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烟管排烟口喷淋式降温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180143发布日期:2020-03-27 13:51阅读:586来源:国知局
排烟管排烟口喷淋式降温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船舶设施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排烟管排烟口喷淋式降温装置。



背景技术:

上面提及的排烟管是指船用发动机排烟管,相应地,前述的喷淋降温装置是对排烟管的排烟口实施喷淋降温。

如业界所知,船舶在航行过程中,发动机如柴油发动机工作时气缸产生的废烟气需要通过与发动机的排气口配接的排烟管排至外界,由于自排烟管的排烟口排出的废烟气的温度可达300至400℃,甚至更高,因而一方面对船舶的服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即影响安全性,另一方面对大气环境造成影响,例如加剧温室效应。

在排烟管上加设水套,将发动机的冷却水系统通过一分路与该水套连通,并且在水套的管壁上沿圆周方向间隔布置小孔,冷却水通过小孔进入排烟管,对高温烟气降温。这种降温措施的不足由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cn201953449u推荐的“船用发动机烟道灭火、降温系统”所弥补,具体可参见该cn201953449u的说明书第0002段。

上述cn201953449u推荐的方案是:在烟道的出口处设置一雾化喷头,该雾化喷头与发动机冷却水系统相通,且雾化喷头位于烟道的轴心位置。该专利方案虽然能兑现其在说明书第0006段记载的技术效果,但是存在以下缺憾:其一,由于雾化喷头的喷雾方向与烟道烟气外排方向处于彼此面对面的状态,因而会增大烟道的排烟阻力;其二,由于雾化喷头对烟道喷雾降温表现为单一平面喷雾,不具有叠层喷雾的组合效应,因而不足以达到期望的降温效果,从烟道的排烟口排出的烟气温度仍然是较高的;其三,由于自密布于雾化喷头上的各两相邻喷孔中喷出的水不会产生对冲相撞,因而不足以体现极致的雾化效果。

上述cn201953449u的三点缺憾由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号cn108894857a提供的“船用发动机排烟道的排烟口喷淋降温装置”弥补,并且该cn108894857a客观上能体现在其说明书的技术效果栏中记载的三个方面的技术效果。但是前述cn108894857a仍存在以下不足:其一,由于一组喷淋管以水平状态设置并且两端端部与喷淋筒体的筒壁焊固,因而在热胀冷缩下,喷淋管的端部与喷淋筒体的筒壁的焊接部位容易出现开裂即脱焊情形;其二,由于一组喷淋管为水平设置,因而在停用时管腔内容易积水生锈,影响喷淋管的使用寿命;其三,由于喷淋管的长度方向的中部无支撑位,因而存在挠度弯曲之虞,影响喷淋效果;其四,由于在喷淋筒体外需焊固一半环状水套,由设置在半环状水套上的进水接口将喷淋用的水引入半环状水套的半环状水套腔,以提供给一端与半环状水套腔相通,另一端封闭而中部开设有喷淋孔的前述喷淋管,由喷淋管对途经喷淋筒体腔的高温烟雾喷淋降温,因而结构相对复杂,不仅制造难度及工作量增加,而且有失经济性。因此有必要加以改进,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有助于避免喷淋管与喷淋筒体的筒壁的焊接部位出现脱焊开裂、有利于消除在使用结束后出现喷淋管内积水情形而得以避免生锈并且得以延长喷淋管的使用寿命、有益于杜绝喷淋管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出现挠度而得以体现持久的良好喷淋效果、有便于显著简化结构而得以方便制作并且体现经济廉价性的排烟管排烟口喷淋式降温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排烟管排烟口喷淋式降温装置,包括一喷淋筒体,该喷淋筒体呈上下贯通的并且在中央位置构成有喷淋筒体腔的圆筒状构造;一进水分流管、一上环形管和一下环形管,进水分流管的上端与上环形管连接并且与上环形管相通,进水分流管的下端与下环形管连接并且与下环形管相通,而在进水分流管的中部并且在背对喷淋筒体的一侧设置有一进水分流管进水接口,上环形管和下环形管以彼此上下对应的状态位于喷淋筒体外并且与喷淋筒体的外壁之间保持有间隙;一中心喷淋管、一组上喷淋管和一组下喷淋管,中心喷淋管以纵向状态设置于所述喷淋筒体腔的中心位置并且在该中心喷淋管上开设有中心喷淋管喷淋孔,一组上喷淋管的数量有三根并且围绕中心喷淋管的四周彼此相间120°分布,该组上喷淋管朝向中心喷淋管的一端在与中心喷淋管之间构成有一第一倾斜角的状态下与中心喷淋管的上端焊接固定并且与中心喷淋管的中心喷淋管腔相通,一组上喷淋管朝向喷淋筒体的筒壁的一端在穿过所述筒壁并且在途经所述间隙后与所述上环形管连接并且与上环形管的上环形管腔相通,一组上喷淋管的中部位于喷淋筒体腔内并且在两侧各以间隔状态开设有第一水平喷淋孔ⅰ,一组下喷淋管的数量有三根并且同样围绕中心喷淋管的四周彼此相隔120°分布,该组下喷淋管朝向中心喷淋管的一端在与中心喷淋管之间构成有一第二倾斜角的状态下与中心喷淋管的下端焊接固定并且与所述喷淋管腔相通,一组下喷淋管朝向喷淋筒体的筒壁的一端在穿过所述筒壁并且在途经所述间隙后与所述下环形管连接并且与下环形管的下环形管腔相通,一组下喷淋管的中部位于喷淋筒体腔内并且在两侧各以间隔状态开设有第二水平喷淋孔ⅱ;其中:一组上喷淋管以及一组下喷淋管与所述喷淋筒体的筒壁倾斜焊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喷淋筒体的上端端面的位置构成有一喷淋筒体上法兰,在该喷淋筒体上法兰上以间隔状态开设有上法兰螺栓孔;在所述喷淋筒体的下端端面的位置构成有一喷淋筒体下法兰,在该喷淋筒体下法兰上以间隔状态开设有下法兰螺栓孔。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进水分流管进水接口的末端构成有一进水接口连接法兰。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一组上喷淋管和一组下喷淋管的位置是彼此错开的。

