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的空气滤清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43954发布日期:2018-12-05 15:45阅读:19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摩托车的空气滤清器。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具备单一的压片的空气滤清器,该单一的压片从罩下垂穿过过滤器元件与通风筒之间,将过滤器元件的框体向下壳体的隔壁按压。

过滤器元件的框体插入到压片的中空部,并且通过旋入隔壁的螺纹孔的螺钉安装于下壳体的隔壁(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227976号公报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以往的空气滤清器具备纵向切断或者横向切断过滤器元件与通风筒之间的压片那样的支柱,特别是具备具有供插通螺钉的中空部的支柱。这样的支柱暴露在通过过滤器元件朝向通风筒的洁净的空气的流动中。因此,该支柱阻碍通过过滤器元件朝向通风筒的洁净的空气的流动,使发动机的进气阻力增大,进而阻碍发动机的输出的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摩托车的空气滤清器,能够将过滤器元件牢固地按压于下壳体,并且,不阻碍通过过滤器元件朝向通风筒的洁净的空气的流动而确保其顺畅地流动,使发动机的进气阻力减少而使发动机的输出提高。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用于解决所述的课题的本发明的摩托车的空气滤清器具备:壳体主体;盖体,该盖体关闭所述壳体主体,且与所述壳体主体一起划分出内部空间;固定部件,该固定部件将所述盖体固定于所述壳体主体;过滤器,该过滤器收容于所述内部空间且将所述内部空间划分为脏污侧和清洁侧;以及通风筒,该通风筒向所述清洁侧突出,并且使通过所述过滤器后的空气从所述清洁侧流出,所述过滤器具有:对流入所述脏污侧的所述空气进行过滤且使所述空气流出所述清洁侧的过滤器元件;以及将所述过滤器元件支承于所述壳体主体的框体,所述盖体具有:形成有用于插通所述固定部件的孔且向所述盖体的内侧凹陷的固定座部;以及配置于所述清洁侧内且从所述盖体突出并向所述壳体主体按压所述框体的按压部,在从所述过滤器元件流向所述通风筒的空气的流通路上,所述按压部与所述通风筒相比接近所述壳体主体的内壁面,并且所述按压部与所述固定座部形成为一体。

另外,本发明的摩托车的空气滤清器也可以具备座部,该座部设于所述壳体主体内且支承所述过滤器。所述座部也可以比所述壳体主体与所述盖体的结合面远离所述盖体。

此外,本发明的摩托车的空气滤清器也可以具备凸缘部,该凸缘部设于所述盖体的缘部且与所述固定座部和所述按压部形成为一体。

此外,本发明的摩托车的空气滤清器也可以具备凸台部,该凸台部设于所述壳体主体且固定有所述固定部件,也可以是在从所述过滤器元件流向所述通风筒的空气流通方向上,所述按压部与所述凸台部重叠。

另外,本发明的摩托车的空气滤清器也可以具备第二按压部,该第二按压部从所述盖体突出且向所述壳体主体按压所述框体。所述过滤器元件也可以配置成夹在所述第二按压部与所述通风筒之间。

此外,本发明的摩托车的空气滤清器也可以具备密封部件,该密封部件夹在所述框体与所述壳体主体之间。所述按压部也可以隔着所述框体按压所述密封部件。

此外,本发明的摩托车的空气滤清器具备两个所述通风筒。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将过滤器元件牢固地按压于下壳体,并且,不阻碍通过过滤器元件朝向通风筒的洁净的空气的流动而确保其顺畅地流动,使发动机的进气阻力减少而能够提高发动机的输出。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空气滤清器的摩托车的左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摩托车的空气滤清器的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摩托车的空气滤清器的打开盖体的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摩托车的空气滤清器的盖体的立体图。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摩托车的空气滤清器的纵剖视图。

