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乘式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03727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骑乘式车辆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包括水冷发动机的骑乘式车辆。
背景技术
通常在包括水冷发动机的骑乘式车辆中,在用于对发动机进行冷却的冷却水的循环路径中设置恒温器。恒温器根据冷却水的温度变化来调节冷却水的流动。结果,冷却水的温度被自动地调节。另一已知的骑乘式车辆包括用于检测冷却水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在下文中称作“水温传感器”),并且基于由水温传感器检测的冷却水的温度来控制发动机。可想到提供既具有恒温器又具有水温传感器的骑乘式车辆以为了通过使用水温传感器并同时使用自动调节冷却水的温度的恒温器的功能来控制发动机。但是,在分别提供恒温器和水温传感器的情况下,骑乘式车辆的组件的数量增多,连接恒温器和水温传感器的工作费时费力。结果,成本增加。已经提出具有彼此集成的恒温器和水温传感器的恒温器装置(例如,参见日本早期公开专利公开No. 2003-222264)。通过应用这种恒温器装置,可以减少组件的数量并可以降低成本。

发明内容
在分别提供恒温器和水温传感器的情况下,恒温器和水温传感器可以相对自由地利用适当的连接姿态而独立地定位在适当的位置。水温传感器的检测值用于控制发动机。因此,水温传感器优选地定位在发动机的冷却水出口附近以检测可能最接近发动机中的实际水温的温度。但是,在将与恒温器集成的水温传感器定位在冷却水出口附近的情况下,出现下列问题。集成的恒温器/水温传感器(在下文中称作“恒温器装置”)的体积比独立的恒温器的体积大了水温传感器的体积。在骑乘式车辆中,对于安装车辆组件的空间存在严格限制,因此强烈需要全部的车辆组件减小尺寸。当按照与同水温传感器分开的常规恒温器基本相同的方式来定位恒温器装置时,发动机不能减小尺寸。由于积极的研究,本发明人发现根据水温传感器和恒温器在恒温器装置中的位置、恒温器装置相对于发动机的位置、恒温器装置的连接姿态等,水温传感器的检测精度不足够高。发现当仅考虑到尺寸减小而确定恒温器装置的结构、位置和连接姿态时,不能检测到冷却水的精确温度。当水温传感器的检测值错误时,对发动机的控制会不稳定。特别地,喷射器的燃料喷射量易于受到由水温传感器检测的温度变化的影响。在基于水温传感器的检测值来控制喷射器的骑乘式车辆中,当检测值错误时,不能适当地控制燃料喷射量。考虑到上述情况实施的本发明的目的是,在包括具有彼此集成的恒温器和水温传感器的恒温器装置的骑乘式车辆中,将发动机和恒温器装置定位在小空间中并同时抑制水温传感器的检测精度的下降。根据本发明的骑乘式车辆包括车身骨架;由车身骨架支撑的发动机,在发动机中具有冷却水流入的流入口和冷却水流出的流出口 ;喷射器,其用于将燃料供应至发动机;散热器,在散热器中具有冷却水流入的流入口和冷却水流出的流出口 ;第一冷却水路径,其用于将发动机的流出口和散热器的流入口彼此连接;第二冷却水路径,其用于将发动机的流入口和散热器的流出口彼此连接;恒温器装置,其包括壳体、定位于壳体中的恒温器、以及定位于壳体中恒温器上方的水温传感器,在壳体中具有冷却水流过的流动路径,恒温器装置定位于第一冷却水路径中;和控制装置,其用于基于由水温传感器检测的温度来控制喷射器。在恒温器装置的壳体中具有排气孔,排气孔用于将流动路径的内部和外部彼此连通。恒温器装置定位成,使得排气孔和水温传感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发动机的流出口的上方,并且使得恒温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发动机的流出口的下方。骑乘式车辆包括恒温器装置,恒温器装置具有彼此集成的恒温器和水温传感器。在壳体中,水温传感器位于恒温器上方,因此防止水温传感器突出到恒温器的侧方。因此,恒温器装置易于定位在小空间中。但是,因为水温传感器定位在壳体中的上部区域中,如果空气滞留在壳体中,则若不进行测量,空气会引起水温传感器的检测精度下降。在骑乘式车辆中,在恒温器装置的壳体中形成排气孔。因此,空气不可能滞留在壳体中。此外,排气孔和水温传感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发动机的流出口上方,恒温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发动机的流出口下方。因此,即使恒温器的连接位置、连接姿态等设置成适合于发动机和恒温器装置的尺寸减小的情况下,也可以抑制水温传感器的检测精度下降。相应地,发动机和恒温器装置整体可以定位在小空间中,并同时抑制水温传感器的检测精度下降。在根据本发明的骑乘式车辆的优选实施例中,在恒温器装置的壳体中具有入口开口和出口开口,冷却水经由入口开口流入,冷却水经由出口开口流出。恒温器装置连接到发动机,以使得壳体的入口开口和发动机的流出口彼此连接。由此,通过水温传感器可以检测到非常接近发动机中的冷却水的实际温度的温度。因此,可以提高水温传感器的检测精度。在根据本发明的骑乘式车辆的优选实施例中,壳体包括圆柱形部分,水温传感器定位在圆柱形部分的上部区域中,恒温器定位在圆柱形部分的下部区域中。排气孔形成在水温传感器在圆柱形部分的径向的外部。恒温器装置定位成,使得圆柱形部分相对于竖直线倾斜,因而形成排气孔的区域定位在高的位置。由此,恒温器装置定位成相对于竖直线倾斜。因此,与恒温器装置沿着竖直线定位的情况相比,恒温器装置的高度可以更小。