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机用油压间隙调节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78064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内燃机用油压间隙调节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内燃机的气阀装置中自动地校正阀的间隙的油压式间隙调节器,尤其是涉及在内燃机停止时,能够将大量的工作油保持在与高压室连通的贮存器内的油压式间隙调节器。
背景技术
内燃机中的气阀机构由于一般容易受磨损、热膨胀的影响,阀间隙在运转中变化, 所以为了对此间隙适当地校正使用了油压式间隙调节器。以往的油压式间隙调节器如图19所示,是将间隙调节器主体2(下称调节器主体) 插装在形成于汽缸头10上的安装孔30中的构造,调节器主体2由被插入安装孔30的主体 M和可上下方向滑动地被安装在此主体M内的柱塞沈构成。在柱塞沈内,形成经小孔 24b,27a与在安装孔30开口的油道32连通的贮存器观,贮存器28经小孔27b与高压室四连通,贮存器观及高压室四充满了从油道32供给的工作油。符号14、16、17是作为气阀机构构成部件的阀芯、凸轮、摇臂。而且,在对工作油施加压力时,高压室四内的止回球25a 将小孔27b封闭,被做成了锁定状态的柱塞沈构成摇臂17的摆动支点。而且,通过凸轮尖端16a推压摇臂17,摇臂17摆动,阀芯14抵抗复位弹簧15而进行滑动并开阀。此后,通过凸轮16的转动,阀芯14因复位弹簧15的作用而闭阀。符号23是柱塞弹簧,柱塞沈被此柱塞弹簧23保持为通常与摇臂17抵接的状态,是以使因热变形等原因而产生的气阀系统的缝隙为零的方式进行校正动作的部件。另外,在贮存器观内收容圆筒体6,贮存器观内被划分为与高压室四连通的内侧室28a和与作为供油孔的小孔27a连通的外侧室^b。而且,调节器主体2如图所示,由于即使在被倾斜地配置的情况下,与高压室四连通的贮存器内侧室28a的油面水平也不会降低到由符号Hl所示的水平以下,所以,能够在贮存器观内保持大量的工作油,在再次开始了内燃机的运转时,不存在将空气向高压室四吸入这样的不良状况。即,在不设置贮存器内侧室^a的情况下,在内燃机停止时,贮存器观内的油面降低到与供油孔27a高度相同的由图19中的符号H2所示的位置,在工作油由于内燃机的再起动等而从贮存器28被吸入高压室四时,将同时将油面上方的空气一起吸入高压室四内。尤其是在凸轮尖端16a和摇臂17保持接触了的状态不变地内燃机停止了的情况下,柱塞26被压缩,成为最被缩短的状态(最低状态)。若从此状态使内燃机再起动,则柱塞沈和主体M的滑动行程为最大,工作油向高压室四内的吸入量为最多。但是,因为内燃机停止时不进行来自内燃机侧的工作油的供给,所以,几乎不能确保贮存器观内的油量,内燃机再起动时的向高压室四内的空气吸入变得最为剧烈。在将空气吸入到了高压室四内的情况下,在柱塞沈被推压时,使应在高压室四内产生的工作油的刚性极端地降低(成为海绵状态),不能进行阀间隙的适当的校正。但是,在图19所示的构造中,由于在内燃机停止时,在贮存器内侧室28a内确保了大量的油(油面Hl),所以,是防止发动机再起动时的空气向高压室四吸入的构造。
3
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平6-17362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但是,在上述的以往技术(专利文献1)中,因为在贮存器观内收容了圆筒体6,所以,内燃机停止时的贮存器观内的油量被限制为被确保在圆筒体6 (贮存器内侧室^a)内的量(就是那么少量)。另外,在为在贮存器观内不收容圆筒体6的构造的情况下,在内燃机运转时,执行高压室四内的工作油经柱塞沈和主体M的缝隙以及作为供油孔的小孔27a返回与高压室四连通的贮存器观内这样的再循环作用(下称泄漏油的再循环作用),与之相应地能够确保内燃机停止时的贮存器观内的油量。但是,在专利文献1中,因为在贮存器观内收容了圆筒体6,所以,不执行泄漏油的再循环作用,内燃机停止时的贮存器观内的油量不得不与之相应地降低。S卩,在以往技术中,依然存在不能在内燃机停止时的贮存器观内保持大量的工作油,在再次开始了内燃机的运转时有可能将空气吸入高压室四这样的问题。因此,发明者考虑了若放弃了在贮存器观内收容圆筒体6的构造,在与将设于柱塞沈的侧壁上的供油孔27a和设于主体M的侧壁上的供油孔24b连通的圆环状连通路内的主体M侧供油孔24b对应的位置,设置板簧状的逆止阀,该板簧状的逆止阀压接在主体 M的侧壁内周面上而保持为将该供油孔24b关闭了的状态,并且仅在内燃机运转时(从油道32引导加压工作油的情况下)通过工作油的加压力使该供油孔24b开口,则在内燃机运转时,当然能够从被开口的供油孔24b将加压工作油向贮存器观内引导,还执行泄漏油的再循环作用,而在内燃机运转停止时,由于供油孔24b被保持在关闭了的状态,贮存器观内的油面水平被保持在主体2的开口端部位置,所以,能够在贮存器观内保持大量的工作油, 能够消除上述的问题(内燃机运转再次开始时的空气向高压室的吸入)。而且,因为制作了装填了板簧状的逆止阀的间隙调节器的试验品,验证了其效果的结果确认是有效的,所以,决定提出此次的申请。