生命的热爱,对一切的热爱,这是高级生命所具有的本性,是生物进化的必然结果,也是空间演化的必然结果。他们今天也许早已进化成更高级的纯意识结构的生命了,那些金字塔也成为他们低级生命时代的历史见证了,他们同一时代的比他们低级的生物有的今天又进化成了他们当年的水平,继续延续着他们走过的足迹。这一切都有待人类对深海的探测来揭开谜团。
9、月球、月球的起源与演化以及月球的几大奥秘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它跟地球处在同一个轨道区内,它绕地球的公转轨道与地球的自转轨道同在一个平面上,它的自转与公转同在一个平面上,这都是受宇宙立面旋转扭力造成的。月球最初是地球的一部分,它是地球在气态时的赤道上方的外围气圈,随着外围温度的下降,气圈逐渐凝聚,形成了独立的星体,它的形成与那时的太阳活动情况也有关系,那时太阳处在宇宙的别的位置,太阳系所受的各种场的作用与现在有很大区别,这种变化随时都在进行。正所谓时过境迁,一切都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我们有时看问题老是忽略了运动的存在,导致我们出现很多错误,也出现很多困惑。这个气圈当时不止形成了一个月球,它们逐渐的相互吸引、合并,形成了几个大的星体,有的星体还会被地球俘获,发展到今天就只剩下一个月球了。
月球不断的吸收周围的物质,才形成了今天的大小,它的球核部也在发生着核反应,才产生了它的各种不同的元素,它的核反应程度比地球更微弱,导致它的元素成分以及含量跟地球有差异。它的核反应点燃时间比地球要晚的多,因为它的核反应条件更低,所以它的元素成份中重元素所占比例更高一些,放射性元素比例更高,导致它的表层具有放射性,同时有的区域还在发生着缓慢的核反应,使该区域温度提高。它的核反应条件更低,所以不能形成氧元素,至于它上面的微量的氧元素和水完全是来自地球,是它还是地球的外围气圈时就形成的。它的核反应由于不能生成氧元素,而别的气体元素又不易于其它元素反应生成稳定的分子结构,致使它的核反应中不能生成太多的气体,所以它的大气层很稀薄。由于它的核反应释放的能量不如地球大,在外界条件差不多的情况下,散失的能量更早的大于内部产生的能量,导致它的球面比地球更早的固化,这就是月球的岩石要比地球古老的原因。同时由于核反应太微弱,使月球内部产生的能量太少,所以月球的地震很微弱,没有大的造山运动,月球上也就没有高大的山脉。同时由于它的引力太小导致它的表面很少能存住气体,当月球表面气体达到一定浓度时,就会脱离月球,它们大部分都被地球吸走了,所以它的大气层很稀薄,这更加剧了它的能量散失,使月壳更早的固化。月球引力很小导致月墁密度很小,同时月壳相对于地壳更薄,月壳因为重元素含量更高,使月壳比地壳更坚实,这就好比一个铁球装上水和装上空气分别敲打,装空气的铁球会更响,回音会更长,薄的铁球也更响,铁桶比木桶也更响,这就导致宇宙飞船在月球着陆时的震动听起来很大同时又回音时间很长,就好像月球是空的一样。其实月球不但不是空的,它的球核部还在发生着核反应,只是很微弱,反应释放的能量跟月球散失的能量基本平衡,使月球维持今天这个稳定的形态。月球的岩石比土壤更年轻是因为土壤主要来自宇宙尘埃,它们大部分在月球表面固化之前就已经形成了,月球表面固化以后才把它们逐渐的吸引俘获过来,月球表面固化之前俘获的宇宙尘埃都融入液态的球体里面了,在月球表面固化之初它吸获了大量的宇宙尘埃,它们都是固体的,它们早在月球表面固化之前就已经形成固态了,所以它们形成的月球土壤比月球岩石更古老。月球表面有很多地方覆盖着一层玻璃状物质是因为月球没有强磁场保护,它只有一个微弱的磁场,它的大气很稀薄,致使没有保护层,使来自太阳的能量波没有缓冲直接的打到月壳上,当局部区域遇到太阳强烈爆发时产生的强波时,就会被融化,产生高温结晶,使局部月壳形成玻璃状表面。月球上的不锈铁是因为月球产生的铁元素与地球产生的铁元素因为受各自不同的场效应影响有区别,它拿到地球上就不宜于地球上的氧元素发生缓慢氧化反应了。月球的环境不能产生氧元素,它的场的环境与地球有很大的区别,它产生的各种元素与地球上的元素都有大小不同的区别。至于月岩显示月球曾经有过强磁场是因为它与地球都曾经处在更靠近太阳的区域,受太阳强磁场的作用使月岩留下了印记,而地球因为地壳固化晚,它固化时已经离开了太阳的强磁场区,所以地球岩石没有这种印记,它的显示都是地球磁场的印记。
10、火星 火星以前就在地球现在的位置,它以前也存在大量的水,火星上的古河道就是证据。它也存在过生命,现在也许还有生命存在,他们一定是更高级的生命,因为只有更高级的生命才能在那样的条件下创造生存条件。地球会在不久的将来进入到现在火星的位置,那时它将和现在的火星一样。地球现在所处的位置正好在太阳外围场的加速度与减速度的交界区,在金星区受太阳释放的能量影响太大,在火星区受太阳的能量影响变小,地球的位置正好恰到好处,所以才形成了今天的地球。地球在向火星运动的过程中,外围场的速度缓慢降低,由于外围场的速度降低,导致球心转速相对于外围转速变快,使从中心到外围转速递减加剧,使引力加大,导致球心区压力温度提高,使核反应加剧,达到一定程度会使水分子中的氧元素发生聚合反应,那时地球上的水就会慢慢消失,地球也越来越小,地壳也会越来越薄,同时剧烈核反应使地球不断的发生剧烈地震,火星上的高大山脉就是这种强烈地震造成的,核反应消耗大量的物质,地球体积会缩小,质量也会缩小,慢慢就变成火星今天的样子了。
11、地球黄道角的成因以及地球与各大行星的运行轨迹新说 地球的年龄要远远超出现在的测定年龄,我们测定的只是地球岩石的年龄,在岩石形成之前地球早就形成了,那时的它是液态的,再远一点它是气态的,那时的它我们根本无法测定。有一个办法倒是可行测水星远离太阳的速度以及金星远离太阳的速度,以及地球与太阳系其他行星远离太阳的速度,求出行星远离太阳的速度与加速度,用地球跟太阳的距离跟这个速度以及加速度来计算地球从太阳运行到现在的位置所用的时间,这个时间大体就是地球的形成时间。
地球以及太阳系各行星的自转方向与太阳的自转方向同向,球心的转速都要远远大于球面的转速。至于金星的逆转我想是这样的金星的球核部位的自转方向跟大家是一致的,球面由于转速很低,转速很不明显,又加上金星大气浓密,球面上又没有参照物,所以观测错误的可能性极大。如果观测是对的,那只能这样解释因为太阳周围场的转速受太阳影响变的很高,金星的球核转速不是很高,导致球面转速比周围场的转速低,所以看上去它出现了相对于周围场的逆转,其实它也是在正转的,是我们忽略了场的旋转运动,这就好像站在两辆同向行驶的汽车中的速度比较快的那辆车上,看速度慢的那辆车,感觉它在向我们后面运动一样。但是金星的整体转速使它的自传方向还是同太阳的自转方向一致的。
太阳系的九大行星都有强弱不同的磁场,磁场同向,这是受宇宙整体磁场的影响。地球的磁偏角就是因为宇宙的磁场影响造成的。地球的自转来自宇宙的引力,这个引力是一个螺旋扭力,它同时造成了地球的公转,公转与自转成一定的夹角,这是螺旋扭力造成的,自转面与公转面不在一个平面上。我们传统的对太阳系几大行星的公转轨迹的认识是不对的,应该是各大行星都处在太阳的斜下方,都在太阳的下面,整个太阳系形成一个圆锥形,各行星的自转轴与太阳的自转轴始终基本平行,它们都有四季。
拿地球来说(别的行星与地球大同小异)站在太阳上看,冬天地球在太阳的北极斜下方,春天在太阳的左斜下方,夏天在太阳的南极斜下方。秋天在太阳的右斜下方,这样也同样形成地球上的四季。站在太阳上看,太阳系的几大行星都在太阳的斜下方作逆时针旋转。在太阳的赤道面上,存在着一个抛射面,在这个面上产生出了彗星,同时这个面上有更多的物质。地球每年要穿过这个面两次,一般在春天和秋天,在地球磁场的作用下,会更多的出现极光。地球公转轨道靠近这个面时向地球公转轨道平面下方运动,远离这个面时向地球公转轨道平面上方运动。冬至时在太阳北极点斜下方,处在地球公转轨道面的最上方。冬至后公转轨迹开始下降,春分时到达轨道最下方,春分后上升,夏至时在太阳南极点斜下方,处在轨道面的最上方,秋分时到达轨道最下方,秋分后上升。
太阳场中的各个位置按速度相等的点来统计,构成一个扁球形,太阳赤道面的横截面积最大,太阳赤道面上的线速度随半径的增大减慢,地球必须在扁形球的同等线速度的场中运动,这个同速的场构成了一个扁形球,地球就在这个球面上运动。这就使地球的公转轨道站在太阳上看出现椭圆形,太阳在椭圆形的中心上方,不是在椭圆形的焦点上,太阳不在这个椭圆面上,它在面的上方。从侧面看椭圆面不是一个平面,它是一个瓦形的弧面,向上翘的两端分别在太阳的两极斜下方。
地球到太阳中心的距离始终保持不变,地球的公转运动速度始终保持不变,地球的自转轴始终与太阳的自转轴同向,地球自转产生的外场与太阳场相互作用,它们要始终达成一种平衡,这就使地球的自转轴始终与公转面在一个面上,这就使地球自转轴出现均匀摆动,地球在太阳北极斜下方时,地球的北极向上翘,冬至那一刻地球北极点最高,地球在太阳南极斜下方时,地球的南极向上翘,夏至那一刻地球南极点最高,这就使地球自转轴出现一个摆幅角,黄道角就是这个摆幅角。太阳系的其它行星的公转轨道面跟地球的都相似,它们都在地球的下方或上方,这就使我们观测它们的公转轨迹时看到的是一个椭圆形轨道,同时发现它们的公转运动速度出现很大的变化,这都是不对的,就好像一个杯子站在不同的角度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一样。其实它们的运动速度是不变的,运动速度改变与能量成正比,如果行星运动速度改变则自身的能量也改变,那么太阳系就乱套了。太阳系的各大行星都是在太阳系这个球形场的不同的半径区形成的球面上运动的。
12、地球的磁偏角的成因 银河系在宇宙的北半球,所以导致地球的南极受到的引力较大一些,导致南半球较大,使地球外形像一个鸭梨形。地球的场在两极出现两个运动方向相反的漩涡,这两个漩涡成漏斗状向两极外围延伸,这两个漏斗的中心就是地球的球心。地球的两个磁极随地球的自转,在极区形成两个漏斗形,这两个漏斗形就是两级的漩涡,漩涡的运动是沿着漩涡壁向下运动的,最前面的点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就是地球的磁极,这个漩涡运动是不断变化的,这就使磁极在不断的小范围位移,磁极在一定范围画圈。同时由于场的运动磁极也在发生着位移,这种大幅度的位移需要很长时间,在短时间内磁极位置基本变化不大。北磁极到北极点的距离以及南磁极到南极点的距离基本保持不变。磁偏角就是漏斗的椎角的一半。严格的说地球的磁极就是地球的两极,磁极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圆形的面,面的中心就是地球自转轴的两极,面的边缘就是磁极点以极点为圆心画的圆圈,地球的外围磁场的两极就是地球的自转轴的两极。磁场在两极形成两个漩涡状漏斗,漏斗的中心轴就是地球的自转轴。漏斗壁不是直线延伸,它向四周弧线型延伸,越往上漏斗开口越大,到一定程度弧线就不再向上伸展,而转为向下延伸,它就像一条向上的抛物线。我们在地球的高空测量磁力线不存在磁偏角。
13、彗星轨道、行星、彗星、陨石的起源 宇宙存在一个平面旋转扭力跟一个立面旋转扭力。它的立面旋转轴只有一条,而平面旋转轴有无数条,这是由于宇宙的立面旋转使平面旋转轴形成一个面了。地球的自转扭力来自宇宙立面旋转扭力,地球的公转扭力来自宇宙的平面与立面的组合旋转扭力,同样太阳以及它的行星也是一样。太阳系的自转扭力与绕银河系的公转扭力都来自宇宙的平面与立面的组合旋转扭力,银河系的自转扭力与绕宇宙的公转扭力都来自宇宙的平面与立面的组合旋转扭力,各种星球的自转扭力都来自宇宙的立面旋转扭力,各星系的自转与共转扭力都来自宇宙的平面与立面的组合旋转扭力。
