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叠盾构隧道用可移动式轮式台车支撑体系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308644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重叠盾构隧道用可移动式轮式台车支撑体系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长距离小净距重叠盾构隧道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重叠盾构隧道用可移动式轮式台车支撑体系。
背景技术
从国内、外的工程实践来看,长距离小净距重叠盾构隧道的工程实例不多,且主要 为平行隧道或是短距离小角度重叠交叉隧道工程。重叠盾构隧道施工时,由于先建隧道结 构受后行盾构施工的影响,后行隧道盾构施工时盾首前方的先行隧道结构会承受后行盾构 隧道施工较大的压力影响,因而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扰曲;而在盾尾后方的先行隧道会由于 后行隧道盾构通过产生的卸荷影响,产生变形。因此对于重叠隧道施工的相互影响,有必要 在先行隧道内进行支撑加固,以减少后行隧道施工产生的不利影响。目前,对于平行盾构隧道或是短距离小角度重叠交叉隧道工程,当后行隧道盾构 施工的时候,先行或已建成的隧道内的支撑体系主要是采取十字支撑体系,该支撑体系的 思想主要是用钢支撑对先行隧道进行加固,帮助管片承受外部的压力,以控制管片的变形 及滑动。上述十字支撑体系主要由钢环、十字钢支撑及4根纵向工字钢组成。钢环和十字 钢支撑位于管片环缝处,纵向钢支撑分别在隧道的16点钟、4点钟、8点钟和12点钟位沿隧 道纵向布置,钢环、十字支撑和纵向工字钢之间均采用螺栓连接,形成整体支撑体系。实际使用过程中,十字支撑体系的优点是结构简单且功能明确,该支撑体系的思 想主要是用钢支撑对先行隧道进行加固,帮助管片承受外部的压力,控制管片的变形及滑 动,但对于长距离小间距重叠盾构隧道支撑,十字支撑体系的安装和倒运工作非常困难。综 上,长距离小间距重叠盾构隧道施工过程中,如何实现先行隧道内连续不间断地支撑是问 题关键所在。目前对于长距离小间距重叠盾构隧道,由于后行隧道施工对先隧道内管片产 生较大的压力以及盾构通过后卸荷的影响,先行隧道结构内力会产生突变现象,因此有必 要在先行隧道内进行支撑加固,且随着后行隧道盾构的连续施工,在先行隧道内实现连续 不间断地支撑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重叠 盾构隧道用可移动式轮式台车支撑体系,其结构合理、安装布设方便且使用操作简便、使用 效果好、实用价值高,在连续不间断支撑的同时,克服了现有十字支撑体系所存在的安装和 倒运工作非常困难等难题,大大提高了支撑效率。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重叠盾构隧道用可移 动式轮式台车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能在已施工完成盾构隧道内所铺设钢轨上来回 移动的一组或多组结构相同的轮式支撑台车,多组轮式支撑台车中相邻两组轮式支撑台车 间通过连接杠进行连接且所述多组轮式支撑台车通过连接杠组装为一体;所述轮式支撑台 车包括车架、安装在所述车架底部且能在钢轨上来回移动的多个行走机构和横向均勻布设在所述车架上且能同时对已施工完成盾构隧道进行稳固支撑的多道支撑机构,所述支撑机 构包括以已施工完成盾构隧道的竖向中轴线为中心线对称布设在所述车架上的多个轮式 支撑机构以及相应分别布设在所述多个轮式支撑机构和所述车架间的多个支撑用顶推装 置,多个轮式支撑机构沿圆周方向布设在已施工完成盾构隧道内部且均与已施工完成盾构 隧道内壁所铺装的圆环形混凝土管片相接触。