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竖向再生风能风力发电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71687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竖向再生风能风力发电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电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竖向再生风能 风力发电机。
技术背景
风力发电机是一种利用风叶捕获风能,并将其转换为机械能, 进而驱动发电机发电的能源机器。
目前的风力发电机多数是采用叶片式结构,由风叶直接捕获风 能并驱动发电机发电,这样风能利用效率不到10%;为获得大功率, 就将不断增加风叶直径,这样会增大成本和安装维护难度,从而影 响风电投资价值。
上述的风力发电机在低风速时,风力对叶片形成的风压较小, 风力不足以启动发电机发电,风力发电机就不能正常启动,这样限 制了风力发电机在低风速时的使用,也造成使用效率低。
气流包括水平风和上升气流,目前的风力发电机大多只能利用 一种方向的气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竖向再 生风能风力发电机,该风力发电机能同时利用水平风和上升气流, 其风能利用率高,且在低风速时也可正常运转。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竖向再生风能风力发电机,它包括竖向设置的风筒,所述 风筒上端枢接有主风轮,所述主风轮为涡轮;风筒内固定有发电机, 所述主风轮与发电机的转轴同轴固接;所述风筒内自下端至上端依 次安装有供风风机、增压涡轮和吸风风叶;所述增压涡轮与发电机 的转轴同轴固接,所述吸风风叶同轴套接在转轴上;所述吸风风叶 由 一 固设在风筒内的吸风马达驱动。
所述发电机的转轴两端均伸出定子,所述增压涡轮和吸风风叶 均安装在发电机靠近下端的一侧;所述主风轮与发电机之间同轴设 置有变速器;所述增压涡轮与吸风风叶之间同轴设置有变速器。
所述主风轮直径大于所述风筒的直径;主风轮的叶片由一侧叶 根翘曲而呈弧面状。
所述风筒上端固设有至少4个的高压风机,所述高压风机的出 风口正对所述主风轮,所述高压风机均匀分布在风筒上端外圆周上。
所述供风风机的数量为4个,所有供风风机均匀分布在风筒下 端内圆周上。
所述增压涡轮的涡叶由一侧叶根翘曲而呈弧面状,所述增压涡 轮的涡叶翘曲方向与所述主风轮的叶片翘曲方向相反。
所述风筒内在供风风机与所述增压涡轮之间,以及主风轮与所 述发电机的定子之间,均设置有风速传感器;所述增压涡轮与与之 相邻的变速器之间设置有电磁恒速器;所述主风轮与与之相邻的变 速器之间设置有电磁恒速器。所述风筒外缘设置有竖向支架,所述支架下端与风筒下端之间 设置有供上升气流进入的通道。
所述风筒上方罩设有一顶盖。 所述顶盖上端设置有避雷针。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为本风力发电机它包括竖向设置的风筒, 所述风筒上端枢接有主风轮,所述主风轮为涡轮;风筒内固定有发 电机,所述主风轮与发电机的转轴同轴固接;所述风筒内自下端至 上端依次安装有供风风机、增压涡轮和吸风风叶;所述增压涡轮与 发电机的转轴同轴固接,所述吸风风叶同轴套接在转轴上;所述吸 风风叶由一固设在风筒内的吸风马达驱动;使用时,启动供风风机 和吸风马达,经供风风机和吸风风叶的两次增压增流,大流量的空 气进入风筒,并经所述高压风机而形成高速上升气流,该气流冲击 主风轮,带动主风轮转动,从而带动发电机的转轴转动而发电;转 轴转动后,与转轴同轴固接的增压涡轮也同步转动,从而对进入风 筒的气流进行增压增速,使风筒内的风压和风速进一步提高;由于 主风轮为涡轮,水平风也可直接推动其涡叶转动而发电;与现有的 风力发电机相比,本实用新型风筒内设置了增流增压装置,故而对 风能的利用率大大提高,可同时利用水平风和上升气流发电,且外 界风速低时,也可通过所述供风风机和吸风风叶主动吸取空气而发 电,在外界风速低时仍可正常运转发电。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风筒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3是本实用新型主风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4是本实用新型增压涡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5是本实用新型吸风风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见附图1和附图2 所示, 一种竖向再生风能风力发电机,它包括竖向设置的风筒l,所
述风筒1上端枢接有主风轮3,所述主风轮3为涡轮;风筒1内固定
有发电机2,所述主风轮3与发电机2的转轴21同轴固接,亦即是 说,所述主风轮3的中心轴线与转轴21的中心轴线重合。
所述风筒1内自下端至上端依次安装有供风风机4、增压涡轮5 和吸风风叶6;所述增压涡轮5与发电机2的转轴21同轴固接,所 述吸风风叶6同轴套接在转轴21上;所述吸风风叶6由一固设在风 筒l内的吸风马达61驱动;其中,所述吸风风叶6为桨叶叶轮,如 附图5所示,吸风风叶6包括与吸风马达61的输出轴固接的轮轴63, 以及多片径向安装在轮轴63上的桨叶62,所述桨叶62倾斜于轮轴 63的轴线安装,吸风风叶6转动时,所述桨叶62切割气流,并使气 流沿桨叶62的倾斜方向流动,从而达到将空气从桨叶62的一侧吸 往另一侧的目的。
