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滤清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118108发布日期:2021-12-22 14:54阅读:90来源:国知局
空气滤清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空气滤清器,其具备:滤清器壳体,其形成与外部空气连通的未净化室及与净化空气的供给目的地即发动机的燃烧室连通的净化室;滤清器元件,其在未净化室及净化室之间配置于滤清器壳体内;进气管道,其固定于滤清器壳体,且具有向滤清器壳体外的空间开口的上游端及面向未净化室的下游端。


背景技术:

2.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在机动二轮车中将空气导入化油器的进气管道。进气管道具备:管状部,其与化油器连接;腔室部,其设置于管状部的进气上游侧,且具有大于管状部的内径;延长内壁部,其与管状部连续地向腔室部的内部空间突出,形成与管状部的流路连通的延长流路。通过延长管状部的流路,从而抑制从管状部导入的气流的紊流,实现气流的整流。
3.现有技术文献
4.专利文献
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4316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6.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
7.在发动机的进气中,利用脉动效应。当打开进气门时,产生负压的压力波,该压力波经过净化室及未净化室从进气管道的下游端朝向进气管道的上游端以音速传播。压力波在进气管道的上游端发生反转而成为正压地发生反弹,从进气管道的下游端返回未净化室及净化室。在利用脉动效应时,摸索进气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8.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实际情况而创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进一步提高进气效率的空气滤清器。
9.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1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一种空气滤清器,其具备:滤清器壳体,其形成与外部空气连通的未净化室及与净化空气的供给目的地即发动机的燃烧室连通的净化室;滤清器元件,其配置于所述未净化室及所述净化室之间,净化外部空气;进气管道,其固定于所述滤清器壳体,且具有向所述滤清器壳体外的空间开口的上游端及面向所述未净化室的下游端;在所述进气管道的下游端配置有与所述进气管道的外周面之间维持间隔并沿周向延伸的壁体,在所述进气管道(54;67)的外周面形成从该进气管道的外周面向外侧扩展并将所述壁体的上游端与所述进气管道(54;76)的外周面一体化的凸缘,所述凸缘配置在从所述滤清器壳体的壁面离开的位置。
11.根据第二方面,除第一方面的结构外,所述壁体的下游端与所述进气管道的下游端位于同一假想平面,或者,所述下游端与所述假想平面交叉。
12.根据第三方面,除第一或第二方面的结构外,空气滤清器具有结合体,所述结合体
在周向上与所述壁体连续,将所述壁体与所述进气管道的外周面一体化。
13.根据第四方面,除第三方面的结构外,由所述进气管道的外周面和所述壁体的内周面形成的间隙具有u字形状的端部。
14.根据第五方面,除第一或第二方面的结构外,所述壁体在周向上不间断地连续,且遍及周向上的整周与所述进气管道的外周面之间形成间隔。
15.根据第六方面,除第一~第五方面中任一方面的结构外,所述进气管道的下游端以指向所述滤清器元件的方式弯曲。
16.实用新型效果
17.根据第一方面,在进气管道的下游端配置有壁体,因此,在负压的压力波从进气管道的下游端朝向上游端传播时,负压的压力波不沿着下游端的内周涡卷逆流地,顺利流入下游端。压力波朝向上游端高效地传播。压力波在进气管道的上游端发生相位反转,正压的压力波从上游端向下游端传播。在压力波从下游端流入未净化室时,压力波不受壁体的影响地,顺利流入未净化室。这样,能够提高进气效率。因此,运转性能提高。而且,壁体与进气管道一体化,因此,成型性提高,进而生产性也能提高。
18.根据第二方面,能够降低朝向下游端的内周的涡卷逆流的发生,同时有效地提高进气效率。