此外,因为形成排气孔的区域定位在高的位置,所以空气顺畅地经由排气孔排出。因此,可以提高水温传感器的检测精度。在根据本发明的骑乘式车辆的另一优选实施例中,发动机包括气缸,气缸在平面图中观察时具有向前延伸的气缸轴线。在平面图中观察时圆柱形部分定位成与气缸轴线平行。由此,防止恒温器装置向左或向右突出。尽管恒温器装置定位到气缸盖的侧方,发动机和恒温器装置沿着左右方向可以具有小的总长度。在根据本发明的骑乘式车辆的另一优选实施例中,散热器包括散热器主体和注水部分,在散热器主体中具有流入口和流出口,注水部分形成为具有从散热器主体向上突出的圆柱形状,注水部分接收被喷射到其中的冷却水。注水部分位于恒温器装置的排气孔上方。骑乘式车辆还包括排气路径,排气路径用于将恒温器装置的排气孔和散热器的注水部分彼此连接。由此,恒温器装置中的空气自然地经由排气路径排出到散热器的注水部分。对于排出恒温器装置中的空气不需要专门操作,可以容易地排出恒温器装置中的空气。即使冷却水的一部分经由排气孔与空气一起排出,冷却水的这个部分被供应至散热器。因此,在发动机和散热器中循环的冷却水的量不会减少。在根据本发明的骑乘式车辆的另一优选实施例中,发动机包括容纳曲轴的曲轴箱、连接到曲轴箱的气缸体、以及连接到气缸体的末端部分的气缸盖,在气缸体中具有气缸,气缸体在平面图中观察时向前延伸,在气缸盖中具有发动机的流出口。在恒温器装置的壳体中具有入口开口和出口开口,冷却水经由入口开口流入,冷却水经由出口开口流出。恒温器装置连接到气缸盖的侧表面,以使得壳体的入口开口和发动机的流出口彼此连接。散热器定位到曲轴箱的侧向,以被定位在从曲轴延伸的线上。在平面图中观察时恒温器装置和散热器都定位到气缸轴线的左方或右方。由此,第一冷却水路径可以较短。发动机和恒温器装置整体可以定位在小空间中。在根据本发明的骑乘式车辆的另一优选实施例中,骑乘式车辆还包括连接到气缸盖的水泵。第二冷却水路径具有用于将散热器和水泵彼此连接的路径。在平面图中观察时,恒温器装置定位在由气缸盖、气缸体、曲轴箱以及第二冷却水路径的路径围成的区域中。由此,恒温器装置可以定位在小空间中。在根据本发明的骑乘式车辆的另一优选实施例中,在平面图中观察时,在气缸盖的左方的位置和气缸盖的右方的位置当中,恒温器装置定位一个位置上,水泵定位在另一位置上。第二冷却水路径的路径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气缸盖下方。由此,发动机可以减小尺寸。在根据本发明的骑乘式车辆的另一优选实施例中,骑乘式车辆还包括排气路径,排气路径用于将恒温器装置的排气孔与散热器彼此连接;以及连接到气缸盖的水泵。第二冷却水路径具有用于将散热器和水泵彼此连接的路径。在平面图中观察时,排气路径定位在由气缸盖、气缸体、曲轴箱以及第二冷却水路径的路径围成的区域中,并且也定位与围成的区域连续的、曲轴箱上方的区域中。由此,排气路径可以定位在小空间中。在根据本发明的骑乘式车辆的另一优选实施例中,在平面图中观察时,在气缸盖的左方的位置和气缸盖的右方的位置当中,恒温器装置定位一个位置上,水泵定位在另一位置上。第二冷却水路径的路径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气缸盖下方。由此,发动机可以定位在小空间中。在根据本发明的骑乘式车辆的另一优选实施例中,骑乘式车辆还包括排气路径,其用于将恒温器装置的排气孔与散热器彼此连接。排气路径的一部分和第一冷却水路径的一部分沿着上下方向彼此重叠。由此,排气路径和第一冷却水路径沿着左右方向可以具有小的总宽度。排气路径和第一冷却水路径可以定位在小空间中。在根据本发明的骑乘式车辆的另一优选实施例中,发动机包括容纳曲轴的曲轴箱、连接到曲轴箱的气缸体、以及连接到气缸体的末端部分的气缸盖,在气缸体中具有气缸,气缸体在平面图中观察时向前延伸,在气缸盖中具有发动机的流出口。在恒温器装置的壳体中具有入口开口和出口开口,冷却水经由入口开口流入,冷却水经由出口开口流出。恒温器装置连接到缸盖的侧表面,以使得壳体的入口开口和发动机的流出口彼此连接。点火装置插入到气缸盖的侧表面中。恒温器装置定位在从侧视图中观察时不与点火装置重叠的位置。由此,为从气缸盖移除火花塞以进行维护,恒温器装置不能是障碍物。防止提供恒温器装置对在火花塞上进行维护工作造成困难。在根据本发明的骑乘式车辆的另一优选实施例中,发动机时经过枢轴可摆动地由车身骨架支撑。随着发动机摆动,第一冷却水路径、恒温器装置等也摆动。因此,对于包括可摆动地由车身骨架支撑的发动机的骑乘式车辆,特别地发动机和恒温器装置强烈需要减小尺寸。这就是发动机和恒温器装置减小尺寸的上述效果显而易见的原因。在根据本发明的骑乘式车辆的另一优选实施例中,发动机包括气缸,气缸具有在侧视图中观察时斜向上且向前延伸的气缸轴线。在侧视图中观察时,枢轴位于气缸轴线下方。在侧视图中观察时,恒温器装置位于气缸轴线上方。由此,发动机的上部以比其下部更大的量摆动。在像这样恒温器装置位于气缸轴线上方的情况下,发动机和恒温器装置减小尺寸的上述效果显而易见。根据本发明,在包括具有彼此集成的恒温器和水温传感器的恒温器装置的骑乘式车辆中,可以将发动机和恒温器装置定位在小空间中并同时抑制水温传感器的检测精度的下降。


