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机的燃烧室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70861发布日期:2019-05-15 23:03阅读:246来源:国知局
内燃机的燃烧室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内燃机的燃烧室结构。



背景技术:

提出了一种在内燃机中通过燃烧室结构来提高火焰传播性的技术。(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往复式发动机的几何压缩比为13.0以上,在活塞的上表面形成有隆起部和凹部,在活塞位于上止点时,在活塞的上表面与气缸盖的顶面之间形成规定间隙,从而形成燃烧室,使得活塞与以火花塞为中心的具有规定半径的假想球体不发生干扰。

从而,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往复式发动机能够通过隆起部提高几何压缩比,并且通过凹部的形状提高火焰传播性,提高往复式发动机的燃料效率。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许第5003496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以往的往复式发动机中,隆起部以活塞的中心轴(火花塞的中心轴)为中心从活塞的上表面向上方大大隆起,因此,在活塞接近上止点时,纵向涡流与隆起部碰撞而使空气的流动衰减,难以提高燃料和空气的混合性。

而且,气门凹部(valverecess)的空间与隆起部内的凹部由扁平空间连接,因此,进入气门凹部的混合气难以燃烧。并且,燃烧室的表面积增大,有可能会增加燃烧气体的冷却损失。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燃机的燃烧室结构,在活塞的顶面具有气门凹部、隆起部以及碗部,能够容易地提高混合气的燃烧性,并且能够容易地降低燃烧气体的冷却损失。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是一种内燃机的燃烧室结构,具有燃烧室,上述燃烧室由气缸体、活塞以及气缸盖形成,上述气缸体具有气缸,上述活塞收纳于上述气缸且能够往复运动,上述气缸盖装配于上述气缸体,上述气缸盖具有:顶壁,其为倾斜的屋脊型,由此,一对进气阀和一对排气阀能够设置成相互向相反侧倾斜;以及底面,其与上述活塞的中心轴正交延伸,在上述顶壁与上述活塞的顶面之间形成有挤压部,在上述活塞的顶面设置有:隆起部,其包围碗部;以及一对进气侧气门凹部和一对排气侧气门凹部,其避免与上述一对进气阀和上述一对排气阀发生干扰,上述内燃机的燃烧室结构的特征在于,上述挤压部具有:气缸盖进气侧平坦部和气缸盖排气侧平坦部,其设置于上述顶壁,与上述气缸盖的底面平行,且至少与上述一对进气阀和上述一对排气阀相比位于外侧;活塞进气侧平坦部,其设置于上述活塞的顶面并与上述气缸盖进气侧平坦部相对,且其顶端部从上述活塞的顶面的半径方向上的外周缘延伸到上述一对进气侧气门凹部之间;以及活塞排气侧平坦部,其设置于上述活塞的顶面并与上述气缸盖排气侧平坦部相对,且其顶端部从上述活塞的顶面的半径方向上的外周缘延伸到上述一对排气侧气门凹部之间,上述隆起部在上述活塞进气侧平坦部与上述活塞排气侧平坦部之间向上述活塞进气侧平坦部和上述活塞排气侧平坦部的上方隆起,上述一对进气侧气门凹部从上述活塞进气侧平坦部形成至上述隆起部,上述一对排气侧气门凹部从上述活塞排气侧平坦部形成至上述隆起部,上述碗部从上述隆起部朝向上述活塞的中心轴凹陷成球面状,上述隆起部具有:进气侧峰部,其通过上述一对进气侧气门凹部和上述活塞进气侧平坦部;排气侧峰部,其通过上述一对排气侧气门凹部和上述活塞排气侧平坦部;以及第1衔接峰部和第2衔接峰部,其衔接上述进气侧峰部的端部与上述排气侧峰部的端部,并沿着上述活塞的顶面的半径方向上的外周缘延伸,上述第1衔接峰部和上述第2衔接峰部位于高于上述进气侧峰部和上述排气侧峰部的位置,上述进气侧峰部在上述活塞进气侧平坦部与上述一对进气侧气门凹部在上述活塞的高度方向上交叉的位置附近通过上述活塞进气侧平坦部,并且,随着从上述活塞进气侧平坦部朝向上述第1衔接峰部和上述第2衔接峰部延伸,上述进气侧峰部的高度连续增加,上述排气侧峰部在上述活塞排气侧平坦部与上述一对排气侧气门凹部在上述活塞的高度方向上交叉的位置附近通过上述活塞排气侧平坦部,并且,随着从上述活塞排气侧平坦部朝向上述第1衔接峰部和上述第2衔接峰部延伸,上述排气侧峰部的高度连续增加。