还包括安装在所述一组或多组结构相同的轮式支撑台车后部的位置锁定及后部 推进装置。所述位置锁定及后部推进装置包括后部推进车架、安装在所述后部推进车架底部的多个锁轨器以及左右对称布设在所述后部推进车架和前一组轮式支撑台车间的多个后 部向前推进用顶推装置,所述锁轨器的安装位置与钢轨的布设位置相对应。所述后部向前推进用顶推装置为后顶推油缸,所述后部推进车架前部设置有供后 顶推油缸固定的后顶推油缸座梁,所述前一组轮式支撑台车后部设置有供后顶推油缸的油 缸活塞杆顶部安装的横梁。所述连接杠为可拆装连接杠;相邻两组轮式支撑台车间分别安装有多个向前推进 用顶推装置,且所述多个车组向前推进用顶推装置左右对称布设在相邻两组轮式支撑台车 之间。所述车组向前推进用顶推装置为车组顶推油缸,所述车组顶推油缸底部固定在前 一组轮式支撑台车的车架上且其油缸活塞杆顶部安装在后一组轮式支撑台车的车架上。所述支撑用顶推装置为支撑油缸,所述支撑油缸底部固定在所述车架上且其油缸 活塞杆顶部安装在轮式支撑机构底部。所述轮式支撑机构包括橡胶车轮和供橡胶车轮安装的支轮架;所述多个行走机构 的数量为四个,且四个行走结构为分别安装在所述车架底部四个顶角处的四个行走小车。所述多个轮式支撑机构5的数量为三个和/或五个,且五个轮式支撑机构5分别 为布设在圆环形混凝土管片15内部的9点钟、11点钟、12点钟、1点钟和3点钟五个方位, 其中布设在12点钟方位的轮式支撑机构5为中心轴线轮式支撑机构5-1,布设在9点钟和 3点钟方位上的两个轮式支撑机构5为腰线轮式支撑机构5-2,布设在11点钟和1点钟方 位上的两个轮式支撑机构5为77°夹角轮式支撑机构5-3 ;三个轮式支撑机构5分别为布 设在圆环形混凝土管片15内部的9点钟、12点钟和3点钟三个方位,其中布设在12点钟方 位的轮式支撑机构5为中心轴线轮式支撑机构5-1,布设在9点钟和3点钟方位上的两个轮 式支撑机构5为腰线轮式支撑机构5-2。还包括左右对称安装在所述一组或多组结构相同的轮式支撑台车前部左右侧的 多个侧部向前推进用顶推装置。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结构简单合理、安装布设方便且使用操作简便。2、设计新颖合理,使用效果好且实用价值高,针对长距离小净距盾构重叠隧道的 施工特点,对先行隧道内支撑体系,研究出一种新型的可移动式轮式台车支撑体系,该支撑 体系主要由4组轮式支撑台车组成且上述轮式支撑台车可在钢轨上行进,每节台车沿纵向 间隔设置一道支撑机构,相邻两组轮式支撑台车之间采用连接杠相连形成一个整体。在外 力的推力下,可不卸力实现4组轮式支撑台车沿纵向向前移动的目的。实际使用过程中,本实用新型能满足长距离小净距重叠盾构隧道施工过程所用支撑体系的所有要求,且施工中向前移动非常方便并实现了连续不间断支撑。3、适用面广,能有效适用至平行隧道和有一定曲线段的隧道支撑,由于本实用新 型采用液压油缸作车组顶推和支撑顶推,因油缸所具有的特性,因而本实用新型能够满足 一定长度曲线段的切线要求,对于有一定弯曲形状的隧道也能满足支撑要求。4、作业方式灵活,可采用整车推进方式或单车组移动方式,实际施工过程中可将 通过连接杠组装为一体的整车整体向前移动;如果整车推进不能实现时,则可采用单车组 移动方式,每循环次轮式支撑台车向前移动所用时间不多于20分钟。5、安全可靠性高,轮式支撑台车在支撑过程中要认真监视液压表读数变化和各个 千斤顶工作状态,如果某个油缸出现漏油等卸载情况,则应立即关闭该油缸进、出油路阀 门,立即电话通知左线盾构机停止掘进,直至故障排除后方能恢复掘进。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安装布设方便且使用操作简便、使用效果好、实 用价值高,能实现对先行隧道内结构进行连续不间断支撑的目的,并且在连续不间断支撑 的同时,本实用新型能完全满足长距离小净距重叠盾构隧道支撑体系的所有要求,克服了 十字支撑体系所存在的安装和倒运工作非常困难等难题,大大提高了支撑效率。