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力发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93596发布日期:2019-04-23 20:57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风力发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风力发电装置。



背景技术:

风力发电装置通常采用的是相对于一个塔部仅设置有一个风车部的结构。风车部由叶片、风轮轴、发电机及机舱等构成。另外,相对于一个塔部而设置有多个风车部的所谓多风轮式风力发电装置也早已为人所知。在多风轮式风力发电装置中,风车部的合计受风面积增大,从一个塔部得到的发电电力量(输出)增大。

下述的专利文献1~3公开的是与多风轮式风力发电装置有关的技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7/108057号

专利文献2:德国专利发明第102012020052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3:国际公开第2017/008818号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多风轮式风力发电装置中,在塔部设置有多个支承部件(臂),在各支承部件上设置有风车部。

支承部件有时由主要承受压缩力的长条状部件和承受压缩力或拉伸力的线缆部件构成。长条状部件以轴向朝向水平方向或倾斜方向的方式延伸设置。长条状部件例如是截面为圆形等的管状部件、或具有组合多个部件而成的桁架结构的部件。

当因支承竖直方向载荷的线缆部件断裂等理由,而设置有风车部的左右支承部件中的至少一个支承部件从塔部下落时,支承部件或风车部就有可能与塔部发生碰撞,或者有可能与在相反侧的支承部件上设置的风车部的叶片接触。另外,在遍及上下方向而设置多段风车部的情况下,当上段的支承部件从塔部下落时,上段的风车部的叶片就有可能与下段的风车部的叶片接触。

本发明是鉴于这种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风力发电装置,其在支承部件已下落时,能够避免支承部件或设置于支承部件的风车部的叶片与塔部或其他风车部的叶片接触。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风力发电装置具备:塔部;多个风车部,分别具有风轮、设置于所述风轮的叶片、通过所述风轮的旋转力而发电的发电机;支承部件,其与所述塔部连接,支承所述风车部;辅助部件,其由一端与所述塔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支承部件连接的线缆构成。

根据该结构,在支承部件脱离了塔部时,塔部就经由线状的线缆即辅助部件而支承支承部件及风车部的载荷。

辅助部件构成为在支承部件脱离了塔部时,抑制支承部件的下落、或支承部件的前后方向的摆动,在支承部件脱离了塔部时,能够避免支承部件或设置于支承部件的风车部的叶片与塔部或其他风车部的叶片接触。

在上述发明中,所述支承部件具备:连接部,其与所述塔部连接;长条状部件,其一端侧与所述连接部连接,在另一端侧支承所述风车部;第一连结部件,其一端侧与所述长条状部件的所述一端侧连接,另一端侧设置于所述长条状部件上方;线状的第一线缆部件,其一端与所述第一连结部件的所述另一端侧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长条状部件的所述另一端侧连接,所述辅助部件构成为抑制所述长条状部件的下落。

根据该结构,支承部件经由支承部件的连接部而与塔部连接,长条状部件的一端侧与连接部连接,在长条状部件的另一端侧支承风车部。第一连结部件的一端侧与长条状部件的一端侧连接,另一端侧设置于长条状部件的上方。因为线缆部件的一端与第一连结部件的另一端侧连接,且另一端与长条状部件的另一端侧连接,所以线缆部件设置在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的方向上。

由此,关于作用于风车部的竖直方向的载荷,长条状部件承受压缩力,线缆部件承受拉伸力。例如,在线缆部件断裂了或脱离了时,通过辅助部件,可抑制长条状部件的下落。

在上述发明中,所述辅助部件也可以为线状的线缆,一端与所述第一连结部件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长条状部件连接。

根据该结构,在线缆部件断裂或脱离时,另一个支承部件及塔部经由线状的线缆即辅助部件而支承支承部件及风车部的载荷。

在上述发明中,所述辅助部件也可以为线状的线缆,一端与相对于所述塔部配置于一侧的所述支承部件连接,另一端与以所述塔部为中心配置于相反的另一侧的另外的所述支承部件连接。

根据该结构,在线缆部件断裂或脱离时,另一个支承部件及塔部经由线状的线缆即辅助部件支承支承部件及风车部的载荷。

在上述发明中,所述辅助部件也可以为具有刚性的结构体,以一端与所述塔部连接、且另一端从所述支承部件的下方离开的方式配置。

根据该结构,在线缆部件断裂或脱离时,塔部就经由支承结构而支承支承部件及风车部的载荷。

在上述发明中,所述支承部件也可以在上下方向上配置有多段,所述辅助部件为线状的线缆,一端与配置于上侧的所述支承部件连接,另一端与配置于下侧的另外的所述支承部件连接。

根据该结构,在下侧的支承部件的线缆部件断裂或脱离时,上侧的支承部件及塔部就经由线状的线缆即辅助部件而支承支承部件及风车部的载荷。

在上述发明中,所述支承部件也可以在上下方向上配置有多段,具备:检测部,其能够检测配置于上侧的所述支承部件相对于所述塔部的连接脱离;旋转驱动部,其在所述检测部检测到所述支承部件脱离了所述塔部时,使配置于上侧和/或下侧的所述支承部件绕所述塔部旋转。

根据该结构,检测部可检测配置于上侧的支承部件相对于塔部的连接脱离,在检测部检测到支承部件脱离塔部时,旋转驱动部使配置于上侧和/或下侧的支承部件绕塔部旋转。其结果是,能够使上段的风车部和下段的风车部的俯视时的位置关系具有角度,能够避免上段的叶片和下段的叶片的接触。

在上述发明中,所述支承部件也可以具备:连接部,其与所述塔部连接;长条状部件,其一端侧与所述连接部连接,在另一端侧支承所述风车部;第二连结部件,其设置于所述连接部,以从所述连接部向不同于所述长条状部件的方向突出的方式设置;线状的第二线缆部件,其一端与所述第二连结部件的前端侧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长条状部件的所述另一端侧连接;所述辅助部件构成为抑制所述长条状部件的前后方向的摆动。

根据该结构,支承部件经由支承部件的连接部而与塔部连接,长条状部件的一端侧与连接部连接,在长条状部件的另一端侧支承风车部。第二连结部件以从连接部突出的方式设置,线缆部件的一端与第二连结部件的前端侧连接,且另一端与长条状部件的另一端侧连接,因此线缆部件设置在相对于长条状部件的轴向倾斜的方向上。

由此,关于作用于风车部的水平方向的载荷,长条状部件承受压缩力,线缆部件承受拉伸力。例如,在线缆部件断裂或脱离时,通过辅助部件,可抑制长条状部件的前后方向的摆动。

在上述发明中,所述辅助部件也可以具有第一辅助线缆部件,所述第一辅助线缆部件为线状的线缆,一端与所述第二连结部件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长条状部件连接。

根据该结构,在线缆部件断裂或脱离时,另一个支承部件及塔部就经由线状的线缆即第一辅助线缆部件而支承支承部件及风车部的载荷。

在上述发明中,所述辅助部件也可以具有第二辅助线缆部件,所述第二辅助线缆部件为线状的线缆,一端与所述连接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长条状部件连接,所述第二辅助线缆部件以所述长条状部件为基准,配置于所述第一辅助线缆部件的相反侧。

根据该结构,在线缆部件断裂或脱离时,另一个支承部件及塔部就经由线状的线缆即第二辅助线缆部件而支承支承部件及风车部的载荷。由于第二辅助线缆部件以长条状部件为基准而配置于第一辅助线缆部件的相反侧,因此第一辅助线缆部件也能够对与支承风车部载荷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的载荷进行支承。

在上述发明中,也可以具备引导部件,所述引导部件在所述支承部件的下方以从所述塔部突出的方式设置,上表面向所述风车部的前方或后方倾斜。

根据该结构,因为引导部件在支承部件的下方以从塔部突出的方式设置,且引导部件的上表面向风车部的前方或后方倾斜,所以当支承部件下落时,支承部件就会与引导部件发生碰撞。而且,通过引导部件的上表面向风车部的前方或后方倾斜,支承部件沿倾斜的引导部件的上表面移动。引导部件将下落的支承部件向预先规定的方向引导。

