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金刚线上砂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64624发布日期:2018-12-05 19:58阅读:571来源:国知局
一种金刚线上砂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金刚线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金刚线上砂装置。



背景技术:

金刚线又称钻石切割线,是目前超高速切割工具领域的新宠,凭借着其超硬的材质和极快切割速度,可以有效切割传统切割工具难以处理的材料。目前在金刚线生产过程中,一般都是采用基线持续穿行在设备上,在设备上实现金刚砂的上料、固化和成型过程。而目前金刚砂的上料过程基本都是在上砂筒内进行,采用的是基线穿过上砂筒,上砂筒内装有金刚砂与药剂的混合溶液,基线在穿行的过程中,混合溶液会附着在基线上,从而达到了上砂的目的。目前的上砂装置由于结构设计的问题,造成混合溶液在边角区域残留,时间长了会结块,结块后的金刚砂如果附着在基线上,会严重影响成品金刚线的质量,造成金刚线的直径不一,严重的还会报废材料,造成极大的浪费;其次目前行业中的上砂筒的上砂效率低下,金刚砂难以附着在基线上,使得需要多次上砂,极大浪费人力物力。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金刚砂不会滞留结块的金刚线上砂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金刚线上砂装置,包括储砂筒、设置在储砂筒下端且防止金刚砂滞留的聚砂锥筒以及连接在聚砂锥筒下部的聚集管件组,所述聚集管件组包括聚集管以及仅供基线穿过的封堵接头,所述封堵接头设置在聚集管下部,所述聚集管内设有便于金刚砂粘连在基线上的聚集通道,所述封堵接头的一侧连通有下进砂口,所述储砂筒的上部侧壁设有用于回收金刚砂的溢流口。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聚集管位于聚集通道的上端均设有收集口,所述收集口的底部与聚集通道内壁圆滑过度。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封堵接头的上部与聚集管的下部扣合,且内部形成聚砂腔,所述聚砂腔的底部连通有进线通道,所述封堵接头位于进线通道的底部设有仅供基线穿过的封堵塞,所述下进砂口与进线通道下部连通。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封堵接头位于聚砂腔底部的一侧倾斜向下设有回收管,所述聚砂腔底部设有向一侧倾斜的坡口,所述回收管与坡口底部连通。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聚砂锥筒包括安装板以及设置在安装板上的聚砂座,所述聚砂座内设有直径向下逐渐变小的聚砂锥,所述聚砂锥与聚集管连通。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聚集管通过转接管穿过安装板的方式与聚砂锥底部连通。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储砂筒的下部侧壁上还设有上进砂口。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有:

本上砂装置采用聚砂锥筒和聚集管件组的结构设计,基线依次穿过封堵接头、聚集管、聚砂锥筒和储砂筒,采用自下向上的穿行方式,可以提高附着效果;利用聚集管和封堵接头的结构设计,聚集管内设有聚集通道,利用聚集通道的结构设计便于金刚砂附着在基线上,增强附着效果,下进砂口向上送进金刚砂溶液,可以扰动整个装置中的金刚石;其次利用聚砂锥筒的内部结构设计,可以有效进行防止金刚砂在储砂筒内进行滞留,同时锥筒状的结构,便于金刚砂挤向中部穿行的基线,利用穿行的基线带动金刚砂流动,并附着在其上。本上砂装置结构简单,可以有效提高金刚砂与基线的附着效率,同时还可以减少金刚砂的结块,降低废品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金刚线上砂装置,包括储砂筒1、设置在储砂筒1下端且防止金刚砂滞留的聚砂锥筒2以及连接在聚砂锥筒2下部的聚集管件组3,所述聚集管件组3包括聚集管31以及仅供基线穿过的封堵接头32,所述封堵接头32设置在聚集管31下部,所述聚集管31内设有便于金刚砂粘连在基线上的聚集通道311,所述封堵接头32的一侧连通有下进砂口321,所述储砂筒1的上部侧壁设有用于回收金刚砂的溢流口11,可以有效回收多余的金刚砂。

进一步参见图2,所述聚集管31位于聚集通道311的上端均设有收集口312,所述收集口312的底部与聚集通道311内壁圆滑过度,聚集通道311的直径远小于储砂筒1和收集口312最大开口的直径,基线从聚集通道311穿过时,采用这样的设计可以有效将整个装置中的金刚砂往基线进行聚拢,同时利用上部储砂筒1的压强作用提升金刚砂的附着效果。

其次,所述封堵接头32的上部与聚集管31的下部扣合,两者采用套环进行连接,而且两者之间的连接处设均采用密封处理,防止金刚砂泄露。这两者内部形成聚砂腔33,该聚砂腔33可以看做是个初级附着容腔,同时还有另外一个作用,如果在长久的使用中,不可避免出现大颗粒的结块金刚砂,结块的金刚砂不能穿过聚集通道311,会留在聚砂腔33内,等待后期的清理,防止这些大颗粒金刚砂进入下一个环节。所述聚砂腔33的底部连通有进线通道322,所述封堵接头32位于进线通道322的底部设有仅供基线穿过的封堵塞323,所述下进砂口321与进线通道322下部连通,由于下进砂口321位于进线通道322的下路,下进砂口321会向上送进新的金刚砂,在送进的同时,金刚砂会直接打在进线通道322内穿行的基线上,金刚砂会随着基线的上升同时进行上升,由于源源不断地输送金刚砂,新输送的金刚砂会扰动整个装置内的金刚砂,防止金刚砂滞留结块。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封堵接头32位于聚砂腔33底部的一侧倾斜向下设有回收管324,所述聚砂腔33底部设有向一侧倾斜的坡口325,所述回收管324与坡口325底部连通。利用坡口将金刚砂连同结块的一起聚集在底部,只需通过回收管324即可往外排出,回收管324上设有开关,方便开启清理聚砂腔33。

所述聚砂锥筒2包括安装板21以及设置在安装板21上的聚砂座22,所述聚砂座22内设有直径向下逐渐变小的聚砂锥23,所述聚砂锥23与聚集管31连通。所述聚集管31通过转接管4穿过安装板21的方式与聚砂锥23底部连通,采用转接管4除了方便进行连接外,同时还可以根据不同的的情况进行增减转接管4,方便安装。所述储砂筒1的下部侧壁上还设有上进砂口12,由于进线的速度很快,消耗金刚砂的速度很快,如果仅靠下进砂口321的独自供给很难达到供需平衡,此外在上部设置上进砂口12还可以进一步保证储砂筒1的金刚砂的扰动。

本上砂装置采用聚砂锥筒2和聚集管31件组3的结构设计,基线依次穿过封堵接头32、聚集管31、聚砂锥筒2和储砂筒1,采用自下向上的穿行方式,可以提高附着效果;利用聚集管31和封堵接头32的结构设计,聚集管31内设有聚集通道311,利用聚集通道311的结构设计便于金刚砂附着在基线上,增强附着效果,下进砂口321向上送进金刚砂溶液,可以扰动整个装置中的金刚石;其次利用聚砂锥筒2的内部结构设计,可以有效进行防止金刚砂在储砂筒1内进行滞留,同时锥筒状的结构,便于金刚砂挤向中部穿行的基线,利用穿行的基线带动金刚砂流动,并附着在其上。本上砂装置结构简单,可以有效提高金刚砂与基线的附着效率,同时还可以减少金刚砂的结块,降低废品率。

以上所述,只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只要其以任何相同或相似手段达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