本发明是鉴于上述以往技术的问题点做出的发明,提供一种即使在内燃机的运转停止时,也能够在与高压室连通的贮存器内保持大量的工作油的油压式间隙调节器。为了解决课题的手段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在有关第一发明的内燃机用油压间隙调节器中,所述内燃机用油压间隙调节器具备上方开口的有底的作为汽缸的主体;柱塞,该柱塞与上述主体的内周面滑动配合,在其底部划分成高压室,将上端作为工作端,在上述柱塞上设置贮存器以及将该贮存器与上述高压室连通的阀孔,该贮存器经贯穿设置在其侧壁上的第一供油孔以及贯穿设置在上述主体的侧壁上的第二供油孔与外部的供油路连通,在上述高压室中收容与该高压室的减压、升压相应地开闭上述阀孔的止回阀以及对上述柱塞在伸长方向进行加载的推压弹簧,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供油孔和上述第二供油孔经设置在上述柱塞的侧壁和上述主体的侧壁之间的圆环状连通路连通,并且在上述圆环状连通路内的与上述第二供油孔对应的位置设置逆止阀,该逆止阀与从上述外部的供油路引导到该第二供油孔的工作油的加压力关联地开闭该第二供油孔。(作用)间隙调节器的工作油(发动机油),以在内燃机运转时从外部的供油路 (设置在汽缸头上的作为供油路的油道)经第二供油孔、主体的侧壁和柱塞的侧壁之间的圆环状连通路以及第一供油孔向柱塞内的贮存器引导的方式构成。即,主体以及柱塞虽然能够相对于间隙调节器安装孔在周方向进行相对移动,但即使主体以及柱塞分别随便地在周方向移动(转动),第一供油孔和第二供油孔也通过主体的侧壁和柱塞的侧壁之间的圆环状连通路保持连通状态。在圆环状连通路内的与第二供油孔对应的位置,设置了与从外部的供油路被引导到该第二供油孔的工作油的加压力相关联地对该第二供油孔进行开闭的逆止阀,因为在内燃机运转停止时,工作油的加压力不经第二供油孔作用于逆止阀(作用于逆止阀的工作油的压力低),所以,逆止阀保持为将第二供油孔关闭了的状态,阻止工作油向汽缸内的通过。另一方面,在内燃机运转时,因为工作油的加压力经第二供油孔作用于逆止阀 (作用于逆止阀的工作油的压力高),所以,逆止阀将第二供油孔开口,容许加压工作油向汽缸内的通过。另外,在由止回阀将连通关闭了的高压室和贮存器之间,高压室内的工作油还执行使经主体和柱塞之间的缝隙以及第一供油孔向贮存器内返回的泄漏油的再循环作用。而且,在内燃机的运转停止了时,如上所述,由于由逆止阀将第二供油孔保持为关闭了的状态,所以,与高压室连通的贮存器的油面水平不下降到主体的开口端部水平以下, 与以往的构造相比,在贮存器内保持大量的工作油。在有关第二发明的内燃机用油压间隙调节器中,是在第一发明记载的内燃机用油压间隙调节器中,上述圆环状连通路由被环设在上述主体的侧壁内周面上的横槽构成,上述逆止阀由以压接在上述横槽的底面上的方式被进行自我保持的带状的板簧构成,在该板簧上设置了与上述第二供油孔卡合而将该板簧定位在周方向以及轴向规定位置的卡合凸部。(作用)在内燃机运转时,从外部的供油路被引导到第二供油孔的加压工作油将与第二供油孔卡合着的板簧的卡合凸部前面向从该供油孔脱离的方向推压,板簧的卡合凸部周缘区域向半径方向内侧进行弹性变形。因此,在内燃机停止时,紧贴在圆环状连通路的外周面(主体内周面的第二供油孔周缘部)上的板簧的卡合凸部周缘区域从第二供油孔周缘部离开,加压工作油从在板簧和第二供油孔周缘部之间产生的缝隙流入圆环状连通路内。若内燃机的运转停止,则由工作油产生的对板簧的卡合凸部周缘区域的推压力消失,由于板簧的弹性力,卡合凸部周缘区域向与第二供油孔卡合的原来的位置返回,成为板簧的卡合凸部周缘区域将第二供油孔关闭的形态。被设置在板簧上的卡合凸部例如被构成为具有其基端部侧与第二供油孔一致的外径的球形状或者尖细圆柱形状(圆锥台形状),以卡合凸部周缘区域越是从第二供油孔周缘部离开,第二供油孔的开口面积(工作油的流路截面积)越是增加的方式构成。另外, 以板簧的挠性(弹簧系数)、卡合凸部的突出长度被适当地设定,在逆止阀的第二供油孔开口时(板簧的卡合凸部周缘区域从主体内周面的第二供油孔周缘部离开时),卡合凸部的前端部不从第二供油孔脱落的方式构成。即,与第二供油孔卡合的卡合凸部构成将构成逆止阀的板簧相对于第二供油孔定位在周方向以及轴向的定位组件。另外,作为环设在主体的侧壁内周面上的圆环状连通路的横槽,除了作为确保第一供油孔和第二供油孔的连通而将工作油从第二供油孔向第一供油孔引导的油路发挥功能外,还作为与板簧的侧缘抵接而限制板簧向轴向的移动的定位组件发挥功能。在有关第三发明的内燃机用油压间隙调节器中,是在第二发明记载的内燃机用油压间隙调节器中,在上述主体的侧壁的周方向大致等分的多个部位设置上述第二供油孔, 并且在上述板簧上设置分别与上述多个第二供油孔卡合的上述卡合凸部。(作用)由于在内燃机运转时,将加压工作油从多个第二供油孔的每一个向圆环状连通路内引导,所以,加压工作油向圆环状连通路内的流入与之相应地顺畅。另外,分别与设置在主体的周方向大致等分的多个部位的第二供油孔卡合的板簧的卡合凸部,将板簧相对于第二供油孔确实地定位在周方向以及轴向。在有关第四发明的内燃机用油压间隙调节器中,是在第二或第三发明记载的内燃机用油压间隙调节器中,在上述板簧上设置狭缝以调整包括上述卡合凸部在内的区域的挠性(弹簧系数)。(作用)若在板簧上设置狭缝,则设置了狭缝的区域的截面系数比不设置狭缝的区域的截面系数降低,设置了狭缝的区域的挠性(弹簧系数)变高。