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气净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23458阅读:11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废气净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废气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例如柴油机等内燃机所排出的废气的净化装置,已知有将多个筒状的外装壳体串联连接而构成的净化装置。在一个壳体的内部,收纳有捕集废气中的PM(颗粒状物质Particulate Matter)的 CSF (催化烟尘过滤器Catalyzed Soot Filter),在与其入口侧连接的壳体内,收纳有使供给到废气中的定量燃料氧化、发热而使废气温度上升的DOC(柴油氧化催化剂Diesel Oxidation Catalyst)(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在专利文献I中,为了谋求装置整体的紧凑化而向DOC侧的外壳的出口侧设置扩 径部,并将CSF侧的壳体的入口侧以插入方式嵌入到该扩径部内,从而缩短DOC与CSF的距离,减小装置的全长。并且,各壳体的连接通过如下方式进行使相互对置的法兰彼此抵接,并将贯通该法兰的螺栓及螺母联结。但是,在该专利文献I的结构中,由于使一个壳体向另一个壳体插入嵌合,因此,若由于废气的热而产生热应力,壳体就会变形而无法将彼此容易地分解,导致CSF的清洗和更换等维护就变难。于是,如专利文献2所述,考虑了如下构成,S卩,在省去专利文献I中的嵌合部分的基础上使CSF的入口部分插入到DOC侧的壳体内。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4-263593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11-01261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然而,在专利文献2中,在作为废气净化装置组装起来的状态下,DOC及CSF这两者均被壳体包覆,而在分解状态下,CSF插入到DOC侧的壳体内的部分会从包覆自身的壳体突出而露出。因此,在维护中,CSF的突出部分可能会接触到其它部分而破损,需要慎重地进行处理。另外,若要使各法兰的连接位置向DOC侧大幅度错开以利用自身的壳体完全包覆CSF,就会导致法兰过分接近包覆DOC侧的壳体外周的绝热部件,因此,贯通法兰的螺栓和拧合于该螺栓的螺母的操作繁杂,无法迅速地进行分解和组装。而且,由于装置形态的原因,可能还会使法兰过分接近排气管或者过分接近温度传感器,产生同样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维持装置小型化的同时使处理容易,且组装和分解等也能够迅速进行的废气净化装置。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废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沿废气流动方向装卸自如地串联配置的筒状的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在所述第一壳体的与所述第二壳体连接的一侧的端部,设有向径向外侧鼓出的鼓出部,在所述第二壳体的与所述第一壳体连接的一侧的端部,设有向该第一壳体侧扩开的扩张部,在所述第一壳体及所述第二壳体中的至少所述第一壳体的内部,设有经由绝热垫被保持的内装部件,设于所述第一壳体内部的所述内装部件的所述第二壳体侧的端部位于比所述绝热垫的端部更向所述第二壳体侧突出且不从所述第一壳体的端部突出的位置,所述第一壳体及所述第二壳体彼此由联结件连接,所述联结件包括跨设在互相接近的所述鼓出部与所述扩张部上的V形嵌装件。在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废气净化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装部件的所述第二壳体侧的端部超过在组装工序中所需的最低限度的自所述绝热垫突出的突出量而位于所述第二壳体侧。在本发明第三方面的废气净化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装部件的所述第二壳 体侧的端部位于所述鼓出部的范围内。