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的Ru-Ce涂层电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72639发布日期:2018-12-14 22:22阅读:44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电极材料领域,具体地讲涉及一种改进的ru-ce涂层电极。
背景技术
ru-ce涂层电极是现有已工业应用的电解用阴极,主要用于氯碱行业电解用阴极,离子膜电解装置中使用,该涂层电极是在电极基体(一般为镍或镍合金)表面涂覆以氧化物形式存在的ru-ce涂层。与雷尼镍、ruo2、nio-ruo2等活性阴极材料相比ru-ce涂层电极具有析氢电位低,有利于节能降耗,但该涂层电极在实际应用中涂层失重率较严重,且涂层有跟水渍一样的印痕,导致有的地方发白、发花等色差现象。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ru-ce涂层电极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改进的ru-ce涂层电极。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改进的ru-ce涂层电极,包括电极基体,以及覆盖在所述电极基体表面的ru-ce涂层,ru元素和ce元素以氧化物形式存在,其特点在于:所述ru-ce涂层中含ag元素和/或石墨烯。优选地,所述ru-ce涂层中,ag元素以ag计的负载量为0.1~5g/m2,石墨烯的负载量为0.1~5g/m2。更优选地,所述ru-ce涂层中,ru元素以ru计的负载量为5~20g/m2,ce元素以ce计的负载量为0.5~5g/m2。上述ru元素和ce元素以氧化物形式存在,ag元素以单质银形式存在。上述电极通过包括如下步骤的方法制备得到:将钌、铈以及银的前体化合物涂在所述电极基体表面,烧结,得到所述的电极。优选地,先将钌、铈以及银的前体化合物溶于溶剂得到涂液,再将涂液涂在电极基体表面。优选地,所述钌的前体化合物为硝酸钌或三氯化钌,所述铈的前体化合物为硝酸铈或氯化铈,所述银的前体化合物为硝酸银。优选地,所述烧结温度为400~600℃,时间5~60分钟。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与现有ru-ce涂层电极相比,本发明的改进点在于:通过在现有ru-ce涂层中添加ag元素和/或石墨烯,以显著提高涂层电极的抗失重能力,而且改进后的涂层表面整体都会很黑,没有发白发花等这样的色差。优选地实施方式:所述涂层中,ag元素以ag计的负载量为0.1~5g/m2,石墨烯的负载量为0.1~5g/m2。更优选地,ag元素以ag计的负载量为1~4g/m2,石墨烯的负载量为1~4g/m2。更优选地实施方式:所述涂层中,ru元素以ru计的负载量为5~20g/m2,ce元素以ce计的负载量为0.5~5g/m2。更优选地,ru元素以ru计的负载量为8~15g/m2,ce元素以ce计的负载量为2~3g/m2。上述电极通过包括如下步骤的方法制备得到:将钌、铈以及银的前体化合物涂在所述电极基体表面,烧结(空气气氛),得到所述的电极。优选地实施方式:先将钌、铈以及银的前体化合物溶于溶剂得到涂液,再将涂液涂在电极基体表面。溶剂可选用水或正丁醇。优选地实施方式:所述钌的前体化合物为硝酸钌或三氯化钌,所述铈的前体化合物为硝酸铈或氯化铈,所述银的前体化合物为硝酸银。优选地实施方式:所述烧结温度为400~600℃,时间5~60分钟。在空气气氛中,钌、铈的前体化合物经高温分解氧化生成相应的钌氧化物和铈氧化物,银的前体化合物分解成单质银(氧化银在300℃以上会迅速分解)。本发明的负载量是相对于电极基体表面而言。实施例1ru-ag-ce涂层电极的制备:按ru∶ag∶ce质量比为=10∶2.25∶2.25,将三氯化钌、硝酸银和硝酸铈溶于水,混合均匀制得涂液,再将涂液涂刷于常规的镍网电极基体,每次涂液的涂覆量约为15~25ml/m2,涂覆后经150℃烘干5分钟,再于600℃(空气)烧制5分钟,重复涂覆,直至ru的负载量=10.0g/m2、ag的负载量=2.25g/m2、ce的负载量=2.25g/m2。实施例2ru-ag-ce涂层电极的制备:按ru∶ag∶ce质量比为=8∶2.5∶2.5,将三氯化钌、硝酸银和硝酸铈溶于水,混合均匀制得涂液,再将涂液涂刷于常规的镍网电极基体,每次涂液的涂覆量约为15~25ml/m2,涂覆后经150℃烘干5分钟,再于600℃(空气)烧制5分钟,重复涂覆,直至ru的负载量=8.0g/m2、ag的负载量=2.5g/m2、ce的负载量=2.5g/m2。