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分支适配器及具备该燃料分支适配器的作业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27608发布日期:2019-11-13 02:17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燃料分支适配器及具备该燃料分支适配器的作业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连接使燃料流通的多个管材的燃料分支适配器及具备该燃料分支适配器的作业机。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专利文献1公开的燃料供给系统。

专利文献1公开的燃料供给系统具备燃料回路,所述燃料回路具有共轨式发动机、积存燃料的燃料箱、将积存于燃料箱的燃料向发动机供给的燃料泵、以及设置于燃料泵的上游侧的燃料过滤器。该燃料回路具有:利用燃料泵的驱动使燃料从燃料箱经由燃料过滤器流通的燃料流通路径、从该燃料流通路径的中途部分支并与燃料箱连接的空气去除路径、使发动机的喷射器等的剩余燃料向燃料箱返回的燃料返回路径、以及从该燃料返回路径的中途部分支并与燃料供给路径连接的燃料回流路径。即,在燃料回路设置有多个分支路径(使空气去除路径从燃料流通路径的中途部分支的分支路径、使燃料回流路径从燃料返回路径的中途部分支的分支路径)。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专利公开公报“日本特开2014-66203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燃料供给系统中,设置于燃料回路的多个分支路径分别由不同的适配器(管材连接件)构成。具体而言,使空气去除路径从燃料流通路径的中途部分支的分支路径由中间块构成,使燃料回流路径从燃料返回路径的中途部分支的分支路径由与中间块不同的适配器构成。因此,需要将多个管材分别连接于单独地配置的多个适配器,存在管材的配设繁杂这样的问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这样的以往的技术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使供燃料流通的管材的配设容易化的燃料分支适配器。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形态的燃料分支适配器配备于作业机,所述作业机具有:机体;原动机,所述原动机搭载于机体,且由燃料驱动;以及多个管材,所述多个管材使燃料流通,其中,燃料分支适配器具有:多个连接部,所述多个连接部分别连接有所述管材;中继部,所述中继部形成有多个使多个连接部之间连通的连通路径;以及安装部,所述安装部安装于机体。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燃料分支适配器,由于能够将多个分支路径集中于一个燃料供给适配器,并将使燃料流通的多个管材连接于该适配器,因此,能够使供燃料流通的管材的配设容易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原动机室的内部等的右后方立体图。

图2是表示原动机室的内部等的后视图。

图3是回转框架等的右后方立体图。

图4是表示燃料箱、燃料泵、主过滤器、副过滤器等的右前方立体图。

图5是表示原动机、支承柱、支承托架、固定构件、适配器等的右后方立体图。

图6是表示原动机、液压泵、适配器、管材、固定构件等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原动机、液压泵、适配器、管材、固定构件等的右侧视图。

图8是燃料回路的系统图。

图9是表示适配器及连接于该适配器的多个管材的右后方立体图。

图10是表示适配器的右后方立体图。

图11是表示适配器的变形例的右后方立体图。

图12是原动机、皮带张力调整装置等的左侧视图。

图13是表示皮带张力调整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左后方立体图。

图14是表示皮带张力调整装置的移动的左侧视图。

图15是表示风扇遮板、风扇罩等的后视图。

图16是表示风扇、风扇遮板、风扇罩等的右侧视图。

图17是表示风扇遮板、风扇罩等的右后方立体图。

图18是风扇罩的分解立体图。

图19是表示将第二罩构件拆下后的风扇罩与皮带张力调整装置的位置关系的左后方立体图。

图20是表示dpf消声器、增压器、第一罩、第二罩的配置的右后方立体图。

图21是表示第一罩与托架的安装构造的立体图。

图22是从内表面侧观察第一罩的立体图。

图23是表示托架向dpf消声器的安装方法的右后方立体图。

图24是表示第二罩、后腿部等的右后方立体图。

图25是表示回转基板、构造体、支承托架等的左后方立体图。

图26是表示原动机室的内部的俯视图。

图27是作业机的侧视图。

图28是机体及驾驶室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整体结构>

首先,对作业机1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

图27及图28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作业机1的整体结构的示意图。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作业机,例示了作为回转作业机的反向铲。

作业机1具备机体2、驾驶室3、行驶装置4及作业装置5。

以下,将就座于驾驶室3的驾驶座6的驾驶员的前侧(图27的左侧)设为前方、将驾驶员的后侧(图27的右侧)设为后方、将驾驶员的左侧(图27的跟前侧)设为左方、将驾驶员的右侧(图27的里侧)设为右方来进行说明。另外,将与前后方向k1(参照图27)正交的方向即水平方向k2(参照图28)设为机体宽度方向来进行说明。

机体2具有支承在行驶装置4上的回转台7。回转台7经由回转轴承(省略图示)绕上下方向的回转轴x沿左右方向回转自如地支承于行驶装置4。回转台7具有绕回转轴x回转的基板(回转基板)8。回转基板8由钢板等形成,并连结于回转轴承。

