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环形隔离式呼吸器滑油回流的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5156394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一种环形隔离式呼吸器滑油回流的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环形隔离式呼吸器滑油回流的装置,具体结构包括油气分离部件、滑油回收部件、滑油回流部件和气流导向部件;其中,油气分离部件设置在呼吸器顶部的出气口处,气体导向部件与设置在呼吸器底部的进气口连通,滑油回收部件设置在呼吸器底部且环绕在气体导向部件周围,滑油回流部件与滑油回收部件连通。
【专利说明】—种环形隔离式呼吸器滑油回流的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滑油回流的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环形隔离式呼吸器滑油回流的装置,属于船用柴油机【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发动机正常运行时,曲轴箱内的气体压力会不断升高、波动,通常利用呼吸器来减缓、降低曲轴箱内的压力。呼吸器中一般设置有油气分离装置,用来过滤曲轴箱排出气流中的大部分滑油,过滤后的滑油回流至曲轴箱,从而降低滑油油耗。
[0003]船用柴油机的发动机一般采用常开式呼吸器,即让分离后的滑油直接流回至曲轴箱。然而由于曲轴箱相对呼吸器出口处存在压力差,曲轴箱内部的油雾气流会持续进入呼吸器进气管,呼吸器回流的滑油通道若处在气流通道中,则后续进入的气流会重新将滑油吹至呼吸器中,这样会降低呼吸器分离滑油的效果,增加滑油排放和油耗。


【发明内容】

[0004]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将回油通道与气流通道分离,并减小逆向压差对滑油回流影响的回流装置。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环形隔离式呼吸器滑油回流的装置,其结构包括油气分离部件、滑油回收部件、滑油回流部件和气流导向部件;其中,所述油气分离部件设置在呼吸器顶部的出气口处,所述气体导向部件与设置在所述呼吸器底部的进气口连通,所述滑油回收部件设置在所述呼吸器底部且环绕在所述气体导向部件周围,所述滑油回流部件与所述滑油回收部件连通。
[0006]进一步地,所述气体导向部件呈柱形。
[0007]进一步地,所述气体导向部件一端的开口大于另一端的开口,开口更大的一端与所述进气口连通。
[0008]进一步地,所述气体导向部件的一端与所述进气口连通,另一端开口朝向所述油气分离部件。
[0009]进一步地,所述滑油回流部件呈管状。
[0010]进一步地,所述滑油回流部件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设置在所述滑油回收部件底部且与所述滑油回收部件连通,所述第二端设置在曲轴箱内部,所述第一端沿竖直方向高于所述第二端。
[0011]进一步地,所述滑油回流部件还具有最低处,沿水平方向所述最低处位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沿竖直方向所述最低处低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的高度。
[0012]进一步地,所述滑油回流部件设置有多个。
[0013]进一步地,所述滑油回收部件呈凹形。
[0014]进一步地,所述滑油回流部件呈U形管状。
[0015]本发明的环形隔离式呼吸器滑油回流的装置的工作过程为:曲轴箱内部的含滑油的油雾从呼吸器的进气口吹入所述气体导向部件,并在所述气体导向部件中流动,直至从所述气体导向部件出来,然后经过所述油气分离部件的作用,油雾中的滑油从油雾中分离出来,并沿呼吸器内侧壁流入所述滑油回收部件,分离后的一部分油雾从出气口流入大气环境,另一部分凝结为滑油沿呼吸器内侧壁流入所述滑油回收部件。所述滑油回收部件中的滑油不会直接流入曲轴箱,而是先流入所述滑油回流部件,当所述滑油回流部件中的滑油达到一定量时,所述滑油回流部件的所述第一端开口处的滑油压力会完全抵消曲轴箱内的气压,从而所述滑油回流部件中的滑油从所述第二端顺利流入曲轴箱。
[0016]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0017]1、在呼吸器的进气口设置有气体导向部件,直接将进入呼吸器的带滑油的油雾导向油气分离部件的附近,利于滑油与油雾的迅速分离,同时将带滑油的油雾与分离后的滑油分隔开来,减少了分离后的滑油从进气口流入曲轴箱的可能。
[0018]2、将滑油回收部件设置为环绕在气流导向部件的周围,可以更充分地收集分离后的滑油,提高了滑油的回收率。
[0019]3、在呼吸器底部设置与滑油回收部件连通的滑油回流部件,且其两端高度不同,这样回流的滑油进入滑油回流部件后由于两端滑油位高度不同形成压力差,该压力差能够抵消曲轴箱与进气口间存在的逆向压力差,从而保证滑油回流部件中的滑油完全依靠自身重力自由流入曲轴箱,有效保证了呼吸器内分离后的滑油顺利回流至曲轴箱,提高了滑油的利用率,因而降低了发动机的滑油油耗。
[0020]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发明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环形隔离式呼吸器滑油回流的装置的示意图;
[0022]图2是本发明的另一个较佳实施例的环形隔离式呼吸器滑油回流的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一个较佳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环形隔离式呼吸器滑油回流的装置,其结构具体包括油气分离部件6、滑油回收部件7、滑油回流部件9和气流导向部件13,油气分离部件6设置在呼吸器2顶部的出气口 5处。气体导向部件13呈柱形,其一端与设置在呼吸器底部的进气口 4连通,另一端开口朝向油气分离部件6。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气体导向部件13设置为一端的开口大于另一端的开口,开口更大的一端与所述进气口连通,这种形状的气体导向部件13更利于带滑油的油雾的进入。