19.根据第三方面,在进气管道的外周面上,在结合体的区域内可以省略壁体。尽管配置壁体,也能够尽量缩小进气管道的下游端的外形。其结果,滤清器壳体能够实现小型化。
20.根据第四方面,在进气管道的外周面和壁体之间区划出的间隙的端部由曲率面形成,因此,抑制紊流的发生,能够良好地提高进气效率。
21.根据第五方面,负压的压力波能够最大限度且高效地流入进气管道的下游端。
22.根据第六方面,未净化的空气能够流入未净化室,并有效地流入滤清器元件。
附图说明
23.图1是概略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鞍乘型车辆(机动二轮车) 的整体图像的侧视图。(第一实施方式)
24.图2是沿着图1的2-2线切断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空气滤清器的放大剖视图。(第一实施方式)
25.图3是沿着图2的3-3线的放大垂直剖视图。(第一实施方式)
26.图4是沿着图2的4-4线的放大垂直剖视图。(第一实施方式)
27.图5是概略表示压力在吸入管道的下游端出入的情形的概念图。(第一实施方式)
28.图6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空气滤清器的放大剖视图。(第二实施方式)
29.图7是沿着图6的7-7线的放大剖视图。(第二实施方式)
30.图8与图7对应,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空气滤清器的放大剖视图。
31.(第二实施方式)
32.附图标记说明
33.29发动机
34.39空气滤清器
35.45滤清器壳体
36.49滤清器元件
37.52a未净化室
38.52b净化室
39.54进气管道
40.54a上游端
41.54b下游端
42.65壁体
43.66凸缘
44.71空气滤清器
45.72滤清器壳体
46.73滤清器元件
47.75a未净化室
48.75b净化室
49.76进气管道
50.76a上游端
51.76b下游端
52.85壁体
53.86结合体
54.86a曲率面
55.87凸缘
56.s2间隔
具体实施方式
57.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前后、上下及左右各方向是指从搭乘在机动二轮车上的乘员观察的方向。
58.(1)第一实施方式的空气滤清器
59.图1概略表示鞍乘型车辆的一实施方式的小型(scooter)机动二轮车。机动二轮车11具备车身框架12和安装于车身框架12的车身罩13。将前轮 wf支承为绕车轴14旋转自如的前叉15和棒状的转向手柄1可转向地支承于车身框架12的头管。
60.在后框架的上方,乘员座椅17被搭载于车身罩13上。车身罩13具备:前罩21,其从前方覆盖头管;护腿板22,其与前罩21连续;脚踏板23,其与护腿板22的下端连续,且在乘员座椅17及前轮wf之间配置于主框架的上方;后罩24,其在后框架之上支承乘员座椅17。
61.在后罩24的下方的空间内配置有单元摆动式的驱动单元25。驱动单元25经由连杆27在上下方向上摆动自如地连结至与后框架的前端结合的托架 26。后轮wr绕水平轴旋转自如地支承于驱动单元25的后端。在远离连杆 27及托架26的位置,在后框架和驱动单元25之间配置有后缓冲单元28。驱动单元25具备空冷式单缸发动机29和传动箱31,该传动箱31与发动机29 的发动机主体29a结合,并收纳将发动机29的输出传递到后轮wr的传动装置。
62.发动机29的发动机主体29a具备将曲轴支承为绕旋转轴线旋转自如的曲轴箱33、与曲轴箱33结合的气缸体34、与气缸体34结合的气缸盖35、以及与气缸盖35结合的气缸盖
罩36。在气缸体34形成有引导活塞的线形往复运动的气缸。在活塞和气缸盖35之间形成有燃烧室。根据活塞的线形往复运动,反复进行发动机29的进气行程、压缩行程、燃烧行程及排气行程。
63.连接至与燃烧室连通的进气道的进气装置37和连接至与燃烧室连通的排气道的排气装置38与气缸盖35结合。进气装置37具备支承于传动箱31的空气滤清器39和配置于空气滤清器39及气缸盖35之间的节气门体41。在节气门体41中,通过节气门的动作来调整从空气滤清器39供给的净化空气的流量。
64.在气缸盖35的上部侧壁安装有燃料喷射阀42。从燃料喷射阀42将燃料喷射到净化空气中,并形成混合气。在气缸盖35上配置有掌管进气道的开闭的进气门。在发动机29的进气行程中,活塞与进气门的开动作连动而从气缸盖35远离,并在进气道中生成负压。这样,混合气被导入到燃烧室中。
