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滤尘进气室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75876发布日期:2019-04-03 00:19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一种滤尘进气室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进气室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滤尘进气室。



背景技术:

现有的专利数据库中公开了名称为一种柴油发动机多功能进气总管的专利,该专利申请号为201420484239.6,申请日为2014.08.26,授权公告号为CN204163898U,授权公告日为2015.02.18,该装置包括管体、进气口、出气口,管体内在临近进气口为圆形腔,在临近出气口为腰圆形腔,圆形腔与腰圆形腔之间自然过渡,在腰圆形腔外一侧壁上有两个带有螺堵的螺栓孔,在同一侧圆形腔外壁上有空压机取气接口,在螺栓孔与空压机取气接口之间有温度压力传感器接口。其不足之处在于:该进气总管虽然能起到进气的目的,但不适用于涡轮增压发动机技术领域,由于涡轮增压向发动机提供的气体温度较高,需要降温后再进入发动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滤尘高效且散热可靠地滤尘进气室。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一种滤尘进气室所采取的技术方案:

一种滤尘进气室,包括有箱体结构的进气室本体,进气室本体上设有一个进气口以及至少一个出气口,所述进气口上连接有滤尘散热部件,所述滤尘散热部件包括贴合在进气口端面上的导热环,导热环一端面连接有金属滤筒,另一端面上连接有若干导热柱,所述金属滤筒位于进气室本体内,导热柱位于进气室本体外,所述导热环、金属滤筒、导热柱均采用铜金属或铝金属制造而成。

本实用新型工作时,先将滤尘散热部件安装在进气室本体的进气口上,使金属滤筒位于进气室本体内,导热环压在进气口端面上,导热柱位于进气室本体外,再将外设的进气管件经螺栓与进气口连接,确保进气管件的端面压装在导热环另一端面上,然后向进气室本体内通气,过热气体经金属滤筒进入进气室本体,金属滤筒滤去过热气体内的粉尘,同时金属滤筒将过热气体的热量传递到导热环上,导热环再将热量传递到进气室本体外的导热柱上,导热柱将热量散去,从而降低进气室本体内的温度,最后进气室本体内的气体经出气口排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由于金属滤筒的存在,金属滤筒将气体中的粉尘滤去,避免混有杂质的气体进入发动机,又由于金属滤筒经导热环与导热柱相连接,金属滤筒将进气室本体内的热量传递到导热柱上,导热柱将热量从进气室本体内散发出去。

各所述导热柱上间隔套接有散热翅片,所述散热翅片采用铜金属或铝金属制造而成。

所述导热柱的长度方向与导热环的中心轴同向设置,各导热柱围合成管状结构。

所述散热翅片为环形散热翅片,各环形散热翅片上开设有与导热柱对应的通孔,各导热柱穿插到环形散热翅片上对应的通孔内。

各所述导热柱与对应的通孔过盈配合,各导热柱与对应通孔连接处涂抹有导热硅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进气室本体,101进气口,102出气口,2滤尘散热部件,201导热环,202金属滤筒,203导热柱,3散热翅片。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述,为一种滤尘进气室,包括有箱体结构的进气室本体1,进气室本体1上设有一个进气口101以及至少一个出气口102,进气口101上连接有滤尘散热部件2,滤尘散热部件2包括贴合在进气口101端面上的导热环201,导热环201一端面连接有金属滤筒202,另一端面上连接有若干导热柱203,金属滤筒202位于进气室本体1内,导热柱203位于进气室本体1外,导热环201、金属滤筒202、导热柱203均采用铜金属或铝金属制造而成,导热柱203的长度方向与导热环201的中心轴同向设置,各导热柱203围合成管状结构,散热翅片3为环形散热翅片,各环形散热翅片上开设有与导热柱203对应的通孔,各导热柱203穿插到环形散热翅片3上对应的通孔内,散热翅片3采用铜金属或铝金属制造而成,各导热柱203与对应的通孔过盈配合,各导热柱203与对应通孔连接处涂抹有导热硅胶。

工作时,先将滤尘散热部件2安装在进气室本体1的进气口101上,使金属滤筒202位于进气室本体1内,导热环201压在进气口101端面上,导热柱203位于进气室本体1外,再将外设的进气管件经螺栓与进气口101连接,确保进气管件的端面压装在导热环201另一端面上,然后向进气室本体1内通气,过热气体经金属滤筒202进入进气室本体1,金属滤筒202滤去过热气体内的粉尘,同时金属滤筒202将过热气体的热量传递到导热环201上,导热环201再将热量传递到进气室本体1外的导热柱203上,导热柱203将热量传递到散热翅片3上,散热翅片3将热量散去,从而降低进气室本体1内的温度,最后进气室本体1内的气体经出气口102排出。

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所公开的技术内容,不需要创造性的劳动就可以对其中的一些技术特征作出一些替换和变形,这些替换和变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