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气管出口面积可变式涡轮增压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86909阅读:8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排气管出口面积可变式涡轮增压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内燃机领域的涡轮增压系统,特别是一种排气管出口面积可变式涡轮增压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环保要求的提高,发动机增压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中大功率的发动机大都采用涡轮增压技术,以提高功率和降低燃油消耗率。涡轮增压系统的两种基本型式为定压增压系统和脉冲增压系统。定压增压系统,各缸共用一根容积较大的排气管,排气管系结构比较简单,排气管内压力基本上保持恒定,压力大小仅与发动机的负荷和转速有关,不同缸数柴油机的增压系统可以进行统一设计。定压增压系统在高速工况时,泵气损失较小,性能较优;但是在低速工况时,不能充分利用排气脉冲能量。脉冲增压系统, 依据各缸发火顺序,将排气不发生干扰的两个气缸或三个气缸和同一根排气管相连接,排气管系管径较小,排气脉冲能量可以充分利用,低速工况和瞬态工况性能较好;但是在高速工况时,泵气损失较大。由此可见,如果一台发动机的排气管容积可以随着工况的变换而变化,高速工况时使排气管容积变大,低速工况时使排气管容积变小,这是较为理想的。在排气管容积不变的前提下,通过改变排气管的出口面积,也可以实现发动机高低转速工况的兼顾。在低速工况排气管出口面积变小,涡轮前可用能较多;在高速工况排气管出口面积变大,泵气损失较小,这也是较为理想的。经过对现有技术文献的检索发现,中国专利号ZL20102053^37. 0,专利名称排气管出口面积可变的涡轮增压装置,该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排气管出口面积连续可变的装置,能较好地兼顾发动机的高低转速工况;但是其排气管出口面积的变化是通过旋转把手的旋转来实现的,这就需要增加一套专门的控制机构来控制旋转把手的旋转,从而使增压系统结构变的比较复杂。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排气管出口面积可变式涡轮增压系统,使其排气管出口面积可以自我调节,较好地兼顾发动机的高低转速工况,而且结构简单,不需要专门的控制机构。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发明包括第一气缸、第二气缸、第三气缸、第一排气支管、第二排气支管、第三排气支管、排气管、涡轮、排气管侧壁、排气管后壁、 第一容积腔、第一容积腔侧壁、第一容积腔后壁、第二容积腔、第二容积腔侧壁、第二容积腔后壁、第一移动板、第二移动板和弹性部件,第一气缸、第二气缸、第三气缸分别通过第一排气支管、第二排气支管、第三排气支管与排气管相连接,排气管的出口与涡轮的入口相连接,排气管侧壁与排气管后壁固定连接,第一容积腔和第二容积腔均为等截面管,第一容积腔和第二容积腔均安装在排气管的前部,第一容积腔侧壁与第一容积腔后壁、排气管侧壁均固定连接,第二容积腔侧壁与第二容积腔后壁、排气管侧壁均固定连接,第一移动板安装在第一容积腔内,第二移动板安装在第二容积腔内,第一移动板通过弹性部件与第二移动板相连接,第一移动板与第一容积腔的内壁密封接触,第二移动板与第二容积腔的内壁密封接触。所述排气管为等截面圆管,所述第一容积腔和所述第二容积腔对称分布在排气管的两侧,所述第一移动板和所述第二移动板均为长方体。所述弹性部件为弹簧,所述弹性部件的轴线与所述排气管的轴线垂直且在同一平面上。在本发明的工作过程中,两个移动板分别可以在两个容积腔内上下移动。当发动机处于低速工况时,排气管内排气压力较低,第一移动板向着远离第一容积腔后壁的方向移动,第二移动板向着远离第二容积腔后壁的方向移动,排气管的出口面积相对较小,涡轮前可用能较多,发动机进气压力较高,发动机整机性能较优;当发动机处于高速工况时,排气管内排气压力较高,第一移动板向着靠近第一容积腔后壁的方向移动,第二移动板向着靠近第二容积腔后壁的方向移动,排气管的出口面积相对较大,泵气损失较小,发动机整机性能较优。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为本发明设计合理,结构简单,适用于涡轮进口有一个且涡轮侧置的涡轮增压系统,既能兼顾发动机的高低转速工况,又能使增压系统不需要专门的排气管出口面积控制机构。


图1为本发明排气管出口面积可变式涡轮增压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A剖面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B-B剖面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中C-C剖面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第一气缸,2、第二气缸,3、第三气缸,4、第一排气支管,5、第二排气支管, 6、第三排气支管,7、排气管,8、涡轮,9、排气管侧壁,10、排气管后壁,11、第一容积腔,12、第一容积腔侧壁,13、第一容积腔后壁,14、第二容积腔,15、第二容积腔侧壁,16、第二容积腔后壁,17、第一移动板,18、第二移动板,19、弹性部件。