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汽车进气管道的防进水防堵的改良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697198发布日期:2022-10-01 06:03阅读:30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汽车进气管道的防进水防堵的改良型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汽车进气管道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用于汽车进气管道的防进水防堵的改良型装置。


背景技术:

2.汽车进气管在发动机舱内,打开发动机盖之后可以看到进气歧管,进气歧管是与进气道连接的,不同的车型的进气口位置不相同,进气管是指空气从进气口进入,通过空气滤清器,直到要进入各个气缸前的这一段管道,在降水量较大的天气道路积水过深容易造成汽车进气管进水,目前的汽车进气管道缺少防进水防堵结构,难以防止水体通过进气管道进入发动机中,有待进一步的改善。
3.目前,专利号为cn201620908352.1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用于汽车进气管道的防进水装置,包括主进气管道、副进气管道、主电控截止阀、副电控截止阀、过滤网、电动升降杆、感应器、单向截止阀、控制器和副截止阀控制系统。副排气管道安装在主排气管道上方,设计成天线状,主电控截止阀安装在主进气管道内,副电控截止阀安装在副进气管道内,过滤网安装在主进气管道和副进气管道进气口,电动升降杆安装在副进气管道附近,电动升降杆的顶端与副进气管道的顶端固定连接,感应器放置在主进气管道的进气口附近,该发明可以防止道路积水过深造成汽车进气管进水而破坏气缸,但目前的汽车进气管道缺少防进水防堵结构,难以防止水体通过进气管道进入发动机中。
4.因此,针对上述的目前的汽车进气管道缺少防进水防堵结构,难以防止水体通过进气管道进入发动机中的问题,亟需得到解决,以实现汽车进气管道具备防进水防堵结构,可防止水体通过进气管道进入发动机中。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汽车进气管道的防进水防堵的改良型装置。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用于汽车进气管道的防进水防堵的改良型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用于汽车进气管道的防进水防堵的改良型装置,包括弧形管和活动设置于所述弧形管内部的球体,所述弧形管的一端固定安装有第一固定管和第二固定管,所述弧形管的一端活动设置有橡胶盘,所述橡胶盘的一端固定安装有钢盘,所述钢盘的一端固定安装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贯穿钢盘、橡胶盘和弧形管的一端与球体的外壁相连接,所述第一固定管的内壁固定安装有液位传感器,所述弧形管的顶端固定安装有控制器,所述弧形管的顶端和底端内壁固定安装有固定块,所述球体活动设置于固定块的内壁,所述球体的顶端和底端贯穿开设有第二槽体,所述固定块的两侧贯穿开设有第三槽体。
7.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液位传感器检测到有水体进入第一固定管时,控制器开启电机使球体转动,使球体上第二槽体和固定块上的第三槽体不相互贯通,即可阻止水体进
入,实现该装置具备防进水防堵结构,可防止水体通过进气管进入发动机中。
8.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固定管的一端固定安装有第三固定管,所述弧形管的顶端固定安装有第一密封盒,所述控制器位于第一密封盒的内部。
9.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密封盒的设置可实现对控制器的防水保护。
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固定管呈“l”形结构,所述第一固定管的内壁固定安装有第一过水体和第二过水体,所述第一过水体和第二过水体均呈漏斗形结构。
11.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过水体和第二过水体的设置可避免外部流入第一固定管的水过快流入弧形管。
12.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过水体的顶端内径小于第一过水体的底端内径,所述第二过水体的顶端内径大于第二过水体的底端内径。
13.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过水体和第二过水体均呈漏斗形结构的设置可降低水体流入弧形管的速度。
14.进一步的,所述固定块的顶端和底端内壁均固定开设有第一槽体,所述第一槽体的内壁与球体的外壁相贴合。
15.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槽体的内壁与球体的外壁相贴合的设置,利于球体在第一槽体的内壁处稳定移动。
16.进一步的,所述弧形管的底端和底端内壁贯穿开设有第四槽体,所述弧形管的底端固定安装有出液管,所述出液管与第四槽体的底端相互贯通,所述弧形管的底端和底端内壁贯穿开设有出水孔。
17.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出液管和出水孔的设置方便进入弧形管内的水体流出。