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参考图。图2为图1的俯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轮式支撑机构的布设位置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顶推缸液压站的油路连接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支撑缸液压站的油路连接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行走小车;2-底车架;3-立柱;4-上横梁架;5-轮式支撑机构; 5-1-中心轴线轮式支撑机构;5-2-腰线轮式支撑机5-3-77°夹角轮式支撑5_4_橡胶车轮;构;机构;5-5-支轮架;6-纵梁;7-顶部车架;8-立柱斜撑;9-内八字撑;10-支轮架丝杠;11-支撑缸液压站;11-1-油标尺一 ; 11-2-滤油器一;11-3-电机一;11-4-齿轮泵;11-5-压力表一;11-6-溢流阀一; 11-7-压力表二; 11-8-液压锁;11-9-高压球阀一 ;11-10-电磁阀一; 12-顶推缸液压站;12-1-油标尺二 ; 12-2-滤油器二 ; 12-3-电机二 ;12-4-柱塞泵;12-5-压力表三; 12-6-溢流阀二;12-7-电磁阀二; 13-锁轨器;14-钢轨;15-混凝土管片; 16-三角支架;17-横梁;[0045]18-后顶推油缸座梁;19-后顶推油缸;20-车组顶推油缸;21-轮式支撑台车;21-1-第一组轮式支撑21-2-第二组轮式支撑台车;台车;21-3-第三组轮式支撑21-4-第四组轮式支撑22-侧顶推油缸;台车;台车;23-支撑油缸;23-1-中轴线支撑油缸;23_2_腰线支撑油缸;23-3-77°夹角支撑油缸。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图3、图4及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能在已施工完成盾构隧道内所 铺设钢轨14上来回移动的一组或多组结构相同的轮式支撑台车21,多组轮式支撑台车21 中相邻两组轮式支撑台车21间通过连接杠进行连接且所述多组轮式支撑台车21通过连接 杠组装为一体。所述轮式支撑台车21包括车架、安装在所述车架底部且能在钢轨14上来 回移动的多个行走机构和横向均勻布设在所述车架上且能同时对已施工完成盾构隧道进 行稳固支撑的多道支撑机构,所述支撑机构包括以已施工完成盾构隧道的竖向中轴线为中 心线对称布设在所述车架上的多个轮式支撑机构5以及相应分别布设在所述多个轮式支 撑机构5和所述车架间的多个支撑用顶推装置,多个轮式支撑机构5沿圆周方向布设在已 施工完成盾构隧道内部且均与已施工完成盾构隧道内壁所铺装的圆环形混凝土管片15相 接触。本实施例中,所述多个行走机构的数量为四个,且四个行走结构为分别安装在所述车架底部四个顶角处的四个行走小车1。所述车架包括水平向长方形底车架2、均勻布设 在底车架2上的多个竖向立柱3和通过所述多个竖向立柱3安装在底车架2正上方的顶车 架。所述顶车架包括架设在所述多个竖向立柱3上的上横梁架4和安装在上横梁架4上的 多道纵梁6。所述立柱3通过多个安装在底车架2上的立柱斜撑8进行加固支撑,且所述 立柱斜撑8呈纵向布设;同时立柱3与纵梁6间通过内八字撑9进行加固支撑且内八字撑 9呈横向布设。所述多个轮式支撑机构5的数量为三个和/或五个,且五个轮式支撑机构5分别 为布设在圆环形混凝土管片15内部的9点钟、11点钟、12点钟、1点钟和3点钟五个方位, 其中布设在12点钟方位的轮式支撑机构5为中心轴线轮式支撑机构5-1,布设在9点钟和 3点钟方位上的两个轮式支撑机构5为腰线轮式支撑机构5-2,布设在11点钟和1点钟方 位上的两个轮式支撑机构5为77°夹角轮式支撑机构5-3 ;三个轮式支撑机构5分别为布 设在圆环形混凝土管片15内部的9点钟、12点钟和3点钟三个方位,其中布设在12点钟方 位的轮式支撑机构5为中心轴线轮式支撑机构5-1,布设在9点钟和3点钟方位上的两个轮 式支撑机构5为腰线轮式支撑机构5-2。