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辅助电解槽体外循环降温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5285369阅读:282来源:国知局
一种辅助电解槽体外循环降温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辅助电解槽体外循环降温装置,它涉及一种降温装置。本实用新型目的是为解决现有电解槽在体外降温过程中其电解液对电泵腐蚀严重且需要经常更换电泵,耗费大量财力的问题。所述冷却管体缠绕在降温主壳体外并与降温主壳体间隙设置,降温主壳体的一侧面有电解液进口端,第一管路与电解液进口端连通,降温主壳体的另一侧面有电解液出口端,第二管路与电解液出口端连通,电解液出口端到降温主壳体底部的竖直距离h小于所述电解液进口端到降温主壳体底部的竖直距离H,阶梯形分流板倾斜在降温主壳体内并且两端分别连接在电解液进口和电解液出口处,外罩体罩在降温主壳体和冷却管体外。本实用新型造价低廉且节约电能。本实用新型用于给电解槽降温。
【专利说明】一种辅助电解槽体外循环降温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具体涉及一种辅助电解槽体外循环降温装置。

【背景技术】
[0002]氢氧气体机是一种新型能源设备,其工作原理为将水通过电解产生氢氧混合气体,氢气燃烧、氧气助燃,用于工业切割焊接化工等多个领域。氢氧气体机的核心部分为电解槽,即电解水部分,电解槽在电解水的过程中会产生温度及热量,随着温度的升高会产生水蒸气,从而影响氢氧混合气体的质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现在的氢氧气体机普遍采用的降温方法是将电解液通过外动力也就是电泵强制进行体外循环,再通过风冷机的配合来对电解槽的电解液进行降温。而这种降温过程存在以下缺点:首先是提高了设备的制造成本及使用成本,具体表现在泵采购成本及耗电量上,其次由于电解槽在电解水时需要加入氢氧化钠,形成了强电解质,而强电解质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加之水在电解时,气泡未破裂形成气体前,被强制体外循环,同时伴随着高温,这样强制体外循环部分的电解液就形成了温度、气体、液体的综合体。这样对电泵的损害极大,还会使电泵出现空转现象,损耗电泵的工作性能,在连续工作一段时间后会出现漏点,造成电解液外漏,从而损坏电泵的基本结构,严重时导致电泵无法正常工作,缩短了电泵的使用寿命,还潜伏着安全隐患,一旦在电泵工作时发生漏点,会直接危及到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辅助电解槽体外循环降温装置,以解决现有电解槽在体外降温过程中其电解液对电泵腐蚀严重且需要经常更换电泵,耗费大量财力的问题。
[0004]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0005]所述一种辅助电解槽体外循环降温装置包括降温主壳体、冷却管体、阶梯形分流板、外罩体、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所述降温主壳体为水平设置的密封空心体,所述冷却管体缠绕在降温主壳体外并与降温主壳体间隙设置,所述降温主壳体的一侧面加工有电解液进口端,所述第一管路与电解液进口端连通,所述降温主壳体的另一侧面加工有电解液出口端,所述第二管路与电解液出口端连通,所述电解液进口端到降温主壳体底部的竖直距离为H,所述电解液出口端到降温主壳体底部的竖直距离为h,所述电解液出口端到降温主壳体底部的竖直距离h小于所述电解液进口端到降温主壳体底部的竖直距离H,所述阶梯形分流板倾斜设置在降温主壳体内并且两端分别连接在电解液进口和电解液出口处,所述外罩体罩在降温主壳体和冷却管体外。
[0006]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
[0007]1、本实用新型是为了配合电解槽中电解液降温而设计的,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新颖合理,打破本领域中需要电泵对电解槽进行降温的处理方式,仅利用电解槽自身的热胀冷缩原理和液位差原理对电解槽中的电解液进行冷却降温处理。
[0008]2、本实用新型通过降温主壳体与冷却管体、阶梯形分流板3之间的位置配合设置,使得电解槽中的电解液在降温主壳体中进行充分冷却降温。
[0009]3、本实用新型中通过电解液进口端和电解液出口端位置的距离差使得从电解槽中流出的电解液通过电解液进口端进入降温主壳体重经过冷却管体降温后自然流动到电解液出口端处并通过第二管路回流到电解槽中。
[0010]4、本实用新型外罩体起到将降温主壳体和冷却管体与外界环境隔离的作用,使降温主壳体和冷却管体的温度不受外界温度的影响并能长时间维持恒温状态,有利于冷却管体充分进行冷却工作。
[0011]5、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占地面积仅I平方米左右,操作步骤简单且安全可靠,与现有技术相比无需本实用新型仅需要压缩机为冷却管体提供动力,无需电泵和风冷机的提供动力源,有效节省电能达60%,也无需分散操作人员长时间进行监护,有效节省人力。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当冷却管体2为螺旋形管体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没有外罩体4情况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当冷却管体2由多个圆环管体2-1和多个连接管体2-2组成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中没有外罩体4情况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3]【具体实施方式】一:结合图1、图2、图3和图4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一种辅助电解槽体外循环降温装置包括降温主壳体1、冷却管体2、阶梯形分流板3、外罩体4、第一管路5和第二管路6,所述降温主壳体I为水平设置的密封空心体,所述冷却管体2缠绕在降温主壳体I外并与降温主壳体I间隙设置,所述降温主壳体I的一侧面加工有电解液进口端7,所述第一管路5与电解液进口端7连通,所述降温主壳体I的另一侧面加工有电解液出口端8,所述第二管路6与电解液出口端8连通,所述电解液进口端7到降温主壳体I底部的竖直距离为H,所述电解液出口端8到降温主壳体I底部的竖直距离为h,所述电解液出口端8到降温主壳体I底部的竖直距离h小于所述电解液进口端7到降温主壳体I底部的竖直距离H,所述阶梯形分流板3倾斜设置在降温主壳体I内并且两端分别连接在电解液进口 7和电解液出口 8处,所述外罩体4罩在降温主壳体I和冷却管体2外。
