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采用电磁阀自动调节吸、喷油量的柱塞式喷油泵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文档序号:13085923阅读:210来源:国知局
一种采用电磁阀自动调节吸、喷油量的柱塞式喷油泵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采用电磁阀自动调节吸、喷油量的柱塞式喷油泵,尤其涉及一种通过吸油量调节装置实现吸油量的自动调节,通过喷油量调节装置实现喷油量的自动调节,通过45°角斜槽实现喷油量的线性调节和斜槽的受力均衡,通过锥油孔实现燃油的多进、少出,通过T型杆与转轴的间隙配合实现转轴的无干涉转动,属于柱塞式喷油泵的技术研发领域。

背景技术:
喷油泵的功用是按照柴油机的运行工况和气缸工作顺序,以一定的规律,定时定量地向喷油器输送高压燃油,其中柱塞式喷油泵是利用柱塞在柱塞套内的往复运动吸油和压油。但是由于目前柱塞式喷油泵结构的单一性,造成以下问题:一是驱动结构复杂,目前喷油泵主要采用机械装置驱动,机械装置存在结构复杂,易出故障,维修不变的缺点,此外其效率较低;二是吸油量固定、无法调节,如采用凸轮装置驱动柱塞上、下移动时,因凸轮结构固定,造成柱塞往复运动吸油量固定,而要改变吸油量时,需另换凸轮装置,这给不同工况下的使用带来不便。因此,针对现有柱塞式喷油泵在使用中普遍存在的驱动结构复杂,吸油量无法调节等问题,应从柱塞式喷油泵的整体结构上进行综合考虑,设计驱动结构简易且可自动调节吸油量的一种喷油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现有柱塞式喷油泵在使用中普遍存在的驱动结构复杂,吸油量无法调节等问题,提供了一种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采用电磁阀自动调节吸、喷油量的柱塞式喷油泵。本发明的一种采用电磁阀自动调节吸、喷油量的柱塞式喷油泵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采用电磁阀自动调节吸、喷油量的柱塞式喷油泵,主要包括柱塞、柱塞套、吸油量调节装置和喷油量调节装置,吸油量调节装置主要由竖直电磁阀、T型杆、转轴和齿轮组成,喷油量调节装置主要由水平电磁阀、螺纹杆和齿条组成;所述柱塞开有中心孔和斜槽,斜槽角度a为45°,斜槽底端与中心孔相通,柱塞处于最大有效行程时,斜槽顶端距柱塞顶端的距离为h1,柱塞处于最小有效行程时,斜槽顶端距柱塞顶端的距离为h2,h2=2/3h1;所述柱塞套开有锥油孔,锥油孔的锥度为1:3;所述T型杆的结构为杆头呈长条形、杆身呈圆柱形,杆头两端凸出杆身;所述转轴与柱塞固定连接,转轴上部安装有齿轮,齿轮通过平键固定在转轴上,转轴下端开有“倒凸形”圆槽,T型杆放置在“倒凸形”圆槽内,T型杆与“倒凸形”圆槽呈间隙配合;所述齿轮的齿厚为柱塞最大有效行程的3/5;所述螺纹杆两端分别与齿条和铁芯固定连接;所述齿条与齿轮啮合,齿条齿厚为齿轮齿厚的1/2。所述柱塞套下端安装有角位移传感器。所述齿条两端设有起始限位杆和终止限位杆。所述喷油泵的供油压力计算公式为p=ρgψ/(180r),其中p为供油压力,ρ为油液密度,g为重力加速度,ψ为柱塞的旋转角度,r为柱塞半径。本发明将斜槽设计为呈45°角的结构,通过这种设计既能实现喷油量的线性调节,又能实现斜槽受力均衡;即当喷油泵调节喷油量时,45°角斜槽的设计实现柱塞的径向旋转位移与轴向移动位移呈线性关系,以此通过调节柱塞旋转量来线性调节斜槽与锥油孔的接触位置,这样能准确的控制喷油量;此外,斜槽的45°角结构,又能实现斜槽内流体以等值的轴向和径向分力作用于斜槽,使斜槽受力均衡,延长其使用寿命。