在本发明第四方面的废气净化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装部件从所述绝热垫的端部突出的突出量被设定为产生于所述内装部件的弯矩所对应的应力不超过该内装部件的许用应力的值。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配置在第一壳体内的CSF等内装部件的端部与绝热垫的端部齐平,或者超过该绝热垫的端部而位于第二壳体侧,从而相应地能够相对于绝热垫向第二壳体侧错开配置。因此,在第一壳体中,能够将相反侧的端部(与第二壳体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侧缩短而缩短长度,从而能够有助于装置整体的紧凑化。另外,通过使内装部件的端部不从自身的壳体的端部突出并在此基础上使用包括V形嵌装件的联结件,由于不使用沿连接方向突出的现有的多个螺栓和螺母,因而能够使鼓出部大幅度向第二壳体侧靠近。其结果是,内装部件的端部被第一壳体完全包覆,即使将第一壳体在收纳有内装部件的状态下从装置拆下来放置的情况下,也不会使易于损坏的内装部件露出,从而能够防止由于与其它部分接触而造成的损伤。而且,将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连接的联结件具有通过楔形效应使各壳体的鼓出部及扩张部相互接近而连接的结构,为了使其发挥楔形效应,只要有与V形嵌装件一体的带、联结带的两个不同端的一根螺栓部件及拧合于该螺栓部件的螺母即可,在组装和分解时仅操作该螺母就可以,因此,能够使作业性良好。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内装部件的端部超过自绝热垫突出的所需最低限度的突出量而突出,因此,未被绝热垫包覆的突出部分的周围会被废气的热加热。例如,在内装部件为CSF的情况下,与仅露出端面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再生快速进行。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内装部件的端部靠近鼓出部所形成的大的内部空间,因此,内装部件的端部会进一步露出。例如,在内装部件为CSF的情况下,能够利用废气进一步对其突出部分的周围有效地加热,从而能够使再生更加迅速。根据本发明第四方面,内装部件的端部在弯矩所引起的许用应力内突出,因此,无需担心会在绝热垫的保持部分产生裂纹,能够维持内装部件的耐久性。


图I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废气净化装置的整体的侧剖视图;图2是对所述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进行放大表示的剖视图,是图I的圆II放大图;图3是对所述实施方式中所使用的联结件的主要部分进行放大表示的局部剖面侧视图;图4是对所述实施方式的其它主要部分进行放大表示的剖视图,是图I的圆IV放大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以下说明中所使用的“上游侧”是指废气流动方向的上游侧,“下游侦Γ是指废气流动方向的下游侧。另外,有时会将上游侧与入口侧以同一种含义使用,将下游侧与出口侧以同一种含义使用。图I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废气净化装置I。废气净化装置I是设于来自未图示的柴油机等内燃机的排气管中途用来捕集废气中所包含的PM的装置。具体而言,废气净化装置I由设于最上游侧(图中右侧)的入口侧结构体2、设于入口侧结构体2的下游侧的主结构体3和设于最下游侧的出口侧结构体4构成。入口侧结构体2、主结构体3、出口侧结构体4分别是由不锈钢等金属构成的圆筒状,且分别具有沿废气流动方向装卸自如地串联配置的入口侧壳体21、主壳体31、出口侧壳体41。[对入口侧结构体的说明]入口侧结构体2包括入口侧壳体21、将入口侧壳体21的外周部分上下贯通的圆筒状的入口管22、收纳在入口侧壳体21内且被入口管22贯穿的内筒部件23和收纳在入口侧壳体21内且配置在内筒部件23的下游侧的圆柱状的D0C24。筒状的入口侧壳体21的一端(主结构体3的相反侧,图中的右端)被外侧板211堵塞,另一端朝向主结构体3侧开口。入口管22将入口侧壳体21及内筒部件23上下贯通并向下方突出而使入口 221位于下侧,并且,该入口管22焊接于入口侧壳体21。入口管22的下端即入口 221侧与来自发动机的排气管连接,上端由板部件222堵塞。在入口管22上的与入口侧壳体221的内部相对应的整个区域设有多个圆孔223 (图中,为了简化而对纵向一列进行图示),废气从这些圆孔223向入口侧壳体21内流出。