在回转台7的后部设置有原动机室er。如图1、图2、图28等所示,在原动机室er配置有原动机10、液压泵11、风扇12、散热器14、压缩机37、交流发电机38等。原动机10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发动机,详细而言,为柴油发动机。如图28所示,原动机10以使输出轴10a朝向机体宽度方向的方式横向配置。具体而言,输出轴10a的顶端朝向左方。在原动机10的右方设置有液压泵11。液压泵11由原动机10进行驱动,并喷出用于使装备于作业机1的液压致动器动作的工作油。在原动机10的左方设置有风扇12。风扇12安装于原动机的输出轴10a,并产生从左方朝向右方的空气的流动。风扇12的周围由风扇遮板13包围。如图2、图28所示,散热器14配置于风扇12的左方,通过风扇12的驱动而进行冷却。散热器14冷却向原动机10供给的冷却水。压缩机37配置在原动机10的左前部的上方,并压缩对驾驶室3内进行冷却的空调的制冷剂。交流发电机38配置在原动机10的右前部的上方,并向蓄电池输出用于蓄电的直流电力。液压泵11、风扇12、交流发电机38及压缩机37接受原动机10的动力并进行驱动。在散热器14的左方设置有燃料冷却器15。在原动机10的右上方设置有粒子去除装置18。

如图4、图28所示,在回转台7的右部设置有侧部室(箱室)tr。在侧部室tr搭载有积存原动机10用的燃料的燃料箱19。在燃料箱19的后部上方设置有控制阀(省略图示)。控制阀集中了对装备于作业机1的多个液压致动器(液压缸等)进行控制的控制阀。在燃料箱19的后方设置有积存向液压致动器供给的工作油的工作油箱21。在工作油箱21的右方设置有将混入到燃料中的粒子等去除的燃料过滤器22、将与燃料混合的水分分离去除的分离器23、向原动机10输送燃料的燃料泵24。燃料泵24的吸入侧与燃料箱19连接,喷出侧与燃料过滤器22连接。

如图27、图28所示,原动机室er的上方、右方、左方及后方由罩30覆盖。罩30包括上部罩30a和后部罩30b。

如图27及图28所示,驾驶室3搭载于回转基板8上的机体宽度方向的一侧(左方侧)的前部。在驾驶室3的内部设置有驾驶座6、操纵装置(省略图示)等。

如图27所示,作业装置5装配于回转台7的前部。作业装置5具有起重臂27、臂28及作业工具29。而且,作为上述起重臂27、臂28、作业工具29的驱动机构(液压致动器),作业装置5具有起重臂缸47、臂缸48及作业工具缸49。起重臂缸47、臂缸48及作业工具缸49由液压缸构成。

<回转框架、构造体>

如图3所示,在回转基板8上设置有通过与回转基板8一体化而构成回转框架的框架结构件。框架结构件通过焊接与回转基板8连接。

框架结构件包括第一纵肋61、第二纵肋62、支承板60、第一分隔板64、第二分隔板65、后部框架66、第三纵肋63及支承台68。

第一纵肋61和第二纵肋62在机体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于回转基板8的上部。第一纵肋61设置于回转基板8的机体宽度方向的一侧(左侧)。第二纵肋62设置于回转基板8的机体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右侧)。如图3所示,第一纵肋61及第二纵肋62从前方朝向后方呈大致直线状地延伸设置在回转基板8上。支承板60将第一纵肋61的上部与第二纵肋62的上部连接。

第一分隔板64及第二分隔板65设置于原动机室er的前方,并沿机体宽度方向延伸。第一分隔板64的右端部连接于第二纵肋62的左侧面。第二分隔板65从第一分隔板64的左侧向左方延伸。

第三纵肋63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第三纵肋63的前部连接于第一分隔板64及第二分隔板65。后部框架66沿机体宽度方向延伸,并与第三纵肋63的后端部及第二纵肋62的后端部连接。在后部框架66的后方立起设置有后述的后支承构件67。

如图3、图4所示,支承台68设置于回转基板8的右部。如图4所示,在支承台68的上部载置有工作油箱21。在支承台68的前方配置有燃料箱19。

<原动机的支承构造>

如图2、图5、图6等所示,原动机10经由原动机支承体115支承在回转基板8上。原动机支承体115具有支承托架120和支承柱121。支承托架120支承原动机10的前部。支承柱121支承原动机10的后部。

如图3、图25所示,支承托架120配置于第二纵肋62与第三纵肋63之间,并沿机体宽度方向延伸。支承托架120具有下板120a、上板120b及连结板120c。下板120a、上板120b及连结板120c通过焊接等而一体形成。

下板120a通过紧固连结构件(螺栓)而固定于回转基板8的上表面。上板120b配置在下板120a的上方。连结板120c从下板120a朝向上方地立起设置,并将上板120b与下板120a连结。

连结板120c具有垂直板120c1、第一侧板120c2及第二侧板120c3。垂直板120c1沿机体宽度方向延伸。第一侧板120c2连接于垂直板120c1的右部。第二侧板120c3连接于垂直板120c1的左部。第一侧板120c2和第二侧板120c3对置地配置,且相互平行地沿前后方向延伸。在垂直板120c1设置有能够插通管材等的开口。连结板120c的上端倾斜成从左部朝向右部而逐渐变高。由此,上板120b倾斜成右部的上表面120a比左部的上表面120b高。

如图5所示,作为夹装在该支承托架120与原动机10之间的固定构件,在支承托架120的上部安装有第一固定构件125及第二固定构件126。第一固定构件125安装于上板120b的右部的上表面120a。第二固定构件126安装于上板120b的左部的上表面120b。由于上板120b的倾斜,上表面120a比上表面120b高,因此,第一固定构件125配置在比第二固定构件126高的位置。

