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86904阅读:9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根据运转状态对内燃机的进气门或排气门即内燃机气门的开闭正时进行可变控制的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就现有的一般的叶片式气门正时控制装置而言,在内燃机停止时等不产生液压的作用力的状态下,由于在凸轮轴上产生的交变转矩而使叶片部件相对于正时链轮在滞后角侧变得稳定。但是,近年来,提出了例如如以下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其在不产生液压的作用力的情况下,通过扭簧的弹簧力,使叶片部件在前进角侧以机械方式稳定, 或者在前进角方向上辅助作用力。所述专利文献1的扭簧构成为,一端部朝径向外侧弯折并卡止固定在设置于外壳的专门用于卡止的卡止槽,而另一端部朝径向内侧弯折并卡止固定在设置于叶片部件的专门用于卡止的卡止槽。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5-180378号公报但是,在所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中,必须分别单独地形成专用于卡止固定所述扭簧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的各卡止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现有装置的技术课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其通过使用于排出油的连通孔兼用作将扭簧的一个端部进行卡止固定的卡止孔,从而使制造作业变得容易。本发明的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其从曲轴经由正时带被传递旋转力,并在内周侧设置有多个工作油室;叶片部件,其与凸轮轴的前端侧结合,并能够相对旋转地设置在所述外壳内;锁止活塞,其能够沿轴向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叶片部件的内部,该锁止活塞的轴向的前端部向所述凸轮轴侧的后侧进退移动;施力部件,其配置在设置于与所述凸轮轴相反的一侧的前侧的背压室内,并对所述锁止活塞向所述后侧施力;限制部,通过使所述锁止活塞进入该限制部并使所述锁止活塞的前端部抵接于该限制部,从而限制叶片部件相对于所述外壳的相对旋转;连通孔,其沿所述叶片部件的内部轴向形成,并将所述背压室内的工作油导入内燃机内;扭簧,其一端固定于所述外壳的前侧,另一端卡入并固定于所述连通孔,并对所述叶片部件向一个方向施力以使其旋转。另外,本发明的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驱动旋转体,其从曲轴被传递旋转力;从动旋转体,其能够相对旋转地设置于该驱动旋转体;锁止活塞,其设置在所述驱动旋转体和从动旋转体中的一个旋转体侧,当供给的工作油达到规定量以上时,所述锁止活塞后退,当供给的工作油不到规定量时,所述锁止活塞进入;施力部件,其对所述锁止活塞向进入方向施力;限制部,其设置在所述驱动旋转体和从动旋转体中的另一个旋转体侧,与进入的所述锁止活塞的前端部抵接以限制从动旋转体相对于所述驱动旋转体的相对旋转;背压室,其设置在所述驱动旋转体和从动旋转体中的一个旋转体侧,在内部收纳配置有所述施力部件;背压通路,其将该背压室和外部连通;扭簧,其一端卡入并固定在构成所述背压通路的一部分的部位,而另一端固定于形成有所述背压室的所述任一个旋转体。另外,本发明的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其由液压驱动,该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向改变内燃机气门的开闭正时的方向施加作用力的扭簧,该扭簧的至少一端卡入并固定在兼用作油路的孔中。根据本发明,因为不需要专门用于卡止固定所述扭簧的一端的卡止部,所以使制造作业变得容易。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的图2的A-A线的剖视图。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向最大前进角侧动作的状态的图1的B-B线的剖视图。