本发明在柱塞套上开有锥度为1:3的锥油孔,通过这种设计实现燃油的多进、少出;即当喷油泵吸油时,随着柱塞的下移,在柱塞上方产生负压,带动燃油由锥油孔进入喷油泵内,而喷油泵吸油量的多少,往往受柱塞上方负压、柱塞下移空间的影响,本发明将喷油泵的进油通道设计为锥度为1:3的锥油孔,通过截面积的增大,使燃油在锥油孔流动过程中,处于由高压区向低压区的流动状态,通过压力差来加速燃料进入喷油泵内,加之增大的截面积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燃油的储存空间,从而整体实现燃油的多进;而当喷油泵喷油时,传统的喷油泵随着柱塞的上移,会使一部分燃油经进油通道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减少喷油量,还降低油压,而本发明锥油孔的设计,能使燃料在经锥油孔流出时,对流体产生阻力,从而阻碍流体流出,保证喷油量及油压,即当柱塞上移促使燃油经锥油孔流出时,因流体流经的截面积呈逐渐减小的趋势,使得燃油由低压区向高压区流动,流体流动受阻,从而实现燃油的少出。本发明将T型杆与转轴下端的“倒凸形”圆槽设计为间隙配合,通过这种设计实现转轴的无干涉转动,即当齿轮带动转轴旋转时,这种间隙配合设计使转轴绕T型杆自由转动,防止T型杆干涉转轴运动。本发明将齿轮的齿厚设计为柱塞最大有效行程的3/5,并且齿条齿厚设计为齿轮齿厚的1/2,通过这种设计防止齿轮随转轴、柱塞上移时,齿轮和齿条出现脱齿。本发明在柱塞套下端安装有角位移传感器,通过这种设计实现柱塞转角的测量。本发明在齿条两端设有起始限位杆和终止限位杆,通过这种设计防止齿轮与齿条在啮合移动时,齿轮脱离齿条。本发明所设计的喷油泵供油压力的计算公式为p=ρgψ/(180r),其中p为供油压力,ρ为油液密度,g为重力加速度,ψ为柱塞的旋转角度,r为柱塞半径,ρ、g和r为定值,ψ为变量,通过柱塞套下端的角位移传感器测量柱塞的旋转角度,带入公式即可计算出该喷油泵的供油压力。本发明通过由竖直电磁阀、T型杆、转轴和齿轮组成的吸油量调节装置,实现吸油量的自动调节,即通过调节竖直电磁阀的供电量,使竖直电磁阀弹簧实现不同的压缩量,在满足T型杆、转轴带动柱塞上、下移动使喷油泵实现吸油、喷油的基础上,还能改变柱塞的最大轴向位移量,从而通过调节柱塞上方空间的大小,实现喷油泵吸油量的自动调节。本发明通过由水平电磁阀、螺纹杆和齿条组成的喷油量调节装置,实现喷油量的自动调节,即当对水平电磁阀中电磁线圈通电时,对铁芯产生磁力,并使铁芯克服弹簧的弹力,带动螺纹杆、齿条运动,进而带动齿轮、转轴和柱塞旋转,改变斜槽位置,从而实现喷油量调节,而本发明通过对水平电磁阀中电磁线圈的供电量进行调节,可间接的调节铁芯移动量,进而调节斜槽位置,实现喷油泵喷油量的自动调节。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吸油量调节装置实现吸油量的自动调节;通过喷油量调节装置实现喷油量的自动调节;通过45°角斜槽实现喷油量的线性调节和斜槽的受力均衡;通过锥油孔实现燃油的多进、少出;通过T型杆与转轴的间隙配合实现转轴的无干涉转动;通过柱塞套下端的角位移传感器实现柱塞转角的测量;通过齿条两端的起始、终止限位杆防止齿轮脱离齿条;通过喷油泵供油压力的计算公式实现快速得到供油压力。附图说明图1是本发明的柱塞到达底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中水平电磁阀与齿条连接处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的柱塞到达顶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发明中减小柱塞有效行程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发明中锥油孔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发明中竖直电磁阀与转轴连接处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发明中T型杆的俯视示意图。图8是本发明中齿轮与齿条啮合的示意图。其中:1、竖直电磁阀,2、转轴,3、齿轮,4、齿条,5、柱塞,6、柱塞套,7、锥油孔,8、斜槽,9、角位移传感器,10、水平电磁阀,11、螺纹杆,12、铁芯,13、弹簧,14、电磁线圈,15、弹簧座,16、T型杆,17、终止限位杆,18、起始限位杆。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本发明的一种采用电磁阀自动调节吸、喷油量的柱塞式喷油泵,主要包括柱塞5、柱塞套6、吸油量调节装置和喷油量调节装置。