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摩擦发电的电动汽车风力发电系统及电动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27560发布日期:2018-09-14 21:12阅读:20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摩擦发电的电动汽车风力发电系统及电动汽车。



背景技术:

为了节省石油资源以及避免燃油汽车排出的尾气污染大气,电动汽车的发展越来越迅速,目前电动汽车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电动汽车主要的动力来源是其所储存的电能,在能源耗尽时一般需要利用固定的充电桩或有线电源来进行充电。现有技术中已存在利用行驶中的风力带动发电机旋转发电,为电动汽车的电池组补充电能,来提高电动汽车的行驶里程,但是这种风力发电装置的体积大,会增大电动汽车行驶的阻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了一种基于摩擦发电的电动汽车风力发电系统及电动汽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基于摩擦发电的电动汽车风力发电系统,包括:进气格栅、至少一组摩擦发电部件、电压转换模块、储能模块,其中,进气格栅为镂空的网格状结构,网格状结构形成气流通道;

至少一组摩擦发电部件设置于进气格栅上,用于当气流通过气流通道时,在气流作用下摩擦产生交流电;

电压转换模块与至少一组摩擦发电部件相连,用于将至少一组摩擦发电部件输出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并对储能模块进行充电;

储能模块与电压转换模块相连,用于存储电压转换模块输出的电能。

可选地,摩擦发电部件包括:相互分离且相邻设置的第一摩擦发电组件和第二摩擦发电组件,第一摩擦发电组件和第二摩擦发电组件的长度延伸方向与气流的流动方向相同,第一摩擦发电组件以及第二摩擦发电组件的第一端固定设置于进气格栅的第二表面,第一摩擦发电组件以及第二摩擦发电组件的第二端为自由端并沿着气流方向远离第二表面;

当气流通过气流通道时,第一摩擦发电组件与第二摩擦发电组件的自由端在气流的作用下飘动并相互接触摩擦产生交流电。

可选地,第一摩擦发电组件以及第二摩擦发电组件为薄膜状结构,第一摩擦发电组件包括:依次设置的绝缘层和第一电极层,第二摩擦发电组件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和第二电极层;或者

第一摩擦发电组件包括:依次设置的绝缘层、第一电极层和第二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第二摩擦发电组件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和第二电极层;或者

第一摩擦发电组件包括:依次设置的绝缘层、第一电极层和第二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第二摩擦发电组件包括:依次设置的居间薄膜层、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和第二电极层;

其中,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为摩擦发电部件的电能输出端。

可选地,进气格栅包括多个行格栅条和多个列格栅条;

其中,摩擦发电部件为多组时,多组摩擦发电部件的第一摩擦发电组件和第二摩擦发电组件在与气流的流动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呈阵列布置;

当气流通过气流通道时,多组摩擦发电部件在气流的作用下飘动,同组摩擦发电部件的第一摩擦发电组件与第二摩擦发电组件相互接触摩擦产生交流电。

可选地,第一摩擦发电组件中的绝缘层具体为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进气格栅包括多个行格栅条和多个列格栅条;

其中,摩擦发电部件为多组时,多组摩擦发电部件的第一摩擦发电组件和第二摩擦发电组件在与气流的流动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呈阵列布置;

当气流通过气流通道时,多组摩擦发电部件在气流的作用下飘动,第二摩擦发电组件在气流作用下分别与同组摩擦发电部件的第一摩擦发电组件以及相邻组摩擦发电部件的第一摩擦发电组件相互接触摩擦产生交流电。

可选地,第一摩擦发电组件以及第二摩擦发电组件的第一端固定设置于进气格栅的多个行格栅条的第二表面时,进气格栅的多个列格栅条的宽度大于预设阈值;或者

第一摩擦发电组件以及第二摩擦发电组件的第一端固定设置于进气格栅的多个列格栅条的第二表面时,进气格栅的多个行格栅条的宽度大于预设阈值。

可选地,摩擦发电部件包括:第三电极层、第四电极层、振膜以及支撑结构;