彗星的旋转轨道跟太阳的自转轨道在一个平面上,它是太阳的卫星,它应该是太阳赤道上的外围气圈形成的,应该算是太阳的一部分。它绕太阳公转的旋转扭力来自太阳的自转扭力,也是来自宇宙的立面旋转扭力。它的自转同公转方向一致,旋转也在一个平面上,自转扭力也来自宇宙的立面旋转扭力。它外部看不出自转迹象,但是慧核在高速自转。它运行到远日点时就处在太阳系深处,这时它受到宇宙的引力加大,导致它远离太阳,运行到近日点时就在太阳的上方,这时它同时受到太阳和宇宙的共同引力,导致它更加靠近太阳,这就形成了它的椭圆形轨道,它的轨道面在太阳的赤道旋转面上。
当彗星靠近太阳时,受太阳引力加大,彗星速度加快,在太阳风的作用下,使彗星外围受阻,速度变慢,使彗星中心更加在前面,自身自转运动轨迹出现圆心在椭圆形的一端的椭圆形轨迹,当达到一个临界点时,彗星边缘就会脱离出很多物质,它们就形成了彗尾。彗尾中的物质由于失去了彗星的引力作用,在太阳风的作用下,向太阳的运动速度会降低,而慧核向太阳的运动速度在加速,所以这些物质相对于慧核就是在加速远离,这就使彗尾变的越来越长。彗尾中的物质会随太阳风在太阳系中弥漫开去,最后被各行星吸收。彗尾受太阳风的影响始终背向太阳,所以它绕过太阳转回来时彗尾看上去就朝前了。当转过太阳后,受太阳风的影响越来越小,彗尾会慢慢的越来越小,直至消失,彗星离太阳较远时,没有彗尾。同时它的轨道与太阳系的行星轨道近乎垂直相交,这就使它经常光顾各大行星。陨石、流星、小行星等,它们的轨道有的跟彗星轨道在一个面上,这同样使它们经常光顾各大行星。它们都是由太阳风暴喷发出来的各种元素凝聚而成的,它们与各大行星把太阳系打扫的干干净净,把太阳这个大火炉燃烧产生的灰尘全部吸收,也使各大行星质量不端增大。
它们最初都是由太阳的半球区的旋涡构成的,由于高热使旋涡中的物质向太阳高空运动,同时在高空旋转,凝聚,在宇宙与太阳的共同的旋涡力作用下,出现自转与公转,它们最初的公转轨道就是漩涡的运行轨迹。它们就是各个行星的最初的部分,它们又不断吸收物质,质量不断增大,形成了更大的星体,有的又与轨道上的更大的星体合并,逐渐产生了大的行星。在太阳的水星以内区域还有无数个小行星,它们是各大行星的雏形,我们很难观测到它们。由于外围温度很高,它们都是气态的,都是超流态的,它们在不断的凝聚,随着体积与质量的不断加大,同时随着外围场的速度不断下降,导致球心速度相对外围速度不断提高,引力不断加大,导致球心的压力不断加大,星体内部开始出现核反应,它们不断地向太阳外围运动,外界温度在不断下降,随着温度的下降,当核反应产生的能量与从太阳获得的能量之和小于散失的能量时,星体开始冷却,慢慢成为液态,再慢慢表面开始凝固,它同时又在不断地吸收各种物质,内部核反应消耗的物质小于吸收到的物质,它的体积与质量不断增大。
14、热带风暴的成因、百慕大三角之谜、 地球内部同时存在一个平面旋转扭力和一个立面旋转扭力,它们都来自宇宙的引力场,它们共同作用形成了地球上的热带风暴,热带风暴一般起于赤道区域,是因为赤道两边的立面旋转方向相反,赤道正好处在分界线上,导致在赤道线上旋转相互推进,就像两个齿轮咬在一起旋转一样,所以可以促进漩涡的形成,它内部就是一个涡流。热带风暴在北半球与南半球的旋转方向正好相反,它本身就是一个从中心到外围转速递减的漩涡,当遇到太阳的加热时,使气流向上运动就形成了热带风暴,没有太阳加热时,漩涡是向下运动的。还有一部分漩涡是向地球内部运动的,它们连接海底的火山口,这些漩涡在海面上的出现是断续的,它们一般离海平面较深,在海平面以下,它们在一定的区域不停的摆动,这些漩涡口离海面的深度也在不断变化,这取决于地球内部的核反应降弱,即地球内部的转速快慢,地球内部的核反应波动性的时强时弱,导致这些漩涡不时地出现在海面上,甚至延伸到大气层中,百慕大三角地区就存在这样一个大漩涡,它时隐时现,它出现的间隔时间有时很长,有时也很短,当它出现时就把正好路过它上方的飞机或船只等吸进去了,就出现了飞机和船只等的神秘失踪,它们都被吸入了地球内部,溶化在地幔中了。与百慕大三角地区相似的区域在地球上还有多处,它们有的都处在同一纬度或遥遥相对,这些区域的地壳都不稳定,火山、地震频繁,这些地区一般都向下凹陷,海面也向下弯曲,海水成分复杂,磁场、重力异常,同时经常出现飓风、旋风、龙卷风等,这些都充分的证实了这些地区就是地球上的大漩涡。百慕大三角这个世界上的十大迷案之一,今天应该可以揭开谜底了。
15、木星大红斑以及太阳黑子成因、月球引力异常区之谜 星球表面都存在多个漩涡,深浅、大小也各不相同,这有些像原子表面的漩涡,它们都是因为平面旋转与立面旋转两种旋转扭力相互作用形成的,漩涡都是场内物质流体运动形成的,星球表面是液态或气态的,漩涡比较明显,可以观测到,比如太阳黑子、木星上的大红斑,土星的白斑,天王星的黑斑,它们有的也藏在液面以下或大气层中,表面是固态的星球,漩涡就藏在地壳以下了,在这些地壳上就会表现出引力加大,比如月球上的引力异常区域,我们认为是物质聚集结构,认为是重元素聚集在该区域的月壳下面是不对的,这些漩涡区域的引力普遍大于星球的其它区域。地球上的火山喷发与地震以及海啸等都与漩涡的活动有关,漩涡的活动强度受星球内部的核反应强度影响,核反应强度与星球内部的转速快慢相互影响,它们都受星球所处的场的转速快慢影响,星球这个场与它所处的场不断的发生着相互作用。
黑洞、星系、星系航行、空间的演化本章揭示了黑洞之谜,揭示了超新星爆发、矮星、脉冲星、吸积盘等,揭示了各种星系的成因和运动,提出了全新的实现星系航行的航线。揭示了空间的演化过程,找到了一切的起源。
1、红巨星 红巨星是由大行星聚在一起达到一定程度时变成的,它是很多我们所看到的大星星,它不断的吸收行星以及各种物质。红巨星内部发生着剧烈的核反应,外围场的速度太高,使它内部核反应产生的能量不能很好的传递出去,这就使它的体积不断增大,它的密度很小,表面引力也不大,这时它就成为一颗比太阳大很多倍的大恒星,引方与星体质量不成正比。
2、超新星爆发 红巨星因为质量跟体积太大,能量不能很快释放出去,从而使内部的反应条件越来越高,反应越来越剧烈,当达到氢元素可以直接发生核裂变反应时,就会出现大爆发,而出现星体的大爆炸,在爆炸过程中内部能量始终无法快速传递出去,使内部反应更加剧烈,从而造成超新星大爆发,超新星爆发就是星体内部核反应的一个分界线,随着超新星的爆发星体的核反应步入一个更高的层次,从此不再进行聚变反应,而是直接进行氢元素的裂变反应。它的剧烈程度是太阳内部核反应的无数倍,不在一个层面上,就好比太阳与各行星内部核反应的差别。
3、白矮星、黑矮星、脉冲星 随着核反应的加剧,它的球核内部的温度会更高,使中心核区的转速更高,从而使自身的引力加大,从而使自身的体积收缩,它会变的越来越小,慢慢就变成一颗白矮星了。它更剧烈的发生核反应,致使引力加速度不断增大,随着引力加速度的加大,光波更少的传递出来,使它变为一颗黑矮星,最后又会变为一颗脉冲星,它也就是所谓的中子星。它在星球层的最内层,周围场的速度极高,它球心区的转速更高,它的质量即使不大,它的引力也极大,引力场的速度也极大,致使光波很少传递出来,只在星体的两极区传递出脉冲电磁波。在这个过程中,星体不间断的向银河系中心滑动,最后落入银河系中心的黑洞中。
4、黑洞、吸积盘 在黑洞口星体会在旋转扭力的作用下被分解进入吸积盘,宇宙中的局部区域的y射线暴就是脉冲星突然进入了吸积盘被分离放出大量的能量,从而放出大量的y射线造成的。吸积盘的中心就是黑洞口,盘在高速旋转,越往中心越快,这就产生一个从外围向中心的引力,吸积盘就是一个旋涡,旋涡边缘的物体会向中心运动,原子在吸积盘中受高速旋转的分离作用都变成了量子或能量流。银河系中心存在一个大盘,除大盘以外还有一些小盘,它们离大盘很远,分布于银河系的很多角落,它们就是一个个黑洞的入口,它们在洞口的深处相连,就像支血管连接干血管一样,最后都连接到心脏——宇宙中心,盘中的物质最后都会被吸入黑洞中,快速的从宇宙中心压力层区的极点进入宇宙中心,又被高速的抛到压力层中,在那里进一步被压缩,黑洞中的高速旋转使量子结构被破坏,使量子全部化为能量,使物质全部化为由元构成的能量流,这时所有的量子都化为了能量,能量流的方向正好同压力层的旋转方向同向,引力的方向也同压力层的旋转力向同向,从而提高了压力层的转速。
压力层的外延向外不断的抛射能量流,它们是高速旋转的,它们是螺旋抛出的,同时场的转速在递减,能量流必须与周围场达成一种平衡,这就使它们不断的分离,最后分离成一个个高能中子,以及夸克中微子类。它们随着场的运动向周围分散开去,中子最后衰变为量子。大部分都随着宇宙的磁场运动方向运动,沿着宇宙的自转轴线向宇宙的两极运动,再沿着宇宙的磁场到达宇宙的表层,有的受到场的螺旋扭力而形成立面旋转,这就构成了氢原子,氢原子在宇宙中不断产生,存在于宇宙的除中心核区以及黑洞区域以外的区域,除了最外层的量子层没有氢原子外,宇宙的每个角落都存在大量的氢原子,在宇宙的外层区域存在的氢原子数量最多。量子也是,除了核区以及最外层的夸克层外,宇宙的每个角落都存在大量的量子。量子有各种形态,氢原子是它的立面旋转形态,另外它还有我们所知的亚原子、中子、质子、正物质、反物质、光子、电子等各种形态。量子在宇宙中到处存在,它们与各种天体以及各种粒子共同构成了宇宙。夸克、中微子类在宇宙的所有空间内到处存在,它们形成了能量流,所谓的暗物质、黑能量也都是由它们构成的,它们在宇宙中无处不在。
5、星系、聚星、恒星系、行星系、红巨星系、黑洞系 两颗星受引力相互影响,质量小的一颗被大的一颗吸引,相互绕转产生两颗聚星,它们又不断的合并,就产生出大的星系。星系与星系的交界处不断的发生着恒星的相互交换,本来属于A星系的恒星也可能被B星系俘获,而成为B星系的恒星,同样B星系的恒星也可以被A星系俘获。同时两个星系也可以合为一个星系。
一个星系就是一个旋涡场,具有多颗恒星的称为恒星系,它们一般是铁饼形,它由上方的多个行星系和下方的多个黑洞系共同构成。只有一颗恒星的称为行星系,它们是反漏斗形。恒星或行星拥有卫星构成卫星系,它们的轨道面是一个椭圆形鸭梨状平面,恒星或行星处在椭圆形小头的焦点处。卫星轨道面与恒星或行星星体的赤道面重叠,行星的卫星轨道面无限延伸的话同时指向恒星、行星球心。恒星的卫星轨道面无限延伸的话同时指向恒星球心和宇宙中心,恒星同时具有卫星(即彗星)和行星,它们的轨道基本垂直相交,彗星轨道面无限延仲的话指向宇宙中心。行星轨道面是一个椭圆形瓦状弧面,它在恒星下方,向上翘的两端分别在恒星的两极下方。
在行星系的下方是红巨星系,它是一个正漏斗状,它的周围是一些脱离行星系的行星,彗星、陨石等也不断的光临红巨星系,给它带来大量的物质,同时它也不断的吸收氢原子,红巨星就在漏斗中心。这些行星不断的向红巨星坠落。
再往下是黑洞系,它也是一个正漏斗形,它的漏斗中心就是小黑洞,漏斗的最外延是红巨星,红巨星不断的向黑洞坠落,它就是黑洞最远的行星,它在坠落过程中逐渐变成超新星,矮星,脉冲星等,最后落入黑洞。红巨星系是黑洞系的边缘部分。黑洞系和红巨星系与行星系的星体演变正好相反,行星系的星体是远离恒星,黑洞系和红巨星系的星体是向黑洞或红巨星靠拢。
双星绕转的双星就是黑洞口的两颗星,它们中间必定有一个小黑洞。我们观测到的多星绕转的它们中间有一个大黑洞。