图1是摩托车的侧视图。图2是发动机的部分侧视图。图3是沿着图2的线II1-1III获得的横截面图。图4是发动机的部分透视图。图5是在从右方观察时关闭恒温器的状态下恒温器装置的横截面图。图6是在从前方观察时关闭恒温器的状态下恒温器装置的横截面图。图7是在从右方观察时打开恒温器的状态下恒温器装置的横截面图。图8是冷却水的循环路径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在下文中,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骑乘式车辆是小型摩托车I。根据本发明的骑乘式车辆不限于小型摩托车,并且可以是不同类型的摩托车,例如,助力型、道路型、越野型等。根据本发明的骑乘式车辆表示乘员可跨坐在上面的车辆,而不限于自动两轮车辆。根据本发明的骑乘式车辆不限于在右转或左转时车体倾斜的车辆类型,并且可以是ATV (全地形车辆)等。在下面的描述中,术语“前”、“后”、“左”和“右”分别表示由摩托车I的乘员观察到的如、后、左和右,除非另有说明。摩托车I具有车身骨架2、由车身骨架2支撑的动力设备10、乘员乘坐的座椅6、以及定位在座椅6前方的下搁脚板7。在座椅6下方,定位有收纳箱18。在位于座椅6下方并且在收纳箱18后方的位置处,定位有燃料箱19。座椅6是所谓的上掀式座椅,并且可以围绕其用作支轴的一端旋转。通过向上掀起座椅,可以将物件放入收纳箱18中或从收纳箱18取出物件,并且还可以将油供应至燃料箱19。在车身骨架2的前端,设置头管3。前叉4连接到头管3。通过前叉4的下端部分来支撑前轮5。如在侧视图中所示,车身骨架2包括从头管3斜向下且向后延伸的第一骨架部分2a、从第一骨架部分2a的后端向后延伸的第二骨架部分2b、从第二骨架部分2b的后端斜向上且向后延伸的第三骨架部分2c、以及从第三骨架部分2c的后端斜向上且向后延伸的第四骨架部分2d。第四骨架部分2d的倾斜角小于第三骨架部分2c的倾斜角。成对地提供第一骨架部分2a、第二骨架部分2b、第三骨架部分2c和第四骨架部分2d的组合,SP,左侧一组,右侧一组。横梁2e和2f在一对第三骨架部分2c之间延伸(参见图4)。横梁2e将左右骨架部分2c的中间部分彼此连接。横梁2f位于横梁2e上方。横梁2f将左右第三骨架部分2c的上端部分彼此连接。尽管未示出,但是横梁可在左右骨架部分2a之间、左右骨架部分2b之间、以及左右骨架部分2d之间延伸。动力设备10是所谓的摆动型动力设备,并且经过枢轴13由车身骨架2支撑以可向上和向下摆动。枢轴13位于动力设备10下方。该结构与枢轴13位于动力设备10上方的结构不同,可以在动力设备10上方提供空间。在本实施例中,收纳箱18的一部分位于该空间中。以此方式,通过使用该空间可以定位更大体积的收纳箱18。当收纳箱18围绕枢轴13摆动时,动力设备10的上部以比其下部更大的量摆动。动力设备10包括下述水冷发动机11 (参见图3)和V带型无级变速传动(未示出)。动力设备10的后端部分连接到位于摩托车I的左侧的后轮8的驱动轴8a。发动机11的驱动功率经由V带型无级变速传动而被传送到后轮8。如图1所示,在摩托车I的右侧上,后臂9的后端部分由后轮8的驱动轴8a支撑。后臂9的前端部分连接到动力设备10。缓冲单元20在后臂9和车身骨架2的第三骨架部分2c之间延伸。缓冲单元20的前端部分可旋转地连接到第三骨架部分2c的上端部分。但是,对缓冲单元20连接到车身骨架2的位置没有具体限制。图2是动力设备10的前部的右侧视图。图3是沿着图2的线II1-1II获得的横截面图。发动机11形成动力设备10的前部。如图3所示,发动机11包括用于容纳曲轴21的曲轴箱22、连接到曲轴箱22的气缸体23、以及连接到气缸体23的气缸盖24。如在平面图中所示,气缸体23从曲轴箱22向前延伸。如图2所示,在侧视图中观察时,气缸体23略微斜向上并向前倾斜。气缸盖24连接到气缸体23的前端部分。如图3所示,气缸体23具有形成于其中的气缸23a。气缸23a可以与气缸体23整体形成或分开形成。活塞25可滑动地容纳在气缸23a中。活塞25经由连杆26连接到曲轴21。气缸盖24在其下表面中具有凹入部分24a。通过凹入部分24a、气缸23a和活塞25,将燃烧室27分隔开。火花塞28插入在气缸盖24中以暴露于燃烧室27。在气缸盖24中形成水套31。在气缸体23中形成水套32。尽管未示出,但是在气缸体23和气缸盖24之间提供具有孔的垫圈。水套31和水套32经由垫圈的孔彼此连接。水套31形成为围绕凹入部分24a,水套32形成为围绕气缸23a。S卩,水套31和32形成为围绕燃烧室27。由于水套31和32,形成发动机11的冷却水路径40 (参见图8)。凸轮轴29定位在气缸盖24中。凸轮轴29定位成与曲轴21平行。凸轮轴29经由链30连接到曲轴21。凸轮轴29由曲轴21驱动并且可以与曲轴21 —起旋转。尽管未示出,但是气缸盖24具有暴露于燃烧室27的进气口和排气口、用于打开或关闭进气口的进气阀、以及用于打开或关闭排气口的排气阀。进气阀和排气阀由凸轮轴29驱动。水泵35连接在气缸盖24的左侧表面上。水泵35包括旋转轴35a和固定到旋转轴35a的叶轮35b。旋转轴35a固定到凸轮轴29。当凸轮轴29旋转时,旋转轴35a旋转,并且叶轮35b也旋转。水泵35由凸轮轴29驱动。因为凸轮轴29由曲轴21驱动,所以水泵35由曲轴21驱动。 在气缸盖24的左侧表面上,形成流入口 41,冷却水经由流入口 41流入到气缸盖24中。水泵35构造成朝向流入口 41喷射冷却水。在本实施例中,水泵35定位到气缸盖24外部。但是,水泵35仅需要定位在水的循环路径中,对水泵35的位置没有具体限制。在气缸盖24的右侧表面上,形成流出口 42,冷却水经由流出口 42流出气缸盖24。流出口 42向右侧开口。恒温器装置80连接到流出口 42,恒温器装置80具有彼此集成的恒温器83 (参见图5)和水温传感器84。恒温器装置80包括入口开口 85和出口开口 86,冷却水经由入口开口 85流入到恒温器装置80中,冷却水经由出口开口 86流出恒温器装置80。恒温器装置80定位成使得入口开口 85面向气缸盖24的流出口 42。恒温器装置80的结构将在后面详细描述。如图2所示,在侧视图中观察时,恒温器装置80定位成与第三骨架部分2c部分地重叠。恒温器装置80定位在左第三骨架部分2c和右第三骨架部分2c之间。更具体地,恒温器装置80定位在右第三骨架部分2c与气缸体23/气缸盖24之间。如图3所示,在平面图中观察时,恒温器装置80定位成与横梁2f部分地重叠。在平面图中观察时,恒温器装置80定位成部分地存在于横梁2e和横梁2f之间。