[0024]如图1和图2所示,滑油回收部件7设置在呼吸器2的底部且环绕在气体导向部件13的周围。滑油回流部件9与滑油回收部件7连通。
[0025]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中,如图1和2所示,滑油回流部件9呈U形管状,具有第一端91和第二端92,第一端91与滑油回收部件7设置在滑油回收部件7的底部且与滑油回收部件7连通,使滑油回收部件7中的滑油能够进入滑油回流部件9中。第二端92设置在曲轴箱I的内部,第一端91与第二端92具有高度差,沿竖直方向第一端91高于第二端92。滑油回流部件9还具有最低处93,沿水平方向最低处93位于第一端91和第二端92之间,沿竖直方向最低处93低于第一端91和第二端92的高度。
[0026]在本发明的其它较佳实施例中,可以在滑油回收部件7底部设置多个滑油回流部件,多个滑油回流部件可以同时导通,也可以只导通其中I个或若干个,余下未导通的滑油回流部件作为备用,以替换用坏的或堵塞的滑油回流部件。
[0027]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环形隔离式呼吸器滑油回流的装置的工作过程为:曲轴箱I内部的含滑油的油雾从呼吸器2的进气口 4吹入气体导向部件13,并在气体导向部件13中流动,直至从气体导向部件13出来,图1中箭头10的方向示出了含滑油的油雾的流动方向。从气体导向部件13中出来的含滑油的油雾经过油气分离部件6的作用后,油雾中的滑油从油雾中分离出来,并沿呼吸器2的内侧壁流入滑油回收部件7,分离后的不含滑油的油雾一部分从出气口 5流入大气环境,图1中的箭头12示出了分离后的不含滑油的油雾的流动方向,另一部分分离后的油雾凝结为滑油并流入滑油回收部件7。滑油回收部件7中的滑油不会直接流入曲轴箱I,而是先流入具有U性管状的滑油回流部件9,当滑油回流部件9中的滑油达到一定量时,滑油回流部件9的第一端91开口处的滑油压力会完全抵消曲轴箱I内的气压,从而滑油回流部件9中的滑油从第二端92顺利流入曲轴箱I中,图1中的箭头11示出了分离后的滑油的流动方向。
[0028]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发明的构思作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发明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环形隔离式呼吸器滑油回流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油气分离部件、滑油回收部件、滑油回流部件和气流导向部件;其中,所述油气分离部件设置在呼吸器顶部的出气口处,所述气体导向部件与设置在所述呼吸器底部的进气口连通,所述滑油回收部件设置在所述呼吸器底部且环绕在所述气体导向部件周围,所述滑油回流部件与所述滑油回收部件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形隔离式呼吸器滑油回流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导向部件呈柱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形隔离式呼吸器滑油回流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导向部件一端的开口大于另一端的开口,开口更大的一端与所述进气口连通。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形隔离式呼吸器滑油回流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导向部件的一端与所述进气口连通,另一端开口朝向所述油气分离部件。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形隔离式呼吸器滑油回流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油回流部件呈管状。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形隔离式呼吸器滑油回流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油回流部件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设置在所述滑油回收部件底部且与所述滑油回收部件连通,所述第二端设置在曲轴箱内部,所述第一端沿竖直方向高于所述第二端。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环形隔离式呼吸器滑油回流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油回流部件还具有最低处,沿水平方向所述最低处位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沿竖直方向所述最低处低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的高度。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形隔离式呼吸器滑油回流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油回流部件设置有多个。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形隔离式呼吸器滑油回流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油回收部件呈凹形。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形隔离式呼吸器滑油回流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油回流部件呈U形管状。
【文档编号】F01M13/04GK104165077SQ201410347914
【公开日】2014年11月26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21日 优先权日:2014年7月21日
【发明者】张延亭, 陈志忠, 李新才, 鄢岚, 李丽婷, 姜久奎 申请人: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