所述风筒1上端固设有至少4个的高压风机7,所述高压风机7 的出风口正对所述主风轮3;所述高压风机7由单独的马达驱动,高 压风机7能提高流经其内的气流的风压;高压风机7为成熟的现技术,其构造和工作原理这里不再赘述。
其中,所述发电机2的转轴21两端均伸出定子,所述增压涡轮
5和吸风风叶6均安装在发电机2靠近下端的一侧。
见附图2所示,所述主风轮3与发电机2之间同轴设置有变速 器9;所述增压涡轮5与吸风风叶6之间同轴设置有变速器9;变速 器9的作用是改变传递至转轴21的转速,使转轴21获得合适的转 速,促使发电机2在一个合适的转速下工作。
如附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风力发电机工作时,启动供 风风机4和吸风马达61,空气从风筒l的下端进入,且被供风风机 4带动,在风筒l内形成大流量的高速上升气流;所述高速气流从风 筒1的上端喷出,喷至所述主风轮3的叶片31上,带动主风轮3转 动;主风轮3带动与之同轴固接的发电机2转轴21转动,从而使发 电机2内的磁场被切割而产生感应电势,达到发电的目的,其中, 发电机2的工作原理为现有技术;所述转轴21转动后,与转轴21 同轴固接的增压涡轮5也随转轴21同步转动,所述增压涡轮5的涡 叶51转动,从而使流经增压涡轮5的气流产生涡流,风压增强;这 样,空气经供风风机4被吸入风筒1 ,经增压涡轮5形成高速气流, 又经吸风风叶6的二次增流,形成持续的高速气流,驱动主风轮3 带动发电机2转轴21转动而发电。所述风筒1在外界气流的风速较 低时,仍可对气流进行增流增压作用,从而驱使发电机2稳定运转, 从而最大限度地消除了风力发电机对外界气流环境的依赖,提高风 力发电机的适用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主风轮3为涡轮,涡轮在平行或垂直于涡轴的外 力作用下均可转动,故而本风力发电机在水平风吹向主风轮3的叶
片时,同样可以推动所述主风轮3转动而发电。
见附图1和附图3所示,本实施例所述主风轮3直径大于所述 风筒1的直径,这样,主风轮3超出风筒1直径的部分也可以接受 风筒1外的自然风冲击,进一步提高了主风轮3对气流能量的吸收 利用;本实施例所述主风轮3包括一与发电机2的转轴21固接的连 接轴32,所述连接轴32周沿均布有多片叶片31,具体地说,本实 施例所述主风轮3在连接轴32周沿设置了 8片叶片31;其中,每片 叶片31由一侧根部311翘曲而呈弧面状,这样,气流喷至叶片31 上时,被叶片31的弧面312引导,形成沿弧面312流动的涡流,从 而推动主风轮3旋转;又,本实施例风轮设置了8片叶片31,这样 风筒1内的气流大部分能作用在主风轮3上,主风轮3对气流的能 量利用率高,这样,与现有的风力发电机相比,主风轮3的直径可 以大大縮小,从而减小风力发电机的体积,既降低了制造成本,也 为安装维护提供了方便,同时,使风力发电机对安装场地的限制减 少。
见附图1或附图2所示,本实施例所述风筒1上端安装有4个 高压风机7,所述高压风机7均匀分布在风筒1上端外圆周上;所述 的高压风机7是使外界气流增速。
见附图4所示,本实施例所述增压涡轮5的涡叶51由一侧叶根 511翘曲而呈弧面状,所述增压涡轮5的结构与上述的主风轮3相同所不同的是,所述增压涡轮5的涡叶51翘曲方向与所述主风轮3的 叶片31翘曲方向相反,这样,增压涡轮5在转轴21的带动下旋转 时,涡叶51切割流经的空气,使气流形成沿涡叶51的弧面512的 涡流,达到使气流的风压增大的目的。
见附图2所示,本实施例所述风筒1内在供风风机4与所述增 压涡轮5之间,以及主风轮3与所述发电机2的定子之间,均设置 有风速传感器;所述增压涡轮5与与之相邻的变速器9之间设置有 电磁恒速器8;所述主风轮3与与之相邻的变速器9之间也设置有电 磁恒速器8。所述的电磁恒速器8均与与之相邻的风速传感器连接; 发电机2工作时,要求其转轴21的转速保持在一个稳定的范围,过 高或过低的转速均会对发电机2造成损伤,甚至损毁发电机2;而本 实用新型与所述转轴21固接的主风轮3,其转速由空气的流速决定, 而空气流速并不稳定;本实施例设置了风速传感器和电磁恒速器8 后,风速传感器采集流经的气流流速,并形成控制信号,传递至所 述的电磁恒速器8,当风速过高,使主风轮3或增压涡轮5转速过快, 从而造成所述转轴21转速过快时,电磁恒速器8内的磁场作用,降 低转轴21转速,使转轴21在一个稳定的转速范围内转动,从而使 发电机2平稳运转,提高发电机2的工作寿命。
本实施例所述的风速传感器、电磁恒速器8和变速器9均属于 现有技术,其结构和工作原理这里不作赘述。
见附图1、2所示,木实施例所述风筒1外缘设置有竖向支架20, 所述支架20下端与风筒i下端之间设置有供上升气流进入的通道21;具体地说,本实施例所述的支架20由4个均布在风筒1外缘的 支脚组成,每个支脚下端有用于固接至地面或建筑物顶面的连接板;
支脚下端低于风筒1下端,这样支脚与支脚间,以及支脚与风筒1
下端间形成所述的通道21,上升气流可以通过该通道21进入风筒1内。
其中,所述风筒1上方罩设有一顶盖11,该顶盖11能防止雨雪
落入风筒1内,起到保护风筒1内各部件以及主风轮1的作用;顶 盖11与主风轮3之间有供气流排出的空隙。所述顶盖也可以做成太 阳能电池,这样可以将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结合起来。
