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头填砂预应力管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347991阅读:27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大头填砂预应力管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实用新型大头填砂预应力管桩涉及土木建筑领域,尤其涉及建筑基础工程领域。
众所周知,在建筑基础工程中,预应力管桩以造价低、工期短、施工场地干净而被广泛应用。但现行预应力管桩在同一节中其内径、外径和壁厚自上而下均相等,我国沿海城市多位于河口海湾,为软土地基,土层侧阻力小,单桩承载力不高,使得桩身材料强度无法充分利用而浪费,造成基础工程造价居高不下。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大头填砂预应力管桩,能在同等地质条件下,大幅度地提高单桩承载力,使桩身材料强度可以充分发挥,从而减少建筑物的总桩数,达到降低基础工程造价。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大头填砂预应力管桩与现有技术一样,都包含有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的管状桩身,其特征在于在管桩桩端,有另行预制的钢筋混凝土、或混凝土、或钢制的桩大头,桩大头直径大于管桩桩身直径8-40cm;在管桩桩身,每隔1-7m,有一条凸出的宽5-25cm、高5-20cm的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肋,两肋间充填砂或砂砾,肋的横截面为梯形、等腰梯形或直角梯形;打桩引起的挤土效应和尽快释放土层中孔隙水压力,可在肋中设有1-10个直径0.5-3cm的竖向排水孔。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显而易见的优点它能在同等地质条件下,大幅度提高单桩承载力,减少桩数,降低工程造价,促进土层固化,提高土层强度。本实用新型适用于软土地基的建筑基础工程。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钢筋混凝土或混凝土桩大头的平面示意图(a为闭口桩尖,c为开口桩尖)和剖面示意图(b为闭口桩尖,d为开口桩尖)。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钢制桩大头平面示意图(a)和剖面示意图(b)。图中(1)为桩大头端板,(2)为加劲翼,(3)为环圈。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典型实施例如图1先由管桩制造厂造出所需的带肋管桩(1)、(5)和桩大头(6),待强度达到后运抵施工现场,将桩大头(6)置于桩位上,吊第一节管桩(5)立于桩大头(6)中心,桩周堆砂,边打桩(或压桩)边不断加砂,由管肋(2)将砂带入土层(9)、(8)、(7)中,形成桩周填砂层(3),第一节管桩(5)沉至地面,吊第二节管桩(1)置于其上,并电焊相接,再将其打入土层(9)、(8)中直至设计标高,这样,就完成一根大头填砂预应力管桩的制作施工,沉桩引起的压力孔隙水通过填砂层(3)和肋(2)中的排水孔(4)排出地面。周而复始,完成所有所需大头填砂预应力管桩的制作与施工。
权利要求1.实用新型大头填砂预应力管桩与现有技术一样,都包含有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的管状桩身,其特征在于在管桩桩端,有另行预制的钢筋混凝土、或混凝土、或钢制的桩大头,桩大头直径大于管桩桩身直径8-40cm;在管桩桩身,每隔1-7m,有一条凸出的宽5-25cm、高5-20cm的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肋,两肋间充填砂或砂砾,肋的横截面为梯形、等腰梯形或直角梯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大头填砂预应力管桩与现有技术一样,都包含有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的管状桩身,其特征在于在管桩桩端,有另行预制的钢筋混凝土、或混凝土、或钢制的桩大头,桩大头直径大于管桩桩身直径8-40cm;在管桩桩身,每隔1-7m,有一条凸出的宽5-25cm、高5-20cm的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肋,两肋间充填砂或砂砾,肋的横截面为梯形、等腰梯形或直角梯形。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显而易见的优点它能在同等地质条件下,大幅度提高单桩承载力,减少桩数,降低工程造价,促进土层固化,提高土层强度。本实用新型适用于软土地基的建筑基础工程。
文档编号E02D5/24GK2673944SQ200320127200
公开日2005年1月26日 申请日期2003年11月28日 优先权日2003年8月19日
发明者邹宗煊, 邹洁 申请人:邹宗煊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