因此,在板簧整体设置了狭缝的情况下,板簧整体的挠性(弹簧系数),即多个卡合凸部周缘区域的挠性(弹簧系数)分别被同样地提高,逆止阀的灵敏度(由逆止阀进行的第二供油孔的开闭速度)上升。另外,在仅在板簧的一部分上设置了狭缝的情况下,设有狭缝而挠性(弹簧系数) 提高了的一个卡合凸部周缘区域与被引导到第二供油孔的工作油的加压力相应地进行弹性变形,作为开闭第二供油孔的逆止阀发挥功能,与此相对,未设置狭缝而挠性低的其它的卡合凸部周缘区域,即使在加压工作油被引导到第二供油孔的情况下,也不会进行弹性变形,而是保持为将第二供油孔关闭了的状态。即,不设置狭缝的区域(挠性低的区域)的卡合凸部周缘部,无论在内燃机运转时、停止时,通常被保持为紧贴在第二供油孔周缘部上的形态。即,不设置狭缝的区域(挠性低的区域)中的卡合凸部周缘部虽不作为开闭第二供油孔的逆止阀发挥功能,但作为将板簧相对于第二供油孔确实地定位在周方向以及轴向的定位组件发挥功能。在有关第五发明的内燃机用油压间隙调节器中,是在第一发明记载的内燃机用油压间隙调节器中,上述圆环状连通路由被环设在上述柱塞的侧壁外周面上的横槽构成,上述逆止阀由球体构成,该球体能够沿上述横槽移动,其外周面的一部分与上述第二供油孔卡合,比重比上述工作油大,在上述主体的侧壁内周面上设置纵槽,该纵槽从上述第二供油孔向上方延伸,容许上述球体向纵方向移动,上述球体相对于上述第二供油孔在周方向以及轴向被定位。(作用)逆止阀由比重比工作油大的球体构成,其结构非常简洁。而且,在内燃机运转时,与第二供油孔卡合着的球体由从外部的供油路引导到第二供油孔的加压工作油向从该供油孔脱离的方向推压,沿设置在主体的侧壁内周面上的向上方延伸的纵槽向上方滚动(移动),第二供油孔被开口,加压工作油从此开口了的第二供
6油孔流入圆环状连通路内。另一方面,若内燃机的运转停止,则由工作油产生的作用于球体的向上方的推压力消失,球体因自重(作为逆止阀的球体的轴向的定位组件)而沿纵槽向下方滚动(移动),向其一部分与第二供油孔卡合的原来的位置返回,成为球体将第二供油孔关闭的形态。即,设置在主体的侧壁内周面上的从第二供油孔向上方延伸而容许球体向纵方向移动的纵槽,构成将作为逆止阀的球体相对于第二供油孔定位在周方向的定位组件。发明的效果根据第一发明,在内燃机运转时,由于执行泄漏油的再循环作用,并且在内燃机的运转停止时,与高压室连通的贮存器的油面水平不降低到主体的开口端部水平以下,所以, 能够在与高压室连通的贮存器内保持大量的工作油,不存在在再次开始了内燃机的运转时将空气吸入高压室这样的不良状况。根据第二发明,由于作为逆止阀的板簧相对于第二供油孔被定位在周方向以及轴向,所以,由逆止阀进行的第二供油孔的长期的适当的开闭动作得到保证。根据第三发明,由于将加压工作油从多个第二供油孔的每一个向圆环状连通路内引导,所以,能够确保加压工作油从第二供油孔向圆环状连通路内的顺畅的流入。另外,由于作为逆止阀的板簧在主体的周方向大致等分的多个部位被定位在周方向以及轴向,所以,由逆止阀进行的第二供油孔的长期的适当的开闭动作确实地得到保证。根据第四发明,由于通过在板簧整体上设置狭缝,调整(提高)卡合凸部周缘区域的挠性,能够调整卡合凸部周缘区域的作为逆止阀的灵敏度,所以,板簧构成原材料的选择性被扩大。另外,在仅在设置了多个卡合凸部的板簧的一部分上设置了狭缝的情况下,由于设置了狭缝而提高了挠性的一个卡合凸部周缘区域作为逆止阀发挥功能,并且未设置狭缝而挠性低的一个卡合凸部周缘区域作为通常与第二供油孔周缘部紧贴而将板簧相对于第二供油孔确实地定位在周方向以及轴向的定位组件发挥功能,所以,由逆止阀进行的第二供油孔的长期的适当的开闭动作更确实地得到保证。根据第五发明,由于作为逆止阀的球体相对于第二供油孔被定位在周方向以及轴向,所以,由逆止阀进行的第二供油孔的长期的适当的开闭动作得到保证。


图1是具备有关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油压间隙调节器的OHC式内燃机的气阀机构的剖视图。图2是作为该油压间隙调节器的主要部分的逆止阀(板簧)的放大立体图。图3是安装了逆止阀(板簧)的第二供油孔位置上的油压间隙调节器的水平剖视图(沿图1所示的线III-III的剖视图)。图4是说明逆止阀(板簧)的作用的图,(a)是表示保持在逆止阀(板簧)将第二供油孔关闭了的状态的样子的剖视图,(b)是表示逆止阀(板簧)将第二供油孔开口的样子的剖视图。图5是具备了有关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油压间隙调节器的OHC式内燃机的气阀机构的剖视图。