黑洞就是一个旋涡洞,洞口有吸积盘,它有大小,旋涡越大吸积盘越大,黑洞也越大。我们观测到的双星或多星绕转就是在吸积盘边缘上的两颗或多颗星体在围绕黑洞旋转。黑洞在洞口深处相互连接,就像血管连接一样,它们都通到宇宙中心。星体进入吸积盘后,就被分解成量子流、能量流,最后进入黑洞,通过黑洞进入宇宙中心核区,量子在黑洞里受高温高压以及高速旋转的分离作用等的共同影响全部分解成能量流。
红巨星系与行星系的交界层就是从宇宙中心向外传递的能量的加速度与减速度的交界层。能量传递有一个速度,在交界层里面是加速传递,在交界层外面是减速传递。这有点像爆炸的能量传递。太阳上方的不远处就是能量传递的终止点,它构成一个终止层,那里是宇宙场的能量传递边缘部分,存在大量的氢原子,它们补充着太阳的质量损耗。
能量传递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直线传递的能量波,一种是螺旋流体运动的粒子流。能量波的传递速度大于粒子流的速度。从终止层往外没有能量传递,越往外温度越低。温度达到绝对最低温度时,零下不知要多少度,绝对不是零下二百多度,可能要零下几亿甚至几亿亿度,没有极限,根本无法测量,一切物质都会湮灭掉,一切都化为虚的0。
宇宙就是在不断的产生着物质,同时又在不断的把物质化为能量,又不断的把能量化为物质。在这个过程中它的运动距离不断相对增加,能量也相对的不断增加,质量也相对增加,从而导致宇宙的相对增大,导致空间的相对增大,从而导致宇宙的不断演化。它的一切不是绝对增大,所以永远也没有极限,永远也不会收缩,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膨胀到一定程度会收缩是错误的,是一种用绝对的观点看待事物造成的错误。
在宇宙中一切都是相对与绝对并存的。我们即不能把事物完全看成绝对的,也不能把事物完全看成相对的,它是两者并存的。等于是不存在的,应该用约等于。绝对就是虚,就是0。任何事物都有它的绝对面,任何事物都是相对存在的,绝对不存在的,它们都会淹没在过去这个虚中,所以说万般皆化境。
6、星系航行 要实现星系航行首先要确定好航线,我们现在的宇宙飞行就像在地球的地面上跑一样,因为星球层就像地球的地面,我们的宇宙航行始终没有脱离开星球层,都是在星球层内部飞行。火车再快也不能快过飞机,飞机再快也不能快过宇宙飞船,我们要到达遥远的其它星系中的星球,要走宇宙的外层,也就是太阳的上方区域。我们可以造出新一代宇宙飞船,它同时可以在自身内部产生引力,避免失重的苦恼,同时它有一个场可以自我保护自己,可以避免自己受周围场的影响而湮灭掉,可以免遭宇宙中的颗粒以及陨石的伤害,它是旋转的飞,所以可以飞的极快,因为它自己形成自己的场,与周围的场很少发生作用,所以没有太多的能量传递,同时周围的场对它的运动也没有太多的阻力,所以就不需要付出太多的能量来克服阻力,所以就可以飞的很快,子弹就是这个原理,陀螺也有同效。它的发动机可以实现量子化为能量的反应,可以实现氢原子的核裂变反应,可以在宇宙中随处获得燃料,只须带极少的点火燃料即可轻松的完成宇宙飞行。
进入太空后,可以沿太阻与地球的连线的90度线向太阳的斜上方飞行。我们不可以直接向太阳飞行,那样会在太阳的引力作用下掉进太阳中。我们要离太阳远一些,以免被太阳风伤到,太阳风可是很厉害的,它的威力比中子弹要厉害的多。当到达太阳上方时,就进入了宇宙的大气层了,这里有一些“小太阳”,也有一些氢原子组成的气团,它们都在自旋,我们可以用它们来添加燃料。
我们继续上升,当“小太阳”们都在我们脚下时,我们就可以平飞了,我们用推进系统,产生推力,在这里轻轻的推力就可以实现光速,飞船周围没有任何障碍物,没有任何阻力,我们可以放心的飞。这里所说的光速是相对于地球来说的,飞船相对于飞船所处的场的速度其实是很慢的,这里场的运动速度比星球层慢很多,我们即使不动,也会看到星球层在快速旋转。在这里看宇宙就跟在地球的空中有些相似,那些氢原子的气团就像一团团的云彩,下面的宇宙是一片茫茫的光点。我们可以再飞的高一些,当周围达到真空时,即没有氢原子只有量子、中微子、夸克时,就是宇宙的平流层了。再上升,当周围没有量子只有中微子、夸可类时,就是宇宙的太空层了。在太空层飞速度会很快,可以天围宇宙转无数圈。在平流层飞也很快,可以一天时间围宇宙转好多圈,我们要完成星系航行就很简单了,在大气层飞可以很快到达银河系的任何一个星系中去。我们需要建立一套坐标系统和通讯系统,在太阳上方建立空间站,可以利用宇宙的引力场或者那些“小太阳”来建立通讯卫星,信号会传递的很快,即使在宇宙的任何角落通讯都不成问题。我们也可以用前面提到的超光速能量流来传递信息,信息在宇宙的任何角落都会瞬时到达,并且不用建立信息传输中转站。
我们会在本宇宙外围发现很多新的宇宙,在本宇宙中会发现很多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同时我们也会发现更多的新生命。物质对人类已不再重要,我们可以合成任何物质,能量也不重要了,我们有免费的永不枯竭的能量(后面再讲),我们唯一需要的是自身生命的更快进化,我们需要的是精神生活以及对一切的探索,我们可以让生命之花在宇宙中到处开放。
7、空间的演化 最原始的空间是由单一的元构成的,它形成了介于真空与绝对真空之间的真空,它里面没有量子,只有元,即中微子、夸克类,这样的空间到处只有单一的元,它是介于虚实之间的空间,这种空间是一切多维空间的基础。各个宇宙的边缘部分都是由这种空间结构形成的,整个的多维空间的外层也是由它构成的,相邻两个宇宙之间的交界层由于受相互引力场的影响,不存在这样的空间,这种空间没有整体场效应,空间的每个单元就是元,每个单元都具有杂乱的脉动,使相邻的空间单位出现虚与实的重叠,这就使整体空间形成一个变换虚实重叠的空间,这种重叠只有一个虚实交互重叠,所以可以称它为单维空间。这种空间内不断的产生出元,元也在不断的消失,一切可以用混沌来形容,这个空间里没有场效应,空间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大小,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距离,光也不能传播,它的一切特点与绝对真空即虚基本一样,它不是绝对的虚,它是相对的实。它不同于虚的是它存在众多的元,它存在由元构成的能量流的运动,而虚中却是一切都不存在的,会使一切都湮灭,任何物质都是进入不了虚中的。
元的脉动对外产生力,使元形成了一种杂乱的运动,运动使一部分元汇集在一起流动形成能量流,有的元汇聚在一起,形成各种形态的中微子、夸克类。我们前面讲过元是一个四角体,它有四个面,每个面都是三角形,当五个元汇聚在一起时,就会使中间的四角体消失化为虚,我们前面讲过基本的力有扭力和推力,元本身具有扭力,扭力是无处不在的,当受到扭力使剩下的四个元围绕中心的虚做圆周运动时就形成了原始的量子,原始量子所作的运动使它不断的从周围获取能量,能量使它运动越来越快,使构成它的元不断的分裂出更多的元,使量子形成一个平面场,一个量子正好等于4个元的场效应,它的整体场效应是4,它具有两个面,我们在前面的圆周率中已讲过,它的一个面的场效益是整体场效应的四分之一,所以它的一个平面的场效应与元是一样大的,都是1。这就使它与周围的场达成平衡,使它成为最基本的平面场。在量子里面存在一个中心的静止点圆心,它就是一个虚,构成量子的元存在脉动的虚,所以量子里面存在两个虚与实的重叠,所以量子是两维空间,量子在单维空间里是不断产生的。量子里面的元的大小与单维空间中的元是不一样的,这是因为元是介于虚实之间的,元只在相对的空间内具有一样的大小,在不同的空间内的元的大小也是不一样的。
量子受到外力就会形成各种粒子电子、光子、质子、中子、反粒子等,当量子受到立面旋转扭力时就会形成氢原子,形成一个立体空间,它存在一个立面旋转和一个平面旋转,所以有两个静止点圆心,它就具有了两个虚,再加上组成它的元存在的脉动的虚,它就存在三个虚与实的重叠,所以原子是三维空间,氢原子在两维空间里也是不断产生的。
各种粒子在引力的作用下不断凝聚,特别是氢原子,不断的凝聚成团,当凝聚达到一定的大小时开始了核反应,核反应又制造了各种元素,从而形成了各种物质,形成了各种物质的凝聚态,形成了各个星球,形成了今天的宇宙。在宇宙的外壳层中又不断的诞生出新的宇宙,它们与原有的宇宙又构成了更多维的空间,乃至无数维的空间。
空间是由最低级的单维空间慢慢地向多维空间不断演化的,它是虚实并存的,从最原始的基本单位元的介于虚实之间的脉动,到基本的原始的单维空间的虚实重叠,再到基本的平面空间即两维空间的建立,再到立体空间即三维空间的建立,再形成各种物质,形成各种物质的凝聚态,再形成单独的宇宙,再形成多个宇宙,同时形成多维空间,形成更多维的空间。从最初的介于虚实之间的相对存在,到虚实的单维重叠,到虚实的多维重叠,使形成局部的实与整体的虚,实现了虚实的相对分开。一切都是诞生于介于虚实之间的元,成长于实,长成为虚,形成了一切的绝对本质虚,也实现了空间一切的彻底的等效平衡。这种虚实的运动诞生出了宇宙中最高级的场生命,诞生出了更高级的场意识,生命的进化又诞生出了更高级的多维意识,多维意识又可以创造出更多的有序的多维空间,一切变得更加复杂,更加有序,更加无所不有,无所不能,使一切都成为可能。空间演化的最高级形式就是创造出纯意识形态的生命,它同时又是无数维的意识形态,它可以在虚实之间自由变换,可以左右一切,可以创造一切,很多东西是我们现阶段的人类无法想象的,我们想都想不到。
生命本章揭示了生命的本质和生命的起源之谜,找出了生命进化与空间的关系,揭示了意识的本质,揭示了多维意识,揭示了生命的最高级形态是纯意识结构的,揭示了生命是空间演化的最高级形态。
1、生命的本质 什么是生命呢?首先它是一个场,是一个信息的载体,任何物质都具有不同的场,都是信息的载体,都具有不同的信息,信息就是场的特点,信息就是能量,就是运动,每个场都是一个信息库,众多的场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大的场,它的信息库也相应的增大,信息库就是各种能量的组合,能量在不断的相互作用,导致场的信息在不断的变化,不断的组合,不断的分开,不断的消失,不断的产生,不断的碰撞,不断的相互加速或相互减速,有的场在外围场的相互作用下,产生相互融合,首先就构成了夸克、中微子、量子,氢原子,然后又构成了各种原子、分子,它们又构成了各种大的物体,它们又构成了各个星体乃至整个宇宙,众多的宇宙又构成了总的场,形成多维空间,它是一个最大的信息库。
场的凝聚和相互作用是场具有的最基本的特点,自我复制也是场的基本特点,在一个相同的整体场的作用下会产生出很多相同的个体,这也是矿脉为什么成份基本一样的原因。各个个体之间的场相互作用,使形成一个均衡的场,这也是溶解扩散现象的原因,场的这些特点是生命场同时具有的最基本特点。
2、生命的起源 我们前面讲到原子的结构,星球的结构,宇宙的结构,它们都有一个核区,核区往外是能量传递区,再往外是边缘层(壳)。再看细胞、种子、卵、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球形结构,(球形结构的球面对外的场的作用是均衡的),都有核、核外区、皮或壳,这绝对不是巧合,它说明一个问题,细胞是与星球结构与原子结构相似的一种球形结构。各种分子的场的外形是各种各样的不均匀的球形场,球形场的表面的每一个部分的场效应是不均匀的,各种分子相互组合构成了各种物质,当几种分子组合在一起正好构成一个表面场效应均匀的球形场时就产生了原始细胞,它不断的吸收各种粒子,这些粒子又不断的凝聚,因为场的作用要始终达成一种平衡,两个平面与平面接触它们的相互作用力是均衡的,而凹凸不平的两个面的相互作用力是不均衡的。有机分子的结构更容易相互构成表面场效应均匀的球形场,内部具有更多的间隙,同时水又是最好的溶剂,同时液体又更容易凝聚成球状,所以水成了最好的介质,碳水化合物成了构成细胞的最好材料,它们构成了最原始的单细胞,构成了最原始的生命。它是一个场,它不断的与外界场进行着信息交换,受外界影响使它不断的被动的调整着自己,同时它也对外界不断的产生着影响。它受外界影响不断的改变着自己,使自己不断的进化,进化就好像一个不平的面越磨越光滑一样,同时它场内的相互作用力也变的越来越同向,越来越和谐,使它的整体场越来越完美,场的信息库也更加有序,场的每一个部分都具有大概相似的整体场的信息,遗传基因就是整体场的信息库。
