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输发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02470阅读:11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运输发电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道路运输和机械动力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运输发电路。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能源和运输的需求越来越大,而在满足能源和运输需求的过程中,却造成了能源的日益枯竭和环境的不断破坏。寻找既能满足能源和运输的需求,又不过多占用现有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技术,成了人类的共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日益加剧的能源紧张和运输短缺趋势,提供一种运输发电路,使车体在行驶过程中不仅不耗能源还产生动力,在提供大量运输能力的同时还产生 大量的新能源,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造福人类。本发明运输发电路,其特征在于路为坡形,坡度在12度至68度之间。设有下行道、上行道、中途站和发电装置。上下两层车道构造相同。包括有路基、轴承基座、轴轮、轴铰、履带、凹槽、车体、入轨道、泊车道、站台道、站台车、传动链、外链和发电机。下行道是动力道,轴轮较大;上行道是传动道,轴轮较小。所述的运输发电路,其路基是路的基础。为常规公路、铁路基础结构。所述的运输发电路,其轴承基座是承接轴轮中心轴杆的装置。置于路基之上。所述的运输发电路,其轴轮为与履带相匹配的常规转轮。它的中心轴杆的两端置于轴承基座内。所述的运输发电路,其轴铰是置于轴轮两侧并与其同轴的一对铰轮。正面的轴铰上下连接,背面的轴铰左右连接。所述的运输发电路,其履带为常规履带,在其外侧设有凹槽。所述的运输发电路,其凹槽是设在履带外侧的弧形装置,用于牵挂车体进入履带并固定。所述的运输发电路,其车体是装载客货的载体,下方设有能滚动的圆球,使车体在入车道和泊车道上能运动滑行;而与履带上凹槽接触后则形成凹凸结构,将车体固定不动。所述的运输发电路,其入轨道是设在车道起点、履带弧形位置的滑道,它与履带起点成平行直线拼接;其泊车道则是设在车道终点与入车道构造相同的滑道。所述的运输发电路,其动力链和外链为常规链条。所述的运输发电路,其站台道是中途站上与主道紧密并列平行的一段复线。其构造与运输发电路主道相同,只是轴轮之间不用连接。所述的运输发电路,其站台车是装御(上下)客货的载体,置于站台道上,用电力辅助牵引。(电力牵引未在图中显示)所述的运输发电路,其发电机为常规发电机。所述的运输发电路,上下两层的建造采用普通桥梁技术建设。层高根据车体的高矮和轴轮的大小决定。所述的运输发电路,下行车体和装载的客货是重力势能载体。利用重力和杠杆原理,当车体在下行道上向下滑行时,带动下履带运动,下履带又带动下轴轮转动,下轴轮同轴上的正面轴铰便通过传动链带动上行道上的轴轮转动,使上行车体向上运动;背面轴铰便通过外链带动发电机发电。轴轮的大小根据需要设置,能满足车体下行运动过程中所产生的能量大于或等于上行车体所需能量加发电机所需能量,再加机械耗能和其它各种阻力耗能即可。公式为下行车产生总能量>上行车所需能量+发电所需能量+机械耗能+其它阻力耗能。所述的运输发电路,上下车体及装载的总重量在遵循本发明公式的前提下可根据需要任意调度。所述的运输发电路,除起点、终点和中途车站管理作业、车体起吊调度(未在图中显示)需要少量电力外,车体自身运动过程并不耗费能源。用极低的成本实现运输功能,并在完成运输任务的过程中获取额外的重力能源。一条路既是廉价的运输线,又是一座无污 染的发电站,一举两得。所述的运输发电路,具有下行速度快于上行速度和下行所需重量大于上行重量的特点,因此,更适合客货流量大的站点设在高位。一般依据海拔高差和地形特点修建,在我国西高东低的梯级地形上,可利用梯次高一级交界的海拔大落差,修成大坡度带动小坡度。在有山脉、丘陵可向四周延伸的中部、东部和南部,可依据山脉、丘陵特点,将起始交汇站修在山脉、丘陵的适当位置,使其向不同的山麓延伸或顺山脉、丘陵修成倒V型。


图I是运输发电路主道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运输发电路中途站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名称参见《运输发电路各部件名称》。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实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图中所述的运输发电路,从起点到终点的坡度在12度至68度之间。设有下行道、上行道、中途站和发电装置。上下车道结构相同。下行道由路基I、轴承基座2、轴轮3、正面轴铰4、背面轴铰5、履带6、凹槽7、车体8、入车道9、泊车道10组成。上行道由路基101、轴承基座201、轴轮301、正面轴铰401、履带601、凹槽701、车体801、入车道901、泊车道1001组成。中途站由站台道13站台道1301和站台车14站台车1401组成。发电装置15是常规发电机。