图6是作为该油压间隙调节器的主要部分的逆止阀(板簧)的放大立体图。图7是安装了逆止阀(板簧)的第二供油孔位置上的油压间隙调节器的水平剖视图(沿图5所示的线VII-VII的剖视图)。图8是有关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作为内燃机用油压间隙调节器的主要部分的逆止阀(板簧)的放大立体图。图9是安装了逆止阀(板簧)的第二供油孔位置上的油压间隙调节器的水平剖视图(与图3对应的图)。图10是有关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作为内燃机用油压间隙调节器的主要部分的逆止阀(板簧)的放大立体图。图11是安装了逆止阀(板簧)的第二供油孔位置上的油压间隙调节器的水平剖视图(与图3对应的图)。图12是有关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作为内燃机用油压间隙调节器的主要部分的逆止阀(板簧)的放大立体图。图13是安装了逆止阀(板簧)的第二供油孔位置上的油压间隙调节器的水平剖视图(与图3对应的图)。图14是主体的第二供油孔位置上的放大纵剖视图。图15是有关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作为内燃机用油压间隙调节器的主要部分的逆止阀(板簧)的放大立体图,(a)是逆止阀(板簧)的立体图,(b)是对逆止阀进行支撑的板簧的立体图。图16是主体的第二供油孔位置上的放大纵剖视图。图17的(a)是有关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的作为内燃机用油压间隙调节器的主要部分的主体的第二供油孔位置上的放大纵剖视图,(b)是作为安装了(a)所图示的逆止阀的变形例的内燃机用油压间隙调节器的主要部分的主体的第二供油孔位置上的放大纵剖视图。图18是有关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的作为内燃机用油压间隙调节器的主要部分的主体的第二供油孔位置上的放大纵剖视图,(a)是表示保持在逆止阀(钢球)将第二供油孔关闭了的状态的样子的图,(a)是表示逆止阀(钢球)将第二供油孔开口的样子的图。
图19是具备以往的内燃机用油压间隙调节器的OHC式内燃机的气阀机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了实施发明的方式下面,根据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1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内燃机用油压间隙调节器的第一实施例。在这些图中,符号10是汽缸头,设置在汽缸头10上的供气通路12在燃烧室A开口,在供气通路12的向燃烧室A的开口部插通配置了为了使该开口部开闭而进行动作的阀芯(吸气阀)14。阀芯14由阀芯复位弹簧15在供气通路12关闭的方向加载,阀芯14的上端部与因凸轮16的转动而摆动的摇臂17抵接。符号16a是凸轮尖端。符号20是与阀芯14邻接地设置的油压间隙调节器。间隙调节器20是将间隙调节器主体22插入设置在汽缸头10上的在上方开口的调节器安装孔30内的构造,调节器主体22主要由在上方开口的有底圆筒形状的主体M和被插入此主体M内而在上下方向滑动的柱塞26构成。在主体M的侧壁,贯穿设置了与作为设置在汽缸头10上的供油路的油道32连通的供油孔(第二供油孔)24b。符号2 是被环设在主体M的侧壁外周面的包括供油孔 24b在内的区域上的横槽(浅深度的凹槽),即使主体M相对于调节器安装孔30在周方向转动,也通过此横槽(凹槽)24a确保了供油孔24b和油道32的连通。另一方面,从下方承载摇臂17的与和阀芯14的抵接部的相反侧端部并构成摇臂 17的摆动支点的柱塞26,由在下方中央形成了上下地延伸的小孔27b的纵截面H型的圆筒形状的柱塞下部26B和在顶部形成了小孔27c的在下方开口的圆筒形状的柱塞上部26A构成,两者^A、26B被同轴状地焊接一体化。在柱塞上部26A的侧壁,贯穿设置了经形成在与主体M的侧壁之间的圆环状的连通路T与主体M侧的供油孔(第二供油孔)24b连通的供油孔(第一供油孔)27a,柱塞沈内的贮存器观经柱塞26的供油孔(第一供油孔)27a、圆环状的连通路T以及主体M的供油孔(第二供油孔)24b与油道32连通。符号Mc (参照图4)是被环设在与主体M的侧壁内周面的供油孔24b对应的区域上的横槽(浅深度的凹槽),符号27d(参照图4)是被环设在与柱塞26 (柱塞上部^A)的侧壁外周面的供油孔(第二供油孔)27a对应的区域上的横槽(浅深度的凹槽),两横槽(凹槽)24c,27d被形成为即使柱塞沈在轴向移动也在上下方向至少一部分重叠的位置以及宽度,构成了使柱塞沈侧的供油孔(第一供油孔)27a和主体M侧的供油孔(第二供油孔)24b连通的圆环状的连通路T。S卩,柱塞沈和主体M能向周方向相对转动以及向轴向相对滑动,即使两者沈、24 的位置在周方向、轴向位移,也经此圆环状的连通路T确保了柱塞沈的供油孔(第一供油孔)27a和主体24的供油孔(第二供油孔)24b的连通。另外,柱塞沈内的贮存器28经下方的小孔27b与形成在柱塞沈和主体M底部之间的高压室四连通,并且经形成在柱塞沈上端部的小孔27c向外气开放。小孔27c是用于使贮存器观内的油溢出而向气阀机构供给润滑油的孔。符号23是柱塞弹簧,符号25a 是通过弹簧2 的加载力来封闭保持阀孔27b的止回球,符号25c是球保持架,通过向工作油施加压力,作为止回阀的止回球2 将小孔27b封闭,柱塞沈成为锁定的状态,构成摇臂 17的摆动支点。符号24d是被安装在主体M的开口端部的柱塞防脱用环,防止柱塞沈从主体M脱离。符号40A是被装填在形成在主体对的侧壁外周面上的横槽(凹槽)2 的逆止阀, 以在内燃机运转停止时保持在将第二供油孔24b关闭了的状态而停止工作油向贮存器观内的供给,并且在内燃机运转时将第二供油孔24b开口而向贮存器观内供给工作油的方式动作。