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29269阅读:281来源:国知局
切换阀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国际申请要求2014年11月10日在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发明专利申请第2014-228230号的优先权,所述日本发明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而并入本文。

本公开涉及切换阀。



背景技术:

在内燃机的排气系统中安装有利用阀芯对排气流路进行切换的切换阀。在于消音器内部开口的排气管的开口部等安装并使用该切换阀。在该切换阀中,由安装在排气管上的支撑部件将可封闭开口部的阀芯支撑为能够进行旋转移动,并且由螺旋弹簧向闭阀方向对该阀芯施力。因此,在内燃机转速低的状态下,由于切换阀上游侧的废气压力小,所以切换阀处于开口部被阀芯封闭的闭阀状态,从而使排气音降低。另一方面,当内燃机的转速增加,切换阀上游侧的废气压力变大,切换阀处于阀芯离开开口部而使开口部开放的开阀状态,从而降低压力损失。

该切换阀具有通过使阀芯抵接支撑部件而对排气管的开口部进行闭阀的结构,并且在支撑部件中,在当闭阀时会与阀芯接触的部分安装有丝网。该丝网在闭阀时夹在阀芯与支撑部件之间,以填补阀芯与支撑部件之间的间隙。因此使闭阀时从阀芯与支撑部件之间的间隙漏出排气音的情况得以抑制。此外,丝网起到在闭阀时对阀芯进行承接的缓冲物的作用。因此,具备该丝网的切换阀使闭阀时阀芯猛烈接触支撑部件从而产生撞击声的情况得以抑制。

另一方面,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不具备丝网的切换阀。该切换阀具有如下结构,即,阀芯具有突起,在闭阀时该突起与设置在支撑部件的板状面相抵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第2005-214024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近年在国外多使用低劣燃料。若该低劣燃料(准确地说是低劣燃料燃烧后残留的残渣,为了易于理解以下也称为低劣燃料)附着在丝网上,则阀芯有时会粘在丝网上。该情形下,即使内燃机的转速增加,阀芯也有可能不会开阀。即可以认为,若使用低劣燃料,则在内燃机高速旋转时的压力损失会变得非常大。

此外,丝网若长年使用的话,则会变薄变硬从而使缓冲效果下降。这是因为,在闭阀时阀芯会多次碰撞丝网,并且由弹簧产生的作用力会将阀芯按压到丝网上。因此可以认为即使切换阀具备丝网,长期使用的话在闭阀时还是会产生大的撞击声。这样的情形下,还可以认为若由于排气脉动而产生振颤,则会产生连续的大撞击声。

可以认为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切换阀也会由于突起与支撑部件相碰撞而在闭阀时产生大撞击声。

本公开的一个方面在于提供一种即使使用低劣燃料也会进行开闭、并且即使长年使用也可抑制闭阀时产生撞击声的切换阀。

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公开一个方面的切换阀是对内燃机的排气流路进行切换的切换阀,包括:阀芯部,所述阀芯部通过覆盖形成在所述排气流路的切换位置上的开口和所述开口的周围而对所述开口进行闭阀,其中,所述开口形成在形成所述排气流路的流路形成部和在所述流路形成部的一者上固定的固定部上;所述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将所述阀芯部固定成可从开放所述开口的位置转动到封闭所述开口的位置;第1凸起部,所述第1凸起部在所述流路形成部和所述固定部中的一者于所述阀芯部封闭所述开口的闭阀时与所述阀芯部相向的相向区域内,从所述流路形成部和所述固定部中的一者凸起;缓冲部,所述缓冲部在至少包括所述相向区域的位置上设置在所述开口的周围;第2凸起部,所述第2凸起部形成在当所述闭阀时能够与所述第1凸起部接触的位置上,并从所述阀芯部凸起;以及施力部,所述施力部向所述阀芯部封闭所述开口的闭阀方向对所述阀芯部施力,所述第1凸起部和所述第2凸起部分别具有倾斜部,所述倾斜部在所述闭阀时能够相互接触,并相对于所述闭阀方向而倾斜。

当如上构成时,如果闭阀时缓冲部夹在流路形成部和固定部中的一者与阀芯部之间,并且使形成在流路形成部和固定部中的一者上的第1凸起部和形成在阀芯部的第2凸起部相抵接,则会使施力部的作用力分散到缓冲部、第1凸起部以及第2凸起部。由此使将阀芯部强力按压到缓冲部的情况得以抑制,并使附着有低劣燃料的缓冲部对阀芯部的粘接力变弱,所以阀芯部易于离开缓冲部从而进行开阀。