其中,第三电极层和第四电极层设置于进气格栅的网格内壁的两个相对表面,第三电极层和第四电极层为摩擦发电部件的电能输出端;

振膜设置于进气格栅的网格内并与第三电极层和第四电极层平行;

支撑结构,用于对振膜的各个边缘伸展支撑;或者,用于对振膜的靠近气流通道进气端的边缘伸展支撑,使得振膜形成一端为固定端、另一端为自由端的结构;

振膜和支撑结构通过设置于进气格栅的网格的与设置电极层的表面相垂直的表面上的固定件进行固定;

当气流通过气流通道时,振膜在气流作用下振动,并与第三电极层、第四电极层相互接触摩擦产生交流电。

可选地,振膜的材料为高分子聚合物材料。

可选地,电压转换模块进一步包括:整流电路,与至少一组摩擦发电部件相连,用于对至少一组摩擦发电部件输出的交流电进行整流处理;

稳压电路,与整流电路相连,用于对经整流电路整流得到的直流电进行稳压处理;以及

变压电路,与稳压电路相连,用于对稳压电路输出的直流电进行变压处理,使直流电的电压符合储能模块的充电电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动汽车,包括:上述基于摩擦发电的电动汽车风力发电系统和电动汽车本体,其中,基于摩擦发电的电动汽车风力发电系统设置于电动汽车本体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当气流通过气流通道时,设置于进气格栅上的至少一组摩擦发电部件在气流作用下摩擦产生交流电,与至少一组摩擦发电部件相连的电压转换模块将至少一组摩擦发电部件输出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并对储能模块进行充电,储能模块存储电压转换模块输出的电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基于摩擦发电的电动汽车风力发电系统及电动汽车,通过摩擦产生电能,为储能模块蓄能,从而有效地提高电动汽车的行驶里程,结构简单且体积小,制作成本低廉,适合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另外,还能够有效解决现有的风力发电装置因体积过大而增加电动汽车行驶阻力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基于摩擦发电的电动汽车风力发电系统的实施例一的功能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压转换模块的功能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进气格栅的主视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设置有摩擦发电部件的进气格栅的实施例二的截面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设置有摩擦发电部件的进气格栅的实施例三截面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设置有摩擦发电部件的进气格栅的实施例四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基于摩擦发电的电动汽车风力发电系统的实施例一的功能示意图。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基于摩擦发电的电动汽车风力发电系统包括:至少一组摩擦发电部件1、电压转换模块2、储能模块3、进气格栅4(图中未示出),其中,进气格栅4为镂空的网格状结构,网格状结构形成气流通道41(如图3所示),进气格栅4的迎风面为第一表面,背风面为第二表面;至少一组摩擦发电部件1设置于进气格栅4上,用于当气流通过气流通道时,在气流作用下摩擦产生交流电;电压转换模块2与至少一组摩擦发电部件1相连,用于将至少一组摩擦发电部件1输出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并对储能模块3进行充电;储能模块3与电压转换模块2相连,用于存储电压转换模块2输出的电能。

具体地,电压转换模块2对至少一组摩擦发电部件1产生的交流电进行转换,如图2所示,电压转换模块2进一步包括:整流电路21、稳压电路22、变压电路23。其中,整流电路21,与至少一组摩擦发电部件1相连,用于对至少一组摩擦发电部件输出的交流电进行整流处理;稳压电路22,与整流电路21相连,用于对经整流电路21整流得到的直流电进行稳压处理;变压电路23,与稳压电路22相连,用于对稳压电路22输出的直流电进行变压处理,使直流电的电压符合储能模块3的充电电压。应注意的是,本实用新型中的整流电路、稳压电路、变压电路可采用本领域中常用的一些电路结构,此处不再详述。