第一固定构件125及第二固定构件126分别具有防振构件119和安装部118。防振构件119通过使弹性体(防振橡胶)与金属板等一体化而形成。第一固定构件125的安装部118(第一安装部118a)的前部安装于上板120b的右部,后部安装于原动机10的右前部。第二固定构件126的安装部118(第二安装部118b)的前部安装于上板120b的左部,后部安装于原动机10的左前部。

如图3等所示,支承柱121包括第一支承柱121a和第二支承柱121b。

如图2所示,在第一支承柱121a的上部安装有第三固定构件127。在第二支承柱121b的上部安装有第四固定构件128。由于第一支承柱121a比第二支承柱121b高,因此,第三固定构件127配置在比第四固定构件128高的位置。

第三固定构件127及第四固定构件128分别具有防振构件119和安装部118。防振构件119的结构与上述防振构件119的结构相同。第三固定构件127的安装部(第三安装部118c)的后部安装于第一支承柱121a,前部安装于原动机10的右后部。第四固定构件128的安装部118(第四安装部118d)的后部安装于第二支承柱121b,前部安装于原动机10的左后部。

<适配器(燃料分支适配器)>

如图4、图8所示,作业机1具备用于将积存于燃料箱19的燃料向原动机10供给的燃料回路25。如图8所示,燃料回路25具有燃料供给路径25a、回流路径25b、燃料返回路径25c及空气去除路径25d。

在本实施方式中,原动机10为共轨式柴油发动机。共轨式柴油发动机具有从供给的燃料生成高压燃料的供给泵(燃料压送泵)、积蓄由供给泵生成的高压燃料的轨道(蓄压室)、以及通过ecu(enginecontrolunit:发动机控制单元)控制来喷射积蓄于轨道的高压燃料的喷射器。

燃料供给路径25a为将积存于燃料箱19的燃料向原动机10输送的路径。燃料供给路径25a将燃料箱19与原动机10连接。在燃料供给路径25a中,从上游侧(燃料箱19侧)依次设置有分离器23、燃料泵24、燃料过滤器22。分离器23与燃料箱19连接,并将燃料所包含的水分去除。燃料泵24由电磁泵构成,通过将点火按键开关接通而进行驱动,并将积存于燃料箱19的燃料向原动机1侧输送。燃料过滤器22将从燃料箱19向原动机10侧输送的燃料所包含的异物去除。燃料过滤器22包括主过滤器22a和副过滤器22b,所述副过滤器22b配置在比主过滤器22a靠上游侧的位置。如图4所示,副过滤器22b配置在主过滤器22a的下方。另外,燃料泵24配置在比副过滤器22b的上部(连接端口)靠下方的位置且比分离器23靠下方的位置。

回流路径25b为使从原动机(共轨式柴油发动机)10排出的燃料(供给泵、喷射器中的剩余燃料)返回到燃料箱19的路径。回流路径25b将原动机10与燃料供给路径25a的最上游位置(燃料箱19与分离器23之间)连接。回流路径25b从上游侧(原动机10侧)依次设置有止回阀83和回流阀84。止回阀83允许从原动机10侧朝向燃料箱19侧的方向的燃料的流动,并阻止逆向(从燃料箱19侧朝向原动机10侧的方向)的燃料的流动。回流阀84为温度感知式的阀,当在回流路径25b中流动的燃料的温度比规定温度低的情况下,回流阀84敞开并允许流通,在为规定温度以上的情况下,回流阀84关闭并阻断流通。

燃料返回路径25c为在将回流阀84关闭时使在回流路径25b中流通的燃料分支并取出且使其向燃料箱19返回的路径。燃料返回路径25c从回流路径25b的上游侧的中途部(止回阀83与原动机10之间)分支,并将该中途部与燃料箱19连接。在燃料返回路径25c设置有燃料冷却器15。燃料冷却器15将从回流路径25b分支并向燃料箱19返回的燃料冷却。

空气去除路径25d是用于将向原动机10供给的燃料所包含的空气去除的路径。空气去除路径25d将燃料过滤器22(主过滤器22a)与燃料返回路径25c的下游侧的中途部(燃料冷却器15与燃料箱19之间)连接。

积存于燃料箱19的燃料通过燃料泵24的驱动而向燃料供给路径25a导入。导入到燃料供给路径25a的燃料利用分离器23将水分去除,在利用燃料过滤器22将异物去除之后,向原动机1供给。燃料中所包含的空气在向原动机1供给之前被燃料过滤器22去除,并通过空气去除路径25d及燃料返回路径25c而向燃料箱19返回。

从原动机10排出的燃料向回流路径25b导入。在导入到回流路径25b的燃料为规定温度以上的情况下,回流阀84被关闭,因此,该燃料在被导入到燃料返回路径25c并由燃料冷却器15冷却之后,向燃料箱19返回。在导入到回流路径25b的燃料比规定温度低的情况下,回流阀84被敞开,因此,该燃料向燃料供给路径25a回流。由于回流到燃料供给路径25a的燃料被原动机10加热且未被燃料冷却器15冷却,因此,燃料的蜡成分不会析出。因此,能够防止燃料过滤器22产生孔眼封堵的情况。

如图8所示,燃料回路25包括多个分支路径(连通路径)135。多个分支路径135包括将燃料返回路径25c与回流路径25b的中途部连接的分支路径(称为第一分支路径136)、以及将主过滤器22a与燃料返回路径25c的中途部连接的分支路径(称为第二分支路径137)。上述多个分支路径135(第一分支路径136、第二分支路径137)设置于一个燃料分支适配器131。