发明效果

这样,根据上述的本发明,在活塞的顶面具有气门凹部、隆起部以及碗部,能够容易地提高混合气的燃烧性,并且能够容易地降低燃烧气体的冷却损失。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内燃机的燃烧室结构的图,是气缸盖的俯视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内燃机的燃烧室结构的图,是示出燃烧室的顶壁的图。

图3是图1的iii-iii方向向视截面图。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内燃机的燃烧室结构的图,是活塞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内燃机的燃烧室结构的图,是活塞的俯视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内燃机的燃烧室结构的图,是活塞的主视图。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内燃机的燃烧室结构的图,是图5的ⅶ-ⅶ方向向视截面图。

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内燃机的燃烧室结构的图,是图7的进气侧峰部附近的放大图。

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内燃机的燃烧室结构的图,是图5的ix-ix方向向视截面图。

图10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内燃机的燃烧室结构的图,是示出活塞位于上止点的情况下的火花塞与第2碗部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内燃机的燃烧室结构的图,是示出活塞位于上止点的情况下的燃烧室内的混合气的流动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发动机(内燃机),2...气缸盖,2r...顶壁,2a...底面(气缸盖的底面),3...气缸体,4...气缸,5...活塞,5a...顶面(活塞的顶面),5a...中心轴(活塞的中心轴),5b、5c...外周缘(活塞的顶面的半径方向上的外周缘),6...燃烧室,7a、7b...进气阀,8a、8b...排气阀,11、12...挤压部,13...气缸盖进气侧平坦部,14...气缸盖排气侧平坦部,15...活塞进气侧平坦部,15a...顶端部(活塞进气侧平坦部的顶端部),16...活塞排气侧平坦部,16a...顶端部(活塞排气侧平坦部的顶端部),17、18...进气侧气门凹部,19、20...排气侧气门凹部,21...隆起部,22...第1碗部(碗部),23...进气侧峰部,23a、23b...端部(进气侧峰部的端部),24...排气侧峰部,24a、24b...端部(排气侧峰部的端部),25...第1衔接峰部,26...第2衔接峰部,29...第2碗部,30...火花塞。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内燃机的燃烧室结构具有燃烧室,燃烧室由气缸体、活塞以及气缸盖形成,气缸体具有气缸,活塞收纳于气缸且能够往复运动,气缸盖装配于气缸体,气缸盖具有:顶壁,其为倾斜的屋脊型,由此,一对进气阀和一对排气阀能够设置成相互向相反侧倾斜;以及底面,其与活塞的中心轴正交延伸,在顶壁与活塞的顶面之间形成有挤压部,在活塞的顶面设置有:隆起部,其包围碗部;以及一对进气侧气门凹部和一对排气侧气门凹部,其避免与一对进气阀和一对排气阀发生干扰,在上述内燃机的燃烧室结构中,挤压部具有:气缸盖进气侧平坦部和气缸盖排气侧平坦部,其设置于顶壁,与气缸盖的底面平行,且至少位于一对进气阀和一对排气阀的外侧;活塞进气侧平坦部,其设置于活塞的顶面并与气缸盖进气侧平坦部相对,且其顶端部从活塞的顶面的半径方向上的外周缘延伸到一对进气侧气门凹部之间;以及活塞排气侧平坦部,其设置于活塞的顶面并与气缸盖排气侧平坦部相对,且其顶端部从活塞的顶面的半径方向上的外周缘延伸到一对排气侧气门凹部之间,隆起部在活塞进气侧平坦部与活塞排气侧平坦部之间向活塞进气侧平坦部和活塞排气侧平坦部的上方隆起,一对进气侧气门凹部从活塞进气侧平坦部形成至隆起部,一对排气侧气门凹部从活塞排气侧平坦部形成至隆起部,碗部从隆起部朝向活塞的中心轴凹陷成球面状,隆起部具有:进气侧峰部,其通过一对进气侧气门凹部和活塞进气侧平坦部;排气侧峰部,其通过一对排气侧气门凹部和活塞排气侧平坦部;以及第1衔接峰部和第2衔接峰部,其衔接进气侧峰部的端部与排气侧峰部的端部,并沿着活塞的顶面的半径方向上的外周缘延伸,第1衔接峰部和第2衔接峰部位于高于进气侧峰部和排气侧峰部的位置,进气侧峰部在活塞进气侧平坦部与一对进气侧气门凹部在活塞的高度方向上交叉的位置附近通过活塞进气侧平坦部,并且,随着从活塞进气侧平坦部朝向第1衔接峰部和第2衔接峰部延伸,进气侧峰部的高度连续增加,排气侧峰部在活塞排气侧平坦部与一对排气侧气门凹部在活塞的高度方向上交叉的位置附近通过活塞排气侧平坦部,并且,随着从活塞排气侧平坦部朝向第1衔接峰部和第2衔接峰部延伸,排气侧峰部的高度连续增加。