在上述发明中,所述支承部件也可以在上下方向上配置有多段,所述引导部件设置于各所述支承部件的下方,配置于上侧的所述引导部件的所述上表面的倾斜方向和配置于下侧的所述引导部件的所述上表面的倾斜方向相反。

根据该结构,在上段和下段双方的支承部件下落时,上段的支承部件沿引导部件的上表面移动的方向和下段的支承部件沿引导部件的上表面移动的方向相反。因此,能够使下落状态的上段的支承部件和下段的支承部件可靠地分开,能够降低上段的支承部件及风车部和下段的支承部件及风车部发生碰撞的可能性。

在上述发明中,所述支承部件也可以以所述塔部为中心配置于两侧,所述引导部件设置于各所述支承部件的下方,配置于一侧的所述引导部件的所述上表面的倾斜方向和以所述塔部为中心配置于相反的另一侧的所述引导部件的所述上表面的倾斜方向相反。

根据该结构,在左右双方的支承部件下落时,一侧的支承部件沿引导部件的上表面移动的方向和另一侧的支承部件沿引导部件的上表面移动的方向相反。因此,能够防止一侧的支承部件及风车部和另一侧的支承部件及风车部在塔部的正面发生碰撞。

在上述发明中,也可以在所述引导部件的所述上表面设置有缓冲部件。

根据该结构,能够降低在下落时所产生的冲击载荷,能够抑制支承部件发生进一步的损坏。

在上述发明中,所述引导部件的倾斜的所述上表面也可以是下部的角度比上部平缓。

根据该结构,能够使支承部件的下落速度逐渐减小,且能够通过下落速度而使支承部件的移动停止。

在上述发明中,所述引导部件的倾斜的所述上表面也可以是下部的摩擦系数比上部高。

根据该结构,能够使支承部件的下落速度逐渐减小,且能够通过下落速度而使支承部件的移动停止。

在上述发明中,所述支承部件也可以具备:连接部,其与所述塔部连接;长条状部件,其一端侧与所述连接部连接,在另一端侧支承所述风车部;第一连结部件,其一端侧与所述长条状部件的所述一端侧连接,另一端侧设置于所述长条状部件的上方;线状的第一线缆部件,其一端与所述第一连结部件的所述另一端侧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长条状部件的所述另一端侧连接。

根据该结构,支承部件经由支承部件的连接部与塔部连接,长条状部件的一端侧与连接部连接,在长条状部件的另一端侧支承风车部。第一连结部件的一端侧与长条状部件的一端侧连接,另一端侧设置于长条状部件的上方。因为线缆部件的一端与第一连结部件的另一端侧连接,另一端与长条状部件的另一端侧连接,所以线缆部件设置于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的方向。

由此,关于作用于风车部的竖直方向的载荷,长条状部件承受压缩力,线缆部件承受拉伸力。

在上述发明中,所述支承部件也可以具备:连接部,其与所述塔部连接;长条状部件,其一端侧与所述连接部连接,在另一端侧支承所述风车部;第二连结部件,其设置于所述连接部,以从所述连接部向不同于所述长条状部件的方向突出的方式设置;线状的第二线缆部件,其一端与所述第二连结部件的前端侧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长条状部件的所述另一端侧连接。

根据该结构,支承部件经由支承部件的连接部与塔部连接,长条状部件的一端侧与连接部连接,在长条状部件的另一端侧支承风车部。因为第二连结部件以从连接部突出的方式设置,线缆部件的一端与第二连结部件的前端侧连接,另一端与长条状部件的另一端侧连接,所以线缆部件设置于相对于长条状部件的轴向倾斜的方向。

由此,关于作用于风车部的水平方向的载荷,长条状部件承受压缩力,线缆部件承受拉伸力。

在上述发明中,也可以具备:支承部件转动单元,其能够使所述支承部件绕所述塔部转动,引导部件转动单元,其能够使所述引导部件以追随通过所述支承部件转动单元转动的所述支承部件的方式绕所述塔部转动。

根据该结构,即使在支承部件绕塔部转动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引导部件转动单元,使引导部件维持支承部件的下方的位置。由此,即使支承部件绕塔部转动,引导部件也能够将要下落的支承部件向预规定的方向上引导。

在上述发明中,所述支承部件也可以具备:连接部,其与所述塔部连接;长条状部件,其一端侧与所述连接部连接,在另一端侧支承所述风车部,并相对于水平方向大致平行地配置;第一连结部件,其一端侧与所述长条状部件的所述一端侧连接,另一端侧设置于所述长条状部件上方;线状的线缆部件,其一端与所述第一连结部件的所述另一端侧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长条状部件的所述另一端侧连接。

根据该结构,支承部件经由支承部件的连接部与塔部连接,长条状部件配置为相对于水平方向大致平行,长条状部件的一端侧与连接部连接,在长条状部件的另一端侧支承风车部。第一连结部件的一端侧与长条状部件的一端侧连接,另一端侧设置于长条状部件的上方。因为线缆部件的一端与第一连结部件的另一端侧连接,另一端与长条状部件的另一端侧连接,所以线缆部件设置在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的方向上。

由此,作用于风车部的竖直方向的载荷,长条状部件承受压缩力,线缆部件承受拉伸力。

在上述发明中,所述支承部件也可以具备:连接部,其与所述塔部连接;第一长条状部件,其一端侧与所述连接部连接,在另一端侧支承所述风车部;第二长条状部件,其一端侧在相对于所述塔部与所述第一长条状部件相反180°的一侧连接,在另一端侧支承所述风车部;第二连结部件,其设置于所述连接部,以从所述连接部向相对于所述第一长条状部件及所述第二长条状部件所成的角为90°的方向突出的方式设置;线状的第一线缆部件,其一端与所述第二连结部件的前端侧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长条状部件的所述另一端连接;线状的第二线缆部件,其一端与所述第二连结部件的前端侧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长条状部件的所述另一端连接。

根据该结构,支承部件经由支承部件连接部与塔部连接,第一及第二长条状部件的一端侧与连接部连接,在第一及第二长条状部件的另一端侧支承风车部。第一长条状部件和第二长条状部件以塔部为中心而设置于180°的相反侧,配置为左右对称。

第二连结部件设置于连接部,以从连接部向相对于第一及第二长条状部件所成的角成为90°的方向突出的方式设置,因为第一及第二线缆部件一端与第二连结部件的前端侧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及第二长条状部件的另一端侧连接,所以第一及第二线缆部件设置在相对于长条状部件的轴向倾斜的方向上。

由此,关于作用于风车部的水平方向的载荷,长条状部件承受压缩力,线缆部件承受拉伸力。

在上述发明中,所述连接部也可以具有能够在水平面内绕所述塔部转动的结构。

根据该结构,因为连接部能够在水平面内绕塔部转动,所以与连接部连接的长条状部件、或支承于第一及第二长条状部件的风车部也在水平面内绕塔部转动,从而风车部可进行偏航(yaw)回转。

在上述发明中,所述支承部件也可以具有桁架结构。

在上述发明中,所述塔部也可以具有多个柱部件和与所述柱部件刚性接合的连结部。

在上述发明中,所述塔部的柱部件的截面形状具有流线缆形形状。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支承部件下落时,能够避免支承部件或设置于支承部件的风车部的叶片与塔部或其他风车部的叶片接触。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的风力发电装置的主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风力发电装置的支承部件的主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风力发电装置的支承部件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风力发电装置的支承部件的变形例的主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风力发电装置的支承部件的变形例的纵剖面图,且是图4的v-v线向视图。

图6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风力发电装置的支承部件中的承受沿竖直方向产生的载荷的部件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风力发电装置的支承部件中的承受沿水平方向产生的载荷的部件的示意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风力发电装置的变形例的主视图。

图9是示意地表示图8的塔部的俯视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风力发电装置的变形例的主视图。

图11是表示图10的变形例的主视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风力发电装置的变形例的主视图。