以下,主要基于图9~图11,对燃料分支适配器131及与该燃料分支适配器131连接的多个管材130进行说明。多个管材130构成燃料供给路径25a、回流路径25b、燃料返回路径25c、空气去除路径25d。此外,管材130为中空的软管、管等。

图9示出了燃料分支适配器131及多个管材130,图10示出了燃料分支适配器131。在图9及图10中,箭头a1表示前方,箭头a2表示后方,箭头b1表示左方,箭头b2表示右方。

燃料分支适配器131具有多个连接部132、中继部133及安装部138。

多个连接部132包括第一连接部132a、第二连接部132b、第三连接部132c、第四连接部132d、第五连接部132e及第六连接部132f。多个连接部132从中继部133的外表面突出。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中继部133为具有上表面、下表面、前表面、后表面、左表面、右表面的六面体的构件。具体而言,中继部133为长方体的构件,且长边方向朝向前后方向。

连接部132为中空的管形状,且分别从中继部133的外表面朝向外方突出。通过使管材130的内周面嵌合于连接部132的外周面,从而能够将管材130连接于连接部132。

第一连接部132a从中继部133的左表面朝向左方突出。第二连接部132b从中继部133的后表面向后方突出,之后朝向下方弯曲。第三连接部132c从中继部133的右表面的后部朝向右方突出。第四连接部132d从中继部133的右表面的前部朝向右方突出。第五连接部132e从中继部133的下表面朝向下方突出。第六连接部132f从中继部133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之后朝向右方弯曲。

在连接部130分别连接有多个管材130。多个管材130是供用于驱动原动机10的燃料流通的管材。多个管材130的外周面分别由包覆管130a覆盖。多个管材130包括第一管材130a、第二管材130b、第三管材130c、第四管材130d、第五管材130e、第六管材130f及第七管材130g。

第一管材130a将第一连接部132与原动机10连接。第二管材130b将第二连接部132b与燃料冷却器15连接。第三管材130c将第三连接部132c与止回阀(阀)83连接。第四管材130d将第四连接部132d与燃料过滤器22连接。第四管材130d为用于将燃料所包含的空气去除的空气去除用管材。第五管材130e将第五连接部132e与燃料冷却器15连接。第六管材130f将第六连接部132f与燃料箱19连接。第七管材130g将燃料过滤器22与原动机10连接。第七管材130g保持于后述的夹持部139。

第四管材130d的内径比其他管材(第一~第三管材、第五~第七管材)的内径小。由此,能够避免通过第四管材130d而被去除的空气朝向原动机10。

如图10所示,在中继部133的内部形成有对多个连接部130之间进行中继的中继路径134。中继路径134包括多个分支路径135。多个分支路径135分别为使一个连接部132与其他多个连接部132连通的分支路径。多个分支路径135包括第一分支路径136和第二分支路径137。

第一分支路径136形成于中继部133的后部。第一分支路径136为使第一连接部132a与第二连接部132b及第三连接部132c连通的分支路径。具体而言,第一分支路径136为包括第一通路136a和第二通路136b的t字状的分支路径。

第一通路136a为从机体宽度方向的一方向另一方延伸的通路。第一通路136a的一端侧与第一连接部132a连通,另一端侧与第三连接部132c连通。由此,如图8所示,连接于第一连接部132a的第一管材130a与连接于第三连接部132c的第三管材130c相互连通。第一管材130a、第三管材130c及第一通路136a构成回流路径25b的一部分(从原动机10起到止回阀83为止的路径)。

第二通路136b为从第一通路136a的中途部分支并向后方延伸的通路。第二通路136b与第二连接部132b连通。由此,如图8所示,连接于第二连接部132b的第二管材130b与连接于第一连接部132a的第一管材130a及连接于第三连接部132c的第三管材130a连通。第二通路136b和第二管材130b构成燃料返回路径25c的一部分(从回流路径25b的中途部起到燃料冷却器15的入口为止的路径)。

第二分支路径137形成于中继部133的前部。第二分支路径137为使第四连接部132d与第五连接部132e及第六连接部132f连通的分支路径。具体而言,第二分支路径137为包括第三通路137a和第四通路137b的t字状的分支路径。

第三通路137a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通路。如图10所示,第一分支路径136的第一通路136a和第二分支路径137的第三通路137a相互分开,且形成为沿不同的方向(在后视时正交的方向)延伸。第三通路137a的一端侧与第五连接部132e连通,另一端侧与第六连接部132f连通。由此,连接于第五连接部132e的第五管材130e与连接于第六连接部132f的第六管材130f相互连通。第五管材130e、第六管材130f及第三通路137a构成燃料返回路径25c的一部分(从燃料冷却器15的出口起到燃料箱10为止的路径)。

第四通路137b为从第三通路137a的中途部分支并沿机体宽度方向的另一方(右方)延伸的通路。第四通路137b与第四连接部132d连通。由此,连接于第四连接部132d的第四管材130d与连接于第六连接部132f的第六管材130f及连接于第五连接部136e的第五管材130e连通。第四通路137b和第四管材130d构成空气去除路径25d。

如上所述,第一分支路径136和第二分支路径137为t字状的分支路径。这两个t字状的分支路径在中继部133的内部以相互分开的状态排列配置,且呈直线状地贯穿中继部133的通路即第一通路136a和第三通路137a沿在后视时相互正交的方向配置。另外,从第一通路136a分支的第二通路136b和从第三通路137a分支的第四通路137b也沿在俯视时相互正交的方向配置。

