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力发电机的双层式组合风叶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12270阅读:28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风力发电机的双层式组合风叶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风力发电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风力发电机的双层式 组合风叶结构。
背景技术
风力发电机是将风能转化为电能的环保节能发电设施,现有垂直轴风力发 电机的风叶, 一般为单片受风板式的结构,生产中不能方便地根据所需发电功 率的大小,灵活调整叶片的大小,另外在使用中,当大功率发电需要较大面积 的风叶时,单片受风板式的风叶旋转起来也很不稳定,且这种结构在其它方面 也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风力接受利用不充分,难以达到风力发电的良好效果, 有待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风力发电机 的双层式组合风叶结构,不仅生产方便、运行稳定,而且能更充分地接受风力, 发电效果更好。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风力发电机的双层式组合风叶结构,
所述风力发电机为垂直轴风力发电机,发电机主轴上固定有横向枝形伸展的四 排长连杆和四排短连杆,每排短连杆的长度为每排长连杆的三分之二左右,每 排长、短连杆均包括垂直方向上下平行的两才艮,其长度分别相同,每两排相邻 的长连杆之间呈90。夹角,四排短连杆分别位于四个90°夹角的中间;每排 长连杆伸展方向的端部,均固定有铝材制成的外层大风叶组件,其由始受风板、 一块以上的过渡受风板和终受风板组合连接而成,其整体背面为弧形面,每个 大风叶组件的顶部及底部,均固定有与其截面形状对应的盖板,通过直角弯片 将盖板与各块受风板固定相连;每排短连杆伸展方向的端部,也均固定有铝材 制成的内层小风叶组件,其与大风叶组件结构相同、大小不同。
如上所述的风力发电机的双层式组合风叶结构,始受风板的起始端为平滑
形状,另一端为直角折边,接近直角折边处的正背面,各设有一个并列相连的 顶部为圓弧形的回钩,二者共同包含于一个大回钩之内,此回钩顶端与大回钩 顶端之间为空腔;过渡受风板两端均为倒直角折边,或一端为直角折边,另一 端为平滑形状;终受风板一端为直角折边,另一端正背面,也均i殳有一个并列相连的顶部为圆弧形的回钩,其大于始受风板的回钩,二者也共同包含于一个 顶部也为圆弧形的大回钩之内,此回钩顶端与大回钩顶端之间也为空腔。
如上所述的风力发电机的双层式组合风叶结构,始受风板的直角折边与相
邻过渡受风板的倒直角折边之间,终受风板的直角折边与相邻过渡受风板的平 滑端之间,两块过渡受风板相邻的倒直角折边与直角折边之间,均以铆钉相连。
上述结构的风力发电机的双层式组合风叶结构,由于风叶采取组合结构, 生产方便,运行稳定,同时,内外双层式组合风叶的设置及正背面均设有回钩, 使不同方向的风力均能被充分接受形成风叶推动力,风叶旋转中受到的风力阻 力也相应大大减轻,从而达到更好的风力发电效果。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和优点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l是所述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图2是风叶组件的立体放大图3是风叶組件去掉盖斧反时的立体》丈大图4是风叶组件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


图1-图3,提供一种风力发电机的双层式组合风叶结构,所述风力发 电机为垂直轴风力发电机,发电机主轴上固定有橫向枝形伸展的四排长连杆1 和四排短连杆2,每排短连杆2的长度为每排长连杆1的三分之二,每排长、 短连杆均包括垂直方向上下平行的两根,其长度分别相同,每两排相邻的长连 杆1之间呈90。夹角,四排短连杆2分别位于四个90。夹角的中间;每排长 连杆l伸展方向的端部,均固定有铝材制成的外层大风叶组件3,其由始受风 板4、两块过渡受风板5和终受风板6组合连接而成,其整体背面为弧形面。 生产中,由于采用风叶组件的结构,当需要与不同大小的发电功率相适应时,
可增减过渡受风板5的数量,非常方便,另外,增减各受风板的长度或宽度, 也可调节所产生的发电功率,当大功率发电需要较大面积的风叶时,这种组合 式的风叶可以保证风叶旋转的稳定性。大风叶组件3整体背面为弧形面, 一方 面可以使正面为受风面时更好地接受风力, 一方面,当大风叶组件3旋转到背 面为受风面时,弧形面设计使风力滑向尾端,能减少背面中心接受的风力,也 即减少了与其它正面受风的大风叶组件3所接受的风力相抵销的风力,从而能 促使风叶装置达到较快的转速,实现良好的发电效果。每个大风叶组件3的顶 部及底部,均固定有与其截面形状对应的盖板7,通过直角弯片8将盖板7与各块受风板固定相连。盖板7的封闭性设置,也是为了风叶组件更好地接受风 力,减少风力流失。每排短连杆2伸展方向的端部,也均固定有铝材制成的内 层小风叶组件9,其与大风叶组件3结构相同、大小不同。这种内外双层风叶 组件的设置,由于各大小风叶组件的伸展方向不同,使来自360°不同方向的 风力均能被充分接受形成风叶推动力,推动风叶向同一方向旋转,风叶旋转中 受到的风力阻力W目应大大减轻,从而能达到更好的风力发电效果。其中内层 的小风叶组件9小于外层的大风叶组件3,可以避免相互之间对风力的遮挡, 影响风力接受效果。