符号说明

1…摩托车、2…车身框架、5…前轮、6…转向机构、7…后轮、8…摆臂、9…内燃机、9…发动机、11…燃料箱、12…空气滤清器、13…座椅、15…车身罩、21…头管、22…主管、23…下管、25…座椅轨道、26…座椅支柱、27…前叉、28…前挡泥板、29…把手、31…后缓冲单元、32…驱动链条、33…油冷却器、35…前罩、36…侧罩、37…后罩、41…壳体主体、41a…凸部、41b…内壁面、42…盖体、42a…凹部、42b…内壁面、43…固定部件、43a…第一固定部件、43b…第二固定部件、45…内部空间、46…脏污侧、47…清洁侧、48…过滤器、49…通风筒、51…清洁箱、51a…结合面、52…入口、53…出口、55…座部、55a…凹部、56…密封部件、57…凸台部、58…盖体加强肋、59…凸缘部、61…钩、62…钩挂部、65…过滤器元件、66…框体、66a…凸部、67…密封部件、71…第一边部、72…第二边部、73…第三边部、75…第一角部、76…第二角部、78…孔、79…固定座部、81…按压部、82…第一按压部、83…第二按压部、84…加强肋、86…被按压部、87…第一被按压部、88…第二被按压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至图5对本发明的摩托车的空气滤清器的实施的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多个附图中,对相同或者相当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

图1是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空气滤清器的摩托车的左视图。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前后、上下、左右的表述以摩托车1的乘员为基准。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摩托车1具备:沿前后延伸的车身框架2;配置于车身框架2的前方的前轮5;配置于车身框架2的前端部且将前轮5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转向机构6;配置于车身框架2的后方的后轮7;配置于车身框架2的后部且将后轮7支承为能够旋转的摆臂8;以及搭载于车身框架2的内燃机9(以下,仅称为“发动机9”。)。

另外,摩托车1具备:配置于车身框架2的前半部上方且存储向发动机9供给的燃料的燃料箱11;被向发动机9吸入的空气、即吸气进行净化的空气滤清器12;配置于车身框架2的后半部上方的座椅13;以及遮盖车身框架2的一部分的车身罩15。

车身框架2是所谓的托架型。车身框架2具备组合为一体的多个钢铁制中空管。即,车身框架2具备头管21、主管22、下管23、左右一对的座椅轨道25、左右一对的座椅支柱26。

头管21配置于车身框架2的前端上部。头管21将转向机构6支承为能够向车辆的左右方向操舵。

主管22从与头管21的后面上部连接的前端部向斜后下方倾斜延伸,在中途弯曲而向下方下垂。

下管23从与头管21的后面下方连接的前端部与主管22相比进一步向下方倾斜且向后方延伸,在中途弯曲而朝向后方。

左右的座椅轨道25分别从与主管22的弯曲部连接的前端部分支,并且向斜后上方平缓地倾斜延伸。

左右的座椅支柱26分别从与主管22的下端部连接的两个前端部中的每一个向斜后上方倾斜延伸,在座椅轨道25的长度的中间部位合流而支承座椅轨道25。

在转向机构6内装有悬架机构(省略图示)。转向机构6具备:将前轮5支承为能够旋转的左右一对的前叉27;在前轮5的上方覆盖的前挡泥板28;以及固定于前叉27的顶部的把手29。

前轮5夹在左右的前叉27之间,以架设于左右的前叉27的下端部的车轴为中心旋转。

摆臂8由设于车身框架2的枢轴(省略图示)支承,能够向上下方向摆动。在摆臂8的后端部设有将后轮7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车轴。后缓冲单元31架设于车身框架2与摆臂8之间。后缓冲单元31对从后轮7向车身框架2传递的力进行缓冲。

驱动链条32向后轮7传递发动机9的输出,使后轮7旋转。

发动机9配置于主管22与下管23之间,固定于主管22和下管23。

在发动机9的斜前上方设置有对润滑油进行冷却的油冷却器33,润滑油对发动机9各部进行润滑和冷却。优选的是,油冷却器33配置为避开正面地面对前挡泥板28和前轮5的位置,以容易暴露在摩托车1的行驶风中。

