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型柴油引擎黑烟净化再生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51006发布日期:2019-07-13 08:30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改良型柴油引擎黑烟净化再生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应用于柴油引擎所用之废气排烟装置上,能利用柴油燃烧而解决排气管积碳问题的滤芯再生结构,尤指一种改良型柴油引擎黑烟净化再生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进步,柴油引擎能产出更高效能的引擎动力,拥有低转速高扭力、高热效率、低油耗、耐久性佳的优势,但是相对地也会排放出更高污染的废气,其废气主要物质为氮氧化合物(NOx)以及细悬浮粒子(PM2.5),对环境生态及人们的身体健康,具有非常大的伤害与威胁。

为了使高污然性的柴油引擎,能排放出干净的废气,外围的过滤与降污辅助系统,比汽油引擎来得多出许多,这些系统保养时也需清洁,为了解决柴油引擎所带来的废气问题,逐渐开始改良排气管的结构,用碳微粒过滤器(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简称DPF)来配合或是直接取代触媒转化器,达到改善污染废气排放的状况。

碳微粒过滤器是蜂巢状陶瓷构体,包含许多平行相邻的废气入口信道与废气出口信道,废气出入口信道间以过滤层壁相隔,而过滤层壁具有能供废气流过的孔洞组织,流通过的废气会进行类似传统触媒转换器般转化有毒气体为无害气体的作用,至于体积较大的碳微粒则会附着在过滤层壁上,此排碳过程又称为被动再生(Passive Regeneration),藉此可大幅减少排放到大气中的碳微粒。

然而,不论是碳微粒过滤器,还是传统触媒转换器,两者为能将废气转为成符合空气环保标准的气体以排出,都需要高温才能正常工作,但柴油引擎的使用过程中,温度不一定会稳定地保持在其两者的工作温度范围内,使转化效果与拦截碳微粒效率降低,而且由于碳微粒会不断累积在过滤层壁上,当累积密度高到一定程度时,便会有“背压”增大的问题,如此一来,黑烟会渐渐产生。

所以,便有业者导入主动再生(Active Regeneration)的概念,通过提高碳微粒过滤器的温度,升高到600~650度,让未经燃烧的柴油形成蒸发油气,跟随废气流入并燃烧,用以直接加温,同时电子节气门还会控制进入引擎的空气量到最低需求,达到稀薄燃烧以提高排气温度,而涡轮增压值也会随之调整,以调整引擎出力,让驾驶者感觉不出系统正在进行清除工作。

通过上述的过程,便可将原本累积在碳微粒过滤器内部的碳微粒,燃烧转化为二氧化碳,并排放到大气中,如此碳微粒过滤器即可再继续服役,但是上述提到的过程,都是最理想的状态,由于碳微粒过滤器要执行被动再生、或是主动再生,都需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进行,因此不当的使用习惯或环境,是有可能导致碳微粒过滤器故障的。

另一方面,现有的碳微粒过滤器,要让对碳微粒过滤器进行主动再生的动作,需要对柴油引擎黑烟进行修改,无法直接应用,而且对中、大型柴油引擎而言,使用习惯或环境难以配合,碳微粒过滤器容易损坏,导致难以应用于现有柴油引擎上,应用范围有限。

有鉴于此,如何提供一种能解决前述问题,容易应用、实用性高,限制条件少,能让碳微粒过滤器顺利地去除积碳,避免黑烟产生的改良型柴油引擎黑烟净化再生装置,便成为本实用新型欲改进的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配合柴油引擎所用之废气排烟装置,让碳微粒过滤器顺利地去除积碳,避免黑烟产生的改良型柴油引擎黑烟净化再生装置。

