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气动马达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72156发布日期:2018-09-18 20:26阅读:158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气动马达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气动马达。



背景技术:

当前随着新能源的迅猛发展,新能源电动车也随着大批量的被使用,加上低碳环保的局势越来越优越,使得新能源电动车也被广泛的接收和使用。然而电动车最重要的核心在于其续航能力,而现有的新能源电动车不可避免地让人们担心续航里程较短,同时在爬坡能力上也较差,突出反应了其高速性能低和提速能力差的缺点,在加上其充电时间长,造价高等问题,影响了新能源电动车的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为此,需要提供一种新型气动马达,解决新能源电动车续航能力差,及高速性能低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发明人提供了一种新型气动马达,包括壳体、转子、曲轴、活塞驱动机构和端盖;

所述壳体的侧壁上等间距交替设置有进气孔和排气孔,活塞驱动机构的连接端设置在曲轴上,活塞驱动机构的驱动端设置在转子上,转子套设于壳体的工作空腔内,活塞驱动机构与进气孔和排气孔相导通设置,转子的驱动端设置有第一圆锥齿轮,壳体的底端设置有第二圆锥齿轮,第二圆锥齿轮套设在曲轴的驱动端上,第一圆锥齿轮与第二圆锥齿轮之间设置有圆锥轴齿轮,所述壳体的侧面位于第一圆锥齿轮与第二圆锥齿轮之间设置有轴孔,圆锥轴齿轮的轴柄套设于轴孔内;

所述端盖设置在壳体的顶端上,端盖上设置有通孔,曲轴的传动端设置在通孔内。

进一步地,所述活塞驱动机构包括四连杆机构、活塞、活塞销、第一驱动杆和第二驱动杆,所述活塞和活塞销设置有四个,转子的侧壁上等间距设置有四个活塞孔,四个活塞一一对应设置在四个活塞孔内,四个活塞销一一对应设置在四个活塞内,第一驱动杆的连接端设置在曲轴的一个轴径上,第一驱动杆的驱动端设置在一活塞销上,第二驱动杆的连接端设置在曲轴的另一个轴径上,第二驱动杆的驱动端设置在与第一驱动杆相对的活塞销上,四连杆机构相对的两个连接节点设置在另两个活塞的活塞销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圆锥齿轮的轴柄与壳体之间设置有旋转支撑轴承。

进一步地,所述端盖包括轴盖、端盖轴承和轴盖轴承,端盖轴承设置在曲轴的传动端与端盖的通孔之间,轴盖轴承的端面设置有轴盖孔,轴盖套设在端盖的通孔内,且轴盖的内端面顶靠在端盖轴承上,轴盖轴承设置在轴盖孔与曲轴的传动端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端盖的侧面设置有固定脚,所述固定脚上开设有固定槽孔,固定槽孔用于通过螺栓或绳子对端盖进行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轴孔的出口端设置有密封盖和固定螺栓,密封盖的端面周侧开设有螺纹孔,固定螺栓穿过螺纹孔设置在轴孔的出口端端面上。

区别于现有技术,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壳体上的进气孔进气,带动活塞驱动机构进行运动,使得转子进行旋转,进而推动曲轴进行转动,经过持续的进气排气,使得转子在持续不断的被活塞驱动机构带动旋转,进而使得曲轴进行高速的转动,气动马达的无级调速,使得其操作灵活,而且在启动时扭矩较大可以进行带载启动,适应于各种急停和快速启动,其高速转动的效果,解决了新能源电动车续航能力差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新型气动马达的剖视图;

图2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新型气动马达的位于进气孔和出气孔处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壳体;101、进气孔;102、排气孔;103、轴孔;

1031、密封盖;1032、固定螺栓;

11、转子;111、第一圆锥齿轮;112、第二圆锥齿轮;

113、圆锥轴齿轮;114、活塞孔;1121、旋转支撑轴承;

12、曲轴;

13、活塞驱动机构;131、四连杆机构;132、活塞;133、活塞销;

134、第一驱动杆;135、第二驱动杆;

14、端盖;142、轴盖;143、端盖轴承;

144、轴盖轴承;145、固定脚;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技术方案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新型气动马达,包括壳体10、转子11、曲轴12、活塞驱动机构13和端盖14;所述壳体的侧壁上等间距交替设置有进气孔101和排气孔102,活塞驱动机构的连接端设置在曲轴上,活塞驱动机构的驱动端设置在转子上,转子套设于壳体的工作空腔内,活塞驱动机构与进气孔和排气孔相导通设置,转子的驱动端设置有第一圆锥齿轮111,壳体的底端设置有第二圆锥齿轮112,第二圆锥齿轮套设在曲轴的驱动端上,第一圆锥齿轮与第二圆锥齿轮之间设置有圆锥轴齿轮113,所述壳体的侧面位于第一圆锥齿轮与第二圆锥齿轮之间设置有轴孔103,圆锥轴齿轮的轴柄套设于轴孔内;所述端盖设置在壳体的顶端上,端盖上设置有通孔,曲轴的传动端设置在通孔内。