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向最大滞后角侧动作的状态的图1的 B-B线的剖视图。图4是从凸轮轴侧看本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叶片部件的立体图。附图标记说明1正时链轮(驱动旋转体)2凸轮轴(从动旋转体)3相位变换机构4液压回路5 外壳7叶片部件(从动旋转体)8 蹄块9滞后角油室10前进角油室11 外壳主体12 前板13 后板14 螺栓21 叶片转子21a 凹槽22 25 叶片38弹簧收纳空间(第一连接部)46 背压室47连通槽(第一连接部)48连通孔(背压通路)
50一个卡止孔51扭簧51a 一端部51b 另一端部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叙述。本实施方式表示将气门正时控制装置(VTC)适用于排气门侧的气门装置。如图1至图3所示,排气侧VTC具有通过未图示的曲轴经由正时带01传递旋转力的驱动旋转体即正时带轮1、相对于该正时带轮1能够相对旋转地设置的从动旋转体即排气凸轮轴2、配置在正时带轮1和排气凸轮轴2之间并用于变换正时带轮1和排气凸轮轴 2的相对旋转相位的相位变换机构3、使该相位变换机构3动作的液压回路4。所述正时带轮1由构成所述相位变换机构3的一部分的后述的外壳5和固定于该外壳5的外周的带轮部件6等多个部件构成,并且沿着图2和图3中箭头所指方向旋转。所述排气凸轮轴2经由凸轮轴承03旋转自如地支承在气缸盖02上,在外周面的规定位置一体地设置有经由未图示的直线运动式气门挺杆使排气门进行打开动作的多个驱动凸轮,并且,在一端部加侧一体地设置有厚壁的圆环状的凸缘部2b。另外,在所述凸轮轴2的一端部加的内部轴向上形成有阴螺纹孔2c,在该阴螺纹孔2c内螺纹接合有将后述的叶片部件7从轴向固定在一端部加的前端部的凸轮螺栓15的轴部15b的阳螺纹。另外,所述带轮部件6由设置在内周面的宽度方向的中央的圆环部6a和在该圆环部6a的外周一体地具有的圆筒部6b构成。所述圆环部6a在圆周方向的90°的位置沿轴向贯通形成有未图示的四个螺栓穿透孔,与后述的后板13结合的螺栓19穿过该未图示的四个螺栓穿透孔,并且,在上述各螺栓穿透孔的两侧沿圆弧状形成有用于谋求减轻重量的多个局部除去孔6c。所述圆筒部6b在外周形成有与所述正时带01啮合的波形啮合部6d。所述相位变换机构3具有配置在凸轮轴2的一端部加侧的所述外壳5、通过所述凸轮螺栓15从轴向固定在所述凸轮轴2的一端部加并相对旋转自如地收纳在所述外壳 5内的叶片部件7、在所述外壳5的内周面向内侧突出地形成的四个蹄块8、由上述各蹄块8 和叶片部件7的后述的四个叶片22 25分别隔开而形成的四个滞后角油室9及四个前进角油室10。所述外壳5具有由铝合金材料形成圆筒状的外壳主体11、分别封闭该外壳主体 11的前后开口端的铝合金材料的前板12及后板13。用四个螺栓14从轴向共同拧紧,从而将所述外壳主体11与前板12及后板13结合为一体,并且,在分别形成于所述外壳主体11的前端面和后端面的圆环状的密封槽内, 嵌装有夹在前板12和后板13的各相对面之间而被压住的油封45、46,利用这两个油封45、 46阻止油从后述的各滞后角油室9和各前进角油室10泄漏。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外壳主体11形成为除各所述蹄块8之外的通常部分大致为薄壁,形成在内部的多个工作油室被分隔成各所述滞后角油室9和各所述前进角油室 10。各所述蹄块8形成于圆周方向的大致等间隔的位置,在沿轴向形成于各前端部的密封槽内嵌装有大致二形的密封部件16。另外,在外壳主体11的外周的周向等间隔的位置一体设置有四个突起部17,在上述各突起部17沿轴向贯通而形成有各所述螺栓14穿过的四个螺栓穿透孔17a。并且,所述四个蹄块8中邻接的两个蹄块8a、8b形成为扩大圆周方向的宽度。如图2、图3所示,叶片部件7的宽度宽的一个叶片22向前进角侧旋转的方向上的上述蹄块 8a与上述叶片22的相对侧面、向滞后角侧反向旋转的方向上的上述蹄块8b与上述叶片22 的相对面适当抵接,从而分别限制叶片部件7的最大右方向(前进角方向)和最大左方向 (滞后角方向)的旋转位置。所述前板12通过冲压成型等形成为圆板状,如图1所示,在中央开设有大径阴螺纹孔12a,盖体沈的圆环突部26a液密地拧入该大径阴螺纹孔1 而被固定,并且在外周侧的圆周方向等间隔位置,贯通形成有使各所述螺栓14穿过的四个螺栓穿透孔(未图示)。