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通用汽油机搅油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80179发布日期:2019-07-17 05:09阅读:580来源:国知局
一种通用汽油机搅油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通用汽油机,特别是一种通用汽油机搅油机构。



背景技术:

目前,在通用汽油机工作时,很多传动零件都是在很小的间隙下作高速相对运动的,如曲轴主轴颈与主轴承,曲柄销与连杆轴承,凸轮轴颈与凸轮轴承,配气机构各运动副及传动齿轮副等。若不对这些表面进行润滑,它们之间将发生强烈的摩擦。金属表面之间的干摩擦不仅增加发动机的功率消耗,加速零件工作表面的磨损,而且还可能由于摩擦产生的热将零件工作表面烧损,致使汽油机无法正常运转。

为了能够降低零件表面温度以及相互之间的磨损,汽油机中常常设置有润滑系统,该润滑系统的功用就是在汽油机工作时连续不断地把数量足够、温度适当的洁净润滑油输送到全部传动件的摩擦表面,并在摩擦表面之间形成油膜,实现液体摩擦,从而减小摩擦阻力、降低功率消耗、减轻机件磨损,以达到提高发动机工作可靠性和耐久性的目的。

现有的汽油机内的机油有一定的高度范围,通常通过机油尺刻度来查看机油的最大容量和最小容量,当机油低于机油尺刻度下限时,传统的飞溅润滑装置就不能有效的利用运动件带动机油实现润滑,发动机就会因为机油偏少而容易发生故障。特别是汽油机用作耕作机动力时,在复杂地形条件下,汽油机需满足在多角度下安全稳定运行,根据耕作机的实际工作情况,发动机的倾斜角度主要存在以下三种极限位置:向左倾斜45°(从曲轴输出端看)、向右倾斜45°(从曲轴输出端看)、向曲轴输出端倾斜45°。在多角度下运行过程中,运动件无法带动机油实现润滑。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能够在汽油机倾斜时机油液位较低情况下,对各部件进行润滑的通用汽油机搅油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这样的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通用汽油机搅油机构,包括带有曲轴箱盖的曲轴箱体,在所述曲轴箱体内设置有曲轴,在所述曲轴上设置有连杆,在所述连杆的下端设置有搅油针。

其中,所述连杆包括连杆体和连杆盖,所述连杆盖的两端均通过螺栓与连杆体连接,所述搅油针位于连杆盖一端且位于螺栓外侧。

进一步描述,所述搅油针的中心轴线与连杆的中心轴线的夹角a为9°-12°。

进一步,在所述曲轴箱体内且位于曲轴箱体下部设置有搅油齿,所述搅油齿通过动力传输机构与曲轴连接。

其中,所述搅油齿包括中空支柱、搅油齿齿轮和中空芯轴,在中空支柱底部内壁和中空芯轴外壁之间设置有轴流式叶片;所述搅油齿通过销轴连接在曲轴箱盖上,且轴流式叶片靠近曲轴箱盖内壁。

其中,所述动力传输机构包括正时主动齿轮、凸轮轴齿轮和调速齿轮,所述正时主动齿轮设置在曲轴输出端上,所述凸轮轴齿轮设置在位于曲轴箱体内的凸轮轴上,所述调速齿轮位于曲轴箱体内;所述正时主动齿轮和调速齿轮均与凸轮轴齿轮啮合,所述调速齿轮与搅油齿啮合。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使用可靠的优点,采用它能够使得汽油机在倾斜角度时,在机油液面较低的情况下,汽油机各运动件能够得到有效的润滑;不但使机油的得到充分利用,同时使发动机各运动件润滑充分、磨损减小,从而增加了汽油机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附图说明如下: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向左倾斜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向右倾斜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连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连杆结构拆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搅油齿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搅油齿仰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向曲轴输出端倾斜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这些实施方式,任何在本实施例基本精神上的改进或替代,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如图1、4、5所示,一种通用汽油机搅油机构,包括带有曲轴箱盖16的曲轴箱体1,在所述曲轴箱体1内设置有曲轴2,在所述曲轴2上设置有连杆3,在所述连杆3的下端设置有搅油针4。

其中,所述连杆3包括连杆体5和连杆盖6,所述连杆盖6的两端均通过螺栓与连杆体5连接,所述搅油针4位于连杆盖6一端且位于螺栓外侧。

进一步描述,所述搅油针4的中心轴线与连杆3的中心轴线的夹角a为9°-12°。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工作的:汽油机工作,带动连杆3作复合运动,由于设置在连杆3上的搅油针4的运动轨迹部分低于机油液面,搅油针4高速扫过机油,使机油在曲轴箱体1内产生大量飞溅,润滑如凸轮轴、调速齿轮等运动部件。

如图2所示,当汽油机向左倾斜45°运行时,搅油针4运动轨迹仍部分低于油面,搅油针4仍可浸入机油,实现搅油。

如图3所示,当汽油机向右倾斜45°运行时,搅油针4运动轨迹仍部分低于油面,搅油针4仍可浸入机油,实现搅油。

为了进一步调高润滑效果,带动机油搅动,在所述曲轴箱体1内且位于曲轴箱体1下部设置有搅油齿7,所述搅油齿7通过动力传输机构与曲轴2连接。

其中,如图6、7、8所示,所述搅油齿7包括中空支柱12、搅油齿齿轮13和中空芯轴14,在中空支柱12底部内壁和中空芯轴14外壁之间设置有轴流式叶片15;所述搅油齿7通过销轴连接在曲轴箱盖16上,且轴流式叶片15靠近曲轴箱盖16内壁。

其中,所述动力传输机构包括正时主动齿轮8、凸轮轴齿轮9和调速齿轮10,所述正时主动齿轮8设置在曲轴2输出端上,所述凸轮轴齿轮9设置在位于曲轴箱体1内的凸轮轴11上,所述调速齿轮10位于曲轴箱体1内;所述凸轮轴齿轮8和调速齿轮10均与凸轮轴齿轮9啮合,所述调速齿轮10与搅油齿7啮合。

在本实用新型中,汽油机工作带动曲轴2转动,曲轴2的转动带动正时主动齿轮8转动,正时主动齿轮8通过凸轮轴齿轮9带动调速齿轮10转动,转动的调速齿轮10带动搅油齿7转动。

如图8所示,当发动机向曲轴输出端倾斜45°运行时,机油液面低于搅油针4运动轨迹,搅油针不能直接搅油,由于搅油齿7位于机油内,轴流式叶片15随搅油齿7旋转,机油从搅油齿底部18被吸入后从搅油齿顶部17抛出。同时,搅油针4高速扫过被搅油齿7抛出的机油,实现飞溅润滑。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