安装部138安装于机体2。详细而言,安装部138安装于支承托架120。

如图9、图10所示,安装部138在侧视时形成为l字状,后端部连接于中继部133的前表面。如图10所示,在安装部138沿上下方向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两个)孔138a。孔138a沿机体宽度方向(左右方向)贯穿安装部138。如图7、图9所示,在多个孔138a分别插通有螺栓。安装部138通过插通于孔138a的螺栓和螺母而安装于与支承托架120连接的安装件120d。由此,安装部138经由安装件120d安装于支承托架120。像这样,通过利用螺栓和螺母将安装部138安装于与支承托架120连接的安装件120d,由此,燃料分支适配器131能够相对于支承托架120进行装卸。

如图3、图25所示,安装件120d通过焊接等而固定于支承托架120的第一侧板120c。安装件120d在上下方向上配置于第二纵肋62与第一固定构件121之间。由此,安装于安装件120d的燃料分支适配器131也在上下方向上配置于第二纵肋62(以下,有时称为“加强肋62”)与第一固定构件121之间。

如图10所示,燃料分支适配器131具有夹持部139,所述夹持部139保持多个管材130中的与连接于连接部132的管材不同的管材。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夹持部139保持第七管材130g。夹持部139具有第一延伸部139a、第二延伸部139b及约束部139c。第一延伸部139a从安装部138朝向左方延伸,之后向下方延伸。第一延伸部139a在主视时为l字形的板状,且一方的面朝向前方,另一方的面朝向后方。第二延伸部139b从第一延伸部139a的下端朝向后方延伸。第二延伸部139b为板状,且一方的面朝向上方,另一方的面朝向下方。在第二延伸部139b形成有贯通孔。约束部139c例如为通过螺钉等而固定于第二延伸部139b的贯通孔的带状构件(捆扎带等),通过卷绕于第七管材130g的外周,从而对第七管材130g进行保持。此外,约束部139c的形态只要为能够保持管材130的形态即可,并不被限定,例如也可以为能够插通管材130的环状构件。

如图5、图6、图7所示,燃料分支适配器131安装于支承托架120。如图6所示,燃料分支适配器131的至少一部分(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为后部)在前后方向上配置于支承托架120与液压泵11之间。另外,如图7所示,燃料分支适配器131在上下方向上配置于加强肋62与第一固定构件125之间。另外,燃料分支适配器131配置在比图4所示的燃料过滤器22、分离器23、燃料泵24靠下方的位置。

如图10所示,燃料分支适配器131的第一连接部132a从第一通路136a的一端侧朝向机体宽度方向的一侧(左侧)突出。换言之,第一连接部132a从中继部133的左表面朝向原动机10侧突出。由此,如图6所示,连接于第一连接部132a的第一管材130a从燃料分支适配器131朝向原动机10侧延伸。第一管材130a在从燃料分支适配器131延伸到原动机10侧之后,通过原动机10的前方并向左方延伸。

如图10所示,第二连接部132b从在中继部133的后表面开口的第二通路136b向后方突出,之后朝向下方弯曲。由此,如图6所示,连接于第二连接部132b的第二管材130b从燃料分支适配器131朝向下方延伸。第二管材130b在从燃料分支适配器131向下方延伸之后,朝向前方弯曲并通过原动机10的下方而朝向后方延伸。

如图10所示,第三连接部132c从在中继部133的右表面开口的第一通路136a的另一端侧朝向机体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右侧)突出。由此,如图6所示,连接于第三连接部132c的第三管材130c从燃料分支适配器131朝向右方延伸。第三管材130c在从燃料分支适配器131向右方延伸之后,通过液压泵11的前方并向右前方延伸,进而向侧部室tr侧延伸。

如图10所示,第四连接部132d从在中继部133的右表面开口的第四通路137b朝向机体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右侧)突出。由此,如图6所示,连接于第四连接部132d的第四管材130d从燃料分支适配器131朝向右方延伸。第四管材130d在从燃料分支适配器131向右方延伸之后,通过液压泵11的前方并向右前方延伸,进而向侧部室tr侧延伸。

如图10所示,第五连接部132e从在中继部133的下表面开口的第三通路137a的一端侧朝向下方突出。由此,如图6所示,连接于第五连接部132e的第五管材130e从燃料分支适配器131朝向下方延伸。第五管材130e从燃料分支适配器131向下方延伸,之后向后方弯折,通过原动机10的下方并朝向后方延伸。

如图10所示,第六连接部132f从在中继部133的上表面开口的第三通路137a的另一端侧向上方突出,之后朝向机体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右侧)弯曲。由此,如图6所示,连接于第六连接部132f的第六管材130f从燃料分支适配器131朝向右侧延伸。第六管材130f在从燃料分支适配器131向右方延伸之后,通过液压泵11的前方并向右前方延伸,进而向侧部室tr侧延伸。

第七管材130g从燃料分支适配器131的左方朝向右方延伸,中途部由夹持部139保持。

多个管材130中的至少一部分被配设成通过原动机10与加强肋62之间。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第三管材130c、第四管材130d、第六管材130f、第七管材130g被配设成通过原动机10与加强肋62之间。第三管材130c、第四管材130d、第六管材130f、第七管材130g通过液压泵11的前方并朝向右方延伸。

