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旋流与冲击相结合的透平叶片内部冷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58038发布日期:2018-06-12 09:05阅读:40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叶轮机械领域,涉及一种旋流与冲击相结合的透平叶片内部冷却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透平进口燃气温度已经达到1600K以上,远远超过了透平叶片材料的耐热极限。因此,必须对叶片采取有效的冷却措施,才能保护叶片免受高温燃气破坏,当前主要采用叶片前缘冲击冷却、叶片内部蛇形通道对流冷却、叶片尾缘扰流柱肋冷却和气膜冷却相结合的复合冷却方式。随着透平进气温度的不断提高,如继续采用现有冷却结构,则必须增加冷却气体的流量,会导致透平功率和效率的降低,抵消提高进气温度带来的收益。因而发展新的高效的冷却结构是透平冷却技术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冲击冷却,是使冷气通过冲击喷嘴射入冷却腔室,并以较高的速度冲击靶面,与靶面间发生强烈的对流换热从而实现对叶片的冷却。该冷却方式中,冷气高速冲击靶面破坏了滞止点附近的边界层,因此该冷却方式具有局部区域(滞止点附近)换热强度高的特点。但靶面其他位置换热强度低,同时冲击射流易受到横向气流推挤。这些缺点削弱了冲击冷却的冷却效果。

旋流冷却是一种新的叶片前缘冷却方式。该冷却方式中,进气腔室中的冷气通过旋流喷嘴切向进入冷却腔室,形成大尺度的高速旋转运动,冲刷靶面边界层,同时加强了冷气掺混以实现对叶片的冷却。旋流冷却具有冷却能力好、气动特性优良等特点。相较于冲击冷却,旋流冷却的换热分布更为均匀,同时其抵抗横流的能力也更强。但旋流冷却的局部换热能力弱于冲击冷却。目前的燃气轮机透平进口气流温度分布不均匀,存在“热斑”等局部高温区域;而旋流冷却不能有效应对畸变的温度场。这一缺点影响了旋流冷却的应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旋流冷却和冲击冷却的缺点,综合两种冷却方式的优点,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换热分布合理、冷却效果好的旋流与冲击相结合的透平叶片内部冷却结构,该结构适用于复杂高温燃气环境下的叶片内部冷却。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旋流与冲击相结合的透平叶片内部冷却结构,包括进气腔室、冷却腔室、出口和若干喷嘴;进气腔室和冷却腔室通过若干喷嘴相连接;冷气在进气腔室内通过若干喷嘴进入到冷却腔室中,形成旋流射流与冲击射流,并且两股射流相互作用,形成复合流动结构,与冷却腔室壁面进行对流换热,从而实现对靶面的冷却。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

喷嘴包括冲击喷嘴和旋流喷嘴,进气腔室和冷却腔室通过旋流喷嘴和冲击喷嘴相连接。

旋流喷嘴的截面为矩形,位于与冷却腔室圆弧段相切的位置。

冲击喷嘴的截面为圆形,垂直于冷却腔室的上表面中间位置。

冷却腔室与进气腔室宽度相同,且平行布置。

出口的截面为矩形,位于冷却腔室末端上表面中间位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是由旋流冷却和冲击冷却组合而成。冷气进入进气腔室后,经由旋流喷嘴和冲击喷嘴进入到冷却腔室,通过旋流与冲击的相互作用产生了新的复合流动结构,从而实现对冷却腔室壁面的冷却。本发明具有换热性能好、压力损失低、抗横流能力强的特点,可用于燃气轮机和航空发动机透平叶片的内部冷却中。本发明在换热方面具有换热分布均匀,局部换热强度高的优点,适用于温度高且温度场不均匀的燃气环境;其次,本发明在流动方面抗横流能力强,压力损失小,效率高。最后,本发明结构简单、工作可靠、喷嘴排布方式灵活,适于大范围的工业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正视图;

图2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侧视图;

图3为三种冷却方式下的靶面努塞尔数沿着轴向Z的分布图;其中,(a)为旋流冷却,(b)为旋流与冲击冷却结合,(c)冲击冷却;