如图2所示,进气管14连接到气缸盖24的上部。排气管15连接到气缸盖24的下部。在气缸盖24的上部上设置用于喷射燃料的喷射器16。喷射器16构造成将燃料喷射到进口(未示出)中。对喷射器16的位置没有具体限制。喷射器16可以连接到进气管14。喷射器16可以构造成将燃料喷射到燃烧室27中。如图1所示,在发动机11上方设置收纳箱18和缓冲单元20。如图4所示,发动机11的气缸体23和气缸盖24定位在左第三骨架部分2c和右第三骨架部分2c之间。因此,发动机11上方的空间不是非常大。也就是说,在发动机11上方没有太多空间。摩托车I包括ECU (电子控制单元)17 (参见图1),作为用于控制发动机11的控制装置。对E⑶17的位置没有具体限制。E⑶17经由信号线(未示出)连接到恒温器装置80的水温传感器84。E⑶17构造成接收来自水温传感器84的检测信号。基于由水温传感器84检测的冷却水的温度,ECU17执行各种类型的控制。基于由水温传感器84检测的冷却水的温度,E⑶17控制喷射器16。例如,E⑶17控制喷射器16,以使得在由水温传感器84检测到的温度更低时喷射器16喷射更多量的燃料,而在由水温传感器84检测到的温度更高时喷射器16喷射更少量的燃料。如图3所不,散热器50位于曲轴箱22的右方。散热器50形成为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状,其中左右方向的宽度小于前后方向的宽度并且也小于上下方向的宽度。如图2所示,散热器50包括用于散发来自冷却水的热量的芯子51、位于芯子51上方并连接到芯子51的上水箱52、以及位于芯子51下方并连接到芯子51的下水箱53。散热器50是所谓的向下流动型散热器,冷却水从上往下流入芯子51中。上水箱52具有流入口 54 (参见图3),冷却水经由流入口 54流入到散热器50中。下水箱53具有流出口 55,冷却水经由流出口 55流出散热器50。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流入口 54大致朝向左方开口,流出口 55大致朝向前方开口。对流入口 54或流出口 55的开口方向没有具体限制。如图2所示,上水箱52具有向上延伸的圆柱形注水部分56。散热器盖57连接到注水部分56的上端。软管58的一端连接到散热器盖57。尽管未示出,但是软管58的另一端连接到储液箱。如图3所示,风扇60连接到曲轴21的右端部分。风扇60由曲轴21驱动并且与曲轴21 —起旋转。风扇60定位到散热器50的左方。当风扇60旋转时,空气从右至左朝向风扇60流动。空气向左流到散热器50的芯子51外侧。流动到芯子51内部的冷却水被空气冷却。恒温器装置80的出口开口 86和散热器50的流入口 54经由软管71彼此连接。也就是说,软管71的一端连接到恒温器装置80的出口开口 86,软管71的另一端连接到散热器50的流入口 54。如图3所示,在平面图中观察时,软管71大致斜向右并向后延伸。如图2所示,在侧视图中观察时,软管71从恒温器装置80斜向上且向后延伸、然后向上延伸、然后向后延伸。软管71形成用于将冷却水从恒温器装置80传送到散热器50的路径。在本实施例中,恒温器装置80和软管71形成用于将发动机11的流出口 42和散热器50的流入口 54彼此连接的第一冷却水路径。如图3所示,散热器50的流出口 55和水泵35的进口开口 36经由软管72彼此连接。也就是说,软管72的一端连接到散热器50的流出口 55,软管72的另一端连接到水泵35的进口开口 36。如图3所示,在平面图中观察时,软管72从散热器50斜向左且向前延伸,经过气缸盖24下方,并且向后弯曲。如图2所示,在侧视图中观察时,软管72从散热器50向前延伸,斜向上且向前延伸,然后斜向上且向后延伸。软管72形成用于将冷却水从散热器50传送到水泵35的路径。在本实施例中,软管72和水泵35形成用于将散热器50的流出口 55和发动机11的流入口 41彼此连接的第二冷却水路径。如图1所示,发动机11的前表面和侧表面由车体盖48覆盖。收纳箱18的侧表面和燃料箱19的侧表面也由车体盖48覆盖。现在,将描述恒温器装置80的结构。图5是从右方观察的恒温器装置80的横截面图。图6是从前方观察的恒温器装置80的横截面图。如图5所示,恒温器装置80包括壳体82、定位在壳体82中的恒温器83、以及在恒温器83上方定位在壳体82中的水温传感器84,壳体82中具有流动路径81,冷却水流过流动路径81。壳体82包括竖直方向长的圆柱形部分82a、从圆柱形部分82a的中间部分侧向延伸的入口部分82b (参见图6)、从圆柱形部分82a的下部侧向延伸的出口部分82c (参见图5)。入口部分82b向左延伸,出口部分82c向后延伸(参见图3)。入口开口 85形成于入口部分82b的末端,出口开口 86形成于出口部分82c的末端。在圆柱形部分82a的上部区域中,形成与圆柱形部分82a同心的孔82d。圆柱形部分82a的上部具有侧向突出的排气部分82e。在圆柱形部分82a的侧表面上,具有孔88的连接部分89与圆柱形部分82a —体形成。如图2所示,螺栓90被紧固到孔88。螺栓90将恒温器装置80固定到气缸盖24。恒温器83包括热元件91,热元件91具有通过温度变化而膨胀或收缩的内置元件(例如蜡等)。在热元件91的下端设置引导件92,活塞93插入到引导件92中。伴随着热元件91中的元件的碰撞或收缩,活塞93伸出或收回。活塞93的下端部分由壳体82的圆柱形部分82a的底表面支撑。弹簧94的下端部分连接到热元件91的上端部分。弹簧94的上端部分连接到壳体82的圆柱形部分82a的上部。在本实施例中,弹簧94是螺旋弹簧,但是对弹簧94的类型没有具体限制。热元件91被弹簧94向下推动。壳体82的圆柱形部分82a具有沿着径向向内突出的环形部分95。在环形部分95的中心形成孔96。热元件91的底表面的外周部分放置在环形部分95上。当流动路径81中的冷却水的温度低时,活塞93的伸展力小于弹簧94的推动力。