3、细胞分裂的成因 细胞不断得分裂凝聚就形成了多细胞生命,单细胞生命这个球形场吸引过来的场受这个球形场的信息影响,使自身的场的信息与球形场的信息一致,这种信息影响使自身又出现球形化凝聚,又形成一个新的球形场,这就产生出新的原始细胞,它们受引力影响合在一起,又各自不断的产生出新的个体,不断的排列下去,形成多个细胞的整体场,这就是细胞分裂形成的原因。
4、无性繁殖、有性繁殖、再生、生命进化 最原始的无性繁殖就是这种凝聚在形成后期产生了分离,使形成了新的个体,它具有与原来个体一样的特点。有性繁殖是两个个体的一部分组合在一起,它们分别带有各自的场的信息,从而组成一个新的组合场,这个新的场具有两个场的共同特点。再生繁殖就是场的一部分脱离了整体场,它记载了整个场的信息,又吸收外围的物质与能量,使它们沿着信息库发展凝聚,从而产生出一个新的完整的个体场。这些新个体场受到外界影响都会不断的进化,生物是在不断进化的,至于退化是因为它的进化跟不上外界环境的变化,使它不能适应环境,它就被环境淘汰掉了。
进化使它更易获得能量,使自己的场的运行更加顺畅,生长就是使场的运行更加顺畅的调整,古生物恐龙身体巨大就是原始生物为了使自身场更加顺畅而不断的增长造成的,新陈代谢就是为了维持这种顺畅,衰老是因为场的运行出现运行不畅,不能通过新陈代谢得到调整,而出现了恶性循环,最后导致无法运行,而出现场的破坏,导致死亡,导致场的消失。
5、动物和植物的起源 植物和动物都具有生命,都是一个生命场,它们都是起源于单细胞生物,有的单细胞生物外界环境使它不做大的位移,周围环境使它相对的同定在一定区域,它就慢慢的进化成了植物。有的单细胞生物外界环境使它不断的位移,周围条件使它不断的变换环境,外部环境使它不断的改变着自己,随着每一次的位置改变,它的场受外部变化的场的影响也在改变,这种不断的改变,使它的场具有了不断改变的信息库,即使外部环境不变了,它的场也在变,这是因为场的外部不断的改变,使场的外部形状发生改变,使外部场加大了,就好像把一个圆的东西变成方的以后,它的对角线比圆的直径变长了。这种外部场的不断改变使场的中心部分可以脱离外部场的影响,它可以不受外部场的影响自我调整自己,也就使它的自我调整可以摆脱外部场的影响,它就慢慢的进化成了动物。动物具有动意识,动意识就是信息库不受外界影响而自我改变或调整,这种调整的速度越高,它的动意识越强。植物有低等植物,也有高等植物,动物有低等动物,也有高等动物,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都具有生命场。生命场具有一个静止的虚(静意识即信息库)和运动的实(动物体和植物体)。植物和低等动物没有或者具有很微弱的动意识,高等动物具有更高级的动意识。静意识和动意识共同构成了意识,它也是一个场,它是信息围绕中间的信息库作圆周运动形成的,也是动意识围绕中间的静意识作圆周运动形成的,动意识就是不断变化的信息。
6、意识的本质、 高等动物可以利用信息的能量对信息库进行整理,比如触觉信息就是一种能量,它是生物体的组织器官接收到能量,把能量转化为生物电,生物电就是一种能量,生物电通过神经传到大脑,使大脑中的信息库发生改变,高等动物可以把动意识更好的整理,可以利用动意识即信息的能量把信息库中的信息有序化,可以用意识改变自身的场与周围的场,静意识产生出记忆,动意识产生出思考的能力,要找出记忆的信息必须启动动意识。这种意识是由大脑对信息链的储存与整理功能的不断进化而产生的,这是大脑的一个进步,信息链是由量子排列构成的,大脑能够用量子链来纪录、整理信息,是大脑的革命,这就像人类的直立行走与手的革命一样。记忆是动物与植物的起码的条件反射,只是各自的记忆库的量不同罢了,植物的记忆不是来源于量子链,而是来源于场的信息库,同样低等动物也是。这个场的信息库有一部分是由量子链构成的,大部分都是场的各种信息,是一些杂乱无章的扭力场,量子链也是一个扭力场,它显得稍微有规律一些,大脑正是对它的识别能力与整理能力的提高,才导致了大脑的革命。没有大脑的动物不具有这种能力,像昆虫的大脑只是一个神经节,它就不具有思考能力,只有简单的条件反射能力。脊椎动物就稍微具有思考能力了,高级哺乳动物具有更先进的思考能力,人类具有更加发达的思考能力。人类大脑可以更好更快的编排整理量子链。量子链信息汇总的焦点就是我们的生命的根本,就是我们人人都知道的那个“我”,它才是我们的生命的根本。它是绝对静止的虚,是我们的绝对的静意识,我们的思想,动意识都在围绕它旋转,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的意识。
7、人类大脑的多维意识、生物电脑的制造原理方案 意识如果能够凝聚成团,不分开形成一个牢固的场,这个场再形成多维空间的话,它就会永存,永生。它可以在宇宙中以及宇宙外自由穿梭,它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它可以吸收各种能量,可以支配各种能量,可以无所不能。我们人类的意识经常处于这种意识场形成的三维空间与多维空间之间,它是由我们大脑中的生物电在大脑中交互作用形成的。当三维空间意识瞬间形成多维空间意识时就产生了人类意识的智慧,这就是我们经常出现的回忆、思考、想象,这时形成的多维意识也只是基数比较低得,当出现比较高的基数时就会产生灵感。人类的意识场还不能使这种三维变多维的瞬间变成永久性的,随着人类的进化,人类的意识必将进化为多维意识,进化为更多维的意识。电脑不能形成信息的多维空间组合,所以电脑不能产生思考、想象能力,如果将电脑的信息库形成一种多维空间组合,就可以制造出可以自我思考、自我复制的超级电脑。
8、生命进化与空间的关系 最原始的亚空间由四个点构成,这就是很多原始脊椎动物是4个脚趾的缘故。像今天的鸟类,以及偶蹄纲类动物,它们相对低级。
平面空间是空间的基础,平面空间由五个基本点构成,这就是高级哺乳动物是5个脚趾的缘故,它们相对四个脚趾的动物更加高级。像我们人类是地球上最高级的生物,不但有5个脚趾、手指,同时还有一些奇特现象首先是我们的躯干区,生命从肚脐开始发育,生出了5脏,这是第一级进化,然后是四肢加一个头是5个叉,这是第二级进化。再看胳膊大臂、小臂、手掌、手指、手指甲正好5大块,腿和胳膊是一样也有5大块,再说头;脖子、头发、三庭正好也是5段,这就是第三级进化。再看手和脚首先是5个手指或5个脚趾,手掌、三节手指骨、指甲、正好又是5段,脚也一样,再看头首先是五官,再看脸上庭、中庭、上嘴唇、下嘴唇、下颌区真好五段,再看左右两耳区、两腮区、中间印堂鼻嘴区正好左右分成5段,这就是第四级进化。再看第五级进化手指脚趾首先是三节指(趾)骨、指(趾)甲、指(趾)甲头上还有一端,它可是有大用的,我们还要经常修剪的指甲,这正好又是5段,再看五官它们已经进化的更复杂了,不是5段而是更多级了,它们共同生成了7窍,同时每一官都更加复杂,整个头部更加复杂,在这里还生成了大脑,它更加复杂,它成为整个生命体的核心。我们对它就不再讨论,我们讨论以上人体结构是为了说明一个问题当生物沿着5这个数完成5级进化后,就成为高级生物,同时随着第5级组织的功能更加完善,生物更加高级,我们人类就是手的功能开始成熟后,才开始了人类的文明进程。
生物的左右对称,是因为同一个圆周运动中,存在着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两种相反的运动轨迹,它造成了事物的对立,也可叫阴阳。生命这个场不停的做着螺旋圆周运动,在每一个细胞中,每一个分子中都存在这种运动,生命就是把这些螺旋运动的场按一定的排列顺序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场,这个整体场的螺旋运动汇总了各个场的螺旋运动,使整体场的螺旋运动更复杂同时也形成一些独有的有序特点,这种整体场的复杂有序的螺旋运动就形成了生命。
生物进化跟空间演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它沿着空间基本结构进化,生命本身就是物质的,它是空间演化的更高级形式。空间有虚、实、能量共同构成,生命也有虚的绝对静意识、实的肉体和运动以及动意识共同构成。动意识和绝对静意识共同构成了意识,意识是空间演化的更高级形态,它是宇宙中最精华的物质。低级生物的意识具有绝对静意识,和很低级的动意识,它的意识更加低级,甚至没有动意识,只有静意识,像最低等的单细胞生物,它就只有绝对静意识(绝对静止虚)和细胞体(相对运动)构成,随着生物进化的更加高级,意识也更加高级。
9、意识创造一切 像我们人类的许多特异功能现象就是更高级的意识的表现,最高级的生命形态是纯意识结构的。意识是我们现阶段的人类所感知不到的,我们和最高级生命的区别就好像地球上的草履虫和人的区别一样,草履虫是感知不到人的存在的。意识不受时空限制,它无所不能,它创造了人类文明,创造了一切,它是宇宙中最精华的物质,但是人类的意识的层次相对还太低,导致我们很多事情只能想到却做不到,我们只好利用工具来完成我们无法完成的事情,相信随着人类的不断进化,总有一天我们会不用工具就可以完成我们想要完成的任何事情。我们将成为纯意识结构的全新的人类,那时人类会长生不老,人类的很多的不良意识都将被净化掉,人类将具有今天的人类所从来不知道的更高级的意识层次。人类要进化到这个层次不知要多长时间,也许根本就完不成这个进化,那就全看人类的造化了。这首先需要人类自修品德,自我净化意识,同时调整好自然环境,同时启动自身的生物工程,人为的加快自我进化,从而更好的完成自身的进化。
10、生命就是一个信息场、排列结构的差异构成了不同的信息 生命进化沿着物质的基本结构进化,同时顺应整个宇宙场以及自身外围场的结构变化,生物体本身就是一种物质结构,就是一种场,它与外界场是密不可分的。人类的DNA双螺旋结构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我们所处的场是一个螺旋运动的场,我们的身体是一个液体环境,它受外围场的影响也在做螺旋运动,小到身体的每一个细胞中的DNA分子就可以观测出来了,DNA双螺旋结构就是因为场的螺旋运动造成的,双螺旋结构体现了场的螺旋运动轨迹。DNA就是核苷酸,它聚合成的整体就是液态的核酸,它是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组成核苷酸的物质有好几种,有磷酸、核糖、碱基等,它们形成一个液态的整体场,这个场具有一致性,就像水溶液的一致性一样,人体这个场随着亿万年的进化,发展到今天形成了一定的特点,形成了一定的排列组合结构,它就是我们的遗传基因,它就是场的特点,这个特点使场内的DNA中的碱基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形成碱基链,众多的碱基链形成一个整体场,就形成了生命体独有的特点,碱基排列顺序的差异就形成了生物体的差异。人类的进化以及衰老都是这种排列产生了改变,如果我们能够改变这种排列顺序,就可以改变生物体的特性,就可以制造出新生物,也可以创造出新人类。我们也可以制造出一种药物,它可以使我们的核酸结构发生改变,可以使碱基排列顺序发生改变,就可以人为的改变人类进化,也可以使人类返老还童。药物残留对人类的至畸就是一个反面例证,利用这个原理同样可以制造一种药物使人向好的方向发展。