燃料箱11主要支承于主管22。燃料箱11从头管21的正后方横跨至座椅轨道25的前端部附近并鼓起。

空气滤清器12配置于发动机9的上方且主管22的下方。空气滤清器12是发动机9的吸气路的一部分,经由节气阀体(图示省略)连接于发动机9的吸气侧。空气滤清器12过滤吸气而使之洁净。

座椅13设于燃料箱11的后方。座椅13横跨左右的座椅轨道25,达到座椅轨道25的后端部。摩托车1的乘员就座于座椅13而搭乘于摩托车1。

车身罩15包含前罩35、左右一对侧罩36、后罩37。前罩35、侧罩36以及后罩37是合成树脂制的。

前罩35设于头管21的前方。前罩35固定于转向机构6。

侧罩36与燃料箱11的后部下方连接,跨过主管22、座椅轨道25以及座椅支柱26并扩展为倒三角形,从左右夹着这些部件。

后罩37分别与座椅13的后半部的左右两侧面的下端部连接并向后方扩展,延伸至座椅13的后方且合流。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摩托车的空气滤清器的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摩托车的空气滤清器的打开盖体的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摩托车的空气滤清器的盖体的立体图。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摩托车的空气滤清器的纵剖视图。

如图2至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摩托车1的空气滤清器12具备:壳体主体41;盖体42,该盖体关闭壳体主体41,且与所述壳体主体一起划分出内部空间45;固定部件43,该固定部件43将盖体42固定于壳体主体41;过滤器48,该过滤器收容于由壳体主体41和盖体42划分出的内部空间45且将内部空间45划分为脏污侧46和清洁侧47。空气滤清器12能够通过从壳体主体41拆卸盖体42来从壳体主体41拆卸过滤器48,而进行替换。

另外,空气滤清器12具备通风筒49,该通风筒配置于过滤器48的下游侧、即清洁侧47。

将壳体主体41和盖体42组合而成的结构称为清洁箱51。清洁箱51实际上是六面体形的箱体。清洁箱51在搭载于摩托车1的状态下在前后方向上长。壳体主体41与盖体42的结合面51a在清洁箱51的高度方向上接近底面侧。

壳体主体41具备:向内部空间45引导空气的入口52;以及使空气从内部空间45流出的出口53。换言之,壳体主体41具备:向脏污侧46引导空气的入口52;以及使空气从清洁侧47流出的出口53。入口52设于壳体主体41的正面的中央部。出口53穿过壳体主体41的后半部的底壁。出口53在发动机9的每个缸体(图示省略)各设置一个。即,出口53与发动机9的缸数相同。

在壳体主体41内的前半部设置有支承过滤器48的座部55。座部55是脏污侧46与清洁侧47的边界。座部55的入口52侧是脏污侧46,座部55的出口53侧是清洁侧47。座部55相比于清洁箱51的结合面51a、即壳体主体41与盖体42的结合面51a配置于壳体主体41的内侧。换言之,座部55比壳体主体41与盖体42的结合面51a远离盖体42。即,座部55靠近壳体主体41的底壁。

在壳体主体41的缘部遍及全周地设置有凸部41a。在盖体42的缘部遍及全周地设置有凹部42a,壳体主体41的凸部41a进入凹部42a。在盖体42的凹部42a设置有密封部件56,该密封部件56夹在壳体主体41的凸部41a与盖体42的凹部42a之间。

另外,在壳体主体41的缘部的内侧部分设置有凸台部57,该凸台部57固定有固定部件43。

盖体42与壳体主体41相比高度尺寸大,以确保清洁侧47的充足的容积。在盖体42的内壁面42b设置有对盖体42的壁部进行加强的多个盖体加强肋58。多个盖体加强肋58包含沿盖体42的前后方向延伸的结构、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结构以及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结构。多个盖体加强肋58交叉成井字状。