结果,热元件91被压到环形部分95。在这种情况下,孔96被热元件91关闭,冷却水到流动路径81中的流动被停止。相反,当流动路径81中的冷却水的温度高时,随着热元件91中的元件的膨胀,活塞93逆着弹簧94的推动力而伸出。结果,如图7所示,热元件91沿着向上方向与环形部分95分隔开,这打开孔96。因此,冷却水流入到流动路径81中。在下文中,孔96被打开的状态和孔96被关闭的状态将分别被称作“恒温器83被打开的状态”和“恒温器83被关闭的状态”。以上述方式,恒温器83根据冷却水的温度的变化自动地调节冷却水的流动。如图5所示,在孔96侧方形成总是打开的旁路孔97。旁路孔97的内径显著小于孔96的内径。因此,当恒温器83被打开时,冷却水基本只经过孔96朝向出口开口 86流动。旁路孔97不是绝对必须的,并且在不需要时可以省略。水温传感器84从上方插入到壳体82的圆柱形部分82a的圆孔82d中。水温传感器84仅需要被插入到圆孔82d中,对如何将水温传感器84组装到壳体82没有具体限制。例如,水温传感器84可以插入到圆孔82d中,而圆孔82d已经在圆柱形部分82a中制成。可替换地,水温传感器84可以被放入到模具中,树脂可以流入模具中,以使得形成圆柱形部分82a,水温传感器84 —体地连接到圆柱形部分82a。在这种情况下,未在圆柱形部分82a中预先形成圆孔82d,但是设置水温传感器84的部分变成圆孔82d。水温传感器84沿着圆柱形部分82a的轴向(图5中向下方向)延伸。水温传感器84的末端部分84a定位到入口开口 85的侧方。在本实施例中,水温传感器84定位成与热元件91同轴。水温传感器84定位在热元件91上方。水温传感器84定位在弹簧94内部。由于这种结构,圆柱形部分82a的一部分定位在入口开口 85上方。因为冷却水从入口开口 85经由孔96朝向出口开口 86流动,所以冷却水会停滞在圆柱形部分82a中位于入口开口 85上方的区域中。但是,水温传感器84的末端部分84a定位到入口开口 85的侧方,即,在冷却水的干流中。因此,改进水温传感器84的检测精度。在将冷却水喷射到冷却水的循环路径时,循环路径会被空气污染。在圆柱形部分82a中的上部区域中,不期望滞留污染冷却水的空气。为了排出冷却水中的空气,在壳体82的排气部分82e中形成排气孔87。在排气孔87的一端形成入口 87a,入口 87a暴露于流动路径81并向下开口。入口 87a定位在流动路径81中的最高可能位置上。尽管如此,入口87a的位置可以适当地改变,只要可以排出空气。在排气孔87的另一端,形成向侧方开口的出口 87b。排气孔87的内径小于圆柱形部分82a的内径。入口 87a和出口 87b各自的内径小于入口开口 85的内径,小于孔96的内径,并且小于出口开口 86的内径。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恒温器装置80定位成具有相对于竖直方向向前倾斜的姿态。因此,入口 87a定位在比恒温器装置80位于竖直方向上的情况下更高的位置。排气孔87从入口 87a朝着出口 87b斜向上且向后延伸。提供这种结构,以使得具有小比重的空气经由排气孔87被顺畅地排出。如图2所示,在侧视图中观察时,恒温器装置80的一部分(更具体地,水温传感器84的一部分)位于气缸盖24上方。在侧视图中观察时,恒温器装置80的这个部分位于气缸盖24的最高部分上方。恒温器装置80的一部分定位到气缸盖24的右方。也就是说,在侧视图中观察时,恒温器装置80的这个部分覆盖气缸盖24。 如图3所示,排气孔87和散热器50的注水部分56经由软管73彼此连接。也就是说,软管73的一端连接到恒温器装置80的排气孔87,软管73的另一端连接到散热器50的注水部分56。在平面图中观察时,软管73大致斜向右且向后延伸。更具体地,在平面图中观察时,软管73从恒温器装置80的排气孔87向后延伸,然后斜向右且向后延伸,向右弯曲,并连接到散热器50的注水部分56。如图2所示,在侧视图中观察时,软管73大致向后延伸。更具体地,在侧视图中观察时,软管73从恒温器装置80的排气孔87斜向上且向后延伸,然后向后延伸。软管73位于软管71上方。软管73的一部分位于软管71的一部分上方。软管73的这个部分与软管71的这个部分沿着上下方向彼此重叠。软管73的中间部分和软管71的中间部分由带74固定到一起(参见图3)。图8是冷却水的循环路径的结构图。如图8所示,从水泵35喷射出的冷却水被弓I导至发动机11中的冷却水路径40。更具体地,从水泵35喷射出的冷却水从流入口 41流入到气缸盖24的水套31中,然后流入到气缸体23的水套32中。已经流入到水套32中的冷却水再次流入到气缸盖24的水套31中。冷却水流入到水套31和32中以冷却发动机11。在冷却发动机11之后,冷却水经由流出口 42流出冷却水路径40,并经由入口开口 85流入到恒温器装置80中。在恒温器83被打开的情况下,恒温器装置80中的冷却水被引导经过出口开口 86离开恒温器装置80,并经由软管71流入到散热器50的上水箱52中。恒温器装置80和散热器50的上水箱52经由软管71而彼此连通,并且也经由软管73和注水部分56而彼此连通。但是,排气孔87的内径小于出口开口 86的内径,软管73的内径小于软管71的内径。因此,排气孔87和软管73的流动路径阻力大于出口开口 86和软管71的流动路径阻力。相应地,在恒温器83被打开的情况下,基本只经由软管71执行从恒温器装置80向散热器50供应冷却水。供应到上水箱52的冷却水从上水箱52流入芯子51中,并在芯子51中向下流动。这时,芯子51中的冷却水与芯子51外部流动的空气执行热交换,并因此被冷却。S卩,冷却水进行散热。已经流进芯子51中的冷却水流入到下水箱53中。冷却水经由软管72被从下水箱53抽吸到水泵35。被抽吸的冷却水再次从水泵35喷射出。然后,重复上述操作。当恒温器装置80被空气污染时,空气被经由排气孔87和软管73排出到散热器50的注水部分56。