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压自动调节可变压缩比发动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29564阅读:355来源:国知局
油压自动调节可变压缩比发动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申请涉及可变压缩比发动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油压自动调节可变压缩比发动机。



背景技术:

通常地,内燃机的压缩比通过在内燃机的压缩冲程中燃烧腔室在压缩之前的最大体积和燃烧腔室在压缩之后的最小体积而表示,内燃机的出力随着内燃机的压缩比的增加而增加。为此,市面上出现了可调压缩比的发动机,但现有的发动机调节压缩比不方便,无法通过改变进排油以调节压缩比,效率低,能量损耗大,不能有效地改善发动机的动力及提高燃油经济性,使用寿命短。

鉴于上述存在的问题,本申请人作了合理改进,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基于该前提下产生的。

【申请内容】

本申请目的是克服了现有发动机调节压缩比不方便,无法通过改变进排油以调节压缩比,效率低,能量损耗大的技术问题,提供油压自动调节可变压缩比发动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油压自动调节可变压缩比发动机,包括机体1,所述机体1内设有压缩腔101,所述压缩腔101内设有曲轴活塞102,所述机体1上设有与所述压缩腔101连通的储油室2,所述储油室2内设有一端伸入所述压缩腔101内并能在其内往复滑动的压缩比调节件3,所述压缩比调节件3上设有与其固定连接用以将所述储油室2区分成上油腔201及下油腔202的位移固定件301,所述储油室2内设有能往所述上油腔201及下油腔202内注油的供油控制装置5,所述上油腔201及下油腔202上设有可封油或排油以控制所述位移固定件301上下移动的排控油调节位移装置4。

为实现更好的技术效果,本申请还包括有:

如上所述油压自动调节可变压缩比发动机,所述储油室2外设有用以将其包覆的外壳体203,所述外壳体203与所述储油室2之间留有走油间隙204,所述曲轴活塞102下方设有曲轴箱103,所述走油间隙204与所述曲轴活塞102连通。

如上所述油压自动调节可变压缩比发动机,所述供油控制装置5包括第一进油口501及第二进油口502,所述第一进油口501设于所述上油腔201一侧,所述第一进油口501上设有当所述第二排油装置402开始排油时即关闭、停止排油时即开启的进排油阀门503,所述第二进油口502设于所述下油腔202一侧。

如上所述油压自动调节可变压缩比发动机,所述第一进油口501的进油压力大于所述第二进油口502的进油压力。

如上所述油压自动调节可变压缩比发动机,所述排控油调节位移装置4包括第一排油装置401及第二排油装置402,所述第一排油装置401设于所述下油腔202的下侧,所述第二排油装置402设于所述位移固定件301的上侧。

如上所述油压自动调节可变压缩比发动机,所述位移固定件301上设有通孔302,所述第二排油装置402设于该通孔302内并能在其内往复滑动,所述第二排油装置402与所述通孔302孔壁间设有供油间隙流道303,所述第二排油装置402上端设有能封堵所述供油间隙流道303的排油阻挡部403,所述第二排油装置402下端设有滑动行程限位块404,所述滑动行程限位块404与所述位移固定件301之间设有复位弹簧405,所述滑动行程限位块404下端设有控制所述第二排油装置402滑动位移的滑动控制装置406。

如上所述油压自动调节可变压缩比发动机,所述滑动控制装置406为偏心凸轮,所述机体1内设有驱动该偏心凸轮转动的驱动装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有如下优点:

1、本申请能方便地调节发动机的压缩比,可通过改变进排油以调节压缩比,效率更高,能量损耗更小。

2、本申请的供油控制装置为常进油,利用分级排油控制压缩比调节件滑动,能快速控制调节以改变进排油,有效改变压缩比。

3、本申请结构简单,控制方便,能有效地改善发动机的动力及提高燃油经济性,使用寿命更长,同时本申请还具有生产方便,制造成本低,安全系数更高的有益效果,适合广泛推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并不代表全部实施例。

