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乏汽疏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51135发布日期:2019-09-12 09:26阅读:453来源:国知局
一种乏汽疏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厂内机组的疏水回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乏汽疏水系统。



背景技术:

具有热势能的过热蒸汽经管道引入汽轮机后,便将热势能转变成动能。高速流动的蒸汽推动汽轮机转子转动,形成机械能。释放出热势能的蒸汽从汽轮机下部的排汽口排出,称为乏汽。乏汽在管道内因为压力、温度下降而产生的凝结水称为疏水。疏水应及时排放,否则不仅吸收管内蒸汽热量、影响蒸汽流动,严重的将会产生水击现象,造成严重后果。

根据规范要求,蒸汽管网的低位点、垂直上升的管段前应设置疏水装置。乏汽利用造成管道布置多样化,现有的疏水管道布置大致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在乏汽管道布置中无需横跨人行通道上空或大型障碍物时,其疏水管道可以倾斜放坡布置,疏水自流回主机疏水管道或附近热井;第二种是乏汽管道布置中需要横跨人行通道上空或大型障碍物时,因为乏汽管道和疏水管道都为负压状态和重力原因,疏水管道无法一起横跨,只能埋地倾斜放坡布置。

但疏水管道埋地布置存在如下问题1、埋地疏水管道不方便检修;2、埋地疏水管道需要额外考虑保温和防腐;3、埋地疏水管道埋深较浅,且管径小,容易被损坏;4、土建工程量增加。

因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致力于开发一种新的乏汽疏水系统及方法,避免疏水管道埋地布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在疏水管道内部为负压状态时,避免疏水管道的埋地布置方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乏汽疏水系统,包括疏水收集装置和疏水排放装置,所述疏水收集装置与所述疏水排放装置先后连接,形成疏水从集中到排放的流通通道,所述流通通道保持负压状态,所述疏水收集装置包括乏汽疏水箱,并外接有抽真空管道和乏汽疏水管道;所述疏水收集装置还配置有传感器。

进一步地,所述疏水排放装置包括疏水屏蔽泵。

进一步地,所述疏水屏蔽泵最少设置2台。

进一步地,所述疏水屏蔽泵的数量随疏水量的增大而增多。

进一步地,所述疏水屏蔽泵并行连接,形成多组并行的疏水排放通道。

进一步地,所述疏水屏蔽泵的两端连接有阀门。

进一步地,所述乏汽疏水箱为一个封闭的空间,其中间部分为一个横截面为圆形的长筒,在所述长筒的顶部和底部由向外凸出的半圆形覆盖。

进一步地,所述疏水排放装置外接有排污冲洗管道。

进一步地,所述乏汽疏水管道与所述疏水收集装置之间设有阀门。

进一步地,所述抽真空管道上设有阀门。

通过优化的乏汽疏水系统布置,乏汽疏水管道无需埋地布置,能使疏水就近快速排出,优化的疏水管道布置简洁方便,减少了工程量,管道也不易造成损坏。同时,使用疏水屏蔽泵后,大大降低了负压疏水收集装置的液位要求,实际运行操作也简单了许多。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乏汽管道与疏水管道布置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整体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较佳实施例的整体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较佳实施例的整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说明书附图介绍本实用新型的多个优选实施例,使其技术内容更加清楚和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许多不同形式的实施例来得以体现,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非仅限于文中提到的实施例。

在附图中,结构相同的部件以相同数字标号表示,各处结构或功能相似的组件以相似数字标号表示。附图所示的每一组件的尺寸和厚度是任意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并没有限定每个组件的尺寸和厚度。为了使图示更清晰,附图中有些地方适当夸大了部件的厚度。

一般来说,乏汽管道管径较大,疏水管道管径相对小很多,疏水管道常位于乏汽管道的下方布置。如图1所示,在乏汽管道布置中需要横跨人行通道上空或大型障碍物时,因为乏汽管道和疏水管道都为负压状态和重力的原因,疏水管道无法一起横跨。为了解决疏水及时排放的问题,现在采取的方案是将疏水管道埋地布置,但是疏水管道的埋地布置也带来一系列的后续问题。

为了解决疏水管道埋地布置所带来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乏汽疏水系统。如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包括疏水收集装置1和疏水排放装置2,疏水收集装置1与疏水排放装置2先后连接,形成疏水从集中到排放的流通通道3,其中疏水收集装置1负责疏水的集中,疏水排放装置2负责将收集的疏水排放出去,疏水收集装置1、疏水排放装置2、流通通道3均一直保持为负压状态,因此也要保持流通通道3与外界的隔离,保证外界大气不能进入管道内部。

其中,疏水排放装置2包括疏水屏蔽泵201。疏水屏蔽泵201取消了传统离心泵具有的旋转轴密封装置,能做到完全无泄漏,可以保证在将疏水排放到热井或热泵乏汽凝结水系统的过程中外界的大气不能进入疏水排放管道的内部。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在图3中,疏水收集装置1具体为一个圆筒状的乏汽疏水箱,乏汽疏水箱的摆放位置可根据外部的实际环境进行调整,在本实施例中该乏汽疏水箱是水平放置。在该乏汽疏水箱的中间部分为一个横截面为圆形的长筒,在长筒的顶部和底部由向外凸出的半圆形覆盖,构成一个封闭的空间,用于储存收集的疏水。