为解决上述问题及达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是这样实现的,为一种改良型柴油引擎黑烟净化再生装置,所述净化再生装置为设于引擎排烟管与排气装置两者间,能供提升所述引擎排烟管所排的废气的温度以解决积碳问题、让所述排气装置正常工作、避免产生黑烟,所述净化再生装置,包括有一外壳体、至少一前置燃烧装置、一内壳体、一内燃室、一控制系统、一柴油供给系统及一空气供给系统,其中,所述外壳体,其设于所述引擎排烟管与所述排气装置间;所述前置燃烧装置,其包括有一雾化喷嘴、一助燃室及至少一点火装置,所述雾化喷嘴设于所述助燃室一端,与所述柴油供给系统和所述空气供给系统连接,能输出适当柴油与空气混合比的雾化柴油气,所述助燃室另一端自所述外壳体邻近于所述引擎排烟管的对应端处,穿入后所述内燃室连接并连通,并且一侧与所述空气供给系统连接,能供给空气以助燃,所述点火装置设于所述助燃室邻近于所述雾化喷嘴的对应端处,能利用高压电产生电弧、点燃所述雾化喷嘴所输出的雾化柴油气、以产生燃烧雾化柴油气,并具有一端伸入于所述助燃室内、且自由端以一角度延伸交错的两点火端子,而所述点火端子间的电极互不相同;所述内壳体,其轴设于所述外壳体内;所述内燃室,其轴设于所述内壳体内;所述控制系统、所述柴油供给系统与所述空气供给系统,其三者皆为设于所述外壳体外,并且所述控制系统是与所述点火装置、所述柴油供给系统及所述空气供给系统三者电连接,还能控制所述前置燃烧装置、所述柴油供给系统及所述空气供给系统三者工作与否;所述空气供给系统,其包括有至少一与所述控制系统电连接的风机单元,所述风机单元通过一管路,与所述助燃室远离于所述点火端子的一端侧壁连接,能供给所述助燃室对应于所述雾化柴油气的足量空气。

优选的是,所述点火装置,其还包括有一与所述控制系统和各个所述点火端子电连接,能输出高压电让两所述点火端子相互间产生高压放电反应、形成电弧以点燃所述雾化柴油气的点火系统;所述点火端子,其还具有一绝缘体、一中央电极及一金属壳体,所述绝缘体为轴设于所述中央电极外、一端能伸入于所述助燃室内,所述中央电极呈杆状、且具有一放电端部,所述金属壳体环绕所述绝缘体外、一端能与所述助燃室连接以定位所述点火端子、并能供接地之用,而所述放电端部外露于所述绝缘体且位于所述助燃室的一端处内。

优选的是,所述助燃室,包括有一中空管体及一设置在所述中空管体内的第一内管,所述中空管体与第一内管之间形成有一容气空间,而所述中空管体与所述点火端子连接处,皆凸设有一第一底座,另所述中空管体与所述管路连接处,凸设有一第二底座,所述第一内管管壁上,除对应于所述第二底座处,皆布设有数个助燃气孔。

优选的是,所述外壳体,其内设有一具有一入口端及一出口端的通气空间,所述入口端与所述引擎排烟管连接并连通,所述出口端与所述排气装置连接并连通,且内壁面与所述内壳体之间,间隔环设有数片能让所述废气形成气旋的导流片;所述内壳体,其为轴设于所述外壳体内,且外壁面与各片所述导流片一端连接,而所述内壳体内设有一导流空间,而邻近于所述排气装置的一端处,设有一开口及一设置在所述开口处的涡流导流片组,而所述涡流导流片组与所述外壳体之出口端处间、形成为一混合区段;所述内燃室,其为轴设于所述内壳体内,并内设有一能供所述燃烧雾化柴油气完全燃烧、产生完全燃烧雾化柴油气用的燃烧空间,邻近于所述排气装置的一端处,设有一输出开口及一间隔设置在所述开口处的导流盖板,所述输出开口是供输出所述完全燃烧雾化柴油气之用,所述导流盖板能避免所述废气直接流入所述燃烧空间中,并且还能对所述完全燃烧雾化柴油气进行导流、输出至所述内壳体内,使其依序流经所述开口、所述涡流导流片组后形成气旋,与呈气旋状的所述废气,于所述混合区段处一同旋转,均匀混合形成高温废气,以引入所述排气装置中来烧掉碳微粒。