在盖体42的缘部设置有凸缘部59。凹部42a设于凸缘部59的结合面。

在盖体42的前部设置有一对钩61。在壳体主体41的前部设置有钩挂盖体42的各个钩61的一对钩挂部62。

固定部件43具有多个。固定部件43配置于盖体42和壳体主体41的周围。具体而言,固定部件43与盖体42的钩61及壳体主体41的钩挂部62协动地将盖体42固定于壳体主体41。固定部件43包含:一对第一固定部件43a,该一对第一固定部件43a配置于空气滤清器12的各个侧部中央部且将盖体42固定于壳体主体41;以及一对第二固定部件43b,该一对第二固定部件43b配置于空气滤清器12的后端部的左右各个角部且将盖体42固定于壳体主体41。第一固定部件43a和第二固定部件43b都固定于密封部件56的外侧(凸缘部59的外侧),该密封部件56夹在壳体主体41的凸部41a与盖体42的凹部42a之间。

过滤器48具备:对流入壳体主体41内、即内部空间45的脏污侧46的空气进行过滤且使空气流出清洁侧47的过滤器元件65;以及将过滤器元件65支承于壳体主体41的框体66。

在框体66的缘部遍及全周地设置有凸部66a。在壳体主体41内的座部55设置有凹部55a,框体66的凸部66a进入该凹部55a。在壳体主体41的凹部55a设置有密封部件67,该密封部件夹在框体66的凸部66a与壳体主体41的凹部55a之间。即,壳体主体41的座部55通过保持框体66来支承过滤器48整体。

框体66具有:延伸成横跨壳体主体41内的第一边部71;沿着壳体主体41的内壁面41b的第二边部72;以及连接第一边部71与第二边部72的一对第三边部73。

第一边部71与第三边部73的第一角部75效仿壳体主体41的凸台部57的形状。具体而言,在第一角部75的第三边部73侧设置有适合凸台部57的形状的凹部88a。第二边部72与第三边部73的第二角部76具有适合壳体主体41的前侧的角部的形状。

盖体42具备:具有用于插通固定部件43的孔78且向盖体42的内侧凹陷的固定座部79;以及从盖体42突出并向壳体主体41按压过滤器48的框体66的多个按压部81。

固定座部79配置于内部空间45的外侧。固定座部79设于盖体42的左右各个侧壁。固定座部79使盖体42的左右各个侧壁向内侧凹陷。

多个按压部81沿着壳体主体41的内壁面41b配置。即,多个按压部81配置于清洁侧47内。具体而言,多个按压部81包含:按压框体66的第一边部71与第三边部73的第一角部75的第一按压部82;以及按压第二边部72与第三边部73的第二角部76第二按压部83。多个按压部81通过经由盖体42作用的固定部件43的固定力被按压于框体66。

在从过滤器元件65流向通风筒49的空气的流通路(图中,实线箭头f)上,第一按压部82与通风筒49相比接近壳体主体41的内壁面41b。另外,第一按压部82与固定座部79形成为一体。此外,在从过滤器元件65向通风筒49流动的空气流通方向上,第一按压部82与壳体主体41的凸台部57重叠。在从过滤器元件65向通风筒49流动的空气流通方向上,第一按压部82与壳体主体41的凸台部57的后方(下游侧)重叠。第一按压部82隔着框体66按压密封部件67。凸缘部59与固定座部79和第一按压部82形成为一体。

第二按压部83从盖体42突出且向壳体主体41按压过滤器48的框体66。第二按压部83与第一按压部82同样地隔着框体66按压密封部件67。第二按压部83配置于过滤器元件65的前侧。即,过滤器元件65配置成夹在第二按压部83与通风筒49之间。换言之,第二按压部83配置于清洁侧47内且从过滤器元件65流向通风筒49的空气的流通路的外侧。

第二按压部83具有以从相当于清洁箱51的顶棚的盖体42的内壁面42b向过滤器48的框体66垂下的方式延伸的实心的柱形。另外,第二按压部83具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加强肋84。加强肋84设于棒状的中心部的四方。

过滤器48的框体66具备与按压部81接触的被按压部86。被按压部86设置成与各个按压部81对应。即,被按压部86具有多个,包含:设置与第一边部71与第三边部73的第一角部75且被第一按压部82按压的第一被按压部87;以及设于第二边部72与第三边部73的第二角部76且被第二按压部83按压的第二被按压部88。