在本实用新型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中,电压转换模块还可以包括:滤波电路。其中,滤波电路的输入端与整流电路的输出端相连,用于对经整流电路得到的直流电进行滤波处理;稳压电路的输入端与滤波电路的输出端相连,用于将滤波电路输出的滤除干扰杂波后的直流电进行稳压处理。

具体地,储能模块3为现有电动汽车中常用于储存电能的部件,例如,可以为锂电池、镍氢电池和超级电容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部件储存电能,这里不作具体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摩擦发电部件包括:相互分离且相邻设置的第一摩擦发电组件和第二摩擦发电组件,第一摩擦发电组件和第二摩擦发电组件的长度延伸方向与气流的流动方向相同,第一摩擦发电组件以及第二摩擦发电组件的第一端固定设置于进气格栅的第二表面,第一摩擦发电组件以及第二摩擦发电组件的第二端为自由端并沿着气流方向远离第二表面;

其中,第一摩擦发电组件以及第二摩擦发电组件可以为薄膜状结构,第一摩擦发电组件包括:依次设置的绝缘层和第一电极层,第二摩擦发电组件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和第二电极层;或者,第一摩擦发电组件包括:依次设置的绝缘层、第一电极层和第二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第二摩擦发电组件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和第二电极层;或者,第一摩擦发电组件包括:依次设置的绝缘层、第一电极层和第二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第二摩擦发电组件包括:依次设置的居间薄膜层、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和第二电极层;其中,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为摩擦发电部件的电能输出端;

当气流通过气流通道时,第一摩擦发电组件与第二摩擦发电组件的自由端在气流的作用下飘动并相互接触摩擦产生交流电。

在本实用新型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摩擦发电部件包括:第三电极层、第四电极层、振膜以及支撑结构;其中,第三电极层和第四电极层设置于进气格栅的网格内壁的两个相对表面,第三电极层和第四电极层为摩擦发电部件的电能输出端;振膜设置于进气格栅的网格内并与第三电极层和第四电极层平行;支撑结构,用于对振膜的各个边缘伸展支撑;或者,用于对振膜的靠近气流通道进气端的边缘伸展支撑,使得振膜形成一端为固定端、另一端为自由端的结构;振膜和支撑结构通过设置于进气格栅的网格的与设置电极层的表面相垂直的表面上的固定件进行固定;

当气流通过气流通道时,振膜在气流作用下振动,并与第三电极层、第四电极层相互接触摩擦产生交流电。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摩擦发电部件进行详细说明: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进气格栅的主视图,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设置有摩擦发电部件的进气格栅的实施例二的截面示意图,下面结合图3和图4进行详细介绍: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进气格栅包括多个行格栅条42和多个列格栅条43,多个行格栅条42平行设置,多个列格栅条43平行设置,相邻的两个行格栅条42与相邻的两个列格栅条43形成网格,进而形成气流通道41;

其中,图4示出了设置摩擦发电部件的进气格栅在A-A方向的截面示意图,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包括多组摩擦发电部件,每组摩擦发电部件1包括:相互分离且相邻设置的第一摩擦发电组件11和第二摩擦发电组件12,每个列格栅条43的第二表面都设置有一个第一摩擦发电组件11或第二摩擦发电组件12,且相邻的两个列格栅条43的第二表面设置的分别为第一摩擦发电组件11和第二摩擦发电组件12,具体地,第一摩擦发电组件11以及第二摩擦发电组件12的第一端固定设置于进气格栅的多个列格栅条43的第二表面,第一摩擦发电组件11以及第二摩擦发电组件12的第二端为自由端并沿着气流方向远离第二表面;由此,每个气流通道41的两侧分别为第一摩擦发电组件11和第二摩擦发电组件12。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摩擦发电组件11和第二摩擦发电组件12为薄膜式发电组件,且第一摩擦发电组件11和第二摩擦发电组件12的长度延伸方向与气流的流动方向相同。此外,多组相邻设置的第一摩擦发电组件11和第二摩擦发电组件12在与气流的流动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呈阵列布置。