本实施例所述风筒1上端设置有避雷针,风力发电机一般安装 在空旷场地的较高处,容易遭受雷击,故而在风筒1上端安装避雷 针。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故凡依本实用新型 专利申请范围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 包括于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竖向再生风能风力发电机,其特征在于它包括竖向设置的风筒(1),所述风筒(1)上端枢接有主风轮(3),所述主风轮(3)为涡轮;风筒(1)内固定有发电机(2),所述主风轮(3)与发电机(2)的转轴(21)同轴固接;所述风筒(1)内自下端至上端依次安装有供风风机(4)、增压涡轮(5)和吸风风叶(6);所述增压涡轮(5)与发电机(2)的转轴(21)同轴固接,所述吸风风叶(6)同轴套接在转轴(21)上;所述吸风风叶(6)由一固设在风筒(1)内的吸风马达(61)驱动。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竖向再生风能风力发电机,其特 征在于所述发电机(2)的转轴(21)两端均伸出定子,所述增压 涡轮(5)和吸风风叶(6)均安装在发电机(2)靠近下端的一侧;所述主风轮(3)与发电机(2)之间同轴设置有变速器(9); 所述增压涡轮(5)与吸风风叶(6)之间同轴设置有变速器(9)。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竖向再生风能风力发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风轮(3)直径大于所述风筒(1)的直径;主风轮(3)的叶片由一侧叶根翘曲而呈弧面状。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竖向再生风能风力发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筒(1)上端固设有至少4个的高压风机(7),所述高压风机(7)的出风口正对所述主风轮(3),所述高压风机(7)均匀分布在风筒(1)上端外圆周上。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竖向再生风能风力发电机,其特 征在于所述供风风机(4)的数量为4个,所有供风风机(4)均 匀分布在风筒(1)下端内圆周上。
6、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竖向再生风能风力发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压涡轮(5)的涡叶由一侧叶根翘曲而呈弧面状,所述增压涡轮(5)的涡叶翘曲方向与所述主风轮(3)的叶片翘曲方 向相反。
7、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竖向再生风能风力发电机,其特 征在于所述风筒(1)内在供风风机(4)与所述增压涡轮(5)之 间,以及主风轮(3)与所述发电机(2)的定子之间,均设置有风 速传感器;所述增压涡轮(5)与与之相邻的变速器(9)之间设置 有电磁恒速器(8);所述主风轮(3)与与之相邻的变速器(9)之 间设置有电磁恒速器(8)。
8、 根据权利要求1 7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竖向再生风能风力 发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筒(1)外缘设置有竖向支架(20), 所述支架(20)下端与风筒(1)下端之间设置有供上升气流进入的 通道。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竖向再生风能风力发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筒(1)上方罩设有一顶盖(11)。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竖向再生风能风力发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11)上端设置冇避雷针。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发电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竖向再生风能风力发电机;它包括风筒和安装在风筒上端的主风轮,风筒内依次安装有供风风机、增压涡轮、吸风风叶和发电机;主风轮、增压涡轮和吸风风叶均与发电机转轴同轴固接;使用时,经供风风机和吸风风叶的两次增压增流,大流量的空气进入风筒,并经所述高压风机而形成高速气流,带动主风轮转动,从而驱动发电机发电;转轴转动后,增压涡轮也同步转动,使风筒内的风压和风速进一步提高;水平风也可直接推动其涡叶转动而发电;本实用新型对风能的利用率高,可同时利用水平风和上升气流发电,外界风速低时仍可正常运转发电。
文档编号F03D3/06GK201386621SQ200920052538
公开日2010年1月20日 申请日期2009年3月13日 优先权日2009年3月13日
发明者许纯权 申请人:东莞市金鑫智能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