优选的是,所述雾化喷嘴,是为一能使柴油和空气混合后再雾化喷出的柏努利喷管,所述雾化喷嘴是由一第二内管及一套设于所述第二内管外的外管所组成;所述第二内管是为一渐缩状中空管体,且所述第二内管的一端、设有呈喇叭状设置的一喷口,而所述第二内管的另侧、设有一入气管路,另所述第二内管邻近于所述喷口的一侧壁面处、间隔设置有一入油孔;所述外管的一侧、设有一柴油供给系统衔接的供油管路,而所述第二内管与所述外管间、形成有一容油空间;所述空气供给系统,其还包括有至少一与所述控制系统电连接的空气泵,所述空气泵亦通过一管路,与所述入气管路连接。

优选的是,所述输出开口,其内壁面处,还间隔环设有数片能将完全燃烧雾化柴油气、以涡流形式引导输出的内涡流片;所述涡流导流片组,其还包括有数片环状间隔设置,且一角隅相互连接的涡流导流片;所述排气装置,其内至少设有下列之一或其组合:碳微粒过滤器、触媒转换器。

优选的是,所述控制系统,还包括有一能供控制所述净化再生装置工作时间长短用的控制主机、与所述控制主机电连接的一开关、一前温度感应单元、至少一后温度感应单元及一压差传感器,所述开关为设于所述外壳体外、能控制所述净化再生装置是否工作之用,所述前温度感应单元为设于所述外壳体一侧、一端导入所述内燃室内、能供确认所述雾化柴油气是否被点燃,所述后温度感应单元为间隔环设于所述出口端B处,能供确认所述高温废气温度之用,所述压差传感器为设于所述排气装置外,并与所述排气装置连通,能供测量所述排气装置内压力变化用;所述柴油供给系统,其具有一与所述供油管路连接的供油泵。

优选的是,所述外壳体,还包括有一位于所述外壳体与所述内燃室间,对应于所述前置燃烧装置处,能供引导所述前置燃烧装置与所述内燃室连通用的第一连接管道;以及一位于所述外壳体与所述内燃室间,对应于所述前温度感应单元处,能供引导所述前温度感应单元一端伸入所述内燃室内用的第二连接管道。

优选的是,所述点火系统是为下列之一:电容放电式磁电机点火系统、电容放电式蓄电池点火系统、感应放电式点火系统。

优选的是,所述风机单元是为下列之一:离心式风机、轴流式风机、斜流式风机。

根据上述的实施,能获致下列结果:

第一点:本实用新型净化再生装置,利用前置燃烧装置和内燃室的配合,形成渐进式的分段燃烧效果,让雾化柴油气完全燃烧,配合废气形成高温废气的效果,引入排气装置中后,即能形成主动再生的效果,去除碳微粒过滤器的积碳,而且净化再生装置能配合不同的柴油引擎应用,使用上更方便,工作限制少,主动再生时完全不会干扰到柴油引擎的正常运行,就算发生不当的使用习惯或环境等问题,碳微粒过滤器也不会被影响到,不虞担心碳微粒过滤器会故障。

第二点:本实用新型净化再生装置,利用点火装置中伸入于助燃室内,而且自由端以一角度延伸交错的两点火端子,并且因为点火端子间的电极互不相同,能稳定且有效的点火,不用担心会被雾化柴油气弄湿而无法点火,同时,点火端子,为能高压放电所用的结构与材质,耐热温度相对地高,不用担心会被烧坏。

第三点:本实用新型净化再生装置,利用风机单元,为助燃室供给足量空气,以对应配合雾化柴油气,让雾化柴油气能有足够的空气来进行燃烧,顺利地被点火端子点燃,并且还有足够的压力,输出至内燃室。