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中,第一摩擦发电组件11和第二摩擦发电组件12可以设置在多个行格栅条42的第二表面,具体设置方式与第一摩擦发电组件11和第二摩擦发电组件12设置在多个列格栅条43的第二表面时类似,这里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中,第一摩擦发电组件包括:依次设置的绝缘层和第一电极层,第二摩擦发电组件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和第二电极层,其中,第一电极层和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相对设置,且两者相对的表面构成摩擦界面,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为摩擦发电部件的电能输出端;

或者,第一摩擦发电组件包括:依次设置的绝缘层、第一电极层和第二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第二摩擦发电组件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和第二电极层,其中,第二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和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相对设置,且两者相对的表面构成摩擦界面,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为摩擦发电部件的电能输出端;

或者,第一摩擦发电组件包括:依次设置的绝缘层、第一电极层和第二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第二摩擦发电组件包括:依次设置的居间薄膜层、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和第二电极层,其中,第二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和居间薄膜层相对设置,且两者相对的表面构成摩擦界面,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为摩擦发电部件的电能输出端;

下面介绍基于摩擦发电的电动汽车风力发电系统的工作原理:电动汽车在行驶过程中,气流流过进气格栅的气流通道以及第一摩擦发电组件和第二摩擦发电组件之间的空间,多组摩擦发电部件在气流的作用下飘动,同组摩擦发电部件的第一摩擦发电组件与第二摩擦发电组件不断地接触分离进而产生交流电,电压转换模块对该交流电进行处理,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并在转换后对储能模块进行充电,储能模块存储电压转换模块输出的电能。

在本实施例的另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中,第一摩擦发电组件中的绝缘层具体为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此时,第二摩擦发电组件中的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与同组摩擦发电部件的第一摩擦发电组件中的第一电极层相对的两个表面构成摩擦界面,以及第二摩擦发电组件中的第二电极层与相邻组摩擦发电部件的第一摩擦发电组件中的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相对的两个表面构成摩擦界面;

或者,第二摩擦发电组件中的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与同组摩擦发电部件的第一摩擦发电组件中的第二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相对的两个表面构成摩擦界面,以及第二摩擦发电组件中的第二电极层与相邻组摩擦发电部件的第一摩擦发电组件中的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相对的两个表面构成摩擦界面;

或者,第二摩擦发电组件中的居间薄膜层与同组摩擦发电部件的第一摩擦发电组件中的第二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相对的两个表面构成摩擦界面,以及第二摩擦发电组件中的第二电极层与相邻组摩擦发电部件的第一摩擦发电组件中的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相对的两个表面构成摩擦界面;

当气流通过气流通道时,多组摩擦发电部件在气流的作用下飘动,第二摩擦发电组件在气流作用下分别与同组摩擦发电部件的第一摩擦发电组件以及相邻组摩擦发电部件的第一摩擦发电组件相互接触摩擦产生交流电。

在本实施例的另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中,为了安全起见,第一摩擦发电组件以及第二摩擦发电组件的第一端固定设置于进气格栅的多个行格栅条的第二表面时,进气格栅的多个列格栅条的宽度大于预设阈值;或者,第一摩擦发电组件以及第二摩擦发电组件的第一端固定设置于进气格栅的多个列格栅条的第二表面时,进气格栅的多个行格栅条的宽度大于预设阈值。其中,行格栅条和列格栅条的宽度可理解为相应的格栅条沿着气流方向的具体尺寸,一般情况下,要求宽度大于摩擦发电部件的长度,以防止同一行格栅条上不同列的摩擦发电组件在气流作用下相互干涉影响发电效率以及电极发生接触而短路,或者,防止同一列格栅条上不同行的摩擦发电组件在气流作用下相互干涉影响发电效率以及电极发生接触而短路。

