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温度区间开度的蜡式节温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97637发布日期:2019-05-31 20:53阅读:423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温度区间开度的蜡式节温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发动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温度区间开度的蜡式节温器。



背景技术:

节温器是根据冷却液温度的高低自动调节进入大循环的冷却液流量,以调节冷却系的散热能力,保证发动机在合适的温度范围内工作。

目前常用的节温器为蜡式节温器,当冷却液温度低于主阀门的开启温度时,节温器外壳内的石蜡呈固态,节温器主阀门在弹簧的作用下完全关闭,副阀门完全开启,由气缸盖出来的冷却液经小循环出水口直接进入水泵,进行小循环。当冷却液温度达到节温器主阀门开启温度而小于主阀门完全开启温度时,石蜡逐渐变成液态,体积随之增大,迫使橡胶管收缩,从而对反推杆下部锥面产生向上的推力,由于杆的上端固定,推动反推杆用于提供节温器外壳的反向作用力,克服弹簧张力使主阀门逐渐打开,副阀门开度逐渐减小,大小循环同时进行。当冷却液温度超过主阀门完全开启温度时,主阀门完全开启,副阀门完全关闭,冷却液全部由大循环出水口流向散热器。

常见的蜡式节温器主阀门开启的最低温度为76℃,主阀门刚开启时,大循环流量很小,而管路和散热器等温度低,特别是冬天的时候,温度更低,从而经散热器流回发动机的冷却液温度极低,而从小循环出水口流回发动机的冷却液温度大概为76℃,冷流和热流的温差非常大,会对发动机造成冷热负荷冲击,这对发动机的性能产生不良的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温度区间开度的蜡式节温器,使从小循环出水口流回发动机的冷却液的温度和从散热器流回发动机的冷却液温度的差距不至于过大,从而减小了冷热两股冷却液对发动机的冷热负荷冲击。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双温度区间开度的蜡式节温器,包括低温度区间工作的节温器芯子100、高温度区间工作的节温器芯子200和支架300;所述的支架300固定在管路的内壁上,支架300顶端的管路中设有大循环出水口600,支架300底端的管路中设有小循环出水口500,支架300底端管路的侧面设有进水口400,进水口400位于小循环出水口500的上方;

所述的支架300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用于安装高温度区间工作的节温器芯子200,下部用于安装低温度区间工作的节温器芯子100;上部为上下均开口的圆柱筒结构,顶部设有锥形横梁,锥形横梁中心设有开孔,用于固定高温度区间工作的节温器芯子200的反推杆a3,上部的底端设有锥形横梁,锥形横梁中心设有开孔,低温度区间工作的节温器芯子100的反推杆b11穿过横梁中心的开孔;下部为两个侧梁,两个侧梁的一端分别固定在支架300上部底端的锥形横梁两端,两个侧梁的另一端之间形成空间,外壳b7卡在两个侧梁之间,外壳b7在两个侧梁之间的空间内上下移动;主阀门9位于上部底端的锥形横梁下方,主阀门9闭合时,使支架300的上部与下部形成独立的空间;

所述的高温度区间工作的节温器芯子200,主要由外壳a1、底座2、反推杆a3、堵头a4、胶管a5和石蜡a6组成;所述的外壳a1为顶端开口的空心柱状结构,其底端固定在底座2上;所述的胶管a5置于外壳a1内,所述的堵头a4的下端插在外壳a1的顶端开口处,使外壳a1的内部形成密封腔,所述的石蜡a6置于密封腔内;所述的堵头a4的中部设有通孔,反推杆a3通过堵头a4的通孔伸至胶管a5内部,反推杆a3的顶端固定在支架300顶部锥形横梁的开孔中,从而将高温度区间工作的节温器芯子200固定在支架300内;

所述的低温度区间工作的节温器芯子100,包括外壳b7、预紧弹簧8、主阀门9、副阀门10、反推杆b11、堵头b12、胶管b13和石蜡b14;所述的外壳b7为顶端开口的空心柱状结构,底部设有连接杆,连接杆底部设有水平板,水平板与管壁之间留有空隙,连接杆上套有预紧弹簧8,将副阀门10压紧在水平板上,副阀门10用于控制小循环出水口500与进水口400之间的连通性;所述的胶管b13置于外壳b7内,所述的堵头b12的下端插在外壳b7的顶端开口处,使外壳b7的内部形成密封腔,所述的石蜡b14置于密封腔内;所述的堵头b12的中部设有通孔,反推杆b11通过堵头b12的通孔伸至胶管b13内部,反推杆b11的顶端固定在底座2的底部;外壳b7的外壁设有预紧弹簧8,所述的主阀门9固定在堵头b12外壁上,固定端位于堵头b12与外壳b7之间;所述的主阀门9位于外壳b7顶端与支架300之间,在预紧弹簧8的作用下,主阀门9与支架300贴合;