布设在11点钟和1点钟方位上的两个轮式支撑机 构5间的夹角为77°。所述轮式支撑机构5包括橡胶车轮5-4和供橡胶车轮5-4安装的支 轮架5-5。所述支轮架5-5通过布设在所述顶车架上的支轮架丝杠10进行加固支撑。本实施例中,中心轴线轮式支撑机构5-1和腰线轮式支撑机构5-2的支轮架5-5 均为双轮支架且所述双轮支架上前后安装有两个橡胶车轮5-4,所述77°夹角轮式支撑机构5-3为单轮支架且所述单轮支架上安装有一个橡胶车轮5-4。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用顶推装置为支撑油缸23,所述支撑油缸23底部固定在所 述车架上且其油缸活塞杆顶部安装在轮式支撑机构5底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油缸23 的油缸活塞杆顶部和轮式支撑机构5底部(具体是支轮架5-5底部)之间以螺纹连接方式 进行连接。相应地,对中心轴线轮式支撑机构5-1、腰线轮式支撑机构5-2和77°夹角轮式 支撑机构5-3进行顶推支撑的支撑油缸23分别为中心轴线支撑油缸23-1、腰线支撑油缸 23-2和77°夹角支撑油缸23-3。 所述轮式支撑台车21的数量为四组,且四组轮式支撑台车21分别为第一组轮式 支撑台车21-1、第二组轮式支撑台车21-2、第三组轮式支撑台车21-3和第四组轮式支撑台 车 21-4。同时,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安装在所述一组或多组结构相同的轮式支撑台车21后 部的位置锁定及后部推进装置。所述位置锁定及后部推进装置包括后部推进车架、安装在 所述后部推进车架底部的多个锁轨器13以及左右对称布设在所述后部推进车架和前一组 轮式支撑台车21间的多个后部向前推进用顶推装置,所述锁轨器13的安装位置与钢轨14 的布设位置相对应。本实施例中,所述后部推进车架为三角支架16且其包括水平向底部车 架和安装在所述底部车架上的顶部车架7。所述多个锁轨器13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锁轨器 13分别安装在所述后部推进车架的前后部。所述多个后部向前推进用顶推装置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后部向前推进用顶推装 置一左一右对称布设在所述后部推进车架下部和前一组轮式支撑台车21下部之间。并且, 所述后部向前推进用顶推装置为后顶推油缸19,所述后部推进车架前部设置有供后顶推油 缸19固定的后顶推油缸座梁18,所述前一组轮式支撑台车21后部设置有供后顶推油缸19 的油缸活塞杆顶部安装的横梁17。所述后顶推油缸19底部固定在后顶推油缸座梁18且其 油缸活塞杆顶部安装在横梁17上,并且后顶推油缸座梁18的油缸活塞杆顶部和横梁17之 间以螺纹连接方式进行连接。所述连接杠为可拆装连接杠。相邻两组轮式支撑台车21间分别安装有多个向前 推进用顶推装置,且所述多个车组向前推进用顶推装置左右对称布设在相邻两组轮式支撑 台车21之间。本实施例中,所述多个车组向前推进用顶推装置的数量为四个,且四个车组向前 推进用顶推装置包括两个一左一右对称布设在相邻两组轮式支撑台车21上部之间的上部 车组向前推进用顶推装置和两个一左一右对称布设在相邻两组轮式支撑台车21下部之间 的下部车组向前推进用顶推装置。并且,所述车组向前推进用顶推装置为车组顶推油缸20, 所述车组顶推油缸20底部固定在前一组轮式支撑台车21的车架上且其油缸活塞杆顶部安 装在后一组轮式支撑台车21的车架上。所述车组顶推油缸20的油缸活塞杆顶部与后一组 轮式支撑台车21的车架间以螺纹连接方式进行连接。