下行道的路基I为常规公路、铁路式路面基础。轴承基座2置于路基I之上。轴轮3中心轴杆的两端置于轴承之中,在中心轴上轴轮3的两侧设有对应的正面轴绞4和背面轴铰5。正面轴铰4用动力链11与正面轴铰401上下连接。背面轴铰5用外链12将其左右连接至发电机13。履带6为常规履带,在其上面加设弧形凹槽7。车体8是装载客货的载体,可制成箱式、板式或其他型式,在其下方设有能滚动的圆球。车体8与履带6接触后,弧形凹槽7便将车体8下方的圆球卡住,牵挂车体8进入履带6并使之固定。入车道9是车体8进入履带6前的一段引桥式滑道,是车体8行驶的起点,它与履带6拼接成一条直线,在履带6的弧形处有拼接缝隙,但不影响车体8下方的圆球滚过进入履带6,下行车体8通过它进入履带6实现行驶。泊车道10是车体8脱离履带6的一段引桥式停车道,它的结构与入车道9相同,只是方向相反,设于下行道的终端,使车体8脱离履带6实现停靠。上行道与下行道结构相同,路基101是路基I的上层常规桥式路面基础。只是车体801进入和脱离履带601需要电力辅助牵引(电力牵引未在图中显示)。上下两层车道是常规桥梁结构(桥梁支撑体未在图中显示)中途站由站台道13站台道1301和站台车14站台车1401组成。站台道13站台道1301是与运输发电路下上行车主道紧密并列平行的一段复线,其长度距离根据需要设置。 其构造与运输发电路主道相同,只是轴轮之间不用连接。站台车14站台车1401是中途站用以装御(上下)客货的载体。用电力辅助牵引(电力牵引未在图中显示)。当车体8或车体801通过中途站时,为了发电需要,可不用停泊,只需将站台车14或1401调至与之紧密同速并行,通过在站台车14或1401与车体8或801两者之间临时铺搭的一块跳板,便能将需要装御(上下)的客货进行转移,待客货在规定时间内转移完毕后,收起临时跳板,站台车14或站台车1401即行停泊,实施客货上下(装御)。本发明工作流程下车道上的车体8利用重力惯性原理,从入车道9进入履带6时,车体8下方的圆球被履带6上的弧形凹槽7卡住,车体8便固定在履带6上,车体8向下滑动履带6即随之转动,与之匹配的轴轮3亦随之转动,在轴轮3两侧的正面轴铰4和背面轴铰5同步开始转动,正面轴铰4通过动力链11带起轴轮401转动,至使上车道的履带601运转;背面轴铰5则通过外链12带起发电机13发电。待履带601转运正常后,上车道上的车体801便可通过电力牵引从入车道901进入履带601,以与车体8相同的方式固定住,并由此向上行驶。除上述流程外,也可将车体8放在坡度最陡处,以此作起点,使运输发电路开始运转。
权利要求
1.运输发电路。其特征在于路为坡形,坡度在12度至68度之间。设有下行道、上行道、中途站和发电装置。上下两层车道构造相同。包括有路基、轴承基座、轴轮、轴铰、履带、凹槽、车体、入轨道、泊车道、站台道、站台车、传动链、外链和发电机。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运输发电路,下行道是动力道,轴轮较大;上行道是传动道,轴轮较小。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运输发电路,其履带为常规履带,在其外侧设有凹槽。凹槽是弧形装置,用于牵挂车体进入履带并固定。
4.根据权要求I所述的运输发电路,其车体是装载客货的载体,下方设有能滚动的圆球,使车体在入车道和泊车道上能运动滑行,而与履带上的凹槽接触后则形成凹凸结构,将车体固定不动。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运输发电路,其入轨道是设在车道起点、履带弧形位置的滑道,它与履带起点成平行直线拼接;其泊车道则是设在车道终点与入车道构造相同的滑道。
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运输发电路,其站台道是中途站上与主道紧密并列平行的一段复线。其构造与主道相同,只是轴轮之间不用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运输发电路,其站台车是中途站装御(上下)客货的载体。
8.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运输发电路,下行车体和装载的客货是重力势能载体。轴轮大小设置的公式为下行车产生总能量>上行车所需能量+发电所需能量+机械耗能+其它阻力耗能。
全文摘要
运输发电路。特征在于路为坡形,坡度在12度至68度之间。设下行道、上行道、中途站和发电装置。下行道轴轮较大,上行道轴轮较小。上下两层车道构造相同,有路基、轴承基座、轴轮、轴铰、履带、凹槽、车体、入轨道、泊车道、站台道、站台车、动力链、外链和发电机。下行车体和装载的客货是重力势能载体。当车体向下滑行时,带动履带运动,履带又带动轴轮转动,轴轮同轴上的两个轴铰便使上行车体向上运动和带动发电机发电。轴轮大小的设置,能满足车体下行运动中所产生的能量大于或等于上行车体所需能量加发电机所需能量,再加机械耗能和其它各种阻力耗能即可。公式为产生总能量≥上行车所需能量+发电所需能量+机械耗能+其它阻力耗能。
文档编号F03G3/00GK102808748SQ201210251290
公开日2012年12月5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8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8日
发明者张金强 申请人:张金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