图4为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1-进气腔室;2-旋流喷嘴;3-冲击喷嘴;4-出口;5-冷却腔室。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参见图1-2,本发明旋流与冲击相结合的透平叶片内部冷却结构,包括进气腔室1、冷却腔室5、出口4和若干喷嘴。喷嘴包括冲击喷嘴3和旋流喷嘴2,进气腔室1和冷却腔室5通过旋流喷嘴2和冲击喷嘴3相连接。旋流喷嘴2和冲击喷嘴3可等距布置,也可不等距布置,或者改变旋流喷嘴与冲击喷嘴的数量进行自由组合,依照实际情况而定;旋流喷嘴2截面为矩形,位于与冷却腔室5圆弧段相切的位置;冲击喷嘴3截面为圆形,垂直于冷却腔室5的上表面中间位置;冷却腔室5与进气腔室1宽度相同,平行布置。出口4截面为矩形,位于冷却腔室末端上表面中间位置。冷气在进气腔室1内通过旋流喷嘴2和冲击喷嘴3进入到冷却腔室5中,形成旋流射流与冲击射流,并且两股射流相互作用,形成新的复合流动结构,与冷却腔室5壁面,也就是靶面进行强烈的对流换热,从而实现对靶面的冷却。

本发明的原理:

为比较三种不同的冷却方式,验证组合冷却的优点,本发明采用了CFD模拟仿真的方式。三种冷却方式的冷却腔室、进气腔室都采用相同的模型,仅在喷嘴和出口的布置上有所不同。

为比较三种冷却方式的换热效果,定义冷气的努塞尔数Nu:

其中,qw为热流密度;Dc为冷却腔室的直径;λ为导热系数;T为冷却气温度;Tw为靶面温度。Nu实际上是对流换热强度与热传导换热强度的比,为表征对流换热强度的准则数。Nu还有许多其他的形式,本发明所采用的形式中,各量更容易在CFD计算结果中导出。

图3给出了三种冷却方式下的靶面努塞尔数沿着轴向Z的分布:图(a)为旋流冷却Nu分布等值线图;图(b)为旋流与冲击组合冷却的Nu分布等值线图和局部放大图;图(c)为冲击冷却的Nu分布等值线图和局部放大图。

为比较三种冷却方式的综合性能,定义综合换热系数η:

式中:为全场平均努塞尔数;Nu0=0.023Re0.8Pr0.4为Dittus-Boelter努塞尔数;为摩擦系数;f0=0.0791Re-0.25为布拉修斯摩擦因数。

下表给出了计算结果:

表1三种冷却方式的压力损失

由图3(b)、(c)可以看出,与常规冲击冷却相比,组合冷却方式下靶面的换热强度更均匀,消除了冲击冷却局部换热强度过低的区域,从而可以更有效地保护叶片,同时也使得冷气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利用。由图3(c)可以看出,冲击冷却的换热效果受到了横流的显著影响,换热强度沿轴向出现了较大的衰减。组合冷却则有着较强的抗横流能力,换热效果受横流的影响较小。

由图3(a)、(b)可以看出,与常规旋流冷却相比,组合冷却方式继承了旋流冷却换热分布均匀、抗横流能力强的优点。同时,在常规旋流冷却的基础上引入了局部高换热区域。这些高换热区域能够更有效地冷却叶片的局部高温区域,能更有效地保护叶片免受高温破坏。

由表1中可以看出,组合冷却的换热强度略低于旋流冷却的换热强度,比冲击冷却的换热强度高出很多。同时,组合冷却的压力损失低于旋流冷却与冲击冷却。评价综合换热性能的参数上,组合冷却最优。因此,旋流冷却与冲击冷却两种方式的结合,提升了冷却的综合效果。

旋流喷嘴和冲击喷嘴的排列组合方式不唯一,可以灵活改变两种喷嘴的种类、数量以及位置关系。燃烧室产生的高温燃气由受到流场变化、燃烧不均匀等因素的影响,会产生畸变的温度场,出现“热斑”等现象。而不同参数的燃气轮机中的畸变温度场也不同。组合冷却可以通过灵活布置不同种类的喷嘴,实现对不同燃气温度场的有效应对。

以上内容仅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思想,不能以此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是按照本发明提出的技术思想,在技术方案基础上所做的任何改动,均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