进一步,本实施例中的多个第一摩擦发电组件的电极可通过导线或其他方式电连接在一起组成第一输出端;多个第二摩擦发电组件的电极可通过导线或其他方式电连接在一起组成第二输出端。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分别与整流电路(图中未示)相连,整流电路可将摩擦发电部件产生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进气格栅的主视图,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设置有摩擦发电部件的进气格栅的实施例三截面示意图,下面结合图3和图5进行详细介绍:

如图3所示,进气格栅的每个网格的内壁均包括四个表面:44、45、46、47,其中,表面44与表面46为两个相对表面,表面45和表面47为两个相对表面;

其中,图5示出了设置摩擦发电部件的进气格栅在A-A方向的截面示意图,如图5所示,摩擦发电部件1包括:第三电极层13、第四电极层14、振膜15以及支撑结构16;其中,第三电极层13设置在进气格栅的网格内壁的表面44上,第四电极层14设置于进气格栅的网格内壁的表面46,第三电极层13和第四电极层14为摩擦发电部件的电能输出端;振膜15设置于进气格栅的网格内并与第三电极层13和第四电极层14平行,即振膜与第三电极层、第四电极层之间间隔一定的距离,以为振膜提供足够的振动空间;支撑结构16,用于对振膜15的各个边缘伸展支撑;在进气格栅的网格内壁的表面45和表面47上,设置有用于固定振膜15和支撑结构16的固定件,其中,该固定件具体可以为卡槽,振膜15和支撑结构16通过插入卡槽内进行固定,当然这里仅是举例说明,固定件还可以是其他能够起到固定作用的部件,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当气流通过气流通道时,振膜在气流作用下振动,并与第三电极层、第四电极层相互接触摩擦产生交流电,其中,振膜在振动过程中产生的惯性作用会增加摩擦发电过程中的摩擦效果。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进气格栅的主视图,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设置有摩擦发电部件的进气格栅的实施例四的截面示意图,下面结合图3和图6进行详细介绍:

如图3所示,进气格栅的每个网格的内壁均包括四个表面:44、45、46、47,其中,表面44与表面46为两个相对表面,表面45和表面47为两个相对表面;

其中,图6示出了设置摩擦发电部件的进气格栅在A-A方向的截面示意图,如图6所示,摩擦发电部件1包括:第三电极层13、第四电极层14、振膜15以及支撑结构(图中未示出);其中,第三电极层13设置在进气格栅的网格内壁的表面44上,第四电极层14设置于进气格栅的网格内壁的表面46,第三电极层13和第四电极层14为摩擦发电部件的电能输出端;振膜15设置于进气格栅的网格内并与第三电极层13和第四电极层14平行;支撑结构,用于对振膜15的靠近气流通道进气端的边缘伸展支撑,使得振膜15形成一端为固定端、另一端为自由端的结构,这种设置方式用于保证当气流从进气格栅的网格吹入时,气流从每个振膜的固定端的方向吹入,从而可以实现较好的摩擦效果(发明人在实验中发现,当气流从振膜固定端的方向吹入时,振膜自由端的起振效果以及摩擦效果都较佳);在进气格栅的网格内壁的表面45和表面47上,设置有用于固定振膜15和支撑结构的固定件,其中,该固定件具体可以为卡槽,振膜15和支撑结构通过插入卡槽内进行固定,当然这里仅是举例说明,固定件还可以是其他能够起到固定作用的部件,这里不再一一列举;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的振膜15可具有一定的刚性,以便于取得更好的振动效果。

当气流通过气流通道时,振膜在气流作用下振动,并与第三电极层、第四电极层相互接触摩擦产生交流电,其中,振膜在振动过程中产生的惯性作用会增加摩擦发电过程中的摩擦效果。