此外,当如上构成时,第1凸起部的倾斜部与第2凸起部的倾斜部相抵接,由此使第1凸起部与第2凸起部抵接时作用于第2凸起部的力分解为垂直作用在第2凸起部的倾斜部的力、以及作用在与该垂直作用在第2凸起部的倾斜部的力垂直的方向(倾斜部的切线方向)上的力,因此使第1凸起部以及/或者第2凸起部的削损或凹塌得以抑制。所以能够使第1凸起部以及第2凸起部长时间维持其形状,因此缓冲部不容易变薄,即使长年使用也会抑制闭阀时产生撞击声。

因此,若使用该切换阀,则即使使用低劣燃料也可以使阀芯部开闭,即使长年使用也可以抑制闭阀时产生撞击声。

如本公开一个方面的切换阀,为封闭在形成流路形成部的排气管的侧面形成的开口,阀芯部可以形成为沿循排气管侧面的形状,并且可以由固定部固定成能够进行转动,缓冲部可以设置在于排气管形成的开口的周围。施力部可以固定在固定部,但不限于此。

有时在排气管的长度方向的端部难以确保供阀芯部开闭的空间。

但如果是如上的构成,则成为对设置于排气管侧面的开口进行开闭,因此易于确保供阀芯部开闭的空间。

因此,如果使用该切换阀,则即使在难以确保设置空间的情形下,也可以在排气管上设置切换阀。

如本公开一个方面的切换阀,固定部可以具有离开一定距离而设置的一对脚部,可以将通过使一对脚部的每个脚部的端部折向内侧而形成的折弯部焊接在流路形成部,由此将固定部固定在流路形成部,并且第1凸起部可以形成在形成每个脚部的每个折弯部上。

当在排气管形成第1凸起部时,为使该第1凸起部抵接第2凸起部,有可能难以确定对形成有第2凸起部的阀芯部进行固定的固定部的位置。

但是当如上构成时,由于第1凸起部和第2凸起部形成在位置关系被固定的固定部和阀芯部,因此无需进行用于使第1凸起部和第2凸起部相抵接的位置调整。

因此,若使用如上所述的切换阀,则不必进行用于使第1凸起部和第2凸起部相抵接的位置调整,便能够轻松地将切换阀设置在排气管上。

如本公开一个方面的切换阀,固定部具备插入部以及阀座部,所述插入部以及阀座部形成为筒状,此时,插入部可以形成为能够同轴状地插入形成流路形成部的排气管,并可以形成开口,阀座部可以形成为随着远离插入部而扩径的形状。此外,阀芯部可以具有阀座相向部,所述阀座相向部形成在当闭阀时与阀座部相对的位置上,并朝向封闭开口的方向侧而缩径,缓冲部可以设置在阀座部。

由此,本公开一个方面的切换阀不仅具备第1凸起部还具备缓冲部,具备形成本公开一个方面的切换阀的、开闭开口所需的所有构成,因此只要将插入部插入排气管,便可以轻松地将切换阀安装到流路形成部等排气管上。

此外,第1凸起部的倾斜部以及第2凸起部的倾斜部的接触形态可以是点接触、线接触、面接触中的任一种。

如本公开一个方面的切换阀,第1凸起部和第2凸起部可以形成为在多个点进行接触的形状。

由此,在第1凸起部和第2凸起部相接触时使作用在它们之间的力被分解成多个,因此能够长时间抑制由于长年使用而引起的闭阀时产生撞击声的情况。即,当第1凸起部和第2凸起部相接触时,若使作用在它们之间的力分散,则与使作用在各接触点的力不分散的情形相比,会使作用在它们之间的力变小,其结果为,第1凸起部以及第2凸起部不易产生变形,因此使第1凸起部以及第2凸起部易于长时间维持其形状。这样,若使第1凸起部以及第2凸起部的形状得以维持,则能够长时间抑制阀芯部碰撞流路形成部以及固定部。所以该切换阀即使长年使用也能够抑制闭阀时产生撞击声。

此外,如本公开一个方面的切换阀,第1凸起部可形成为,使沿与闭阀时第2凸起部朝向第1凸起部的方向垂直的面的投影形状为沿着三角形的2条边的形状。该情形下,可以将第2凸起部设置成,在闭阀时与第1凸起部中相当于各条边的部分接触。

如本公开一个方面的切换阀,相对于施力部对阀芯部施力的位置,可以使第1凸起部和第2凸起部在使得阀芯部被支撑为能够相对于固定部进行转动的位置侧接触。

当如上构成时,对于第1凸起部以及第2凸起部,与在比施力部对阀芯部施力的位置更远离支点的位置使第1凸起部和第2凸起部相接触的情形相比,由于使阀芯部的移动速度变慢,因此能够使第1凸起部和第2凸起部的抵接声减小。