图13是表示图12的变形例的主视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风力发电装置的塔部的变形例的横剖面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风力发电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风力发电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风力发电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风力发电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风力发电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风力发电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1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风力发电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2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风力发电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3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风力发电装置的第三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4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风力发电装置的第四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5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风力发电装置的第五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26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风力发电装置的第五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7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风力发电装置的第五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28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风力发电装置的第五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9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风力发电装置的第五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30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风力发电装置的第五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31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风力发电装置的第五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32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风力发电装置的第六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33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风力发电装置的整体主视图。

图34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风力发电装置的主视图。

图35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风力发电装置的俯视图。

图36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风力发电装置的侧视图。

图37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风力发电装置的侧视图。

图38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风力发电装置的俯视图。

图39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风力发电装置的引导部件的侧视图,且是图38的a-a线向视图。

图40是表示本发明之一实施方式的风力发电装置的引导部件的侧视图,且是图38的b-b线向视图。

图41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风力发电装置的俯视图。

图42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风力发电装置的变形例的侧视图。

图43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风力发电装置的变形例的侧视图。

图44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风力发电装置的引导部件的变形例的侧视图。

图45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风力发电装置的引导部件的变形例的侧视图。

图46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风力发电装置的引导部件的变形例的侧视图和摩擦系数的分布的分布图。

标记说明

1:风力发电装置

2:塔部

3:支承部件

4:风车部

5:基础部

6:机舱

7:轮毂

8:叶片

11:连接部

12:第一长条状部件

13:第二长条状部件

14:第一连结部件

15:第二连结部件

16:线缆部件

17:线缆部件

18:张力调节机构

19:管状部件

20:连接部件

21:备用线缆

22:备用线缆

23:备用线缆

24:滑轮

25:滑轮

26:滑轮

27:支承结构

28:缓冲部件

29:备用线缆

30:滑轮

31:备用线缆

32:滑轮

33:备用线缆

41:水平件

42:竖直件

43:倾斜件

44:柱部件

45:连结部

51:引导部件

51a:上表面

52:缓冲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风力发电装置1进行说明。

在多风轮式风力发电装置中,在塔部设有多个支承部件(臂),在各支承部件上设置有风车部。

一直以来,支承部件是例如圆柱状等长条状的部件、组合多个部件而成的具有桁架结构的部件,另外,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是支承部件由主要承受压缩力的长条状部件和承受压缩力或拉伸力的两根线缆部件构成的技术。

在支承风车部的自重及风车部受到的风载荷等的结构中,当如上述专利文献2所述通过将线缆部件与塔部的塔顶部连接而使塔部承受竖直方向的载荷时,需要考虑产生于塔部的压缩力而将塔部的结构体加大。另外,专利文献2的支承结构因为长条状部件也承受水平方向的载荷,所以需要使塔部和支承部件的连接部件牢固,成为大型的结构。

进而,在专利文献1及3中,关于竖直方向的载荷,长条状部件配置在倾斜方向上,线缆部件配置在水平方向上。在长条状部件中,相对于水平方向所成的角度越小,承受的压缩力越大。长条状部件为了能够抗由上述压缩力引起的纵向弯曲而需要牢固地设计制造长条状部件,因此部件截面大型化,导致重量增加。进而,在专利文献1中,就相对于塔部件设置于两侧的线缆而言,一方水平地配置于塔前方,另一方倾斜地配置于塔后方侧。在受到水平力的作用的情况下,后者会受到压缩力的作用,但线缆因自重而受到初始张力的作用,所以采用的是不会发生张力消失的结构。但是,在受到了意外的水平载荷的作用的情况下,会发生张力消失,有结构不稳定的隐患。

本实施方式是鉴于这样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降低从风车部受到的载荷的长条状部件上所施加的压缩轴力、且能够使其难以发生纵向弯曲的风力发电装置。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风力发电装置1具备:一个塔部2、与塔部2连接的多个支承部件3、设置于各支承部件3的风车部4等。风力发电装置1为了将所产生的电力输送到电力系统而与系统互连,设置于陆地上或海洋上。

塔部2具有单向长的结构,以轴向相对于设置面成为垂直方向的方式将塔部2的基础部5设置于设置面上。塔部2例如可以是一根圆柱状部件,也可以是组合多个长条状部件而构成。

支承部件3例如是单向长的部件,一端侧即基部与塔部2连接,在另一端侧即前端侧支承风车部4。在一根支承部件3上设有1台风车部4的情况下,与风车部4同等数量的支承部件3与塔部2连接。如后所述,支承部件3由主要承受压缩力的第一长条状部件12及第二长条状部件13、和承受拉伸力的线缆部件16、17等构成。

设置于各支承部件3的风车部4具有:机舱6、收纳于机舱6内的风轮轴及发电机、设置于风轮轴的前端的轮毂7、设置于轮毂7的多张(例如,3张)叶片8等。

机舱6设置于支承部件3的上部或下部,在内部具备:风轮轴、增速器、发电机等。在机舱6的一端侧设有轮毂7。风轮轴可绕大致水平的轴线缆旋转。风轮轴的一端侧与轮毂7连接,风轮轴的另一端侧例如直接与发电机连接,或者经由增速器或液压泵·液压马达而与发电机连接。发电机利用通过风轮轴绕轴线缆旋转而产生的旋转力驱动,进行发电。

多张叶片8放射状地安装在轮毂7上。多张叶片8通过受到风力而以风轮轴为中心进行旋转。叶片8经由俯仰控制用的滚轮轴承与轮毂7连接,可绕沿叶片长方向延伸的叶片轴转动。由此,可调节叶片8的俯仰角。

机舱6相对于支承部件3在大致水平面上进行回转,使轮毂7的方向与风向一致,且使叶片8的旋转面正对着风向。将机舱6在大致水平面上进行回转的情况称为偏航(yaw)回转。机舱6经由与机舱6和支承部件3连接的偏航滚轮轴承而回转(第一偏航回转)。

根据本实施方式,多个风车部4分别具有:风轮轴、设置于风轮轴的叶片8、通过风轮轴的旋转力发电的发电机,各风车部4由与塔部2连接的支承部件3支承。由此,在塔部2,经由支承部件3而设置有多个风车部4。因此,各风车部4配置在比较接近风的状况的环境(风况)下,接受同一方向的风而旋转发电。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支承部件3进行说明。

如图1~图3所示,支承部件3具有:连接部11、第一长条状部件12、第二长条状部件13、第一连结部件14、第二连结部件15、承受竖直方向载荷的拉伸力的线缆部件16、承受水平方向载荷的拉伸力的线缆部件17、张力调节机构18等。

连接部11设置于塔部2的周围,与塔部2连接。连接部11例如具有环形状。支承部件3经由支承部件3的连接部11与塔部2连接。塔部2承受仅经由连接部11从支承部件3传递的载荷,在其他部分中,不承受从支承部件3传递的载荷。另外,连接部11具备轴承结构(支承部件转动单元)等,具有可在大致水平面内绕塔部2转动的结构。

由此,因为连接部11可在大致水平面内绕塔部2转动,所以由与连接部11连接的第一长条状部件12及第二长条状部件13支承的各风车部4也在水平面内绕塔部2转动,风车部4可进行偏航(yaw)回转(第二偏航回转)。

风车部4的偏航回转可以通过机舱6相对于支承部件3在大致水平面上回转而实施(第一偏航回转),也可以通过支承部件3的连接部11相对于塔部2在大致水平面内回转而实施(第二偏航回转)。此外,本实施方式对具有可实现第一偏航回转和第二偏航回转双方的结构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局限于该例,也可以具有仅可实现第一偏航回转和第二偏航回转中的任一方的结构。

第一长条状部件12的一端(基端)侧与连接部11连接,在另一端(前端)侧支承风车部4。第二长条状部件13的一端(基端)侧在相对于塔部2与第一长条状部件12相反180°的一侧连接,在另一端(前端)侧支承风车部4。第一长条状部件12和第二长条状部件13配置为相对于水平方向大致平行。

