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降低噪音的柴油发动机后端齿轮传动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397427发布日期:2018-12-25 19:56阅读:216来源:国知局
一种降低噪音的柴油发动机后端齿轮传动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发动机齿轮传动系统,具体是一种降低噪音的柴油发动机后端齿轮传动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汽车行业的发展更为迅速,汽车作为一种主要的交通工具日益普及和增长,因而汽车噪声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也日益严重。汽车噪声中由于发动机产生的噪声占很大一部分,发动机工作时产生很大的声音,其声强和声频呈不规律的变化。强烈的噪声影响人们的休息和工作,长时间的噪声环境会使听力减弱。因此,对汽车/发动机的噪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有技术的柴油发动机正时系统一般采用正时皮带传动系统、正时齿轮穿动系统两种结构形式,而第二种的齿轮传动系统中齿轮较多、各组齿轮啮合传动时,易产生较大的声音,尤其是在汽车高速行驶中,较大的噪音传递到驾驶舱内,影响驾驶者及乘客的舒适性,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降低噪音的柴油发动机后端齿轮传动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降低噪音的柴油发动机后端齿轮传动系统,包括机体与设置在所述机体上的曲轴正时齿轮、机油泵齿轮、惰A齿轮链轮总成、燃油泵齿轮,链条下端安装连接在所述惰A齿轮链轮总成上,所述链条由链条导轨和链条张紧轨固定导向,所述链条张紧轨由自动张紧器张紧调节,所述链条上端连接在凸轮轴正时链轮上,凸轮轴正时链轮与排气凸轮轴齿轮同轴转动,排气凸轮轴齿轮与进气凸轮轴齿轮啮合传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链条导轨两端由销钉安装固定于机体上,链条张紧轨上端由销钉安装固定于机体上,下端由自动张紧器支撑并自动调节。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凸轮轴正时链轮由三个螺栓安装固定在排气凸轮轴齿轮,两者同轴转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惰A齿轮链轮总成将齿轮与链轮做成一体,安装于惰齿轮轴上,惰齿轮轴由两个螺栓安装固定于机体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柴油发动机后端齿轮传动系统设计合理、结构紧凑,将原来的动力转向泵由发动机后端移至发动机前端、且动力转向泵由原来的齿轮传动改为皮带轮传动,同时由于动力转向泵的前移,连接动力转向泵齿轮和惰A齿轮链轮总成的过渡齿轮也被取消,这样一来,后端轮系中便减少了两个齿轮,齿轮啮合声音减小,同时降低了发动机整体成本,另外,再通过加厚齿轮宽度和增大齿轮压力角的手段,进一步降低轮系噪声、提高整车的舒适性,通过多次测试,可达汽油机噪声水平,从而提高了产品性能,使得产品更具竞争力。

附图说明

图1为降低噪音的柴油发动机后端齿轮传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曲轴正时齿轮、2-机油泵齿轮、3-惰A齿轮链轮总成、4-燃油泵齿轮、5-链条、6-链条导轨、7-链条张紧轨、8-张紧器、9-凸轮轴正时链轮、10-排气凸轮轴齿轮、11-进气凸轮轴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请参阅图1,一种降低噪音的柴油发动机后端齿轮传动系统,包括机体与设置在所述机体上的曲轴正时齿轮1,曲轴正时齿轮1下端连接着机油泵齿轮2,曲轴正时齿轮1左上方连接着惰A齿轮链轮总成3,惰A齿轮链轮总成3左侧连接着燃油泵齿轮4,链条5下端安装连接在所述惰A齿轮链轮总成3上,所述链条5由链条导轨6和链条张紧轨7固定导向,所述链条张紧轨7由张紧器8张紧调节,所述链条5上端连接在凸轮轴正时链轮9上,通过链条5将惰A齿轮链轮总成3的动力传递给凸轮轴正时链轮9,凸轮轴正时链轮9与排气凸轮轴齿轮10同轴转动,排气凸轮轴齿轮10再与左侧的进气凸轮轴齿轮11啮合传动。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该柴油发动机后端齿轮传动系统设计合理、结构紧凑,将原来的动力转向泵由发动机后端移至发动机前端、且动力转向泵由原来的齿轮传动改为皮带轮传动;同时由于动力转向泵的前移,连接动力转向泵齿轮和惰A齿轮链轮总成的过渡齿轮也被取消,这样一来,后端轮系中便减少了两个齿轮图1种虚线框位置所示动力转向泵齿轮和过渡齿轮,齿轮啮合声音减小,同时降低了发动机整体成本;另外,再通过加厚齿轮宽度和增大齿轮压力角的手段,进一步降低轮系噪声。通过多次测试,可达汽油机噪声水平。

在本柴油发动机后端齿轮传动系统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及“调节”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上面对本专利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