本实施例在壳体上具有等间距的气孔,气孔分为进气孔和排气孔,进气孔和排气孔各开设有两个,以及进气孔和排气孔交替设置在壳体上,使得一个进气孔对应一个排气孔。当高压气体由进气孔进入壳体内时,高压气体会带动转子上的活塞驱动机构进行运动,继而通过不断的进气和排气使得活塞驱动机构进行不间断的运动,继而使得转子进行往复运动,而曲轴则通过活塞驱动机构进行带动旋转,进而通过曲轴将动力输出。而转子的另一端上设置有第一圆锥齿轮,第一圆锥齿轮通过圆锥轴齿轮带动第二圆锥齿轮转动,使得第二圆锥齿轮与第一圆锥齿轮的旋转方向相反,因为第一圆锥齿轮与第二圆锥齿轮是相同齿数和锥度的齿轮,因此第一圆锥齿轮与第二圆锥齿轮为1:1相反方向的传动,因此在需要时,可以通过第二圆锥齿轮进行传动,还可以通过圆锥轴齿轮进行动力的输出,继而进行动力的传输。气动马达不一定只适合电动车,也可和传统燃油车使用,进而组合成混合动力,提高其增程环保的效果。

本实施中所述活塞驱动机构包括四连杆机构131、活塞132、活塞销133、第一驱动杆134和第二驱动杆135,所述活塞和活塞销设置有四个,转子的侧壁上等间距设置有四个活塞孔114,四个活塞一一对应设置在四个活塞孔内,四个活塞销一一对应设置在四个活塞内,第一驱动杆的连接端设置在曲轴的一个轴径上,第一驱动杆的驱动端设置在一活塞销上,第二驱动杆的连接端设置在曲轴的另一个轴径上,第二驱动杆的驱动端设置在与第一驱动杆相对的活塞销上,四连杆机构相对的两个连接节点设置在另两个活塞的活塞销上。

在四个活塞中,选择其中相对的两个活塞,并将这两个活塞的其中一个与第一驱动杆连接,而另一个则与第二驱动杆连接,第一驱动杆和第二驱动杆都安装在曲轴上,使得该两个活塞通过驱动杆与曲轴连接。而另外两个活塞则通过四连杆机构相对的两个节点连接,而四连杆机构呈平行四边形进行相互连接,使得相对的两个节点在移动上保持稳定。

当高压气体通过壳体上的进气孔进入壳体内部,使得高压气体压向具有驱动杆的两个活塞时,该两个活塞同时受压移动,继而通过这两个活塞推动第一驱动杆和第二驱动杆同时相对运动,这两个驱动杆会合力驱动曲轴转动,使得动力经由曲轴的传动端输出,实现气动马达做功。与此同时第一驱动杆和第二驱动杆通过活塞销推动四连杆机构移动,继而四连杆机构通过活塞销驱动另外两个活塞移动,达到将壳体内的气体由排气孔排出,使得壳体内的空气压向排气孔排空。

四个活塞通过高压气体进行压缩,使得气动马达进行进气和排气的工作,而转子则在壳体内做往复运动,并推动两个驱动杆连杆和四连杆机构运动,继而驱动曲轴转动进行输出做功,可以设定此时曲轴逆时针旋转。而在曲轴上的第二圆锥齿轮会带动圆锥轴齿轮转动,进而圆锥轴齿轮带动第一圆锥齿轮转动,使得转子旋转的方向为顺时针旋转,因为第一圆锥齿轮与第二圆锥齿轮为结构相同的齿轮,所以第一圆锥齿轮与第二圆锥齿轮为1:1反向传动,继而使得转子和曲轴进行同速转动,再结合壳体上设置的进、排气孔实现配换气,使得四个活塞在转子内随转子旋转,并在高压气体和四连杆机构的作用下做直线往复运动,达到每个活塞在转子旋转一周做功两次,因此转子旋转一周四个活塞总共做功八次,实现了本技术方案的气动马达的体积小、重量轻和做功大的效果。而转子和曲轴同速相反方向旋转能实现活塞增速一倍做功并轻松实现配换气,省去大量的配气零件,使得结构紧凑,进而降低成本。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圆锥齿轮的轴柄与壳体之间设置有旋转支撑轴承1121。通过旋转支撑轴承可以降低第二圆锥齿轮的摩擦损耗,提高第二圆锥齿轮动力的稳定传输。

本实施例中所述端盖包括轴盖142、端盖轴承143和轴盖轴承144,端盖轴承设置在曲轴的传动端与端盖的通孔之间,轴盖轴承的端面设置有轴盖孔,轴盖套设在端盖的通孔内,且轴盖的内端面顶靠在端盖轴承上,轴盖轴承设置在轴盖孔与曲轴的传动端之间。通过轴盖可以更精确的安装配合曲轴,同时在拆卸维修时,可以通过轴盖进行拆装,进而观察壳体内部的零件,通过轴盖还可以对端盖的轴承进行支撑固定。而轴盖可以通过螺栓锁紧在端盖上,通过轴盖轴承使得曲轴不会与轴盖的通孔直接接触。

本实施例中所述端盖的侧面设置有固定脚145,所述固定脚上开设有固定槽孔,固定槽孔用于通过螺栓或绳子对端盖进行固定。通过固定脚可以对气动马达进行固定,并采用螺栓和固定脚上的固定槽孔进行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轴孔的出口端设置有密封盖1031和固定螺栓1032,密封盖的端面周侧开设有螺纹孔,固定螺栓穿过螺纹孔设置在轴孔的出口端端面上。在壳体的一侧上设置有轴孔,该轴孔用于放置圆锥轴齿轮,在未使用气动马达时,可以通过密封盖将轴孔密封,避免灰尘或水份由轴孔进入壳体内,进而对壳体内的零件进行锈蚀,而密封盖则是通过固定螺栓来锁合固定,达到防护的作用,提高气动马达的使用寿命。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在本文中已经对上述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因此,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创新理念,对本文所述实施例进行的变更和修改,或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直接或间接地将以上技术方案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