另外,如图1所示,在该前板12,在所述大径阴螺纹孔1 的孔边缘附近,沿轴向开设有卡止固定后述的扭簧51的一端部51a的卡止部即卡止孔50。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后板13由铁类金属材料形成为壁厚比前板11稍薄的圆板状,在中央开设有相对旋转自如地穿插配置所述凸轮轴2的一端部加的前端部的大径穿透孔13a。另外,在所述大径穿透孔13a的孔边缘外周侧,突出设置有旋转自如地支承于所述凸轮轴2的凸缘部2b外周的圆筒状的轴承18。另外,在后板13的外周部形成有与螺栓 19联接的四个第一阴螺纹孔13b,该螺栓19与所述带轮部件6结合,并且,在与上述各阴螺纹孔大致相同的圆周上,形成有与所述各螺栓14联接的四个第二阴螺纹孔13c。另外,如图1所示,在后板13的内表面的规定位置形成有后述的锁止机构的锁止孔31。所述叶片部件7通过铝合金材料一体地形成,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叶片部件7 由叶片转子21和四个叶片22 25构成,其中,叶片转子21通过从轴向穿过形成于中央的穿透孔7a的所述凸轮螺栓15从轴向固定在凸轮轴一端部2a,四个叶片22 25朝径向呈放射状地突出设置在该叶片转子21外周面的圆周方向的大致等间隔位置。所述叶片转子21形成为向凸轮轴2侧延伸的大致圆筒状,在前端侧的中央位置形成有直径较大的圆形凹槽21a,而在后端侧形成有与所述凸轮轴2的一端部加的前端部嵌合的圆形嵌合槽21b。另外,在所述凹槽21a的内表面与凸轮螺栓15的头部15a、前板12及盖体沈之间形成有第一连接部的一部分即弹簧收纳空间38,并且,所述凸轮轴2的前端面经由凸轮螺栓11的轴力液密地压接于所述嵌合槽21b的底面。因此,在通过所述凸轮螺栓15将叶片转子21联结固定在凸轮轴2的一端部加时, 在该凸轮螺栓15的头部1 一体具有的凸缘状的支承面15c液密地压接于螺栓穿透孔7a 的孔边缘,并且,凸轮轴2的前端面压接于所述嵌合槽21b的底面,与此同时凸轮螺栓15的轴力作用于凸轮轴2和叶片转子21,因此能够将该叶片转子21牢固地固定在凸轮轴2。另外,叶片转子21的外周面在嵌装于各所述蹄块8的前端部顶面的密封部件16 进行滑动的同时正向反向旋转,并且,如图1及图4所示,在其内部形成有使所述液压回路 4与所述各滞后角油室9及前进角油室10连通的各一对滞后角侧油孔27和前进角侧油孔观。上述各一对滞后角侧、前进角侧油孔27、28由在叶片转子21的内部弯曲成大致L形的轴向孔和径向孔构成,所述径向孔在叶片转子21的内部对应于所述四个油室9、10分别分支形成两个。对所述轴向孔而言,各一端开口 27a、28a形成于所述嵌合槽21b的底面侧,另一方面,对从该轴向孔的另一端向径向分别分支成两个的所述径向孔而言,外侧开口 27b、 28b形成于叶片转子21的外周面,并面临所述各滞后角油室9和前进角油室10。各所述叶片22 25分别配置在各蹄块8之间,并且在沿轴向形成于各前端面的密封槽内嵌装有与所述外壳主体11的内周面Ila滑接的大致二形的密封部件四。另外,如图2及图3所示,上述各叶片22 25中的一个叶片22形成为宽度最大,除该叶片22之外的三个叶片23 25的宽度被设定为大致相同且比最大宽度的叶片22的宽度小。这样,通过使各叶片22 25的宽度分别变化而使叶片部件7整体的旋转平衡均勻化。另外,在最大宽度的所述叶片22和所述后板13之间设置有限制叶片部件7自由旋转的锁止机构。如图1至图4所示,该锁止机构由锁止活塞30、锁止孔31及卡脱机构构成,其中, 锁止活塞30滑动自如地收纳在沿着最大宽度的所述叶片22的内部轴向贯通形成的滑动用孔22a内,并被设置为相对后板13侧进退自如;锁止孔31形成在所述后板13,当所述锁止活塞30的前端部30a进入作为限制部的所述锁止孔31时进行卡合,或者当所述前端部30a 后退时解除卡合;卡脱机构根据内燃机的启动状态使所述锁止活塞30与锁止孔31卡合或者解除卡合。所述锁止活塞30形成为圆筒的销状,其后端侧的大径部30b在滑动用孔2 的前端侧大径部的内周面液密地进行滑动,并且在前端部30a的前端沿径向形成有用于确保滑动性的切口槽。所述锁止孔31形成为向径向扩大,并且形成于叶片22的圆周方向的偏向所述前进角油室10侧的位置,在所述锁止活塞30的前端部30a卡合于所述锁止孔31的情况下, 设定成使外壳5和叶片部件7的相对旋转位置处于最大前进角侧的位置。所述卡脱机构由螺旋弹簧32和解除用液压回路构成,其中,螺旋弹簧32是弹性安装在锁止活塞30的后端部和前板12的内端面之间,对锁止活塞30向进入方向(卡合方向)施力的施力部件;解除用液压回路向所述锁止孔31内供给液压以使锁止活塞30后退。