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气口罩及其固定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02769阅读:966来源:国知局
进气口罩及其固定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的进气系统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进气口罩及其固定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发动机功率、扭矩都在增加,对发动机的燃烧系统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与燃烧系统相关的进气系统就显得尤为重要。进气系统的进气量的充足、进气的温度都影响的发动机的工作性能。

现有的进气系统仅仅为一根进气管道,无任何其他汇流设备,很容易导致进气量不足,促使发动机内的燃料燃烧不充分,尤其对于大排量汽车来说,当行驶至危险工况的路面时如坡面或泥泞路面,由于燃烧不充分导致动力不足,容易致使车辆无法正常行驶,进而导致危险的发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的发动机进气只是通过一根进气管实现,易导致进气量不足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进气口罩,所述进气口罩的前侧具有一水平开设的主进气口,所述进气口罩的后侧具有一水平开设的出气口,所述出气口与一出气管相连,所述进气口罩的底侧设有一向下开设的副进气口;所述进气口罩内正对所述主进气口的一侧还设有一竖向设置的弧形导流板;流经主进气口和副进气口的空气经弧形导流板从出气口流出。

优选地,所述弧形导流板的底端与所述出气口底侧的进气口罩内侧壁相连,所述弧形导流板的顶端位于所述进气口罩内且与所述进气口罩的顶部内侧壁围成一引流口。

优选地,所述进气口罩的顶部中间处为向主进气口方向倾斜的引流段,所述引流口由所述引流段和所述弧形导流板围成,所述引流口为向内的收口结构。

优选地,在所述出气管上设有环形凸台。

优选地,所述进气口罩为注塑一体成型制成。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进气口罩固定结构,包括进气口罩,其中,所述进气口罩采用上述方案所述的结构,所述进气口罩固定在车身前围上,所述主进气口正对进气格栅设置,所述副进气口正对前保险杠导流板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效果在于:本方案通过前侧的主进气口和底侧的副进气口实现进气,确保了进气量充足,通过弧形导流板对两进气口进行引流确保了空气能顺利流入出气口进而流入发动机内,增大了进气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进气口罩与车辆进气管的装配图;

图2为进气口罩的轴测图。

图3为图2的A-A面剖视图。

本实施例图中:1-进气口罩2-主进气口3-出气口4-出气管5-副进气口6-弧形导流板7-引流口8-引流段9-环形凸台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介绍。

如图1至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进气口罩,本方案中,进气口罩1的前侧具有一水平开设的主进气口2,主进气口2水平布置,进气口罩1的后侧具有一水平开设的出气口3,出气口3与一出气管4相连,进气口罩1的底侧设有一向下开设的副进气口5。

同时,为了使得流经两进气口的空气汇聚,在进气口罩内正对主进气口的一侧还设有一竖向设置的弧形导流板6;流经主进气口2和副进气口5的空气经弧形导流板6从出气口3流出。也就是说,通过前侧的主进气口和底侧的副进气口实现进气,确保了进气量充足,通过弧形导流板对两进气口进行引流确保了空气能顺利流入出气口进而流入发动机内,增大了进气量。

具体地,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弧形导流板6的底端与出气口底侧的进气口罩1内侧壁相连,以确保空气能从出气口流出,弧形导流板6的顶端位于进气口罩1内且与进气口罩1的顶部内侧壁围成一引流口7,空气汇聚至引流口,进而继续从另一端的出气口流出。

本实施例中,进气口罩1的顶部中间处为向出气口方向倾斜的引流段8,引流口7由所述引流段和所述弧形导流板围成,引流口7为向内的收口结构,收口结构的引流口对进气有倒流的作用,加快了主进气口的进气流速,同时,对进气流速较慢的副进气口的风向有牵引作用。

为了确保出气管与发动机进气口的连接可靠性,在出气管4上设有环形凸台9,装配时,出气管与发动机的进气管过盈配合,环形凸台9的设置,相当于增大了出气管的局部管径,从而使得其与发动机的进气管配合更牢固。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加工制造,本实施中的进气口罩1为注塑一体成型制成。

与此同时,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进气口罩固定结构,包括进气口罩1,其中,进气口罩采用上述方案中的结构,进气口罩1固定在车身前围上,主进气口正对进气格栅设置,副进气口正对前保险杠导流板设置,流经导流板的空气从副进气口流入进气口罩内,然后与流经主进气口的空气汇聚后从出气口出,进一步流经发动机的进气管10,实现发动机进气。

以上只通过说明的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示范性实施例,毋庸置疑,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上述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