11、生命进化的最高级形式、高级生命可以时空穿梭 一切都是统一的一个场,对外部场的不断适应调整,产生了生物的进化与退化。生物进化的最高层次是形成一个自己的纯意识的场,从而不再受外围场的影响,但是自己却可以左右外围的场,同时可以创造新的场,新的宇宙,并且可以使它们不断的自我制造。使这些场都为自己服务,使自己的能量更加强大,更加无所不能,永无止境。很多东西我们现阶段的人类无法理解,无法知晓,想也想不到。
我们通过绝对静止空间同时我们自己也是绝对静止,我们就可以回到过去的虚同时也可以进入未来的虚。这需要我们自己也是绝对的虚,只要是肉体,它就在运动,它就不能达到虚,只有我们的意识形成多维意识后才能具有虚的条件,我们的思考、回忆、想象都是意识形成多维意识的表现。多维意识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可以想起过去,也可以预感未来,可以想太阳,太阳马上就在脑海中,光还要8分钟才能到达,所以说多维意识是不受时空限制的。只是我们人类的多维意识太低级,不能作用周围的场,甚至不能感知周围的场,所以不能真正的进行时空穿梭。
宇宙中的更高级的生命相信都是纯意识的,是一个纯意识构成的多维空间,他是一个由众多量子链围绕中心的绝对静止的静意识旋转构成的场叠加构成的多维空间,他不受周围场的影响,他们可以左右周围的场,他们可以在过去与未来之间穿梭,因为过去和未来本身都在虚中,不能形成过去、现在、未来三点重叠,所以他们不能改变过去,只能感知过去感知未来,所以说历史永远也不能改写,他们可以更好的创造未来。他们无处不在,他们的寿命无限长,宇宙本身就是他们的身体,他们本身也是意识,宇宙的演化就是他们意识的进化,整个宇宙和外围的虚就是意识的形态,众多的宇宙构成了他们的复杂的意识。我们人类与他们比实在是太渺小了,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太多了,我们所能想到的应该都是能实现的,但是还有很多我们想都想不到的,我们所处的宇宙只是一个三维空间,还有更多维的空间存在,我们人类是无法感知到的,我们只有通过进化,才能更加高级。
论物质本元与哲学思想的关系物质的最高层次是生命,生命的最高层次是意识,意识的最高层次是思想,思想的形态是哲学,所以它们有一个必然的联系,各种思想、哲学都离不开物质本元,符合物质本元的就是最科学的思想、哲学。我们传统的思想都强调实事求是,它是检验哲学思想的科学性的唯一依据,也反映了哲学思想与事物的不可分割的关系。我们前面讲到一切都存在一个虚与实,而实中又同时存在一个静止与运动。静止就是虚,运动就是能量,它们共同构成了空间。而运动又有一个相对起始点和一个相对终点,也就是一个无限小点和一个无限大点,它们是对立的。虚产生了实,而实中又存在虚,虚是实的本元,而实又是虚得以存在的基础,它们互相依托,不能分离。所以说事物都存在一个绝对的静止点和两个相对的对立点。
1、儒家思想 我们中国的古代哲学有几大学派,已知的有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法家思想、兵家思想等,它们各有各的观点。儒家讲中庸,就是强调平衡,它努力想维持事物的平衡,从而达到一种完美的境界,所以很强调一些人为的外力来完善事物的发展,很强调人的内因对事物的外因的作用,非常强调修身来完善人的内因。它应该是很完美的,至于它里面的一些封建的东西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它有它的历史局限性,古人又太多地强调这些礼教的东西,当然礼教是教化人的,也有它好的一面,但是太过于强调就失去它的本来价值了,岂不知物极必反的道理,往往是抓了表皮忽略了根本。儒家思想的弊端就是太强调完美,而实现不了完美,因为很多事情是欲求而不达。事物应该适当的多顺其自然一些,也就是使两个运动的点运动的更加自由一些,这样空间才会更大,事物才会更加完美。
中国有圈地为牢的说法,看那万里长城像不像一道索链把我们汉民族自己圈起来了,这也是为什么汉民族几度被游牧民族统治的根本原因。我们的盛唐时期是一个多民族大融合的时期,贞观之治开创了中华民族的鼎盛年代,自从其后期推行的科举制度昌盛以后中国开始走向了衰败。当然科举制度有它的弊端,但是它的根本弊端是使教育成了一种应试教育,学问从此失去了它的本来面目,学问的面变得很窄了,特别是八股文盛行后,更使学问的面变得更窄了,更甚的是对科学方面的学问变成了不入流的下九流的行当,它大大阻碍了科学的发展,科学是第一生产力,所以它大大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它同时扼杀了很多先进思想的诞生,最后禁锢了人的思想,要知道思想创造一切,思想落后就必然导致一切的落后。更可怕的是我们今天还在推行应试教育,这是封建科举制度的残留,可谓误国误民。试问中国这么一个泱泱大国,世界人口第一,中华民族多么的伟大,为什么就没有一个中国籍的华人获得过诺贝尔奖呢!这难道不能说明问题吗,我们今天的落后是我们的思想落后了,不是单纯的经济落后,有道是钱乃身外之物,难道说真的人穷志短吗!我们思想落后的根源是我们的教育模式以及我们教育的教材,它们都急须改进。
万里长城、科举制度、应试教育都是过于追求完美造成的人与自然的不能和谐共处,都影响了事物的自然发展。儒家思想如果能够更加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不太多地强调完美,它将会很完美。
2、道家思想 再说中国最古老的道家思想,它的起源无法考证,都说老子是道家创始人,也不全对,在老子之前早就有了道家思想的根本了,老子只是对它作了进一步的总结归纳,道家思想的分支很多,我们的中医也是来自道家思想的理论,易经文化、气功等修身之术也是,它的阴阳、五行理论是非常科学的,合乎物质的本元。它可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大到政治上的姜太公建立大周,成为一代武圣,下到江湖术士的看相算命,无不掺杂着道家文化。道家思想的精髓就是无为、虚、静,抱元守静,一切顺其自然,它要求人要天人合一,从而长生,它认为人可以长生不老。练气化神、练神还虚,就是最好的提高生命意识层次同时使意识成为更多维意识的方法,它很强调虚、静,它强调静是达到虚的法门,它强调天道,人道。它很善于找到静止点,同时又顺应两个对立点,既不违背事物的发展,又使自身顺应了事物的发展,这也符合生物进化的本性,可以促进自身的进化。生物进化是外因与内因的相互作用共同造成的,道家思想正好符合了这一点。道家思想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认为一切都是美好的,讲人的意识的最高层次是道德,它符合生物进化的规律,高级生物的意识就应该是高层次的,就应该是高尚的。我们今天提出的以德治国建立和谐社会正反映了这种思想。
道家思想是完美的思想,它是我们的祖先亿万年来对事物的完美总结。看历史就可以充分说明问题,凡是道家思想昌盛的年代,社会都是繁荣昌盛的年代。当然有些人利用它搞一些封建迷信活动,甚至有一些杂派道学也有很多迷信色彩,有的甚至本末倒置,它们玷污了道学的圣洁,我们不能因为这些糟粕而对道家思想予以否定。甚至有些人把自己不懂的东西就称之为伪科学、古玄论、玄科学,这未免有些武断,是对学问的玷污,是治学态度的不严谨,是对科学的扼杀,对思想的扼杀,是对人类的犯罪,会影响人类的发展。要知道真理首先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不要搞学术垄断,不要互相打压,不要片面强调竞争,要多强调合作,一切还是和为贵,一切还是和谐为好。
3、佛家思想 佛家思想与道家思想有些相通之处,它讲的是空、静、觉、悟、明、慈悲、度人,它认为生命可以轮回,意识永远不灭,它是一门生命科学,它提出的很多东西我们今天的人类无法验证。它也有许多迷信的色彩,它讲的意识最高境界是慈悲,让人围绕这个主题不断的进化自己,要达到这个境界就要约束自己,所以制定了许多三规五戒。它的禅定让人可以净化意识,可以使意识更加纯净,使意识可以开悟到许多高层次的东西,使意识更好的进化。佛教要求空,也是守静求虚。更加强调度人度己,它爱惜万物,呵护万物,大慈大悲,它是一个教人向善的最好的思想。当然它也有很多迷信的东西,甚至迷信色彩取代了它的本来面目,太过强调一些繁琐的教条,有的失去了它的本来意义。佛家思想注重事物的自然发展,它讲缘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历代佛家思想昌盛的年代也都是繁荣昌盛的年代,比如盛唐的贞观年间。佛家思想与道家思想有异曲同工之效。
4、法家思想 法家思想讲的是对立,它认为事物只存在对立面,它认为人之初性本恶,正因为人性本质是恶的所以就要用严刑历法来约束它,它是不对的,它很片面,很极端,法家思想治国祸患无穷,秦始皇的暴政就是法家思想的写照。我们不要片面地强调依法治国,光依法是治不了国的,试想没有道德没有公德的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一个人如果做了坏事,他只要设法逃避法律的制裁他就是好人一个,那这个社会岂不玩完了,那将是黑白颠倒,鱼目混珠,指鹿为马。反过来说如果人人都讲道德,都能够自我约束,那还用得着法律吗,所以说法律是约束坏人的,也同时约束了好人,甚至也约束了社会,有的法律条文是阻碍社会发展的,有的是维护一部分人的利益而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的,所以我们不能单纯的依法治国,要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法律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对人有益的同时也害了人。法家思想更是断不可取,岂不知历代法家都不得善终,早到商鞅、韩非、李斯、近到戊戌变法的几位英烈,所以不要轻易得用法家思想来定天下。