第四点:本实用新型净化再生装置,利用内壳体和内燃室的配合,以涡流导流片组和导流盖板,让完全燃烧雾化柴油气不会被废气所吹熄,使净化再生装置能顺利工作。

第五点:本实用新型中,净化再生装置利用导流片和涡流导流片组,让废气和完全燃烧雾化柴油气能形成气旋,在混合区段处均匀混合形成高温废气,以解决黑烟及积碳的问题。

第六点:本实用新型中,净化再生装置利用前置燃烧装置、内壳体和内燃室的配合来控制温度,让完全燃烧雾化柴油气与废气混合降温前,获得一个缓冲,使高温废气整体温度下降,避免温度过高,烧坏碳微粒过滤器。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前置燃烧装置和空气供给系统部分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图2中前置燃烧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4为图2中X-X的剖面示意图。

图5为图2中X-X的剖面实施示意图。

图6为图2中Y-Y的剖面示意图。

图7为图2中Y-Y的剖面实施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净化再生时前段的立体剖面实施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净化再生时后段的立体剖面实施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构造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配合另种风机单元时的立体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外壳体 31 导流空间

11 通气空间 32 开口

11A 入口端 33 涡流导流片组

11B 出口端 331 涡流导流片

12 导流片 4 内燃室

13 第一连接管道 41 燃烧空间

14 第二连接管道 42 输出开口

2 前置燃烧装置 43 导流盖板

21 雾化喷嘴 44 内涡流片

211 第二内管 5 控制系统

2111 喷口 51 控制主机

2112 入气管路 52 开关

2113 入油孔 53 前温度感应单元

212 外管 54 后温度感应单元

2121 供油管路 55 压差传感器

213 容油空间 6 柴油供给系统

22 助燃室 61 供油泵

221 中空管体 7 空气供给系统

222 第一内管 71 风机单元

2221 助燃气孔 72 管路

223 第一底座 73 空气泵

224 第二底座 A 雾化柴油气

22a 容气空间 A1 燃烧雾化柴油气

23 点火装置 A2 完全燃烧雾化柴油气

231 点火端子 10 引擎排烟管

2311 绝缘体 20 排气装置

2312 中央电极 201 碳微粒过滤器

2313 放电端部 30 废气

2314 金属壳体 40 混合区段

232 点火系统 50 高温废气

3 内壳体 100 净化再生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依据图面所示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至图4所示,图中揭示出,为一种改良型柴油引擎黑烟净化再生装置,所述净化再生装置100为设于引擎排烟管10与排气装置20两者间,能供提升所述引擎排烟管10所排的废气30的温度以解决积碳问题、让所述排气装置20正常工作、避免产生黑烟,所述净化再生装置100,包括有一外壳体1、至少一前置燃烧装置2、一内壳体3、一内燃室4、一控制系统5、一柴油供给系统6及一空气供给系统7,其中,所述外壳体1,其设于所述引擎排烟管10与所述排气装置20间;所述前置燃烧装置2,其包括有一雾化喷嘴21、一助燃室22及至少一点火装置23,所述雾化喷嘴21设于所述助燃室22一端,与所述柴油供给系统6和所述空气供给系统7连接,能输出适当柴油与空气混合比的雾化柴油气A,所述助燃室22 另一端自所述外壳体1邻近于所述引擎排烟管10的对应端处,穿入后所述内燃室4连接并连通,并且一侧与所述空气供给系统7连接,能供给空气以助燃,所述点火装置23设于所述助燃室22邻近于所述雾化喷嘴21的对应端处,能利用高压电产生电弧、点燃所述雾化喷嘴21所输出的雾化柴油气A、以产生燃烧雾化柴油气A1,并具有一端伸入于所述助燃室22内、且自由端以一角度延伸交错的两点火端子231,而所述点火端子231间的电极互不相同;所述内壳体3,其轴设于所述外壳体1内;所述内燃室4,其轴设于所述内壳体3内;所述控制系统5、所述柴油供给系统6与所述空气供给系统7,其三者皆为设于所述外壳体1外,并且所述控制系统5 是与所述点火装置23、所述柴油供给系统6及所述空气供给系统7三者电连接,还能控制所述前置燃烧装置2、所述柴油供给系统6及所述空气供给系统7三者工作与否;所述空气供给系统7,其包括有至少一与所述控制系统5电连接的风机单元71,所述风机单元71通过一管路72,与所述助燃室22远离于所述点火端子231的一端侧壁连接,能供给所述助燃室 22对应于所述雾化柴油气A的足量空气。