65.排气装置38具备从气缸盖35的下部侧壁穿过发动机主体29a的下方并向后方延伸的排气管43和与排气管43的下游端连接并与曲轴箱33连结的排气消声器(未图示)。经过排气门的作用,燃烧后的空气被从燃烧室排出。
66.第一实施方式的空气滤清器39具备形成与外部空气及净化空气的供给目的地(发动机29)连通的内部空间的滤清器壳体45和固定于滤清器壳体45 并从机动二轮车11的车宽方向外侧覆盖滤清器壳体45的外表面的壳体罩46。在壳体罩46形成有将外部空气的空间与由滤清器壳体45的外表面和壳体罩 46区划出的待机室连接的开口47。在壳体罩46的开口47配置有百叶窗48,该百叶窗48由在与后轮wr的旋转轴线正交的平面上平行扩展的多个叶片形成。
67.如图2所示,滤清器壳体45具有第一器体45a及第二器体45b,它们沿着与正交于曲轴的旋转轴线的假想平面平行的垂直面vp以结合面相互结合。第一器体45a及第二器体45b由例如树脂材料成型。在第一器体45a及第二器体45b之间夹持有保持滤清器元件49的隔壁51。就滤清器壳体45而言,在隔壁51及第一器体45a之间形成与外部空气空间连通的未净化室52a,在隔壁51及第二器体45b之间形成与净化空气的供给目的地即发动机29的燃烧室连通的净化室52b。这样,滤清器壳体45的内部空间被分隔成未净化室 52a及净化室52b。在未净化室52a及净化室52b之间配置滤清器元件49。外部空气通过滤清器元件49被净化,被导入到净化室52b内。
68.在滤清器壳体45上固定有进气管道54和连接管55,该进气管道54具有在待机室53内向滤清器壳体45外的空间开口的上游端54a及面向滤清器壳体45内的未净化室52a的下游端54b,该连接管55在位于滤清器壳体45的净化室52b内的上游端55a向滤清器壳体45的内部空间开口,在滤清器壳体 45的外侧的下游端55b与节气门体41连结。进气管道54及连接管55可以分别由树脂材料成型。进气管道54及连接管0505具有通过人力可变形的柔软性。
69.进气管道54沿车辆的前后方向与隔壁51并排延伸,通过安装口56贯通第一器体45a的外壁。在进气管道54的外壁面形成有从轴向将第一器体45a 的外壁夹持的一对固定用凸缘57。进气管道54通过固定用凸缘57的作用相对于第一器体45a的贯通孔56沿轴向固定。
70.第一器体45a的外壁在车辆的前方侧位于比进气管道54靠车宽方向外侧,在车辆
的后方侧凹陷而在与壳体罩46的内表面之间形成待机室53。进气管道54的下游端54b以指向滤清器元件49的方式沿水平方向弯曲。
71.一并参照图3,在进气管道54的上游端54a区划有朝向上游端54a前端扩展地扩径的内壁面58。另一方面,上游端54a的外壁面59被区划为均匀直径的圆筒面。在进气管道54的上游端54a配置有与进气管道54的外周(外壁面59)之间维持间隔s1并沿周向延伸的壁体61。壁体61区划出与上游端 54a的外壁面59同轴的内周面及外周面。其结果,在进行进气管道54的树脂成型时,进气管道54的上游端54a能够沿轴向脱模。
72.在进气管道54上形成凸缘62,该凸缘62从进气管道54的外壁面向外侧扩展而将壁体61的下游端与进气管道54的外壁面一体化。壁体61的上游端与包含进气管道54的上游端54a的假想平面相接。即,壁体61的上游端和进气管道54的上游端54a位于同一假想平面上。需要说明的是,壁体61的上游端也可以向比包含进气管道54的上游端54a的假想平面靠后方延伸且与假想平面交叉。壁体61在周向上不间断地连续,且遍及周向的整周与进气管道54的外壁面之间形成间隔s1。
73.在进气管道54的下游端54b区划出朝向下游端54b前端扩展地扩径的内壁面63。另一方面,下游端54b的外壁面64被区划成均匀直径的圆筒面。一并参照图4,在进气管道54的下游端54b配置有与进气管道54的外周(外壁面64)之间维持间隔s2并沿周向延伸的壁体65。壁体65由与下游端54b的外壁面64同轴的圆筒体65a和与第一器体45a的内表面面对地沿着垂直面扩展的平壁体65b形成。壁体65和进气管道54的外壁面64的间隔在平壁体65b 缩小。在平壁体65b的位置,壁体65的外径缩小。在进行进气管道54的树脂成型时,进气管道54的下游端54b能够沿轴向脱模。
74.在进气管道54上形成凸缘66,该凸缘66从进气管道54的外壁面向外侧扩展并将壁体65的上游端与进气管道54的外壁面一体化。凸缘66能够配置在从滤清器壳体45的壁面离开的位置。壁体65的下游端与包含进气管道54 的下游端54b的假想平面vp相接。即,壁体65的下游端和进气管道54的下游端54b位于同一假想平面vp上。此外,壁体65的下游端也可以向比包含进气管道54的下游端54b的假想平面vp靠前方延伸并与假想平面vp交叉。壁体65在周向上不间断地连续,且遍及周向的整周与进气管道的外壁面之间形成间隔s2。