因此,防止空气滞留在恒温器装置80中,因此对由水温传感器84执行的检测没有产生不利影响。如上所述,本实施例中的摩托车I包括恒温器装置80,恒温器装置80具有彼此集成的恒温器83和水温传感器84。因为恒温器83和水温传感器84彼此集成,所以可以减少摩托车I的组件的数量,并且可以简化连接工作。因此,可以降低成本。如图3所示,恒温器装置80定位在发动机11的气缸盖24附近。水温传感器84可以检测接近发动机11中的冷却水的实际温度的温度。因此,基于这种精确的水温,可以更适当地完成发动机控制。因为恒温器83和水温传感器84彼此集成,所以恒温器83定位在气缸盖24以及水温传感器84附近。但是,如图5所示,水温传感器84和恒温器83被同轴地定位,因此恒温器装置80具有竖直方向长的形状。如图3所示,恒温器装置80没有向前或向右突出太多。因此,恒温器装置80可以定位在气缸盖24附近的小空间中。特别在本实施例中,气缸体23和气缸盖24定位在左第三骨架部分2c和右第三骨架部分2c之间,并且收纳箱18和缓冲单元20位于气缸体23和气缸盖24上方。围绕气缸体23和气缸盖24的空间不大。这就是恒温器装置80可以定位在小空间中的效果显著的原因。如上所述,在恒温器装置80的壳体82中,水温传感器84位于恒温器83上方。鉴于此,恒温器装置80定位在小空间中。但是,在冷却水的循环路径被空气污染的情况下,不期望空气滞留在壳体82中的上部区域中。因为水温传感器84定位在壳体82中的上部区域中,所以如果空气在此滞留,则水温传感器84会受到空气的不利影响,并且不能精确地检测冷却水的温度。在如本实施例中一样基于水温传感器84的检测值来控制由喷射器16喷射的燃料的量的摩托车I中,水温传感器84的微小检测误差会引起燃料喷射量的较大误差。喷射器16喷射的燃料量显著地受到水温传感器84的检测值的影响。为了从喷射器16喷射适当量的燃料,重要的是应该改进水温传感器84的检测精度。在本实施例的恒温器装置80中,排气孔87形成于壳体82中的上部区域中。排气孔87以及水温传感器84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发动机11的流出口 42上方,并且恒温器83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发动机11的流出口 42下方。即使壳体82被空气污染,也可将空气经由排气孔87排出壳体82。因此,可以抑制由于污染空气引起的水温传感器84的检测精度下降。因此,可以适当地控制喷射器16,以使得将适当量的燃料供应至发动机11。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彼此集成的恒温器83和水温传感器84整体可以定位在小空间中,并同时抑制水温传感器84的检测精度下降。在本实施例中,恒温器装置80直接连接到气缸盖24。更具体地,恒温器装置80连接到气缸盖24,以使得壳体82的入口开口 85和发动机11的流出口 42彼此连接。因此,通过水温传感器84可以检测到非常接近发动机11中的冷却水的实际温度的温度。因此,水温传感器84的检测精度可以进一步提闻。在本实施例中,壳体82的入口开口 85和发动机11的流出口 42定位成彼此面对。如图2所示,在侧视图中观察时,壳体82的入口开口 85和发动机11的流出口 42定位成彼此重叠。因此,冷却水快速地从发动机11的流出口 42流动到壳体82的入口开口 85。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闻水温传感器84的检测精度。壳体82包括圆柱形部分82a,水温传感器84定位在圆柱形部分82a的上部区域中,恒温器83定位在圆柱形部分82a的下部区域中。排气孔87形成在圆柱形部分82a在圆柱形部分82a的径向的外部。恒温器装置80定位成使得圆柱形部分82a相对于竖直线倾斜,因此形成排气孔87的区域定位在较高的位置。因为恒温器装置80定位成相对于竖直线倾斜,所以与恒温器装置80定位在竖直线上的情况相比,恒温器装置80的高度可以更小。恒温器装置80可以容易地被定位在具有有限高度的空间中。因为恒温器装置80如此倾斜,所以空气可以顺畅地经由排气孔87排出。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恒温器83的检测精度。如图3所示,发动机11包括气缸23a,气缸23a具有在平面图中观察时向前延伸的气缸轴线CL。在平面图中观察时,恒温器装置80中的壳体82的圆柱形部分82a定位成与气缸轴线CL平行。恒温器装置80并不向左或向右突出。因此,尽管恒温器装置80定位到气缸盖24的侧方,但是发动机11和恒温器装置80沿着左右方向具有小的总长度。如图2所示,散热器50的注水部分56位于恒温器装置80的排气孔87上方,排气孔87和注水部分56经由软管73彼此连接。因为污染冷却水的空气由于浮力而移动到高的位置,所以恒温器装置80中的空气自然地经由软管73排出到注水部分56。因此,可以容易地排出恒温器装置80中的空气。对于排出空气不需要专门操作。偶尔,冷却水的一部分会经由排气孔87与空气一起排出。但是,冷却水的这个部分被经由软管73和注水部分56送至散热器50。因此,即使冷却水的一部分从排气孔87排出,冷却水的这个部分仍留在循环路径中。即使冷却水的一部分从排气孔87排出,这也不会减少循环路径中的冷却水的量。如图3所示,恒温器装置80定位到气缸盖24右方。散热器50定位到曲轴箱22右方以被定位在从曲轴21延伸出的线上。在平面图中观察时,恒温器装置80和散热器50都定位到气缸轴线CL的右方。因此,可以缩短用于将恒温器装置80的出口开口 86与散热器50的流入口 54彼此连接的软管71。因此,恒温器装置80可以定位在小空间中。此外,可以缩短用于将恒温器装置80的排气孔87与散热器50的注水部分56彼此连接的软管73。