18.进一步的,所述钢盘的一端固定安装有第二密封盒,所述钢盘的一端螺纹安装有均匀分布的螺栓,所述螺栓穿过钢盘和橡胶盘螺纹安装于弧形管的壁层内。
19.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将螺栓穿过钢盘和橡胶盘螺纹安装在弧形管的壁层内,即可实现将第二密封盒固定在弧形管上。
20.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个有益技术效果:(1)本装置设置有弧形管,弧形管呈拱形的设计本身具有防止水体进入的能力,并且设置了球体、电机、液位传感器和控制器,当液位传感器检测到有水体进入第一固定管时,控制器开启电机使球体转动,使球体上第二槽体和固定块上的第三槽体不相互贯通,即可阻止水体进入,实现该装置具备防进水防堵结构,可防止水体通过进气管进入发动机中;(2)本装置通过设置第一过水体和第二过水体,可降低水体流入第一固定管内的速度,实现一定的阻水能力,并且第一固定管呈“l”形的设计具有一定的高度,可避免管口过低造成的水体的进入;(3)本装置通过设置出液管和出水孔,在水体进入弧形管的半部分后在汽车脱离水坑后可将水体及时排出,可避免水体通过弧形管、第二固定管和第三固定管进入发动机中,可实现对发动机的保护。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第一固定管的剖视图;
图3为本技术中弧形管的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中第二密封盒的剖视图。
22.图中标号说明:1、弧形管;2、第一固定管;3、第二固定管;4、第三固定管;5、第一密封盒;6、橡胶盘;7、钢盘;8、第二密封盒;9、螺栓;10、出液管;11、液位传感器;12、第一过水体;13、第二过水体;14、出水孔;15、控制器;16、固定块;17、第一槽体;18、球体;19、第二槽体;20、第三槽体;21、第四槽体;22、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4.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顶/底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5.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套设/接”、“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26.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7.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用于汽车进气管道的防进水防堵的改良型装置,包括弧形管1和活动设置于弧形管1内部的球体18,弧形管1的一端固定安装有第一固定管2和第二固定管3,弧形管1的一端活动设置有橡胶盘6,橡胶盘6的一端固定安装有钢盘7,钢盘7的一端固定安装有电机22,电机22的输出轴贯穿钢盘7、橡胶盘6和弧形管1的一端与球体18的外壁相连接,第一固定管2的内壁固定安装有液位传感器11,弧形管1的顶端固定安装有控制器15,弧形管1的顶端和底端内壁固定安装有固定块16,球体18活动设置于固定块16的内壁,球体18的顶端和底端贯穿开设有第二槽体19,固定块16的两侧贯穿开设有第三槽体20,固定块16的顶端和底端内壁均固定开设有第一槽体17,第一槽体17的内壁与球体18的外壁相贴合,钢盘7的一端固定安装有第二密封盒8,钢盘7的一端螺纹安装有均匀分布的螺栓9,螺栓9穿过钢盘7和橡胶盘6螺纹安装于弧形管1的壁层内。
28.为了实现对控制器15的防水保护,第二固定管3的一端固定安装有第三固定管4,弧形管1的顶端固定安装有第一密封盒5,控制器15位于第一密封盒5的内部。第一密封盒5的设置可实现对控制器15的防水保护。
29.为了避免水体过快流入弧形管1,第一固定管2呈“l”形结构,第一固定管2的内壁固定安装有第一过水体12和第二过水体13,第一过水体12和第二过水体13均呈漏斗形结构,第一过水体12的顶端内径小于第一过水体12的底端内径,第二过水体13的顶端内径大
于第二过水体13的底端内径。第一过水体12呈倒立的漏斗形结构的设置和第二过水体13呈正立的漏斗形结构的设置可避免水体过快流入弧形管1中。
30.为了实现将弧形管1内的水体排出,弧形管1的底端和底端内壁贯穿开设有第四槽体21,弧形管1的底端固定安装有出液管10,出液管10与第四槽体21的底端相互贯通,弧形管1的底端和底端内壁贯穿开设有出水孔14。汽车驶出水坑后,流入弧形管1内的水体可通过出液管10和出水孔14流出,可实现将弧形管1内的水体排出。
31.本技术实施例一种用于汽车进气管道的防进水防堵的改良型装置的实施原理为:本装置的弧形管1呈拱形的设计本身具有防止水体进入的能力,当液位传感器11检测到有水体进入第一固定管2时,控制器15开启电机22使球体18转动,使球体18上第二槽体19和固定块16上的第三槽体20不相互贯通,即可阻止水体进入第二固定管3,实现该装置具备防进水防堵结构,可防止水体通过进气管进入发动机中,第一过水体12和第二过水体13的设置可降低水体流入第一固定管2内的速度,实现一定的阻水能力,出液管10和出水孔14的设置,在汽车脱离水坑后可将水体及时排出,可避免水体进入发动机中,可实现对发动机的保护,并且出水孔14和第四槽体21底端的孔径很小,可减小水体从出水孔14和第四槽体21的底端进入弧形管1内的时间。
32.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