法家思想治国导致了封建集权制的诞生,使社会资源以及社会财富集中到了少数人手中,使他们为所欲为,导致了社会资源的大量浪费,同时也制约了社会的发展,也出现了社会的不公,导致了更多的不半等。纵观中国历史,简直就成了一部宫廷史,少数权贵左右了整个社会的发展,这是大多数人的悲哀。封建制度就是将所有人都变成归一个人所有的奴隶的制度,为了实现这一制度构建了一整套的体制,制定了一整套的三六九等,为了达到这些目的还借鉴了很多的其他思想来为自己服务,比如用传统的礼教来约束人的思想等等。这种制度使国家和民族的命运都掌握到了当权者一个人的手中,遇到开明的君主,老百姓还算幸运,还能享受太平盛世,遇到暴君或昏君,老百姓就遭殃了。当权者为了维护统治,就必然建立一套自己的爪牙,并且使它合法化,这就诞生了官僚体制,为了优化官僚素质,诞生了科举制度。官僚们是为当权者服务的,它们同时也在为自己的私利而不断努力,试问历史上有几个真正为老百姓做事的清官?所有这些都使它脱离了民众,使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法家思想倡导的封建集权制是很不科学的,它带来的是权力的不平等,法家思想的对立观点就必然导致阶级的产生,就必然带来社会的不公,就必然带来少数人的利益损害多数人的利益,少数人侵占多数人的利益,就必然诞生大量的弱势群体,人们用正当的手段无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就必然寻取一种非正当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权益,这就必然诞生出黑恶势力,进而出现官僚与黑恶势力连成一体,甚全本身官僚就是黑恶势力起家,甚至形成官府就是最大的恶势力,形成黑恶势力成为正大光明的白恶势力,比如军阀割据时代的残暴军阀,这就出现了暴力操控政权,使暴力控制了一切,进而实现了霸权,实现了独裁,实现了暴政,苛政猛如虎,那是很可怕的,那就真正实现了黑白颠倒,黑白一体,善恶不分。这些就必然使社会充满暴力,带来争斗,就不能建立和谐社会,所以说法家思想是不科学的。
我们应该更多的倡导民主,让人民真正的当家做主,以德治国,全面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立起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更多一些人性化,而不是一些法律条文,法律离不开道德,没有道德基础的法律是不能保证法律公正的,也不能保证法律真正的实施。没有道德基础,法律只能成为少数人或团体谋取私利和权益的工具,结果只能是少数人侵害了大多数人的权益。
让道德占到治国的主要作用,法律只起到治国的辅助作用时,大同社会也就差不多建立了。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去做,需要每个人的自觉觉悟,一切都要以人为本,一切都需要建立在真正的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这需要高度的民主,需要高度的民生权利的建立,需要高度的民权的建立,使民权与其他的各种权利达成一种平衡,从而可以相互制约,从而维持一种均衡,才会使对立消失,才会使社会达成和谐。一切都要制约对立的产生,不要倡导对立的产生,更不要倡导法家思想的对立观点。制定一条法律的同时也要相应的制定另一条制约该法律权力受益方的法律。使每一个体都能够享有充足的空间,个体的空间就是个体的权益,个体之间的空间可以相互制约,从而达成一种相互平衡。使每一个体的空间都围绕中心作一致的圆周运动,就可以形成一个和谐统一的场,这需要中心绝对静止,个体空间受到的引力是来自场中的与之相邻的每一个体的空间,不是来自场的中心,每个个体空间受到的制约不是来自中心而是来自与之相邻的每个个体空间,众多的个体空间的集中不是因为中心的作用,而是因为所有个体空间的自然作用,这就好比我们的民主选举,大家都自愿的选举出中心的代表,它代表了所有个体的利益空间,所以大家就会自然的围绕它旋转,它也就自然的成为大家的中心。我们党今天提出的党的三个代表的方针是非常科学的。
中心的作用就是始终代表大家的共同利益空间,不是干涉大家的各自运行空间,各自的运行空间自然由相邻的空间来相互协调,这需要一个基本的标准来划定各个单个空间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社会公德和公正的法律。绝不可以搞特权,特别是官僚特权,任何个体都不可以享有特权,绝对不可以搞像封建体制那样的封建集权制,集权就必然造成权力的分配不公,造成一部分人享受特权,权力应该放到每一个体,让每一个体都享有充分的正当权利,这样才能使每一个体都充分的活跃起来,使整个场带来活力,才能使个体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协调,使一切达成平衡,化整为零,而又不失整体的和谐统一,这样的构建模式就可以避免少数的个体或群体为了一己、一群之私利而侵害大家的利权益,使一切能够公正、公平,才能使一切达成和谐。
个体的权利完全丧失的体制是奴隶社会体制,个体权力稍微有一点,但是权力却高度集中,使集中起来的权力远远大于个体的权力,也就使个体的权力变得相对无限小,进而等同于个体权利的完全丧失,这就形成了封建社会的体制,权利为了实现集中就要建立一套使权力集中的机制与群体,就诞生出了官僚体制,诞生出了享受特权的部分群体,就会诞生腐败。进而出现了社会的不公、权利的失衡、众多个体的权力丧失、民权的丧失、使社会出现动荡,出现争斗,出现一切不和谐的因素,进而产生暴乱,为了平息暴乱就必然诞生出暴政,出现苛政,这就是封建社会的历史。归根结底都是因为人类过度的贪婪,欲望的过度膨胀,过度的自私,对权力的永不满足导致的权利过度集中造成的。历史发展到今天,可以看出个体权利的增长程度标志着社会的进步程度,越是发达的、文明的社会越注重公民个体的权利,越杜绝权利的过度集中,越注重权利的相互制约,越注重权利的相互协调,越注重社会的高度和谐,越注重社会公德的建立,越注重文明。法律要健全就要建立起一种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和谐的法律,一切都要以人为本。
中国落后的根源于中国的封建体制有很大的关系,李斯可以称得上是封建体制的重要创始人,最著名的还有他的老鼠哲学,李斯看到厕中鼠和仓中鼠的差异后曾经感叹地说过“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处耳”!由此可见他将自己自比老鼠,并且愿做一个仓中之鼠,可见此人有些心术不正,缺少做人的基本道德标准,缺少人之大义,缺少正义感,他极端自私,充满功利思想,考虑的只是自己的利益,而不是道德标准以及别人的利益,这些都影响了他以后的政治生涯,甚至他帮助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谋略也贯穿了这种思想,直至后来的焚书、坑儒。这也注定了他人生的悲惨结局,他如果不是那么的只重私利,没有正义感,又怎么会使秦二世、赵高之辈篡政,致使自己所创的千秋功业化为灰烬,也使秦始皇落得断子绝孙,自己也落的五刑加身、腰斩于市、夷灭三族,实在是令人悲叹!李斯的老鼠哲学反映了他不但想不劳而获,而且想为了这种不劳而获让一切都集中起来供自己支配甚至是随意糟蹋,李斯为了实现这一思想想出了一套使权力集中的权力体制,这种体制符合了当权者的利益,使这种思想得以发展,进而成为一种国家体制,由此可见这种体制是建立在满足少数人的利益,损害大多数人的利益的基础上的。这种体制延续到最后变得非常完善,中国具有一个非常完善的封建体制,这种完善程度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而这种体制本身就是建立在一种维护私利的基础上的,本身就不是为了整个国家民族更好的发展的,本身就不是一种社会进步的产物,所以中国受害最深。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的政策可以说是历史的倒退,毫无功绩可言,那种认为是历史进步的观点是不对的,试问焚书、坑儒有何功绩?它使中国文化遭受了史无前例的巨大损失,使多少先进思想被毁灭,大大地阻碍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对人类的滔天犯罪!李斯是发起人之一,可以说是千古罪人!万里长城有何用处?除了成为一个装饰品外有何用处?不但没有挡住外族的入侵,还阻碍了多民族的融合,它的唯一作用就是成为一个文物,成为一个劳民伤财直至使秦王朝火亡的累赘,成为一种引起中华民族闭关自守的长城文化,成为一种愚蠢的见证,一种受人欺凌的历史耻辱。当然秦政策也有进步的一些方面,但是它进步的一面与导致落后的一面比较起来,可以说过远远大于功,所以说秦政策导致的是历史的倒退。
秦始皇开创的封建体制可以说是导致中国落后的体制根源,后来推行的科举制度可以说是导致中国落后的思想根源。它们的共同作用导致了思想的落后、经济的落后、导致了生产力的落后、导致了一切的落后,直至发展到晚清时期的政府极度腐败,直至外族入侵,差一点就亡国、亡族、亡种,这是多么的可怕,应该值得后人为之高度警醒。
看中国历史秦成为一道重要的分水岭,秦之前还有三皇五帝被后人称颂,自秦以后的历史除了唐朝时期的贞观之治以外可以说没有一点值得后人称颂的地方,贞观之治年间恰好又没有很好地推行这两种制度。唐太宗很注重民权,从他的名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点,可见它并不太注重封建体制的那套制度,这一点可以从他与承相魏征的很多事例中得出结论,他与魏征的事例充分说明了唐太宗的民主。他很注重民权,甚至少数民族的权益都能够得到很好的重视,基本使少数民族与汉民族享有同等的权力,这就带来了繁荣的民族大融合,使各族人民都享有充分的权利,使人民都能够安居乐业,使各行各业繁荣发展。其后的武则天女皇充分继承和发扬了唐太宗的政治方针,才开创了辉煌的贞观之治。
由此可见发扬民主,注重民权,关注民生是使社会繁荣发展的基础。由此可见封建集权制度和科举制度都是很不科学的,中华民族的最大不幸就是成为这两种制度的受害者,正可谓自己做了一个圈将自己圈起来了。我们今天再看这段历史应该从中找到那些引起一切落后的根源,杜绝这些败笔,杜绝这些制度,才能使一切更好的发展,才能使中华民族更好的实现伟大的复兴,才能更好的加快人类的文明进程。
5、兵家思想 兵家思想可谓对对立的理解运用达到了极盛,它正因为认识到对立的差距所以它可以制胜,它人为地去改变差距,所以可以左右事物的发展,所以它成为有些人的制胜的法宝。但是差距岂是人力可以随便可以改变的,这就需要增加一些欺诈之术,所谓兵不厌诈,所以兵家思想又称诡诈之术。兵家思想更多的是一些弄巧、诡诈之术。真正用兵还是拼的实力,使用各种方略使敌我力量产生悬殊变化,可以借外力也可以发掘内因,比如游击战术就是使敌我在运动中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使力量产生变换,寻找并创造有利于我的战机,从而战胜敌人。所以兵书中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这才是兵家思想的精髓,它的精髓就是利用对立的差距,并创造差距。它太过强调运动,太过强调利用运动制约运动,它从来没有真正的意义上的虚实,它只是更多的强调了对立,它的虚实只是对立的两个点的差距大小,所以兵家思想与法家思想有共通之处。
兵家思想给人类带来的是灾难,特别是它的诡诈之术更是给人类的思想带来了太多的糟粕。我们今天强调的竞争就是兵家思想的遗留,它还影响着我们很多人,它甚至成为我们的劣根,成为我们民族落后的另一思想根源,甚至我们还在制造毁灭性的武器,那只能是自取灭亡。
真正的制胜并不是靠的武力,是靠得民心,靠的仁政,靠的天道,靠的天时,兵圣孙武没能成就吴王一统中华的大业就是最好的例证,可见兵家思想是不能建国的,更是不能治国的。姜太公建立大周并不是单纯靠的武力,它更多的是靠得民心,他写得《六韬》充分的体现了他的这种思想,所以后人称他为武圣。兵和武并不是一个概念,武讲的是正义的力量,而兵讲的是力量的对比,兵只是武的一部分,所以兵家最讲师出有名,只有正义之师才能获胜。兵家思想只是术,它称不上学,武是一门大学,它与文是平等的,是不可分割的,是左右手。武讲德,兵讲诈,兵和武不是一码事,我们有时候却把它们搞混淆了。
