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润滑油泄压功能的凸轮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850379阅读:630来源:国知局
具有润滑油泄压功能的凸轮轴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内燃机部件结构,具体涉及一种柴油发动机的凸轮轴。
【背景技术】
[0002]众所周知,发动机运行时必须提供稳定的机油压力对运转部件进行润滑,从而避免传动部件的磨损,因此合理的润滑系统设计非常关键。目前柴油机普遍采用的润滑方式是,利用机油泵将润滑油通过发动机内的油道输送的各个运转部件,完成对运转部件的润滑。润滑油道的设计,不仅要考虑润滑油的输送通道,同时也要考虑润滑油的泄油通道。因为润滑油通过机油泵压入油道时压力较高,润滑油完成冷却润滑后,如不及时将此润滑油尽快送回油底壳,就会增加润滑油在某些相关部件泄漏的可能性,不利于对发动机零部件的密封。针对凸轮轴后端轴颈的润滑,润滑油在经过油道进入衬套与轴颈间隙,完成对凸轮轴的润滑后,一部分会进入凸轮轴轴颈后端面与机体的密闭空间。但是目前发动机的凸轮轴后端面没有该泄油孔,这部分的润滑油只能通过凸轮轴轴颈与衬套的间隙排出,这样润滑油排出较慢,机油会越来越多,压力会越来越大,所以必将存在较大的润滑油泄露风险。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泄油功能的凸轮轴,可将润滑油迅速回流泄出,以维持发动机零部件的密封性。
[0004]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而采取的技术方案是:在凸轮轴支撑轴颈与发动机机体的堵盖之间留有密封空间,在凸轮轴支撑轴颈的后端面上有一个通孔,该通孔与曲轴箱相通。润滑油通过机体内油道进入衬套,并沿着衬套间隙向两侧流动,其中一侧直接与曲轴箱相通,另外一侧进入凸轮轴轴颈后端面的密闭空间,通过通孔进入曲轴箱。
[0005]其原理是,为了将在凸轮轴内工作后的润滑油快速泄掉,在凸轮轴支撑轴颈端面与发动机机体堵盖间设置一个空腔,该空腔通过一个通孔与曲轴箱连通,从而很快将油泄出。
[0006]本实用新型的特点及产生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容易加工。免除了在发动机的机体上专门设置回油孔,减低了机体的加工难度。仅在凸轮轴的轴颈后端面设置一个通孔,就能迅速排出密封空间内的润滑油,有效降低密封空间内润滑油的压力,避免了润滑油泄漏的可能性。
【附图说明】
[0007]所示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与原理简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08]以下参照附图并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作进一步的说明。
[0009]具有润滑油泄压功能的凸轮轴,其结构是:在凸轮轴支撑轴颈I与发动机机体的堵盖2之间留有密封空间3,在凸轮轴支撑轴颈的后端面上有一个通孔4,该通孔与曲轴箱相通。润滑油通过机体5内油道进入衬套6,并沿着衬套间隙向两侧流动,其中一侧直接与曲轴箱7相通,另外一侧进入凸轮轴轴颈后端面的密闭空间,通过通孔进入曲轴箱。作为实施例,所述通孔的直径为5mm。
[0010]发动机运行时,凸轮轴支撑轴颈在机体内转动,润滑油沿机体内油道进入衬套与凸轮轴支撑轴颈的间隙。润滑油在完成润滑后沿着凸轮轴流动,此时将对凸轮轴支撑轴颈后端的堵盖产生较大的油压。并且这部分润滑油会越积越多,油压也越来越高,对机体与凸轮轴堵盖之间的密封不利,大大增加该部位润滑油泄漏的风险。因此在凸轮轴支撑轴颈的后端面与发动机机体的堵盖之间,预留有出一个密封空间,并在凸轮轴支撑轴颈的后端面上开通一个通孔,使润滑油及时从该密封空间内流出,降低凸轮轴后端润滑油的压力,不至于因油压过高,从机体与凸轮轴后堵盖之间泄漏。
[0011]本实用新型在4102型柴油发动机系统上实施,应用效果良好,从未发生过润滑冷却机油的泄漏情况。
【主权项】
1.具有润滑油泄压功能的凸轮轴,其特征是:在凸轮轴支撑轴颈(I)与发动机机体的堵盖(2)之间留有密封空间(3),在凸轮轴支撑轴颈的后端面上有一个通孔(4),该通孔与曲轴箱相通,润滑油通过机体(5)内油道进入衬套(6),并沿着衬套间隙向两侧流动,其中一侧直接与曲轴箱(7)相通,另外一侧进入凸轮轴轴颈后端面的密闭空间,通过通孔进入曲轴箱。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润滑油泄压功能的凸轮轴,其特征是:所述通孔的直径为 5_6mm0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润滑油泄压功能的凸轮轴,其结构为:在凸轮轴支撑轴颈与发动机机体的堵盖之间留有密封空间,在凸轮轴支撑轴颈的后端面上有一个通孔,该通孔与曲轴箱相通。润滑油通过机体内油道进入衬套,并沿着衬套间隙向两侧流动,其中一侧直接与曲轴箱相通,另外一侧进入凸轮轴轴颈后端面的密闭空间,通过通孔进入曲轴箱。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容易加工。免除了在发动机的机体上专门设置回油孔,减低了机体的加工难度。仅在凸轮轴的轴颈后端面设置一个通孔,就能迅速排出密封空间内的润滑油,有效降低密封空间内润滑油的压力,避免了润滑油泄漏的可能性。
【IPC分类】F01M1-06, F01M11-00
【公开号】CN204572108
【申请号】CN201520027957
【发明人】董立明, 贺兆欣, 赵霄鹏
【申请人】东风朝阳朝柴动力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8月19日
【申请日】2015年1月15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