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轮机的润滑油润滑辅助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48189发布日期:2018-06-08 21:18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火力发电厂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轮机的润滑油润滑辅助系统。



背景技术:

汽轮机润滑油系统为汽轮机提供润滑、冷却用油,保证机组的正常开启、停止和运行,汽轮机润滑油的正常工作是汽轮机组安全可靠运行的保障。现有技术中,如果润滑油系统发生故障不仅影响机组的运行性能,严重时还会引起断轴毁机的重大事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例如,在汽轮机开启或者停止运行的过程中,如果汽轮机的交流润滑油泵出现故障,在短时间内很难恢复,汽轮机组无法得到及时润滑,很容易造成零部件的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轮机的润滑油润滑辅助系统,以保证汽轮机润滑系统出现故障时,机组仍然能在润滑油的作用下运行,避免机组发生严重磨损。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提供一种汽轮机的润滑油润滑辅助系统,包括,润滑油过滤器,其出口与润滑油润滑辅助系统的第一出口连接;冷油器,冷油器的出口与润滑油过滤器的入口连接;主油箱,主油箱内设有交流润滑油泵、第一射油器和第二射油器,交流润滑油泵的出口与第一射油器的出口并联后连接至冷油器的入口,交流润滑油泵的出口还与第二射油器的出口并联并连接至润滑油润滑辅助系统的第二出口;第一射油器和第二射油器的入口并联后连接润滑油润滑辅助系统的入口;还包括净油箱和机外油泵,机外油泵设置在主油箱外,主油箱和净油箱分别与机外油泵的入口连接,机外油泵的出口分别连接第二出口和冷油器的入口。

可选地,机外油泵的出口还与润滑油过滤器的出口连接。

可选地,主油箱的底部与机外油泵的入口连接。

可选地,机外油泵的入口和净油箱之间设有第一截止阀,和/或,机外油泵的入口和主油箱之间设有第二截止阀。

可选地,机外油泵的出口连接第一止回阀,第一止回阀和冷油器的入口之间设有第三截止阀,第一止回阀和第二出口之间设有第四截止阀。

可选地,润滑油过滤器的出口通过第五截止阀连接第一出口,第一止回阀通过第六截止阀连接第一出口。

可选地,交流润滑油泵的出口并联有第三止回阀和第四止回阀;第一射油器的出口连接第五止回阀,第二射油器的出口连接第二止回阀,第三止回阀和第五止回阀并联后连接冷油器的入口;第四止回阀和第二止回阀并联后连接第二出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润滑油润滑辅助系统通过单独设置一机外油泵,然后将主油箱和净油箱分别连接机外油泵的入口,以将主油箱和净油箱内的润滑油输送到机外油泵中,并且让机外油泵的出口分别连接冷油器和润滑油润滑辅助系统的第二出口,这样可以在汽轮机的润滑系统中设备出现故障不能对汽轮机进行润滑时,机外油泵可以作为动力将润滑油输送到汽轮机的润滑系统中,以保证汽轮机能够安全稳定地工作,避免了因缺少润滑油而导致的安全事故的发生。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汽轮机的润滑油润滑辅助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冷油器;2、润滑油过滤器;3、主油箱;4、交流润滑油泵;5、第一射油器;6、第二射油器;7、净油箱;8、机外油泵;9、第一出口;10、第二出口;11、入口;12、第一截止阀;13、第二截止阀;14、第一止回阀;15、第三截止阀;16、第四截止阀;17、第二止回阀;18、第五截止阀;19、第六截止阀;20、第三止回阀;21、第四止回阀;22、第五止回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示例性实施例。

本实施例中的连接关系均是通过汽轮机中输油管道进行的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提供一种汽轮机的润滑油润滑辅助系统,包括,润滑油过滤器2,其出口与润滑油润滑辅助系统的第一出口9连接;冷油器1,冷油器1的出口与润滑油过滤器2的入口连接;主油箱3,主油箱3内设有交流润滑油泵4、第一射油器5和第二射油器6,交流润滑油泵4的出口与第一射油器5的出口并联后连接至冷油器1的入口,交流润滑油泵4的出口还与第二射油器6的出口并联并连接至润滑油润滑辅助系统的第二出口10;第一射油器5和第二射油器6的入口并联后连接润滑油润滑辅助系统的入口11;还包括净油箱7和机外油泵8,机外油泵8设置在主油箱3外,主油箱3和净油箱7分别与机外油泵8的入口连接,机外油泵8的出口分别连接第二出口10和冷油器1的入口。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汽轮机的润滑油的润滑分为两种工况,第一种工况是在汽轮机正常工作情况下,润滑油对汽轮机进行正常的润滑,此时通过交流润滑油泵4输出的润滑油分为两路,第一油路与第二射油器6的出口并联,然后将经过第二射油器6和第一油路的润滑油通过润滑油系统的第二出口10输出,并为汽轮机进行润滑;第二油路与第一射油器5的出口并联后再与冷油器1的入口连接,这样第二油路和第一射油器5内的润滑油均输入到冷油器1中,润滑油从冷油器1的出口输出后,再经过润滑油过滤器2,然后从润滑油系统的第一出口9输出。