其中,本实用新型净化再生装置100通过外壳体1、前置燃烧装置2、内壳体3、内燃室4、控制系统5、柴油供给系统6及空气供给系统7的应用配合,提供一利用柴油燃烧而解决触媒转化器积碳问题的解决手段,主要是利用前置燃烧装置2和内燃室4,形成渐进式的分段燃烧效果,让雾化柴油气充分地完全燃烧,达到理想加热效果,有效地发挥出柴油应有的加热能力,进行主动再生,解决积碳与其所导致的背压增大等问题,让黑烟不再产生。

其次,风机单元71的投入应用,让雾化喷嘴21输出的雾化柴油气A,有着足够的空气能燃烧,不用担心会发生空气量不足而导致点火失败的问题,除此之外,风机单元71的成本低,且还便于安装,进一步提高了本实用新型净化再生装置100的应用性。

再者,通过点火装置23的应用,让两点火端子231间产生高压放电反应,而产生电弧,使雾化柴油气A被点燃,解决不易点火的问题,最重要的是,点火端子211能高压放电,整体结构材质,耐热温度相对地高,不用担心被烧坏。

还有,不管是新旧的柴油引擎,本实用新型净化再生装置100都能配合安装应用,而且安装上非常方便,进行主动再生时不会干扰到柴油引擎的工作,用户能继续动作,故通过本实用新型净化再生装置100的应用,能将废气对环境的伤害降至最低。

请参阅图3、图4、图6及图10,所述点火装置23,其还包括有一与所述控制系统5和各个所述点火端子231电连接,能输出高压电让两所述点火端子231相互间产生高压放电反应、形成电弧以点燃所述雾化柴油气 A的点火系统232;所述点火端子231,其还具有一绝缘体2311、一中央电极2312及一金属壳体2314,所述绝缘体2311为轴设于所述中央电极2312 外、一端能伸入于所述助燃室22内,所述中央电极2312呈杆状、且具有一放电端部2313,所述金属壳体2314环绕所述绝缘体2311外、一端能与所述助燃室22连接以定位所述点火端子231、并能供接地之用,而所述放电端部2313外露于所述绝缘体2311且位于所述助燃室22的一端处内。

其中,通过点火端子231的应用,以绝缘体2311、中央电极2312及金属壳体21314构成能高压放电的结构,配合点火系统232的高压电,即能让连接正极的点火端子231、连接负极的点火端子231两者间形成电弧,以确实地点燃雾化柴油气A,一举解决柴油点火困难的问题。

其次,通过呈杆状的中央电极2312,深入助燃室22内,因为点火端子231分别连接不同的电极,而且电流会走电阻最小的路径,所以就算被柴油浸湿,也不会发生容易短路乃至无法点火的问题,因为电流只会从两放电端部2313处走,因此操作人员无需担心会有无法点火的问题的发生。

请参阅图3、图4及图6,所述助燃室22,包括有一中空管体221及一设置在所述中空管体221内的第一内管222,所述中空管体221与第一内管222之间形成有一容气空间22a,而所述中空管体221与所述点火端子 231连接处,皆凸设有一第一底座223,另所述中空管体221与所述管路 72连接处,凸设有一第二底座224,所述第一内管222管壁上,除对应于所述第二底座224处,皆布设有数个助燃气孔2221。

其中,通过助燃室22的应用,达到助燃的效果,当与管路72连接的第二底座224,开始输入空气后,环绕状的容气空间22a,配合助燃气孔2221 立体供气,补充燃烧时所需的氧气量,获得更好的燃烧效果,让雾化柴油气A能顺利地燃烧,输出燃烧雾化柴油气A1,还能使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碳粒,不易附着堆积于第一内管222管壁上,影响到前置燃烧装置2的工作。