第一长条状部件12和第二长条状部件13可以是圆柱状等的长条状部件,也可以是组合多个部件而成的具有桁架结构的部件。在第一长条状部件12和第二长条状部件13具有桁架结构的情况下,通过多个部件(例如,型钢),满足必要截面性能。如图4及图5所示,具有桁架结构的第一长条状部件12或第二长条状部件13例如由4根管状的水平件41、将水平件41彼此连结的竖直件42、连结在水平件41和/或竖直件42间的倾斜件43等构成。由此,与由一个圆管部件或方管部件构成第一长条状部件12或第二长条状部件13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重量的降低化。另外,通过桁架结构由多个部件构成,各部件的纵向弯曲长度变短,难以在第一长条状部件12和第二长条状部件13中产生纵向弯曲。

第一连结部件14的一端(下端)侧在第一长条状部件12或第二长条状部件13的一端侧附近被连接,另一端(上端)侧设置于第一长条状部件12或第二长条状部件13上方。第一连结部件14例如为管状部件19,管状部件19以轴向相对于塔部2的轴向成为平行方向或倾斜的方向的方式沿着塔部2的外周面设置。

第一连结部件14也可以具有与上述的管状部件19的上端连接的连接部件20。连接部件20例如以包围塔部2的方式配置,具有环形状。管状部件19经由连接部件20相互连结。另外,在第一连结部件14的上部设置有可调节线缆部件16的张力的张力调节机构18。

第二连结部件15设置于连接部11,以从连接部11向相对于第一长条状部件12及第二长条状部件13所成的角成为90°的方向且向受风侧突出的方式设置。即,第二连结部件15以与风车部4的叶片8受风的一侧成为同一侧的方式设置为从连接部11突出。

线缆部件16为线状部件,一端与第一连结部件14的另一端(上端)侧连接,另一端与第一长条状部件12或第二长条状部件13的另一端侧连接。由此,线缆部件16设置在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的方向上。

线缆部件17为线状部件,一端与第二连结部件15的前端侧连接,另一端与第一长条状部件12或第二长条状部件13的另一端连接。由此,线缆部件17设置在相对于第一长条状部件12或第二长条状部件13的轴向倾斜的方向上。此外,线缆部件17是第一线缆部件及第二线缆部件的一例。

接着,对支承部件3承受沿竖直方向产生的载荷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及图2所示,支承部件3由上述的连接部11、第一长条状部件12、第二长条状部件13、第一连结部件14、线缆部件16承受沿竖直方向产生的载荷。各个构成要素基本上通过销键而相互连接。

如图6所示,第一长条状部件12及第二长条状部件13通过轴压缩来抵抗风车部4的自重等沿竖直方向产生的载荷,承受压缩力。线缆部件16通过轴拉伸来抵抗竖直方向的载荷,承受拉伸力。此外,在图6中,表示的是第一长条状部件12或第二长条状部件13和线缆部件17所成的角度为的情况。

由此,与没有线缆部件而仅由长条状部件通过部件的弯曲承受沿竖直方向产生的载荷的情况不同,本实施方式因为由第一长条状部件12及第二长条状部件13和线缆部件16以部件的轴力来承受载荷,所以能够降低结构重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竖直方向的载荷,与如上述的专利文献1及3公开的结构那样长条状部件配置在倾斜方向上,且线缆部件配置在水平方向上的情况相比,能够使从上方悬垂下来的线缆部件16承受更多的拉伸轴力,能够减小作用于第一长条状部件12和第二长条状部件13的压缩轴力。进而,因为第一长条状部件12和第二长条状部件13配置在大致水平方向上,所以与长条状部件配置在倾斜方向上的情况相比,在将从塔部2到风车部4的距离设为相同的情况下,可以缩短第一长条状部件12或第二长条状部件13的长度。其结果是,纵向弯曲长度缩短,可形成难以纵向弯曲的结构。其结果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减小第一长条状部件12和第二长条状部件13的必要截面积,能够减轻重量。

进而,本实施方式的支承部件3采用的是不使塔部2承受沿竖直方向产生的载荷,而是仅通过支承部件3即可完成力流的结构。即,相对于第一连结部件14,连接的是第一长条状部件12或第二长条状部件13和线缆部件16,第一连结部件14承受压缩力。因此,与如专利文献2那样通过将线缆部件与塔部的塔顶部连接,而使塔部承受竖直方向的载荷的情况不同,不需要将塔部2的结构体增大那么大,能够减轻塔部2的重量。另外,支承部件3的结构如果在结构设计上成立,则可在塔部2的高度方向上连续地设置多段。

接着,对支承部件3承受沿水平方向产生的载荷(例如,风车部4通过受风而产生的推力)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及图3所示,支承部件3由上述的连接部11、第一长条状部件12、第二长条状部件13、第二连结部件15、线缆部件17承受沿水平方向产生的载荷。各个构成要素通过销键而相互连接。

如图7所示,第一长条状部件12及第二长条状部件13通过轴压缩来抵抗风车部4受到风吹的风载荷等沿水平方向产生的载荷,承受压缩力。线缆部件17通过轴拉伸来抵抗水平方向的载荷,承受拉伸力。此外,在图7中,表示的是第一长条状部件12或第二长条状部件13和线缆部件17所成的角度为的情况。

由此,与无线缆部件且仅长条状部件通过部件的弯曲而承受沿水平方向产生的载荷的情况不同,本实施方式因为由第一长条状部件12及第二长条状部件13和线缆部件17以部件的轴力而承受载荷,所以能够简化部件截面,能够降低结构重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水平方向的载荷,与如上述的专利文献1公开的结构那样长条状部件配置在倾斜方向上,且线缆部件配置于一直线缆上的情况相比,能够使配置在倾斜方向上的线缆部件17承受更多的拉伸轴力,能够减小作用于第一长条状部件12和第二长条状部件13的压缩轴力。进而,因为第一长条状部件12和第二长条状部件13配置在大致一直线上,所以与长条状部件配置在倾斜方向上的情况相比,在将从塔部2到风车部4的距离设为相同的情况下,可以缩短第一长条状部件12或第二长条状部件13的长度。其结果是,纵向弯曲长度缩短,可设为难以纵向弯曲的结构。其结果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减小第一长条状部件12和第二长条状部件13的必要截面积,能够减轻重量。

进而,本实施方式的支承部件3采用的是不使塔部2承受沿水平方向产生的载荷,而是仅通过支承部件3完成力流的结构。即,相对于第二连结部件15,连接的是第一长条状部件12或第二长条状部件13和线缆部件17,第二连结部件15承受压缩力。因此,与如专利文献2那样通过将长条状部件与塔部连接,而使塔部承受水平方向的载荷的情况不同,不需要使连接塔部2和第一长条状部件12或第二长条状部件13的连接部11那么牢固,能够简化与塔部2的连接结构。另外,支承部件3的结构如果在结构设计上成立,则可在塔部2的高度方向上连续地设置多段。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塔部2进行说明。如上所述,塔部2例如可以是一根圆柱状部件,也可以组合多个长条状的柱部件而构成。

下面,参照图8及图9进一步对组合多个长条状的柱部件而构成的塔部2进行说明。

如图9所示,塔部2具有:四根柱部件44、在大致同一高度位置连结四根柱部件44的连结部45。四根柱部件44分别沿大致垂直方向延伸。另外,四根柱部件44分别以在俯视时位于正方形的顶点部分的方式配置。即,以相邻的柱部件44彼此成为等间隔的方式配置。

连结部45设置于相邻的柱部件44之间,与柱部件44刚性接合。连结部45分别沿大致水平方向延伸,将相邻的柱部件彼此连结在一起。即,连结部45在俯视时分别配置于正方形的边部分。

连结部45沿着柱部件44的长度方向(即,高度方向)设有多个。多个连结部45遍及柱部件44的长度方向的大致整个区域而以隔开规定间隔的方式配置。

这样,塔部2就成为由多个柱部件44和连结部45构成的所谓多柱式。另外,因为设有与柱部件44刚性接合的连结部45,所以塔部2由柱部件44和连结部45实现的所谓框架结构构成。由此,在塔部2受到了负荷的作用的情况下,多个柱部件44一体地抵抗塔部2的弯曲动作。因此,能够提高塔部2的刚性。