75.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动作进行说明。当发动机29动作时,根据活塞的线形往复运动,反复进行发动机29的进气行程、压缩行程、燃烧行程及排气行程。在发动机29的进气行程中,活塞与进气门的开动作连动而远离气缸盖 35,在进气道上生成负压。混合气被导入到燃烧室内。
76.在发动机29的进气中,利用脉动效应。当进气门打开时,产生负压的压力波,该压力波经过净化室52b及未净化室52a从进气管道54的下游端54b 朝向进气管道54的上游端54a以音速传播。压力波在进气管道54的上游端 54a发生反转而成为正压地反弹,从进气管道54的下游端54b向未净化室52a 及净化室52b返回。
77.此时,在进气管道54的下游端54b配置有壁体65,因此,在负压的压力波从进气管道54的下游端54b朝向上游端54a传播时,如图5(a)所示,负压的压力波不发生涡卷逆流,而是沿着下游端54b的内周顺利地流入下游端 54b。压力波高效地朝向上游端54a传播。之后,压力波在进气管道54的上游端54a发生相位反转,正压的压力波从上游端54a传播到下游端54b。在压力波从下游端54b流入未净化室52a时,如图5(b)所示,压力波不受壁体 65的影
响,顺利地流入未净化室52a。这样,能够提高进气效率。因此,运转性能提高。
78.假如在进气管道54的下游端54b未形成壁体65,则在负压的压力波从进气管道54的下游端54b朝向上游端54a传播时,如图5(c)所示,负压的压力波沿着下游端54b的内周涡卷逆流,阻碍向下游端54b顺利地流入。其结果,进气效率会降低。因此,不能提高运转性能。
79.在进气管道54中,壁体61的上游端从进气管道54的外壁面向外侧扩展并通过凸缘62与进气管道54的外壁面一体化。这样,壁体61与进气管道54 一体化,因此,成形性提高,进而生产性也提高。
80.壁体65的下游端与包含进气管道54的下游端54b的假想平面vp相接。其结果,与壁体61的下游端未到达包含进气管道54的下游端54b的假想平面vp的情况相比,有效地提高了进气效率。此外,即使壁体61的下游端与包含进气管道54的下游端54b的假想平面vp交叉,与壁体61的下游端未到达包含进气管道54的下游端54b的假想平面vp的情况相比,也能够有效地提高进气效率。
81.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滤清器39中,壁体61在周向上不间断地连续,且遍及周向的整周在其与进气管道54的外壁面之间形成间隔s2。因此,负压的压力波能够最大限度且高效地流入进气管道54的下游端54b。
82.在本实施方式中,进气管道54的下游端54b以指向滤清器元件49的方式弯曲,因此,未净化的空气流入未净化室52a内,且能够有效地与滤清器元件49碰撞。
83.(2)第二实施方式的空气滤清器
84.如图6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空气滤清器71具备形成与外部空气及净化空气的供给目的地(发动机29)连通的内部空间的滤清器壳体72。滤清器壳体72具有上侧的第一器体72a、沿着与曲轴的旋转轴线平行地沿水平方向扩展的前高后低的假想平面hp以结合面从下方与第一器体72a结合的第二器体 72b、以及沿着与曲轴的旋转轴线平行地沿水平方向扩展的前低后高的假想平面jp以结合面从下方与第二器体72b结合的第三器体72c。第一器体72a、第二器体72b及第三器体72c由例如树脂材料成型。在第一器体72a及第二器体72b之间夹持滤清器元件73。滤清器元件73被与第二器体72b一体形成的隔壁74保持。就滤清器壳体72而言,在隔壁74及第一器体72a之间形成与外部空气空间连通的未净化室75a,在第二器体72b及第三器体72c之间形成与净化空气的供给目的地即发动机29的燃烧室连通的净化室75b。这样,滤清器壳体72的内部空间被分隔成未净化室75a及净化室75b。在未净化室 75a及净化室75b之间配置有滤清器元件74。外部空气通过滤清器元件74被净化,被导入到净化室75b内。
85.在滤清器壳体72上固定有进气管道76和连接管77,该进气管道76具有在乘员座椅(未图示)的下方向滤清器壳体72外的空间开口的上游端76a及面向滤清器壳体45内的未净化室75a的下游端76b,该连接管77在位于滤清器壳体72的净化室75b内的上游端77a向滤清器壳体72的内部空间开口,在滤清器壳体72的外侧的下游端77b与节气门体41连结。进气管道76及连接管77可以分别由树脂材料成型。进气管道76及连接管77具有通过人力可变形的柔软性。
