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水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749130阅读:364来源:国知局
发动机水泵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柴油机上的发动机水泵,尤其是涉及一种发动机水泵。
【背景技术】
[0002]发动机水泵是安装在柴发动机上的水泵是用来驱动发动机内部的冷却液的一种装置,其结构是在水泵壳体内设置水泵轴叶轮和被动轮,水泵轴是通过轴承安装在水泵壳体内部,其在工作过程中,由于水泵是高速转动的高负荷的工作状态,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用黄油枪给水泵内部的轴承加注润滑油,一旦忘记加油,轴承就会损坏,使水泵损坏影响发动机的散热,本实用新型很好的解决了现有的存在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发动机水泵,其主要解决了现有发动机水泵是高速转动的高负荷的工作状态,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用黄油枪给水泵内部的轴承加注润滑油,一旦忘记加油,轴承就会损坏,使水泵损坏影响发动机的散热的缺点。
[0004]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水泵,包括一个壳体,其主要特征在于所述的壳体中部设有通孔,所述的通孔中插装有驱动轴,所述的驱动轴是通过轴承与壳体相定位,所述的轴承外端的外侧壳体上安装有油封其轴承内端的外侧壳体上安装有水封,所述的驱动轴外侧顶端固定有皮带轮,所述的驱动轴的内侧安装有叶轮,所述的壳体上还打有润滑油进油孔和回油孔,所述的进油孔内设置有减压阀,所述的进油孔通过管道与发动机的机油压力管路相连通,所述的回油孔通过管道与发动机的油底壳相连通。
[0005]本实用新型提供发动机水泵,启动发动机,发动机带动水泵一起旋转,同时发动机内部的机油泵也运转使发动机产生油压,具有压力的机油通过连接到水泵上的管路并经过减压阀的减压后进入水泵内部对轴承进行润滑,当水泵内部的机油过多时,机油通过连接在水泵壳体上的回油管道流回发动机油底壳内,由于使用发动机内部的机油进行长时间的润滑,使水泵不会因为没有润滑而损坏。
【附图说明】
[0006]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0007]图中标记:1-壳体:2~通孔:3~驱动轴:4~轴承:5~油封:6~水封:7~皮带轮:
8-叶轮:9_进油孔:10-回油孔:11_减压阀:12-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0008]为了便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和实施本实用新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具体说明。
[0009]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例的发动机水泵,包括一个壳体(1),其主要特征在于所述的壳体(I)中部设有通孔(2),所述的通孔(2)中插装有驱动轴(3),所述的驱动轴(3)是通过轴承(4)与壳体(I)相定位,所述的轴承(4)外端的外侧壳体上安装有油封(5)其轴承(4 )内端的外侧壳体上安装有水封(6 ),所述的驱动轴(3 )外侧顶端固定有皮带轮(7 ),所述的驱动轴(3)的内侧安装有叶轮(8),所述的壳体(I)上还打有润滑油进油孔(9)和回油孔
(10),所述的进油孔(9)内设置有减压阀(11),所述的进油孔(9)通过管道(12)与发动机的机油压力管路相连通,所述的回油孔(10)通过管道(12)与发动机的油底壳相连通,使用时,启动发动机,发动机带动水泵一起旋转,同时发动机内部的机油泵也运转使发动机产生油压,具有压力的机油通过连接到水泵上的管路并经过减压阀的减压后进入水泵内部对轴承进行润滑,当水泵内部的机油过多时,机油通过连接在水泵壳体上的回油管道流回发动机油底壳内,由于使用发动机内部的机油进行长时间的润滑,使水泵不会因为没有润滑而损坏。
[001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并不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内,所作的变化或修饰皆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之中。
【主权项】
1.发动机水泵,包括一个壳体,其主要特征在于所述的壳体中部设有通孔,所述的通孔中插装有驱动轴,所述的驱动轴是通过轴承与壳体相定位,所述的轴承外端的外侧壳体上安装有油封其轴承内端的外侧壳体上安装有水封,所述的驱动轴外侧顶端固定有皮带轮,所述的驱动轴的内侧安装有叶轮,所述的壳体上还打有润滑油进油孔和回油孔,所述的进油孔内设置有减压阀,所述的进油孔通过管道与发动机的机油压力管路相连通,所述的回油孔通过管道与发动机的油底壳相连通。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发动机水泵,包括一个壳体,所述的壳体中部设有通孔,所述的通孔中插装有驱动轴,所述的驱动轴是通过轴承与壳体相定位,所述的轴承外端的外侧壳体上安装有油封其轴承内端的外侧壳体上安装有水封,所述的驱动轴外侧顶端固定有皮带轮,所述的驱动轴的内侧安装有叶轮,所述的壳体上还打有润滑油进油孔和回油孔,所述的进油孔内设置有减压阀,所述的进油孔通过管道与发动机的机油压力管路相连通,所述的回油孔通过管道与发动机的油底壳相连通。本实用新型提供发动机水泵,由于使用发动机内部的机油进行长时间的润滑,使水泵不会因为没有润滑而损坏,给发动机带来了更好的工作效率。
【IPC分类】F04D29-06, F01M11-00, F01M1-02, F01P5-10
【公开号】CN204457994
【申请号】CN201520137432
【发明人】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人】丁丹巧
【公开日】2015年7月8日
【申请日】2015年3月11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