冷却液由进水口400进入管路,冷却液的温度低于低温度区间工作的节温器芯子100的开启温度时,低温度区间工作的节温器芯子100封堵大循环出水口600,进水口400连通小循环出水口500,此时小循环出水口500的开度最大;

冷却液的温度高于低温度区间工作的节温器芯子100的开启温度而低于高温度区间工作的节温器芯子200的开启温度时,低温度区间工作的节温器芯子100处于工作状态,主阀门9开启,主阀门9与支架300分离,冷却液流向大循环出水口600,副阀门10下移,小循环出水口500的开度减小;

冷却液的温度高于76℃时,高温度区间工作的节温器芯子200下移并推动低温度区间工作的节温器芯子100下移,其中反推杆a3不移动;主阀门9和副阀门10继续下移,大循环出水口600开度继续增大直至达到最大,小循环出水口500开度逐渐减小直至被封堵。

本实用新型装置的低温度区间工作的节温器芯子100的开启温度小于高温度区间工作的节温器芯子200的开启温度,低温度区间工作的节温器芯子100的石蜡b14在较低温度时就开始融化,高温度区间工作的节温器芯子200用常见的蜡式节温器芯子充当,常见的蜡式节温器的主阀门开启的最低温度为76℃;两个节温器芯子堆叠放置,其中低温度区间工作的节温器芯子100在高温度区间工作的节温器芯子200的下方。主阀门9在低于76℃的情况下就会开启,其开启温度低于常见的蜡式节温器的主阀门开启的最低温度。

由于低温度区间工作的节温器芯子100在较低温度时使主阀门9预开启一个很小的开度,使从小循环出水口500流回发动机的冷却液的温度和从散热器流回发动机的冷却液温度的差距不至于过大,从而减小了冷热两股冷却液对发动机的冷热负荷冲击。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在冷却液两个不同的温度范围内可以实现不同的开度,使从小循环出水口流回发动机的冷却液的温度和从散热器流回发动机的冷却液温度的差距不至于过大,从而减小了冷热两股冷却液对发动机的冷热负荷冲击。

附图说明

图1为本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装置两个节温器芯子都不工作时的状态;

图3为本装置只有低温度区间工作的节温器芯子工作时的状态;

图4为本装置两个节温器芯子都工作时的状态;

图5为支架上部顶端的俯视图;

图6为支架上部底端的俯视图。

图中:100低温度区间工作的节温器芯子;200高温度区间工作的节温器芯子;300支架;400进水口;500小循环出水口;600大循环出水口;1外壳a;2底座;3反推杆a;4堵头a;5胶管a;6石蜡a;7外壳b;8预紧弹簧;9主阀门;10副阀门;11反推杆b;12堵头b;13胶管b;14石蜡b;15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双温度区间开度的蜡式节温器的结构如图1所示,具体工作状态如下:

冷却液由进水口400进入管路,当冷却液的温度低于低温度区间工作的节温器芯子100的开启温度时,石蜡b14呈固态,主阀门9在预紧弹簧8的作用下与支架300紧紧贴合,此时大循环被关闭,副阀门10的开度达到最大,全部冷却液由小循环出水口500流回水泵,此时仅仅进行小循环,如图2所示。

随着冷却液温度的上升,当冷却液的温度达到低温度区间工作的节温器芯子100的开启温度而小于高温度区间工作的节温器芯子200的开启温度76℃时,石蜡b14融化逐渐变成液态,体积随之增大,迫使橡胶管b13收缩,从而对反推杆b11下部锥面产生向上的推力,由于反推杆b11的上端固定在高温度区间工作的节温器芯子200的底座2上,而高温度区间工作的节温器芯子200的石蜡a6在此温度范围内不会融化且反推杆a3固定在支架300上,从而用于提供低温度区间工作的节温器芯子100(除反推杆b11外)的反向作用力,克服预紧弹簧8的张力,使主阀门9预开启一个很小的开度,副阀门10的开度相应地稍稍减小,一小部分冷却液流经大循环出水口600,如图3所示。

当冷却液的温度高于76℃时,石蜡a6逐渐融化变成液态,体积随之增大,迫使橡胶管a5收缩,从而对反推杆a3下部锥面产生向上的推力,由于反推杆a3的上端固定在支架300上,从而高温度区间工作的节温器芯子200(除反推杆a3外)因受到反向作用力而下移,从而推动低温度区间工作的节温器芯子100下移,主阀门9的开度在原来的基础上继续增大直至达到最大,副阀门10的开度继续减小直至封堵住小循环出水口500,冷却液全部由大循环出水口600流向散热器,此时发动机的冷却强度达到最大,如图4所示。

支架300上部顶端和底端的俯视图如图5和图6所示,开口15为支架300上部的圆柱筒结构的开口。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