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擎纳米空气格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10849阅读:372来源:国知局
引擎纳米空气格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汽车发动机技术领域,具体的是指引擎纳米空气格。



背景技术:

汽车发动机(即引擎)在工作中,化油器借助于滤清器单位时间内提供的外来空气把燃料雾化,雾化的油分子和空气按一定比例掺混燃烧给发动机提供了动能。而油分子和空气中的氧含量往往因掺混比例不稳定,造成发动机动力不足,油耗量增加;由于油气混合不匀导致燃烧不完全,造成气缸内大量积碳,增加缸体磨损的速度;同时造成尾气排放严重超标甚至冒黑烟,严重污染了环境,无形中增加了车辆在行驶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引擎纳米空气格,本发明通过第一助燃环、第二助燃环以及中心通气柱构建出设置于发动机前端的纳米空气格,该助燃气能够充分将空气分子打散后进入到发动机内部,提高发动机中燃料的燃烧比,继而提高发动机的动力。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提出引擎纳米空气格,所述纳米空气格包括第一助燃环、第二助燃环及中心通气柱,所述第一助燃环与第二助燃环同轴设置,所述第一助燃环、第二助燃环及中心通气柱的中心重合,所述第一助燃环及第二助燃环通过空气分隔板连接于中心通气柱,所述空气分隔板分散设置于第一助燃环与中心通气柱之间或第二助燃环与中心通气柱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空气分隔板包括长方体直板及与所述长方体直板边缘相接的横截面呈弧形的弧形板,所述空气分隔板倾斜设置于第一助燃环与中心通气柱之间或第二助燃环与中心通气柱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中心通气柱的横截面呈正五角星形,所述中心通气柱设有沿其轴向贯通的中心通气孔。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助燃环的内侧设有边界通气孔,所述边界通气孔设于空气分隔板之上且靠近第一助燃环之处。

进一步的,所述边界通气孔呈梅花状。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助燃环设置于第一助燃环的内侧,所述第二助燃环均分所述边界通气孔,所述第一助燃环与所述中心通气柱之间设有第一空气分隔板,所述第二助燃环与所述中心通气柱之间的设置有第二空气分隔板,所述第二空气分隔板间隔设置于第一空气分隔板之间,所述第一空气分隔板与所述第二空气分隔板设置于同一层。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空气分隔板及第二空气分隔板均为5个。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助燃环设置于所述边界通气孔之上,所述中心通气柱的高度等于第一助燃环与第二助燃环的高度之和,所述第一助燃环与所述中心通气柱之间设有第一空气分隔板,所述第二助燃环与所述中心通气柱之间的设置有第二空气分隔板,所述第二空气分隔板间隔设置于第一空气分隔板之间,所述第一空气分隔板与所述第二空气分隔板分层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纳米空气格呈上窄下宽状。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用于发动机的前端,空气分子先经过本发明的纳米空气格再进入到发动机内部,空气分子通过纳米空气格时,纳米空气格可充分的将空气分子打散,提高空气分子与发动机内部燃料的混合比,提高发动机中燃料的燃烧比,继而提高发动机的动力;

2.空气分隔板设置成相互连接的长方体直板以及弧形板,空气分隔板将纳米空气格的内部空间分割成多个部分,空气先经过长方体直板,长方体直板将空气分子分隔打散,在经过弧形板的作用,使得空气分子通过弧形板时的速度递增,提高进气速度,继而提高有效分子量,进一步提高发动机的动力;

3.空气分隔板倾斜设置于纳米空气格的内部,使得空气分子在纳米空气格中呈现出涡轮式的特点,提高空气的进气速度;

4.纳米空气格外形呈现上宽下窄状,使得进气孔大而出气孔小,使得空气分子从纳米空气格出来后的速度较大,继而进入到发动机后能够与发动机中的燃料充分混合,进一步提高燃烧比。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引擎纳米空气格实施例一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引擎纳米空气格实施例一的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引擎纳米空气格实施例一的俯视图;

图4为本发明引擎纳米空气格实施例一的仰视图;

图5为本发明引擎纳米空气格实施例二的立体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引擎纳米空气格实施例二的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引擎纳米空气格实施例二的俯视图;

图8为本发明引擎纳米空气格实施例二的仰视图。

其中,1-第一助燃环,2-第二助燃环,3-中心通气柱,4-空气分隔板,5-边界通气孔,31-中心通气孔,41-长方体板,42-弧形板,43-第一空气分隔板,44-第二空气分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现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应注意,以下描述仅仅是示例性的,而并不旨在限制本发明。此外,在以下描述中,将采用相同的附图标号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以下描述的不同实施方式中的不同特征,可彼此结合,以形成本发明范围内的其他实施方式。

