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悬浮支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402366阅读:30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新型悬浮支柱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悬浮支柱,尤其设用于矿山井下采掘工作面的支 护,也适用于其它需要支护的场合。
技术背景目前常用于矿山井下采掘工作面的一种悬浮支柱见图1,它是将注液位置设 计在手把体上,这种悬浮支柱在实际使用中存在如下问题1、支柱注液位置高, 2、回柱速度较慢,3、使用操作不便。 发明内容鉴于已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对原悬浮支柱进行改进,将手把 体上的注液口取消,专门设计一个注液阀体,穿套并固定在支柱油缸上,通过 其注液和泄液,达到提供一种结构紧凑合理,具有注液位置高度降低,回柱速 度大幅提高,支护强度大幅提高的新型悬浮支柱。本实用新型悬浮支柱,它包括缸体、缸柱、设在缸体与缸柱连接处的缸柱 套和底座,在缸柱顶部内腔设有密封盖,缸柱顶部外端设有顶盖,在缸柱内腔 中的密封盖底部中间位置与底座中间位置之间连接的一根复位弹簧,设在缸柱 中部外壁上的注液阀体,注液阀体上设有连通油缸与三用阀的进出液通道。本实用新型悬浮支柱,所述的缸体与缸柱连接处的缸柱套内壁设有阶梯通 孔,其上下阶梯孔壁上开有多个设置密封圈的环形沟槽,缸柱套外壁焊接环形 手把。缸柱中部设有进出液体的径向通孔,与焊接在外壁上的注液阀体上的进 出液通道连通。注液阀体是由一侧带有同缸体配合的通腔,另一侧带有与三用 阀配合的通腔组成的一只金属连体件,其两个通腔的中心线相互垂直,并设有 互通的进出液体径向通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注液位置高度降低,使用操作方便,解决了 原悬浮支柱注液位置高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2、回注速度大幅增加,支护效率 提高,解决了原悬浮支柱回柱速度过慢的问题。3、缸柱和缸体长度配置合理, 支护强度大幅提高,解决了原悬浮支柱活柱强度不足、易弯变形的问题。

图1是原悬浮支柱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悬浮支柱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悬浮支柱的缸柱套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悬浮支柱的注液阀体横向剖视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2、附图3、附图4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悬浮支柱,它主要由缸体l、缸柱2、底座3、缸柱套4、环形手 把5、密封盖6、顶盖7、复位弹簧8和注液阀体9组成。其设计结构是在缸 体l与缸柱2的底部设置底座3;在缸体l的上部设置缸柱套4,缸柱套4的内 壁41上设有阶梯通孔,其上、下阶梯孔壁上开有多个设置密封圈的环形沟槽, 将缸体1与缸柱3连接,缸柱套4的外壁42焊接环形手把5。在缸柱2的内腔 顶部设置密封盖6,缸柱2的外端顶部设置顶盖7;在缸柱2的内腔中密封盖6 的底部中间位置与底座3的中间位置之间连接一根复位弹簧8。缸柱2的中部设 有进出液体的径向通孔21,与焊接在外壁上的注液阀体9上的进出液通体径向 通孔93连通;注液阀体9是由一侧带有同缸体1配合的通腔91,另一侧带有与 三用阀配合的通腔92组成的一只金属连体件,其两个通腔91、 92的中心线相 互垂直,并设有互通的进出液体径向通孔93。其工作原理将三用阀连接注液阀体9,开启三用阀向缸体l内注液,液体通过注液阀体9上的通孔93进入缸体1与缸柱2形成的环形腔体,并从缸柱2 下端的径向孔进入缸柱2内腔,随着液体不断的注入达到一定压力时,缸柱2 向上升起,直至顶住所需支撑的位置。取消支撑时,启动卸压系统,在复位弹 簧8作用下,液体原路返回,液体每注入和泄出一次,缸柱2便支撑和降柱一 次,完成一个工作循环。
权利要求1、 一种新型悬浮支柱主要由缸体(1)、缸柱(2)、底座(3)、缸柱套(4)、 环形手把(5)、密封盖(6)、顶盖(7)、复位弹簧(8)和注液阀体(9)组成, 其特征在于:在缸体(1)的上部设置缸柱套(4),缸柱套(4)的内壁(41)上 设有阶梯通孔,其上、下阶梯孔壁上开有多个设置密封圈的环形沟槽,将缸体(1)与缸柱(3)连接,并在缸柱套(4)的外壁(42)焊接环形手把(5);缸 柱(2)的中部设有进出液体的径向通孔(21),与焊接在外壁上的注液阀体(9) 上的进出液通体径向通孔(93)连通。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浮支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注液阀体(9) 是由一侧带有同缸体(1)配合的通腔(91),另一侧带有与三用阀配合的通腔(92)组成的一只金属连体件,其两个通腔(91)、 (92)的中心线相互垂直, 并设有互通的进出液体径向通孔(93)。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悬浮支柱,它主要由缸体、缸柱、底座、缸柱套、环形手把、密封盖、顶盖、复位弹簧和注液阀体组成。其设计结构是在缸体的上部设置缸柱套,缸柱套的内壁上设有阶梯通孔,其上、下阶梯孔壁上开有多个设置密封圈的环形沟槽,将缸体与缸柱连接,并在缸柱套的外壁焊接环形手把;缸柱的中部设有进出液体的径向通孔,与焊接在外壁上的注液阀体上的进出液通体径向通孔连通。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注液位置高度降低,使用操作方便,解决了原悬浮支柱注液位置高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
文档编号E21D15/00GK201155329SQ20072004202
公开日2008年11月26日 申请日期2007年12月4日 优先权日2007年12月4日
发明者刘欣科 申请人:刘欣科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