从而,在活塞的顶面具有气门凹部、隆起部以及碗部,能够容易地提高混合气的燃烧性,并且能够容易地降低燃烧气体的冷却损失。

【实施例1】

下面,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内燃机的燃烧室结构进行说明。

图1至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内燃机的燃烧室结构的图。

首先,说明构成。

在图1、图2中,作为内燃机的发动机1具备气缸盖2。在气缸盖2形成有一对进气口2b、2c和一对排气口2d、2e。

在图3中,发动机1具备气缸体3,在气缸体3的上部设置有气缸盖2。在气缸体3的内部形成有气缸4,在气缸4的内部设置有活塞5且活塞5能够往复运动。

活塞5经由未图示的连杆连结于未图示的曲轴,活塞5的往复运动经由连杆转换为曲轴的旋转运动。

在气缸盖2和气缸体3中形成有燃烧室6。燃烧室6由被形成在气缸盖2的底面2a的进气侧顶壁2f和排气侧顶壁2g(参照图2)、气缸4的内壁(气缸膛)以及活塞5的顶面5a所包围的空间构成。

在图1中,在气缸盖2上设置有一对进气阀7a、7b和一对排气阀8a、8b。进气阀7a在前端具有伞部7a(参照图2),与未图示的进气凸轮的旋转同步地由伞部7a开闭进气口2b。

进气阀7b在前端具有7b(参照图2),与未图示的进气凸轮的旋转同步地由伞部7b开闭进气口2c。

排气阀8a在前端部具有伞部8a(参照图2),与未图示的排气凸轮的旋转同步地由伞部8a开闭排气口2d。

排气阀8b在前端部具有伞部8b(参照图2),与未图示的排气凸轮的旋转同步地由伞部8b开闭排气口2e。

气缸盖2的底面2a具有与活塞5的中心轴5a正交延伸的平面。

在图3中,进气侧顶壁2f和排气侧顶壁2g从底面2a朝着活塞5的中心轴5a向上方倾斜,进气阀7a、7b与排气阀8a、8b以相互向相反侧倾斜的方式设置于气缸盖2。本实施例的进气侧顶壁2f和排气侧顶壁2g构成屋脊(pentroof)型的顶壁2r。

在进气侧顶壁2f和排气侧顶壁2g与活塞5的顶面5a之间形成有挤压(squish)部11、12。

挤压部11、12具有气缸盖进气侧平坦部13和气缸盖排气侧平坦部14,气缸盖进气侧平坦部13和气缸盖排气侧平坦部14设置于进气侧顶壁2f和排气侧顶壁2g,与气缸盖2的底面2a平行,且与进气阀7a、7b和排气阀8a、8b相比位于外侧。

挤压部11、12具有活塞进气侧平坦部15和活塞排气侧平坦部16,活塞进气侧平坦部15和活塞排气侧平坦部16设置于活塞5的顶面5a,并与气缸盖进气侧平坦部13和气缸盖排气侧平坦部14相对。