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倾斜角以及所述的第二倾斜角的角度为72-77°。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由于将一组上喷淋管以及一组下喷淋管分别在与中心喷淋管之间构成有一第一倾斜角以及第二倾斜角的状态下与中心喷淋管焊接固定,因而一组上喷淋管以及一组下喷淋管也相应与喷淋筒体形成倾斜焊接,从而得以提高焊接强度,避免在与筒壁的焊接部位出现脱焊开裂;由于一组上、下喷淋管与中心喷淋管倾斜焊接,因而在使用结束后,一组上、下喷淋管内的剩余水能自动地流向中心喷淋管,避免出现生锈并且得以延长使用寿命;由于设置了中心喷淋管,因而使一组上、下喷淋管的长度得以变短并由中心喷淋管支承,不会产生挠度而可保障持久良好的喷淋效果;由于采用了上、下环形管,因而显著简化了结构并且既可方便制作又能体现经济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结构图。

图2为图1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和有益效果,申请人在下面以实施例的方式作详细说明,但是对实施例的描述均不是对本实用新型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据本实用新型构思所作出的仅仅为形式上的而非实质性的等效变换都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范畴。

在下面的描述中凡是涉及上、下、左、右、前和后的方向性或称方位性的概念都是以图所处的位置状态为基准的,因而不能将其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特别限定。

