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回路强制压力润滑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80164发布日期:2019-07-17 05:09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一种全回路强制压力润滑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V型双缸通用汽油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全回路强制压力润滑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V型双缸通用汽油机的润滑系统,均采用压力润滑润滑与飞溅润滑向结合的方式。压力润滑是以一定的压力把机油供入摩擦表面的润滑方式;飞溅润滑是利用箱内运动件溅泼起来的油滴或油雾润滑摩擦表面的润滑方式。上述润滑方式中,气缸头上部并没有压力油供给,气门和摇臂等位于气缸头上部的运动部件,仅靠曲轴箱内飞溅产生的油雾润滑,润滑效果差;且气缸头上部没有机油循环,不利于气缸头和气门等零部件散热,最终导致发动机耐久性能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既能给发动机工作部件提供良好润滑以及冷却效果,又能延长汽油机使用寿命的全回路强制压力润滑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全回路强制压力润滑系统,包括发动机箱体、箱盖和曲轴,在所述发动机箱体设有第一曲轴安装孔和第一凸轮轴安装孔,在所述箱盖上设有第二曲轴安装孔和第二凸轮轴安装孔,两个所述曲轴安装孔和凸轮轴安装孔均对称设置,在所述发动机箱体上还设有第一气缸头和第二气缸头;所述发动机箱体和箱盖合围形成有一个储油腔,在所述储油腔内的箱盖一侧设有机油泵,所述机油泵的一端连接有泄压阀,所述泄压阀与固设在箱盖外侧的第一高压油管一端连通,所述第一高压油管另一端与机油冷却器的一端连通,所述机油冷却器的另一端与第二高压油管的一端连通,该第二高压油管的另一端与机油精滤器的一端连通,所述机油精滤器的输出端设有第一出油管和第二出油管,两个所述出油管分别与发动机箱体和箱盖上的对应位置连通;

所述第一出油管依次与第一曲轴安装孔、第一凸轮轴安装孔连通,在所述曲轴上设有油孔,所述油孔的一端与第一曲轴安装孔连通,另一端与连杆在曲轴上的连接处相通;所述第二出油管依次与第二曲轴安装孔、第二凸轮轴安装孔连通,在所述第一曲轴安装孔与第一凸轮轴安装孔之间,连通设有开口在发动机箱体内的第一喷油口,所述第一凸轮轴安装孔还分别与第一气缸头和第二气缸头连通,两个所述气缸头均与储油腔连通。

采用上述结构,机油泵提供压力油,机油泵连通泄压阀,泄压阀能防止主油路油压过高,经泄压阀输入的压力油经第一高压油管的引导,进入机油冷却器,机油冷却器能有效降级润滑油的温度,接着,压力油经第二高压油管的引导,进入机油精滤器,机油精滤器能过滤压力油中磨屑等细微杂质;然后,压力油经机油精滤器过滤后,分别从第一出油管和第二出油管输出,从第一出油管输出的压力油经箱体和箱盖中的油道,依次对第二曲轴安装孔的孔壁,以及第二凸轮轴安装孔的孔壁进行润滑,与此同时,第一曲轴安装孔与第一凸轮轴安装孔之间连通设有开口在发动机箱体内的第一喷油口,压力油会由第一喷油口喷出,经曲轴溅射甩出,对活塞与活塞销的摩擦面、活塞销与连杆的摩擦面进行润滑;从第二出油管输出的压力油经箱体和曲轴中油道,依次对第一曲轴安装孔的孔壁、第一凸轮轴安装孔的孔壁以及对连杆安装孔孔壁进行润滑;所述压力油经第一凸轮轴安装孔与第一气缸头和第二气缸头连通,对气缸头内对应的气门、摇臂、挺杆等部件进行润滑,最后流回连通的储油腔,如此反复循环,能提供充足的润滑油供给,保证了各摩擦面润滑的可靠性;循环流动的压力油,经机油冷却器冷却后,能有效带走气缸头、气门、活塞和各摩擦面的热量,降低各高温部件的温度,防止气缸头螺栓扭力衰减,提升发动机的耐久性能。

为了简化结构,便于润滑,作为优选,在所述箱盖内对应第一出油管的连通位置处设有第一油孔,该第一油孔与第二曲轴安装孔的一端连通,在该曲轴安装孔的一侧设有第二油孔,该第二油孔与对应端的第二凸轮轴安装孔连通,形成第一油路。

为了简化结构,便于润滑,作为优选,在所述发动机箱体的侧壁内,对应第二出油管的连通位置处设有第三油孔,该第三油孔(33)与第一曲轴安装孔的一端连通,在该第一曲轴安装孔的一侧设有第四油孔,该第四油孔与对应端的第一凸轮轴安装孔连通,形成第二油路。

为了简化结构,便于安装并润滑连杆,作为优选,在所述曲轴的曲柄处套设有连杆,该曲轴上设有油孔,所述油孔的一端与第一曲轴安装孔内壁连通,另一端与曲轴的曲柄位置连通,以便压力油对连杆的套设安装位置润滑。

为了简化结构,便于润滑,作为优选,在所述第一凸轮轴安装孔的孔壁上,还设有第五油孔和第六油孔,所述第五油孔斜向左连接有第二喷油口,所述第二喷油口设在第一气缸头内,所述第一气缸头由第一回油孔与储油腔连通,形成第三油路,所述第三油路与第二油路共同形成第一回油油路;所述第六油孔斜向右连接有第三喷油口,所述第三喷油口设在第二气缸头内,所述第二气缸头由第二回油孔与储油腔连通,形成第四油路,所述第四油路与第二油路共同形成第二回油油路。