气缸盖进气侧平坦部13与活塞进气侧平坦部15形成为平行的平面,气缸盖排气侧平坦部14与活塞排气侧平坦部16形成为平行的平面。

在图4、图5中,在活塞5的顶面5a形成有一对进气侧气门凹部17、18,进气侧气门凹部17、18向活塞进气侧平坦部15的下方凹陷。在图5中示出了伞部7a、7b与进气侧气门凹部17、18的位置关系以及伞部8a、8b与排气侧气门凹部19、20的位置关系。

进气侧气门凹部17、18构成在进气阀7a、7b打开进气口2b、2c并移动到进气侧顶壁2f的下方时避免与进气阀7a、7b发生干扰的避让部。

在活塞5的顶面5a形成有一对排气侧气门凹部19、20,排气侧气门凹部19、20向活塞排气侧平坦部16的下方凹陷。

排气侧气门凹部19、20构成在排气阀8a、8b打开排气口2d、2e并移动到排气侧顶壁2g的下方时避免与排气阀8a、8b发生干扰的避让部。

活塞进气侧平坦部15具有顶端部15a,顶端部15a从活塞5的顶面5a的半径方向上的外周缘5b延伸到进气侧气门凹部17、18之间。

活塞排气侧平坦部16具有顶端部16a,顶端部16a从活塞5的顶面5a的半径方向上的外周缘5c延伸到排气侧气门凹部19、20之间,外周缘5c隔着活塞5的中心轴5a位于与半径方向上的外周缘5b相反的一侧。

在活塞5的顶面5a设置有隆起部21。隆起部21在活塞进气侧平坦部15与活塞排气侧平坦部16之间向活塞进气侧平坦部15和活塞排气侧平坦部16的上方隆起。

在被隆起部21包围的活塞5的顶面5a形成有第1碗部22,第1碗部22的底壁从隆起部21朝向活塞5的中心轴5a凹陷成球面状。本实施例的第1碗部22构成本发明的碗部。

在活塞5的高度方向上,进气侧气门凹部17、18从活塞进气侧平坦部15形成至隆起部21,从活塞进气侧平坦部15朝向隆起部21沿着伞部7a、7b的倾斜方向向上方倾斜。

在活塞5的高度方向上,排气侧气门凹部19、20从活塞排气侧平坦部16形成至隆起部21,从活塞排气侧平坦部16朝向隆起部21沿着伞部8a、8b的倾斜方向向上方倾斜。

隆起部21具有:进气侧峰部23,其通过进气侧气门凹部17、18和活塞进气侧平坦部15;以及排气侧峰部24,其通过排气侧气门凹部19、20和活塞排气侧平坦部16。

隆起部21具有:第1衔接峰部25,其衔接进气侧峰部23的端部23a与排气侧峰部24的端部24a,并沿着活塞5的顶面5a的半径方向上的外周缘5d延伸;以及第2衔接峰部26,其衔接进气侧峰部23的端部23b与排气侧峰部24的端部24b,并沿着活塞5的顶面5a的半径方向上的外周缘5e延伸。

在图4、图5中,隆起部21具有倾斜面23a(详情参照图8),倾斜面23a从进气侧峰部23朝向进气侧气门凹部17、18倾斜。如图8所示,倾斜面23a的倾斜方向的上端从活塞进气侧平坦部15向上方立起。

在图4、图5中,隆起部21具有倾斜面24a,倾斜面24a从排气侧峰部24朝向排气侧气门凹部19、20倾斜。倾斜面24a的倾斜方向的上端从活塞排气侧平坦部16向上方立起。

在图7中,第1衔接峰部25位于高于进气侧峰部23和排气侧峰部24的位置。

在图6中,第2衔接峰部26位于高于进气侧峰部23和排气侧峰部24的位置。

在图4、图5中,进气侧峰部23在活塞进气侧平坦部15与进气侧气门凹部17、18在活塞5的高度方向上交叉的位置27附近通过活塞进气侧平坦部15。

活塞进气侧平坦部15与进气侧气门凹部17、18在活塞5的高度方向上交叉的位置27是活塞进气侧平坦部15与进气侧气门凹部17、18在上下方向上连续的部分,是进气侧气门凹部17、18的外周端。