通风筒49使通过过滤器元件65后的空气从内部空间45的清洁侧47流出。通风筒49将由过滤器48净化后的空气向发动机9的吸气口(图示省略)引导。

通风筒49连接于壳体主体41的出口53且向内部空间45的清洁侧47突出。通风筒49设于壳体主体41的每个出口53。即,通风筒49也与出口53同样地在发动机9的每个缸体(图示省略)各设置一个。通风筒49与发动机9的缸数相同。例如,本实施方式的发动机9是并列双缸发动机,出口53和通风筒49各具有两个,排列成直线状。此外,出口53和通风筒49也可以各具有一个。即应用空气滤清器12的发动机9也可以为单缸。

本实施方式的摩托车1的空气滤清器12具备按压部81,在从过滤器元件65流向通风筒49的空气的流通路上,该按压部81与通风筒49相比接近壳体主体41的内壁面41b,并且该按压部81与固定座部79形成为一体。因此,空气滤清器12在空气的流通路上不需要现有的空气滤清器中的压片那样的支柱,以固定过滤器48。即,对于空气滤清器12,不阻碍通过过滤器元件65朝向通风筒49的洁净的空气的流动而使其顺畅,以使发动机9的进气阻力减少,进而有助于提高发动机9的输出。并且,对于空气滤清器12,能够将作用于固定座部79的固定部件43的固定荷重有效地从按压部81向过滤器48的框体66传递,以牢固地固定过滤器48。

然而,在现有的摩托车的空气滤清器中,可能在压片的中空部堆积细小的尘埃。在中空部堆积尘埃的情况下,例如在为了替换过滤器元件而从压片拔出螺钉时,产生堆积于中空部的尘埃通过用于插通螺钉的孔向空气滤清器的清洁侧掉落的不良情况。若掉落于清洁侧的尘埃被吸入发动机,则给发动机带来不良影响。另一方面,本实施方式的摩托车1的空气滤清器12用按压部81向壳体主体41按压过滤器48,因此不需要与清洁箱51的内部空间45连通的孔。因此,空气滤清器12不存在如现有的摩托车的空气滤清器那样地随着固定部件43的插拔而导致向清洁箱51的内部空间45掉落尘埃的情况。换言之,空气滤清器12不存在随着固定部件43的插拔而导致污染清洁侧47的情况。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摩托车1的空气滤清器12具备凸缘部59,该凸缘部59与固定座部79和按压部81形成为一体且设于盖体42的缘。因此,对于空气滤清器12,能够提高按压部81的支承刚性。即,对于空气滤清器12,将作用于固定座部79的固定部件43的固定荷重更可靠地向按压部81传递,而能够确保过滤器48的保持力(按压的力)。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摩托车1的空气滤清器12具备按压部81,在从过滤器元件65向通风筒49流动的空气流通方向上,该按压部81与壳体主体41的凸台部57重叠。因此,空气滤清器12中,即使产生空气沿着壳体主体41的内壁面41b那样的流动,按压部81也不会阻断空气的流动。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摩托车1的空气滤清器12具备:第二按压部83,该第二按压部83从盖体42突出且向壳体主体41按压框体66;以及过滤器元件65,该过滤器元件65配置成夹在第二按压部83与通风筒49之间。因此,空气滤清器12能够在从过滤器元件65向通风筒49流动的空气流通路上,不阻碍空气的流动,而向壳体主体41的座部55更牢固地按压过滤器48并保持。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摩托车1的空气滤清器12具备按压部81,该按压部81隔着过滤器48的框体66按压密封部件67。因此,空气滤清器12也能够可靠地阻止过滤器48的框体66与壳体主体41的座部55之间的空气泄露,并且能够牢固地固定过滤器48。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摩托车1的空气滤清器12,能够向壳体主体41牢固地按压过滤器元件65,并且,不阻碍通过过滤器元件65朝向通风筒49的洁净的空气的流动而保持其顺畅,使发动机9的进气阻力减少而提高发动机9的输出。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