另外,风力发电装置1有时因设置环境等,会受到意外载荷的作用。在塔部2由桁架结构构成的情况下,在意外载荷作用于塔部2时,桁架结构的顶梁会纵向弯曲变形,塔部2的结构有可能不稳定。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由比较简单的结构即由柱部件44和连结部45实现的框架结构构成塔部2,因此即使相对于意外载荷也能够不产生如桁架那样的不稳定动作,而发生稳定的变形动作。

另外,由于通过由多个柱部件44和连结部45实现的框架结构构成,来提高塔部2的刚性,因此与仅通过一根柱部件即可得到同等刚性的结构相比,能够使塔部2轻量化。

另外,柱部件44及连结部45的数量不局限于四根。例如,也可以由六根柱部件和六根连结部构成塔部2。在这种情况下,在俯视时,在正六边形的顶点部分分别配置有柱部件,在正六边形的边部分分别配置有连结部。

另外,由于风力发电装置1通常处于塔部2的下端部分被埋入地基的状态,因此在设置风力发电装置1时,在地基上形成可埋设塔部2的下端部分的大小的坑。在塔部2由一根柱部件构成的情况下,需要对地基挖掘可埋设一根柱部件的外形的大径的坑,挖掘时的成本有可能增大。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由多个柱部件44构成,因此各个柱部件44的直径比仅通过一根柱部件就可得到同等刚性的结构小。由此,埋设柱部件44的坑也可采用小径的坑,因此能够降低设置柱部件44时的挖掘量,能够使挖掘作业容易化,并且能够降低挖掘时的成本。因而,能够使设置时的作业容易化,并且能够降低风力发电装置1的设置成本。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塔部2的整体构成了多柱式,但本发明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仅将塔部2中的弯曲载荷较大的基部设为多柱式。另外,柱部件44的根数及连结部45的设置个数也不局限于上述的例子,也可以为其他结构。

另外,如图10所示,塔部2具有粘滞阻尼器(第一阻尼器)46。粘滞阻尼器46例如为油阻尼器。粘滞阻尼器46倾斜地配置于由多柱式的塔部2的柱部件44及连结部45构成的空间内。详细地说,配置于由柱部件44规定了侧方、且由连结部45规定了上方及下方的矩形空间内。粘滞阻尼器46的一端与一个柱部件44和一个连结部45的连结部分附近连接。另外,粘滞阻尼器46的另一端与另一个柱部件44(即,一个柱部件44以外的柱部件44)和另一个连结部45(即,一个连结部件45以外的连结部件45)的连结部分附近连接。即,粘滞阻尼器46在矩形空间配置为对角线状。粘滞阻尼器46的一端及另一端也可以与柱部件44或连结部45中的某一个连接。在图10中,设有多个粘滞阻尼器15。

这样,就具有连结一个柱部件44或一个连结部45和另一个柱部件44或另一个连结部45的粘滞阻尼器46。由此,能够设为增大了塔部2的结构衰减的结构。即,在向塔部2输入了风或地震等外力,且塔部2开始了振动时,会在塔部2产生剪切、弯曲变形。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塔部2振动时,就通过粘滞阻尼器46进行变形而附加衰减。由此,能够降低塔部2的振动。另外,由于这样能够使结构衰减增大,因此能够抑制塔部2发生涡振等。另外,由于采用的是不具有刚性的粘滞阻尼器46,因此阻尼器不会进行纵向弯曲变形等,能够将塔部2设为稳定的结构。

此外,适用的阻尼器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用粘弹性阻尼器。另外,也可以使用例如:利用了钢材的弹塑性的钢板阻尼器、或摩擦阻尼器、利用了宾汉流体的宾汉阻尼器等来代替粘滞阻尼器46。通过使用这种阻尼器,能够附加更大的衰减,对于地震,能够增大地震影响降低效果。

另外,如图11所示,设置的不是倾斜配置的粘滞阻尼器46,而是以连结柱部件44和相邻的柱部件45的方式可对剪切变形附加衰减的衰减机构(第一阻尼器)47。在图11记载的例子中,设有多个衰减机构47。通过设置这种衰减机构47,能够得到与上述的倾斜配置的粘滞阻尼器46同样的效果。此外,也可以采用组合衰减机构47和上述的倾斜配置的粘滞阻尼器46而成的塔部2的结构。

另外,如图12所示,塔部2具有:由四根柱部件44包围且以离开多个柱部件44的方式配置的内柱48、设置于柱部件44或连结部45和内柱48之间的衰减部(第二阻尼器)49。

内柱48相对于在俯视时配置于正方形的顶点部分的柱部件44,配置在该正方形的中心部附近。内柱48独立地垂直设置,形成为与柱部件44大致相同的高度。内柱48的固有周期设定为与由多个柱部件44及多个连结部45构成的结构的固有周期不同的固有周期。此外,内柱48的固有周期可以设定为内柱48自身的固有周期,另外,也可以通过设置将内柱48和柱部件44或连结部45连接的弹簧元件(图示省略)而调节固有周期来设定。衰减部49以与柱部件44的外周面或连结部45、内柱48的外周面接触的方式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有多个(四个)衰减部49。

图12记载的塔部2以由四根柱部件44包围且离开四根柱部件44的方式配置有内柱48,在柱部件44或连结部45和内柱48之间设有衰减部49。另外,内柱48的固有周期和由柱部件44等构成的结构物的固有周期以失谐的方式设定。由此,在塔部2产生了振动时,会在由柱部件44等构成的结构物和内柱48上产生相对位移。当产生了相对位移时,设置于柱部件44或连结部件45和内柱48之间的衰减部49就会受到推拉。当衰减部49受到了推拉时,衰减部49就进行变形,通过该变形而附加衰减。由此,能够抑制塔部2的振动。因此,能够提高风力发电装置1的抗风性及抗震性。另外,由于内柱48由四根柱部件44包围而配置,因此与将内柱48设置于多个柱部件44的外侧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塔部2小型化,并且能够采用简单的外形。

另外,如图13所示,塔部2具有:由四根柱部件44包围且以离开四根柱部件44的方式配置的悬吊部件53、设置于柱部件44和悬吊部件53之间的衰减部(第二阻尼器)54。悬吊部件53是悬吊于配置在最上部的连结部45的圆柱状或圆筒状的部件。悬吊部件53的固有周期设定为与由多个柱部件44及多个连结部45构成的结构的固有周期大致相同。此外,悬吊部件53的固有周期可以设定为悬吊部件53自身的固有周期,另外,也可以通过设置将悬吊部件53和柱部件44或连结部45连接的弹簧元件(图示省略)而调节固有周期来设定。另外,悬吊部件53形成为具有规定重量。规定的重量是发挥后述的响应降低效果的程度的重量。悬吊部件53也可以悬吊于柱部件44。衰减部54以与柱部件44的外周面和悬吊部件53的外周面接触的方式设置。在图13中,设有多个(两个)衰减部54。

图13所示的塔部2在柱部件44上悬吊有悬吊部件53,且在柱部件44和悬吊部件53之间设有衰减部54。另外,将悬吊部件53的固有周期设为与柱部件44的固有周期大致相同,悬吊部件53以与塔部2共振的方式设定。由此,在塔部2振动起来时,通过柱部件44进行振动,使悬吊部件53共振。当悬吊部件53进行共振时,悬吊部件53就发挥tmd(tunedmassdamper)的作用,作为结构整体的衰减性能提高,由此,能够抑制塔部2的振动。因此,能够提高风力发电装置的抗风性及抗震性。另外,由于悬吊部件53由多个柱部件44包围而配置,因此与将悬吊部件53设置于多个柱部件44的外侧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塔部2小型化,并且能够设为简单的外形。

另外,如图14所示,构成塔部2的柱部件不局限于截面形状为圆形状,也可以具有流线形形状。特别是将风力发电装置1设置于海洋上的情况下,能够降低从波浪或海啸受到的载荷。具有流线形形状的塔部2例如以流线形截面的长度方向相对于波浪的行进方向(海岸线的法线方向)而平行的方式配置。由此,塔部2可降低抵抗波浪或海啸的力。本实施方式也可适用于塔部2由一根柱部件构成的情况和组合多个柱部件而构成的情况中的任一种情况。