在本实施例中,恒温器装置80和散热器50都定位到气缸轴线CL的右方。可替换地,在平面图中观察时,恒温器装置80和散热器50可以定位到气缸轴线CL的左方。如图3所示,在平面图中观察时,恒温器装置80定位在由气缸盖24、气缸体23、曲轴箱22和软管72围成的区域中。因此,恒温器装置80定位在小空间中。如图3所示,恒温器装置80和水泵35分别定位到气缸盖24的右方和左方。连接到散热器50的软管72穿过气缸盖24下方并被连接到水泵35。由于这种布置,发动机11可以定位在小空间中。在本实施例中,恒温器装置80定位到气缸盖24的右方,水泵35定位到气缸盖24的左方。恒温器装置80和水泵35的位置可以与上述相反。即,恒温器装置80可以定位到气缸盖24的左方,水泵35可以定位到气缸盖24的右方。可替换地,恒温器装置80和水泵35都可以定位到气缸盖24的左方或右方。在平面图中观察时,软管73定位在由气缸盖24、气缸体23、曲轴箱22和软管72围成的区域中,并且也定位在与上述围成的区域连续的、曲轴箱22上方的区域中。因此,用于从恒温器装置80排出空气的软管73可以定位在小空间中。软管73的一部分和软管71的一部分沿着上下方向彼此重叠。软管73和软管71沿着左右方向可以具有小的总宽度,并且可以定位在小空间中。如图2所示,火花塞28插入到气缸盖24的侧表面中。在侧视图中观察时,恒温器装置80定位到火花塞28的后方。在侧视图中观察时,恒温器装置80定位成不与火花塞28重叠。因此,为从气缸盖24移除火花塞28以进行维护,恒温器装置80不能是障碍物。防止提供恒温器装置80对在火花塞28上进行维护工作造成困难。发动机11可围绕枢轴13相对于车身骨架2摆动。在发动机11相对于车身骨架2摆动的情况下,气缸体23和气缸盖24随着发动机11的摆动而特别显著地摆动。因此,气缸体23、气缸盖24以及其附近的组件需要减小尺寸。这就是上述尺寸减小的效果对于如在本实施例中一样的包括可摆动的发动机11的摩托车I显而易见的原因。特别地在本实施例中,发动机11的下部可摆动地由枢轴13支撑。如图2所示,在侧视图中观察时,枢轴13位于气缸轴线CL下方,恒温器装置80位于气缸轴线CL上方。采用这种结构,发动机11的上部以比其下部更大的量摆动。连接到气缸盖24的上部的恒温器装置80摆动更大。这就是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尺寸减小的效果显而易见的原因。已经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发明可以以各种其他形式实施。软管71和软管72可以各自是能传送冷却水的任意路径,对软管71和软管72的材料没有具体限制。代替柔性的软管71和72,可以使用非柔性的管等。这也适用于软管73。在上述实施例中,发动机11是单气缸发动机。可替换地,根据本发明的发动机可以是多气缸发动机。在上述实施例中,散热器50定位到曲轴箱22的侧向,但是散热器50可以定位在不同位置。在本说明书中,术语“冷却水”是可以冷却发动机11的液体的一般概念。“冷却水”不必是水,可以是水溶液或任意其他冷却剂。
权利要求
1.一种骑乘式车辆,其包括车身骨架;由所述车身骨架支撑的发动机,在所述发动机中具有冷却水流入的流入口和所述冷却水流出的流出口;喷射器,其用于将燃料供应至所述发动机;散热器,在所述散热器中具有所述冷却水流入的流入口和所述冷却水流出的流出口; 第一冷却水路径,其用于将所述发动机的流出口和所述散热器的流入口彼此连接;第二冷却水路径,其用于将所述发动机的流入口和所述散热器的流出口彼此连接; 恒温器装置,其包括壳体、定位于所述壳体中的恒温器、以及定位于所述壳体中所述恒温器上方的水温传感器,在所述壳体中具有所述冷却水流过的流动路径,所述恒温器装置定位于所述第一冷却水路径中;和控制装置,其用于基于由所述水温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来控制所述喷射器;其中在所述恒温器装置的所述壳体中具有排气孔,所述排气孔用于将所述流动路径的内部和外部彼此连通;并且所述恒温器装置定位成,使得所述水温传感器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排气孔位于所述发动机的所述流出口的上方,并且使得所述恒温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发动机的所述流出口的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骑乘式车辆,其中在所述恒温器装置的所述壳体中具有入口开口和出口开口,所述冷却水经由所述入口开口流入,所述冷却水经由所述出口开口流出;并且所述恒温器装置连接到所述发动机,使得所述壳体的所述入口开口和所述发动机的所述流出口彼此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骑乘式车辆,其中所述壳体包括圆柱形部分,所述水温传感器定位在所述圆柱形部分的上部区域中,所述恒温器定位在所述圆柱形部分的下部区域中;所述排气孔形成在所述水温传感器在所述圆柱形部分的径向的外部;并且所述恒温器装置定位成,使得所述圆柱形部分相对于竖直线倾斜,因而形成所述排气孔的区域定位在高的位置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骑乘式车辆,其中所述发动机包括气缸,所述气缸在平面图中观察时具有向前延伸的气缸轴线;并且在平面图中观察时所述圆柱形部分定位成与所述气缸轴线平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骑乘式车辆,其中所述散热器包括散热器主体和注水部分,在所述散热器主体中具有所述散热器的所述流入口和所述流出口,所述注水部分形成为具有从所述散热器主体向上突出的圆柱形状, 