在入口管22的长轴方向中途,沿废气流入方向隔开间隔地安装有三块调整板224(224A、224B、224C)。在上游侧的两块调整板224A、224B上设有里外贯通的开口部225。安装于上游侧的调整板224A的开口部225的开口面积比调整板224B的开口部225的开口面积大。其结果是,可以调整向各调整板224所划分的空间内进入的废气的流量,并可以使从整个入口管22流出的废气遍布到入口侧壳体21内而使其分布均一化,从而使废气均匀地流向D0C24的入口端面241。内筒部件23是用于使从入口管22流出的废气的热难以传导到入口侧壳体21的大致为筒状的部件,其一端由内侧板231堵塞,另一端侧接近于D0C24开口。该内筒部件23在被收纳于入口侧壳体21内之后,使内侧板231的外周焊接于入口侧壳体21的内周面。此时,内侧板231与入口侧壳体21的外侧板211隔开规定间隔对置,在外侧板211与内侧板231之间设有陶瓷纤维制或者玻璃纤维制的绝热垫232。D0C24是使根据需要向废气中供给的定量燃料氧化、发热而使废气温度上升到规定的高温区域的催化剂。通过利用该温度上升的废气,使堆积于后述CSF32的PM自行燃烧而将该PM烧掉除去,以使CSF32再生。在内燃机为柴油机的情况下,定量燃料为例如与发动机燃料相同的轻油,其被定量用燃料喷射装置供给到废气中,并与废气一起流入到废气净化装置I内,所述定量用燃料喷射装置设于与入口管22连接的排气管。另外,在将定量用燃料向发动机气缸内供给的情况下,发动机气缸内喷射用燃料喷射装置也会供给定量用燃料。在上述D0C24与入口侧壳体21之间以压入状态设有绝热垫242。绝热垫242的材质与所述绝热垫232相同。此处的绝热垫242还作为保持部件起作用,该绝热垫242利用 压缩引起的反作用力(弹性力)保持D0C24。[对主结构体的说明]主结构体3由主壳体31和收纳在主壳体31的内部用来捕集废气中的PM的CSF32构成。在主壳体31内部,具有规定厚度的环状部件311设于其入口侧部分。环状部件311包括与主壳体31的内周面抵接的环状板材312和朝向该环状板材312开口的剖面为-形的环状〕形材料313,这些环状板材312和环状-形材料313相互通过焊接等连接。在由环状板材312与环状-形材料313形成的内部空间收纳有绝热垫314。省略详细图示的CSF32为配置有多个小孔的结构。小孔从流入侧朝向流出侧连通,其剖面形成为多边形(例如六边形)。作为小孔,交替配置有在入口侧开口而在出口侧封口的小孔和在入口侧封口而在出口侧开口的小孔,从前者的小孔流入的废气通过分界壁钻进后者的小孔并向下游侧流出。并且,PM由该分界壁捕集。CSF32的材质采用堇青石和碳化硅等陶瓷或者不锈钢和铝等金属,根据用途适当确定。此外,在CSF32的入口侧,也可以通过涂层(々才、> 2—卜)等涂覆与D0C24材质不同的氧化催化剂。在上述CSF32与主壳体31之间以压入状态也设有绝热垫322。该绝热垫322及所述绝热垫314的材质与所述绝热垫232、242相同。后述的绝热垫432也一样。此处的绝热垫322也作为保持部件起作用,且该绝热垫322利用压缩引起的反作用力保持CSF32。[对出口侧结构体的说明]出口侧结构体4包括出口侧壳体41、贯穿于出口侧壳体41上部的外周部分的圆筒状的出口管42和收纳在出口侧壳体41内且被出口管42贯穿的内筒部件43。筒状的出口侧壳体41的一端(主结构体3的相反侧,图中左端)由圆板状的外侧板411堵塞,另一端朝向主结构体3侧开口。出口管42贯通出口侧壳体41及内筒部件43的上部部分,其向上方突出而使出口421位于上侧,并且,该出口管42直接或者经由环状的加强部件422焊接于入口侧壳体21。内筒部件43是用于使从CSF32流出的废气的热难以传导到出口侧壳体41的部件,其一端由内侧板431堵塞,另一端侧接近于CSF32开口。该内筒部件43也是在被收纳到出口侧壳体41内之后,使内侧板431的外周焊接于出口侧壳体41的内周面。此时,内侧板431与出口侧壳体41的外侧板411隔开规定间隔对置,在外侧板411与内侧板431之间设有绝热垫432。另外,在内筒部件43内部的入口附近,设有朝向出口侧缩径的止水部件433。止水部件433的设于缩径部分的开口 434位于比易于积存雨水等的内筒部件43的底部高的位置,因此可以防止雨水向CSF32侧浸入。雨水从尾管通过出口管42浸入,若该雨水浸入到CSF32,就有可能导致CSF32破损或者性能降低,因此利用止水部件433防止雨水向CSF侧浸入。在以上说明的废气净化装置I中,在入口管22与D0C24之间设有贯通入口侧壳体21及内筒部件23的温度传感器11,在D0C24与CSF32之间也设有贯通主壳体31及环状部件311的温度传感器12。基于从这些温度传感器11、12得到的废气温度进行定量燃料的供 给控制等。另外,废气净化装置I包括检测CSF32的上游侧与下游侧的压差的压差传感器13,从压差传感器13得到的压差被用作判断CSF32的堵塞状态的信息。