第二种工况是在第一种工况出现故障时而进行的。第一种工况出现的故障有多种,例如,主油箱3发生漏油、冷油器1出现漏油、交流润滑油泵4发生故障等情况。这些故障都会导致在第一种工况下无法安全稳定地为汽轮机进行润滑,在这种情况下,本实施例舍弃原有的输送润滑油的管道,将主油箱3和净油箱7内的润滑油全部输送到机外油泵8中,机外油泵8将润滑油分成两路,第一路直接输送到润滑油系统的第二出口10,这样避免了其他设备出现故障而影响润滑油的传输;机外油泵8的第二路连接冷油器1的入口,润滑油一次经过冷油器1、润滑油过滤器2,最后从润滑油系统的第一出口9输出。

本实施例公开的汽轮机的润滑油润滑辅助系统通过单独设置一机外油泵8,然后将主油箱3和净油箱7分别连接机外油泵8的入口,以将主油箱3和净油箱7内的润滑油输送到机外油泵8中,并且让机外油泵8的出口分别连接冷油器1和润滑油润滑辅助系统的第二出口10,这样可以在汽轮机的润滑系统中设备出现故障不能对汽轮机进行润滑时,机外油泵8可以作为动力将润滑油输送到汽轮机的润滑系统中,以保证汽轮机能够安全稳定地工作,避免了因缺少润滑油而导致的安全事故的发生。

可选地,机外油泵8的出口还与润滑油过滤器2的出口连接。

如图1所示,为了防止冷油器1也出现故障导致润滑系统无法对汽轮机进行正常的润滑,可以将机外油泵8的出口与冷油器1的出口连接,由于冷油器1的出口与润滑油过滤器2连接,所以机外油泵8的出口既可以通过一个支路连接润滑油过滤器2的入口,也可以通过另一个支路绕开冷油器1和润滑油过滤器2,直接连接第一出口9。这样即使冷油器1在发生故障的情况下,机外油泵8传输的润滑油仍然能通过润滑油润滑辅助系统的第一出口9输出,对汽轮机进行润滑。

可选地,主油箱3的底部与机外油泵8的入口连接。

如图1所示,为了保证主油箱3在出现漏油故障或者油量较少时仍然能够输送到机外油泵8中,可以将机外油泵8的入口与主油箱3的底部连接,这样即使主油箱3的内的油量很少时,仍然能够输送到机外油泵8中,由机外油泵8将润滑油输送出去对汽轮机进行润滑。同理,机外油泵8的入口与净油箱7的底部连接。

可选地,机外油泵8的入口和净油箱7之间设有第一截止阀12,和/或,机外油泵8的入口和主油箱3之间设有第二截止阀13。

如图1所示,在机外油泵8的入口和净油箱7直接设置第一截止阀12,和/或,在机外油泵8的入口和主油箱3之间设置第二截止阀13,可以根据汽轮机的需要来选择是否启动机外油泵8,当需要启动机外油泵8时可以打开第一截止阀12和第二截止阀13,当不需要启动机外油泵8时则可以关闭第一截止阀12和第二截止阀13。

可选地,机外油泵8的出口连接第一止回阀14,第一止回阀14和冷油器1的入口之间设有第三截止阀15,第一止回阀14和第二出口10之间设有第四截止阀16。

如图1所示,第一止回阀14为了防止机外油泵8输出的润滑油发生回流,保证润滑油的单向流动。通过设置第三截止阀15和第四截止阀16可以自由控制机外油泵8输出的润滑油向冷油器1或者润滑油润滑辅助系统的第二出口10输出。

可选地,润滑油过滤器2的出口通过第五截止阀18连接第一出口9,第一止回阀14通过第六截止阀19连接第一出口9。

为了防止冷油器1在工作过程中出现故障而无法使用,在润滑油过滤器2的出口设置第五截止阀18,这样当冷油器1发生故障时,将第五截止阀18关闭,同时关闭第三截止阀15即可避免再从冷油器1经过。第六截止阀19可以控制机外油泵8输出的润滑油从润滑油润滑辅助系统的第一出口9输出。

可选地,交流润滑油泵4的出口并联有第三止回阀20和第四止回阀21;第一射油器5的出口连接第五止回阀22,第二射油器6的出口连接第二止回阀17,第三止回阀20和第五止回阀22并联后连接冷油器1的入口;第四止回阀21和第二止回阀17并联后连接第二出口10。

第三止回阀20和第四止回阀21可以有效防止交流润滑油泵4输出的润滑油发生回流,同理第二止回阀17和第五止回阀22可以有效防止第二射油器6和第一射油器5输出的润滑油发生回流。

本实施例公开的汽轮机的润滑油润滑辅助系统通过单独设置一机外油泵,然后将主油箱和净油箱分别连接机外油泵的入口,以将主油箱和净油箱内的润滑油输送到机外油泵中,并且让机外油泵的出口分别连接冷油器和润滑油润滑辅助系统的第二出口,这样可以在汽轮机的润滑系统中的设备出现故障不能对汽轮机进行润滑时,机外油泵可以作为动力将润滑油输送到汽轮机的润滑系统中,以保证汽轮机能够安全稳定地工作,避免了因缺少润滑油而导致的安全事故的发生。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