S卩,在主体M的横槽(凹槽)2 中装填了逆止阀40A,所述逆止阀40A由板簧42 构成,该板簧42被保持为压接在横槽(凹槽)2 底面(连通路T的外周面)上的形态,在加压工作油从油道32被引导到第二供油孔24b的情况下,通过此工作油的加压力进行动作 (将第二供油孔24b开口)。逆止阀40A如图2、3所示,由被形成为与主体M的横槽(凹槽)24c的底面(连通路T的外周面)的圆周相比曲率小(曲率半径大)的圆弧形状的金属制或者树脂制的板簧42构成,在板簧42的长度方向大致中央部设置了能够与第二供油孔24b卡合的向外侧鼓出的卡合凸部43。卡合凸部43通过对板簧42进行冲压成形而构成,被形成为其基端部外周与第二供油孔Mb的内周一致的球形,能够确实地将第二供油孔24b堵塞,并且卡合凸部43的周缘区域越是离开第二供油孔Mb的周缘部,第二供油孔Mb的开口面性(工作油的流路截面积)越是增加。另外,板簧42的挠性(弹簧系数)、卡合凸部43的突出长度被适当地设定,以在逆止阀40A的第二供油孔24b开口时(板簧42的卡合凸部43周缘区域从主体M内周面的第二供油孔24b周缘部离开时),如图4 (b)所示,卡合凸部43的前端部43a不从第二供油孔24b脱落的方式构成。这样,与第二供油孔24b卡合的卡合凸部43构成将构成逆止阀 40A的板簧42相对于第二供油孔24b定位在周方向以及轴向的定位组件。S卩,板簧42的卡合凸部43的突出长度被设定成在板簧42的卡合凸部43周缘区域因工作油的加压力而从供油孔24b周缘部离开的情况下,卡合凸部43不从供油孔24b脱离的规定的长度。另外,板簧42的挠性(弹簧系数),例如调整板簧的原材料、截面系数,设定成如下的适当值卡合凸部43周缘区域在因工作油的加压力而从供油孔24b周缘部离开时位移到柱塞沈侧的横槽(凹槽)27d侧,不会妨碍柱塞沈相对于主体M滑动。另外,若为了将逆止阀40A(板簧4 组装在主体M的横槽(凹槽)2 中,如图2 假想线所示,使板簧42缩径,使卡合凸部43与供油孔24b —致,将逆止阀40A装填到主体 24的横槽(凹槽)2 中,则如图4(a)所示,逆止阀40A由板簧42的弹力自我保持为压接 (紧贴)在横槽(凹槽)24c底面上的形态。而且,在内燃机运转时,从油道32引导到第二供油孔Mb的加压工作油将与此供油孔24b卡合的逆止阀40A(板簧42的卡合凸部43周缘区域)向从该供油孔24b脱离的方向推压,如图4(b)所示,板簧42的卡合凸部43周缘区域向半径方向内侧进行弹性变形。 因此,在内燃机停止时,紧贴在横槽(凹槽)2 底面(的第二供油孔24b周缘部)上的板簧42的卡合凸部43周缘区域从第二供油孔24b周缘部离开,如图4(b)箭头所示,加压工作油从在板簧42的周缘区域和供油孔24b周缘部之间产生的缝隙流入圆环状连通路T内, 进而,工作油经第一供油孔27a向贮存器观供给。而且,若内燃机的运转停止,则由加压工作油产生的对逆止阀40A (板簧42的卡合凸部43周缘区域)的推压力消失,通过板簧42 的弹力,卡合凸部43周缘区域返回与第二供油孔24b卡合的原来的位置,成为板簧42的卡合凸部43周缘区域将第二供油孔24b关闭的形态(参照图4 (a)),不向贮存器观供给工作油。而且,在本实施例中,如上所述,由于使与第二供油孔24b卡合的板簧42的卡合凸部43具有相对于第二供油孔24b将逆止阀40A(板簧42)在周方向以及轴向定位的功能, 所以,由逆止阀40A进行的第二供油孔Mb的开闭动作长期得到保证。而且,由于在内燃机运转时,执行高压室内的工作油经主体M和柱塞沈之间的缝隙以及第一供油孔27a向贮存器观内返回的泄漏油的再循环作用,并且在内燃机运转停止时,被保持为由逆止阀40A将第二供油孔24b关闭了的状态,与高压室四连通的贮存器28的油面水平H如图1所示,不降低到主体M的开口端部水平以下,在贮存器观内与之相应地保持大量的工作油,所以,完全不存在在内燃机再起动时空气被吸入高压室四内的可能性。图5 7表示有关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油压间隙调节器。在此第二实施例中,成为如下的结构在主体M的侧壁的周方向等分的两个部位设置第二供油孔Mb,并且在构成被装填在主体M的侧壁的横槽(凹槽)2 中的逆止阀 40B的板簧42上,在长度方向的两个部位设置能够与第二供油孔24b卡合的卡合凸部43。在内燃机运转时,油道32的工作油经设在主体M的侧壁外周的横槽Ma向一对第二供油孔24b引导,通过被引导到供油孔24b的工作油的加压力,与供油孔24b卡合着的逆止阀40B(板簧42的一对卡合凸部43周缘区域)大致同时向半径方向内侧进行弹性变形,两个供油孔24b大致同时开口。因此,由于加压工作油从两个第二供油孔24b的每一个被导向圆环状连通路T内,所以,加压工作油向贮存器观的供给与之相应地顺畅。另外,由于分别与设在主体21的周方向大致等分的两个部位的第二供油孔24b卡合的板簧42的卡合凸部43分别具备将板簧42相对于第二供油孔24b在周方向以及轴向定位的功能,所以,本实施例中的逆止阀40B与上述的第一实施例中的逆止阀40A相比,相对于第二供油孔Mb的周方向以及轴向上的定位功能优异。此外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通过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其说明。