如图1、图2所示,本申请公开了油压自动调节可变压缩比发动机,包括机体1,所述机体1内设有压缩腔101,所述压缩腔101内设有曲轴活塞102,所述机体1上设有与所述压缩腔101连通的储油室2,所述储油室2内设有一端伸入所述压缩腔101内并能在其内往复滑动的压缩比调节件3,所述压缩比调节件3上设有与其固定连接用以将所述储油室2区分成上油腔201及下油腔202的位移固定件301,所述储油室2内设有能往所述上油腔201及下油腔202内注油的供油控制装置5,所述上油腔201及下油腔202上设有可封油或排油以控制所述位移固定件301上下移动的排控油调节位移装置4。

具体地,所述储油室2外设有用以将其包覆的外壳体203,所述外壳体203与所述储油室2之间留有走油间隙204,所述曲轴活塞102下方设有曲轴箱103,所述走油间隙204与所述曲轴活塞102连通。其优点在于结构设置合理。

更具体地,所述供油控制装置5包括第一进油口501及第二进油口502,所述第一进油口501设于所述上油腔201一侧,所述第一进油口501上设有当所述第二排油装置402开始排油时即关闭、停止排油时即开启的进排油阀门503,所述第二进油口502设于所述下油腔202一侧。其优点在于结构简单,生产加工方便,制造成本低,可快速控制供油。

更具体地,所述第一进油口501的进油压力大于所述第二进油口502的进油压力。实际应用中,所述储油室2一侧设有高压泵,该高压泵由气门凸轮轴驱动,所述曲轴箱103一侧设有机油润滑泵,该机油润滑泵由曲轴驱动,所述第一进油口501与高压泵连接,所述第二进油口502与机油润滑泵连接。因所述第一进油口501与高压泵距离更近,其供油压力大于所述第二进油口502。说明书。其优点在于结构设置合理,利用油压实现改变压缩比调节件3上下滑动,效率高,稳定性强,降低故障风险。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排控油调节位移装置4包括第一排油装置401及第二排油装置402,所述第一排油装置401设于所述下油腔202的下侧,所述第二排油装置402设于所述位移固定件301的上侧。其优点在于结构设置合理,使压缩比调节件3实现上下滑动。

进一步地,所述位移固定件301上设有通孔302,所述第二排油装置402设于该通孔302内并能在其内往复滑动,所述第二排油装置402与所述通孔302孔壁间设有供油间隙流道303,所述第二排油装置402上端设有能封堵所述供油间隙流道303的排油阻挡部403,所述第二排油装置402下端设有滑动行程限位块404,所述滑动行程限位块404与所述位移固定件301之间设有复位弹簧405,所述滑动行程限位块404下端设有控制所述第二排油装置402滑动位移的滑动控制装置406。所述第二排油装置402也可直接设于移固定件301上,所述排油阻挡部403可为启闭开关。其优点在于结构简单,方便控制第二排油装置402排油,使压缩比调节件3实现向下滑动。

更进一步地,所述滑动控制装置406为偏心凸轮,所述机体1内设有驱动该偏心凸轮转动的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为伺服电机,其优点在于结构简单,生产加工方便,当偏心凸轮转动至适合位置时即可使排油阻挡部403停止阻挡,所述第二排油装置402排油,效率高。

以上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非用于限定本申请的范围。

本申请工作原理:

启动,进排油阀门503打开,上油腔201与走油间隙204保持连通状态,滑动控制装置406向下转动,使得第二排油装置402经过复位弹簧405的作用力向下移动,排油阻挡部403开始阻挡油液排出,此时第一进油口501持续进油,上油腔201内油量增加,使位移固定件301带动压缩比调节件3向下滑动,如图1所示,压缩腔101空间减小;

当滑动控制装置406向上转动时,即顶碰滑动行程限位块404,排油阻挡部403解除阻挡,此时进排油阀门503关闭,第一进油口501停止进油,上油腔201内油液开始排出;第二进油口502开始进油,下油腔202内油量增加,使位移固定件301带动压缩比调节件3向上滑动,如图2所示,压缩腔101空间增大。

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其他凡其原理和基本结构与本申请相同或近似的,均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