[第二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风力发电装置1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风力发电装置1具备:一个塔部2、与塔部2连接的多个支承部件3、设置于各支承部件3的风车部4等。风力发电装置1为将所产生的电力输送至电力系统而进行系统互连,设置于陆地上或海洋上。另外,如图15以后的图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风力发电装置1具备备用线缆21等辅助部件,所述备用线缆21等辅助部件用于在支承部件3脱离了塔部2时,防止支承部件3的下落或前后方向的摆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第一长条状部件12和第二长条状部件13所成的角为180°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局限于该例。也可以按照第一长条状部件12和第二长条状部件13所成的角在风车部4的叶片8受风的一侧成为小于180°的方式设置第一长条状部件12和第二长条状部件13。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第一长条状部件12和第二长条状部件13相对于水平方向大致平行配置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局限于该例。例如,也可以按照第一长条状部件12和第二长条状部件13的前端侧成为高于基端侧的位置的方式倾斜地设置第一长条状部件12和第二长条状部件13的轴向。

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还具备辅助部件(支撑部件)。以下,省略了与第一实施方式重复的构成要素的说明。

<辅助部件(支撑部件)>

接着,对设置于本实施方式的风力发电装置1的辅助部件(支撑部件)进行说明。辅助部件在支承部件3不能正常地支承风车部4时,抑制支承部件3的下落、或前后方向的摆动。

首先,参照图15~图24对在支承部件3不能支承风车部4且支承部件3有可能会下落的状态下所应用的辅助部件进行说明。

这里,支承部件3不能支承风车部4且支承部件3要下落的情况例如发生在上述的通过拉伸力承受竖直方向载荷的线缆部件16断裂时等。在这种情况下,因为第一连结部件14和第一长条状部件12或第二长条状部件13通过销键而连接,所以第一长条状部件12或第二长条状部件13会以销键部分为支点转动,前端侧向下方下落。

[第一实施例]

图15~图21所示的备用线缆21是辅助部件之一例。备用线缆21的一端在第一长条状部件12或第二长条状部件13的上方且在第一连结部件14上端侧附近被连接,另一端与第一长条状部件12或第二长条状部件13的前端侧连接。

备用线缆21以在风力发电装置1正常的状态下不被赋予张力的方式设置。如图15所示,备用线缆21例如以沿着线缆部件16松弛的状态设置。备用线缆21的两端的支承点与线缆部件16的支承点相同或在其附近。在这种情况下,备用线缆21的长度比线缆部件16长而未被赋予张力。

备用线缆21具有在线缆部件16断裂了时可传递规定张力的参数(例如,线缆直径、线缆类型等)。在支承部件3不能支承风车部4,且支承部件3有可能会下落的状态下,备用线缆21以另一个支承部件3及塔部2为基座,支承支承部件3及风车部4的载荷而抑制下落。

备用线缆21也可以在中间点处通过夹子等而留在线缆部件16上。在这种情况下,以不向线缆部件16传递张力的方式保持备用线缆21。由此,能够降低备用线缆21的由风等引起的摆动幅度。

另外,备用线缆21不局限于沿着线缆部件16设置,如图16~图21所示,也可以设置于与线缆部件16不同的位置。当沿着线缆部件16设置备用线缆21时,在线缆部件16因某种飞来物等外部因素而要断裂的状态下,沿着线缆部件16设置的备用线缆21也有可能同时断裂。通过将备用线缆21设置于与线缆部件16不同的位置,能够降低线缆部件16和备用线缆21同时损坏的风险。

例如,如图16及图17所示,备用线缆21的一端在第一长条状部件12或第二长条状部件13上方且在第一连结部件14的上端侧附近被连接,另一端与第一长条状部件12的中间部或第二长条状部件13的中间部连接。另外,如图18及图19所示,备用线缆21的一端在第一长条状部件12或第二长条状部件13上方与第一连结部件14的中间部连接,另一端与第一长条状部件12的中间部或第二长条状部件13的中间部连接。

相对于第一长条状部件12或第二长条状部件13,备用线缆21可以如图16所示,仅设置一根,也可以如图17~图19所示,设置两根以上。在设置多根备用线缆21的情况下,备用线缆21的端部可以在同一位置或附近固定多根(参照图17及图19),也可以在彼此不同的位置固定(参照图17~图19)。

如上所述,因为本实施方式的支承部件3经由连接部11与塔部2连接,所以如图15~图19所示,可将备用线缆21的一端侧的支承点设为第一连结部件14及第一连结部件14上端侧附近。虽然未图示,但在将备用线缆21与第一连结部件14的中间部连接的情况下,要在第一连结部件14设置加强部件等来应对必要载荷,这是不言而喻的。

此外,本发明不局限于该例子,也可以将备用线缆21的一端侧的支承点设为塔部2。在这种情况下,在支承部件3不能支承风车部4,且支承部件3有可能会下落的状态下,塔部2经由备用线缆21支承载荷。图20表示的是备用线缆21的一端在第一长条状部件12或第二长条状部件13上方与塔部2连接,且另一端与第一长条状部件12的中间部或第二长条状部件13的中间部连接的情况。此外,因为连接部11在正常时可在大致水平面内绕塔部2转动(上述的第二偏航回转),所以只要也在塔部2的连接部安装偏航回转机构即可,但备用线缆21的一端侧的支承点优选为第一连结部件14及第一连结部件14上端侧附近。

另外,备用线缆21不仅可以仅由两端的支承点来支承,还可以如图21所示,在中间点通过滑轮机构等其他机构来支承。滑轮机构的滑轮30例如在连接部11的附近固定于第一连结部件14,从而备用线缆21沿着第一连结部件14上端侧附近的长度方向和第一长条状部件12或第二长条状部件13的长度方向设置。由此,能够将第一长条状部件12或第二长条状部件13和线缆部件16之间的空间设为敞开的状态,与设置备用线缆21的情况相比,既能够降低风的阻力,又能够抑制备用线缆21发生单独振动。

[第二实施例]

图22所示的备用线缆22、23是辅助部件之一例。备用线缆22的一端与第一长条状部件12连接,另一端与第二长条状部件13连接。

备用线缆22、23设置为在风力发电装置1正常的状态下不被赋予张力。如图22所示,备用线缆22、23例如以沿着第一长条状部件12及第二长条状部件13松弛的状态设置。

备用线缆22、23具有在线缆部件16断裂时可传递规定张力的参数(例如,线缆直径、线缆类型等)。备用线缆22、23在支承部件3不能支承风车部4且支承部件3有可能会下落的状态下,支承支承部件3及风车部4的载荷而抑制下落。

备用线缆22不仅可以仅用两端的支承点来支承,还可以在中间点通过具有滑轮等的走线机构来支承。如图22所示,滑轮24、25、26例如固定于连接部11。例如,滑轮24设置于塔部2的中心,滑轮25、26分别设置于第一长条状部件12侧、第二长条状部件13侧。另外,滑轮25、26设置于比滑轮24高的位置,且设置于比第一长条状部件12及第二长条状部件13的上表面高的位置。

备用线缆22的一端与第一长条状部件12的上表面连接,从第一长条状部件12侧向第二长条状部件13侧依次绕在滑轮25、滑轮24、滑轮26上,另一端与第二长条状部件13的上表面连接。

备用线缆23设有两根,一端与第一长条状部件12的下面或第二长条状部件13的下面连接,另一端与连接部11连接。

在左右中的一个支承部件3不能支承风车部4,且支承部件3处于有可能下落的状态时,备用线缆22、23向另一个支承部件3传递力,以另一个支承部件3为基座,支承支承部件3及风车部4的载荷而抑制下落。这时,通过备用线缆22,另一个支承部件3会受到向上的力的作用。通过在下侧设置备用线缆23,备用线缆23也会受到张力的作用,能够抑制另一个支承部件3向上移动。