参见
图1、图4,始受风板4的起始端为平滑形状,另一端为直角折边,
接近直角折边处的正背面,各设有一个并列相连的顶部为圆弧形的回钩10, 二者共同包含于一个大回钩11之内,此回钩10顶端与大回钩11顶端之间为 空腔12;第一块过渡受风板5两端均为倒直角折边,第二块过渡受风板5 — 端为直角折边,另一端为平滑形状;终受风板6—端为直角折边,另一端正背 面,也均i史有一个并列相连的顶部为圆弧形的回钩13,其大于始受风板4的 回钩IO, 二者也共同包含于一个顶部也为圆弧形的大回钩14之内,此回钩13 顶端与大回钩14顶端之间也为空腔15。上述始受风板4正背面的回钩10和 终受风板6正背面的回钩13,都是用于接受风力,无论受风板是正面还是背 面受风,风力均能被回钩接受并推动回钩,从而推动风叶组件及整个风叶装置 旋转,实现风力发电,显然,这种结构比单一只在受风板正面设有回钩,风力 接受更加充分全面,发电效果更好。始受风板4的空腔12与终受风板6的空 腔15,均是为了节省铝材,并减轻风叶组件重量。终受风板6的回钩13大于 始受风板4的回钩10,这样可避免后面的回钩受前面的回钩遮挡,影响接受 风力的效果。
参见图4,始受风板4的直角折边与相邻的第一块过渡受风板5的倒直
角折边之间,终受风板6的直角折边与相邻的第二块过渡受风板5的平滑端之 间,两块过渡受风板5相邻的倒直角折边与直角折边之间,均以铆钉相连,非 常紧固。
上迷双层式组合风叶结构,适用于所需功率在5000W以上的风力发电机, 若所需功率在5000W以下,则可去掉内层小风叶组件9,应用起来非常灵活。
上述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凡与本实用新型类似的结构及所 作的等效变化,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畴。
权利要求1、一种风力发电机的双层式组合风叶结构,所述风力发电机为垂直轴风力发电机,其特征在于发电机主轴上固定有横向枝形伸展的四排长连杆(1)和四排短连杆(2),每排短连杆(2)的长度为每排长连杆(1)的三分之二左右,每排长、短连杆(1、2)均包括垂直方向上下平行的两根,其长度分别相同,每两排相邻的长连杆(1)之间呈90°夹角,四排短连杆(2)分别位于四个90°夹角的中间;每排长连杆(1)伸展方向的端部,均固定有铝材制成的外层大风叶组件(3),其由始受风板(4)、一块以上的过渡受风板(5)和终受风板(6)组合连接而成,其整体背面为弧形面,每个大风叶组件(3)的顶部及底部,均固定有与其截面形状对应的盖板(7),通过直角弯片(8)将盖板(7)与各块受风板固定相连;每排短连杆(2)伸展方向的端部,也均固定有铝材制成的内层小风叶组件(9),其与大风叶组件(3)结构相同、大小不同。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风力发电机的双层式组合风叶结构,其特征在于 始受风板(4)的起始端为平滑形状,另一端为直角折边,接近直角折边 处的正背面,各设有一个并列相连的顶部为圓弧形的回钩(10), 二者共 同包含于一个大回钩(11)之内,此回钩(10)顶端与大回钩(11)顶 端之间为空腔(12);过渡受风板(5)两端均为倒直角折边,或一端为 直角折边,另一端为平滑形状;终受风板(6)—端为直角折边,另一端 正背面,也均设有一个并列相连的顶部为圓弧形的回钩(13),其大于始 受风板(4)的回钩(10), 二者也共同包含于一个顶部也为圓弧形的大 回钩(14)之内,此回钩(31)顶端与大回钩(14)顶端之间也为空腔(15)。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力发电机的双层式组合风叶结构,其特征在于 始受风板(4)的直角折边与相邻过渡受风板(5)的倒直角折边之间, 终受风板(6)的直角折边与相邻过渡受风板(5)的平滑端之间,两块 过渡受风板(5)相邻的倒直角折边与直角折边之间,均以铆4r相连。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风力发电机的双层式组合风叶结构,所述风力发电机为垂直轴风力发电机,发电机主轴上固定有横向枝形伸展的四排长连杆和四排短连杆,每排长、短连杆均包括垂直方向上下平行的两根,每两排相邻的长连杆之间呈90°夹角,四排短连杆分别位于四个90°夹角的中间;每排长连杆伸展方向的端部,均固定有铝材制成的外层大风叶组件,其由始受风板、一块以上的过渡受风板和终受风板组合连接而成,其整体背面为弧形面;每排短连杆伸展方向的端部,也均固定有铝材制成的内层小风叶组件,其与大风叶组件结构相同、大小不同。上述结构生产方便,运行稳定,同时,不同方向的风力均能被充分接受形成风叶推动力,风叶旋转中受到的风力阻力也相应减轻,从而达到更好的风力发电效果。
文档编号F03D11/00GK201221439SQ20082005075
公开日2009年4月15日 申请日期2008年7月16日 优先权日2008年7月16日
发明者肖伟南 申请人:肖伟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