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卧式冷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25476发布日期:2020-02-14 16:52阅读:756来源:国知局
一种卧式冷油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轮机配件应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卧式冷油器。



背景技术:

冷油器是电力系统中汽轮机配套使用的透平油冷却设备,冷油器为光管表面式,采用循环水作为介质实现热交换,从而保证轴承入口油温达到规定值,确保机组正常运行。冷油器的主要作用为冷却润滑油,在汽轮机以及发电机运行过程中,保持其轴承的温度在正常范围内。

汽轮机发电机组正常运行,由于轴承摩擦而消耗了一部分功,冷油器将转化为热量使轴承的润滑油温度升高,如果油温太高轴承有可能发生软化、变形或烧损事故。为使轴承正常运行,润滑油温必须保持一定范围内,一般要求进入轴承油温在35-45℃,轴承的排油温升一般为10-15℃,因而必须将轴承排出来的油冷却以后才能再循环进入轴承润滑。冷油器就是冷却主机润滑油,温度较高的润滑油和低温的冷却水在冷油器中进行热交换,通过调节冷却水流量来达到控制润滑油温度的目的。

但是现有用于汽轮机的冷油器结构,其蒸汽冷凝效果差,且不便装配与维护等,已不能满足现有汽轮机装配的高标准使用需求,而这是当前所亟待解决的。

因此,基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卧式冷油器。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卧式冷油器,其设计结构合理、便于安装拆卸与维护,且相配合使用的壳体、壳程放油口、进油口、出油口、隔板、换热管、前水室、进水口、隔水板、后水室、水室放气口和水室放水口结构,能完成快速的润滑油冷却处理,冷却作业过程安全、可靠。

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卧式冷油器,包括壳体,及设置在壳体底面的地脚,及设置在壳体底面且位于地脚一侧的壳程放油口,及设置在壳体顶面的进油口、出油口,及设置在壳体顶面且位于进油口、出油口之间的壳程放气口,及设置在壳体内的隔板、换热管,及设置在壳体一端的前水室,及设置在前水室一面的进水口、出水口,及设置在前水室内的隔水板,及设置在壳体另一端的后水室,及设置在后水室顶面、底面的水室放气口、水室放水口。

本技术方案的,所述壳体、前水室、后水室的连接面分别设置有壳体连接法兰、前水室连接法兰、后水室连接法兰,且壳体连接法兰与前水室连接法兰、后水室连接法兰之间分别通过螺栓、螺母紧固连接。

本技术方案的,所述卧式冷油器,还包括设置在壳体连接法兰、前水室连接法兰、后水室连接法兰连接面之间的压紧垫圈、密封橡胶垫、衬环。

本技术方案的,所述卧式冷油器,还包括分别设置在进油口、出油口外壁的第一温度计接口,及设置在前水室上,且位于隔水板一侧上部、下部的第二温度计接口。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卧式冷油器的有益效果在于:其设计结构合理、便于安装拆卸与维护,且相配合使用的壳体、壳程放油口、进油口、出油口、隔板、换热管、前水室、进水口、隔水板、后水室、水室放气口和水室放水口结构,能完成快速的润滑油冷却处理,冷却作业过程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卧式冷油器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

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卧式冷油器,包括壳体4,及设置在壳体4底面的地脚13,及设置在壳体4底面且位于地脚13一侧的壳程放油口12,及设置在壳体4顶面的进油口8、出油口5,及设置在壳体4顶面且位于进油口8、出油口5之间的壳程放气口7,及设置在壳体4内的隔板14、换热管15,及设置在壳体4一端的前水室3,及设置在前水室3一面的进水口1、出水口2,及设置在前水室3内的隔水板18,及设置在壳体4另一端的后水室10,及设置在后水室10顶面、底面的水室放气口9、水室放水口11。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壳体4、前水室3、后水室10的连接面分别设置有壳体连接法兰20、前水室连接法兰19、后水室连接法兰21,且壳体连接法兰20与前水室连接法兰19、后水室连接法兰21之间分别通过螺栓、螺母紧固连接;及所述卧式冷油器,还包括设置在壳体连接法兰20、前水室连接法兰19、后水室连接法兰21连接面之间的压紧垫圈24、密封橡胶垫22、衬环23;及所述卧式冷油器,还包括分别设置在进油口8、出油口5外壁的第一温度计接口6,及设置在前水室3上,且位于隔水板18一侧上部、下部的第二温度计接口17,及设置在后水室10外壁的铭牌16。

本结构的卧式冷油器,其设计结构合理、便于安装拆卸与维护,且相配合使用的壳体、壳程放油口、进油口、出油口、隔板、换热管、前水室、进水口、隔水板、后水室、水室放气口和水室放水口结构,能完成快速的润滑油冷却处理,冷却作业过程安全、可靠。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这些改进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