如图3、图5等所示,在支承托架120的上板120b的后部设置有保持部120b1。保持部120b1在俯视时为大致u字状,并以从上板120b的后部向后方突出的方式通过焊接等而固定于上板120b。对于保持部120b1而言,通过将管材130插通于在该保持部120b1与上板120b之间形成的空间,从而能够对该管材130进行保持。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保持部120b1保持第一管材130a和第七管材130g。

图11示出了燃料分支适配器131的变更例。以下,以与图10所示的适配器不同的结构为中心,对变更例的适配器进行说明,对相同的结构(对应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的一部分或全部。

变更例的燃料分支适配器131具有多个连接部132、中继部133及安装部138。多个连接部132分别从中继部133的外表面朝向外方突出。多个连接部132包括第一连接部132a、第二连接部132b、第三连接部132c、第四连接部132d、第五连接部132e、第六连接部132f、第七连接部132g及第八连接部132h。

第一连接部132a从中继部133的下表面朝向下方突出,之后朝向左方(原动机10侧)弯曲。在第一连接部132a连接有第一管材130a。第二连接部132b从中继部133的后表面向后方突出,之后朝向下方弯曲。在第二连接部132b连接有第二管材130b。第三连接部132c从中继部133的右表面朝向右方(与原动机10相反的一侧)突出。在第三连接部132c连接有第三管材130c。第四连接部132d从中继部133的右表面朝向右方突出。第四连接部132d配置在第三连接部132c的前方。在第四连接部132d连接有第四管材130d。第五连接部132e从中继部133的下表面朝向下方突出。

第五连接部132e配置在第一连接部132a的前方。在第五连接部132e连接有第五管材130e。第六连接部132f从中继部133的右表面朝向右方突出。第六连接部132f配置在第四连接部132d的上方。在第六连接部132f连接有第六管材130f。第七连接部132g从中继部133的右表面朝向右方突出。第七连接部132g配置在第六连接部132f的前方。第八连接部132h从中继部133的左表面朝向左方突出。在第七连接部132g及第八连接部132h连接有第七管材130g。若详细地进行说明,则第七管材130g包括原动机侧管材130g1和燃料过滤器侧管材130g2。原动机侧管材130g1的一端侧与原动机10连接,另一端侧与第八连接部132h连接。燃料过滤器侧管材130g2的一端侧与主过滤器22a连接,另一端侧与第七连接部132g连接。

在中继部133形成有对多个连接部132之间进行中继的中继路径134。中继路径134包括多个分支路径135和直通路径140。多个分支路径135分别为使一个连接部132与其他多个连接部132连通的分支路径。直通路径140对第七连接部132g和第八连接部132h进行中继。

多个分支路径135包括第一分支路径136和第二分支路径137。第一分支路径136为形成于中继部133的后部的分支路径。第一分支路径136为使第一连接部132a与第二连接部132b及第三连接部132c连通的分支路径。第二分支路径137为形成于中继部133的前部的分支路径。第二分支路径137为使第四连接部132d与第五连接部132e及第六连接部132f连通的分支路径。直通路径140将第七连接部132g与第八连接部132h连通。

此外,也可以是,在图10所示的燃料分支适配器131形成有将第七连接部132g与第八连接部132h连通的直通路径140,在第七连接部132g连接燃料过滤器侧管材130g2,在第八连接部132h连接原动机侧管材130g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燃料分支适配器131具备多个分支路径135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只要是具备多个将多个连接部132彼此连通的连通路径的结构即可。例如,既可以具备多个将两个连接部132彼此连通的连通路径,也可以具备将两个连接部132彼此连通的连通路径和将三个以上的连接部132彼此连通的连通路径(分支路径)。

<皮带张力调整装置>

如图12所示,作业机1具备皮带张力调整装置151,所述皮带张力调整装置151调整向被驱动设备传递来自原动机10的动力的皮带的张力。

皮带张力调整装置151具备:驱动滑轮10a1,所述驱动滑轮10a1安装于动力传递轴10a,所述动力传递轴10a传递来自配备于作业机1的原动机10的动力;从动滑轮38a1,所述从动滑轮38a1安装于被驱动设备38的输入轴38a;以及张力滑轮152。皮带张力调整装置151具备:环状的皮带150b,所述环状的皮带150b遍及驱动滑轮10a1、从动滑轮38a1及张力滑轮152地架设,并向被驱动设备38传递动力传递轴10a的旋转驱动力;以及调整机构153,所述调整机构153调整皮带150b的张力。调整机构153具有:第一构件154,所述第一构件154相对于驱动滑轮10a1及从动滑轮38a1的相对位置固定;第二构件157,所述第二构件157支承旋转轴,并且能够相对于第一构件154移动,且具有对该移动进行引导的引导件部161;以及调整杆构件162,所述调整杆构件162使第二构件157相对于第一构件154移动。张力滑轮152的旋转轴152a的轴心配置在调整杆构件162的轴心线l1的延长线上,引导件部161延伸的方向相对于调整杆构件162的轴心线l1平行地偏移。

根据该结构,通过将张力滑轮152的旋转轴152a的轴心配置在调整杆构件162的轴心线l1的延长线上,从而能够不使由调整杆构件162赋予的力分散地将该力利用为高效地调整皮带150b的张力的力。另外,通过使引导件部161延伸的方向相对于调整杆构件162的轴心线l1平行地偏移,从而能够避免调整杆构件162在轴心方向上的大型化并紧凑地构成,能够容易地设置在空间的制约严格且狭小的原动机室内。