实施例3ru-gr-ce涂层电极的制备:按ru∶gr∶ce质量比为=10∶2.25∶2.25,将三氯化钌、石墨烯和硝酸铈加入水,混合均匀制得涂液,再将涂液涂刷于常规的镍网电极基体,每次涂液的涂覆量约为15~25ml/m2,涂覆后经150℃烘干5分钟,再于600℃(空气)烧制5分钟,重复涂覆,直至ru的负载量=10.0g/m2、gr的负载量=2.25g/m2、ce的负载量=2.25g/m2。石墨烯:gr。对比例1ru-ce涂层电极的制备:按ru∶ce质量比为=10∶2.25,将三氯化钌和硝酸铈溶于水,混合均匀制得涂液,再将涂液涂刷于常规的镍网电极基体,每次涂液的涂覆量约为15~25ml/m2,涂覆后经150℃烘干5分钟,再于600℃(空气)烧制5分钟,重复涂覆,直至ru的负载量=10.0g/m2、ce的负载量=2.25g/m2。对比例2ru-ce涂层电极的制备:按ru∶ce质量比为=8∶2.5,将三氯化钌和硝酸铈溶于水,混合均匀制得涂液,再将涂液涂刷于常规的镍网电极基体,每次涂液的涂覆量约为15~25ml/m2,涂覆后经150℃烘干5分钟,再于600℃(空气)烧制5分钟,重复涂覆,直至ru的负载量=8.0g/m2、ce的负载量=2.5g/m2。对比例3-6ru-x-ce涂层电极的制备与实施例1ru-ag-ce涂层电极的制备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用fe、al、cu或ni的氯化物替代硝酸银。对比例7ru-ag-cu涂层电极的制备:按ru∶ag∶cu质量比为=10∶2.25∶2.25,将三氯化钌、硝酸银和氯化铜溶于水,混合均匀制得涂液,再将涂液涂刷于常规的镍网电极基体,每次涂液的涂覆量约为15~25m1/m2,涂覆后经150℃烘干5分钟,再于600℃(空气)烧制5分钟,重复涂覆,直至ru的负载量=10.0g/m2、ag的负载量=2.25g/m2、cu的负载量=2.25g/m2。强化失重试验1、仪器、设备恒电流电源:电流稳定度≤0.05%电流表:0.5级数字电压表:0~19.99v电解槽:玻璃电解槽,容量为1l,阴极和阳极距离为20mm试验条件:电解液35%的氢氧化钠溶液电流密度a/m28000试验温度℃85±5反应时间h262、测试过程把试片在x荧光仪下检测后,记载下初金属含量g1,再将试片固定在导板上,装入盛有电解液的电解槽,电解液完全浸没试片的有效工作部分,按规定的电流密度进行电解,电解进行26h后,将阴极试片取出,冲洗干净后烘干,在x荧光仪下进行检测,记载下电解后金属含量g2。强化失重率v%=(g1-g2)/g1×100%3、结果如下涂层电极涂层中金属元素负载量(g/m2)析氢电位/v强化失重%对比例1ru=10,ce=2.25-1.2209.8对比例2ru=8,ce=2.5-1.22810.5对比例3ru=10,fe=2.25,ce=2.25-1.2277.0对比例4ru=10,al=2.25,ce=2.25-1.23072.3对比例5ru=10,cu=2.25,ce=2.25-1.22843.3对比例6ru=10,ni=2.25,ce=2.25-1.24515.6对比例7ru=10,ag=2.25,cu=2.25-1.25316.5%实施例1ru=10,ag=2.25,ce=2.25-1.2430实施例2ru=8,ag=2.5,ce=2.5-1.2500实施例3ru=10,gr=2.25,ce=2.25-1.2204.9上各实施例及对比例的镍网电极基体均采用同一型号。由上述试验结果可以看出,在ru-ce涂层中添加银或石墨烯可显著降低涂层的失重,其添加银可达到零失重,而添加fe、a1、cu或ni降低不明显甚至会严重恶化涂层的失重,这可能是因为ag和石墨烯均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而fe、al、cu或ni元素在涂层中是以氧化物形式存在,均不导电。实施例4ru-ag-ce涂层电极的制备:按ru∶ag∶ce质量比为=8∶1∶2.25,将三氯化钌、硝酸银和硝酸铈溶于水,混合均匀制得涂液,再将涂液涂刷于常规的镍网电极基体,每次涂液的涂覆量约为15~25ml/m2,涂覆后经105℃烘干60分钟,再于400℃(空气)烧制60分钟,重复涂覆,直至ru的负载量=8.0g/m2、ag的负载量=1.0g/m2、ce的负载量=2.25g/m2。实施例5ru-ag-ce涂层电极的制备:按ru∶ag∶ce质量比为=15∶4∶2.25,将三氯化钌、硝酸银和硝酸铈溶于水,混合均匀制得涂液,再将涂液涂刷于常规的镍网电极基体,每次涂液的涂覆量约为15~25ml/m2,涂覆后经125℃烘干50分钟,再于500℃(空气)烧制30分钟,重复涂覆,直至ru的负载量=15.0g/m2、ag的负载量=4.0g/m2、ce的负载量=2.25g/m2。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