所述注水部分接收被喷射到其中的所述冷却水;所述注水部分位于所述恒温器装置的所述排气孔的上方;并且所述骑乘式车辆还包括排气路径,所述排气路径用于将所述恒温器装置的所述排气孔和所述散热器的所述注水部分彼此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骑乘式车辆,其中所述发动机包括用于容纳曲轴的曲轴箱、连接到所述曲轴箱的气缸体、以及连接到所述气缸体的末端部分的气缸盖,在所述气缸体中具有气缸,所述气缸体在平面图中观察时向前延伸,在所述气缸盖中具有所述发动机的所述流出口 ;在所述恒温器装置的所述壳体中具有入口开口和出口开口,所述冷却水经由所述入口开口流入,所述冷却水经由所述出口开口流出;所述恒温器装置连接到所述气缸盖的侧表面,使得所述壳体的所述入口开口和所述发动机的流出口彼此连接;所述散热器定位在所述曲轴箱的侧向,以被定位在从所述曲轴延伸的线上;并且在平面图中观察时所述恒温器装置和所述散热器都定位到气缸轴线的左方或右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骑乘式车辆,还包括连接到所述气缸盖的水泵;其中所述第二冷却水路径具有用于将所述散热器和所述水泵彼此连接的路径;并且在平面图中观察时,所述恒温器装置定位在由所述气缸盖、所述气缸体、所述曲轴箱以及所述第二冷却水路径的所述路径围成的区域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骑乘式车辆,其中在平面图中观察时,在所述气缸盖的左方的位置和所述气缸盖的右方的位置当中,所述恒温器装置定位在其中的一个位置上,所述水泵定位在另一个位置上;并且所述第二冷却水路径的所述路径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气缸盖的下方。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骑乘式车辆,还包括排气路径,其用于将所述恒温器装置的所述排气孔与所述散热器彼此连接;和连接到所述气缸盖的水泵;其中所述第二冷却水路径具有用于将所述散热器和所述水泵彼此连接的路径;并且在平面图中观察时,所述排气路径定位在由所述气缸盖、所述气缸体、所述曲轴箱以及所述第二冷却水路径的所述路径围成的区域中,并且还定位在与所围成的区域连续的、所述曲轴箱上方的区域中。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骑乘式车辆,其中在平面图中观察时,在所述气缸盖的左方的位置和所述气缸盖的右方的位置当中,所述恒温器装置定位在其中的一个位置上,所述水泵定位在另一个位置上;并且所述第二冷却水路径的所述路径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气缸盖的下方。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骑乘式车辆,还包括排气路径,其用于将所述恒温器装置的所述排气孔与所述散热器彼此连接;其中,所述排气路径的一部分和所述第一冷却水路径的一部分沿着上下方向彼此重叠。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骑乘式车辆,其中所述发动机包括容纳曲轴的曲轴箱、连接到所述曲轴箱的气缸体、以及连接到所述气缸体的末端部分的气缸盖,在所述气缸体中具有气缸,所述气缸体在平面图中观察时向前延伸,在所述气缸盖中具有所述发动机的所述流出口 ;在所述恒温器装置的所述壳体中具有入口开口和出口开口,所述冷却水经由所述入口开口流入,所述冷却水经由所述出口开口流出;所述恒温器装置连接到所述气缸盖的侧表面,以使得所述壳体的所述入口开口和所述发动机的所述流出口彼此连接;点火装置插入到所述气缸盖的侧表面中;并且所述恒温器装置定位在从侧视图中观察时不与所述点火装置重叠的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骑乘式车辆,其中,所述发动机经由枢轴可摆动地由所述车身骨架支撑。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骑乘式车辆,其中所述发动机包括气缸,所述气缸具有在侧视图中观察时斜向上且向前延伸的气缸轴线.在侧视图中观察时,所述枢轴位于所述气缸轴线下方;并且在侧视图中观察时,所述恒温器装置位于所述气缸轴线的上方。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骑乘式车辆。恒温器装置(80)连接到发动机(11)的气缸盖(24)的侧表面。恒温器装置(80)包括定位于壳体(82)中的恒温器(83)、定位于壳体(82)中恒温器(83)上方的水温传感器(84)、以及排气孔(87)。排气孔(87)和水温传感器(84)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发动机(11)的冷却水流出口(42)上方。恒温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发动机(11)的冷却水流出口(42)下方。
文档编号F01P11/00GK103016132SQ201210363348
公开日2013年4月3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24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22日
发明者池西由成 申请人: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