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中冷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153840阅读:460来源:国知局
汽车中冷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中冷器。
【背景技术】
[0002]对于涡轮增压发动机来说,中冷器是增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件。当空气进入涡轮增压后其温度会大幅升高,空气密度也相应变小,如果未经冷却的增压空气进入燃烧室,除了会影响发动机的充气效率外,还很容易导致发动机燃烧温度过高,油耗上升,造成爆震等故障,而且会增加发动机废气中的NOx的含量,造成空气污染。中冷器在满足进气冷却提高发动机充气效率、减少NOx排放的同时,其需要提供传感器安装座和考虑自身减振的问题也越来越迫切需要得到解决。
[0003]现有中冷器因加工工艺和材质的不同分为全铝式中冷器和复合式中冷器。全铝式中冷器的气室和芯体均采用铝材,气室和芯体的结合采用焊接工艺;复合式中冷器的气室采用塑料,其芯体采用铝材,气室和芯体的结合采用扣压装配工艺。目前集成传感器安装座的中冷器仅限于全铝式中冷器,其传感器安装座采用机加方式先行加工,再与中冷器气室焊接在一起,其焊缝要么在外侧影响美观要么在内侧影响流道流阻。
[0004]另外,对于中冷器安装在车架上后避免振动引起安装支架断裂的问题,大多数的中冷器将安装结构设计为圆柱形安装柱,并在安装柱上套装橡胶垫与独立的金属支架配合在上下方向压紧完成装配,橡胶垫起到减小振动避免安装柱体断裂的作用。受到布置空间和总装工艺的限制,一些中冷器的安装结构需要设计成板状的支架结构,这种支架结构需要采用螺栓与车体侧的金属支架实现装配,目前这种形式的安装支架既要实现装配又要考虑振动吸收的中冷器比较少见,还未找到比较好的设计结构来满足装配和减振的需求。

【发明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中冷器,它集成有传感器安装座,且不影响中冷器的外侧美观或是对内侧产生流道流阻的影响;同时解决了当中冷器的安装结构为板状支架时,它既能实现支架结构与车体侧的金属支架采用螺栓螺接的方式,也能实现中冷器在行车中对振动的吸收,以避免自身支架断裂的风险。
[0006]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汽车中冷器,包括散热芯体,设有在散热芯体左侧的左气室,设在散热芯体右侧的右气室,与左气室注塑为一体的进气管嘴、下安装柱和上安装支架,以及与右气室注塑为一体的出气管嘴、下安装柱和上安装支架,所述上安装支架为板状,在上安装支架上设有安装孔;还包括与右气室注塑为一体的传感器安装座,该传感器安装座位于右气室的顶部,在传感器安装座上设有传感器安装孔和用于固定传感器的内螺纹套;在上安装支架上的安装孔中卡接有“工”字型的胶套,在胶套内插装有T形的翻边垫圈。
[0007]所述上安装支架上在靠近安装孔的边缘设有缺口,该缺口的宽度小于安装孔的直径,以便于将胶套装配到上安装支架的安装孔中。
[0008]所述缺口的宽度由内到外逐渐变大,能够起到导向的作用。
[0009]优选为,所述缺口的宽度F比安装孔的直径E小3.5?4mm。
[0010]所述胶套的轴向长度D1大于所述翻边垫圈的轴向长度D2,以避免翻边垫圈和车体侧的安装支架直接接触,避免振动力矩直接传递丧失胶垫在螺栓安装方向的减振作用。
[0011]优选为,所述胶套的轴向长度D1比所述翻边垫圈的轴向长度D2大0.5?1mm。
[0012]在下安装柱上套装有下安装胶垫,下安装胶垫起到减小振动避免下安装柱断裂的作用。
[0013]为了实现上安装支架与车体侧支架的安装和中冷器自身减振,设计了“工”字形的胶套,为便于螺栓安装及对减小螺栓对胶套的摩擦损伤,在胶套中设计了 T形的翻边垫圈,并且该翻边垫圈的轴向长度需小于胶套的轴向长度,形成0.5-lmm的落差,以避免翻边垫圈和车体侧的安装支架直接接触,避免振动力矩直接传递丧失安装胶套在螺栓安装方向的减振作用。为便于胶套装配到上安装支架上,在上安装支架上靠近安装孔的边缘设有缺口,且该缺口的宽度小于安装孔的直径,起到防脱的效果。
[00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它集成有传感器安装座,且传感器安装座能够与右气室实现注塑一体,不存在后焊接留有焊缝的问题,不影响中冷器的外侧美观或是对内侧产生流道流阻的影响,同时也能够满足传感器安装座的设计要求;当中冷器的安装结构为板状支架时,它既能够实现支架结构与车体侧的金属支架采用螺栓螺接的方式,也能够实现中冷器在行车中对振动的吸收,以避免自身支架断裂的风险。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图;
[0016]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0017]图3是传感器安装座的剖面图;
[0018]图4是上安装支架与胶套、翻边垫圈装配后的剖面图;
[0019]图5是上安装支架的局部视图;
[0020]图6是胶套和翻边垫圈的分解图;
[0021]其中:1、胶套,2、左气室,3、散热芯体,4、传感器安装座,5、右气室,6、下安装胶垫,