<风扇罩>

如图1、图2、图15、图16所示,作业机1具备送风装置16,所述送风装置16具有风扇12、风扇遮板13及风扇罩170。风扇罩170安装于将风扇12的周围包围的风扇遮板13。风扇罩170是用于防止作业者接触到正在旋转的风扇12的罩。

送风装置16具备:原动机10,所述原动机10配备于作业机;风扇12,所述风扇12安装于原动机10的输出轴10a;以及风扇罩170,所述风扇罩170安装于将风扇12的周围包围的风扇遮板13,且在输出轴10a的轴向上覆盖原动机10与风扇遮板13之间的区域的一部分。风扇罩170具有安装于风扇遮板13的第一罩构件171和能够装卸地安装于该第一罩构件171的第二罩构件175。

根据该结构,能够在将第一罩构件171安装于风扇遮板13的状态下将第二罩构件175从第一罩构件171拆下。因此,在维护时,能够不将风扇罩170的整体从风扇遮板13拆下地获得风扇12、风扇的周边设备。

<dpf消声器罩(第一罩)、增压器罩(第二罩)>

<dpf消声器>

如图20、图28等所示,在原动机室er设置有粒子去除装置(排气处理装置)18。粒子去除装置18对来自原动机10的排气(排出气体)中的包含有有害物质的微粒进行处理。粒子去除装置18具有排气处理部18a、托架184及第一罩185。在本实施方式中,排气处理部18a由dpf(dieselparticulatefilter:柴油机微粒过滤器)消声器构成。排气处理部18a对从原动机10排出的排气所包含的微粒进行处理。具体而言,排气处理部18a捕捉从原动机10排出的排气所包含的微粒并使之燃烧。此外,排气处理部18a并不限定于dpf消声器,只要能够对从原动机10排出的排气所包含的微粒进行处理即可。

排气处理装置18具备对来自配备于作业机1的原动机10的排气所包含的微粒进行处理的排气处理部18a、安装于排气处理部18a的托架184、以及安装于托架184且覆盖排气处理部18a的至少一部分的第一罩185,排气处理部18a具备具有第一凸缘部181a3的第一外装构件181a、具有第二凸缘部181b1的第二外装构件181b、以及将第一凸缘部181a3与第二凸缘部181b1连结的第一连结部182a,托架184具有安装于第一连结部182a的主体侧安装部190和安装于第一罩185的罩安装部。

根据该结构,由于能够将第一罩185经由与该第一罩185分体的托架184而安装于排气处理部18a,因此,成为具有能够通用性地安装于各种形态的排气处理部的罩的安装构造的排气处理装置18。另外,能够利用将排气处理部18a的第一外装构件181a与第二外装构件181b连结的第一连结部182a,将托架184安装于排气处理部18a。因此,为了将第一罩185安装于排气处理部18a,不需要进行排气处理部18a的加工、规格变更等。

<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作业机1可以发挥以下的效果。

燃料分支适配器131配备于作业机1,所述作业机1具有:机体2;原动机10,所述原动机10搭载于机体2,且由燃料驱动;以及多个管材130,所述多个管材130使燃料流通,其中,燃料分支适配器具有:多个连接部132,所述多个连接部132分别连接有管材130;中继部133,所述中继部133形成有多个使多个连接部132之间连通的连通路径(分支路径)135;以及安装部138,所述安装部138安装于机体2。

根据该结构,由于能够将多个连通路径135集中在安装于机体2的一个燃料分支适配器131上,并将使燃料流通的多个管材130连接于该燃料分支适配器131,因此,能够使供燃料流通的管材的配设容易化。另外,通过将燃料分支适配器131安装于机体2,从而能够固定多个管材130的位置、路径,因此,能够避免管材与设备(原动机、液压泵等)接触,能够防止管材的振动、磨损。另外,由于能够在将多个管材130连接于燃料分支适配器131的状态下相对于机体2对安装部138进行安装或拆下,因此,能够使生产时、维护时的管材等的组装作业容易化。

另外,多个连通路径135为分别使一个连接部132与其他多个连接部132连通的分支路径。

根据该结构,由于使连接于一个连接部132的管材与连接于其他多个连接部132的管材连通的分支路径135在一个燃料分支适配器131上形成有多个,因此,能够使分别与多个分支路径135连通的多个管材集中地连接于一个燃料分支适配器131,能够使管材的配设容易化。

另外,多个管材130包括用于将燃料所包含的空气去除的空气去除用管材。

根据该结构,能够避免空气去除用管材与设备(原动机、液压泵等)接触,能够防止空气去除用管材的振动、磨损。另外,能够使生产时、维护时的空气去除用管材的组装作业容易化。

另外,燃料分支适配器131具有夹持部139,所述夹持部139保持与连接于连接部132的管材不同的管材。

根据该结构,与连接于连接部132的管材不同地,能够将被配设成通过燃料分支适配器131的附近的管材保持并定位在该燃料分支适配器131的夹持部139。因此,能够以避免连接于连接部132的管材与被配设成通过燃料分支适配器131的附近的管材互相缠绕的方式配设管材。

