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啮合多作用齿轮马达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95645阅读:29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内啮合多作用齿轮马达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ー种内啮合多作用齿轮马达,广泛应用于造船、汽车、建筑、机械、电子、化工、美エ、轻纺等众多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化得不断发展,液压技术的广泛应用,在现有的设备的基础上进行了多种改进,如专利号01802127. I公开的内齿轮泵,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具有ー个内部分齿的齿圈和ー个外部分齿的小齿轮,该小齿轮为了产生ー种泵作用而与该齿圈配合作用,其特征在干,该小齿轮相对于齿圈偏心、可径向移动地支承在ー个轴承端头上,并且设置了ー个装置,以便特别是在内燃机起动时补偿小齿轮与齿圈之间的径向间隙R。专利申请号200880017240. 5公开的ー种齿轮泵,特别是用于助力转向装置,其具有壳体,在该壳体中构成有泵室以及界定该泵室的泵盖,所述泵盖设有消声的涂层。专利申请号200910246875. 9公开的ー种齿轮泵、特别是用于在具有防滑控制功能的机动车液压制动系统中产生制动压カ的齿轮泵。在已知的齿轮泵中,在泵壳体中用于齿轮泵的驱动轴的通孔由密封元件密封。如果齿轮泵被施加液体初压,则这个密封元件同样要承受这个初压并且必须被相应构造以有效地密封这个通孔。为此需要结构相应复杂的昂贵的密封元件。本发明能实现密封元件的压カ负荷的减小,因此该密封元件可成本低廉地进行构造并且本身还能够极为有效地使被施加初压的齿轮泵相对于外部环境密封。专利申请号200680053080. 0公开了ー种齿轮泵,该齿轮泵通过使用相互啮合的斜齿轮而适合于输送高压、高粘度流体。出于此目的,该齿轮泵包括导入路径,该导入通路用于将流体从排出侧导向齿轮轴的轴端侧以将流体压カ施加到所述齿轮轴的轴端部,该流体压カ平衡由斜齿轮产生的轴向推力。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也是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的自主创新,提供一种内啮合多作用齿轮马达。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种内哨合多作用齿轮马达,包括具有内齿的输出轴、分布在输出轴的内圆周并与内齿啮合的多个主动齿轮、以及输出轴中央的内芯块,所述主动齿轮位于内芯块的凹穴中,并且在凹穴的两侧边与输出轴内齿接触的位置分别设置有弧形缺ロ,以使输出轴内齿、主动齿轮和内芯块之间形成进液和出液的空间,主动齿轮的两侧分别是高压进液区和低压出液区。特别的,所述主动齿轮的数量为4到6个。 在本产品的进液ロ接入高压的液体,液体进入由齿轮与输出轴形成的密闭容腔内,齿轮在液体的压力作用下,推动主动齿轮驱动输出轴,产生动能输出,其各高压区相通,各低压区相通,可増加扭矩。本产品具有实用性强、扭矩大、驱动压力小、体积小、转速稳的特点。

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ー步详细说明。图I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内啮合多作用齿轮马达的结构图。I、内芯块;2、主动齿轮;3、输出轴;4、弧形缺ロ ;5、凹穴。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I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ー种内啮合多作用齿轮马达,包括具有内齿的输出轴3,分布在输出轴3的内圆周并与内齿啮合的多个主动齿轮2、以及输出轴3中 央的内芯块I,所述主动齿轮2的数量为4到6个,亦可为多个,所述主动齿轮2位于内芯块的凹穴5中,并且在凹穴5的两侧边与输出轴3内齿接触的位置分别设置有弧形缺ロ 4,以使输出轴3内齿、主动齿轮2和内芯块I之间形成进液和出液的空间,主动齿轮2的两侧分别是高压进液区和低压出液区。在本产品的进液ロ接入高压的液体,液体进入由齿轮与输出轴形成的密闭容腔内,齿轮在液体的压力作用下,推动主动齿轮驱动输出轴,产生动能输出,其各高压区相通,各低压区相通,可増加扭矩。本产品具有实用性强、扭矩大、驱动压力小、体积小、转速稳的特点。
权利要求1.一种内哨合多作用齿轮马达,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内齿的输出轴、分布在输出轴的内圆周并与内齿啮合的多个主动齿轮、以及输出轴中央的内芯块,所述主动齿轮位于内芯块的凹穴中,并且在凹穴的两侧边与输出轴内齿接触的位置分别设置有弧形缺ロ,以使输出轴内齿、主动齿轮和内芯块之间形成进液和出液的空间,主动齿轮的两侧分别是高压进液区和低压出液区。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内啮合多作用齿轮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齿轮的数量为4到6个。
专利摘要一种内啮合多作用齿轮马达,包括具有内齿的输出轴、分布在输出轴的内圆周并与内齿啮合的多个主动齿轮、以及输出轴中央的内芯块,所述主动齿轮位于内芯块的凹穴中,并且在凹穴的两侧边与输出轴内齿接触的位置分别设置有弧形缺口,以使输出轴内齿、主动齿轮和内芯块之间形成进液和出液的空间,主动齿轮的两侧分别是高压进液区和低压出液区。本产品具有实用性强、扭矩大、驱动压力小、体积小、转速稳的特点。本产品具有实用性强、扭矩大、驱动压力小、体积小、转速稳的特点。
文档编号F03C2/08GK202402208SQ20112047152
公开日2012年8月29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23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23日
发明者杨飞 申请人:杨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