如图1所示,该解除用液压回路主要由所述锁止孔31、背压室46、连通槽47、连通孔48及排出孔49构成,其中,所述锁止孔31分别与所述滞后角油室9和前进角油室10连通并通过内部的液压使锁止活塞30后退移动;背压室46形成于所述锁止活塞30的后端面和前板12之间,伴随着锁止活塞30的后退移动而排出内部的液压;连通槽47是在所述叶片转子21的前端面沿径向开设切口而形成并将所述背压室46和所述弹簧收纳空间38连通的第一连接部的一部分;连通孔48是沿所述叶片转子21的内部轴向而形成且一端在所述弹簧收纳空间38形成开口的背压通路;排出孔49形成于所述叶片转子21的后端侧,并作为所述连通孔48的另一端开口所面临的第二连接部。所述连通孔48的一端在所述叶片转子21的凹槽21a形成有开口,并面临所述弹簧收纳空间38,其另一端部经由所述滞后角侧油孔27面临所述排出孔49。所述排出孔49与所述连通孔48大致同轴并形成圆筒状,其直径设定为大于所述连通孔48,并且,其外端侧的开口经由未图示的油通路与后述的排油通路37连通。所述锁止活塞30利用分别有选择地从所述滞后角油室9和前进角油室10供给的液压相对于锁止孔31后退移动,从而解除锁止。
对所述液压回路4而言,向各所述滞后角油室9和前进角油室10有选择地供给液压或者排出各油室9、10内的油,如图1所示,其具有与所述滞后角侧油孔27连通的滞后角通路33、与各所述前进角侧油孔观连通的前进角通路34、经由电磁切换阀35有选择地向上述各通路33、34供给液压的油泵36、经由电磁切换阀35有选择地与各所述通路33、34 连通的排油通路37。两个所述通路33、34形成为从气缸盖02和未图示的气缸体的内部经由所述轴承 03的沟槽39a、39b平行于所述凸轮轴2的内部轴向,并使所述滞后角通路33与各滞后角侧油孔27连通。所述油泵36的排出通路36a经由过滤器40分别与连接到所述电磁切换阀35的供给通路41和向内燃机的滑动部等供给润滑油的主油道42连通。另外,在所述油泵36设置有抑制过大的排出压的安全阀43。所述电磁切换阀35为双向阀,根据来自于未图示的控制器的输出信号,有选择地切换控制各通路33、34、油泵36的排出通路36a下游的供给通路41及排油通路37。所述控制器的内部的计算机输入来自于未图示的曲轴角传感器、空气流量计、水温传感器、节气门开度传感器等各种传感器类部件的信息信号来检测当前内燃机运行状态,并根据该内燃机运行状态向所述电磁切换阀35的电磁线圈输出控制脉冲电流。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弹簧收纳空间38的内部收纳并配置有扭簧51。该扭簧51配置在所述凹槽21a内的凸轮螺栓15的头部15a的外周侧,向前端侧的轴向突出的一个端部51a卡入并固定在前板12的所述卡止孔50,另一方面,向后端侧的轴向突出的另一端部51b卡入并固定在所述连通孔48的前端部内。利用这两个端部51a、51b的卡止固定,通过扭曲变形产生作用力,从而对排气侧凸轮轴2相对于所述正时带轮1的相对旋转相位向前进角侧施力。卡止固定于所述连通孔48的另一端部51b在其外周面和所述连通孔48之间形成间隙,并利用该间隙确保从所述弹簧收纳空间38向连通孔48流入的排出油的迅速流动。下面,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说明如下首先,在内燃机即将停止之前,停止向滞后角油室9和前进角油室10供给液压,如图2所示,利用各扭簧51向前进角方向施加的作用力使叶片部件7相对旋转到最大前进角位置(初始位置),使得锁止活塞30在螺旋弹簧32 的弹簧力的作用下进入锁止孔31a并使前端部30a卡合在锁止孔31a内。由此,限制叶片部件7的相对旋转。接着,如果打开点火开关启动内燃机使曲轴开始旋转,则油泵36也开始工作。在启动后不久,由于油泵36的排出压不能够充分地上升,因此向排气VTC供给的油量不足,但是如图2所示,使锁止活塞30的前端部30a事先卡入锁止孔31内,将叶片部件7限制在最适合于启动的前进角侧的旋转位置。因此,通过使曲轴顺畅地旋转,能够获得良好的启动性,并且能够抑制作用于所述排气凸轮轴2的交变转矩所引起的各叶片部件7的晃动。然后,在内燃机启动后的规定的低转速低负荷区域,控制器切断向电磁切换阀35 的电磁线圈通电。由此,使油泵36的排出通路36a(供给通路41)和前进角侧通路34连通, 同时,使滞后角侧通路33和排油通路37连通。因此,从油泵36排出的工作油经由前进角侧通路34向各前进角油室10内流入, 上述各前进角油室10变为高压,另一方面,滞后角油室9内的工作油通过滞后角侧通路36从排油通路37向油盘44内排出,各滞后角油室9内成为低压。