图8以及图9是表示有关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内燃机用油压间隙调节器。在此第三实施例中,在构成逆止阀40C的板簧42的除长度方向两端部和卡合凸部 43周缘区域以外的区域,设置了在板簧长度方向延伸的狭缝42a,在逆止阀40C将供油孔 24b开口了的情况下,加压工作油能够通过狭缝4 而流入圆环状连通路T内,与之相应地由逆止阀40C进行的供油孔Mb的开闭动作变得迅速。即,在内燃机运转时,通过被引导到供油孔Mb的加压工作油的加压力,板簧42的卡合凸部43周缘区域从供油孔24b周缘部离开(参照图4(b)),从被形成的缝隙流入到横槽(凹槽)24c的加压工作油除了从板簧42的侧缘部绕入连通路T外,还从板簧42的狭缝 4 流入连通路T。另外,板簧42的截面系数因设置狭缝4 而降低,与之相应地提高板簧42的挠性 (弹簧系数),但是,狭缝4 在构成逆止阀40C的板簧42的长度方向大致整体上延伸,两个卡合凸部43周缘区域的挠性(弹簧系数)分别同样地被提高,与上述的第二实施例的逆止阀40B(参照图6)相比灵敏度变高。即,逆止阀40C(卡合凸部43周边区域)由于以比逆止阀40B低的压力开始弹性变形,且弹性变形量也大,所以,作为逆止阀的灵敏度优异, 工作油向贮存器观内的供给也与之相应地变得迅速。此外与上述第二实施例相同,通过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其说明。图10以及图11是表示有关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内燃机用油压间隙调节器。在上述第三实施例中,在构成逆止阀40C的板簧42的长度方向大致整体上设置狭缝42a,板簧42整体的挠性(弹簧系数),即两个卡合凸部43周缘区域的挠性(弹簧系数) 分别同样地被提高,但是,在此第四实施例中,仅在构成逆止阀40D的板簧42的长度方向大致一半的区域设置狭缝42a,仅仅是设置了狭缝42a的区域中的卡合凸部43_1周缘区域的挠性(弹簧系数)被提高。
因此,挠性(弹簧系数)被提高了的卡合凸部43-1周缘区域与被引导到第二供油孔Mb的工作油的加压力相应地进行弹性变形,作为将第二供油孔24b开闭的逆止阀发挥功能,与此相对,未设置狭缝42a,挠性低的卡合凸部43-2周缘区域即使在加压工作油被引导到第二供油孔24b的情况下,也不会进行弹性变形,而是保持在将第二供油孔24b关闭了的状态。即,由于不设置狭缝4 的区域中的卡合凸部43-2周缘部无论内燃机是运转时还是停止时,通常被保持为紧贴于第二供油孔24b周缘部的形态,所以,卡合凸部43-2作为将板簧42相对于第二供油孔24b在周方向以及轴向确实地定位的定位组件发挥功能。因此,逆止阀40D的周方向以及轴向定位功能比上述第三实施例中的逆止阀40C 的周方向以及轴向定位功能优异。此外与上述第三实施例相同,通过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其说明。图12 图14是表示有关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内燃机用油压间隙调节器。在此第五实施例中,与上述的第二 第四实施例中的逆止阀40B、40C、40D的情况相同,在构成逆止阀40E的板簧42上设置分别与两个供油孔24b卡合的卡合凸部43,并且与上述第三实施例中的逆止阀40C的情况相同,在板簧42的除长度方向两端部以及卡合凸部43周缘区域以外的区域设置在长度方向延伸的狭缝42a,卡合凸部43周缘区域的挠性被提尚。另外,逆止阀40E,将板簧42卷绕成螺旋状而被装填在横槽(凹槽)2 中,如图 14所示,被构成为板簧42的一部分在半径方向重叠的形态。因此,通过工作油的加压力,板簧42的卡合凸部43周缘区域向半径方向内侧进行弹性变形,但是,由向其内侧延伸的板簧42的一部分抑制卡合凸部43周缘区域向半径方向内侧的变形,板簧42的卡合凸部43周缘区域不变形到横槽(凹槽)Mc的深度以上,因此, 在内燃机运转时,逆止阀40E (板簧4 的一部分移动到柱塞沈侧的横槽(凹槽)27d,不会妨碍柱塞沈的滑动。此外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通过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其说明。图15以及16是表示有关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内燃机用油压间隙调节器。在此第六实施例中,逆止阀40F如图15(a)所示,被做成与第三实施例中的逆止阀 40C(参照图8(a))相同的构造,并且板簧状的支撑部件42f(参照图15(b))以覆盖逆止阀 40F整体的方式配设,以抑制逆止阀40F向半径方向内侧进行弹性变形的方式构成。支撑部件42f由比构成逆止阀40F的板簧42的宽度大的宽度的板簧构成,在其宽度方向的两侧缘部形成能够压接在横槽(凹槽)24c的底面上的腿部42fl,支撑部件42f的刚性得到提高。另外,在逆止阀40F(板簧4 以及支撑部件42f被装填在横槽(凹槽)2 中的状态下,支撑部件42f的从横槽(凹槽)2 底面起的高度tl被构成为不足横槽(凹槽)2 的深度t2,并且在构成逆止阀40F的板簧42和覆盖逆止阀40F(板簧42)的支撑部件42f 之间,卡合凸部43周缘区域由于工作油的加压力而进行弹性变形,在从供油孔24b周缘部离开时,形成了足以能够使供油孔24b充分开口的缝隙t3。此外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通过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其说明。图17(a)是表示有关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的内燃机用油压间隙调节器的主要部分。