为了便于过滤压力油中较大的杂质,作为优选,在所述储油腔内还设有机油粗滤网。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设有机油冷却器,协助降低压力油的温度,并由设置的各条油路,分别对发动机箱体内对应的工作部件进行充分的润滑,能延长汽油机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储油腔内箱盖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发动机箱体的内侧壁结构示意图。

图4为在压力油冷却、以及第一回油油路的行程示意图。

图5为第一油路的行程示意图。

图6为第二油路、第五油孔和第六油孔的行程示意图。

图7为第二回油油路的行程示意图。

图8为曲轴与发动机箱体之间的油路行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和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由发动机箱体1、箱盖2和曲轴(未标示)等组成,在所述发动机箱体1设有第一曲轴安装孔41和第一凸轮轴安装孔51,在所述箱盖2上设有第二曲轴安装孔42和第二凸轮轴安装孔52,两个所述曲轴安装孔和凸轮轴安装孔均对称设置,在所述发动机箱体1上还设有第一气缸头81和第二气缸头82;所述发动机箱体1和箱盖2合围形成有一个储油腔11,在所述储油腔11内的箱盖2一侧设有机油泵12和机油粗滤网14,所述机油泵12的一端连接有泄压阀13,所述泄压阀13与固设在箱盖2外侧的第一高压油管21一端连通,所述第一高压油管21另一端与机油冷却器22的一端连通,所述机油冷却器22的另一端与第二高压油管23的一端连通,该第二高压油管23的另一端与机油精滤器24的一端连通,所述机油精滤器24的输出端设有第一出油管25和第二出油管26,两个所述出油管分别与发动机箱体1和箱盖2上的对应位置连通。

在所述箱盖2内,对应第一出油管25的连通位置处设有第一油孔31,该第一油孔31与第二曲轴安装孔42的一端连通,在该第二曲轴安装孔42的一侧设有第二油孔32,该第二油孔32与对应端的第二凸轮轴安装孔52连通,形成第一油路;

在所述发动机箱体1的侧壁内,对应第二出油管26的连通位置处设有第三油孔33,该第三油孔33与第一曲轴安装孔41的一端连通,在该第一曲轴安装孔41的一侧设有第四油孔34,该第四油孔34与对应端的第一凸轮轴安装孔51连通,形成第二油路;在所述第一曲轴安装孔41与第一凸轮轴安装孔5之间连通设有开口在发动机箱体1内的第一喷油口71;在所述曲轴上设有油孔6,所述油孔6的一端与第一曲轴安装孔41内壁连通,另一端与曲轴的曲柄位置连通,以便压力油对连杆的套设安装位置润滑。

在所述第一凸轮轴安装孔51的孔壁上,还设有第五油孔35和第六油孔36,所述第五油孔35斜向左连接有第二喷油口72,所述第二喷油口72设在第一气缸头81内,所述第一气缸头81由第一回油孔811与储油腔11连通,形成第三油路,所述第三油路与第二油路共同形成第一回油油路。

所述第六油孔36斜向右连接有第三喷油口73,所述第三喷油口73设在第二气缸头82内,所述第二气缸头82由第二回油孔821与储油腔11连通,形成第四油路,所述第四油路与第二油路共同形成第二回油油路。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如下:

如图1到图8所示,机油泵12提供压力油,机油泵12连通泄压阀13,泄压阀13能防止主油路油压过高,经泄压阀13输入的压力油经第一高压油管21的引导,进入机油冷却器22,机油冷却器22能有效降级润滑油的温度,接着,压力油经第二高压油管23的引导,进入机油精滤器24,机油精滤器24能过滤压力油中磨屑等细微杂质;然后,压力油经机油精滤器24过滤后,分别从第一出油管25和第二出油管26输出(图中连续的小箭头所示方向,即为压力油的流动方向)。

从第一出油管25输出的压力油经第一油孔31,对第二曲轴安装孔42对应侧的孔壁润滑,再经第二油孔32对第二凸轮轴安装孔52的孔壁进行润滑,以此同时,从第二出油管26输出的压力油经第三油孔33对第一曲轴安装孔41对应侧的孔壁润滑,再经第四油孔34对第一凸轮轴安装孔51的孔壁进行润滑;第一曲轴安装孔41与第一凸轮轴安装孔51之间连通设有开口在发动机箱体1内的第一喷油口71,压力油也会由第一喷油口71喷出,经曲轴溅射甩出,对活塞与活塞销的摩擦面、活塞销与连杆的摩擦面进行润滑;另外,连杆套设在曲轴的曲柄上,曲轴的输出端和输入端分别安装在第一曲轴安装孔41和第二曲轴安装孔42内,曲轴上设有油孔6,该油孔的一端与第一曲轴安装孔41内壁连通,另一端与曲轴的曲柄位置连通(如图8所示),以便压力油经油孔6对连杆套设安装位置的内侧面润滑。

压力油在第一凸轮轴安装孔51内时,一方面,会沿第五油孔35流入到第一气缸头81中,由第一气缸头81内的的第二喷油口72喷出,给对应侧气缸头内的气门、摇臂、挺杆等部件进行润滑;另一方面,会沿第六油孔35流入到第二气缸头82中,由第二气缸头82内的第三喷油口73喷出,给对应侧气缸头内的气门、摇臂、挺杆等部件进行润滑。

最后,两个气缸头内的压力油分别经第一回油孔811和第二回油孔821流回连通的储油腔11中,如此反复循环,能提供充足的润滑油供给,保证了各摩擦面润滑的可靠性;循环流动的压力油,经机油冷却器冷却后,能有效带走气缸头、气门、活塞和各摩擦面的热量,降低各高温部件的温度,防止气缸头螺栓扭力衰减,提升发动机的耐久性能。

本实用新型未描述部分与现有技术一致,在此不做赘述。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