另外,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左右对称安装在所述一组或多组结构相同的轮式支撑台 车21前部左右侧的多个侧部向前推进用顶推装置。所述多个侧部向前推进用顶推装置的 数量为两个且两个侧部向前推进用顶推装置一左一右对称布设在所述一组或多组结构相 同的轮式支撑台车21前部左右两侧。所述侧部向前推进用顶推装置为侧顶推油缸22,所述 侧顶推油缸22底部安装在所述一组或多组结构相同的轮式支撑台车21前部的车架上且其油缸活塞杆顶部卡装在混凝土管片15左右两侧内壁上。本实施例中,所述侧顶推油缸22布设在四组轮式支撑台车21中的最前一组(即第四组轮式支撑台车21-4)的前部左右两 侧。所述混凝土管片15左右两侧内壁上分别开设有供侧顶推油缸22的油缸活塞杆卡装的 卡装槽。实际安装布设时,所述后顶推油缸19和车组顶推油缸20均通过液压管道与顶推 缸液压站12相接,所述支撑油缸23通过液压管道与支撑缸液压站11相接,所述顶推缸液 压站12和支撑缸液压站11均安装在轮式支撑台车21的车架上,顶推缸液压站12和支撑 缸液压站11的系统压力均可调。本实施例中,所述顶推缸液压站12安装在第一组轮式支 撑台车21-1的底车架上,支撑缸液压站12安装在第三组轮式支撑台车21-3的底车架上。 具体而言一组两个后顶推油缸19、一组两个侧顶推油缸22以及第一组轮式支撑台车21-1 与第二组轮式支撑台车21-2之间、第二组轮式支撑台车21-2与第三组轮式支撑台车21-3 之间和第三组轮式支撑台车21-3与第四组轮式支撑台车21-4的三组车组顶推油缸20 (总 计16个顶推油缸)均通过液压管道与顶推缸液压站11相接。所述顶推缸液压站12包括 液压源二、与所述液压源二相接的液压输出管道二以及分别布设在所述液压输出管道二上 的滤油器二 12-2、由电机二 12-3进行驱动的柱塞泵12-4、压力表三12_5,自顶推缸液压站 12送出的液压油经液压管道分别送至上述五组16个顶推油缸且上述五组顶推油缸与顶推 缸液压站12间的液压管道上均安装有电磁阀二 12-7,同时与电磁阀二 12-7输油口相接的 液压管道上还安装有溢流阀二 12-6,另外在顶推缸液压站12的外部壳体上还安装有对内 部液压油液位进行直观指示的油标尺二 12-1。所述四组轮式支撑台车21中,每一组轮式支撑台车21上所安装支撑机构的数量 为四道,且四道支撑机构中,中间两道支撑机构包括五个轮式支撑机构5,左右两道支撑机 构包括三个轮式支撑机构5。第一组轮式支撑台车21-1、第二组轮式支撑台车21-2、第三 组轮式支撑台车21-3和第四组轮式支撑台车21-4上总共安装有4道支撑机构,其中包括 8道包括三个轮式支撑机构5的支撑机构和包括五个轮式支撑机构5的支撑机构。上述16 道支撑机构的64个支撑油缸23均通过液压管道与支撑缸液压站11相接。所述支撑缸液 压站11包括液压源一、与所述液压源一相接的液压输出管道一以及分别布设在所述液压 输出管道一上的滤油器一 11-2、由电机一 11-3进行驱动的齿轮泵11-4、压力表一 11-5,自 支撑缸液压站11送出的液压油经液压管道分别送至上述64个支撑油缸23,且上述64个支 撑油缸23与支撑缸液压站11间的液压管道上均安装有电磁阀一 11-10,同时与电磁阀一 11-10输油口相接的液压管道上还安装有溢流阀一 11-6,另外在支撑缸液压站11的外部壳 体上还安装有对内部液压油液位进行直观指示的油标尺一 11-1,电磁阀一 11-10与支撑油 缸23间所连接的液压管道上装有压力表11-7和液压锁11-8,所述支撑缸液压站11与中心 轴线支撑油缸23-1间所连接的液压管道上还装有高压球阀一 11-9。实际使用过程中,本实用新型既可以采用整车推进方式向前移动,也可采用单车 组移动方式向前移动。所述四组轮式支撑台车21通过连接杠组装为一体后可在外力的推 动下可实现不卸力整车向前移动;当整车推进不能实现时,则可采用单车组移动方式向前 移动,具体表述如下a.