如图1-4所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提出了引擎纳米空气格,该纳米空气格包括第一助燃环1、第二助燃环2及中心通气柱3,第二助燃环2的内径小于第一助燃环1的内径,第一助燃环1与第二助燃环2同轴设置,且第一助燃环1、第二助燃环2及中心通气柱3的中心重合,这样一方面能够使得纳米空气格在整体上平滑美观,另一方面能够保证纳米空气格的结构的稳定,提高纳米空气格的使用寿命。

上述中心通气柱3的横截面呈正五角星形,在中心通气柱3的内部设有沿其轴向贯通的中心通气孔31,正五角星形因其形状规范,一方面能够保证本发明的在结构上的稳定性,另一方面有利于中心通气柱3与第一助燃环1或者第二助燃环2之间的连接。具体连接方式如下所述。

请参照图1-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助燃环1与中心通气柱3之间设有第一空气分隔板43,第一空气分隔板43为5个,分别对应于正五角星形的中心通气柱3的5个角,具体而言,第一助燃环1就是通过5个第一空气分隔板43连接于中心通气柱3的5角处,此时,第一助燃环1与中心通气柱3之间的空间被划分为5个小空间,当空气分子通过纳米空气格时,有利于空气分子的打散,起到活化空气分子的作用。在每个第一空气分隔板43之上且靠近第一助燃环1之处设有边界通气孔5,边界通气孔5呈梅花状,边界通气孔5与上述中心通气孔31配合,提高空气通过纳米空气格的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助燃环2设置于第一助燃环1的内侧,且第二助燃环2均分边界通气孔5,第二助燃环2与中心通气柱3之间设有第二空气分隔板44,第二空气分隔板44为5个,分别对应于正五角星形的中心通气柱3的5个角的中间部位,具体而言,第二助燃环2就是通过5个第二空气分隔板44连接于中心通气柱3的5角的中间部位,此时,第一助燃环1或第二助燃环2与中心通气柱3之间的空间进一步被划分为10个小空间,进一步提高空气分子的活化效果。

请参照图1或图2,空气分隔板4包括长方体直板41及与长方体直板41边缘相接的横截面呈弧形的弧形板42。空气分隔板4设置成相互连接的长方体直板41以及弧形板42,空气分隔板4将纳米空气格的内部空间分割成多个部分,空气先经过长方体直板41,长方体直板41将空气分子分隔打散,在经过弧形板42的作用,使得空气分子通过弧形板时的速度递增,提高进气速度,继而提高有效分子量,进一步提高发动机的动力。

空气分隔板4倾斜设置于第一助燃环1与中心通气柱3之间或第二助燃环2与中心通气柱3之间,空气分隔板4倾斜设置于纳米空气格的内部,使得空气分子在纳米空气格中呈现出涡轮式的特点,提高空气的进气速度。

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助燃环2高于第一助燃环1,如图1所示,第一助燃环1刚好处于第二助燃环2高度上的中间位置,这样使得设置于第一助燃环1与中心通气柱3之间第一空气分隔板43与设置于第二助燃环2与中心通气柱3之间的第二空气分隔板44处于同一水平面,即第一空气分隔板43与第二空气分隔板44同层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纳米空气格整体上呈上窄下宽状,具体而言,第一助燃环1与第二助燃环2内径从上至下以一个较小的程度逐渐变大。上述结构的限定使得当空气分子通过该纳米空气格时,空气进口大,出气口小,提高进气速度,有效空气量增大。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通过增加纳米空气格的层数来增加纳米空气格的整体高度,使得纳米空气格的进气口与出气口的内径的大小呈现出所需要的差值,以满足不同使用条件下对进气速度的需求。

如图5-8所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结构与原理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助燃环2是直接设置在边界通气孔5之上的,使得纳米空气格呈现出双层结构,即第一助燃环1为底层(进气层),第二助燃环2为顶层(出气层),由于双层结构使得纳米空气格的整体高度增加,这样当空气分子通过本实施例的纳米空气格时,空气分子的进气速度得到进一步提升,有利于提高发动机的动力。

另外,请参照图5,当纳米空气格设置为两层结构时,中心通气柱3的高度为第一助燃环1与第二助燃环2的高度之和,此时,第一空气分隔板43与第二空气分隔板44也相应的变成了两层结构,当空气分子通过纳米空气格时,两层结构的空气分隔板4使得空气分子的涡轮效果更明显,更有利于空气分子的活化。

以上对本发明各实施方式的描述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其仅仅是示例性的,而非旨在对本发明进行限制。应注意,在以上描述中,针对一种实施方式描述和/或示出的特征可以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在一个或更多个其它实施方式中使用,与其它实施方式中的特征相组合,或替代其它实施方式中的特征。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发明构思的情况下,针对以上所描述的实施方式进行的各种变化和修改,均属于本发明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