请参见图1和图2,示出了一喷淋筒体1,该喷淋筒体1呈上下贯通的并且在中央位置构成有喷淋筒体腔11的圆筒状构造;一进水分流管2、一上环形管3和一下环形管4,进水分流管2的上端与上环形管3连接并且与上环形管3的上环形管腔31相通,进水分流管2的下端与下环形管4连接并且与下环形管4的下环形管腔41相通,而在进水分流管2的中部并且在背对喷淋筒体1的一侧设置有一进水分流管进水接口21,上环形管3和下环形管4以彼此上下对应的状态位于喷淋筒体1外并且与喷淋筒体1的外壁之间保持有间隙5;示出了一中心喷淋管6、一组上喷淋管7和一组下喷淋管8,中心喷淋管6以纵向状态设置于前述喷淋筒体腔11的中心位置并且在该中心喷淋管6上开设有中心喷淋管喷淋孔61,一组上喷淋管7的数量有三根并且围绕中心喷淋管6的四周彼此相间120°分布,该组上喷淋管7朝向中心喷淋管6的一端在与中心喷淋管6之间构成有一第一倾斜角α的状态下与中心喷淋管6的上端焊接固定并且与中心喷淋管6的中心喷淋管腔62相通,一组上喷淋管7朝向喷淋筒体1的筒壁的一端在穿过前述筒壁并且在途经前述间隙5后与前述上环形管3连接并且与上环形管3的上环形管腔31相通,一组上喷淋管7的中部位于喷淋筒体腔11内并且在两侧各以间隔状态开设有第一水平喷淋孔ⅰ71,一组下喷淋管8的数量有三根并且同样围绕中心喷淋管6的四周彼此相隔120°分布,该组下喷淋管8朝向中心喷淋管6的一端在与中心喷淋管6之间构成有一第二倾斜角β的状态下与中心喷淋管6的下端焊接固定并且与前述喷淋管腔62相通,一组下喷淋管8朝向喷淋筒体1的筒壁的一端在穿过前述筒壁并且在途经前述间隙5后与前述下环形管4连接并且与下环形管4的下环形管腔41相通,一组下喷淋管8的中部位于喷淋筒体腔11内并且在两侧各以间隔状态开设有第二水平喷淋孔ⅱ81;其中:一组上喷淋管7以及一组下喷淋管8与前述喷淋筒体1的筒壁倾斜焊接。

由于一组上喷淋管7以及一组下喷淋管8朝向中心喷淋管6的一端与中心喷淋管6形成有第一倾斜角α以及第二倾斜角β,因而表明一组上、下喷淋管7、8是倾斜设置的,从而使一组上喷淋管7以及一组下喷淋管8朝向喷淋筒体1的筒壁的一端同样与筒壁之间相应构成有角度分别与第一倾斜角α以及与第二倾斜角β相等的倾斜角。这种设置能够显著增进一组上喷淋管7以及一组下喷淋客8与筒壁之间的焊接强度,避免在使用过程中即在热胀冷缩情形下焊接部位出现脱焊开裂,一组上喷淋管7与一组下喷淋管8与中心喷淋管6的焊接部位同理,不再赘述。

由于一组上、下喷淋管7、8各有三根并且各围绕中心喷淋管6的四周相隔120°,就三根上喷淋管7而言,各两相邻的上喷淋管7围绕中心喷淋管6的圆周方向相隔120°,因此一组上喷淋管7呈y形分布,一组下喷淋管8同例,不再复述。

在前述喷淋筒体1的上端端面的位置构成有一喷淋筒体上法兰12,在该喷淋筒体上法兰12上以间隔状态开设有上法兰螺栓孔121;在前述喷淋筒体1的下端端面的位置构成有一喷淋筒体下法兰13,在该喷淋筒体下法兰13上以间隔状态开设有下法兰螺栓孔131;在前述进水分流管进水接口21的末端构成有一进水接口连接法兰211。

优选地,前述的一组上喷淋管7和一组下喷淋管8的位置是彼此错开的。

前述的第一倾斜角α以及前述的第二倾斜角β的角度优选为72-77°,最好为75°,本实施例选择75°。

在使用时,将喷淋筒体1与船舶上配备的发动机的排烟口连接,将进水接口连接法兰211与船舶上的喷淋供水系统管路连接。在前述发动机的工作下,采生的高温烟气进入喷淋筒体腔11,由前述喷淋供水系统将喷淋用的水引入进水分流管进水接口21,由进水分流管进水接口21将水引入进水分流管2,进入进水分流管2内的水分成两路:一路引至上环形管3,另一路引至下环形管4。进入上环形管3内的水供给一组上喷淋管7并由一组上喷淋管7的中部的第一水平喷淋孔ⅰ71喷出;进入下环形管4内的水供给一组下喷淋管8并由一组下喷淋管8的中部的第二水平喷淋孔ⅱ81喷出。由于中心喷淋管6内也存在有由上、下环形管3、4分别通过一组上、下喷淋管7、8引入的水,又由于在中心喷淋管6的高度方向开设有中心喷淋管喷淋孔61,因而在前述第一水平喷淋孔ⅰ71以及第二水平喷淋孔ⅱ81喷淋的同时,中心喷淋管喷淋孔61也进行喷淋,从而相对于已有技术,本实用新型能实现无死角或称无盲区的全方位喷淋,体现对高温烟气的极致的喷淋降温效果。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弥补了已有技术中的缺憾,顺利地完成了发明任务,如实地兑现了申请人在上面的技术效果栏中载述的技术效果。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