另外,多个分支路径135包括第一分支路径136和第二分支路径137,多个连接部132包括第一连接部132a、第二连接部132b、第三连接部132c、第四连接部132d、第五连接部132e及第六连接部132f。第一分支路径136为使第一连接部132a与第二连接部132b及第三连接部132c连通的分支路径。第二分支路径137为使第四连接部132d与第五连接部132e及第六连接部132f连通的分支路径。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通过第一分支路径136而相互连通的三个连接部(第一连接部132a、第二连接部132及第三连接部132c)和通过第二分支路径137而相互连通的三个连接部(第四连接部132d、第五连接部132e、第六连接部132f)集中于一个燃料分支适配器131。因此,能够以将路径、位置固定的方式容易地配设连接于通过第一分支路径136而相互连通的三个连接部的管材和连接于通过第二分支路径137而相互连通的三个连接部的管材。

另外,第一分支路径136为包括第一通路136a和第二通路136b的t字状的分支路径,所述第一通路136a沿机体2的宽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二通路136b从该第一通路136a的中途部分支并向后方延伸,第二分支路径137为包括第三通路137a和第四通路137b的t字状的分支路径,所述第三通路137a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第四通路137b从该第三通路137a的中途部分支并向机体宽度方向的一方延伸。

根据该结构,能够朝向机体宽度方向、上下方向、后方容易地配设连接于燃料分支适配器131的多个管材130。

另外,第一连接部132a从第一通路136a的一端侧朝向配置于机体宽度方向的一侧的原动机10侧突出。第二连接部132b从第二通路136b向后方突出,之后朝向下方弯曲,第三连接部132c从第一通路136a的另一端侧朝向机体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突出。第四连接部132d从第四通路137b朝向机体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突出,第五连接部132e从第三通路137a的一端侧朝向下方突出。第六连接部132f从第三通路137a的另一端侧向上方突出,之后朝向机体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弯曲。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连接于第一连接部132a的管材130a配设成朝向原动机10侧。能够将连接于第二连接部132b的管材130b和连接于第五连接部132e的管材130e配设成朝向燃料分支适配器131的下方。能够将连接于第三连接部132c的管材130、连接于第四连接部132d的管材130及连接于第六连接部132f的管材130配设于与原动机10相反的一侧。

另外,作业机1具备上述燃料分支适配器131。

根据该结构,能够实现可以发挥上述燃料分支适配器131的优异效果的作业机1。

另外,作业机1具备:燃料箱19,所述燃料箱19积存燃料;燃料供给路径25a,所述燃料供给路径25a将积存于燃料箱19的燃料向原动机10供给;阀(回流阀)84,所述阀(回流阀)84设置于使从原动机10排出的燃料向燃料供给路径25a返回的回流路径25b;燃料冷却器15,所述燃料冷却器15冷却燃料;以及燃料过滤器22,所述燃料过滤器22将从燃料泵24向原动机10供给的燃料中的异物去除。多个管材130包括将原动机10与第一连接部132a连接的第一管材130a、将第二连接部132b与燃料冷却器15连接的第二管材130b、以及将第三连接部132c与阀84连接的第三管材130c,多个管材130包括将燃料过滤器22与第四连接部132d连接的第四管材130d、将燃料冷却器15与第五连接部132e连接的第五管材130e、以及将第六连接部132f与燃料箱19连接的第六管材130f。

根据该结构,能够实现构成燃料回路的多根管材的配设的容易化、管材的振动、磨损的防止、生产时、维护时的管材等的组装作业的容易化。

另外,机体2具有基板8和支承托架120,所述支承托架120设置在基板8上,且支承原动机10,安装部138安装于支承托架120。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连接有多个管材130的燃料分支适配器131定位并配置在原动机10的附近。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连接于原动机10、原动机的周边的设备(液压泵等)的多个管材的配设。

另外,作业机1具备液压致动器和液压泵11,所述液压泵11将向液压致动器供给的工作油喷出。支承托架120支承原动机10的前部,燃料分支适配器131中的至少一部分在前后方向上配置在支承托架120与燃料泵24之间。

根据该结构,能够容易地将连接于燃料分支适配器131的多个管材130的全部或一部分配设成通过支承托架120与液压泵11之间。

另外,机体2具有设置于基板8的上部并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加强肋62,在支承托架120与原动机10之间夹装有固定构件125,燃料分支适配器131在上下方向上配置在加强肋62与固定构件125之间。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连接于燃料分支适配器131的多个管材130的全部或一部分配设成通过加强肋62与固定构件125之间。因此,能够容易地将多个管材130配设成通过支承于固定构件125的原动机10的附近。

另外,多个管材130中的至少一部分被配设成通过原动机10与加强肋62之间。

根据该结构,能够使连接于燃料分支适配器131的多个管材130中的至少一部分通过在原动机10与加强肋62之间形成的空间,能够容易地从原动机10的一侧(前侧)向另一侧(后侧)进行配设。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认为,此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均为例示,而非是限制性的内容。本发明的范围并不由上述说明表示,而是由权利要求书示出,意图将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都包含在内。

附图标记说明

2机体

8回转基板(基板)

10原动机

11液压泵

15燃料冷却器

19燃料箱

22燃料过滤器(过滤器)

62第二纵肋(加强肋)

81管路

83止回阀

84回流阀

120支承托架

125第一固定构件(固定构件)

130管材(软管)

130a第一管材

130b第二管材

130c第三管材

130d第四管材(空气去除用管材)

130e第五管材

130f第六管材

131燃料分支适配器

132连接部

132a第一连接部

132b第二连接部

132c第三连接部

132d第四连接部

132e第五连接部

132f第六连接部

133中继部

134中继路径

135分支路径(连通路径)

136第一分支路径

136a第一通路

136b第二通路

137第二分支路径

137a第三通路

137b第四通路

138安装部

139夹持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