此外,在将阀芯部支撑为能够相对于固定部以支撑轴为支点进行转动的情形下,第1凸起部和第2凸起部相接触的位置可以为该支撑轴的正下方。

如本公开一个方面的切换阀,缓冲部可以具有以下厚度,即,当缓冲部在闭阀时夹在阀芯部与流路形成部之间或夹在阀芯部与固定部之间时,会使第1凸起部和第2凸起部呈隔开规定距离而相对的状态。

当如上构成时,由于在初期使用阶段当闭阀时只有缓冲部承受来自施力部的作用力,因此第1凸起部和第2凸起部并未接触,而使缓冲部逐渐被压溃。并且,当缓冲部变为会使第1凸起部和第2凸起部相碰撞的厚度时,之后会通过缓冲部、第1凸起部以及第2凸起部分散并承受该作用力。

上述构成是因为,在初期使用阶段,即使在缓冲部附着有低劣燃料,也难以产生使阀芯部无法脱离这样的粘接力,所以该期间仅由缓冲部承受作用力,而另一方面,若到达容易产生使阀芯部无法脱离这样的粘接力的时候,则能够通过缓冲部、第1凸起部以及第2凸起部分散承受作用力。

当如上构成时,在只有缓冲部承受作用力时,由于第1凸起部和第2凸起部不会相抵接,因此使第1凸起部和第2凸起部的削损或凹塌得以抑制。此外,在通过缓冲部、第1凸起部以及第2凸起部分散承受施力部的作用力时,由于不会将阀芯部强力按压到缓冲部,因此即使在缓冲部附着有低劣燃料,阀芯部也容易脱离。

因此,该切换阀具有使第1凸起部和第2凸起部不接触的期间,该期间拖延了第1凸起部和第2凸起部产生破损等从而产生撞击声的期限,所以能够长期抑制由于长年使用而引起的在闭阀时产生撞击声的情况。并且,当变为阀芯部可能难以从缓冲部脱离时使第1凸起部和第2凸起部相接触,因此即使使用低劣燃料也能使阀芯部容易开闭。

附图说明

图1a是第1实施方式的切换阀的立体图。图1b是第1实施方式的切换阀的俯视图,并且是省略了螺旋弹簧的图。图1c是图1b的ic-ic剖视图。图1d是固定部的俯视图。图1e是图2c的一部分的放大图。图1f是对第1实施方式的切换阀中的缓冲部的厚度和第1凸起部与第2凸起部之间的距离进行示意描述的示意图。

图2a是第2实施方式的切换阀的立体图。图2b是第2实施方式的切换阀的俯视图,并且是省略了螺旋弹簧的图。图2c是图2b的iic-iic剖视图。

图3a是第3实施方式的切换阀的俯视图,并且是省略了螺旋弹簧的图。图3b是图3a的iiib-iiib剖视图。图3c是第4实施方式的切换阀的俯视图,并且是省略了螺旋弹簧的图。图3d是图3c的iiid-iiid剖视图。图3e是第5实施方式的切换阀的俯视图,并且是省略了螺旋弹簧的图。图3f是图3e的iiif-iiif剖视图。图3g是图3e的iiig-iiig剖视图。

图4a是安装有第6实施方式的切换阀的排气管的立体图。图4b是待安装第6实施方式的切换阀的排气管的立体图,是形成有第1凸起部的排气管的立体图。图4c是图4b中符号ivc所表示的部分的放大图。图4d是安装有第6实施方式的切换阀的排气管的主视图。图4e是图4d的ive-ive剖视图。图4f是图4e中符号ivf所表示的部分的放大图。图4g是用图4d的ive-ive截面将排气管截断后的剖视图,是表示阀芯部将开口开放的样态的图。

图5a是排气管的主视图,是表示从固定部卸下阀芯部后的样态的图。图5b与图5a相同是排气管的主视图,不过图5b是将排气管旋转成使第1凸起部位于上方的图。图5c是阀芯部的立体图。图5d是图5c中符号vd所表示的部分的放大图。

图6a是安装有第7实施方式的切换阀的排气管的主视图。图6b是构成第7实施方式的切换阀的阀芯部的立体图。图6c是图6a的vic-vic剖视图。

图7a是安装有第8实施方式的切换阀的排气管的主视图。图7b是图7a的viib-viib剖视图。图7c是构成第8实施方式的切换阀的固定部的立体图。图7d是构成第8实施方式的切换阀的阀芯部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切换阀;3…固定部;5…阀芯部;7…螺旋弹簧;8…缓冲部;

9…排气管;30…排气管安装部;32…插入部;34…阀座部;

40…凸缘部;42…第1折起部;44…支撑轴;46…第1凸起部;

50…阀主体部;52…底面部;54…阀座相向部;60…凸缘部;

62…第2折起部;66…第2凸起部;68…切口;70…延伸设置部;