其次,第一内管222管壁上对应于第二底座224处,并无助燃气孔2221,所以不用担心会直吹燃烧雾化柴油气A2。

让雾化柴油气A有充分的空气使其燃烧,并且利用空气气流流动,让雾化柴油气A能顺利地依序形成前段燃烧雾化柴油气A1、后段燃烧雾化柴油气A2后输出,还能使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碳粒,不易附着堆积于内壁面,影响到前置燃烧装置2的工作。

请参阅图1、图8及图9,所述外壳体1,其内设有一具有一入口端11A 及一出口端11B的通气空间11,所述入口端11A与所述引擎排烟管10连接并连通,所述出口端11B与所述排气装置20连接并连通,且内壁面与所述内壳体3之间,间隔环设有数片能让所述废气30形成气旋的导流片12;所述内壳体3,其为轴设于所述外壳体1内,且外壁面与各片所述导流片 12一端连接,而所述内壳体3内设有一导流空间31,而邻近于所述排气装置20的一端处,设有一开口32及一设置在所述开口32处的涡流导流片组 33,而所述涡流导流片组33与所述外壳体1之出口端11B处间、形成为一混合区段40;所述内燃室4,其为轴设于所述内壳体3内,并内设有一能供所述燃烧雾化柴油气A1完全燃烧、产生完全燃烧雾化柴油气A2用的燃烧空间41,邻近于所述排气装置20的一端处,设有一输出开口42及一间隔设置在所述开口处的导流盖板43,所述输出开口42是供输出所述完全燃烧雾化柴油气A2之用,所述导流盖板43能避免所述废气30直接流入所述燃烧空间41中,并且还能对所述完全燃烧雾化柴油气A2进行导流、输出至所述内壳体3内,使其依序流经所述开口32、所述涡流导流片组33 后形成气旋,与呈气旋状的所述废气30,于所述混合区段40处一同旋转,均匀混合形成高温废气50,以引入所述排气装置20中来烧掉碳微粒。

其中,利用入口端11A与引擎排烟管10稳固连接,再出口端11B与排气装置20稳固连接,让外壳体1能稳固的定位在引擎排烟管10与排气装置20间;内壳体3和内燃室4的设计,利用涡流导流片组33和导流盖板41,让完全燃烧雾化柴油气A2不会被废气30所吹熄,同时导流片12 还能配合涡流导流片组33,让废气30和完全燃烧雾化柴油气A2形成气旋、一同在混合区段40处旋转,达到均匀混合形成高温废气50的效果,引入排气装置20中后进行主动再生,让排气装置20中的碳微粒过滤器201全部正常工作,解决黑烟及积碳的问题。

其次,内壳体3和内燃室4还能配合前置燃烧装置2,达到控制温度的作用,因为柴油完全燃烧的温度非常高,虽然要让排气装置20中的碳微粒过滤器201再生,所需要的温度也不低,但是直接应用完全燃烧雾化柴油气A2,会有超过碳微粒过滤器201耐温上限的问题产生,反而会缩短碳微粒过滤器201的使用寿命,所以前述三者的配合,不但能让雾化柴油气完全燃烧,更使完全燃烧雾化柴油气A2与废气30混合降温前,获得一个缓冲,使高温废气50整体温度下降到不会超过碳微粒过滤器201耐温上限的程度,在有效地让碳微粒过滤器201再生的同时,不会让碳微粒过滤器 201受到损害。

请参阅图3、图4及图6,所述雾化喷嘴21,是为一能使柴油和空气混合后再雾化喷出的柏努利喷管,所述雾化喷嘴21是由一第二内管211及一套设于所述第二内管211外的外管212所组成;所述第二内管211是为一渐缩状中空管体,且所述第二内管211的一端、设有呈喇叭状设置的一喷口2111,而所述第二内管211的另侧、设有一入气管路2112,另所述第二内管211邻近于所述喷口2111的一侧壁面处、间隔设置有一入油孔2113;所述外管212的一侧、设有一柴油供给系统6衔接的供油管路2121,而所述第二内管211与所述外管212间、形成有一容油空间213;所述空气供给系统7,其还包括有至少一与所述控制系统5电连接的空气泵73,所述空气泵73亦通过一管路72,与所述入气管路2112连接。

