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的进排气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929359发布日期:2024-05-11 00:08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发动机的进排气结构,发动机包括缸体(1)和设置在缸体(1)上的凸轮轴(2),本进排气结构还包括在缸体(1)上相对设置的进气门(3)和排气门(4),所述进气门(3)和排气门(4)均包括与凸轮轴(2)联动的杆部(5),所述进气门(3)杆部(5)的下端和排气门(4)杆部(5)的下端相对靠拢倾斜设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门(3)的杆部(5)和排气门(4)的杆部(5)均沿凸轮轴(2)的轴向倾斜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的进排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缸体(1)内具有多个燃烧室,每个燃烧室的顶部均具有一对进气门(3)和一对排气门(4),每个燃烧室顶部的两个进气门(3)的下端在凸轮轴(2)的轴向上相对靠拢倾斜,每个燃烧室顶部的两个排气门(4)的下端在凸轮轴(2)的轴向上相对靠拢倾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的进排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个燃烧室顶部的两个进气门(3)对称设置,每个燃烧室顶部的两个排气门(4)对称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的进排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杆部(5)的中轴线在凸轮轴(2)的长度方向上与竖向之间形成夹角a,所述夹角a为0.5°~10°。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的进排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轮轴(2)有两根,其中一根凸轮轴(2)位于进气门(3)上方,另一根凸轮轴(2)位于排气门(4)上方,所述凸轮轴(2)上具有与杆部(5)一一对应设置的凸轮(21),所述凸轮(21)的外侧面为呈环形的顶推面(22),所述顶推面(22)沿着凸轮轴(2)的宽度方向倾斜设置,所述顶推面(22)能推动相应的杆部(5)上下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动机的进排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杆部(5)上均套设有气门挺柱(7),所述气门挺柱(7)的上端面与杆部(5)的轴线垂直设置,所述顶推面(22)能与气门挺柱(7)的上端面抵靠并推动气门挺柱(7)上下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的进排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门(3)和排气门(4)均具有开闭燃烧室的头部(6),所述头部(6)具有呈圆形的盘面(61),每个燃烧室顶部的进气门(3)的盘面(61)和排气门(4)的盘面(61)相靠近的一端均向上倾斜设置,每个燃烧室顶部的两个进气门(3)的盘面(61)的上端相互靠拢,每个燃烧室顶部的两个排气门(4)的盘面(61)的上端相互靠拢。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动机的进排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缸体(1)内设有可供气门挺柱(7)穿设的气门道(13),所述气门挺柱(7)穿设在气门道(13)内,且气门挺柱(7)的外侧壁与气门道(13)的内侧壁相贴合。


技术总结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发动机的进排气结构,属于发动机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的发动机的进排气结构的进气和出气的效率较低的问题。本发动机的进排气结构,发动机包括缸体和设置在缸体上的凸轮轴,本进排气结构还包括在缸体上相对设置的进气门和排气门,进气门和排气门均包括与凸轮轴联动的杆部,进气门杆部的下端和排气门杆部的下端相对靠拢倾斜设置,进气门的杆部和排气门的杆部均沿凸轮轴的轴向倾斜设置。本发动机的进排气结构通过进气和排气的效率提升和气流滚流比的提升,从而使得发动机内燃气混合物在低速燃烧时的燃烧效率得到提升。

技术研发人员:郑林,张立成,张展彧,高谊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美可达摩托车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1007
技术公布日:2024/5/10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