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中,第三电极层13设置在进气格栅的网格内壁的表面45上,第四电极层14设置于进气格栅的网格内壁的表面47,在进气格栅的网格内壁的表面44和表面46上设置有用于固定振膜15和支撑结构的固定件,振膜15和支撑结构通过该固定件进行固定,具体实现与图5或图6类似,这里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图5和图6所示实施例中的振膜的材料为高分子聚合物材料,振膜厚度可以为4~6um,振膜15的形状可以为矩形、三角形、菱形、多边形、正方形以及扇形等形状,并且,振膜15的长度可以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振膜的形状进行适应性设置,以避免由于振膜过长或者过短导致的振膜振动不稳定或者无法起振的情况。另外,振膜15的数量可以为多个,设置多个振膜可以提升摩擦效果。

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中,振膜15的形状可以为矩形、菱形、多边形、正方形等形状,此时,支撑结构用于对振膜的靠近气流通道进气端的边缘和远离气流通道进气端的边缘伸展支撑,通过对振膜的两个边缘伸展支撑的方式可以取得更好的振动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高分子聚合物材料为选自聚二甲基硅氧烷薄膜、聚酰亚胺薄膜、苯胺甲醛树脂薄膜、聚甲醛薄膜、乙基纤维素薄膜、聚酰胺薄膜、三聚氰胺甲醛薄膜、聚乙二醇丁二酸酯薄膜、纤维素薄膜、纤维素乙酸酯薄膜、聚己二酸乙二醇酯薄膜、聚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薄膜、纤维(再生)海绵薄膜、聚氨酯弹性体薄膜、苯乙烯丙烯共聚物薄膜、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薄膜、人造纤维薄膜、聚甲基薄膜,甲基丙烯酸酯薄膜、聚乙烯醇薄膜、聚乙烯醇薄膜、聚酯薄膜、聚异丁烯薄膜、聚氨酯柔性海绵薄膜、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聚乙烯醇缩丁醛薄膜、甲醛苯酚薄膜、氯丁橡胶薄膜、丁二烯丙烯共聚物薄膜、天然橡胶薄膜、聚丙烯腈薄膜、丙烯腈氯乙烯薄膜和聚乙烯丙二酚碳酸盐薄膜中的至少一种。

此外,图5和图6所示实施例中进气格栅可以包括至少一层格栅层,通过设置多层格栅层,可以提升发电效率,从而使得储能模块能够快速储存相应的电能供电动汽车行驶。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基于摩擦发电的电动汽车风力发电系统,当气流通过气流通道时,设置于进气格栅上的至少一组摩擦发电部件在气流作用下摩擦产生交流电,与至少一组摩擦发电部件相连的电压转换模块将至少一组摩擦发电部件输出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并对储能模块进行充电,储能模块存储电压转换模块输出的电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基于摩擦发电的电动汽车风力发电系统,通过摩擦产生电能,为储能模块蓄能,从而有效地提高电动汽车的行驶里程,结构简单且体积小,制作成本低廉,适合大规模工业化生产,通过设置多组摩擦发电部件可以有效地提高发电效率,使储能模块能够快速储存相应的电能供电动汽车行驶,另外,还能够有效解决现有的风力发电装置因体积过大而增加电动汽车行驶阻力的问题。

进一步,本实用新型中的基于摩擦发电的电动汽车风力发电系统可用于现有的各种电动汽车中。具体来说,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动汽车,该实用新型包括电动汽车本体和上述基于摩擦发电的电动汽车风力发电系统,其中,基于摩擦发电的电动汽车风力发电系统设置于电动汽车本体上。

本实用新型中所提到的各种模块、电路均为由硬件实现的电路,虽然其中某些模块、电路集成了软件,但本实用新型所要保护的是集成软件对应的功能的硬件电路,而不仅仅是软件本身。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附图或实施例中所示的装置结构仅仅是示意性的,表示逻辑结构。其中作为分离部件显示的模块可能是或者可能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模块显示的部件可能是或者可能不是物理模块。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列举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子,当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改动和变型,倘若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均应认为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