71…延伸设置部;90…开口;2001…切换阀;2046…第1凸起部;

2066…第2凸起部;3001…切换阀;3046…第1凸起部;

4001…切换阀;4046…第1凸起部;5001…切换阀;

5046…第1凸起部;5066…第2凸起部;6001…切换阀;

6003…固定部;6005…阀芯部;6008…缓冲部;6036…脚部;

6037…架设部;6038…折弯部;6044…支撑轴;6046…第1凸起部;

6047…倾斜面;6050…阀主体部;6060…凸缘部;6062…第2折起部;

6066…第2凸起部;6067…倾斜面;6069…孔部;7001…切换阀;

7005…阀芯部;7046…第1凸起部;7050…阀主体部;7060…凸缘部;

7066…第2凸起部;8001…切换阀;8003…固定部;8005…阀芯部;

8036…脚部;8038…折弯部;8046…第1凸起部;8050…阀主体部;

8060…凸缘部;8062…第2折起部;8066…第2凸起部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公开所例示的第1实施方式。

如图1a所示,第1实施方式的切换阀1主要包括固定部3、阀芯部5、螺旋弹簧7以及缓冲部8(参照图1c)。

固定部3是安装在排气管的下游侧开口等的部件,包括排气管安装部30和凸缘部40,其中所述排气管在消音器等的内部开口。排气管安装部30以使其垂直于中心轴而截取的截面形状为圆形的方式,整体形成为筒状。

该排气管安装部30包括沿中心轴排列的2部分,一部分为插入部32,一部分为阀座部34。插入部32形成为具有能够嵌插于排气管的大小的圆筒状。

另一方面,阀座部34设置在该插入部32的非插入侧(以下将相同的方向,即,将从插入部32观察时阀座部34所处的方向称为非插入部侧),并形成为随着远离插入部32而扩径成圆锥台状的形状。

此外,切换阀1用于对排气流路进行切换。待安装插入部32的排气管形成该排气流路,若将插入部32安装到排气管上,则该插入部32中阀座部34侧的开口(位于插入部32和阀座部34的交界部分上的开口)成为形成在排气流路的切换位置上的开口。

凸缘部40沿着阀座部34的非插入侧的开口形成为平板形,并从该开口的边缘部沿该开口的一个径向朝向外侧延伸设置。并且,将凸缘部40中沿着其延伸设置方向的两个端部朝向非插入侧垂直折起。

以下将凸缘部40中这些被垂直折起的部分称为第1折起部42。并且以使支撑轴44架设在该第1折起部42之间的方式,将支撑轴44固定为与凸缘部40的延伸设置方向垂直。

如图1b以及图1c所示,该凸缘部40具有朝向后述的凸缘部60侧凸起的第1凸起部46。该第1凸起部46设置在凸缘部40的宽度方向(第1折起部42相对的方向)的中央,且设置在配置有支撑轴44的部分的正下方附近。

如图1c所示,该第1凸起部46形成为顶部带有圆度的圆锥形,并且当闭阀时该第1凸起部46在其圆锥形的中心轴的周围侧面上,即,在相对于第1凸起部46和后述的第2凸起部66的突出设置方向而倾斜的第1倾斜部,与该第2凸起部66相抵接。

如图1a所示,阀芯部5是以能够相对于固定部3进行转动的方式而安装的部件,包括阀主体部50和凸缘部60。阀主体部50具有形成为圆盘形的底面部52和自该底面部52的缘部竖起的阀座相向部54。

阀座相向部54形成为随着远离底面部52而扩径成圆锥台状的形状,并以与排气管安装部30的阀座部34相同的比例进行扩径。换言之,阀芯部5用于封闭由固定部3的插入部32所形成的开口,因此可以说阀座相向部54朝向封闭该开口的方向侧缩径。

阀座相向部54形成为可嵌于阀座部34内侧的尺寸。因此,使阀主体部50的阀座相向部54嵌于阀座部34,将固定部3安装于排气管,由此封闭排气流路。即,若将阀主体部50的阀座相向部54嵌于阀座部34,则会闭阀,即,封闭插入部32所形成的开口,即封闭在排气流路的切换位置形成的开口。

凸缘部60沿着阀座相向部54的非插入侧的开口形成为平板形,并且自该开口的缘部沿该开口的一个径向朝向外侧延伸设置。并且,将凸缘部60中沿着其延伸设置方向的两个端部朝向非插入侧垂直折起。以下将这些被垂直折起的部分称为第2折起部62。在该第2折起部62设置有供支撑轴44穿过的孔部,通过使支撑轴44穿过该孔部,将阀芯部5安装成能够相对于固定部3进行转动。