另外,在双方的支承部件3都不能支承风车部4,且支承部件3处于有可能下落的状态时,备用线缆22、23将双方的支承部件3及风车部4的载荷保持平衡而抑制下落。

备用线缆22、23可以仅设置一根,也可以平行设置两根以上。

如上所述,因为本实施方式的支承部件3经由连接部11与塔部2连接,所以可将滑轮24、25、26的安装位置及备用线缆23的另一端侧的支承点设为连接部11。此外,本发明不局限于该例,滑轮24、25、26的数量及安装位置等只要在可进行力的传递等的范围内,则可以变化,这是不言而喻的。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将第一长条状部件12或第二长条状部件13和线缆部件16之间的空间设为敞开的状态。而且,因为备用线缆22、23沿着第一长条状部件12及第二长条状部件13设置,所以能够抑制备用线缆22、23发生单独振动。

[第三实施例]

图23所示的支承结构27是辅助部件之一例。支承结构27是具有刚性的结构体,例如,方柱等钢管部件等。就支承结构27而言,一端与塔部2连接,相对于塔部2的轴向向斜上方向延伸设置。支承结构27在风力发电装置1正常的状态下,另一端以从支承部件3的第一长条状部件12或第二长条状部件13的下方离开的方式配置。支承部件3的第一长条状部件12或第二长条状部件13的下表面和支承结构27的上表面之间的间隙设为即使在因风等而发生了上下振动的情况下支承结构27也不拘束第一长条状部件12或第二长条状部件13的距离。

支承结构27具有在线缆部件16断裂时可传递规定压缩力的参数(例如,截面积、压缩强度等)。在支承部件3不能支承风车部4,且支承部件3有可能会下落的状态下,支承结构27向塔部2传递载荷,从下方支承支承部件3及风车部4的载荷(自重)而抑制下落。

支承结构27也可以在下落后的第一长条状部件12或第二长条状部件13进行接触的上表面设置例如橡胶制的缓冲部件28。由此,能够降低在下落时产生的冲击载荷,能够抑制第一长条状部件12或第二长条状部件13发生进一步的损坏。此外,在图中,表示的是俯视时的结构,但在风车部为第二偏航回转的结构的情况下,在支承结构27的塔部2的接合部位安装有随着偏航回转而旋转的机构。

[第四实施例]

图24所示的备用线缆29在沿上下方向配置有多段支承部件3及风车部4时,一端与配置于上侧的支承部件3连接,另一端与配置于下侧的另外的支承部件3连接。

备用线缆29设置为在风力发电装置1正常的状态下不被赋予张力。备用线缆29具有在线缆部件16断裂时可传递规定张力的参数(例如,线缆直径、线缆类型等)。在下段的支承部件3不能支承风车部4且下段的支承部件3有可能会下落的状态下,备用线缆29向上段的支承部件3传递力,以上段的支承部件3为基座,支承下段的支承部件3及风车部4的载荷而抑制下落。

此外,关于上段的支承部件3,通过与上述的辅助部件的实施例组合而设置,即使在下段与上段的支承部件3同时损坏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结构的稳定性。

[第五实施例]

接着,参照图25~图31对在支承部件3不能支承风车部4且支承部件3有可能在前后方向上摆动的状态下所适用的辅助部件进行说明。

这里,支承部件3不能支承风车部4且支承部件3有可能在前后方向上摆动的状态例如是在上述的通过拉伸力承受水平方向载荷的线缆部件17断裂时等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因为连接部11和第一长条状部件12或第二长条状部件13通过销键而连接,所以第一长条状部件12或第二长条状部件13以销键部分为支点而转动,设有风车部4的前端侧向前后方向摆动。

图25及图26所示的备用线缆(第一辅助线缆部件)31是辅助部件之一例。备用线缆31的一端与第二连结部件15连接,另一端与第一长条状部件12或第二长条状部件13的前端侧连接。

备用线缆31设置为在风力发电装置1正常的状态下不被赋予张力。如图25及图26所示,备用线缆31例如沿着线缆部件17伸长的方向以松弛的状态设置。备用线缆31的两端的支承点与线缆部件17的支承点相同或在其附近。在这种情况下,备用线缆31的长度在未被赋予张力时比线缆部件16长。

备用线缆31具有在线缆部件17断裂时可传递应对推力的规定张力的参数(例如,线缆直径、线缆类型等)。在支承部件3不能支承风车部4且支承部件3有可能在前后方向上摆动的状态下,备用线缆31以另一个支承部件3及塔部2为基座,支承支承部件3及风车部4的载荷而抑制前后方向的摆动。

备用线缆31也可以在中间点处通过夹子等而保持在线缆部件17上。在这种情况下,以不向线缆部件17传递张力的方式保持备用线缆31。由此,能够降低备用线缆31的由风等引起的摆动幅度。

另外,备用线缆31不局限于沿着线缆部件17设置的情况,如图27~图30所示,也可以设置于与线缆部件17不同的位置。当沿着线缆部件17设置备用线缆31时,在线缆部件17因某种飞来物等外部因素而要断裂的状态下,沿着线缆部件17设置的备用线缆31也有可能同时断裂。通过将备用线缆31设置于与线缆部件17不同的位置,能够降低线缆部件17和备用线缆31同时损伤的风险。

例如,如图27~图29所示,备用线缆31的一端与第二连结部件15连接,另一端与第一长条状部件12的中间部或第二长条状部件13的中间部连接。

相对于第一长条状部件12或第二长条状部件13,备用线缆31可以如图27及图28所示,仅设置一根,也可以如图29所示,设置两根以上。

另外,备用线缆31不仅可以仅通过两端的支承点来支承,还可以如图30所示,在中间点处通过滑轮机构等另外的机构来支承。滑轮机构的滑轮32例如在连接部11的附近固定于第一长条状部件12或第二长条状部件13,备用线缆31沿着第二连结部件15和第一长条状部件12或第二长条状部件13的长度方向设置。由此,能够将第一长条状部件12或第二长条状部件13和线缆部件17之间的空间设为敞开的状态,与设置备用线缆31的情况相比,既能够降低风的阻力,又能够抑制备用线缆31发生单独振动。

另外,关于这些备用线缆31,表示的是抵抗风车部4受到的推力的支撑结构,但因风况等,风车部4不仅有可能向受到推力的方向摆动,还有可能向反方向摆动。在那种情况下,如图31所示,也可以在与备用线缆31的设置面相反的面上设置将第一长条状部件12及第二长条状部件13的前端或中间部和连接部11连接的备用线缆(第二辅助线缆部件)33。通过设置备用线缆33,即使在风车部4向与受到推力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摆动的情况下,也能够更适当地以另一个支承部件3及塔部2为基座,支承支承部件3及风车部4的载荷而抑制前后方向的摆动。

[第六实施例]

接着,参照图32对通过支承部件3的偏航角控制来防止损坏的方法进行说明。

支承部件3及风车部4即使在上下方向上配置为多段,且设置有上述的辅助部件的实施例的情况下,在上段的支承部件3不能支承风车部4时,也能够防止支承部件3的下落,但支承部件3会稍微向下方移动。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上段的叶片8和下段的叶片8的间隙,叶片8彼此有可能会接触损坏。

因此,风力发电装置1也可以还具备传感器(检测部)和旋转驱动部。

传感器检测的是配置于上段的支承部件3相对于塔部2的连接脱离(例如,线缆部件16的断裂、或第一长条状部件12或第二长条状部件13的下落等)。旋转驱动部在传感器检测到支承部件3脱离了塔部2时,使配置于上侧和/或下侧的支承部件3绕塔部2旋转而偏航回转。

由此,例如在由传感器检测到了线缆部件16的断裂时,通过旋转驱动部,使支承部件3的偏航角强制地变化。其结果是,如图32所示,能够使上段的风车部4和下段的风车部4的俯视时的位置关系具有角度。因此,即使上段的支承部件3向下方移动,也能够避免上段的叶片8和下段的叶片8的接触。