整体顶推移动相邻两个轮式支撑台车21间通过连接杠进行连接,由对第一组 轮式支撑台车21-1进行顶推的两个后顶推油缸19作为主推油缸,将布设在第四组轮式支撑台车21-4上的两个侧顶推油缸22作为辅推油缸,将整体车组不卸载顶推向前移动。b.分车组顶推移动将相邻两个轮式支撑台车21间的连接杠拆除,先采用固定在 第三组轮式支撑台车21-3上的一组车组顶推油缸20推动第四组轮式支撑台车21-4向前 移动,之后再将采用固定在第二组轮式支撑台车21-2上的一组车组顶推油缸20推动第三 组轮式支撑台车21-3向前移动,然后相应再采用固定在第一组轮式支撑台车21-1上的一 组车组顶推油缸20推动第二组轮式支撑台车21-2向前移动,随后采用两个后顶推油缸19 推动第一组轮式支撑台车21-1向前移动。将所述四组轮式支撑台车21均移动到位后,通过位置锁定及后部推进装置中的锁轨器13对整体车组的位置进行锁定。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根 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化,均仍 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一种重叠盾构隧道用可移动式轮式台车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能在已施工完成盾构隧道内所铺设钢轨(14)上来回移动的一组或多组结构相同的轮式支撑台车(21),多组轮式支撑台车(21)中相邻两组轮式支撑台车(21)间通过连接杠进行连接且所述多组轮式支撑台车(21)通过连接杠组装为一体;所述轮式支撑台车(21)包括车架、安装在所述车架底部且能在钢轨(14)上来回移动的多个行走机构和横向均匀布设在所述车架上且能同时对已施工完成盾构隧道进行稳固支撑的多道支撑机构,所述支撑机构包括以已施工完成盾构隧道的竖向中轴线为中心线对称布设在所述车架上的多个轮式支撑机构(5)以及相应分别布设在所述多个轮式支撑机构(5)和所述车架间的多个支撑用顶推装置,多个轮式支撑机构(5)沿圆周方向布设在已施工完成盾构隧道内部且均与已施工完成盾构隧道内壁所铺装的圆环形混凝土管片(15)相接触。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叠盾构隧道用可移动式轮式台车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安装在所述一组或多组结构相同的轮式支撑台车(21)后部的位置锁定及后部推进装置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重叠盾构隧道用可移动式轮式台车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 所述位置锁定及后部推进装置包括后部推进车架、安装在所述后部推进车架底部的多个锁 轨器(13)以及左右对称布设在所述后部推进车架和前一组轮式支撑台车(21)间的多个后 部向前推进用顶推装置,所述锁轨器(13)的安装位置与钢轨(14)的布设位置相对应。
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重叠盾构隧道用可移动式轮式台车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部向前推进用顶推装置为后顶推油缸(19),所述后部推进车架前部设置有供后顶推 油缸(19)固定的后顶推油缸座梁(18),所述前一组轮式支撑台车(21)后部设置有供后顶 推油缸(19)的油缸活塞杆顶部安装的横梁(17)。
5.按照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重叠盾构隧道用可移动式轮式台车支撑体系,其特征 在于所述连接杠为可拆装连接杠;相邻两组轮式支撑台车(21)间分别安装有多个向前推 进用顶推装置,且所述多个车组向前推进用顶推装置左右对称布设在相邻两组轮式支撑台 车(21)之间。