而且,随着从活塞进气侧平坦部15朝向第1衔接峰部25和第2衔接峰部26延伸,进气侧峰部23的高度连续增加(参照图9)。

排气侧峰部24在活塞排气侧平坦部16与排气侧气门凹部19、20在活塞5的高度方向上交叉的位置28附近通过活塞排气侧平坦部16。

活塞排气侧平坦部16与排气侧气门凹部19、20在活塞5的高度方向上交叉的位置28是活塞排气侧平坦部16与排气侧气门凹部19、20在上下方向上连续的部分,是排气侧气门凹部19、20的外周端。

而且,随着从活塞排气侧平坦部16朝向第1衔接峰部25和第2衔接峰部26延伸,排气侧峰部24的高度连续增加。

从而,能够在活塞5的顶面5a形成从隆起部21朝向活塞5的中心轴5a凹陷成球面状的第1碗部22。

相对于此,如果随着从活塞进气侧平坦部15和活塞排气侧平坦部16朝向第1衔接峰部25和第2衔接峰部26延伸,进气侧峰部23和排气侧峰部24的高度分别连续减小,则无法在活塞5的顶面5a在较宽范围内形成从隆起部21朝向活塞5的中心轴5a凹陷成球面状的第1碗部22。

在图2中,在进气侧顶壁2f与排气侧顶壁2g的连接部即顶壁2r的中央部设置有火花塞30。

在图4、图5中,第2碗部29设置在第1碗部22的中央部。

在图9中,第1碗部22的曲率半径r1形成为比第2碗部29的曲率半径r2大,第2碗部29形成为半径小于以活塞5的中心轴5a为中心的第1碗部22的半径并且球面状深度大于第1碗部22的球面状深度。

在图10中,第2碗部29形成于活塞5的顶面5a,且与火花塞30在上下方向上排列。

火花塞30用中心电极30a来接受由未图示的点火线圈产生的高压电流,在中心电极30a与接地电极30b的间隙产生火花。从而,点燃导入燃烧室6内的空气和燃料的混合气。

第2碗部29的中心部到点火位置30c的距离l1被设定为与中心电极30a的上端到点火位置30c的距离l2大致相同的距离。

在本实施例的发动机1的燃烧室结构中,在进气侧顶壁2f和排气侧顶壁2g与活塞5的顶面5a之间形成有挤压部11、12。挤压部11、12具有气缸盖进气侧平坦部13和气缸盖排气侧平坦部14,气缸盖进气侧平坦部13和气缸盖排气侧平坦部14与气缸盖2的底面2a平行,并且与进气阀7a、7b和排气阀8a、8b相比设置在活塞5的顶面5a的半径方向外侧。

挤压部11具有活塞进气侧平坦部15,活塞进气侧平坦部15设置于活塞5的顶面5a并与气缸盖进气侧平坦部13相对,且其顶端部15a从活塞5的顶面5a的半径方向上的外周缘5b延伸到进气侧气门凹部17、18之间。

挤压部12具有活塞排气侧平坦部16,活塞排气侧平坦部16设置于活塞5的顶面5a并与气缸盖排气侧平坦部14相对,且其顶端部16a从活塞5的顶面5a的半径方向上的外周缘5c延伸到排气侧气门凹部19、20之间。

从而,从进气口2b、2c导入燃烧室6的空气能够在活塞5朝向上止点上升时由于挤压部11、12而指向为朝向活塞5的中心轴5a。

另外,由与气缸盖2的底面2a平行的气缸盖进气侧平坦部13和活塞进气侧平坦部15构成挤压部11,由与气缸盖2的底面2a平行的气缸盖排气侧平坦部14和活塞排气侧平坦部16构成挤压部12,从而,能够减小燃烧室6的容积。因此,无需极大地增加隆起部21的高度就能够提高压缩比。

另外,根据本实施例的发动机1的燃烧室结构,具有隆起部21,隆起部21在活塞进气侧平坦部15与活塞排气侧平坦部16之间向活塞进气侧平坦部15和活塞排气侧平坦部16的上方隆起。