[对主结构体与出口侧结构体的连接部分的详细说明]在图2中放大表示了主结构体3与出口侧结构体4的连接部分的主要部分。在图2所示的主结构体3的主壳体3中,在出口侧壳体41的端部设有鼓出到径向外侧的山形的鼓出部51。在鼓出部51的上侧,经由弯曲部52设有第一平坦部53,在第一平坦部53的更上游侧,经由阶梯部54设有缩径的第二平坦部55。另一方面,在鼓出部51的下游侧,经由弯曲部56设有第三平坦部57。其中,在第二平坦部55与CSF32之间以压入状态设有绝热垫322,第二平坦部55的内径尺寸被设定为能够通过压缩的绝热垫322产生用于保持CSF32的适当的弹性力的大小。也就是说,即便假定绝热垫322的端部大幅度伸到鼓出部51侧,在比第一平坦部53更靠下游侧的区域,也会由于内径尺寸过大而使绝热垫322无法被良好地压缩,从而无法产生适当的弹性力,因此对保持CSF32没有任何用处。因此,绝热垫322在第二平坦部55的区域内设置。在此,若假设从绝热垫322的下游侧端部到CSF32的下游侧端部的距离为A,从绝热垫322的下游侧端部到主壳体31的下游侧端部的距离为B,从绝热垫322的下游侧端部到图中的单点划线所表示的位置的距离为C,从绝热垫322的下游侧端部到鼓出部51的上游侧的弯曲部52的距离为D,则满足下面的式(I) 式(3)。O < A ^ B · · · (I)C < A 彡 B · · · (I)D ^ A ^ B · · · (I)式(I)是CSF32的端部从绝热垫322的端部突出、且比主壳体31的端部更位于内侧的状态,表示从绝热垫322的端部突出的CSF32被主壳体31完全包覆。通过包覆CSF32的突出端侧,在拆卸主结构体3时,CSF32就不会从主壳体31露出,并且即使原样放置也会使CSF32难以与其它部分接触,从而能够有效地防止CSF32破损等。在式(2)中,“C”表示组装工序中所需的最低限度的CSF32的突出量。因此,式(2)表示满足式(I)且CSF32的端部比绝热垫322的端部超过突出量而突出。绝热垫322预先绕CSF32的载体缠绕,并在该状态下与CSF32—起被压入到主壳体31内。此时,使CSF32以最小限度的突出量突出并缠绕绝热垫322,从而使未被绝热垫322包覆的突出部分的周围被废气的热加热,与仅露出端面的情况相比,能够使CSF32快速再生。式(3)表示满足式(I)且CSF32的端部向下游侧以从绝热垫322的端部到在鼓出部51鼓起而形成的内部空间58的距离以上突出。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中的CSF32的端部位于弯曲部52、56之间,也就是位于表不鼓出部51范围的“E”内。由于鼓出部51的上游侧为第一平坦部53,因此与鼓出部51所限定的宽阔的内部空间58相比,鼓出部51的上游侧成为缩径的狭窄空间。因此,若CSF32的端部位于上述狭窄空间内,则未被绝热垫322包覆的突出部分的范围狭窄,利用废气进行加热的效果就会受限。通过使CSF32的端部位于鼓出部51的宽阔的内部空间58内,CSF32的端部就会进一步露出,从而能够利用废气更加有效地加热CSF32的突出部分的周围,能够使CSF32的再生更加迅速。根据主壳体31规格的不同,可能会出现不存在第一平坦部53及阶梯部54、且第二平坦部55如双点划线所示地经由弯曲部52设于鼓出部51的上游侧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其效果显著。然而,若CSF32从绝热垫322的端部过分突出,则在CSF32中,就有可能因振动等 原因而使突出端侧所产生的弯矩比该CSF32与绝热垫322的端部的接触部分所产生的弯矩大,使应力集中于接触部分而损伤。因此,CSF32的端部即使处于未从主壳体31的端部突出的范围内,也会以产生弯矩所引起的许用应力内的突出量的方式定位,从而不会超过许用应力而从绝热垫322的端部突出。本实施方式中的CSF32的端部的位置是靠近鼓出部51所形成的宽阔的内部空间58的位置,并设定为比鼓出部51的顶部稍靠上游。以下对出口侧结构体4进行说明。在出口侧结构体4的出口侧壳体41中,在主壳体31侧的端部设有越朝向上游侧直径越扩大的扩张部61。扩张部61的最大径向尺寸与鼓出部51的顶部的径向尺寸大致相同。在扩张部61的下游侧,经由阶梯部62设有平坦部63。当与主壳体31连接时,扩张部61与设于主壳体31的鼓出部51的下游侧的倾斜面对置,并经由衬垫14抵接于该倾斜面。此时,主壳体31的端部位于阶梯部62的内侧。另外,在内筒部件43的上游侧端部也设有扩张部44。扩张部44的位置稍稍进入到鼓出部51的顶部的下游侧,并与CSF32的出口端面323相接近。这样通过使CSF32的端部与内筒部件43的端部接近,可以防止废气直接与结构体接合部接触,从而能够有助于提高结构体接合部的绝热性。