6.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重叠盾构隧道用可移动式轮式台车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组向前推进用顶推装置为车组顶推油缸(20),所述车组顶推油缸(20)底部固定在 前一组轮式支撑台车(21)的车架上且其油缸活塞杆顶部安装在后一组轮式支撑台车(21) 的车架上。
7.按照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重叠盾构隧道用可移动式轮式台车支撑体系,其特征 在于所述支撑用顶推装置为支撑油缸(23),所述支撑油缸(23)底部固定在所述车架上且 其油缸活塞杆顶部安装在轮式支撑机构(5)底部。
8.按照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重叠盾构隧道用可移动式轮式台车支撑体系,其特 征在于所述轮式支撑机构(5)包括橡胶车轮(5-4)和供橡胶车轮(5-4)安装的支轮架 (5-5);所述多个行走机构的数量为四个,且四个行走结构为分别安装在所述车架底部四个 顶角处的四个行走小车(1)。
9.按照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重叠盾构隧道用可移动式轮式台车支撑体系,其特征 在于所述多个轮式支撑机构(5)的数量为三个和/或五个,且五个轮式支撑机构(5)分别 为布设在圆环形混凝土管片(15)内部的9点钟、11点钟、12点钟、1点钟和3点钟五个方位,其中布设在12点钟方位的轮式支撑机构(5)为中心轴线轮式支撑机构(5-1),布设在9 点钟和3点钟方位上的两个轮式支撑机构(5)为腰线轮式支撑机构(5-2),布设在11点钟 和1点钟方位上的两个轮式支撑机构(5)为77°夹角轮式支撑机构(5-3);三个轮式支撑 机构(5)分别为布设在圆环形混凝土管片(15)内部的9点钟、12点钟和3点钟三个方位, 其中布设在12点钟方位的轮式支撑机构(5)为中心轴线轮式支撑机构(5-1),布设在9点 钟和3点钟方位上的两个轮式支撑机构(5)为腰线轮式支撑机构(5-2)。
10.按照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重叠盾构隧道用可移动式轮式台车支撑体系,其特征 在于还包括左右对称安装在所述一组或多组结构相同的轮式支撑台车(21)前部左右侧 的多个侧部向前推进用顶推装置。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重叠盾构隧道用可移动式轮式台车支撑体系,包括能在已施工完成盾构隧道内所铺设钢轨上来回移动的一组或多组结构相同的轮式支撑台车,多组轮式支撑台车通过连接杠组装为一体;轮式支撑台车包括车架、行走机构和横向布设在车架上的多道支撑机构,支撑机构包括对称布设在车架上的多个轮式支撑机构及多个支撑用顶推装置,多个轮式支撑机构沿圆周方向布设在已施工完成盾构隧道内部且均与盾构隧道内壁所铺装圆环形混凝土管片相接触。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安装布设方便且使用操作简便、使用效果好,在连续不间断支撑的同时,克服了现有十字支撑体系所存在的安装和倒运工作非常困难等难题,大大提高了支撑效率。
文档编号E21D11/10GK201554469SQ20092024585
公开日2010年8月18日 申请日期2009年12月17日 优先权日2009年12月17日
发明者周志明, 孙宏斌, 张部令, 李霄辉, 涂齐亮, 牛业新, 王江卡, 秦永宏, 薛永茂, 裴宝林, 郭平 申请人: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