86.进气管道76沿车辆的前后方向与隔壁74并排延伸,通过安装口78贯通第一器体72a的外壁。在进气管道76的外壁面形成有从轴向夹持第一器体72a 的外壁的一对固定用凸缘79。进气管道76通过固定用凸缘79的作用相对于第一器体72a的贯通孔78沿轴向被固
定。
87.第一器体72a的外壁在车辆的前方侧位于比进气管道76靠上方,在车辆的后方侧凹陷而位于比进气管道76靠下方。进气管道76的上游端76a以远离上方的乘员座椅的方式向垂直方向弯曲。
88.在进气管道76的上游端76a区划出朝向上游端76a前端扩展地扩径的内壁面81。在进气管道76的上游端76a配置有与进气管道76的外周(外壁面) 之间维持间隔s1并沿周向延伸的壁体82。间隔s1至少从壁体82的下游端朝向上游端恒定,且一部分从壁体82的下游端朝向上游端增加。其结果,在进行进气管道76的树脂成型时,进气管道76的上游端76a能够沿轴向脱模。
89.在进气管道76上形成有凸缘83,该凸缘83从进气管道76的外壁面向外侧扩展而将壁体82的下游端与进气管道76的外壁面一体化。壁体82的上游端与包含进气管道76的上游端76a的假想平面相接。即,壁体82的上游端和进气管道76的上游端76a位于同一假想平面上。此外,壁体82的上游端也可以向比包含进气管道76的上游端76a的假想平面靠后方延伸且与假想平面交叉。壁体82在周向上不间断地连续,且遍及周向的整周与进气管道76 的外壁面之间形成间隔s1。
90.在进气管道76的下游端76b区划出朝向下游端76b前端扩展地扩径的内壁面84。一并参照图7,在进气管道76的下游端76b配置有与进气管道76 的外周(外壁面)之间维持间隔s2且沿周向延伸的壁体85。进气管道76具有结合体86,该结合体86在周向上与壁体85连续,且将壁体85与进气管道 76的外周面一体化。结合体86的外表面被区划成第一器体72a的内表面及面对滤清器元件73的平面。因此,在结合体86的位置,壁体85的外径缩小。在进行进气管道76的树脂成型时,进气管道76的下游端76b能够沿轴向脱模。
91.在进气管道76上形成有凸缘87,该凸缘87从进气管道76的外壁面向外侧扩展而将壁体65的上游端与进气管道76的外壁面一体化。凸缘87能够配置在从滤清器壳体72的壁面离开的位置。壁体85的下游端与包含进气管道 76的下游端76b的假想平面vq相接。即,壁体85的下游端和进气管道76 的下游端76b位于同一假想平面vq上。此外,壁体85的下游端也可以向比包含进气管道76的下游端76b的假想平面vq靠前方延伸且与假想平面vq 交叉。
92.在进气管道76的下游端76b,结合体86的外表面被区划成第一器体72a 的内表面及面对滤清器元件73的平面。因此,在结合体86的位置,壁体85 的外径缩小。其结果,进气管道76的下游端76b能够沿高度方向紧凑地收纳到空间内。
93.根据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在进气管道76的下游端76b配置有壁体85,因此,在负压的压力波从进气管道76的下游端76b朝向上游端 76a传播时,负压的压力波不沿着下游端76b的内周涡卷逆流地,顺利地流入下游端76b。压力波朝向上游端76a高效地传播。这样,进气效率提高。因此,运转性能提高。
94.在进气管道76中,壁体85的上游端从进气管道76的外壁面向外侧扩展并通过凸缘87与进气管道76的外壁面一体化。这样,壁体85与进气管道76 一体化,因此,成形性提高,进而生产性也提高。
95.壁体82的下游端与包含进气管道76的下游端76b的假想平面vq相接。其结果,与壁体82的下游端未到达包含进气管道76的下游端76b的假想平面vq的情况相比,有效地提高进气效率。此外,即使壁体82的下游端与包含进气管道76的下游端76b的假想平面vq交叉,
与壁体85的下游端未到达包含进气管道76的下游端76b的假想平面vq的情况相比,也能够有效地提高进气效率。
96.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滤清器71中,进气管道76具有结合体86,该结合体86在周向上与壁体85连续,且将壁体85与进气管道76的外壁面一体化。在进气管道76的外壁面上,在结合体86的区域省略了壁体85。尽管配置壁体85,也能够尽量缩小进气管道76的下游端76b的外形。其结果,滤清器壳体72能够实现小型化。
97.如图8所示,结合体86也可以具有从进气管道76的外周面连续到壁体 85的内侧面的凹陷的曲率面86a。曲率面86a在包含壁体85的下游端的假想平面vq上表现为u字形状。在进气管道76的外壁面和壁体85之间区划出的间隙的端部由曲率面86a形成,因此,紊流的发生被抑制,能够良好地提高进气效率。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