此外,在凸缘部60的其延伸设置方向的一个方向侧的端部,即在设置有阀主体部50一侧的相反侧的端部中凸缘部60宽度方向(第2折起部62相对的方向)的中央部分上,设置有沿该宽度方向形成为长条形的切口68。该切口68用于抑制在阀芯部5相对于固定部3进行转动从而开放时由于凸缘部60碰撞到第1凸起部46而使开放中止的情况(抑制由凸缘部60与第1凸起部46的接触而引起的对开度的限制)。

如图1b以及图1c所示,该凸缘部60具有朝向凸缘部40侧突出设置的第2凸起部66。该第2凸起部66设置在凸缘部60的宽度方向的中央,且设置在配置有支撑轴44的部分的正下方附近。不过,与第1凸起部46相比,将第2凸起部66设置在更靠近阀主体部50的一侧。

如图1c所示,该第2凸起部66形成为顶部带有圆度的圆锥形,当闭阀时,该第2凸起部66在其圆锥形的中心轴的周围侧面上,即在相对于第1凸起部46和第2凸起部66的突出设置方向而倾斜的倾斜部,与第1凸起部46相抵接。第1凸起部46和第2凸起部66在支撑轴44的正下方附近以点接触的方式抵接。

如图1a所示,螺旋弹簧7在各第2折起部62之间的位置上卷绕在支撑轴44周围,在该螺旋弹簧7的两个端部形成有在螺旋弹簧7的卷绕方向的切线方向上延伸的延伸设置部70、71。并且,该螺旋弹簧7的一个延伸设置部70的端部固定于固定部3,另一个延伸设置部71的端部在阀座相向部54的非插入侧的开口的缘部附近抵接凸缘部60。通过以上述方式设置螺旋弹簧7,使螺旋弹簧7向固定部3对阀芯部5施力。

如图1c以及图1d所示,缓冲部8粘贴在构成固定部3的阀座部34的内侧表面,即粘贴在阀芯部5所要抵接的部分上,并由丝网构成。

如图1f所示,该缓冲部8具有以下厚度(l1),即,在切换阀1未使用时会闭阀,该缓冲部8夹在阀芯部5与固定部3之间,此时该缓冲部8使第1凸起部46与第2凸起部66呈隔开规定距离(l2)而相对的状态。

闭阀时的缓冲部8的厚度和闭阀时的第1凸起部46与第2凸起部66的接触点之间的距离l2具有l1>l2的关系。

以下对如上构成的切换阀1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内燃机转速低的状态下,由于切换阀1上游侧的废气压力低,因此由螺旋弹簧7对阀芯部5施力,使阀芯部5抵接固定部3从而封闭固定部3的内部空间,由此使切换阀1闭阀。另一方面,当内燃机的转速增加,切换阀1上游侧的废气压力升高,废气克服螺旋弹簧7作用力而顶压阀芯部5,由此使切换阀1开阀。

此外,由于切换阀1的缓冲部8具有如上所述的厚度,因此在使用初期阶段,第1凸起部46与第2凸起部66不会接触,阀芯部5经由缓冲部8抵接固定部3,由此进行闭阀。

但是,若由于长期使用而使切换阀1的缓冲部8被压溃,则在阀芯部5经由缓冲部8抵接固定部3的同时,第1凸起部46与第2凸起部66会相接触,由此进行闭阀。

以下对如上构成并进行动作的切换阀1的特色性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缓冲部8在闭阀时夹在阀芯部5与固定部3之间,此时缓冲部8具有使第1凸起部46与第2凸起部66呈隔开规定距离而相对的状态的厚度,因此,即使使用低劣燃料也能够进行开闭,并且能够有效地抑制由于长年使用而引起的在闭阀时产生撞击声的情况。

这是因为,在初期使用阶段,即使缓冲部8附着有低劣燃料,也难以带有使阀芯部5无法脱离的粘接力,并且在缓冲部8变为带有使阀芯部5无法脱离的粘接力的时候,缓冲部8会成为被压溃的状态,而第1凸起部46与第2凸起部66会成为相抵接的状态。

此外,在初期使用阶段,第1凸起部46与第2凸起部66不会接触,因此在其不接触期间无需担心第1凸起部46和第2凸起部66会产生变形。即,由于能够延长使第1凸起部46与第2凸起部66可能产生破损的期限,因此切换阀1能够长时间抑制由于阀芯部5与固定部3直接碰撞从而在闭阀时产生撞击声的情况。

此外,在切换阀1中,当第1凸起部46和第2凸起部66成为相抵接的状态时,由于使闭阀时将阀芯部5强力地按压到缓冲部8的情况得以抑制,因此即使使用低劣燃料,阀芯部5也容易开闭,并且能够抑制由于长年使用而引起的在闭阀时产生碰撞声的情况。