12
在上述的第一 第六实施例中,由被环设在主体M的侧壁内周面上的横槽(凹槽)Mc和被环设在柱塞沈的侧壁外周面上的横槽(凹槽)27d,构成了使柱塞沈侧的供油孔(第一供油孔)27a和主体M侧的供油孔(第二供油孔)24b连通的圆环状的连通路T, 但是,在此第七实施例中,在柱塞沈的侧壁外周面上未形成横槽(凹槽)27d,仅由形成在主体M的侧壁内周面上的横槽(凹槽)24c构成了使柱塞沈侧的供油孔27a和主体M侧的供油孔24b连通的圆环状的连通路T。另外,在形成在主体M的侧壁上的横槽(凹槽)2 中装填了上述第一实施例中所采用的逆止阀40A(设置了卡合凸部43的板簧42)。其它的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通过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其说明。在本实施例中,因为没有在柱塞沈的侧壁上形成横槽(凹槽)27d,所以,S卩使卡合凸部43周缘区域因被引导到主体M侧的供油孔Mb的工作油的加压力而弹性变形得大, 也不产生在上述第一 第六实施例的情况下所担心的与环设在柱塞沈的侧壁外周面上的横槽(凹槽)27d干涉这样的问题。另外,在上述第一 第七实施例中,设置在板簧42上的卡合凸部43被形成为球形,但卡合凸部43也可以如图17(b)所示,被形成为具有其基端部侧与第二供油孔Mb的外径一致的尖细圆柱形状(圆锥台形状)。若卡合凸部43为尖细圆柱形状(圆锥台形状),则第二供油孔24b的开口面积(工作油的流路截面积)的增加相对于从卡合凸部43周缘区域的第二供油孔24b周缘部的离开量的比例与卡合凸部43为球状的情况相比变大,工作油从第二供油孔24b向圆环状的连通路T内的流入与之相应地顺畅。图18是表示有关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的内燃机用油压间隙调节器的主要部分。在此第八实施例中,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比,逆止阀40G的构造和将逆止阀40G相对于主体M在周方向定位的组件不同,其它的构造与上述第一实施例所示的构造相同,省略其重复的说明。S卩,在上述第一 第六实施例中,由被环设在主体M的侧壁内周面上的横槽(凹槽)2 和被环设在柱塞沈的侧壁外周面上的横槽(凹槽)27d,构成了使柱塞沈侧的供油孔(第一供油孔)27a和主体M侧的供油孔(第二供油孔)24b连通的圆环状的连通路 T,在上述第七实施例中,由形成在主体M的侧壁上的横槽(凹槽)2 构成了圆环状的连通路T,但是,在此第八实施例中,仅由被环设在柱塞沈的侧壁外周面上的横槽(凹槽)27d 构成了圆环状的连通路Τ。另外,在上述第一 第七实施例中,逆止阀40Α 40F由金属制或者树脂制的板簧构成,但是,在此第八实施例中,逆止阀40G由其外周面的一部分与设置在主体M的侧壁上的供油孔24b卡合的比重比工作油大的钢球50构成。另外,在主体M的侧壁内周面上设置从供油孔Mb向上方延伸而容许钢球50F向纵方向移动的纵槽Md,逆止阀40G(钢球50)和供油孔24b在周方向被定位。此外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通过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其说明。在内燃机运转时,通过从油道32被引导到供油孔Mb的加压工作油,一部分的外周面与供油孔24b卡合着的逆止阀40G(钢球50)向从供油孔24b脱离的方向被推压,沿纵槽M向上方滚动(移动),供油孔24b被开口。而且,加压工作油从此被开口了的供油孔24b流入圆环状连通路T内。另一方面,若内燃机的运转停止,则由加压工作油进行的作用于逆止阀40G(钢球50)的向上方的推压力消失,逆止阀40G(钢球50)因自重而沿纵槽Md 向下方滚动(移动),返回到其一部分与供油孔24b卡合的原来的位置,成为供油孔24b关闭了的形态。而且,由于钢球50在被设置在供油孔24b上的阶梯部Mbl位置,其外周的一部分与供油孔24b卡合,并且在工作油的加压力发挥作用时,仅受沿纵槽Md的移动的约束,由此相对于供油孔24b在周方向以及轴向被定位,所以,由作为逆止阀40G的钢球50进行的供油孔24b长期的适当的开闭动作得到保证。另外,因为逆止阀40G由一个钢球50构成,并且由纵槽24d构成的周方向以及轴向定位组件也简洁,所以,装入有逆止阀40G的间隙调节器的构造也非常简洁。另外,在上述第八实施例中,逆止阀40G由一个钢球50构成,但是,也可以是例如在形成在周方向等分的多个部位上的纵槽Md的每一个中收容了钢球50的构造。