吸油量调节装置主要由竖直电磁阀1、T型杆16、转轴2和齿轮3组成,工作时,由竖直电磁阀1、T型杆16、转轴2和齿轮3组成的吸油量调节装置,能实现吸油量的自动调节,即通过调节竖直电磁阀1的供电量,使竖直电磁阀1弹簧实现不同的压缩量,在满足T型杆16、转轴2带动柱塞5上、下移动使喷油泵实现吸油、喷油的基础上,还能改变柱塞的5最大轴向位移量,从而通过调节柱塞5上方空间的大小,实现喷油泵吸油量的自动调节。喷油量调节装置主要由水平电磁阀10、螺纹杆11和齿条4组成,工作时,由水平电磁阀10、螺纹杆11和齿条4组成的喷油量调节装置,实现喷油量的自动调节,即当对水平电磁阀10中电磁线圈14通电时,对铁芯12产生磁力,并使铁芯12克服弹簧13的弹力,带动螺纹杆11、齿条4运动,进而带动齿轮3、转轴2和柱塞5旋转,改变斜槽8位置,从而实现喷油量调节,而本发明通过对水平电磁阀10中电磁线圈14的供电量进行调节,可间接的调节铁芯12移动量,进而调节斜槽8位置,实现喷油泵喷油量的自动调节。柱塞5开有中心孔和斜槽8,斜槽8角度a为45°,斜槽8底端与中心孔相通,柱塞5处于最大有效行程时,斜槽8顶端距柱塞5顶端的距离为h1,柱塞5处于最小有效行程时,斜槽8顶端距柱塞5顶端的距离为h2,h2=2/3h1。将斜槽8设计为呈45°角的结构,工作时,这种设计既能实现喷油量的线性调节,又能实现斜槽8受力均衡;即当喷油泵调节喷油量时,45°角斜槽8的设计实现柱塞5的径向旋转位移与轴向移动位移呈线性关系,以此通过调节柱塞5旋转量来线性调节斜槽8与锥油孔7的接触位置,这样能准确的控制喷油量;此外,斜槽8的45°角结构,又能实现斜槽8内流体以等值的轴向和径向分力作用于斜槽8,使斜槽8受力均衡,延长其使用寿命。齿轮3的齿厚为柱塞5最大有效行程的3/5;螺纹杆11两端分别与齿条4和铁芯12固定连接;齿条4与齿轮3啮合,齿条4齿厚为齿轮3齿厚的1/2,工作时,这种设计能防止齿轮3随转轴2、柱塞5上移时,齿轮3和齿条4出现脱齿。柱塞套6下端安装有角位移传感器9,工作时,这种设计实现柱塞5转角的测量。喷油泵的供油压力计算公式为p=ρgψ/(180r),其中p为供油压力,ρ为油液密度,g为重力加速度,ψ为柱塞5的旋转角度,r为柱塞5半径,ρ、g和r为定值,ψ为变量,通过柱塞套6下端的角位移传感器9测量柱塞5的旋转角度,带入公式即可计算出该喷油泵的供油压力。结合图5所示,柱塞套6开有锥油孔7,锥油孔7的锥度为1:3。工作时,这种设计实现燃油的多进、少出;即当喷油泵吸油时,随着柱塞5的下移,在柱塞5上方产生负压,带动燃油由锥油孔7进入喷油泵内,而喷油泵吸油量的多少,往往受柱塞5上方负压、柱塞5下移空间的影响,本发明将喷油泵的进油通道设计为锥度为1:3的锥油孔7,通过截面积的增大,使燃油在锥油孔7流动过程中,处于由高压区向低压区的流动状态,通过压力差来加速燃料进入喷油泵内,加之增大的截面积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燃油的储存空间,从而整体实现燃油的多进;而当喷油泵喷油时,传统的喷油泵随着柱塞5的上移,会使一部分燃油经进油通道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减少喷油量,还降低油压,而本发明锥油孔7的设计,能使燃料在经锥油孔7流出时,对流体产生阻力,从而阻碍流体流出,保证喷油量及油压,即当柱塞5上移促使燃油经锥油孔7流出时,因流体流经的截面积呈逐渐减小的趋势,使得燃油由低压区向高压区流动,流体流动受阻,从而实现燃油的少出。结合图6、图7所示,转轴2与柱塞5固定连接,转轴2上部安装有齿轮3,齿轮3通过平键固定在转轴2上,转轴2下端开有“倒凸形”圆槽,T型杆16放置在“倒凸形”圆槽内,T型杆16与“倒凸形”圆槽呈间隙配合;T型杆16的结构为杆头呈长条形、杆身呈圆柱形,杆头两端凸出杆身。将T型杆16与转轴2下端的“倒凸形”圆槽设计为间隙配合,工作时,这种设计实现转轴2的无干涉转动,即当齿轮3带动转轴2旋转时,这种间隙配合设计使转轴2绕T型杆16自由转动,防止T型杆16干涉转轴2运动。结合图8所示,齿条4两端设有起始限位杆18和终止限位杆17,工作时,这种设计能防止齿轮3与齿条4在啮合移动时,齿轮3脱离齿条4。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