[0014]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冷却管体2为铜管,所述降温主壳体I是由不锈钢304或不锈钢306制成,所述外罩体4为苯板制成的罩体,能够保证其内的降温主壳体I和冷却管体2持续降温。所述外罩体4上可加工有第一通过孔和第二通过孔以作为第一管路5和第二管路6的通过孔。所述阶梯形分流板3是固定焊接在降温主壳体I的内部,对从电解液进口端7流入的高温电解液进行分流冷却的作用,其设置增大了电解液在降温主壳体I的流动面积。经过阶梯形分流板3和冷却管体2的共同作用使得高温电解液变为低温电解液并从电解液出口端8流出。所述冷却管体2是依靠压缩机提供动力进行冷却降温作用,压缩机为已有设备,本实用新型所使用的压缩机为小功率的空气压缩机,具体型号为V-0.17/8或V-0.25/8 ο
[0015]【具体实施方式】二:结合图1、图2、图3和图4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降温主壳体I为圆柱体或长方体。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的工作环境来选取适合形状的降温主壳体I对电解槽中的电解液进行降温,所述降温主壳体I的容积为12000cm3,当降温主壳体I为圆柱体时,所述圆柱体中圆形面的半径为8.7cm,长为50cm,当降温主壳体I为长方体时,长方体的长度为50cm、宽为30cm以及高为8cm。其它组成及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0016]【具体实施方式】三:结合图1、图2、图3和图4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电解液进口端7到降温主壳体I底部的竖直距离H与所述电解液出口端8到降温主壳体I底部的竖直距离h之间的距离差值为8cm到12cm。H与h之间的最佳高度差为10cm,此距离使电解液在降温主壳体I中的冷却时间以及流动效果最适宜。根据其它组成及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和二相同。
[0017]【具体实施方式】四:结合图1、图2、图3和图4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冷却管体2为螺旋形管体,当冷却管体2为螺旋形管体时,所述冷却管体2为一体制成的螺旋形管体并缠绕在降温主壳体I上。其它组成及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三相同。
[0018]【具体实施方式】五:结合图1、图2、图3和图4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一种辅助电解槽体外循环降温装置还包括第一支架9,所述第一支架9水平设置在地面上,所述降温主壳体I设置在第一支架9上。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架9是用于支撑降温主壳体1,本实施方式中还可以设置第一辅助支架,其设置在第一支架9上用于承载冷却管体2的重量,使得降温主壳体I与冷却管体2之间保持间隙设置,便于本实用新型顺利工作。其它组成及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四相同。
[0019]【具体实施方式】六:结合图1、图2、图3和图4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一种辅助电解槽体外循环降温装置还包括第一垫片11和第二垫片12,所述第一垫片11设置在第一管路5与电解液进口端7之间,所述第二垫片12设置在第二管路6与电解液出口端8之间。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垫片11的设置是为了第一管路5与电解液进口端7之间具有更好的密封性;第二垫片12的设置是为了第二管路6与电解液出口端8之间具有更好的密封性。其它组成及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五相同。
[0020]【具体实施方式】七:结合图1、图2、图3和图4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冷却管体2由多个圆环管体2-1和多个连接管体2-2组成,所述多个圆环管体2-1均等距离的套装在降温主壳体I外,每两个圆环管体2-1之间连通有一个连接管体2-2。其它组成及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三相同。
[0021]【具体实施方式】八:结合图1、图2、图3和图4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一种辅助电解槽体外循环降温装置还包括第二支架10,所述第二支架10水平设置在地面上,降温主壳体I设置在第二支架10上。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支架10设置是用于支撑降温主壳体1,承载降温主壳体I的重量。本实施方式中还可以设置第二辅助支架,其设置在第二支架10上用于承载多个圆环管体2-1的重量,使得降温主壳体I与冷却管体2之间保持间隙设置,便于本实用新型顺利工作。其它组成及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七相同。