这是因为,切换阀具备第1凸起部46以及第2凸起部66,因此在闭阀时由螺旋弹簧7对阀芯部5施加的作用力会分散到缓冲部8、第1凸起部46以及第2凸起部66。即,若使用切换阀1,则即使在缓冲部8附着有低劣燃料,由于与不具备第1凸起部46以及第2凸起部66的情形相比,使将阀芯部5按压到缓冲部8的力减弱,因此也能够使阀芯部5容易脱离缓冲部8,并且使缓冲部8难以被阀芯部5压溃。

因此,切换阀1即使使用低劣燃料也能够容易开闭,并且能够抑制长年使用下由于缓冲部8被压溃而引起的在开阀时产生碰撞声的情况。

此外,如图1e所示,切换阀1中,通过使第1凸起部46的倾斜部与第2凸起部66的倾斜部相抵接,从而使在第1凸起部46抵接第2凸起部66时作用于第2凸起部66的力(f1)分解成垂直作用于第1凸起部46和第2凸起部66相抵接部分的力(f2)、以及向与力(f2)垂直的方向的力(f3),因此能够抑制由于长年使用而引起的在闭阀时产生撞击声的情况。

这是因为,第1凸起部46以及第2凸起部66具有相对于闭阀时第2凸起部66朝向第1凸起部46的方向而倾斜的倾斜部,因此当第1凸起部46与第2凸起部66接触时,例如使第1凸起部46与第2凸起部66抵接的力(f1)的一部分分量(f3)朝向倾斜部的切线方向从而将该力(f1)分散。推测经分散的力被螺旋弹簧7等吸收。

这样,若使抵接的力分散,则作用于第1凸起部46以及第2凸起部66的力(f2)会小于第1凸起部46抵接第2凸起部66的力(f1),至少与以往的突起-平面型的接触相比,第1凸起部46以及第2凸起部66难以产生变形,从而能够长期维持其形状。由此,缓冲部8也不会变薄,所以能够长期抑制阀芯部5与固定部3在闭阀时直接碰撞的情况,因而切换阀1即使长年使用在闭阀时也难以产生撞击声。

此外,在切换阀1中,相对于螺旋弹簧7对阀芯部5施力的位置α(延伸设置部71与固定部3接触的位置,参照图1a),第1凸起部46和第2凸起部66在支撑轴44一侧的位置接触(支撑轴44的正下方)。因此,与第1凸起部46和第2凸起部66在比螺旋弹簧7对阀芯部5施力的位置离支点更远的位置接触的情形相比,由于接触时阀芯部5的移动速度变慢,因此能够使抵接声变小。

[第2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附图对本公开所例示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不过,以下仅对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加以说明。

图2a~图2c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的切换阀2001与第1实施方式的切换阀1所不同的构成在于第1凸起部2046以及第2凸起部2066。

第1凸起部2046以及第2凸起部2066是沿着支撑轴44的长条形突起,这一点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圆锥形不同。

切换阀2001的第1凸起部2046以及第2凸起部2066在闭阀时进行线接触。这样,若第1凸起部2046与第2凸起部2066进行线接触,则会将抵接时施加于第1凸起部2046和第2凸起部2066的力分散。这样,当第1凸起部2046与第2凸起部2066相接触时,若使施加于它们之间的力分散,则会降低第1凸起部2046和第2凸起部2066产生变形的可能性,因此使第1凸起部2046和第2凸起部2066易于长期维持其形状。

如上所述,若使第1凸起部2046以及第2凸起部2066的形状长期得以维持,则能够长期抑制阀芯部5与固定部3碰撞。因此,若这样构成,则切换阀2001除具有第1实施方式的切换阀1的效果之外,还能够进一步长期抑制阀芯部5与固定部3直接碰撞从而在闭阀时产生撞击声的情况。

[第3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附图对本公开所例示的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不过,以下仅对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加以说明。

图3a以及图3b所示的第3实施方式的切换阀3001与第1实施方式的切换阀1所不同的构成在于第1凸起部3046。

第1凸起部3046由沿着支撑轴44排列的2个突起构成,这一点不同于第1实施方式。

切换阀3001的第2凸起部66在闭阀时与每一个第1凸起部3046接触。这样,若使第1凸起部3046和第2凸起部66在2点相接触,则会使抵接时施加于第1凸起部3046和第2凸起部66的力分散。

因此,切换阀3001除具有第1实施方式的切换阀1的效果之外,还能够进一步长期抑制阀芯部5与固定部3直接碰撞从而在闭阀时产生撞击声的情况。

[第4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附图对本公开所例示的第4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不过,以下仅对与第3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加以说明。

