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进气引管装置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02766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一种进气引管装置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进气引管装置及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汽车已进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在购买汽车时,在汽车行驶性能的基础上,也逐渐开始关注汽车的舒适性,如汽车所产生的噪声的大小。

汽车发动机工作时,燃烧所需要的空气需经由进气口进入,经过空气过滤器过滤掉灰尘、杂质后进入燃烧室与汽油混合、燃烧。然而,由于发动机进气阀周期性的开闭产生压力波,气体在管道中收到扰动并与其它物体相互作用从而产生了噪声。这种噪声是一种气动噪声,现有的降噪方式是通过经验和仿真分析的手段进行规避和优化,但不能全部消除,降低汽车的抗噪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进气引管装置及汽车,以解决现有方式无法消除进气引管噪声,降低汽车的抗噪性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进气引管装置,包括:

与空气过滤器连接的第一引管;

与发动机连接的第二引管;

连接所述第一引管和所述第二引管的第三引管;以及

可拆卸设置于所述第一引管上的至少一去噪波长管;其中,

所述去噪波长管与所述第一引管连通。

其中,所述第一引管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连接孔,所述去噪波长管的连接端通过所述连接孔与所述第一引管连通。

其中,所述连接端的外壁上设置有螺纹,所述连接端插入所述连接孔,通过旋紧连接。

其中,未与所述去噪波长管连接的所述连接孔处设置有密封孔盖。

其中,所述连接端与所述连接孔的连接处设置有密封层。

其中,所述去噪波长管的轴线与所述第一引管的轴线相互垂直。

其中,所述第一引管与所述第三引管的连接端口设置有第一卡箍,固定所述第一引管于所述第三引管的第一位置处。

其中,所述第二引管与所述第三引管的连接端口设置有第二卡箍,固定所述第二引管于所述第三引管的第二位置处。

其中,所述第一引管和所述第三引管为直管结构,所述第二引管为曲管结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进气引管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气引管装置,主要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引管、第三引管和第二引管,以及与该第一引管可拆卸连接的去噪波长管,该去噪波长管的长度根据气体在管道中所产生的噪声的频率而确定,可以使噪声在去噪波长管内反射的声波与原始噪声声波在波峰和波谷处相遇,有效地降低了管道中的噪声,提升汽车的抗噪性。而且去噪波长管是与第一引管可拆卸连接的,在噪声频率发生变化后,更换安装新的适用去噪波长管,还可有效提升该进气引管装置的适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气引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气引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气引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三。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引管;101-第一端口;2-第二引管;201-第二端口;3-第三引管;4-去噪波长管;401-连接端;5-第一卡箍;6-第二卡箍。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的进气引管降噪方式无法消除噪声,降低汽车的抗噪性的问题,提供了一种进气引管装置,通过波长管的设置来达到消除进气引管中的噪声的目的,提升汽车的抗噪性。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进气引管装置,包括:与空气过滤器连接的第一引管1;与发动机连接的第二引管2;连接所述第一引管1和所述第二引管2的第三引管3;以及可拆卸设置于所述第一引管1上的至少一去噪波长管4;其中,所述去噪波长管4与所述第一引管1连通。

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气引管装置,主要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引管1、第三引管3和第二引管2,以及与该第一引管1可拆卸连接的去噪波长管4。第一引管1的第一端口101与空气过滤器连接,第二引管2的第二端口201与发动机连接,将经空气过滤器过滤掉灰尘杂质后的空气引入到发动机燃烧室与汽油混合燃烧。其中,与第一引管1连通的去噪波长管4,其长度是根据气体在管道中所产生的噪声的频率而确定的,可以使噪声在去噪波长管4内反射的声波与原始噪声声波在波峰和波谷处相遇,有效地降低了管道中的噪声,提升汽车的抗噪性。

此外,去噪波长管4是与第一引管1可拆卸连接的,在噪声频率发生变化后,更换安装新的适用去噪波长管4,可有效提升该进气引管装置的适用性。优选的,该去噪波长管4为四分之一波长管。

具体的,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引管1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连接孔,所述去噪波长管4的连接端401通过所述连接孔与所述第一引管1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端401的外壁上设置有螺纹,所述连接端401插入所述连接孔,通过旋紧连接。

这样,如图3所示,通过第一引管1外壁上设置有的多个连接孔,选定长度的去噪波长管4的连接端401插入对应连接孔后,通过旋紧即可安装连接到第一引管1。当然,去噪波长管4的非连接端为封闭端口,避免管道中的空气与外界连通。

另外,为了提供去噪波长管4与第一引管1连接处的密封性,所述连接端401与所述连接孔的连接处设置有密封层。

例如,在将连接端401插入对应连接孔旋紧后,在其连接处会涂上密封胶作为密封层,以避免外界空气污染管道内经过滤后的空气。

在上述内容中可知,第一引管1上会设置多个连接孔,以便存在不同频率的噪声时,选择不同长度的去噪波长管4配合消除进气噪声,但是,往往无需在所有连接孔上对应安装上去噪波长管4,所以,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未与所述去噪波长管4连接的所述连接孔处设置有密封孔盖。

这样,对于第一引管1上未连接去噪波长管4的连接孔,通过加装密封孔盖,将该连接孔与外界进行了隔离,进一步避免了外界空气污染管道内经过滤后的空气。

优选的,所述去噪波长管4的轴线与所述第一引管1的轴线相互垂直。

通过轴线的垂直设置,使得去噪波长管4的安装更便捷,有效地将反射声波与初始声波在波峰和波谷相遇,消除噪声。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第一引管1与所述第三引管3的连接端口设置有第一卡箍5,固定所述第一引管1于所述第三引管3的第一位置处。

这样,在安装过程中,通过该第一卡箍5即可调节第一引管1与第三引管3的连接,以适应汽车内的空间结构,将第一引管1固定在第三引管3的第一位置处。

其中,所述第二引管2与所述第三引管3的连接端口设置有第二卡箍6,固定所述第二引管2于所述第三引管3的第二位置处。

同样的,在安装过程中,通过该第二卡箍6即可调节第二引管2与第三引管3的连接,以适应汽车内的空间结构,将第二引管2固定在第三引管3的第二位置处。

还应该知道的是,为便于安装,该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第一引管1和所述第三引管3为直管结构,所述第二引管2为曲管结构。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气引管装置,主要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引管1、第三引管3和第二引管2,以及与该第一引管1可拆卸连接的去噪波长管4,该去噪波长管4的长度根据气体在管道中所产生的噪声的频率而确定,可以使噪声在去噪波长管4内反射的声波与原始噪声声波在波峰和波谷处相遇,有效地降低了管道中的噪声,提升汽车的抗噪性。而且去噪波长管4是与第一引管1可拆卸连接的,在噪声频率发生变化后,更换安装新的适用去噪波长管4,还有效提升该进气引管装置的适用性。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进气引管装置。

该汽车中的进气引管装置,主要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引管1、第三引管3和第二引管2,以及与该第一引管1可拆卸连接的去噪波长管4,该去噪波长管4的长度根据气体在管道中所产生的噪声的频率而确定,可以使噪声在去噪波长管4内反射的声波与原始噪声声波在波峰和波谷处相遇,有效地降低了管道中的噪声,提升汽车的抗噪性。而且去噪波长管4是与第一引管1可拆卸连接的,在噪声频率发生变化后,更换安装新的适用去噪波长管4,还有效提升该进气引管装置的适用性。

需要说明的是,该汽车包括了上述的进气引管装置,上述进气引管装置的实施例的实现方式适用于该汽车,也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

进一步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及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第一”、“第二”仅由于描述目的,且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因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该特征。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