兵家思想是人类野蛮文化的产物,真正的强国之道不是兵力的强盛,也不是法制的健全,而是国民思想的进步,是社会公德的建立,是国民意识的提高。法家思想与兵家思想都有违背自然的地方,它们都过多地强调对立,它们有共通之处,军队的严明军纪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治军离不开严明的军法。这两种思想的昌盛带来的是社会的动荡和杀戮,是权力的过渡集中,是政治垄断,是民权的丧失,最终带来的是暴政,是人类思想的堕落、自私、贪婪、残暴、冷酷、是争斗、是人性的泯灭、是人与自然的严重脱离、是暴力的崇拜、是人类的退化、是人类的毁灭。
为什么要竞争?岂不知二虎相争必有一伤,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为什么不相互帮助?为什么不相互合作?为什么非要争个高低?人类的自私、冷酷、争斗、残暴、贪婪等都是生物处于低级时代为了生存形成的一种用野蛮对付野蛮的条件反射,以及因为这种条件反射造成的记忆积累形成的惯性条件反射,自私和贪婪都是为了使自身条件更好的提高,从而可以更好地对付野蛮,更好地为自己生存创造条件,冷酷和残暴是为了可以更好的实施残暴,这些都不是生物的本性,生物的本性是爱,爱就是相互无私的赠与,就像母亲无私的赠与孩子一切一样,任何生物都具有无私的爱,爱使生物得以繁衍生息,对生命的爱才使生物具有了求生的欲望,使生物为了更好的生存不断的进化。爱得最高境界是慈悲,是对万物的仁慈和仁爱,对一切的不幸都会感到像自己的不幸一样感到难过,只有像对待自己的不幸一样去处理掉这些不幸才会感到舒服,帮助别人会感到无比快乐,这种境界就可以称得上慈悲了。人类之间应该更多一些相互关爱,相互赠与,多为别人做一些事情,使自己与周围的一切人和物能够和谐共处,也使自己感到无限的快乐。这种快乐就是达成了平衡后,实现了完美,实现了自身与周围的完美和谐,使自身场有了一种平衡的完美感觉。这符合场的自然效应,场与场之间正是这种相互能量传递,相互能量赠与才使相互之间达成平衡,才使整个场达成平衡,达成和谐,达成完美。
6、现代哲学 我们现代哲学中的以资本为一切发展条件的哲学观,太过强调改变事物的发展,而忽略了事物自然发展的原则,导致人为的犯错误,有时候得不偿失,从而阻碍了事物的正常发展。还好我们善于实事求是,让事实来检验我们的功过,事实是检验真理的唯一依据。我们要不断的调整自己的思想,让自己的思想能够跟得上事物的发展。但是我们有时候也犯教条主义的错误,忽视了事物的发展,只认自己的哲学,这是很愚昧的。哲学是与事物紧密相连的,它诞生于事物,服务于事物,我们要始终保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要抱定哲学的原则,不要只认死理,一条道走到黑,不要本末倒置。哲学是顺应事物发展的,事物却不会顺应哲学发展,哲学只能顺应事物的发展才能使事物的发展对我们有力,才能让事物的发展更好的服务于我们。
人类社会是自然发展的,我们的制度要始终顺应社会的发展,不要奢望让社会的发展顺应我们制定的制度,那样只会阻碍社会的发展。社会发展的最高层次是人类的高度进化,是社会的高度和谐,是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不是单纯的物质丰富,也不是高度的法制健全,那时法律将被彻底淘汰,成为人类低级时代的历史产物。没有人类的高尚品德的建立,就没有人类自身的高度进化,也就没有社会的更高层次。法律是不能促进人类进化的,它只能形成一种有序的社会制度,有时候这种制度也许还不利于社会发展,而道德却可以促进人类进化,起码有益身体健康,同时可以构建出和谐社会。生物所具有的仁爱的本性使构建出充满仁爱的和谐社会成为可能,也成为必然,也合乎科学。只要我们知道了什么是该提倡的,什么是不该提倡的,就可以使我们更好更快的建立起和谐社会。
从以上对几种哲学思想的分析可知,事物存在三个基本点,即中间的静止点和两端的对立点,处理事物这三个点都要考虑全面,同时我们应该更多地站在静止点上,使两个对立点更好的达成平衡,如果我们偏离了静止点,则难以使两个对立点达成平衡,难以对两个对立点进行调节。两个对立点一旦失衡,则事物不是进步就是后退,我们要调节好这种失衡,使事物向着有利的方向发展,要时刻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自己尽量处在一种守静的状态,使自身的生命场与周围的场和谐发展,使人与自然高度和谐,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高度和谐,使一切都和谐共处、和谐发展。我们今天倡导的以德治国建立和谐社会是非常科学的,我们倡导的八荣八耻是很好的道德规范。
根据等效平衡原理,应该取消掉国界,使全球一体化,贸易零关税,统一货币,使所有的商品、物资、人口、资源等可以自由流通,使全球形成一个和谐统一的地球村,这符合最基本的等效平衡原理。经济、文化、人口、资源是人类社会的基础,它们一旦和谐统一后就会带来政治上的和谐统一,真正实现无国界,各国的军事力量也自然的就取消掉了,形成一个统一的由联合国指挥的用于对付反人类犯罪的军事组织,从此不再有军备竞赛,不再制造毁灭性武器,使人类得以安全的发展。这种模式就像今天的欧盟,从此不再是几个国家的联盟,而是国际联盟,实现全球的货币、政治、防务等的全方位联合。同时要建立起一个反垄断法案,避免个体(国家、公司、个人)之间的差异过大,避免某一个体的权力过大,使个体之间能够和谐共处,这样才会实现人类社会的和谐统一,真正建立起和谐社会。
最新核反应方法、核反应器、最新核反应方法本核反应器可以实现核聚变反应,也可以实现核裂变反应,也可以实现氢原子的核裂变反应,也可以实现量子化为能量的反应,没有任何的核污染、核安全问题。它的方法是利用了从中心到外围转速递增的涡流使燃料与空气混合均匀,同时利用涡流产生的斥力提高混合气体压力,同时在燃烧装置中制造一个从中心到外围转速递减的涡流,使燃料燃烧更加充分,同时在涡流中心形成一个高温高压环境,涡流使能量更多的集中在涡流中心,可以降低对燃烧装置的高温高压影响。同时制造一个高速旋转的场,原子突然进入这个场受场的影响,原子这个场突然加速,这种突然加速具有一个巨大的加速度,这种突然加速打乱了原子场的平衡,使原子形成等离子体。同时这个场产生的旋转扭力与燃烧装置中的涡流产生的扭力有一个角度,这种扭力的交叉对原子起到一个分离作用。同时原子进入燃烧装置中的涡流中心的高温高压区受高温高压影响就会发生核反应。
核反应释放能量、生成新元素,调整场的转速同时提供不同的燃料,使核反应强度不同,同时生成不同的元素。核反应释放的能量可以直接转化为动能和热能直接利用。核反应释放的能量都集中在燃烧装置中的涡流气旋中心,不用担心核安全问题,可以随时调整核反应强度。可以让原子发生缓慢的核裂变反应,甚至可以让原子只是释放能量,而不发生元素改变,比如可以让氧元素只是释放了一小部分能量,它从核反应器中出来后还是氧元素,只是它的原子质量发生了极小的变化,所以它没有任何的核污染、核安全问题。
对原子施加一个具有巨大加速度的旋转扭力会打乱原子的场的平衡与稳定,使原子形成等离子态,等离子受涡流气旋切割、分离、同时受高温高压影响就会发生核反应。这种方法中核反应需要的温度和压力可以大大降低,很容易实现核反应的条件,转速再高可以实现氢原子的核裂变反应,转速更高最终会实现量子的分裂反应,使量子化为能量,生成中微子、夸克类的能量流。量子的分裂反应条件比氢原子的裂变反应条件更高,它就是黑洞的原理。具备以下条件更易实现核反应高温、高压、对原子施加具有巨大加速度的加速旋转、高速碰撞、切割、分离。
本核反应器就是使用上述原理方法制造的,它具有一个飞轮,所有装置都在飞轮上,它使用的轴承装置是一个全新的磁力轴承,它可以利用飞轮的旋转发电,飞轮转速越高,电流越强,产生的磁场越强,磁场与飞轮转速同步提高,同时轴承自带冷却系统,可以实现线圈的超导,同时为轴承降温,这种全新的电磁轴承没有转速极限,可以承担起飞轮超高转速的重担。
飞轮上的设计可以利用动能化解飞轮的离心力,所以不用担心飞轮高速旋转对飞轮的分离破坏。核反应器直接带动发电机发电,发电机的设计正好利用了飞轮上的电磁轴承,所以也不用担心发电机的问题,可以发出高频电流。汽车、火车等也可以使用小型核反应器带动发电机发电,再用电能带动电机,用电机带动车辆运行,就不需建电气化铁路了。飞机等航空器可以直接用推力输出的核反应器,它的结构跟普通核反应器基本一样,不同之处只是产生推力罢了。它的喷射推力以及喷气速度都是现有喷气发动机无法相比的,它喷出的气流是一个从中心到外围转速递减的螺旋气流,就像旋转的弹头一样,具有更快的速度。
本核反应器可以生产黄金等贵重、稀有元素,用垃圾即可生产黄金,可谓点石成金,未来黄金将变得像今天的铝合金一样便宜,相信真正可以用黄金建厕所了。可以生产很多新的未知元素,未知的新材料,生产很多现有技术无法生产的材料,可以生产钻石、宝石等贵重材料。可以生产出比钻石坚硬无数倍的材料,可以生产出很多我们想象不到的神奇的材料。
可以更直接的把核反应释放的能量转化为动能,设备结构更加简单,同时可以使用任何一种元素作为核燃料,可以直接用空气中的氧、氮等元素作为核燃料,在太空中直接用氢原子、量子等作为核燃料。没有任何的核污染、核安全问题。可以彻底解决能源问题,带来能源革命,带来真正的产业革命,可以彻底解决温室气体排放。可以用廉价的电能电解水生成氢气,常规能源就使用氢气了。氢气的价格比现在的汽油要便宜得多,氧氧反应又生成水,可以循环利用水资源,可以取之不尽。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就都不用了,可以彻底解决温室气体排放。同时可以创造出超高温高压环境,为新材料的制备创造条件,同时核反应生成更多的新元素、同位素,在超高温高压条件下创造出更多的新元素、新材料,带来材料革命,彻底解决资源问题。可以用廉价的电能淡化海水,可以解决水资源紧缺问题,同时可以用廉价的电能输送水源,甚至可以将沙漠变为森林,可以彻底改善地球环境。
可以在居民区、工厂等用电单位直接安装一台核反应器发电,就可以将电网取消了,可以更好的保护环境、简化工程建设。
本核反应器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聚宝盆,既可以产生免费的能量,也可以产出贵重的物质。可以永远不再考虑节能的问题了,也可以永远不再考虑资源的问题了。
本核反应器使用常规材料制造,同时使用常规转速的情况下就是一台全新的发动机,它的热效率可以达到95%以上,造价只有现在发动机的十分之一,使用寿命可以是现有发动机的十倍、百倍以上。它免冷却,免润滑,超高转速,可达普通发动机转速的十倍、百倍、以上,是一台免维护、免保养、超低能耗、超低排放、超简单结构、超低造价、超低重量、超低噪音、超高性能、超高转速、超宽功率值、超宽燃料范围的发动机,可以使用任何一种液体或气体燃料,也可以燃烧煤粉等固体燃料,可以焚烧垃圾,可以把它用于火力发电、供热、作为动力,可以用于所有领域,取代现有的 切类型的发动机。它可以说是一台完美发动机。