此时,由于流入各前进角油室10内的工作油被供给到锁止机构的锁止孔31,因此,锁止活塞30后退移动从锁止孔31拔出,从而解除锁止。即,伴随着所述锁止活塞30的后退移动,背压室46内的油从连通槽47流入弹簧收纳空间38内,从此处通过所述连通孔 48的内周面和扭簧51的另一端部51b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流入排出孔49,从此处进一步通过油通路排出到排油通路37。因此,能够确保所述锁止活塞30迅速地后退移动。虽然通过解除该锁止活塞30的锁止,能够允许所述叶片部件7自由地旋转并能够任意地改变排气门的开闭正时,但是在该状态下,叶片部件7被保持在最大前进角侧。另一方面,在内燃机转换到例如中速旋转区域的情况下,从控制器向电磁切换阀 35输出规定的占空比控制电流,使排出通路36a和滞后角侧通路33连通,同时使前进角侧通路34和排油通路37连通。由此,各前进角油室10内的工作油被排出而变为低压,同时向各滞后角油室9内供给工作油使内部成为高压。此时,由于从各滞后角油室9向锁止孔31供给液压,因此,锁止活塞30维持从锁止孔31拔出的状态。因此,如图3所示,叶片部件7相对于外壳5逆时针旋转,使得凸轮轴2相对于正时带轮1的相对旋转相位变换到滞后角侧。其结果是,排气门的开闭正时被控制在滞后角侧,进气门和排气门的气门重叠增大,能够提高在该中速旋转区域的内燃机燃烧效率。另外,当所述内燃机停止时等,如果油泵36停止工作并切断从各油室9、10向所述锁止孔31供给液压,该锁止孔31内的油从油室9、10中任意一个向排油通路37排出,所述锁止活塞30利用螺旋弹簧32的弹簧力向锁止孔31方向被施力。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由于通过扭簧51的弹簧力向前进角方向被施力,因此,例如在内燃机停止时,能够将排气门的开闭正时强制性地控制在最大前进角侧,因此, 如上所述内燃机的启动性变得良好。另外,由于利用(兼用)所述连通孔48卡止固定所述扭簧51的另一端部51b,因此,不需要形成用于卡止固定所述另一端部51b的特别专用的卡止槽等。因此,气门正时控制装置的制造作业变得容易,并且可以谋求降低成本。另外,因为扭簧51紧凑地收纳在所述弹簧收纳空间38内,所以能够减小气门正时控制装置的径向大小,也能够缩短轴向长度。通过将所述扭簧51收纳配置在由凹槽21b形成的弹簧收纳空间38内,即使在所述扭簧51相对于轴向前后倾斜的情况下,由于凹槽21b成为引导部,因此也能够抑制大的倾斜。此外,由于利用各油封45、46液密地密封所述外壳3,并且通过凸轮螺栓15的轴力的压接对凸轮轴2的前端面和叶片转子21之间进行液密地结合,因此,能够充分地阻止油不慎从外壳3内泄露。本发明不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的结构,除排气侧之外,也可以适用于进气侧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在这样的情况下,所述扭簧51设定为当内燃机停止时对叶片部件7向滞后角侧施力。另外,本发明也可以适用于除所述叶片型以外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
下面,说明从所述实施方式掌握的除权利要求保护范围之外的发明的技术思想。(a)在第一发明所述的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相对于所述叶片部件旋转自如地轴承支承在凸轮轴侧。根据该发明,由于所述外壳经由叶片部件旋转自如地轴承支承在凸轮轴侧,所述锁止活塞的前端部在该轴承侧与限制部抵接,因此,即使所述外壳以所述轴承为支点摇摆, 其倾斜角度也变小。因此,当使所述锁止活塞的前端部从轴向与作为限制部的卡合槽进行卡合时,能够不错位地卡合在适当的位置。〔b〕在第一发明所述的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止活塞设置在所述叶片部件内,并且在所述连通孔和背压室之间具有由圆筒状的凹部和从该凹部向外周侧延伸并与所述背压室连通的槽构成的第一连接部。〔C〕在第一发明所述的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扭簧的另一端卡入并固定在所述连通孔的所述前侧的一端部。〔d〕在c方面发明所述的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孔构成为,后侧的另一端部靠近所述叶片部件在凸轮轴的前端部的安装部而配置。根据本发明,从所述背压室向连通孔排出的工作油能够从后侧端部经由凸轮轴内部的排油通路迅速向内燃机内部排出。