图3c以及图3d所示的第4实施方式的切换阀4001与第3实施方式的切换阀3001所不同的构成在于第1凸起部4046。

第1凸起部4046由呈倒v字形(使v字上下反转而成的形状,以下相同)排列的2个突起构成,这一点不同于第3实施方式。

切换阀4001的第2凸起部66在闭阀时与每一个第1凸起部4046接触。这样,若使第1凸起部4046和第2凸起部66在2点相接触,则会使抵接时施加于第1凸起部4046和第2凸起部66的力分散。因此,切换阀4001除具有第1实施方式的切换阀1的效果之外,还能够进一步长期抑制阀芯部5与固定部3直接碰撞从而在闭阀时产生撞击声的情况。

此外,即使切换阀4001的阀芯部5在凸缘部40的延伸设置方向或者宽度方向上产生偏离,由于第1凸起部4046呈倒v字形排列,所以也会使第2凸起部66与任意一个第1凸起部4046相碰。因此,即使在固定部3与阀芯部5的位置产生偏离时,也能够抑制阀芯部5与固定部3直接碰撞从而在闭阀时产生撞击声的情况。

[第5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附图对本公开所例示的第5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不过,以下仅对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加以说明。

图3e~图3g所示的第5实施方式的切换阀5001与第1实施方式的切换阀1所不同的构成在于第1凸起部5046以及第2凸起部5066。

第1凸起部5046设置在凸缘部40上,并形成为朝向凸缘部60侧且截面为直角三角形的凸形。第2凸起部5066设置在凸缘部60上,并形成为朝向凸缘部40侧且截面为直角三角形的凸形。此外,该第1凸起部5046以及第2凸起部5066形成为在抵接时使三角形的倾斜面进行面接触的形状。

这样,若第1凸起部5046与第2凸起部5066相接触,则与点接触或线接触的情形相比,进一步使作用于第1凸起部5046和第2凸起部5066的力分散。

因此,切换阀5001除具有第1实施方式的切换阀1的效果之外,还能够进一步长期抑制阀芯部5与固定部3直接碰撞从而在闭阀时产生撞击声的情况。

[第6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附图对本公开所例示的第6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不过,以下仅对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加以说明。

如图4a所示,在形成内燃机排气流路的排气管9形成开口90,第6实施方式的切换阀6001是对开口90进行开闭的切换阀。第6实施方式的切换阀6001的固定部6003并非如第1实施方式的切换阀1那样具有排气管安装部30和凸缘部40(参照图1a),这一点主要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

切换阀6001具备对开口90进行闭阀的阀芯部6005。

如图4b以及图4c所示,切换阀6001具备自排气管9凸起的第1凸起部6046。当从正面观察排气管9时,开口90形成为四角形,该四角形包括沿排气管9中的圆弧的两条边、以及沿排气管9轴向的两条边。第1凸起部6046与开口90的4条边中的沿排气管9轴向的边的中央部分邻接设置。

如图4c所示,在第1凸起部6046形成向朝着开口90一侧下降的倾斜面6047。

如图5a~图5b所示,切换阀6001具备在开口90的周围设置的缓冲部6008。缓冲部6008粘贴在排气管9的外部表面中的以下部分,即,在阀芯部6005封闭开口90的闭阀时,阀芯部6005与排气管9相对的部分。

如图5c、图5d所示,为了使阀芯部6005对在排气管9的侧面形成的开口90进行闭阀,阀芯部6005具备阀主体部6050,该阀主体部6050沿排气管9侧面形成为圆弧形。此外,阀芯部6005具备凸缘部6060,在阀芯部6005中,该凸缘部6060形成在位于两端的边侧中的一个边侧,其中所述两端为沿阀主体部6050所形成的圆弧的方向的两端,并且螺旋弹簧7被固定在凸缘部6060。

在阀芯部6005中的当封闭开口90时面向开口90的一侧,即,在阀芯部6005的背面侧,第2凸起部6066以跨越阀主体部6050与凸缘部6060的交界部分的方式而形成。

在阀芯部6005的背面,第2凸起部6066形成在当闭阀时能够与第1凸起部6046接触的位置上,并从阀芯部6005的背面凸起。此外,在第2凸起部6066中,在与第1凸起部6046抵接的部分上形成有倾斜面6067,该倾斜面6067是抵接时沿循第1凸起部6046中的倾斜面6047的面。

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在设置于凸缘部6060的第2折起部6062,设置有供支撑轴6044穿过的孔部6069。并且,通过使支撑轴6044穿过该孔部6069,从而将阀芯部6005安装成能够相对于固定部6003进行转动。卷绕在支撑轴6044周围的螺旋弹簧7向阀主体部6050封闭开口90的闭阀方向对阀芯部6005施力。