此外,上述的支承部件3的强制性的偏航回转可以仅使上段或下段中的一方进行,也可以使上段和下段双方都进行。通过使上段的回转方向和下段的回转方向相反,能够缩短直到上段的风车部4和下段的风车部4的俯视时的位置关系达到了规定角度为止的时间(例如,约1/2)。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提高安全性。在本例中,表示了两段的例子,但在3段以上的多段的情况下,也可通过应用同样的传感器、控制来得到同样的效果,这是不言而喻的。

[第三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风力发电装置1进行说明。

一直以来,当因抵抗推力方向的力的线缆部件断裂等理由,而支承部件以与塔部的连接部分为支点向前后摆动时,支承部件就有可能与设置于塔部周围的部件接触。

本实施方式是鉴于这种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支承部件脱离了塔部时,能够避免支承部件及设置于支承部件的风车部的叶片与塔部或其他风车部的叶片接触的风力发电装置。

如图3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风力发电装置1具备:一个塔部2、与塔部2连接的多个支承部件3、设置于各支承部件3的风车部4、在支承部件3下落了时规定支承部件3的下落方向的引导部件51等。风力发电装置1为将所产生的电力输送到电力系统而进行系统互连,设置于陆地上或海洋上。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第一长条状部件12和第二长条状部件13所成的角为180°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局限于该例。也可以按照第一长条状部件12和第二长条状部件13所成的角在风车部4的叶片8受风的一侧成为小于180°的方式设置第一长条状部件12和第二长条状部件13。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第一长条状部件12和第二长条状部件13相对于水平方向配置为大致平行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局限于该例。例如,也可以按照第一长条状部件12和第二长条状部件13的前端侧处于比基端侧高的位置的方式倾斜地设置第一长条状部件12和第二长条状部件13的轴向。

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还具备引导部件。以下,省略了与第一实施方式重复的构成要素的说明。

<引导部件>

接着,对设置于本实施方式的风力发电装置1的引导部件51进行说明。引导部件51在支承部件3不能正常地支承风车部4时,将要下落的支承部件3引导至预先规定的方向上。

这里,支承部件3不能支承风车部4且支承部件3要下落的情况例如在上述的通过拉伸力来承受竖直方向载荷的线缆部件16断裂时等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因为第一连结部件14和第一长条状部件12或第二长条状部件13通过销键而连接,所以第一长条状部件12或第二长条状部件13以销键部分为支点而转动,前端侧向下方下落。

如图33~图36所示,引导部件51在支承部件3的下方即在第一长条状部件12或第二长条状部件13的下方从塔部2突出设置。引导部件51的上表面51a向风车部4的前方或后方倾斜。在图36所示的例子中,上段的引导部件51的上表面51a向风车部4的后方倾斜,下段的引导部件51的上表面51a向风车部4的前方倾斜。另外,图36的例子中,引导部件51的侧视时的形状为在三角形。

因为在第一长条状部件12或第二长条状部件13的下方设置有引导部件51,所以例如当线缆部件16断裂而第一长条状部件12或第二长条状部件13以销键部分为支点进行转动时,第一长条状部件12或第二长条状部件13就会与引导部件51发生碰撞。

而且,连接部11和第一长条状部件12、或连接部11和第二长条状部件13的结合部分因为是销键,所以是万向旋转自由的结构。因此,通过引导部件51的上表面51a向风车部4的前方或后方倾斜,第一长条状部件12或第二长条状部件13沿着倾斜的引导部件51的上表面51a移动。例如,在引导部件51的上表面51a向风车部4的后方倾斜的情况下,第一长条状部件12或第二长条状部件13被向后方引导。

由此,在支承部件3下落时,能够防止第一长条状部件12或第二长条状部件13向塔部2移动,能够避免支承部件3或风车部4与塔部2发生碰撞。另外,在沿上下方向设置有多段支承部件3及风车部4的情况下,在上侧的支承部件3下落时,能够防止上侧的支承部件3及风车部4向下侧的支承部件3及风车部4移动,能够避免上侧和下侧的支承部件3及风车部4发生碰撞。

在沿上下方向设置有多段支承部件3及风车部4的情况下,如图36及图37所示,在各段中,引导部件51也可以设置于支承部件3的下方。在这种情况下,配置于上段的引导部件51的上表面51a的倾斜方向和配置于下段的引导部件51的上表面51a的倾斜方向可以相反。在图36所示的例子中,表示的是支承部件3及风车部4设置为两段的情况,在图37所示的例子中,表示的是支承部件3及风车部4设置为三段的情况。由此,在上段和下段双方的支承部件3都下落时,上段的第一长条状部件12或第二长条状部件13沿上表面51a移动的方向和下段的第一长条状部件12或第二长条状部件13沿上表面51a移动的方向相反。因此,能够使下落后的状态的上段的支承部件3和下段的支承部件3可靠地分离,能够降低上段的支承部件3及风车部4与下段的支承部件3及风车部4发生碰撞的可能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塔部2为中心而在左右两侧设置有支承部件3及风车部4。因此,如图38~图40所示,配置于主视时左侧(一侧)的引导部件51的上表面51a的倾斜方向和配置于右侧(另一侧)的引导部件51的上表面51a的倾斜方向可以相反。此外,图39是图38的a-a线向视图,图40是图38的b-b线向视图。由此,在左右双方的支承部件3都下落时,第一长条状部件12沿上表面51a移动的方向和第二长条状部件13沿上表面51a移动的方向相反。因此,能够防止左侧的支承部件3及风车部4和右侧的支承部件3及风车部4在塔部2的正面发生碰撞。

此外,在沿上下方向设置有多段支承部件3及风车部4的情况下,也可以将利用图38进行说明的实施例和利用图38~图40进行说明的实施例组合在一起。即,将配置于上侧的引导部件51的上表面51a的倾斜方向和配置于下侧的引导部件51的上表面51a的倾斜方向设为相反,且将配置于主视时左侧(一侧)的引导部件51的上表面51a的倾斜方向和配置于右侧(另一侧)的引导部件51的上表面51a的倾斜方向设为相反。其结果是,如图41所示,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各个支承部件3及风车部4彼此的碰撞。

如图42所示,也可以在引导部件51的上表面51a设置有例如橡胶制的缓冲部件52。由此,能够降低在下落时产生的冲击载荷,能够抑制第一长条状部件12或第二长条状部件13发生进一步的损坏。另外,通过缓冲部件52,能够减小支承部件3的下落速度,能够降低施加于塔部2的碰撞载荷。

另外,引导部件51的上表面51a不局限于倾斜角度恒定的斜面。例如,如图43~图45所示,上表面51a的倾斜角度也可以是下部的角度比上部平缓。由此,能够使支承部件3的下落速度逐渐减小。

在图44所示的例子中,表示的是上表面51a的倾斜角度在上表面51a的最下部成为0°的情况。另外,在图45所示的例子中,在上表面51a的下部的端部侧,将倾斜设置为与从最上部到下部的下落时第一长条状部件12或第二长条状部件13进行移动的斜面的角度相反的角度(负的角度)。由此,能够使支承部件3的下落速度逐渐减小,且能够通过下落速度而使支承部件3的移动停止。

进而,如图46所示,引导部件51的上表面51a也可以使下部的摩擦系数比上部高。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使支承部件3的下落速度逐渐减小。上表面51a例如通过设置提高摩擦系数的材料,或者实施表面处理,来设置高度上的摩擦系数的差异。由此,与例如使上表面51a的倾斜角度为负角度的情况同样,能够使支承部件3的下落速度逐渐减小,且能够通过下落速度而使支承部件3的移动停止。

另外,也可以在引导部件51和塔部2的连接部分,设置可使引导部件51在大致水平面上绕塔部2转动的未图示的引导部件转动机构(引导部件转动单元)。引导部件转动机构以追随支承部件3的第二偏航回转的方式使引导部件51绕塔部2而转动。即,引导部件转动单元在风车部4进行了第二偏航回转的情况下,以引导部件51维持支承部件3的大致竖直下方的位置的方式使引导部件51转动。

通过设置引导部件转动机构,即使在风车部4进行了第二偏航回转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引导部件51而将要下落的支承部件3引导至预规定的方向。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