另外,能够使从CSF32的出口端面323流出的废气顺畅地流入到内筒部件43,从而能够高效地进行排气。以上说明的主结构体3与出口侧结构体4通过联结件7连接。在图2、图3中,联结件7由V形嵌装件71、带72、螺栓部件73和螺母74构成,V形嵌装件71跨设在主壳体31与出口侧壳体41的相互抵接的鼓出部51及扩张部61上而卷绕,带72沿V形嵌装件71的外周面一体设置,螺栓部件73将带72的端部彼此连结,螺母74拧合于螺栓部件73。沿周向等间隔配置多个规定长度的V形嵌装件71,并安装带72而将这些V形嵌装件71联结。V形嵌装件71的剖面为朝向鼓出部51及扩张部61扩开的形状,其以与鼓出部51上游侧的倾斜面及扩张部61的背面(与衬垫14相反的一侧的倾斜面)接触的方式嵌入。带72的一端形成为向上方卷回的卷回部721,处于螺栓部件73的基端侧的轴部731插入到卷回部721。与螺栓部件73的轴部731设置成一体的外螺纹部732从设于卷回部721的开口部723突出,并与轴部731 —起转动自如。与此对应地,在带72的另一端设有螺栓贯穿部722。在螺栓贯穿部722设有贯穿孔724,供螺栓部件73的外螺纹部732穿过。螺母74被拧在穿过的外螺纹部732的前端。为了将主结构体3与出口侧结构体4连接,使联结件7的V形嵌装件71跨设在鼓出部51及扩张部61上使鼓出部51及扩张部61嵌入V形嵌装件71,并将拧合于外螺纹部732的螺母74拧紧。于是,随着螺母74的逐渐拧紧,V形嵌装件71逐渐向径向内侧移动,其与鼓出部51及扩张部61的嵌合逐渐深入而发挥楔形效应,从而将鼓出部51及扩张部61向接近方向挤压并相互连接。如上所述,主结构体3与出口侧结构体4连接,与使法兰彼此抵接并将贯通法兰的螺栓及螺母联结而使二者连接的现有方式不同,沿主结构体3与出口侧结构体4 的连接方向大幅度突出的螺栓和螺母是不存在的。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组装作业和分解作业,并能够使彼此的连接部分更接近于出口管42 (在图2中仅图示加强部件422的一部分)侧,从而能够相应地通过主壳体31切实地包覆CSF32,并且,如前所述,即使在拆卸了主结构体3的情况下,也能够使CSF32不从主壳体31露出。并且,由于在鼓出部51及扩张部61使用联结件7进行的连接仅对拧合于一根螺栓部件73的螺母74进行操作即可,因此,与利用沿周向配置的多个螺栓和螺母进行的现有的法兰式连接相比,能够使其组装和分解容易,从而能够使作业性显著提高。[对主结构体与入口侧结构体的连接部分的详细说明]在图4中对主结构体3与入口侧结构体2的连接部分的主要部分进行放大表示。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主结构体3与入口侧结构体2的连接结构与前述的主结构体3与出口侧结构体4的所述连接结构基本相同,因此,对于其功能相同的部位和部件,标注与图2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以下仅作简略说明。S卩,在图4中,设于主壳体31的上游侧端部的扩张部61在与入口侧结构体2的入口侧壳体21连接时,与设于入口侧壳体21的鼓出部51的下游侧倾斜面对置,并经由衬垫14抵接于该倾斜面。此时,入口侧壳体21的端部位于主壳体31侧的阶梯部62的内侧。另外,入口侧壳体21内的D0C24的端部位置是靠近鼓出部51所形成的宽阔的内部空间58的位置,并设定为比鼓出部51的顶部稍靠下游。主结构体31内的环状部件311的上游侧端部的位置进入到入口侧壳体21的鼓出部51近前,并与D0C24的出口端面243接近。通过以这种方式使D0C24向环状部件311接近,即使缩短入口侧结构体2的全长,也能够使用长度充足的D0C24,这还能够有助于废气净化装置I整体的紧凑化。并且,在主结构体3与入口侧结构体2的连接中也不需要现有的连接方式,即使法兰彼此抵接并将贯通该法兰的螺栓及螺母联结,因此,不存在沿入口侧结构体2与主结构体3的连接方向大幅度突出的螺栓和螺母。因此,作业性良好,并且,由于能够使彼此的连接部分更靠接温度传感器11侧,从而能够相应地通过入口侧壳体21切实地包覆D0C24,因此,即使在拆卸了入口侧结构体2的情况下,也能够使DOC不从主壳体31露出,防止D0C24损伤。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不局限于所述实施方式,在能够达成本发明目的的范围内的变形、改良等都包含于本发明。例如,在所述实施方式中,D0C24完全被入口侧壳体21包覆,CSF 32完全被主壳体31包覆,但在本发明中,只要至少CSF32被主壳体31完全包覆即可,即使D0C24的端部从入口侧壳体21露出也包含于本发明。