在本实施例中,圆筒状的乏汽疏水箱与乏汽疏水管道4连接。在电厂内机组的整个疏水回收部分,有多处乏汽疏水管道4。其中一部分的乏汽疏水管道4,因为乏汽管道5不需要横跨人行通道或大型障碍物,乏汽疏水管道4中的疏水可以自动流回主机疏水管道或附近热井,但有一部分乏汽疏水管道4,因为乏汽管道5需要横跨人行通道或大型障碍物,乏汽疏水管道4中的疏水不能自动流回主机疏水管道或附近热井,则疏水先通过这些乏汽疏水管道4流到乏汽疏水箱中进行汇集。乏汽疏水管道4与疏水收集装置1之间设有阀门,该阀门用于调节疏水的流通量,当乏汽疏水管道4中的疏水流量变大的时候,调节阀门,增大阀门在单位时间内的疏水流通量,使得疏水及时排放,避免出现水击现象,造成严重后果。

疏水收集装置1外接有抽真空管道6,通过该抽真空管道6与外部的抽真空装置进行连接。通过该抽真空装置将疏水收集装置1的内部抽成真空。抽真空管道6上设有阀门,通过该阀门可调节抽真空的力量,调节疏水收集装置1内部的压力。

疏水收集装置1还外接有排污冲洗管道7,将疏水收集装置1中的污物排除出去,排污冲洗管道7上设有阀门,用于调节污物排出的速度,保证疏水收集装置1内部的清洁度处于达标状态。另外,在首次使用该乏汽疏水系统时,可借助排污冲洗管道7,对疏水收集装置1进行冲洗。

在本实施例的疏水排放装置2部分,配置有两台疏水屏蔽泵201。

可选地,疏水屏蔽泵201的数量可随着疏水排放量的增大而增多。

多台疏水屏蔽泵201之间并行连接,形成多组并行的疏水排放通道,提高疏水排放的效率。在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两台疏水屏蔽泵201采取并行连接的方式,流通通道3中的疏水先后通过两台疏水屏蔽泵201所构成的疏水排放通道,以及连接乏汽凝结水系统或附近热井的管道8就近排放到乏汽凝结水系统或附近热井中。

两台疏水屏蔽泵201的两端都连接有阀门,阀门可以控制该疏水排放通道的开与关,以及在打开的情况下,调节疏水排放量的大小。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乏汽疏水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如图3所示):

步骤1、通过抽真空管道6,将乏汽疏水箱的内部抽成真空;

步骤2、乏汽疏水箱开始收集疏水,疏水来自于多个乏汽疏水管道4;

步骤3、开启疏水屏蔽泵201,将疏水通过疏水屏蔽泵201以及连接乏汽凝结水系统或附近热井的管道8就近排放到乏汽凝结水系统或附近热井中。

根据疏水的流量大小,调整疏水屏蔽泵201两侧的阀门,进行排放量的控制。也可根据具体的疏水流量,两台疏水屏蔽泵201都开启,或是只开启其中一台疏水屏蔽泵201。

如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在图2的基础上,在疏水收集装置1部分加入传感器8和防腐环9。传感器8穿过疏水收集装置1,并固定在疏水收集装置1上。传感器8可以被设置在疏水收集装置1的任何位置,优选设置在疏水收集装置1的底部。传感器8设置在疏水收集装置1内部的部分可以获得疏水收集装置1内部的水压信息、水位信息和水的PH值。传感器8设置在疏水收集装置1外部的部分配置有指示灯。在传感器8内部设置有水压、水位、PH值的阈值,所测得的水压信息、水位信息以及PH值会与设置的对应的水压、水位、PH值的阈值进行实时比对,在所测得的水压信息、水位信息以及PH值超过对应阈值的时候,设置在疏水收集装置1外部的指示灯将会亮起,指示灯有三种颜色,分别对应水压、水位、PH值超过对应的阈值。工作人员可以根据指示灯的不同颜色,采取相应的措施把水压、水位、或PH值降到阈值以下。在水压、水位、或PH值降到阈值以下之后,对应的指示灯将会熄灭,从而保证疏水收集装置1中的水压、水位和PH值保持在合理的阈值范围之内,延长疏水收集装置1的工作寿命。

防腐环9被设置固定在疏水收集装置1的内部,可以设置多个防腐环9。防腐环9是由防腐合金材质制成的,防腐合金主要由铜、锌、铅、锡、稀土元素组成。防腐环9不断向疏水提供电子,富含电子的疏水具有防腐作用。富含电子疏水流过流通通道3和疏水排放装置2,因为疏水的防腐作用,可以延长整个疏水系统的使用寿命。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作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