其中,雾化喷嘴21的喷油动作是一种柏努利效应,为气体自入气管路 2112进入于第二内管211后,会造成容油空间213内的柴油被从入油孔 2113处吸出,洒入经过的空气中,而至喷口2111处雾化喷出,以有效地雾化柴油并混合空气,最终输出雾化柴油气A。

其次,通过使用独立的空气泵73,将雾化用空气和助燃用空气分开,以顺利地雾化柴油。

请参阅图1及图8至图10,所述输出开口42,其内壁面处,还间隔环设有数片能将完全燃烧雾化柴油气A2、以涡流形式引导输出的内涡流片44;所述涡流导流片组33,其还包括有数片环状间隔设置,且一角隅相互连接的涡流导流片331;所述排气装置20,其内至少设有下列之一或其组合:碳微粒过滤器201、触媒转换器。

其中,通过内涡流片44的应用,让完全燃烧雾化柴油气A2能初步形成涡流后,自输出开口42处被输出,以有效配合涡流导流片组33,而所述涡流导流片组33不但能避免废气30直接吹熄完全燃烧雾化柴油气A2,还能让完全燃烧雾化柴油气A2形成气旋,以有效地与废气30混合,成为高温废气50。

其次,为了配合使用需要,能于排气装置20中设置碳微粒过滤器201 及/或触媒转换器(未揭示,为传统型式),以使柴油引擎所排放的废气,符合法规,且还能降低对环境的伤害。

请参阅图10,所述控制系统5,还包括有一能供控制所述净化再生装置100工作时间长短用的控制主机51、与所述控制主机51电连接的一开关52、一前温度感应单元53、至少一后温度感应单元54及一压差传感器 55,所述开关52为设于所述外壳体1外、能控制所述净化再生装置100是否工作之用,所述前温度感应单元53为设于所述外壳体1一侧、一端导入所述内燃室4内、能供确认所述雾化柴油气A是否被点燃,所述后温度感应单元54为间隔环设于所述出口端11B处,能供确认所述高温废气50温度之用,所述压差传感器55为设于所述排气装置20外,并与所述排气装置20连通,能供测量所述排气装置20内压力变化用;所述柴油供给系统 6,其具有一与所述供油管路2121连接的供油泵61。

其中,通过控制主机51、开关52、前温度感应单元53、后温度感应单元54及压差传感器55的配合,组成控制系统5,让消费者能更容易应用净化再生装置100,通过开关52即能顺利地启动本实用新型净化再生装置100,或是当压差传感器55感应到排气装置20发生「背压」过大的问题时,如压力差达30%时,便自动通知控制主机51自动启动,进行主动再生,前温度感应单元53能确认雾化柴油气A是否被点燃,后温度感应单元54能确认所述高温废气50温度,以避免发生温度过高或过低,控制主机 51能依据前述两感应单元的数据,来控制净化再生装置100的工作,而消费者通过控制主机51,能更容易地确认净化再生装置100的状态是否正常工作、是否需要维护等,操作实施上更为便利。

其次,通过使用独立的供油泵61,能稳定的供应柴油,避免干扰到柴油引擎的工作,能非常稳定的供油,不受柴油液面波动的影响,且整体的成本低,空间的需求亦低,应用性更高。

请参阅图1及图10,所述外壳体1,还包括有一位于所述外壳体1与所述内燃室4间,对应于所述前置燃烧装置2处,能供引导所述前置燃烧装置2与所述内燃室4连通用的第一连接管道13;以及一位于所述外壳体 1与所述内燃室4间,对应于所述前温度感应单元53处,能供引导所述前温度感应单元53一端伸入所述内燃室4内用的第二连接管道14。