如图5a以及图5b所示,切换阀6001(参照图4a)具备固定部6003,该固定部6003将阀芯部6005(参照图4a)固定成能够进行转动。

固定部6003包括一对脚部6036、以及架设在一对脚部6036之间的架设部6037。使一对脚部6036的每个脚部6036中的排气管9侧的下端部向外侧(从一个脚部6036观察到的另一个脚部6036侧)弯曲,将弯曲而成的折弯部6038焊接在排气管9上。

如图4d所示,在构成固定部6003的一对脚部6036之间,安装有用于固定螺旋弹簧7的支撑轴6044。

螺旋弹簧7以固定部6003的架设部6037为支点进行弹性变形,从而向闭阀方向对阀芯部6005施力。

如上构成的切换阀6001除取得与第1实施方式的切换阀1相同的特色性作用效果之外,还会取得如下作用效果。

由于第1实施方式的切换阀1是安装在排气管的端部而使用的切换阀,因此在排气管的端部侧需要用于阀芯部5开闭的空间,与此相对,第6实施方式的切换阀6001则不需要该空间。

由于排气管形成为长形,因此多数情况下,在排气管的端部侧空间较少,但是如果使用第6实施方式的切换阀6001,由于无需使用该空间,因此还能够对在排气管的端部侧不存在空间的排气管设置切换阀6001。

[第7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附图对本公开所例示的第7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不过,以下仅对与第6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加以说明。

如图6a以及图6b所示,第7实施方式的切换阀7001中,2个第2凸起部7066形成在远离阀主体部7050与凸缘部7060的交界部分的位置上,这一点与第6实施方式的切换阀6001不同。该第2凸起部7066形成在当阀芯部7005封闭开口90时会与排气管9抵接的部分,即位于开口90的左右两侧(从开口90观察时排气管9轴向的两侧)的部分。因此,如图6c所示,在排气管9中的当阀主体部7050封闭开口90时第2凸起部7066所要抵接的位置上,也形成有2个第1凸起部7046。

[第8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附图对本公开所例示的第8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不过,以下仅对与第6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加以说明。

如图7a~图7d所示,第8实施方式的切换阀8001中,只有设置第1凸起部8046以及第2凸起部8066的位置不同于第6实施方式的切换阀6001,其他为与第6实施方式的切换阀6001相同的构成。

如图7c所示,第8实施方式的切换阀8001具有通过使构成固定部8003的脚部8036的下端向内侧(从一个脚部8036观察到的另一个脚部8036侧)弯曲而成的折弯部8038。固定部8003经由折弯部8038而焊接在排气管9上。

此外,如图7d所示,将阀主体部8050的宽度方向的两端弯折成与阀主体部8050和凸缘部8060垂直。其中凸缘部8060上被弯折的部分构成第2折起部8062。

第1凸起部8046形成在脚部8036的折弯部8038上。

在阀主体部8050的背面,在和阀主体部8050与凸缘部8060的交界部分相邻的位置,且阀主体部8050的与宽度方向两端的弯折部分8051交界的部分上,形成有第2凸起部8066。

由于第6实施方式的切换阀6001的第1凸起部6046设置在排气管9上,因此需要对排气管9进行加工,而第8实施方式的切换阀8001的第1凸起部8046形成在固定部8003上,因此无需对排气管9进行加工。

因此,只要将第8实施方式的切换阀8001的缓冲部6008安装到排气管9上,并将固定部8003焊接到排气管9上,便能够将第8实施方式的切换阀8001安装到排气管9上。

并且,在第8实施方式的切换阀8001中,将第1凸起部8046安装在固定部8003上,将第2凸起部8066设置在被固定部8003固定成能够进行转动的阀芯部8005上,因此无需对第1凸起部8046和第2凸起部8066的安装位置进行位置调整,便能够将第8实施方式的切换阀8001安装到排气管9上。

[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对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不过权利要求中所记载的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当然能够采用各种方式。

(1)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缓冲部8可以使用由不锈钢制丝网构成的缓冲部,但不限于此。

(2)上述第4实施方式中记载了使沿凸缘部40中的平面的形状呈倒v字形的第1凸起部4046,但也可以使第1凸起部4046的投影形状为倒v字形。在此所述的倒v字形是指,沿着与闭阀时第2凸起部66朝向第1凸起部4046的方向垂直的面的投影形状是沿着三角形的2条边的形状。此外“投影形状”为倒v字形不仅指作为与闭阀时第1凸起部4046朝向第2凸起部66的方向“垂直的面”的、“沿凸缘部40中的平面的面”的形状为倒v字形,还指“相对于沿着凸缘部40中的平面的面而倾斜的面”的形状为倒v字形。

(3)上述实施方式中对最多在2处进行接触的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在3处以上进行接触。

[对应关系]

以下对上述实施方式的构成与本公开的构成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的螺旋弹簧7相当于本公开的施力部的一例。

实施方式的排气管9相当于本公开的流路形成部的一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