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以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前提,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实施例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本发明包括第一气缸1、第二气缸2、第三气缸3、 第一排气支管4、第二排气支管5、第三排气支管6、排气管7、涡轮8、排气管侧壁9、排气管后壁10、第一容积腔11、第一容积腔侧壁12、第一容积腔后壁13、第二容积腔14、第二容积腔侧壁15、第二容积腔后壁16、第一移动板17、第二移动板18和弹性部件19,第一气缸1、 第二气缸2、第三气缸3分别通过第一排气支管4、第二排气支管5、第三排气支管6与排气管7相连接,排气管7的出口与涡轮8的入口相连接,排气管侧壁9与排气管后壁10固定连接,第一容积腔11和第二容积腔14均为等截面管,第一容积腔11和第二容积腔14均安装在排气管7的前部,第一容积腔侧壁12与第一容积腔后壁13、排气管侧壁9均固定连接, 第二容积腔侧壁15与第二容积腔后壁16、排气管侧壁9均固定连接,第一移动板17安装在第一容积腔11内,第二移动板18安装在第二容积腔14内,第一移动板17通过弹性部件 19与第二移动板18相连接,第一移动板17与第一容积腔11的内壁密封接触,第二移动板 18与第二容积腔14的内壁密封接触,排气管7为等截面圆管,第一容积腔11和第二容积腔 14对称分布在排气管7的两侧,第一移动板17和第二移动板18均为长方体,弹性部件19 为弹簧,弹性部件19的轴线与排气管7的轴线垂直且在同一平面上。
在本发明的工作过程中,两个移动板分别可以在两个容积腔内上下移动。当发动机处于低速工况时,排气管7内排气压力较低,第一移动板17向着远离第一容积腔后壁13 的方向移动,第二移动板18向着远离第二容积腔后壁16的方向移动,排气管7的出口面积相对较小,涡轮前可用能较多,发动机进气压力较高,发动机整机性能较优;当发动机处于高速工况时,排气管7内排气压力较高,第一移动板17向着靠近第一容积腔后壁13的方向移动,第二移动板18向着靠近第二容积腔后壁16的方向移动,排气管7的出口面积相对较大,泵气损失较小,发动机整机性能较优。因此,本发明可以较好的兼顾发动机的高低转速工况。
权利要求
1.一种排气管出口面积可变式涡轮增压系统,包括第一气缸(1)、第二气缸O)、第三气缸(3)、第一排气支管(4)、第二排气支管(5)、第三排气支管(6)、排气管(7)、涡轮(8)、 排气管侧壁(9)和排气管后壁(10),第一气缸(1)、第二气缸( 、第三气缸C3)分别通过第一排气支管G)、第二排气支管(5)、第三排气支管(6)与排气管(7)相连接,排气管(7)的出口与涡轮(8)的入口相连接,排气管侧壁(9)与排气管后壁(10)固定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容积腔(11)、第一容积腔侧壁(12)、第一容积腔后壁(13)、第二容积腔(14)、 第二容积腔侧壁(15)、第二容积腔后壁(16)、第一移动板(17)、第二移动板(18)和弹性部件(19),第一容积腔(11)和第二容积腔(14)均为等截面管,第一容积腔(11)和第二容积腔(14)均安装在排气管(7)的前部,第一容积腔侧壁(1 与第一容积腔后壁(13)、排气管侧壁(9)均固定连接,第二容积腔侧壁(1 与第二容积腔后壁(16)、排气管侧壁(9)均固定连接,第一移动板(17)安装在第一容积腔(11)内,第二移动板(18)安装在第二容积腔 (14)内,第一移动板(17)通过弹性部件(19)与第二移动板(18)相连接,第一移动板(17) 与第一容积腔(11)的内壁密封接触,第二移动板(18)与第二容积腔(14)的内壁密封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管出口面积可变式涡轮增压系统,其特征是,所述排气管(7)为等截面圆管,所述第一容积腔(11)和所述第二容积腔(14)对称分布在排气管(7) 的两侧,所述第一移动板(17)和所述第二移动板(18)均为长方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排气管出口面积可变式涡轮增压系统,其特征是,所述弹性部件(19)为弹簧,所述弹性部件(19)的轴线与所述排气管(7)的轴线垂直且在同一平面上。
全文摘要
一种内燃机技术领域的排气管出口面积可变式涡轮增压系统,包括气缸、排气管、涡轮、容积腔、移动板和弹性部件,容积腔为等截面管,容积腔安装在排气管的前部,移动板安装在容积腔的内部,第一移动板通过弹性部件与第二移动板相连接。当发动机处于低速工况时,移动板向着远离容积腔后壁的方向移动,排气管出口面积相对较小,涡轮前可用能较多,发动机进气压力较高,发动机整机性能较优;当发动机处于高速工况时,移动板向着靠近容积腔后壁的方向移动,排气管出口面积相对较大,泵气损失较小,发动机整机性能较优。本发明设计合理,结构简单,适用于涡轮进口有一个且涡轮侧置的涡轮增压系统。
文档编号F02B37/22GK102505984SQ201110361740
公开日2012年6月20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15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15日
发明者崔毅, 汪文辉, 王绍明, 邓康耀 申请人:上海交通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