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为使废气的温度上升而设置了 D0C24,但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不存在D0C24而仅设有CSF32的废气净化装置I。另外,作为本发明的内装部件,除CSF32以外还可以为D0C24,而且只要是经由绝热垫而被保持的部件就可以作为本发明的内装部件,并不局限于CSF32和D0C24。也就是说,在把CSF32作为内装部件的情况下,主壳体31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壳体,出口侧壳体41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壳体。另外,在把D0C24作为内装部件的情况下,入口侧壳体21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壳体,主壳体31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壳体。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入口管22和出口管42相对于入口侧壳体21和出口侧壳体41沿径向突出设置,但也可以沿入口侧壳体21与出口侧壳体41的连接方向(轴向)突出设 置,是沿径向突出设置,还是沿连接方向突出设置,可根据发动机室内的配置空间等而任意确定即可。工业实用性本发明能够作为推土机和动力铲等建筑机械用的废气净化装置适当地使用。附图标记说明I废气净化装置、7联结件、31主壳体、32CSF、41出口侧壳体、51鼓出部、58内部空间、61扩张部、71V形嵌装件、322绝热垫。
权利要求
1.一种废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沿废气流动方向装卸自如地串联配置的筒状的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 在所述第一壳体的与所述第二壳体连接的一侧的端部,设有向径向外侧鼓出的鼓出部, 在所述第二壳体的与所述第一壳体连接的一侧的端部,设有向该第一壳体侧扩开的扩张部, 在所述第一壳体及所述第二壳体中的至少所述第一壳体的内 部,设有经由绝热垫被保持的内装部件, 设于所述第一壳体内部的所述内装部件的所述第二壳体侧的端部位于比所述绝热垫的端部更向所述第二壳体侧突出且不从所述第一壳体的端部突出的位置, 所述第一壳体及所述第二壳体彼此由联结件连接,所述联结件包括跨设在互相接近的所述鼓出部与所述扩张部上的V形嵌装件。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废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装部件的所述第二壳体侧的端部超过组装工序中所需的最低限度的自所述绝热垫突出的突出量而位于所述第二壳体侧。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废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装部件的所述第二壳体侧的端部位于所述鼓出部的范围内。
4.根据权利要求I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废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装部件从所述绝热垫的端部突出的突出量被设定为产生于所述内装部件的弯矩所引起的应力不超过该内装部件的许用应力的值。
全文摘要
废气净化装置(1)包括沿废气流动方向装卸自如地串联配置的筒状的主壳体(31)和出口侧壳体(41)以及配置在主壳体(31)内的CSF(32),在主壳体(31)与CSF(32)之间设有绝热垫(322),在主壳体(31)的出口侧壳体(41)侧的端部设有鼓出部(51),在出口侧壳体(41)的主壳体(31)侧的端部,设有朝向主壳体(31)侧扩开的扩张部(61),各壳体(31、41)彼此由联结件(7)连接,该联结件具有跨设在鼓出部(51)与扩张部(61)上的V形嵌装件(71),CSF(32)的出口侧壳体(41)侧的端部比绝热垫(322)的端部更向出口侧壳体(41)侧突出且比主壳体(31)的端部更位于内侧。
文档编号F01N3/28GK102971503SQ201280001447
公开日2013年3月13日 申请日期2012年2月15日 优先权日2011年7月5日
发明者龟井利之, 长坂升平 申请人: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