权利要求
1.一种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其从曲轴经由正时带被传递旋转力,并在内周侧设置有多个工作油室; 叶片部件,其与凸轮轴的前端侧结合,并能够相对旋转地设置在所述外壳内; 锁止活塞,其能够沿轴向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叶片部件的内部,该锁止活塞的轴向的前端部向所述凸轮轴侧的后侧进退移动;施力部件,其配置在设置于与所述凸轮轴相反的一侧的前侧的背压室内,并对所述锁止活塞向所述后侧施力;限制部,通过使所述锁止活塞进入该限制部并使所述锁止活塞的前端部抵接于该限制部,从而限制叶片部件相对于所述外壳的相对旋转;连通孔,其沿所述叶片部件的内部轴向形成,并将所述背压室内的工作油导入内燃机内;扭簧,其一端固定于所述外壳的前侧,另一端卡入并固定于所述连通孔,并对所述叶片部件向一个方向施力以使其旋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相对于所述叶片部件旋转自如地轴承支承于凸轮轴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止活塞设置于所述叶片部件内,在所述连通孔和背压室之间具有由圆筒状的凹部和从该凹部向外周侧延伸并与所述背压室连通的槽构成的第一连接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扭簧的另一端卡入并固定在所述连通孔的所述前侧的一端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孔构成为,后侧的另一端部靠近所述叶片部件在凸轮轴的前端部的安装部而配置。
6.一种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驱动旋转体,其从曲轴被传递旋转力;从动旋转体,其能够相对旋转地设置于该驱动旋转体;锁止活塞,其设置在所述驱动旋转体和从动旋转体中的一个旋转体侧,当供给的工作油达到规定量以上时,所述锁止活塞后退,当供给的工作油不到规定量时,所述锁止活塞进入;施力部件,其对所述锁止活塞向进入方向施力;限制部,其设置在所述驱动旋转体和从动旋转体中的另一个旋转体侧,与进入的所述锁止活塞的前端部抵接以限制从动旋转体相对于所述驱动旋转体的相对旋转;背压室,其设置在所述驱动旋转体和从动旋转体中的一个旋转体侧,在内部收纳配置有所述施力部件;背压通路,其将该背压室和外部连通;扭簧,其一端卡入并固定在构成所述背压通路的一部分的部位,而另一端固定于形成有所述背压室的所述任一个旋转体。
7.一种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其由液压驱动,该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向改变内燃机气门的开闭正时的方向施加作用力的扭簧,该扭簧的至少一端卡入并固定在兼用作油路的孔中。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其通过将油排出用的连通孔兼用作卡止固定扭簧的一个端部的卡止孔,从而使制造作业变得容易。该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具有叶片部件(7),其能够相对旋转地设置在正时带轮(12)的外壳(5)的内部,并利用螺栓固定于凸轮轴(2);扭簧(51),其收纳配置在弹簧收纳空间(38)内,并对叶片部件向前进角侧的旋转方向施力,将该扭簧的一端部(51a)卡止固定在形成于前板(12)的内表面的卡止孔(50),并将另一端部(51a)卡止固定在连通孔(48),该连通孔(48)将连通背压室(46)的所述弹簧收纳空间与排出孔(49)连通。
文档编号F01L9/02GK102562202SQ201110361168
公开日2012年7月11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15日 优先权日2010年12月24日
发明者坂根泰辅 申请人: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