其中,通过第一连接管道13的应用,不但能便于前置燃烧装置2的定位,还能有效地降低热量的发散,避免被废气30带走过多的温度,使温度更集中。

其次,第二连接管道14的应用,不但能便于前温度感应单元53的定位,还能避免前温度感应单元53受到废气30过多的影响,以更准确地感测内燃室4内的温度变化。

上述中,所述点火系统232是为下列之一:电容放电式磁电机点火系统、电容放电式蓄电池点火系统、感应放电式点火系统。

其中,针对应用的柴油引擎使用场合,能配合不同的点火系统232,以使两点火端子231间能稳定的产生电弧,以顺利地点燃雾化柴油气A。

请参阅图1和图11,所述风机单元71是为下列之一:离心式风机、轴流式风机、斜流式风机。

其中,根据需求的不同,当安装空间较大时,能应用如图1所示的风机单元71安装方式,当安装空间较小时,能应用如图11所示的风机单元 71安装方式,消费者能选择应用,扩展应用范围。

其次,根据不同的风量、风压需要,能配合不同的风机单元71,让雾化柴油气A能够燃烧起来,并且顺利地被输出。

如图5、图7、图8及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净化再生装置100在柴油引擎工作的状况下,首先通过开关52启动控制主机51,让柴油供给系统6 与空气供给系统7工作,使供油管路2121供油,而入气管路2112、两管路72开始供气,助燃室22充气,雾化喷嘴21则是将柴油和空气混合后再雾化喷出。

同时,前置燃烧装置2的点火装置23亦被控制主机51启动,两点火端子231相互间产生高压放电反应、形成电弧,参阅图5,当电弧碰到被雾化喷出的雾化柴油气A时,便能顺利地点燃混合油气,且配合助燃室22 内助燃用的空气,而形成燃烧雾化柴油气A1,并让燃烧雾化柴油气A1往内燃室4前进。

受到柴油特性的影响,燃烧雾化柴油气A2的燃烧时间及温度在此阶段还是不非常充足,仍然还残留有些微雾化柴油,参阅图8,配合内燃室4,让燃烧雾化柴油气A1在燃烧空间41内完全燃烧,形成摄氏一千度以上的完全燃烧雾化柴油气A2。

请参阅图9,完全燃烧雾化柴油气A2形成后,便会自输出开口42处输出,并被内涡流片44初步导成涡流,再经导流盖板43转向,进入导流空间31内,再被涡流导流片组33转为气旋,以与被导流片12引导形成气旋的废气30,在混合区段40内一同旋转,均匀混合形成摄氏一千度以下的高温废气50,随后被引入排气装置20中,而使碳微粒过滤器201再生,去除积碳。

整体实施过程中,让柴油完全燃烧,使完全燃烧雾化柴油气A2与废气 30混合后,其温度下降的幅度不会过大,而高温废气50的温度被控制在能去除碳微粒过滤器201的积碳、且又不会烧坏碳微粒过滤器201的温度范围内,更能避免温度不足,及积碳去除不够彻底的问题产生。

虽然图中未揭示出,但前置燃烧装置2能依需要进行增加,以配合应用于中、大型的柴油引擎应用,增加并确保完全燃烧雾化柴油气A2的输出,且当其中一组前置燃烧装置2发生故障时,另组前置燃烧装置2依旧能继续工作,不用停下维护,能等到须进行维护作业时再行更换维修,降低维护成本,提供了一额外的工作保障。

当然,虽然图中未揭示出,但前置燃烧装置2的点火装置23亦能依需要进行增加,以有效地提升点火成功率,能在其中一组点火装置23发生故障时,另一组仍依旧能产生点火,不需停机维护,故能提供额外的保障、降低维护成本。

以上依据图示所示的实施例详细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构造、特征及作用效果,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不以图面所示限定实施范围,凡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构想所作的改变,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仍未超出说明书与图示所涵盖的精神时,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