7、内螺纹套,8、上安装支架,9、翻边垫圈,10、进气管嘴,11、出气管嘴,12、下安装柱、13、传感器安装孔,14、安装孔,15、缺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23]如图1和图2所示的汽车中冷器,包括散热芯体3,设有在散热芯体3左侧的左气室2,设在散热芯体3右侧的右气室5,与左气室2注塑为一体的进气管嘴10、下安装柱12和上安装支架8,以及与右气室5注塑为一体的出气管嘴11、下安装柱12和上安装支架8,所述上安装支架8为板状,在上安装支架8上设有传感器安装孔13 ;还包括与右气室5注塑为一体的传感器安装座4,为了确保传感器安装在传感器安装座4上后探头尽量与内部气流方向垂直,则传感器安装座4位于右气室5的顶部,并需与右气室5的顶部平行,若受布置空间限制,传感器安装座4不能平行于右气室5顶部时,其倾斜布置的角度不允许超过60。。。
[0024]如图3所示,在传感器安装座4上设有传感器安装孔13,为了实现传感器与传感器安装座4的密封,传感器安装座4上的安装孔密封面B不允许有拔模角,以实现与传感器上自带的“0”型密封圈径向密封,传感器安装座4与传感器的配合面C的平面度不允许超过0.2,安装孔14的倒角A设计为15°。传感器与传感器安装座4的装配采用螺栓固定,故在传感器安装座4上设有内嵌的内螺纹套7。
[0025]如图4和图6所示,在上安装支架8上的安装孔14中卡接有“工”字型的胶套1,并在胶套1内插装有翻边垫圈9。安装时,通过螺栓穿过翻边垫圈9用螺母将上安装支架8与车体侧的安装支架连接。所述胶套1的轴向长度D1大于所述翻边垫圈9的轴向长度D2,优选为,所述胶套1的轴向长度D1比所述翻边垫圈9的轴向长度D2大0.5?1mm,以形成
0.5?1_的落差D,以避免翻边垫圈9和车体侧的安装支架直接接触,避免振动力矩直接传递丧失胶套1在螺栓安装方向的减振作用。
[0026]如图5所示,所述上安装支架8上在靠近安装孔14的边缘设有缺口 15,该缺口 15的宽度小于安装孔14的直径;优选为,所述缺口 15的宽度F比安装孔14的直径E小3.5?4mm;以便于将胶套1装配到上安装支架8的安装孔14中,并起到防脱的效果。所述缺口 15的宽度由内到外逐渐变大,能够起到导向的作用。
[0027]如图1所示,在下安装柱12上套装有下安装胶垫6,下安装胶垫6起到减小振动避免下安装柱12断裂的作用。
【主权项】
1.一种汽车中冷器,包括散热芯体(3),设有在散热芯体(3)左侧的左气室(2),设在散热芯体(3 )右侧的右气室(5 ),与左气室(2 )注塑为一体的进气管嘴(10 )、下安装柱(12 )和上安装支架(8 ),以及与右气室(5 )注塑为一体的出气管嘴(11)、下安装柱(12 )和上安装支架(8),所述上安装支架(8)为板状,在上安装支架(8)上设有安装孔(14);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右气室(5 )注塑为一体的传感器安装座(4),该传感器安装座(4)位于右气室(5 )的顶部,在传感器安装座(4)上设有传感器安装孔(13)和用于固定传感器的内螺纹套(7);在上安装支架(8 )上的安装孔(14)中卡接有“工”字型的胶套(1),在胶套(1)内插装有T形的翻边垫圈(9)。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中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安装支架(8)上在靠近安装孔(14)的边缘设有缺口(15),该缺口(15)的宽度小于安装孔(14)的直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中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缺口(15)的宽度由内到外逐渐变大。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汽车中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缺口(15)的宽度F比安装孔(14)的直径E小3.5?4mm。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所述的汽车中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胶套(1)的轴向长度D1大于所述翻边垫圈(9)的轴向长度D2。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中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胶套(1)的轴向长度D1比所述翻边垫圈(9)的轴向长度D2大0.5?lmm0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所述的汽车中冷器,其特征在于:在下安装柱(12)上套装有下安装胶垫(6)。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中冷器,包括散热芯体,设有在散热芯体左侧的左气室,设在散热芯体右侧的右气室,与左气室注塑为一体的进气管嘴、下安装柱和上安装支架,以及与右气室注塑为一体的出气管嘴、下安装柱、上安装支架和传感器安装座,上安装支架为板状,在上安装支架上设有安装孔;传感器安装座位于右气室的顶部,在传感器安装座上设有传感器安装孔和用于固定传感器的内螺纹套;在上安装支架上的安装孔中卡接有“工”字型的胶套,在胶套内插装有T形的翻边垫圈。本实用新型集成有传感器安装座,当中冷器的安装结构为板状支架时,它既能实现支架结构与车体侧的金属支架采用螺栓连接,也实现了中冷器在行车中对振动的吸收。
【IPC分类】F02B29/04
【公开号】CN205064080
【申请号】CN201520829908
【发明人】李菲, 冀俊明, 于美玲, 宋暖, 李延超
【申请人】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3月2日
【申请日】2015年10月26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