[0022]【具体实施方式】九:结合图1、图2、图3和图4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一种辅助电解槽体外循环降温装置还包括第三垫片13和第四垫片14,所述第三垫片13设置在第一管路5与电解液进口端7之间,所述第四垫片14设置在第二管路6与电解液出口端8之间。本实施方式中第三垫片13的设置是为了第一管路5与电解液进口端7之间具有更好的密封性;第四垫片14的设置是为了第二管路6与电解液出口端8之间具有更好的密封性从而有效防止电解液泄露。其它组成及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八相同。
[0023]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0024]电解槽在工作时会产生温度为O到100°C的电解液,当电解槽内由于氢氧化钠不断的进行电解反应释放大量热量,使得电解液的温度逐渐升高,根据气压和水的沸点成正比的原理,电解槽内的气压也不断上升,当电解液的温度超过电解槽所在环境的外界温度时,电解槽内外已形成压力差,高温电解液便从电解槽出口沿第一管路5进入降温主壳体I内,通过冷却管体2、阶梯形分流板3之间的降温作用后变成低温电解液从第二管路6流出并回到电解槽中继续进行电解反应,从而完成降温工作。
【权利要求】
1.一种辅助电解槽体外循环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种辅助电解槽体外循环降温装置包括降温主壳体(I)、冷却管体(2)、阶梯形分流板(3)、外罩体(4)、第一管路(5)和第二管路¢),所述降温主壳体(I)为水平设置的密封空心体,所述冷却管体(2)缠绕在降温主壳体(I)外并与降温主壳体(I)间隙设置,所述降温主壳体(I)的一侧面加工有电解液进口端(7),所述第一管路(5)与电解液进口端(7)连通,所述降温主壳体(I)的另一侧面加工有电解液出口端(8),所述第二管路(6)与电解液出口端(8)连通,所述电解液进口端(7)到降温主壳体⑴底部的竖直距离为H,所述电解液出口端⑶到降温主壳体⑴底部的竖直距离为h,所述电解液出口端(8)到降温主壳体(I)底部的竖直距离h小于所述电解液进口端(7)到降温主壳体(I)底部的竖直距离H,所述阶梯形分流板(3)倾斜设置在降温主壳体(I)内并且两端分别连接在电解液进口(7)和电解液出口(8)处,所述外罩体(4)罩在降温主壳体⑴和冷却管体⑵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辅助电解槽体外循环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降温主壳体(I)为圆柱体或长方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一种辅助电解槽体外循环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解液进口端(7)到降温主壳体(I)底部的竖直距离H与所述电解液出口端(8)到降温主壳体(I)底部的竖直距离h之间的距离差值为8cm到12c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辅助电解槽体外循环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管体(2)为螺旋形管体,当冷却管体(2)为螺旋形管体时,所述冷却管体(2)为一体制成的螺旋形管体并缠绕在降温主壳体(I)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一种辅助电解槽体外循环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种辅助电解槽体外循环降温装置还包括第一支架(9),所述第一支架(9)水平设置在地面上,所述降温主壳体(I)设置在第一支架(9)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一种辅助电解槽体外循环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种辅助电解槽体外循环降温装置还包括第一垫片(11)和第二垫片(12),所述第一垫片(11)设置在第一管路(5)与电解液进口端(7)之间,所述第二垫片(12)设置在第二管路(6)与电解液出口端⑶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辅助电解槽体外循环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管体(2)由多个圆环管体(2-1)和多个连接管体(2-2)组成,所述多个圆环管体(2-1)均等距离的套装在降温主壳体(I)外,每两个圆环管体(2-1)之间连通有一个连接管体(2-2)。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一种辅助电解槽体外循环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种辅助电解槽体外循环降温装置还包括第二支架(10),所述第二支架(10)水平设置在地面上,降温主壳体(I)设置在第二支架(10)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一种辅助电解槽体外循环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种辅助电解槽体外循环降温装置还包括第三垫片(13)和第四垫片(14),所述第三垫片(13)设置在第一管路(5)与电解液进口端(7)之间,所述第四垫片(14)设置在第二管路(6)与电解液出口端⑶之间。
【文档编号】C25B1/04GK204198866SQ201420707735
【公开日】2015年3月11日 申请日期:2014年11月21日 优先权日:2014年11月21日
【发明者】邹小立 申请人:邹小立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