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型发动机的双喷油嘴供油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41484发布日期:2019-05-11 00:42阅读:680来源:国知局
一种小型发动机的双喷油嘴供油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发动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小型发动机的双喷油嘴供油系统。



背景技术:

汽油发动机普遍采用预混合燃烧,即燃气与所需的空气在进气歧管预先混合,形成可燃混合气,再进入发动机气缸内点燃燃烧。在越来越严苛的环保排放法规下,提高燃烧效率和热效率成为了广大内燃机工作者的工作方向,从而诞生了闭缸技术、可变压缩比等新技术。而从燃烧的角度来说,提高进气终了的进气压力,降低进气温度,提高发动机的充气效率,向气缸多充入新鲜气体,为下一步热功转换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本专利就是在进气歧管的不同位置布置两个喷油嘴,降低进气温度,增加空气和燃油和混合时间,使空气和燃油混合的更加充分,同时通过回油装置回收剩余的燃油,提高燃烧效率和燃油经济性。当前整机厂普遍使用缸内直喷技术,优点是能够更加直接控制空燃比和燃油质量,缺点是需要高压喷油嘴,增加成本和导致气门积碳增加。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传统进气歧管预混合燃烧雾化效率低,充气效率低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小型发动机的双喷油嘴供油系统。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小型发动机的双喷油嘴供油系统,包括主喷油嘴、主喷油嘴支座、副喷油嘴、副喷油嘴支座、进气谐振腔、设有内置油泵的油箱、输油管,所述进气谐振腔包括有用于调节发动机负荷的节气门,所述输油管包括有用于调节燃油压力的调压阀,所述内置油泵的输出端通过所述输油管连接主喷油嘴和副喷油嘴,所述主喷油嘴通过主喷油嘴支座布置在进气歧管末端,所述副喷油嘴通过副喷油嘴支座布置在进气谐振腔上。

进一步地,所述主喷油嘴和副喷油嘴为12孔大流量喷油嘴。

进一步地,所述油箱内还设置有用于过滤燃油杂质的燃油滤清器和滤网。

进一步地,所述主喷油嘴支座和副喷油嘴支座均是铝铣加工件。

进一步地,所述谐振腔采用碳纤维材料制作而成。

进一步地,所述输油管上还设置有能够将剩余的燃油回流到油箱中的回流管。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喷油嘴供油系统,具有布置简单、可靠性高、有效提高充气效率和雾化效率等优点,并可以通过发动机电子控制单元根据发动机的不同工况调整喷油比例和喷油脉宽,从而全面提高发动机的充气效率和雾化效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小型发动机的双喷油嘴供油系统组成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燃油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气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燃油系统爆炸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总装示意图。

图中:1-主喷油嘴、2-主喷油嘴支座、3-副喷油嘴、4-副喷油嘴支座、5-进气谐振腔、6-油箱、7-内置油泵、8-输油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作进一步详细地描述,实施例不能在此一一赘述,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不因此限定于以下实施例。

如图1、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一种小型发动机的双喷油嘴供油系统,包括主喷油嘴1、主喷油嘴支座2、副喷油嘴3、副喷油嘴支座4、进气谐振腔5、油箱6、内置油泵7、输油管8,所述进气谐振腔5包括用于调节发动机负荷的节气门,所述输油管8包括用于调节燃油压力的调压阀,所述油箱6包括用于过滤燃油杂质的燃油滤清器和滤网。

为了降低制造成本和保证可靠性,所述主喷油嘴1和副喷油嘴3为12孔大流量喷油嘴。所述主喷油嘴1 通过所述主喷油嘴支座2布置在进气歧管末端,副喷油嘴3 通过副喷油嘴支座4布置于谐振腔上。所述主喷油嘴支座2和副喷油嘴支座4均是铝铣加工。所述谐振腔5用碳纤维材料制作而成。所述输油管8可以将经内置油泵7加压后的燃油输送到两个喷油嘴,同时能够将剩余的燃油通过回流管回流到油箱6中。

为了满足提高进气系统充气效率和提高燃油雾化率进而提高燃烧效率的设计要求,所述主喷油嘴1和主喷油嘴支座2布置在进气歧管末端,副喷油嘴3和副喷油嘴支座4布置在谐振腔上。普通的歧管燃油喷射是将喷油嘴布置在进气门背面相对的位置,是为了方便利用进气门背面的热量增大燃油的雾化率,但在冷启动时,该喷油嘴的燃油雾化率非常差,从而使得燃烧非常恶劣,使得动力不足,并且排放性能很差,冷启动困难。本实施例的优点在于上置喷油嘴能充分降低进气温度,提升进气密度,减少爆震倾向,也能提升发动机转速快速爬升段燃油喷射的瞬态响应能力,使汽油在进气管内壁形成油膜,油气混合的时间加长,使得雾化率增大,从而提高发动机的功率。经过实验分析,通过装在谐振腔上的进气压力温度传感器测得的数据分析,开启副喷油嘴3后,进气温度有所下降,进气压力有所上升,达到设计效果。

为了充分提高燃烧效率和避免进气道产生过多的油膜,导致空燃比过浓造成发动机功率下降的情况,需要通过电子控制单元根据不同的工况调整主喷油嘴1、副喷油嘴3的喷油比例,查阅相关资料后得出的结论是副喷油嘴3应该在急加速转速爬升阶段和高转速高负荷工况使用,并且在高转速中负荷低负荷区域应该适量减少,这属于急减速段,应该减少油膜量提高燃油经济性。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