另外,在活塞5的顶面5a设置有第1碗部22,第1碗部22从隆起部21朝向活塞5的中心轴5a凹陷成球面状。

隆起部21具有:进气侧峰部23,其通过进气侧气门凹部17、18和活塞进气侧平坦部15;排气侧峰部24,其通过排气侧气门凹部19、20和活塞排气侧平坦部16;第1衔接峰部25,其衔接进气侧峰部23的端部23a与排气侧峰部24的端部24a,并沿着活塞5的顶面5a的半径方向上的外周缘5d延伸;以及第2衔接峰部26,其衔接进气侧峰部23的端部23b与排气侧峰部24的端部24b,并沿着活塞5的顶面5a的半径方向上的外周缘5e延伸。

第1衔接峰部25和第2衔接峰部26位于高于进气侧峰部23和排气侧峰部24的位置。

进气侧峰部23在活塞进气侧平坦部15与进气侧气门凹部17、18在活塞5的高度方向上交叉的位置27附近通过活塞进气侧平坦部15,并且,随着从活塞进气侧平坦部15朝向第1衔接峰部25和第2衔接峰部26延伸,进气侧峰部23的高度连续增加。

排气侧峰部24在活塞排气侧平坦部16与排气侧气门凹部19、20在活塞5的高度方向上交叉的位置28附近通过活塞排气侧平坦部16,并且,随着从活塞排气侧平坦部16朝向第1衔接峰部25和第2衔接峰部26延伸,排气侧峰部24的高度连续增加。

从而,能够将进气侧峰部23和排气侧峰部24设置在远离活塞5的中心轴5a的位置,并且是接近活塞进气侧平坦部15和活塞排气侧平坦部16的位置。

因此,无需极大地增加隆起部21的高度就能够提高压缩比,并且能够使第1碗部22变浅,扩大第1碗部22的设置面积,能够使第1碗部22的曲率半径r1变大。

因此,能够使活塞5位于上止点时的燃烧室6的整体形状接近球状,能够保持在气缸4的内部在纵向上回旋的混合气的流动。其结果是,能够使燃料和空气在燃烧室6内均匀地混合,能够提高混合气的燃烧性。

图11是示出活塞5位于上止点时的燃烧室6的混合气的流动的图,线越粗则表示混合气的流速越大。根据图11明显可知,在本实施例的发动机1的燃烧室结构中,如箭头a所示,能够保持在气缸4的内部在纵向上回旋的混合气的流动,这是通过实验确认的。

另外,根据本实施例的发动机1的燃烧室结构,在活塞5的高度方向上,进气侧气门凹部17、18从活塞进气侧平坦部15形成至隆起部21,排气侧气门凹部19、20从活塞排气侧平坦部16形成至隆起部21。

从而,能够由高度较低的隆起部21来连接进气侧气门凹部17、18与第1碗部22,并且,能够由高度较低的隆起部21来连接排气侧气门凹部19、20与第1碗部22。

因此,能够平滑地连通进气侧气门凹部17、18和排气侧气门凹部19、20的内部的空间与第1碗部22的内部的空间,能够使进入进气侧气门凹部17、18和排气侧气门凹部19、20的混合气易于燃烧,能够更有效地提高混合气的燃烧性。

而且,第1碗部22是深度较浅且表面积较大的球面状,因此,与像以往那样在活塞的顶面配置高度较高的隆起部并在该隆起部配置深度较深的碗部的燃烧室结构相比,能够减小活塞5的顶面5a的表面积。因此,能够减小燃烧室6的表面积。

其结果是,能够降低由于燃烧气体的热能从燃烧室6的壁面释放到发动机1的外部而导致的发动机1的冷却损失,能够更有效地提高混合气的燃烧性。

另外,根据本实施例的发动机1的燃烧室结构,在顶壁2r的中央部设置有火花塞30。

而且,第2碗部29设置在第1碗部22的中央部,第2碗部29形成为半径小于以活塞5的中心轴5a为中心的第1碗部22的半径并且球面状深度大于第1碗部22的球面状深度。

从而,能够保持在气缸4的内部在纵向上回旋的混合气的流动,并且能够利用第2碗部29使由火花塞30产生的火焰难以与第1碗部22接触。从而,不仅能够更有效地提高混合气的燃烧性,还能够更有效地降低发动机1的冷却损失。

虽然公开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很明显,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加以变更。旨在将所有的这种修改以及等价物包含在所附的权利要求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