在这样构成的情况下,由于在内燃机运转时、停止时,多个钢球50同时开闭供油孔Mb,所以,工作油向贮存器观的供给顺畅。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汽车等的内燃机的气阀机构由于一般受到磨损、热膨胀的影响,阀间隙在运转中变化,所以,作为用于适当地校正此间隙的装置,油压式间隙调节器已被公知,本发明的油压式间隙调节器主要装入汽车等的内燃机的气阀装置来使用。符号说明10 汽缸头;17 摇臂;20 油压式间隙调节器;22 间隙调节器主体;23 推压弹簧;24 作为汽缸的主体;24b 贯穿设置在主体的侧壁上的供油孔(第二供油孔);T 圆环状连通路;2 :构成圆环状连通路的横槽(凹槽);Md:将钢球相对于供油孔在周方向定位的作为定位组件的纵槽;2 作为止回阀的止回球;26 柱塞;26A 柱塞上部;26B 柱塞下部;27a 贯穿设置在柱塞的侧壁上的供油孔(第一供油孔);27b 阀孔;27d 构成圆环状连通路的横槽(凹槽);28 贮存器;29 高压室(油压室);30 间隙调节器安装孔;32 作为外部的供油路的油道;40A、40B、40C、40D、40E、40F、40G :逆止阀;42 构成逆止阀的板簧; 43 与供油孔卡合的卡合凸部;50 构成逆止阀的作为球体的钢球。
权利要求
1.一种内燃机用油压间隙调节器,所述内燃机用油压间隙调节器具备上方开口的有底的作为汽缸的主体;柱塞,该柱塞与上述主体的内周面滑动配合,在其底部划分成高压室,将上端作为工作端,在上述柱塞上设置贮存器以及将该贮存器与上述高压室连通的阀孔,该贮存器经贯穿设置在其侧壁上的第一供油孔以及贯穿设置在上述主体的侧壁上的第二供油孔与外部的供油路连通,在上述高压室中收容与该高压室的减压、升压相应地开闭上述阀孔的止回阀以及对上述柱塞在伸长方向进行加载的推压弹簧,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供油孔和上述第二供油孔经设置在上述柱塞的侧壁和上述主体的侧壁之间的圆环状连通路连通,并且在上述圆环状连通路内的与上述第二供油孔对应的位置设置逆止阀,该逆止阀与从上述外部的供油路引导到该第二供油孔的工作油的加压力关联地开闭该第二供油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用油压间隙调节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圆环状连通路由被环设在上述主体的侧壁内周面上的横槽构成,上述逆止阀由以压接在上述横槽的底面上的方式被进行自我保持的带状的板簧构成,在该板簧上设置了与上述第二供油孔卡合而将该板簧定位在周方向以及轴向规定位置的卡合凸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燃机用油压间隙调节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主体的侧壁的周方向大致等分的多个部位设置上述第二供油孔,并且在上述板簧上设置分别与上述多个第二供油孔卡合的上述卡合凸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燃机用油压间隙调节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板簧上设置狭缝以调整包括上述卡合凸部在内的区域的挠性(弹簧系数)。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用油压间隙调节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圆环状连通路由被环设在上述柱塞的侧壁外周面上的横槽构成,上述逆止阀由球体构成,该球体能够沿上述横槽移动,其外周面的一部分与上述第二供油孔卡合,比重比上述工作油大,在上述主体的侧壁内周面上设置纵槽,该纵槽从上述第二供油孔向上方延伸,容许上述球体向纵方向移动,上述球体相对于上述第二供油孔在周方向以及轴向被定位。
全文摘要
提供一种在内燃机运转停止时,能够在与高压室连通的贮存器内保持大量的工作油的油压式间隙调节器。该油压间隙调节器具备上方开口的主体(24)和与主体(24)的内周面滑动配合而在底部划分成高压室(29),并将上端作为工作端的柱塞(26),在柱塞(26)上设置了经设置在其侧壁上的供油孔(27a)和设置在主体(24)的侧壁上的供油孔(24b)与外部油路(32)连通的贮存器(28),在将供油孔(27a)和供油孔(24b)连通的柱塞(26)的侧壁和主体(24)的侧壁之间的圆环状连通路(T)上,设置了通过从外部油路(32)引导到供油孔(24b)的工作油的加压力将该供油孔(24b)开口的逆止阀(40a)。在发动机运转中,执行泄漏油的再循环作用,在发动机运转停止时,逆止阀(40A)将供油孔(24b)关闭,与高压室(29)连通的贮存器(28)的油面水平(H)不降低到主体(24)的开口端部水平以下,能够在贮存器(28)内保持大量的工作油。
文档编号F01L1/24GK102449272SQ20098015918
公开日2012年5月9日 申请日期2009年6月10日 优先权日2009年6月10日
发明者久保田行雄, 田中章史 申请人:日锻汽门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