发动机就是将燃料燃烧释放的热能转化为动能的工具,不管是那种结构的发动机,都离不开这两个基本点,第一要使燃料充分燃烧释放热量,第二要将热能完全转化为动能,具备这两个特点的发动机将是超级发动机。传统的发动机特别是内燃机,存在无法改进的基础缺陷,第一无法使燃料彻底的充分燃烧,第二无法使能量完全转化为动能,它的结构太复杂,致使造成太多的机械摩擦,造成能量损耗,它的压缩冲程以及散热等都造成大量的能量损耗,这些都是设计基本原理造成的先天性缺陷,虽然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很成熟了,但是这种先天性缺陷是无法改变的,这一切导致它的热效率只有30%到40%多,造成大量的能量浪费。
要改变这种情况只有开辟一种全新的发动机设计理论,设计一种全新的结构。我本来是为了设计一种全新的核反应器,当完成以后同时发现,它也是一台超级性能的发动机,它具有超级性能发动机的一切条件,第一它是涡流燃烧,可以使燃料充分燃烧。第二它直接将热能转化为动能,没有任何的中间环节,同时它的结构超简单,没有复杂的机械结构造成的能量的摩擦损耗,同时它还有一套余热回采装置,可以最大限度的采集余热,所以说它的热效率可以达到95%以上,热效率要超过燃气轮机。同时它也可以在燃烧装置中的涡流中心产生高温高压环境,可以利用这个高温高压环境生产很多新材料,所以它也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窑炉设备使用。
飞轮发动机还可以构成输出推力的喷气飞轮发动机,结构基本完全一样,喷气速度是现有喷气发动机的无数倍。它喷出的气流是一个从中心到外围转速递减的螺旋气流,能量更多的集中在气流中心,就像旋转的弹头一样具有更快的速度。它可以取代现有的所有喷气发动机。
飞轮发动机也可以用于材料工业,可以把它作为一种热工设备,如新型窑炉、熔化炉、转化炉、煅烧炉等,性能要超过现有的设备,能耗也低,产品质量也更好。可以创造超高温高压环境,为各种新材料的生产创造条件。可以使多种材料产生多种高温物理、化学反应,可以生产多种材料。可以用它作为氧化铝转化炉、可以用它烧制陶瓷熔快、可以用它烧制水泥、可以用它生产很多新材料,可以用它生产很多人造宝石、品质甚至要超过天然宝石、可以用它生产钻石、红宝石、蓝宝石、刚玉、氮化硼、氮化碳等。氮化碳是现有技术无法生产出来的,成为一种理论上存在的材料,相信用本设备可以轻而易举的生产出来。
它的燃烧装置加以改进就是一种全新结构的涡流燃烧的冲压发动机,喷射速度高、喷射推力大、能耗小、燃料燃烧更加充分,喷射气流是一个从中心到外围转速递减的螺旋气流,具有更快的速度和更大的推力,超过现有的冲压发动机无数倍。可以使用任何一种液体或气体燃料,也可以燃烧固体燃料,可以用于高速飞行器,取代现在的冲压喷气发动机,它是一台超级冲压发动机,性能超过现有的和正在研究的所有的冲压发动机。
飞碟(UFO)全新的飞行原理、方法一种飞碟,是真正的UFO。传统的喷气式飞器都是把喷气发动机装在飞行器的后方,利用发动机的推力前进或上升。将喷气发动机装在舱体前方或上方,利用喷气发动机产生的拉力前进或上升,同时让喷射气流在舱体的周围旋转起来,同时它的舱体上方具有一个飞轮,它就像直升飞机一样可以垂直起降了,不过性能要比直升飞机优良很多。它具有一个全新的飞行原理,充分利用了圆周运动,利用了场的作用,利用了陀螺的稳定性,旋转的飞轮就起到陀螺的作用,同时舱体外形成一个从中心到外围转速递减的螺旋气流,它与旋转的飞轮可以共同形成一个独立场,可以摆脱周围场对它的影响,可以摆脱引力,同时可以更好的保护舱体。它的飞行高度可高可低,它的速度可以超过现有的一切飞行器,飞行可以很平稳,飞行噪音也很小,几乎没有噪音,螺旋气流可以化解噪音,同时可以在舱体下方形成一个从中心到外围转速递减的螺旋推进的气流,可以大大提高气流向舱体下方的推进速度。
飞碟本飞碟装配的就是前面所说的核反应器,它就是一个飞行的核反应器。它可以直接使用空气作为核燃料。没有任何的核污染、核安全问题。宇宙航行用的飞碟在太空中可以使用氢原子或量子作为燃料,可以带很少的点火燃料即可实现星系航行。它可以稳稳得永远停在空中,不需要添加任何燃料,可以用它作为真正的空间站,并且是全方位的,可以在太空中也可以在大气层中,并且可以随意的回到地面上来,随意的升到空中。它也可以装配前面的飞轮发动机,它的造价就低廉多了,同等载客货量的普通飞碟与现在的普通小汽车造价差不多,它可以用现有的各种燃料。它也可以装配现有的喷气发动机,不过造价高多了,性能也大打折扣,不过性能也比现有的飞机强得多,也比现有飞机便宜得多。它即使装配核反应器造价也不高,只是增加了一个磁力轴承与常规轴承的差价以及飞轮材料的差价。飞轮材料顶多用碳纤维材料也贵不到哪去,磁力轴承也就是增加了几个线圈,也贵不到哪去,飞碟性能却可以发生根本的飞跃,可以使用免费的取之不尽的能源,可以永远不再考虑节能的问题了。
它高速飞行起来就像旋转的弹头,高速旋转可以化解阻力,所以它的速度可以很高,小型飞碟在大气层中很轻易的时速即可达到一万公里以上,同时旋转使它像陀螺一样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它低速飞行就像飞盘一样,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它的高速旋转的飞轮以及外围的从中心到外围转速递减的涡流气旋对它具有很好的保护功能,这一点在太空中飞行尤为重要,它可以大大的减小宇宙射线的辐射以及宇宙尘埃以及陨石等的危害,它同时可以降舱体承受的压力。
它可以取代现有的航天飞机,造价也只有现有航天飞机的几十分之一。它的安全性大大提高,它有一个场可以自我保护自己,可以免遭宇宙中的颗粒以及陨石的伤害。它的场可以化解任何一种能量对它的攻击,即使受到一颗核弹的攻击对它也是毫发无损,强磁场或强激光也不能伤害它,它的外围气圈还可以使它在飞行时避免相撞,使两个飞碟自动的相互弹开,不会产生碰撞,这一点在城市空中交通密集状态下飞行很重要,可以不用担心空中交通问题。它可以飞的极快,任何导弹都追赶不上它,它自己形成自己的场,与周围的场没有太多的能量传递,周围的场对它的运动基本没有阻力,所以就不需要付出太多的能量来克服阻力,没有太多的能量损耗,很节能,可以飞的很快,就像子弹弹头一样。
它可以贴地而飞,飞行高度不限,它可以随意的出入大气层,不用担心大气层对它的磨擦生热,更不必担心大气层烧坏它。它可以在大气层外很轻松的降速,可以稳稳得停在大气层外,可以很轻松的进入大气层。它同时可以进入海洋深处,它可以下潜到海底最深处,它可以取代现有的潜艇,它也是一个超级性能的潜艇。它的高速旋转的前端是弧面的飞轮和舱体外围的气旋可以化解深海压力,它在海水中的运动速度极快,可以达到时速几千海里甚至上万海里,甚至还要高。它可以完成人类对深海的科学探索。
它有一套方向系统可以利用舱外气旋改变飞碟的运动方向,它同时有一套舱体稳定系统,可以利用舱外气旋的旋转与飞轮的旋转来稳定舱体,使舱体保持不转,使舱体稳定,同时发电。它同时也可以让舱体旋转,使舱体内产生一个近似的引力,可以避免宇宙航行造成的失重苦恼。它可以彻底摆脱引力,可以在太空中实现超光速飞行,它的超光速并不是相对于它周围的场,而是相对于离它很远的场,相对于它周围的场它的运动速度其实很慢。它可以利用自身形成的场化解掉周围场对它的引力作用,同时可以形成一个自己的磁场,可以利用自身的磁场与周围磁场的作用加快自身的运动,就像磁悬浮列车的原理一样,可以更加轻松的实现超光速运动。
本飞碟可以做大一点作为货物运输工具,它可以取代火车、轮船、汽车等,它们将来只用来运输一些超大型或低价值的货物,基本上没什么用了。小汽车的作用将变成现在的自行车的作用。它同时取代现有的所有类型的航空航天飞行器,包括火箭、飞机、飞船、空间站,可以很轻松的将卫星拿到太空中,也可以很轻松的将卫星从天上摘下来。它是一个全天候的飞行器,在十几级台风中照样起降,在大雾中也照样起降。飞行速度、飞行安全性更是现在的所有类型的飞机无法相比的。它飞行动作很灵活,可以做各种复杂的不可思议的飞行动作,它的所有飞行特征跟我们传说中的飞碟完全一样,它就是一个真正的UFO。
公路、铁路、水路、机场、港口等将不再重要,甚至变得毫无用处,它可以带来彻底的交通革命,带来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国界等一系列革命。它可以彻底改变人类的生活,让人类真正的飞起来,让人类彻底进入飞行时代,那将是一场空前的大变革。它半个小时内可以到达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人类可以短时间内轻松的飞出银河系,可以在短时间内飞到宇宙中的任何一个星系中去。可以找到很多适宜人类居住的星球,可以实现星系移民,可以轻松的往来于各大星系。那将是一场空前的物种革命,将彻底改变人类的定义,地球人将成为历史,新人类将诞生,人类的定义将成为宇宙人,地球只是人类的摇篮。



图1、本发明发动机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中1、飞轮2、点火燃料管3、气体混合室4、进气孔5、进气管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所示,本发明所述的核动力发动机,其喷气气缸有10个,分布飞轮1周边上,喷气气缸轴线与飞轮半径呈倾斜角度,喷气气缸的上端连接进气管5,进气管5连通中间的气体混合室3,气体混合室3中心有进气孔4,对应进气孔4设置燃料喷嘴,进气孔4中心设置点火燃料管2,其中,喷气气缸为涡流燃烧喷气气缸。
权利要求
1.核反应器设有点火系、燃料系、起动系、飞轮、飞轮轴、喷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喷气装置在飞轮上分布,喷气装置喷气部位中心轴线与飞轮半径呈倾斜角度,喷气装置连通飞轮中间的进气孔,对应进气孔设置燃料输送管,火花塞的点火端安装在喷气装置内,喷气装置内有燃烧室,火花塞的高压线经过飞轮中心区通过电刷装置连接外部电源,飞轮中心安装飞轮轴,飞轮轴安装在高速转轴支撑装置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核反应器,其特征在于喷气气装置为涡流燃烧喷气气缸,内腔横截面呈圆形,有燃烧室。
3.一种飞碟,设有舱体、舱体装有发动机、起落架,操控系统,导航系统,定位系统,发电系统、电气系统、舱内设施系统,其特征在于舱体上安装权利要求1所述的核反应器,舱体外侧安装接受操控系统控制的调节飞碟运动方向装置和调节舱体旋转装置,舱体与核反应器之间有接受操控系统控制的摩擦装置。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核反应器以及用它制造的飞蝶,核反应器喷气装置在飞轮上分布,喷气装置连通进气孔,对应进气孔设燃料管,喷气装置内有燃烧室,飞轮中心装飞轮轴,核反应器实现同时利用了核反应,可实现核聚变反应,生成新元素、新材料,解决能源、资源问题,设备简单。飞碟安装核反应器,垂直起降、造价低、速度高、超光速、同时可以潜海,取代潜艇。
文档编号F02K1/00GK101117927SQ20071001654
公开日2008年2月6日 申请日期2007年8月23日 优先权日2007年8月23日
发明者陈久斌 申请人:陈久斌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